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第六章之二
地理信息系统_第6章GIS应用模型
分析目的: 确定植物的适种区域 评价准则: 坡度在15°-- 25°间 碱性土壤
交通线两侧500米范围内
数据源: DEM; 土壤分布图; 交通线图;
具体步骤:
(1)利用DEM生成坡度图,对坡度图进行重分类,将坡度图分为两类(1 为15°-- 25° ,0为其他坡度)
(2)通过赋属性再分类,将土壤分布图分成碱性及非碱性两类(1为碱性, 0为非碱性); (3)合并土壤分类图中属性相同的相邻多边形的边界 ; (4)合并后的土壤分类图进行矢量转栅格;
实例:
某一单位准备建立一个养殖试验室,请利用 GIS空间分析方法确定适合建立养殖试验室的 侯选区域.需参考的条件是,距离排水管道在 300米之内,是灌木林地(土地利用类型),且是 湿地(土壤类型).
分析目的: 解决养殖试验室的选址问题,即确定合适的区域 评价准则: ①土地利用类型为灌木林地; ②适宜开发的土壤类型为湿地; ③距离排水管道在300米之内。 所需数据:土地利用类型图、土壤类型图、排 水管网
分析目的: 确定建立森林公园的区域 评价准则: 距公路、铁路0.5km以外10km以内 城镇行政区划为非市区
森林分布为有林地
数据源: 公路及铁路分布图; 森林分布图; 城镇行政区划图;
具体步骤:
(1)通过赋属性再分类,将森林分布图分成林地及非林地两 类(1为林地 ,0为非林地 ); (2)合并森林分类图中属性相同的相邻多边形的边界 ; (3)建立公路和铁路周围0.5km宽的缓冲区;
应用模型建模的方法——制图建模
可视化的GIS建模辅助工具
1)启动ArcToolbox; 2)右键单击Toolbox,选 择New toolbox,生成 Toolbox1 3)右键单击Toolbox1, 在New中选择Model,则 生成model;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第一章测试1.地理信息系统形成于20世纪()。
A:50年代 B:70年代 C:60年代 D:80年代答案:C2.地理信息区别与其他信息的显著标志是()。
A:属于属性信息 B:属于空间信息 C:属于共享信息 D:属于社会经济信息答案:B3.对一幅地图而言,要保持同样的精度,栅格数据量要比矢量数据量()。
A:大 B:相当 C:无法比较 D:小答案:A4.3S技术指的是:() A:GIS、DSS、GPS B:GIS、RS、GPS C:GIS、DSS、RSD:GIS、GPS、OS 答案:B5.地理决策问题属于:() A:非结构化决策 B:半结构化决策 C:结构化决策答案:B第二章测试1.获取栅格数据的方法有() A:人工读取坐标法 B:手扶跟踪数字化法 C:屏幕鼠标跟踪数字化法 D:扫描数字化法答案:D2.矢量结构的特点() A:定位明显、属性明显 B:定位明显、属性隐含 C:定位隐含、局性隐含 D:定位隐含、属性明显答案:B3.下列栅格结构编码方法中,具有可变分辨率和区域性质的是() A:四义树编码 B:链码 C:游程编码 D:直接栅格编码答案:A4.对于估算长度、转折方向的凹凸度方便的编码方法是:() A:块码 B:链码C:四义树编码 D:游程编码答案:B5.地理信息数据库与事物管理数据库的根本区别在于表征:() A:文本数据B:统计数据 C:属性数据 D:图形数据答案:C第三章测试1.地理数据一般具有的三个基本待征是:() A:空间特征、地理特征和时间特征 B: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时间特征 C:地理特征、属性特征和时同特征D: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拓扑特征答案:B2.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表示点、线、而地型实休的数据结构是:() A:栅格结构 B:矢量结构 C:多边形结构 D:拓扑结构答案:B3.在栅格数据获取过程中,为减少信息损失提高精度可采取的方法是:()A:增大栅格单元面积 B:减少栅格总数 C:改变栅格形状 D:缩小栅格单元面积答案:D4.对同一幅地图而言,矢量结构与栅格结构相比:() A:图形精度相当 B:图形精度高 C:图形精度低 D:无法比较答案:B5.存在于空间图形的同类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是:() A:拓扑邻接 B:拓扑关联 C:拓扑包含答案:ABC第四章测试1.地理信息数据库与事物管理数据库的根本区别在于表征:() A:统计数据B:文本数据 C:属性数据 D:图形数据答案:C2.用户数据库对应的模式为:() A:外模式 B:映射 C:内模式 D:概念模式答案:B3.完成字模式、概念模式、存储模式三者联系的系统是:() A:OS B:DBMS C:数据库管理员 D:GIS 答案:C4.在记录之间没有明确的主从关系,任何一个记录可与任意其它多个记录建立联系的数据库模型是:() A:层次模型 B:关系模型 C:网状模型答案:C5.GIS设计的基本要求,除满足加强系统实用性,降低系统开发和应用成本外,还包括提高:() A:系统的可靠性 B:系统的效率 C:系统的可移殖性 D:系统的生命周期答案:A第五章测试1.下列那些是矢量数据的分析方法:() A:谷脊特征分析 B:地形剖面分所 C:坡向分析 D:网络分析答案:D2.解决道路拓宽中拆迁指标的计算问题,可应用的空间分析方法是:() A:包含分析 B:网络分析 C:缓冲区分析 D:最短路径分析答案:C3.利用GIS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可采用的方法是:() A:空间聚合 B:空间聚类 C:统计叠置 D:类型叠置答案:C4.有关DEM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三角网可生成DEM B:等高线数字化法是普遍采用的生成DEM的方法 C:DTM的质量决定DEM的精确性 D:DEM是构成DTM的基础答案:C5.解决点、线、面之间是否存在直接联系的分析方法是:() A:统计分析 B:多边形叠置分析 C:网络分所 D:包含分析答案:D第六章测试1.下面哪种情况下不会引起空间数据误差() A:相邻图幅的接边 B:地物界线与行政界线重叠时,分别对其进行了矢量化 C:由于原始地图数据的个别图元破损,图面信息表示不全 D:将数据从32位计算机移至64位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答案:D2.下面不属于地理信息系统输出产品的是() A:图像 B:统计图表 C:地图 D:元数据答案:D3.在打印输出图形时,为了解图形幅面的大小,在页面设置对话框中选择()项进行检测。
地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
地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详解所著考过为11级环科期中考试考过(张福平教的)第一章:导论1、解释数据与信息的概念,并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数据是通过数字化并记录下来可以被识别的符号,用以定性或定量地描述事物的特征和状况。
信息是用数字、文字、符号、语言等介质来表示事件、现象等内容、数量或特征,以便向人们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的知识,作为生产、管理和决策的依据。
数据与信息的关系:数据是信息的表达形式,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则是数据中蕴含的事物的涵义,是数据的内容。
数据只有通过解释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
总之,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涵义。
2、地理信息的特点空间特征属性特征时序特征3、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考过)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模拟和显示以提供对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所需的信息空间系统。
4、地理信息系统由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考过)系统硬件:(一)数据处理设备:a图形工作站b个人计算机c客户机/服务器系统(Client/Server ,简称C/S);(二)数据输入设备:a图形手扶跟踪数字化仪b大幅面图形扫描仪c数字测量设备;(三)数据输出设备:a绘图仪b计算机显示器系统软件:(一)GIS功能软件1.GIS功能软件的分类GIS 基础软件平台和GIS应用软件2.GIS基础软件平台功能①空间数据输入和编辑②空间数据管理③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④空间数据输出⑤图形用户界面⑥系统二次开发功能(二)基础支撑软件:主要包括系统库软件和数据库软件。
(三)操作系统软件5、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有哪些?(基本功能与应用功能具体有哪些)(考过)基本功能与应用功能基本功能:数据的采集与编辑、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数据的处理与变换、空间分析和统计、产品的制作与演示、二次开方和编程应用功能:资源管理、区域规划、国土监测、辅助决策第二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1、地理空间的实体包括哪些?地理空间的实体包括点(point )、线(line )、面(polygon )、曲面(surface )、体(volume)等类型。
(GIS)第六章__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
三、应用实例——XX省XX市土地定级信息 系统
第三节 适宜性分析模型
适宜性分析是指土地针对某种特定开发活动的分析,这些 开发活动包括农业应用、城市化选址、作物类型布局、道路 选址、选择重新造林的最适宜的土地等.
因此,建立适宜性分析模型,首先确定具体的开发活动,其 次选择其影响因子,然后评价某一地域的各个因子对这种开发 活动的适宜程度,以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的依据.
➢ 评价过程 ➢ 评价对象生态条件调查.评价对象玉米属于禾本科,为一年
生草本,其主导生态条件例如:性喜高温,需水量大,要求 土壤肥沃和土层疏松,其根系伸展要求防止土壤侵蚀等. ➢ 确定评价对象的影响因素和因子.根据将玉米作物生长有 关的生态条件与土地质量相比照,除了温度可通过季节调 节外,其他影响因评价素对和象因的影子响如因图素和所因示子:体系
第六章 地理信息系统 的应用模型
主要内容
第1节 GIS应用模型概述 第2节 土地定级估价模型 第3节 适宜性分析模型 第4节 发展预测模型(自学) 第5节 区位选择模型(自学) 第6节 交通规划模型(自学) 第7节 地球科学模拟模型(自学) 本章重点:一般的GIS应用模型及其构建过程和方法
第一节 GIS应用模型概述
〔三应用模型建模的方法——制图建模
➢ 通过作用于原始数据和派生数据的一组顺序的、交互的空间分析操作 命令,对一个空间分析过程进行的实现模拟.
➢ 制图建模的结果是一个应用模型,它是对空间分析过程及其数据的一种 图形或符号表示,目的是帮助分析人员组织和规划所要完成的分析过程, 并逐步指定完成这一分析过程所需的数据.制图建模也可用于研究说明 文档,作为分析研究的参考和素材.
供水Q1
供肥Q2
供氧Q3
土壤侵蚀Q4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集成地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空间信息可视化以及空间决策支持的技术系统。
它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交通管理、农业决策等领域,在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利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组织、合理布局的活动。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对各类地理数据进行整合,建立空间数据库,用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设计、交通网络分析等方面。
通过GIS,规划师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城市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安排土地用途,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效率。
二、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保护自然环境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
GIS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帮助科研人员掌握污染源的分布和迁移规律,提供科学依据进行环境管理和治理。
同时,GIS还可以用于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交通管理交通管理是指对交通流量、交通设施进行管理和优化的活动。
GIS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对交通网络、路况、交通流量等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提供交通信息实时监控、交通预测和优化交通路线等功能。
通过GIS,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更好地应对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四、农业决策农业决策是指通过农业生产数据分析和空间农业规划,帮助农户做出农业经营决策。
GIS在农业决策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对土地资源、气象数据、作物分布等进行整合分析,为农户提供土地选择、作物种植、农业机械布局等方面的决策支持。
通过GIS,农业决策变得更加科学和精准,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交通管理和农业决策等领域中的应用是多种多样的。
它通过整合地理数据,分析地理空间关系,为各个领域的决策提供科学支持和决策依据。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支持。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二节 防灾减灾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强化训练
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防灾减灾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一、选择题当地时间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发生两次7.8级地震。
目前来看,这是一次震群型地震。
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可能会引发的次生灾害是()A.寒潮B.台风C.潮汐D.滑坡2.地震发生时,正确的做法有()①拿好贵重物品乘坐电梯逃生②在空旷地带,要避开高大建筑或桥梁③尽量用棉被、枕头护住头部④在家可躲在坚固的家具旁、墙角或卫生间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024·汕头模拟)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近年来,山区经济的发展对泥石流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读某地重点监测沟谷参数表,完成3~5题。
3.A.①B.②C.③D.④4.为了更及时、准确地发出泥石流预警,该地区还应密切关注()A.气温高低B.风力强弱C.光照强度D.降水量大小5.一旦发生泥石流,应先确定灾害位置,并尽快获取受灾地区图像,以便及时评估受灾情况。
这一过程依次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①遥感技术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③地理信息系统A.②①③B.①②③C.①③②D.③②①(2024·佛山模拟)2023年10月初,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区的南洛纳克冰川湖突然溃决,湖水倾泻而下,冲毁下游大坝与桥梁,造成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研究人员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本次灾难的成因,并制定防灾减灾措施。
据此完成6~7题。
6.南洛纳克冰川湖突然溃决的诱因最有可能是()A.暴雨冲刷B.冰川融化C.台风登陆D.气候变暖7.以下措施中,不能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完成的是()A.飞机遥感评估道路受损情况B.地理信息系统分析避难所选址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监控洪峰流量D.卫星遥感监测冰川湖面积变化2022年第14号台风“南玛都”于9月18日下午登陆日本九州岛,带来强风和大雨,使多地房屋受损、树木倒地。
下图为“南玛都”的遥感影像图。
据此完成8~9题。
8.获取台风“南玛都”图像信息依靠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遥感技术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D.信息高速公路9.救灾决策部门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此次台风造成的洪涝灾情,需要叠加使用的专题地图有()①土壤类型分布图②水系分布图③地形分布图④植被类型分布图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矿区中未做防护的边坡常因失稳威胁生产生活安全。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考试重点)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第一章绪论1.信息系统:能对数据和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加工和再现,并能回答用户一系列问题的系统。
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数据的能力。
2.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用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3.GIS与IS之间的区别:GIS是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联合体。
4.GIS系统五个基本组成部分:⑴硬件系统,各种设备-物质基础;⑵软件系统,支持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回答用户问题的计算机程序系统;⑶数据,系统分析与处理的对象、构成系统的应用基础;⑷应用人员,GIS服务的对象,分为一般用户和从事建立、维护、管理和更新的高级用户;⑸应用模型,解决某一专门应用的应用模型,是GIS技术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5.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⑴数据采集与编辑;⑵数据存储与管理;⑶数据处理和变换;⑷空间分析和统计;⑸产品制作与显示;⑹二次开发和编程6.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功能:资源管理;区域规划;国土监测;辅助决策第二章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结构和数据库1.地理实体:指自然界现象和社会经济事件中不能再分割的单元,它是一个具有概括性,复杂性,相对性的概念。
2.地理实体的特征:⑴属性特征——用以描述事物或现象的特性;⑵空间特征——用以描述事物或现象的地理位置以及空间相互关系;⑶时间特征——用以描述事物或现象随时间的变化3.地理实体数据的类型:⑴属性数据——描述空间对象的属性特征的数据;⑵几何数据——描述空间对象的空间特征的数据;⑶关系数据——描述空间对象之间的空间关系的数据4.点:有特定位置;线:具有相同属性的点的轨迹,由一系列的有序坐标表示;面:对湖泊、岛屿、地块等一类现象的描述。
由封闭曲线加内点来表示;体:用于描述三维空间中的现象与物体,它具有长度、宽度及高度等属性5.空间数据结构:是指空间数据适合于计算机存储、管理、处理的逻辑结构,也就是指空间数据以什么形式在计算机中存储和处理。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课程标准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课程是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获取“全国信息化工程师GIS应用水平一级”认证、“地图制图员”国家职业资格的课程。
是在对该专业职业工作岗位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进行重点建设与实施的学习领域课程。
该课程以计算机技术、测绘技术、地图制图技术等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独自承担地理信息数据生产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建议学时90学时三、课程定位《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课程在教学中引入《GB/T 7929-1995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13923-200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 100)等国家及行业规范。
本课程是在学习了《地形测量》、《地图学与地图制图》、《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之后,与《GPS定位测量》、《遥感技术应用》课程同步开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熟练操作一种GIS软件,熟悉完整的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数据分析和制图的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具备地理空间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建库、空间分析、图形整饰及制图输出等职业能力和素质。
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参加“全国信息化工程师GIS应用水平一级”考试,获得从事地理信息工程的职业资格。
四、工作任务与课程目标在对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和测绘技术应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从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确定课程总体教学目标。
基于工作工程,按照任务引领知识的思路,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选取教学项目,以项目驱动教学。
(一)、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本课程立足于“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员”岗位,从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数据分析和地图制图三个典型工作任务入手,通过六个教学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具备从事数据生产岗位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处理、建库、分析与专题地图制作的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电子教案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电子教案第一章:地理信息系统概述1.1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1.2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1.3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1.4 地理信息系统在各领域的应用第二章:地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2.1 遥感技术2.2 全球定位系统(GPS)2.3 数字地形模型2.4 空间数据库技术第三章: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与硬件3.1 常见的GIS软件介绍3.2 GIS软件的操作界面及基本功能3.3 GIS硬件设备介绍3.4 GIS软件与硬件的选型及配置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与分析4.1 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4.2 属性数据采集与处理4.3 空间数据分析方法4.4 属性数据分析方法第五章: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案例5.1 城市规划与管理5.2 环境保护与监测5.3 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5.4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第六章: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6.1 土地管理与规划6.2 资源与环境管理6.3 城市规划与建设6.4 交通运输与物流管理6.5 公共安全与紧急救援第七章:空间建模与分析7.1 空间建模方法7.2 空间分析算法7.3 空间数据分析案例7.4 空间建模与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第八章:遥感与GIS的结合应用8.1 遥感技术概述8.2 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8.3 遥感与GIS的集成应用8.4 遥感与GIS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第九章: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9.1 云计算与GIS9.2 大数据与GIS9.3 物联网与GIS9.4 与GIS9.5 GIS的未来发展趋势第十章:地理信息系统的实践操作10.1 GIS软件的操作流程10.2 空间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实践10.3 空间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实践10.4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案例的实践操作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与组成解析:理解GIS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是学习GIS的基础。
学生需要掌握GIS 的定义、功能、主要组成部分(如硬件、软件、数据和人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
运动方程 运输方程
经验
启发式或统 水土流失 统计、回归 计关系
GIS应用模型的分类
▪ 按照研究对象的瞬时状态和发展过程,可 将模型分为:
▪
静态
▪
半静态
▪
动态
▪ 目前,GIS技术的应用,已经从数据存储管 理和查询检索,演进到以时空分析为主体, 正在向着支持区域系统空间结构演化的预 测、动态模拟及其空间格局的优化的发展 新阶段。
GIS应用模型的作用
▪ 用一定程度的简化和抽象,通过逻辑的演 绎,去把握地理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 系、本质特征及可视化显示。
GIS应用模型的分类
▪ GIS应用模型根据所表达的空间对象的不同,可 将模型分为三类(表6-1):
模型分类 理论依据 应用领域
模型
理论 混合
物理或化学 原理
半经验性
地表径流 资源分配
格单元都获得相应的适宜性等级,得到玉米作物 种植用地的适宜性分级图(图6-3)。
第七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 设计与评价
▪ 1 GIS设计概述 ▪ 2 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 3 地理信息的标准化 ▪ 4 地理信息系统的评价
1 GIS设计概述 1.1 系统设计的目的
▪ 地理信息系统,按其功能和内容,可以分为工具 型地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这里的 系统设计是指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所谓 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是指在工具型或基础型地 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经过二次开发,建成满足 专门用户解决一类或多类实际问题的地理信息系 统。
▪ 该模式采用了管理信息系统和软件工程的 一些设计理论,包括:
(1)目的与任务。
▪ 每个系统都要对目的和任务作详细的说明,指出 该系统的目的,谁是主要的用户,以及如何使用 该系统。关于任务,要说明所要完成的工作,以 及总体评价所采用的方法,目的和任务的说明要 非常详细,以便用户进行评论和评价,而且这种 说明代表着用户和系统设计人员对话的开始,并 且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还要继续进行这种对话。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学习指南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学习指南一、前言为使学生更有效、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课程,并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具备GIS数据生产岗位的从业能力,课程组编制了课程学习指南。
按照认识GIS、空间数据采集、空间数据处理等一个知识准备单元和六个项目的教学实施过程,分别阐述重点、难点及学习方法,提供相关参考书目和网络学习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和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各项目的重点、难点及学习方法(一)知识准备:认识GIS1、重点➢本课程对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本课程对应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GIS的基本概念;➢GIS的组成;➢GIS的基本功能;2、难点➢GIS基本概念的理解;3、学习方法通过到GIS企业的生产现场参观,企业技术员的讲解,首先对本课程所对应的岗位有直观的认识,了解GIS数据生产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以及对从事相应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通过教师讲授、网络课程学习平台自主学习,进一步理解GIS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功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阅GIS技术的行业应用案例及相关文献,了解GIS技术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情况,以及GIS的发展动态。
学生在进行知识拓展的同时,要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项目一:空间数据采集1、重点➢GIS的数据特征;➢矢量数据结构的概念、存储形式和编码方法;➢栅格数据结构的概念、存储形式和编码方法;➢地形图数字化方法和工作步骤;➢GIS软件中图形输入编辑操作训练;➢GIS软件中矢量地形图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地理信息分类的目的和方法;➢GIS数据质量的内容和分析方法。
2、难点➢矢量数据结构编码;➢栅格数据结构编码;➢地理信息分类和编码;➢读图、分层,以及不同地物地貌矢量化方法;➢GIS数据质量分析与评价。
3、学习方法通过比较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的表现形式、组织结构及两种数据结构的优缺点,进一步理解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的基本概念;对于矢量数据结构和栅格数据结构的多种编码方法,相对抽象,除了上课认真听老师讲授和演示外,可上网进一步搜索计算机图形图像数据存储方面的知识,来加深对数据编码的实质以及编码方法的理解。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第一章:引言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GIS将地图、统计数据、遥感数据等多种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可以实现对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事物的智能分析、处理和管理,为地理空间信息的理解和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作为这种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GIS技术涉及到很多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对于增强GIS的功能和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GIS中的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采集是GIS中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地理信息质量和分析的准确性。
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从最初的人工采集提高到了遥感技术、卫星影像技术、激光测量技术等。
其中,卫星影像技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其可以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提高数据精度和覆盖面积,同时也可以通过数据处理绘制出高精度的地图。
第三章:GIS中的数据管理技术GIS系统中的数据量大,其管理技术的优劣影响着GIS的数据精度和处理速度。
数据管理技术主要包括数据输入、存储、查询和输出,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在系统中存取和修改数据,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目前,数据管理技术中最常用的是关系型数据库技术(RDBMS),其采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进行数据管理,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较高。
第四章:GIS中的数据分析技术GIS的最终目的是根据地理数据的特征进行具体的空间分析,以得出地理空间相关决策,数据分析技术对此至关重要。
GIS中常用的数据分析技术包括三角剖分、缓冲区分析、主题网格法、空间插值法等。
依靠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对一些特殊地理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如城市规划、洪涝灾害预警、自然资源调查等。
第五章:GIS中的可视化技术GIS的可视化技术是指将地理数据转化为图形、图像、视频等视觉图形,以便更好地向用户展示地理空间信息。
GIS中的可视化技术主要包括3D可视化、动态可视化、网络GIS等。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复习资料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第一章】导论1 、数据:数据是通过数字化并记录下来可以被识别的符号,用以定性或定量地描述事物的特性和状况。
2 、信息:信息是指主体与外部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切有用的消息或知识,是表征事物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
3 、信息的特点:客观性、适用性、传输性、共享性4 、地理数据: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的总称,是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符号化表示。
5 、地理信息的特征:(1)空间特征:分布性,使信息具有空间维。
(2)属性特征:专题性,具有专题属性(属性维)。
(3)时序特征:动态性,使信息随时间动态变化(时间维)。
6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7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系统硬件、系统软件、空间数据、应用人员、应用模型。
(1)系统硬件:数据输入设备:卫星遥感影像接收机、GPS、扫描仪、数字化仪数据处理设备:大型机、图形工作站、服务器、个人计算机(PC)数据输出设备:绘图仪、打印机、大屏幕(2)系统软件: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GIS 功能软件:分为GIS基础软件平台和GIS应用软件基础支撑软件:包括系统库软件和数据库软件操作系统软件(3)空间数据:地理数据是GIS的操作对象,是GIS所表达的现实世界经过模型抽象的实质性内容。
①空间特征:是指地理现象的空间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其数据称为空间数据,分为矢量数据(点、线、面)和栅格数据(平面、曲面),包括方位关系、拓扑关系、相邻关系、相似关系。
②属性特征:表示地理现象的名称、类型和数量等,其数据称为属性数据。
③时间特征:指地理现象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其数据称为时态数据。
8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基本功能:数据采集与编辑,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数据的处理和变换(数据变换、数据重构、数据抽取),空间分析和统计(叠合分析、缓冲区分析、数字地形分析),产品制作与演示,二次开发和编程应用功能:资源管理、区域规划、国土监测、辅助决策9 、 Roger Tomlinson从1963年开始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即加拿大信息系统(CGIS),Tomlinson被誉为地理信息系统之父。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讲义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讲义一、地理信息技术概述地理信息技术是一门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它主要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通常被称为“3S”技术。
这些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地球表面的各种现象和过程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全球定位系统(GPS)通过卫星信号实现对地球上物体的精确定位。
无论是在导航、测量还是在农业、交通等领域,GPS 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实时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帮助人们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方向,也为物流运输、地质勘探等工作提供了高精度的定位支持。
地理信息系统(GIS)则是一个用于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它可以将地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进行各种空间分析和查询。
比如,通过 GIS 我们可以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情况,规划交通线路,评估自然灾害的风险等。
遥感(RS)是指不直接接触物体,通过传感器获取物体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技术。
它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快速获取大面积的地理信息,为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来源。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1、导航与定位在日常生活中,GPS 导航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帮手。
无论是驾车、骑行还是步行,我们都可以依靠手机或车载 GPS 导航设备找到最佳的路线。
此外,GPS 还广泛应用于物流配送、出租车调度等领域,提高了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
2、测量与测绘在工程建设、土地测量等领域,GPS 能够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和测量数据。
相比传统的测量方法,GPS 测量更加快速、准确,大大降低了工作强度和成本。
3、农业应用在农业生产中,GPS 可以用于精准农业。
通过安装在农业机械上的GPS 设备,实现对农田的精准施肥、播种和灌溉,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4、应急救援在灾害发生时,GPS 能够帮助救援人员快速确定受灾人员的位置,制定合理的救援路线,提高救援效率,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理信息系统gis第6章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ppt课件
最新课件
15
探测器
(2)光电敏感元件
光电敏感元件是利用某些特殊材料的光电效 应把电磁波信息转换为电信号来探测电磁辐射的, 其工作波段涵盖紫外至红外波段。
光电敏感元件按其探测电磁辐射机理的不同, 又分为光电子发射器件、光电导器件和光伏器件 等。
最新课件
16
处理器
处理器的主要功能是负责将探测到的化学能 或电能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即进行信号的放大、 增强或调制。
最新课件
28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位于北京密云, 于1986年建成并投入运行,邓小平同志亲 笔题写了站名。
地面站主要任务是:接收、处理、存 档、分发各类地球对地观测卫星数据,为 全国服务,同时开展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接 收与处理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
最新课件
29
接收站内配备大型接收天线 2 部、中小型接收 天线 2 部及相关的各种卫星数据接收、记录设施多 套,具备接收国内外15颗遥感卫星数据的能力,目 前全天候运行性接收9颗卫星数据,初步实现了一 站多星,多种分辨率和全天候、全天时、准实时。 成为国家关键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也是国际上接 收与处理卫星数量最多的地面站之一。地面站代表 我国与美国、日本、欧空局、加拿大、法国各卫星 管理机构签订各类卫星数据接收协议10份,成为国 际对地观测网中有较大影响的重要一员。
注意:摄影成像无须信号转换。
最新课件
17
输出器
传感器的最终目的是要把接收到的各种电磁 波信息,用适当方式输出,亦即提供原始的资料、 数据。
遥感影像信息的输出一般分直接与间接两种 方式。
最新课件
18
传感器的分类
按电磁辐射来源分类:
分为主动式传感器和被动式传感器。
按传感器的成像原理和所获取图像的性质不 同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教学目标
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中矢量数据空间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缓冲区分析的方法,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网络分析的方法。
内容纲要
第三节矢量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矢量数据一般不存在模式化的分析处理方法,而表现为处理方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一、包含分析
确定要素之间是否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即矢量点、线、面之间是否存在在空间位置上的联系,这是地理信息分析处理中常要提出的问题,也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实现图形—属性对位检索的前提条件与基本的分析方法
在包含分析的具体算法中,点与点、点与线的包含分析一般均可以分别通过先计算点到点,点到线之间的距离,然后,利用最小距离阈值判断包含的结果。
点与面之间的包含分析,或称为Point-Polygon分析,具有较为典型的意义。
利用这种包含分析方法,还可以解决地图的自动分色,地图内容从面向点的制图综合,面状数据从矢量向栅格格式的转换,以及区域内容的自动计数等等。
二、矢量数据的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是研究根据数据库的点、线、面实体,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缓冲区多边形实体,从而实现空间数据在水平方向得以扩展的信息分析方法。
它是地理信息系统重要的和基本的空间操作功能之一。
三、多边形叠置分析
多边形叠置分析也称为Polygon-on-polygon叠置,它是指同一地区、同一比例尺的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多边形要素的数据文件进行叠置。
参加叠置分析的两个图层应都是矢量数据结构。
若需进行多层叠置,也是两两叠置后再与第三层叠置,依次类推。
其中被叠置的多边形为本底多边形,用来叠置的多边形为上覆多边形,叠置后产生具有多重属性的新多边形。
其基本的处理方法是,根据两组多边形边界的交点来建立具有多重属性的多边形或进行多边形范围内的属性特性的统计分析。
合成叠置的目的,是通过区域多重属性的模拟,寻找和确定同时具有几种地
理属性的分布区域。
或者按照确定的地理指标,对叠置后产生的具有不同属性的多边形进行重新分类或分级,因此叠置的结果为新的多边形数据文件。
统计叠置的目的,是准确地计算一种要素(如土地利用)在另一种要素(如行政区域)的某个区域多边形范围内的分布状况和数量特征(包括拥有的类型数、各类型的面积及所占总面积的百分比等等),或提取某个区域范围内某种专题内容的数据。
四、矢量数据的网络分析
1、基本概念
网络分析的主要用途是:选择最佳路径;选择最佳布局中心的位置。
最佳路径是指从始点到终点的最短距离或花费最少的路线。
最佳布局中心位置是指各中心所覆盖范围内任一点到中心的距离最近或花费最小;网流量是指网络上从起点到终点的某个函数,如运输价格,运输时间等。
网络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属性如下:
①、链(Link),网络中流动的管线,如街道,河流,水管等,其状态属性包括阻力和需求。
②、障碍(Barrier),禁止网络中链上流动的点。
③、拐点(Turn),出现在网络链中所有的分割结点上状态属性的阻力,如拐弯的时间和限制(如不允许左拐)。
④、中心(Center),是接受或分配资源的位置,如水库、商业中心、电站等。
其状态属性包括资源容量,如总的资源量;阻力限额,如中心与链之间的最大距离或时间限制。
⑤、站点(Stop),在路径选择中资源增减的站点,如库房、汽车站等,其状态属性有要被运输的资源需求,如产品数。
障碍、拐点、中心和站点有时也统称为结点(Node)。
网络中的状态属性有阻力和需求两项,实际的状态属性可通过空间属性和状态属性的转换,根据实际情况赋到网络属性表中。
2、网络分析的基本方法
①、路径分析
a. 静态求最佳路径:由用户确定权值关系后,即给定每条弧段的属性,当需求最佳路径时,读出路径的相关属性,求最佳路径。
b. 动态分段技术:给定一条路径由多段联系组成,要求标注出这条路上的公里点或要求定位某一公路上的某一点,标注出某条路上从某一公里数到另一公里数的路段。
c. N条最佳路径分析:确定起点、终点,求代价较小的几条路径,因为在实践中往往仅求出最佳路径并不能满足要求,可能因为某种因素不走最佳路径,而走近似最佳路径。
d. 最短路径:确定起点、终点和所要经过的中间点、中间连线,求最短路径。
e. 动态最佳路径分析:实际网络分析中权值是随着权值关系式变化的,而且可能会临时出现一些障碍点,所以往往需要动态地计算最佳路径。
②、地址匹配
地址匹配实质是对地理位置的查询,它涉及到地址的编码。
地址匹配与其它网络分析功能结合起来,可以满足实际工作中非常复杂的分析要求。
所需输入的数据,包括地址表和含地址范围的街道网络及待查询地址的属性值。
③、资源分配
资源分配网络模型由中心点(分配中心)及其状态属性和网络组成。
分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分配中心向四周输出,另一种是由四周向中心集中。
这种分配功能可以解决资源的有效流动和合理分配。
其在地理网络中的应用与区位论中的中心地理论类似。
重点、难点:
地理信息系统缓冲区分析的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网络分析的方法。
教学设计
1、教学步骤:
1) 回顾上次课内容,课后习题疑难解答
2)概述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提纲
3)逐个教学要点讲解
4)综合本次内容,提出课后学习要求
按照重点突出,详略得当,难点详细讲解的原则进行课堂时间分配,把缓冲区分析的方法作为一个小单元,网络分析的方法讲解作为一个小单元。
教学方法以讲解、示例和问答为主,联系实际应用,启发学生掌
握基本概念,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查询的方法和基于点的空间数据内插原理与方法。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课件及相关软件演示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详细说明理论概念,一方面用于示例图表展示及相关软件结构的展示。
2、作业:
P102习题3、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