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规划,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正在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上下一心,团结奋斗。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的全局性任务,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与发展方向。
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古老的中华民族,节约理念深入人心,节约之风代代相传。
共和国走过的58年光辉历程,无不有力地证明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对社会主义中国迅速崛起的巨大作用。
节约,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未雨绸缪之举。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为国家的中长期发展制定了一项宏伟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节约型社会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u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三)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
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四,加快技术创新,突破技术瓶颈。高度重视信息、先进工艺和制造技术在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应用,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的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重点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加快资源节约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加大对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
实现节电技术自主创新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爻章鲡号: 0—8120)300—2 1 9 13(060—010 0
中图分类号:47 1 F0. 6
文献标识码: C
实现节 电技术 自主创新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
陆 延 昌l _
( . 国科 学技 术 协 会 , 京 1 0 6 ; . 1中 北 0 8 3 2 中国 电机 工程 学会 , 京 10 6 ) 北 0 7 1
Re lz o rs v n e h o o y a tn n is a i e p we a i g t c n l g c i g o t o n o sr c e o r e o s r a i n s c e y wn a d c n tu tr s u c sc n e v t o i t o
严 格监 督管 理 。 目前 我 国还 缺乏 行之 有 效 的节 电投
按 照 20 0 0年 可 比 价 计 算 . 9 5~ 9 9年 我 19 1 9
国 万 元 G P 电耗 由 1 4 Wh 万 元 逐 年 下 降 到 D 4k / 6
资 回收 机制 .导 致企 业节 电新 技 术研 究成 果转 化 以 及节能 节 电技术 改造投 资不足 . 在节 电方面 没有有 效 的税收 、 融优惠政 策 . 金 使节 电项 目的投资力度 不大 。
工作具 有十分重要 的现 实意义 和深 远的历史 意义 。
而且缺 乏规范 的配套法 规和实施 细则 。有 法不依 、 执 法不严 、 执法无效 的情 况严 重 。原来计 划经济 体制 下 自上而 下 的政府 节能节 电管理体 制 已经 解体 . 应社 适 会主义 市场经济 的节能管 理新体 系还未 建立 和完善 。 各行业最 基本 的产 品单 耗统 计管 理也面 临重重 困难 。
简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意义和基本措施
简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意义和基本措施前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本文主要从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及其意义和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个方面着手认识这一重大战略政策。
并在最后提出大学生应当在这方面如何表现。
正文: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述(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我国资源相对紧缺,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约束,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的实现。
我国资源利用问题非常突出。
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从工业能源效应来看,目前我国8个主要耗能工业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以上;我国粮食作物的平均水分生产率约为每立方米水产出1公斤粮食,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 25%;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约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我国节能型居住建筑仅占全国城市居住建筑面积的3.5%,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 3倍。
第二个问题是,近年来我国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增大。
我国单位GDP能耗从2002年开始又出现增长趋势,尤其是电力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资源的约束矛盾不断加大。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资源有效配置、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标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要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仔细回想,我们所住的地球只有一个,资源、环境极其宝贵。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其实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
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历程,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报复我们。
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
而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都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所以,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为此,我们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根本所在。
略论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经 济 发展一 半靠 能 源 开 发 一半 靠 能 源 节约 的 目
资 源节 约 型 社会 是 相 对 于 资源 浪 费 、资 源 过度 使用 的社 会 而 言 的 。一 般认 为 ,建 设 节 约 型社会 ,就是 在 社 会 生产 、流通 、消 费 的 环节
中 ,通 过健全 机 制 、调 整 结 构 、技 术 进 步 、加
于世 界平 均水 平 。我 国三 大 主要 能 源 煤 炭 、石
收 稿 日期 :2) — 0 — 2 【】 2 6 ( 6
步 扩大 ,工 业化 不 断 推 进 ,居 民消 费结 构 逐
作 者 简 介 :张莉 华 ( 9 5 ) 1 5一 ,女 ,黑龙 江七 台河 人 ,南 京行 政 学 院副 教 授 。
5 2
维普资讯
略 意 义 。我 国 经济 与社 会 发 展 中存 在 严 重 的资 源 能 耗 问 题 ,必 须树 立 节 约 意 识 , 走 循 环 经 济 之 路 , 同 时
增 强科 技 创 新 。
关 键 词 :建设 资 源 节 约 型 社 会 ;意 义 ;存 在 问题 ;对 策 中 图 分 类 号 :F 2 .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4 3 (0 6 3 0 5 — 0 104 0 8 5 3 2 0 )0 — 0 2 4
要求 。人 口众 多 、资 源 相对 不 足 、环境 承 载 能 力较 弱 ,是我 国的基本 国情 。2 0 0 4年 ,我 国人 均耕 地 面积 0 0 4公 顷 ,不 到 世 界 平 均 水平 的 .9 4 % ;人 均森 林 面 积 0 1 2公 顷 ,不 到 世 界 平 0 .3 均 水平 的 2 %;淡 水 资 源 为 世 界 人 均 量 的 1 5 /
城市规划如何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
城市规划如何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在当今社会,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已经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城市规划对于资源节约型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好的城市规划能够合理布局城市的功能分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相反,如果城市规划不合理,可能会导致交通拥堵、能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
首先,在土地资源的利用方面,城市规划起着关键作用。
我们要避免盲目扩张城市规模,珍惜每一寸土地。
可以通过合理确定城市的开发边界,控制城市的无序蔓延。
在规划新的城市区域时,应当充分考虑土地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的要求,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
比如,推广多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将居住、商业、办公等功能集中在一个区域内,减少人们的出行距离,从而降低交通对土地资源的占用。
同时,对于老旧城区,要积极进行改造和更新,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土地价值,避免大拆大建造成的资源浪费。
能源的节约也是城市规划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在城市布局中,要考虑到能源的供应和分配。
合理规划能源基础设施,如电网、供热管网等,减少能源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
鼓励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在建筑设计方面,要遵循节能的原则,采用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
比如,合理设计建筑的朝向和采光,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减少空调和照明的能耗。
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同样不容忽视。
城市规划要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包括水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污水处理等环节。
推广节水器具和技术,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规划建设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将雨水用于城市绿化、景观用水等方面。
加强对城市河流、湖泊等水体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维护水生态平衡。
交通规划对于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是减少私人汽车使用、节约能源和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四班 B10011403 王域琴摘要:我国虽然整体上完全称得上是地大物博、资源富饶的国家。
然而,我国又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哪种资源、能源,人均拥有量都非常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为了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必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一、的良好氛围,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概要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环境友好型社会首先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其次要对消耗资源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循环利用,最后对在目前科技水平和经济条件下没有再利用价值的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继新世纪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它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济,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和意义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和意义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相应的资源消耗程度也越来越高。
近年来,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了避免不可持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导致的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
下面,本文将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定义、建设意义及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定义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通过有效的资源利用管理和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使社会经济活动与资源供给相适应的社会形态。
换言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在保障人类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在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的前提下,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转型,逐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意义1.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资源的耗损和环境的污染,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令环境得到好的保护。
与此同时,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也能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化,保护全球环境的生态系统,使自然资源短缺时能够被可持续地保护。
2.推进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减小了能源资源处理的成本和对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提升了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使用率,加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速度,推动绿色经济增长。
3.社会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也有利于发展和谐的社会环境,是人类社会推进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
通过科技的革新、创新管理方式等多个方面在构建节约型的经济社会结构,全面提高了人民的素质和生活品质,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互动,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
三、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路径1.资源利用优化坚持建立绿色发展模式,全面推进节能和循环利用,促进高效利用和共享,推进经济的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最大程度发挥科技、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加强管理和监测建立全过程的生态环境评估和管控机制,加强科学监测和管理,实现有关各方面的共识,建立托管、市场化机制和可持续管理机制。
论“两型社会”建设
论两型社会建设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是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战略选择,而且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方向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建设两型社会的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它通过运用综合措施,使资源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合理配臵、与高效、综合、循环利用,使不可再生资源、能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替代,使污染物产生量最小化,并使废弃物得到无害化处理,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双赢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建设两型社会是对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支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同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和客观要求。
2.建设两型社会是中国未来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人均主要资源(包括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到1/2。
进入21世纪,随着新一轮以重化工业拉动为特点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所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将持续增加。
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要缓解资源能源的长期供需矛盾,中国必须走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和发挥比较优势的两型道路,即要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支撑快速的经济增长,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乃至现代化。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既是渐进的动态的概念,又是相辅相成的,建设两型社会将是我们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和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方向。
3.建设两型社会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本质要求。
所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都依赖于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并以不可再生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高消耗和生活资料的高消费为基础。
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生产要素的全球配臵,工业化国家在不断调整发展方向,谋求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不具备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发展环境,中国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挑战比任何一个大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形势都更加严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摘要: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本文从国家相关政策出发,研究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重点探讨了建设两型社会中应着力解决的几方面重点工作。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经济,生态保护我国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将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2005年3月举行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及系列相关举措,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发展目标。
201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几点建议
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几点建议----在列席省人大常委会上时的发言稿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施永忠浙江作为资源小省,我觉得应该虚实结合、双管齐下,及早规划、设计好未来五十年内的资源发展规划,是很有必要的,也是迫不及待的。
为此,我想提出两方面的意见。
一、发挥政府导向职能,做好规划、宣传、组织工作。
1、在城镇建设规划中,周密安排各种资源。
目前新建小区、新建城镇、新建乡村,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比如中小幼学校的布局,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幼儿园,完全可以在新的住宅小区和城镇规划时,就加以统筹安排,并且与小区或城镇的投入使用同步开始招生,让孩子在小区内就能上学,这样可以节省许多资源,如汽油、道路、车辆、餐饮、电力等。
缓减每天几十万辆公车、私车接送孩子的交通拥挤状况。
2、政府部门带头开展节约资源活动。
政府机关带头节约用车、用电、用纸、用水,带头使用绿色能源。
比如公务员每周用一天不用公车而乘公交车上班,政府大楼带头使用绿色能源,我相信其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3、在城镇大力倡导骑自行车上下班或进行旅游。
当前,欧盟各国兴起了一个以自行车代替汽车上班的群众性健身运动。
而我们浙江也正在大兴工间操。
这在创建绿色生态省、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及能源紧张的大背景下,以及各地市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市民的健身运动,现代旅游者方兴未艾的自助游、情侣游、休闲游等直接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休闲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特别是现代时尚一族轻松、健身、情侣、自助等旅游消费理念,逐步为旅游者们接受的社会背景下。
为了方便市民健身,大力倡导少用汽车,多利用自行车健身和上下班的节能健身运动。
同时,为了留住游客,适应自助游热,健身热,不致他们来去匆匆,又让他们觉得不枉此行。
建议各城市以风景点为中心,借助旅游集散中心,开展大型的自行车出租游,在旅游者提供押金的前提下,可以在任何一个集散中心还车,方便游客,而各集散中心只要设一台联网的电脑就可以了。
同样,也可以作为市民早锻炼的工具或交通手段。
建设节约型社会与资源循环利用
建设节约型社会与资源循环利用第一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概念与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资源的快速消耗和环境的恶化,人们对于建设一个节约型社会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理念是“减量、再利用、循环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资源恶性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凸显,建设节约型社会成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二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阶段与重点1. 开展节能工作节能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手段,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减少资源消耗量,降低能源使用成本,达到“千企节能、万户受益”的效果。
2.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循环利用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常青之树。
通过建立完善的资源回收利用制度,实现资源的再生、重生和再利用,遏制浪费现象,在延长资源利用寿命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量。
3. 推广绿色生产绿色生产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改变传统生产方式、使用环保材料,推广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模式,将生产与环保完美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资源循环利用的实践案例分享1. 银行卡丢失再利用作为一种塑料制品,银行卡易于破损、丢失,在使用完毕后常常会成为垃圾。
但在中国银行南京长江路支行,员工们利用废旧银行卡纪念一位退休同事,用废旧银行卡拼成了一幅模拟货币取款机,极具创意。
2. 废纸变身高级纸板废纸利用是资源再生的一个重要形式。
在中国大陆,部分企业将废纸加工成为高级纸板,用于各种包装盒、卡通书等盒装礼品的制造。
这不仅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还创造了经济效益。
3. 垃圾分类再利用在上海某饮品厂,促进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已经成为公司员工的自觉行为。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饮料瓶、快递纸箱、餐具不再被随意地扔在垃圾桶里,而通过分类和回收利用再次利用。
这不仅减少了废弃物的数量,还节约了资源和能源成本。
第四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未来展望与挑战1. 科技创新的推动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浅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策略
136金融经济现代企业教育M OD ER N EN TERPR I SE ED U C ATI O N令惩罚以批评开除为多至于激励机制主要以物质激励为主高管层薪酬由省联社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传统国企的做法沿用行政事业单位的级别核算工资实行以职称等级为基础的结构工资制其他员工的工资由农合行工资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审核其结构工资构成分为四个部分保障工资+岗位工资+津贴+效益工资四农村合作银行法人治理进一步改革建议一进一步完善股本结构农合行是以县域为单位的区域性金融机构资本补充的渠道过于单一资本补充的空间和潜力不大因此探索一套可行的资本补充机制是保证农合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目前股权分散小股东不关注银行经营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引进战略投资者如一些外资银行国内股份制银行和有资金实力的企业另外可以适当提高管理人员的股权比例达到重股权收益轻薪金收入的效果二发挥董事会的核心作用要加强董事会的力量提高董事的议事能力和决策水平提高董事会应对市场变化进行有效决策能力法人企业要派对金融有所了解和研究擅长管理的人员参加会议以保证在会董事能真正发挥作用履行职责董事既要最大限度的体现各方利益又要高效精干便于组织协调既要有多元化背景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又要有一定专业化背景有独立的专业判断能力董事长应进一步转换观念加大授权力度使行长能够真正行使正常职权进行经营管理三发挥独立董事外部监事的作用现行独立董事外部监事由提名制产生由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提名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有控制权的股东或董事可能会提名对自己有利的董事从而使独立董事不独立外部监事不监视因此两者的产生方式应由提名制改为投票竞选制设立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的要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就要赋予他们一些特殊权利并有具体法律作为后盾四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是建立经营班子的市场选聘制度在制度上保证对每一个进入经营阶层的人都要进行反复筛选严格把关二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经营班子的激励应把经济利益与其经营绩效挂钩使其分享相应的资产利益承担相应的资产责任促使他们通过谋求农合行长远发展和利益最大化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在报酬分配上对经营班子设置形式多样的报酬方法如薪金奖金在职消费同时在政治上对取得优秀业绩的经营班子给予相应的荣誉和社会地位使其享受经营成功的精神乐趣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和不进则退的压力三是建立有力的约束机制对经营班子约束可以通过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进行内部主要有农合行章程约束监事会约束机构约束外部主要有法律约束市场约束道德约束及媒体约束同时为防止经营班子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还应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约成本使其不敢以身试法参考文献1.朱佶.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学术交流,2006(5):83-862.谢平.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J].金融研究,2006(1):23-393.张洪云.谈谈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J].中国合作经济,2005/114.张元洪.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观点综述[J ].中国经贸导刊,2005/115.南京农业大学课题组.农村信用社改革情况调查总结报告,2005/106.陈磊.走在十字路口的农村信用社改革一个中期评估[J].南方金融,2005/107.严武.公司股权结构与治理机制[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56-588.褚保金,程恩江,卞月波.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实践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2004(8):40-45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央正式将其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我国是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正在加速进行同时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污染和破坏严重不仅面对由于人口增加与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来自消费环节的大量废弃物问题还面对经济高速增长中传统生产领域引发的严重资源环境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及其引领的环境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技术创新的动力有力地推动着社会和企业的科技创新为实现经济资源环境效益的高效统一提供技术支撑浅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策略黄剑文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委党校512100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人口剧增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加剧能源问题和环保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由于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人们对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产生了怀疑并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近年来我国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直接目的是转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复合型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本文就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策略进行了探索得出了我国循环经济建设必须立足国情以生态规律为指导围绕产业结构的转型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和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避免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社会战略选择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义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一般认为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取决于人口数量消费增长技术能力和经济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实施清洁生产从资源开采生产运输消费和再利用的全过程控制环境问题即从经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而不仅仅在经济过程的末端进行污染控制这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另外对于源头不能削减的污染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1372006年第12期下学术理论现代企业教育M OD ER N EN TERPR I SE ED U C ATI O N 现代企业教育物旧货等要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去只有当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都不能实现时才允许将最终废物进行环境无害化的处置这将大大地减少固体污染物的排放因此走发展循环经济之路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迎接经济全球化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壁垒迫切要求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又把环保作为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谈判的砝码逼使发展中国家做出更大让步例如由绿色壁垒和以节能为主要目的的能效标准标识等构成的非关税壁垒已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对我国产品在世界的竞争力带来严重影响其中I SO 14000环境管理认证体系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纳并将成为技术贸易壁垒对于未通过认证的企业其产品会遭到绿色消费主义者的排斥外国政府和企业也会与之断绝生意往来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只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才能立足国内迈向国际市场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益的重要举措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提高资源产出率综合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使我国总体经济发展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目标首先有利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引导经济建设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式经营转向经济效益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轻的集约型发展的轨道上来其次有利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以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社会效益为特征的有利于产业结构向科技含量高经济和环境效益好的方向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还促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技术研发和信息咨询等新型环境产业的发展其三有利于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资源和环境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保护资源和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资源禀赋和环境状况越来越成为投资者考虑的重要因素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吸收更多的高质量国内外投资引进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快速提升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质量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框架资源节约型社会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资源节约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以环境和谐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具体框架如下图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策略一建立健全政府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各项制度政府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倡导者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除了制定和实施有关的规划外还要明确他们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职责把推动和保障循环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同时应加强对循环经济法律实施的监督力度对违反循环经济法律的行为进行有力的限制和制裁必要时要强制重点污染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建立环境信息报告制度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环节起着引导规范制约和社会监督的作用所谓环境信息报告是指政府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公共组织为说明完成环境保护责任的状况促进环境信息和技术交流通过一定的形式向公众披露和公开相关的环境信息的行为二资源节约型社会相关技术体系1替代技术替代技术旨在通过科技和人力资本的集约化投入开发和使用新能源新材料新品新工艺提高资源生产效率减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紧缺不可再生资源和环境的力包括紧缺资源和原材料替代技术不可再生资源替代技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坏的资源和原材料的替代技术两大类2综合利用技术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综合利用技术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印染皮革等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重点行业的管理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及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推广沼气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和垃圾资源化利用充分发挥建材钢铁电力等行业废弃物消纳功能降低废弃物最终处置量3再利用和再循环技术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发展再利用和再循环技术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积极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纺织品废旧机电产品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支持汽车发动机等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在严格控制洋垃圾和其它有毒有害废物进口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发展资源再生产业的国际贸易参考文献1孙国强循环经济的新范式--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清华大学版社2005.32冯之浚主编循环经济导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3宋光茂山东提升循环经济水平[N ]人民日报2005-07-03第1版4李桂香赵明华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4期5李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行政论坛-2006年2期6邬红华十大措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当代经济-2006年01期市场需求环保法律绩效评估公众形象物料能源人力资本资源节约型社会废弃物社会消费层循环废弃物回收企业企业共生层循环企业产品废弃物先进制造技术先进管理技术下游企业。
建设资源节约型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正在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上下一心,团结奋斗。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
一幅多么令人振奋的宏伟蓝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的全局性任务,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与发展方向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古老的中华民族,节约理念深入人心,节约之风代代相传。
共和国走过的58年光辉历程,无不有力地证明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对社会主义中国迅速崛起的巨大作用。
节约,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未雨绸缪之举。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为国家的中长期发展制定了一项宏伟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关于“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解读
关于“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十三五”谋篇布局,其中,“创新”被提及71次,且写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11月3日,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两万余字,八章,除第一章介绍总体形势、指导思想,第八章强调党的领导外,其余各章围绕5个关键理念展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对“十三五”规划建议作说明时强调,“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
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
”在解释“规划建议”与“规划纲要”之间的关系时,说,“建议在内容上重点是确立发展理念,明确发展的方向、思路、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而一些具体的工作部署则留给纲要去规定,以更好体现和发挥建议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
”在国新办就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和编制“十三五”规划等举行发布会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称,“五大理念决定了我们后面要走五大路径。
”在此五大路径下,《建议》“提出了50项左右战略、工程、计划、制度、行动,300项左右重要举措”。
理念一:创新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创新确实是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部署。
是基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且我们国家的经济进入了新常态。
新常态最核心的就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
建设“两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概论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前者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后者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
两型社会含义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
那么这样的“综改区”,也就是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核心要素的改革试验区。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
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要面临转型,即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
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
建设节约型社会问题研究——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几个问题
均资源绩效指数 。
建设节约型社会 , 我们面 临的困难和挑 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约 型 社 会 建 设 的 制 度 尚 不 健 全 。我 .节
i
j
发展中国家树立榜样, 而且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 们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 目前的许多制度安
展和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 二 、 设 节 约 型 社 会 面 临 诸 多 困 难 和 建 排, 包括法规 、 政策 、 准等 不能满 足建设 节约 标 型社会 的需要 ; 追求大排量的汽车 、 大户型 的住
决定其资源消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 水平 。通常,
烈的全球市场 中占有一席之地。
建设节约型社会对 于全球 的可持续发展具 有普遍意义。历史上 , 任何一个大 国的崛起都带 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以及资源配置 的重新调整 ,
低收入国家 的资源消耗强 度高 ( 资源绩效指 数
大) 发达 国家的资源消耗强度低 。按 20 年初 , 05 的汇 率 ( 当时美元对 人 民币汇率 为 18 2 ) :.6 计 算, 大多数发达国家上述五类主要 资源的绩效指
大的化石 能源消 耗国。 如果我们 Fra bibliotek续 走大量 生
每一个环 节都使资源得到合 理配置和高 效利用 ,
使污染物产生量最小化 , 使废物得 到无害化 的最 终处理。节约本 身就是 提高 资源效 率 的重要途 径。节约资源可 以减少 生产 和消 费过程 中对环 境的负面影响 , 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 用支撑社会
品和产业 在全球市场 中的竞 争优势越 来越重 要。
物排放 , 也就谈不 上环境 友好 。另外 , 护环境 保
r 1
日本汽车之所 以能迅速 崛起 并不 断提 高国 际市
“五个基本”建设目标及要求
“五个基本”建设目标及要求"五个基本"建设目标及要求是指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五个基本目标,即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一、工业全面发展:要求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体系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提高工业部门的整体效能和核心竞争力。
在此基础上,还要促进工业品质的提升,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二、农业全面发展:要求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的生产水平,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机械化发展。
同时,要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完善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机制。
四、科学技术全面发展:要求加强科学技术创新,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国家科技竞争力。
这需要加强科技研发能力,落实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
五、教育事业全面发展:要求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与优质共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这需要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质量。
在实现以上五个基本建设目标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以下要求:一、坚持科学发展观:要从整体上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二、坚持创新驱动:要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加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形成创新型国家。
三、坚持绿色发展: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生态保护,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四、坚持开放合作:要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增强对外竞争和抗风险能力,实现互利共赢。
五、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要科学规划国家发展,推进法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
以上就是"五个基本"建设目标及要求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通过实现这些目标和要求,可以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实现国家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国家整体实力和国民生活水平,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性规划,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摘要]针对我国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土地、水资源、能源问题,引入创新理念,从城市规划角度,在节地、节水、节能三个方面,提出措施和建议,建设节约型社会。
[关键词]创新理念科学规划节约型社会
引言
随着地球上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水资源、能源等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必须在自然资源与环境容量所允许的范围内去谋求可持续发展。
1、我国现状
当今我国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紧缺与资源浪费现象并存的严峻考验,中央遵循科学发展观,适时提出了“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要求。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石油、天然气、煤炭、可耕地和水资源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1%、4-3%、55%、31%和25%。
中国GDP总量占世界总量的4%,石油消费却是世界第二,发电量消耗占全球的13%,钢材消耗占27%,水泥消耗占40%,煤炭消耗占31%1
2、对策
解决问题要讲究科学的方法论,抓住问题的关键,在我国,土地、水资源、能源绝大部分消耗于人们的生产建设和生活活动中,城市作为人类生产及生活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资源消耗最大、最集中的区域。
解决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增长过快、土地闲置、房屋闲置等问题,遏制城市建设、城市运行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的问题,除了采用科学的管理体制、合理的财税、价格机制、成熟的市场机制、正确的消费设计导向之外,是否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龙头,其核心内容就是优化资源配置,对政府而言,城市规划是一种政策,更是一种技术手段,城市规划的理念将引导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奢侈的规划诞生奢侈的城市、不科学的规划必将产生资源的巨大浪费。
以研究城市现状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思路,以构建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节地、节能、节水为切入点的创新性规划,是在决策层面建设节约型城市的重要保障。
2.1创新性规划在节地方面的切入点
创新性规划首先应充分运用规划对土地的调控作用,合理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实事求是地走集约型、紧凑型城市化道路。
任何的建设,并不是越大越好,越气派越好,应切合实际,围绕功能,做巧、做精、做细。
摒弃一味追求高档次,讲气派的奢侈规划;摒弃那种舍弃现状建成区,而只是建新区、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避免“空心区”及“郊区化”现象。
规划应充分研究每一块土地的适用性,合理使用每一块土地,切实发挥每一块土地的使用功能。
规划应探索城市建设空间向空中和地下延伸的路子,在探索向空间要空间的过程中,可考虑规划高层建筑,控制建筑密度,增加绿地率,强化景观设计等手段来提高建设土地利用率。
在探索向地下要空间的过程中,把城市地下空间建设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把城市交通(地铁和轨道交通、地下快速路、越江和越海湾隧道)尽可能转入地下,把其他一切可以转入地下的设施(如停车库、污水处理厂、商场、餐饮、休闲、娱乐、健身等城市服务配套设施)尽可能建于地下,实现土地的多重利用,从而实现由平面建设向立体建设过渡,以推动城市建设向立体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如南京的玄武湖公园和玄武湖湖下交通隧道、上海人民广场和广场下的购物中心以及停车库。
2.2创新性规划在节水方面的切入点
规划应考虑城市区位,科学分析水资源状况,科学规划当地产业类型、规模及人口容量、运用“开源与节流并生”的手段,建立城市水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
城市规划应在“开源”上做足文章,中国北方地区缺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雨量全年分布极不均匀:夏季多暴雨,冬春多干旱。
规划应重视在城市中兴建蓄水工程,例如因地制宜规划水面,在新建小区中建蓄水池,增强城市水系调蓄雨洪能力,同时采用相应措施增加雨水下渗,合理建设城市绿地、公园及风景旅游区的雨水利用系统,设法蓄住天上水,不仅可增加城市的水资源量,涵养地下水,而且增强城市的防洪排涝功能。
“设法蓄住天上水”固然是“开源”的重要手段之一,污水再生利用所产生的效益同样十分可观,科学规划污水处理厂的布局,充分利用工业尾水,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不仅是解决水质型缺水的必要途径,更是恢复城市生态的必由之路。
如日本每年供工业用和绿化用的中水达1-3亿立方米,有专家估计,北京市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经过中水系统进入家庭,全年可节水10亿立方米,即达到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送达北京的输水量。
2.3创新性规划在节能方面的切入点
创新性规划在节能方面首先应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坚持走紧凑型城市化道路,使城市基础设施能够高效地建设和集中使用,同时可减少居民的出行距离和机动交通源,相对降低对机动交通,特别是私人轿车的依赖度,相对增加居民步行和骑自行车出行的比例,这一切将导致能耗大户——交通能耗的降低,实现城
市节能的要求。
创新性规划应将生态型城市的理念包容进去,走循环经济的道路,以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完善城市规划,利用最少的能源消耗,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
例如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发展循环经济,在规划工业布局时充分考虑工业之间的余热互相利用,工业废水、污水集中处理后可循环重复使用。
基于“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形成从资源输入、末端治理到循环利用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完整体系。
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
再比如构建城市开敞的空间系统,赋予城市绿色空间和自然与人工空间的系统功能,以承载城市多样的生活活动、生物的自然消长、隔离避灾、通风导流等多种功能,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态大绿化环境:在城市内结合工业、道路交通布局,进行优良而精致的绿地规划,在乡村广域的范围内合理分布与组织绿色空间,加强城市大气的对流,不断为城市输送富氧的新鲜空气,加强城市郊区自然地净化有害气体和水体的能力,为城市地域乡土动植物的生存与繁衍提供适宜空间,以优化城市的生态链,优化城市布局,改善城市气候,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减少对空调的需求,走可持续发展的节约能源之路。
3、结语
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
城市节地、节能和节水主要在于宏观控制、微观落实,建设节约型城市必须从规划抓起,以落实贯彻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需要”。
创新型规划以城乡统筹、区域统筹为中心,以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为主线,以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全面、和谐、持续发展为使命,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进程中必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七虎.建设节约型城市应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科学时报.
[2]周英才.节约建造是节能的重要举措.
[3]阎瑾,赵红红.城市建设节地的技术措施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