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七 实验与探究 梳理核心概念 排查常考基础点学案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七讲 实验教案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七讲实验教案【命题趋向】一、直击考点[能力点]Ⅰ.理解能力要求:能根据高中所学的生物学要点,把握住实验进行的背景知识和并能用相关理论对实验中涉及的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Ⅱ.实验与探究能力要求:(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列表中”所列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应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做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反感、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做出合理的判断等。
Ⅲ.获取信息的能力: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能运用信息,结合所学知进行实验原理的阐述、实验器材的选择。
能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的描述实验结果。
Ⅳ综合运用能力:能运用高中所学的相关概念、原理、过程等知识,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高考热点]近几年高考主要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的基本规律为知识背景,考察考生实验能力与探究能力,考察点集中在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结果的预测与分析等方面。
二、命题方向和应试策略Ⅰ.经典实验将被重视以经典实验为背景,重点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及运用已有知识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复习时,不仅要重视学生实验,更应重视教材中隐含的经典实验。
Ⅱ.教材试验不容忽视考纲中明确划定了所要考察的教材实验,以这些实验内容为命题素材,考查学生对实技术的掌握,对实验原理、实验程序、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内容的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
在复习中,要注意实验洞察能力与分析推导能力的培养,强化训练运用恰当的语言对实验结果做出科学描述和解释的能力。
Ⅲ.以实验提为载体,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实验题不会只考察实验与探究能力,而是以给出的材料为基础,要求根据现有条件,设计实验程序、预测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考查学生使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实施,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等综合运用能力。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附解析)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7: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附解析)考纲指导1.由五年的考频可以看出本专题在全国卷中考查的主要内容是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种类及特点。
2.在题型方面,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考查到。
选择题常结合人类遗传病考查染色体变异;非选择题常结合遗传规律进行考查,考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或者考查育种方法及原理。
在命题形式方面,主要以文字题、育种方案设计题的形式呈现,考查学生对各类变异特点的理解和基因频率的计算。
3.2020年备考时应注意: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重点关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复习应注重理解,对育种的复习要联系遗传和变异的原理。
思维导图知识梳理考点一三种可遗传的变异1.观察表中图示区分易位与交叉互换2.突破生物变异的4大问题(1)关于“互换”问题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参与互换的基因为“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参与互换的基因为“非等位基因”。
(2)关于“缺失”问题DNA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基因内部若干“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3)关于变异的水平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②染色体变异是“细胞”水平的变异,涉及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的改变,这一片段可能含有若干个基因,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故常用分生组织制片观察的方法确认是否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4)涉及基因“质”与“量”的变化①基因突变——改变基因的质(基因结构改变,成为新基因),不改变基因的量。
②基因重组——不改变基因的质,也不改变基因的量,但改变基因间组合搭配方式即改变基因型(注:转基因技术可改变基因的量)。
③染色体变异——不改变基因的质,但会改变基因的量或改变基因的排列顺序。
技巧方法应对可遗传变异类试题可运用“三看法”:(1)DNA分子内的变异一看基因种类:即看染色体上的基因种类是否发生改变,若发生改变则为基因突变,由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所致。
必刷07 实验与探究-2023年高考生物总复习高频考点+常考题型必刷题(解析版)
必刷07实验与探究高考试题1.(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全国乙卷·2)选择合适的试剂有助于达到实验目的。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所用试剂的叙述,错误的是()A. 鉴别细胞的死活时,台盼蓝能将代谢旺盛的动物细胞染成蓝色B. 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用龙胆紫溶液使其着色C. 观察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盐酸处理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D. 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时,可用蔗糖溶液处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答案】 A【解析】 1、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等不被细胞需要的大分子物质不能进入细胞内。
2、染色质(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易被碱性染料(龙胆紫、醋酸洋红等)染成深色而得名。
3、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1)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保持细胞原有的形态﹔(2)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3)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对DNA和RNA进行染色。
2.(2021·全国乙,5)在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体内分离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某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结合现有生物学知识所做的下列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A.与R型细菌相比,S型细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B.S型细菌的DNA能够进入R型细菌细胞指导蛋白质的合成C.加热杀死S型细菌使其蛋白质功能丧失而DNA功能可能不受影响D.将S型细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与R型细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细菌【答案】D【解析】与R型细菌相比,S型细菌具有荚膜多糖,S型细菌有毒,故可推测S型细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A正确;S型细菌的DNA进入R型细菌细胞后使R型细菌具有了S 型细菌的性状,可知S型细菌的DNA进入R型细菌细胞后指导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不会使小鼠死亡,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蛋白质功能丧失,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可以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可知其DNA功能不受影响,C正确;将S型细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DNA被水解为小分子物质,故与R型细菌混合,不能得到S型细菌,D错误。
2020年高考生物必修二全册基础知识复习梳理提纲(精华版)
范文2020年高考生物必修二全册基础知识复习梳理提1/ 9纲(精华版)2020 年高考生物必修二全册基础知识复习梳理提纲(精华版)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①选用豌豆,自然状态下是纯种,相对性状明显作为实验材料。
②先用一对相对性状,再对多对相对性状在一起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
③用统计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④孟德尔科学地设计了试验的程序。
(杂交—自交—测交)(实验 --- 假设 --- 验证---结论)3.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相同性状的亲代相交后,子代出现两种或以上的不同性状,如:Dd×Dd,子代出了 D__及 dd 的两种性状。
红花相交后代有红花和白花两种性状。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 表现出来的性状;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高茎用 D 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 未显现出来的性状(隐藏起来)。
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 d 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如 DD 或 dd。
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能稳定遗传(能做种子)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如 Dd。
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 DD×Dd)。
2020版《新高考 二轮专题突破+考前集训 生物》二轮课件 第七单元 实验与探究 专题十五 实验与探究
专题十五 实验与探究
解析:(1)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故在植物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含氮有机物 是蛋白质。细胞核内可以进行DNA复制和转录,复制的产物是DNA,转录的产 物是RNA,其组成元素均为C、H、O、N、P,故细胞核内合成的含氮化合物是 核酸、即DNA、RNA。叶绿体中的色素分为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大类,前者 含有N,后者不含N。 (2)要验证作物甲对NH4+和NO3-吸收具有偏好性,可以把甲放在以硝酸铵为唯一 氮源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通过测定培养前后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变化即可 以得出结论。实验思路:配制营养液(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用该营养液培养作 物甲,一段时间后,检测营养液中NH4+和NO3-剩余量。 可用假设法推理,假设作物甲偏好吸收NO3-,则一段时间后,营养液中NO3-的 剩余量较少;假设作物甲偏好吸收NH4+,则营养液中NH4+的剩余量较少。因此, 预期结果和结论为:若营养液中NO3-剩余量小于NH4+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 好吸收NO3-;若营养液中NH4+剩余量小于NO3-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 NH4+。
专题十五 实验与探究
3.(2019全国卷Ⅲ,29)氮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合理施用氮肥可提高农作物 的产量。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细胞内,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含氮有机物是________,在细胞核中合成的含氮 有机物是________,叶绿体中含氮的光合色素是________。 (2)农作物吸收氮元素的主要形式有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已知作物甲对同一 种营养液(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中NH4+和NO3-的吸收具有偏好性(NH4+和NO3-同时存 在时,对一种离子的吸收量大于另一种)。请设计实验对这种偏好性进行验证,要求 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年高考生物必背知识:实验与探究[解题秘籍]
专题13 实验与探究实验的基础理论一、实验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处理的科学性,要有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作指导。
2.平行重复原则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情况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其目的是使实验结果或数据更接近真实情况,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3.对照原则即实验中设立对照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通常,一个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是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常见对照类型分为空白对照、自身对照、条件对照和相互对照。
(1)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其能清晰地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强说服力。
(2)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3)条件对照: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
(4)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在等组实验法中,大都是运用相互对照,其能较好地平衡和抵消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4.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二者是完全统一的,只不过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前者强调的是自变量的单一性,即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只能有一个变量;而后者强调的是除了自变量之外的一切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无关变量,必须严格控制在适宜且等量条件下,以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的确认与书写实验原理就是进行实验的理论依据,包括选择实验材料的依据、作出实验假设的依据、设置实验步骤的依据、分析现象结果的依据和确定观测指标的依据。
书写时,有时只涉及某一方面,有时涉及多方面,其一般书写格式分为三步:假设(未被证实的结论)+假设与结果的联系+结果(或预期结果),一般用陈述句、肯定句,其思路为先找到结论或假设,再找到结果或现象,然后根据所学知识、题干信息和实验目的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
最新高三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七实验与探究课件ppt
网络自主构建
提示: ①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②光圈或反光镜 ③细准焦螺旋 ④对照 原则 ⑤单一变量原则
核心考点突破
考点一 显微观察类实验
1.比较六个显微观察类实验
实验名称 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 胞中的分布 观察线粒体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 的有丝分裂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观察 方式 观察对象 细胞状态 核酸 染 色 观 察 线粒体 染色体 染色体 死 活 死 死 染色剂 常用实验材 料
蓝绿 _____ 色
2.高中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化学药品及作用 名称 50%的酒精 酒精溶液 作用
洗去浮色 _________
实验应用 检测生物组织 中的脂肪 微生物的培养 技术
75%的酒精 95%的酒精 15%的盐酸
杀菌、消毒
杀死细胞 观察植物细胞 迅速_________
分离 使细胞______
的有丝分裂
1.(2016· 湖南衡阳一中第二次月考)关于光学显微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猫叫综合征患者的染色体结构变异 B.借助光学显微镜可以粗略探究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液浓度
)
C.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 动,则实际上细胞质则是逆时针流动 D.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可用根尖分生区细胞代替表皮 细胞
淀粉 酒精 CO2 染色体(质) DNA RNA 线粒体
碘液 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澄清石灰水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 二苯胺 甲基绿染色剂 吡罗红染色剂 健那绿染液
蓝色 _____
灰绿色 石灰水变混浊 蓝色→绿色→黄色
深紫色 _______ 或紫红色
蓝色
绿色 ____
红色 ____
高考生物 二轮复习 专题7 实验与探究 1 教材基础实验
死细胞 死细胞
⑤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龙胆紫溶液(或醋酸 ⑥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洋红液)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实验名称
观察多种多样的 细胞
观察叶绿体
观察植物细胞的 质壁分离与复原
细胞的状态 活或死细胞
⑦ 活细胞 ⑨ 活细胞
染色 剂
生物材料
酵母菌细胞、水绵细胞、叶的保卫细
胞、鱼的红细胞等
无需 染色
⑧ 藓类的叶(或菠菜叶、黑藻叶)
蓝绿色; 叶绿素 b:
黄绿色
生物材料 备注
水、葡萄糖 溶液、三份 无 模拟“尿样”
二氧化硅: 新鲜的绿叶 研磨更充;分 (如菠菜叶) 碳酸钙:
防止研磨中 色素被破坏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解析:用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鉴定还原糖,只能说明研磨液中含有还原糖, 不一定是葡萄糖,A项错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叶片不用酒 精处理,B项错误。小麦叶肉细胞进行质壁分离实验中叶绿体的存在利于观察,C 项错误。利用小麦根尖进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时,改良苯酚品红溶 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D项正确。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对点训练3 下列有关实验的内容错误的一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名称
相关内容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最好选择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
随机选取相同大小的样方,统计种群密度平均 值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将少量多种生物放入密闭的广口瓶中,一定要 在直射强光下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 度的调查
答案:D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解析:本题考查有机物的鉴定及从坐标曲线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第10天有可溶 性糖的存在,可溶性糖中的葡萄糖、麦芽糖是还原性糖,用斐林试剂鉴定会有砖红 色沉淀,A项错误。细胞中含有蛋白质,各种有机物的转化也离不开蛋白质类酶的 催化,用双缩脲试剂检测会产生紫色反应,B项错误。第30天脂肪含量较高,苏丹Ⅲ 检测呈橘黄色,C项正确。第40天淀粉含量为0,碘液检测不显蓝色,D项错误。
2020高考生物新精准大二轮新课标高考版:专题七 实验与探究
[专题演练·巩固提高]分册装订方便实用一、选择题1.某同学进行了下列有关酶的实验:甲组:淀粉溶液+新鲜唾液+斐林试剂→有砖红色沉淀乙组:蔗糖溶液+新鲜唾液+斐林试剂→无砖红色沉淀丙组:蔗糖溶液+蔗糖酶溶液+斐林试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丙组的实验结果是“无砖红色沉淀”B.加入斐林试剂后通常还应沸水浴加热C.该同学的实验目的是验证酶的专一性D.为省去水浴加热步骤,可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解析:丙组中,蔗糖酶可以把蔗糖水解为葡萄糖与果糖,二者均为还原糖,都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A错误;加入斐林试剂后还需50~65 ℃水浴加热,B错误;实验中淀粉酶能分解淀粉,不能分解蔗糖,而蔗糖只能被蔗糖酶分解,证明了酶具有专一性,C正确;碘液只能检测淀粉是否水解,而不能检测蔗糖是否水解,D错误。
答案:C2.以下关于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错误的是()A.无关变量是可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可变因素B.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属于物理模型C.将完整细胞放入离心管中,利用不同的离心速度就能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D.膜成分和结构的初步阐明是先提出假设,后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的过程解析:无关变量是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或条件,A正确;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B正确;应该将破碎的细胞放入离心管,通过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C错误;膜的成分和结构的初步阐明,最初都是先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提出假说,假说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D正确。
答案:C3.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是()A.在单侧光照射下,金丝雀草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去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说明生长素在尖端发生了横向运输B.在鉴定还原糖时为避免样液本身颜色的干扰,应选取接近白色或无色的甘蔗提取液C.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后,可用记名计算法进行统计D.使用光学显微镜的高倍镜可以观察到新鲜菠菜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内部结构解析:在单侧光照射下,金丝雀草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去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只能说明胚芽鞘的向光性与尖端有关,A错误;甘蔗中富含蔗糖,蔗糖属于非还原糖,B错误;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后,可以用记名计算法进行统计,C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的高倍镜只能看到叶绿体的形态,看不到内部结构,D错误。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七单元实验与探究课件
解析 箭头所指为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特点是着丝点分裂,新形成 的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此时核膜已解体,核仁已消失,无法观察到细 胞核,故选 B。
答案 B
【样题 2】 (2019·江苏高考)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 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从新生的根尖上取材,才能观察到有丝分裂 B.解离时间要尽量长,以确保根尖组织细胞充分分离 C.滴加清水、弄碎根尖以及压片都有利于细胞的分散 D.临时装片镜检时,视野中最多的是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
答案 D
6.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可使线粒体 呈现灰绿色 B.向花生种子匀浆样液中滴加 3 滴苏丹Ⅲ染液,可观察到匀浆呈橘 黄色 C.用硝酸钾溶液代替蔗糖溶液,可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也一定能 观察到自动复原现象 D.酸性条件下,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蓝 绿色
答 C
高|考|必|备 1.观察类实验操作流程模板
2.鉴定类实验的操作流程模板
3.调查类实验一般操作流程模板
4.探究设计类实验操作流程模板
考|向|微|练 考向一 教材观察类实验 1.(2019·江苏高考)如图为某次光合作用色素纸层析的实验结果,样品 分别为新鲜菠菜叶和一种蓝藻经液氮冷冻研磨后的乙醇提取液。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A.研磨时加入 CaCO3 过量会破坏叶绿素 B.层析液可采用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 C.在敞开的烧杯中进行层析时,需通风操作 D.实验验证了该种蓝藻没有叶绿素 b
解析 健那绿可将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A 项错误;苏丹Ⅲ染液 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B 项正确;若使用的硝酸钾溶液浓度过高,植物细胞会 因过度失水而死亡,无法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过程,C 项错误;在酸性条件下, 重铬酸钾与乙醇反应呈灰绿色,D 项错误。
高考生物 二轮复习 第七单元 实验与探究
关注6个易错点 (1)进行显色观察时宜选择白色或近白色材料,以防颜色遮蔽作用。 (2) 观 察 细 胞 的 有 丝 分 裂 或 低 温 诱 导 染 色 体 加 倍 时 , 应 注 意 观 察 “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 (3)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时,可以选择的材料有动物的精巢和植物 的雄蕊,而不宜选用动物的卵巢和植物的雌蕊。 (4)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时,应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的 外表皮细胞。 (5)用物理或化学试剂诱变时,处理的材料应该是具有“分裂”能力 的组织或细胞;观察染色体变异时,一定要选择正处于分裂期尤 其是中期的细胞进行观察。 (6)进行调查研究时,所选择的样本要具有代表性,且要满足样本 数量足够多的条件,以减小误差。
知识主线·思维串联 真题领悟·融会贯通
解析 醋酸洋红可将染色体染成紫红色;检测脂肪应使用苏丹Ⅲ 或苏丹Ⅳ,前者可呈现橘黄色,后者可呈现红色;葡萄糖与斐林 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应 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 答案 A
知识主线·思维串联 真题领悟·融会贯通
2.(2016·潍坊一中模拟)下列对有关鉴定性实验、观察类实验、探 究性实验以及调查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鉴定组织中还原糖实验时,可依次向待测样液中加入甲液和 乙液 B.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 可以设置不同梯度的低温 进行实验,确定染色体加倍的适宜温度 C.设计探究实验时,自变量的设置应考虑周全,而无关变量可 忽略不计 D.调查某荒地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不影响 验证渗透作用发生需要半透膜,则实验变量是有无半透膜, 所以对照组使用纱布封口,实验组使用半透膜封口,看液面是否 上升,A正确;利用质壁分离及复原来判断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 是将待测细胞放在一定浓度的外界溶液中,看细胞是否发生质壁 分离,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的为活细胞,B正确;验证酶具有催 化作用的实验中,自变量是相应酶液的有无,因变量是底物是否 被分解,对照组添加等量的蒸馏水,C正确;实验设计思路是验 证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错误。 答案 D
2020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七 实验与探究 梳理核心概念 排查常考基础点学案
专题七实验与探究梳理核心概念排查常考基础点1.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必修1 P79)(1)概念:自变量——实验过程中人为改变的变量(一般实验组处理的量)称自变量。
因变量——实验中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无关变量——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自变量之外的),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2)解读①三者的关系:类似于数学表达式中y=ax,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a为无关变量。
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有对应关系,自变量改变,因变量随之改变,此过程中要求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三者的关系如图所示。
②三者的数量:一个实验中自变量可能有1个或多个,因变量也可能有1个或多个,无关变量一般有多个。
如探究“××”和“×××”对“××××”的影响,涉及到2个自变量;如探究“××”对“×××”和“×××”的影响,涉及到2个因变量,如教材中探究过氧化氢的分解,自变量有加热、Fe3+、过氧化氢酶3个。
③无关变量是个名不符实的概念,该变量对实验结果即因变量会产生影响,是需要控制的变量,如探究扦插枝条生根,无关变量涉及到植物的种类,生长状态、处理浸泡的时间、条件等都是无关变量;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首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是该酶的pH保持一致且处于最适状态。
④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a.消除法:排除或隔离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例如在“验证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的实验中,有一组要求无生长素,需在开花前,用纸袋将雌花套住,隔离外来花粉的干扰。
b.恒定法:在整个实验中,尽量使所有的实验条件、实验处理、实验对象等都恒定不变。
例如在“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实验中,始终将试管处于恒温水浴中,以消除温度这一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c.平衡法:设立对照组,除自变量以外,无关变量对实验组、对照组的影响都是均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实验与探究
梳理核心概念排查常考基础点
1.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必修1 P79)
(1)概念:自变量——实验过程中人为改变的变量(一般实验组处理的量)称自变量。
因变量——实验中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无关变量——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自变量之外的),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2)解读
①三者的关系:类似于数学表达式中y=ax,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a为无关变量。
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有对应关系,自变量改变,因变量随之改变,此过程中要求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三者的关系如图所示。
②三者的数量:一个实验中自变量可能有1个或多个,因变量也可能有1个或多个,无关变量一般有多个。
如探究“××”和“×××”对“××××”的影响,涉及到2个自变量;如探究“××”对“×××”和“×××”的影响,涉及到2个因变量,如教材中探究过氧化氢的分解,自变量有加热、Fe3+、过氧化氢酶3个。
③无关变量是个名不符实的概念,该变量对实验结果即因变量会产生影响,是需要控制的变量,如探究扦插枝条生根,无关变量涉及到植物的种类,生长状态、处理浸泡的时间、条件等都是无关变量;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首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是该酶的pH保持一致且处于最适状态。
④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a.消除法:排除或隔离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例如在“验证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的实验中,有一组要求无生长素,需在开花前,用纸袋将雌花套住,隔离外来花粉的干扰。
b.恒定法:在整个实验中,尽量使所有的实验条件、实验处理、实验对象等都恒定不变。
例如在“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实验中,始终将试管处于恒温水浴中,以消除温度这一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c.平衡法:设立对照组,除自变量以外,无关变量对实验组、对照组的影响都是均等的。
从而可不计无关变量的影响,得到实验变量的效果。
⑤因变量即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但不是实验结论,该变量必须是可测量或可观察的指标,例如某溶液中是否存在淀粉酶,肉眼看不到,通过实验加淀粉,但淀粉含量是否发生变化还是看不到,所以需要通过加碘液或斐林试剂进行颜色方面的鉴定,即是否出现蓝色或砖红色沉淀这些现象指标做因变量。
⑥自变量的处理方法——“加”“减”或“换”:例如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加”即口服或注射该激素;“减”即手术切除甲状腺法;“换”如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对自变量温度无法“加”或“减”,
就用“换”的方法。
⑦自变量和因变量可从实验目的或实验预期结果或实验结论中得出。
2.同位素标记法(必修1 P102)
(1)概念:借助同位素(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的元素),科学家通过追踪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叫做同位素标记法。
(2)解读
①原理: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之间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化学行为和化学性质一致,例如1H、2H、3H三种同位素标记的亮氨酸,化学性质不会改变。
②分类:所用的同位素有自然存在的,也有人工制造的,有的有放射性,有的无放射性,所以可分为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和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③常用的标记元素及化合物追踪过程
④标记对象及探究目的
a.若标记的小分子物质如亮氨酸、碱基、核苷酸或CO2用于合成反应,则一般用于追踪该小分子物质在某一过程中的转移途径。
b.若标记的小分子物质如H2O、C6H12O6用于分解反应,则多用于追踪原子的去向。
c.若标记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DNA,则多用于追踪其随时间的转移在空间的分布。
⑤放射性可以检测有无、强弱。
一、正误判断
1.在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会观察到细胞先变小后变大( ×)
2.用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
3.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经处理后被甲基绿染色,其细胞核呈绿色(2014·重庆,1A)( √)
4.若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可通过“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以减少实验误差(2013·福建,4D改编)( √)
5.在光镜的高倍镜下观察新鲜菠菜叶装片,可见叶绿体的结构(2014·重庆,1D)( ×)
6.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观察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2014·四川,4A)( √)
7.健那绿染液处理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已失去活性( ×)
8.在“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第二次与第三次观察间隔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的影响相同( ×) 9.鉴定待测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先加NaOH溶液,振荡后再加CuSO4溶液
(2014·山东,4A)( √) 10.叶绿体色素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可导致滤纸条上色素带重叠(2015·山东,3A)( ×)
11.酒精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脂肪的鉴定”实验中的作用相同( ×)
12.提取色素时,没有无水乙醇,可用95%的乙醇加入适量无水碳酸钠代替( √)
13.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作用时,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经典高考题)( ×) 14.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通过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可减少实验误差2013·福建,4B)( ×) 15.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 进入琼脂块的速率(2012·天津,4B)( ×)
16.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2014·四川,4D)( ×)
17.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可以用于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和酶活性变化的规律( √)
18.“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利用特定物质分子与基因结合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二者采用了相似的核心技术( √)
19.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都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结构构成( ×)
20.荷兰科学家温特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 ×)
二、长句默写
1.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正确的做法是随机取样后,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2.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不能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原因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和细胞器,几乎不含有DNA和RNA。
4.在观察减数分裂实验中不宜选择动物的卵巢和植物的雌蕊,原因是产生的雄配子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更易观察到减数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