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学生问了吗

合集下载

学生采访问答记录

学生采访问答记录

学生采访问答记录1、问:师哥你好请问您在本校学习的第一年时,你有什么感想?答:那是的我还很年轻,大学生活的第一年,有很多新的认知,由于身边大环境的改变,渐渐地把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慢慢改变,现在一条腿已经迈进了社会,我需要尽快成长,尽快适应这个大环境。

问:那经过了一学年的历练,你大二时有什么计划去更好地完善自己?答:那时的我打算在学习上在努力一些,每个月看一本好书,提高自己的阅读量,以及扩宽知识面。

在生活中多多参加社会实践,为自己增加一些工作经验,让自己对社会有更深刻的了解,为自己以后的生活积淀下坚实的根基。

现在想一想,当时的我计划的不算好,但是对现在的我还是很有帮助的。

问:那时你对必考的英语四六级考试有什么想法?答:我觉得四六级没什么难的,作为首都数万莘莘学子中的一份子,中学时代的我早已有了深厚的英语基础,所以四六级,不是我的菜。

2、问:师哥你好请问您在本校学习的第一年时,你有什么感想?答:那是的我来到新环境只顾玩乐了,倒是很轻松,但时光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一年就这么过去了。

仔细回想一下,这一年我好像也没做成什么事,颇有些打发日子的感觉。

可能大学老师没有高中老师那么严厉,课程量也没有高中那么大,所以一下子从高中进入大学,我过了很长时间才适应。

压力的骤然减轻,给了我一种无所事事的感觉。

作为班干部,我只能说我有些失职,但并未对班级做出负面影响。

3、问: 那经过了一学年的历练,你大二时有什么计划去更好地完善自己?答:在上学期中,我已经基本熟悉了班级工作的流程和具体操作,能在日常生活中为同学们提供基本的服务和帮助。

所以在新的学期中,本届班委会完善自己的工作,为同学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在原有的基础上使班级工作更上一层。

在班级建设中,本学期目标是创建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学习方面能继续保持并力求更好,争取0挂科的目标。

与此同时,更好的提高自身修养,一改大一时心浮气躁的我。

4、问:那时你对必考的英语四六级考试有什么想法?答:比较简单,平常多背背单词多看看书,日常学习中我经常使用英语交流,所以四级还是比较好过的。

我的学生会提问吗?_数学论文

我的学生会提问吗?_数学论文

我的学生会提问吗?_数学论文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我的学生会提问吗?文章内容由收集!我的学生会提问吗?现象之一:部分教师采用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即一堂课教学中,表现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无一例学生提问,典型的师问生答。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我的学生会提问吗?文章内容由收集!我的学生会提问吗?4、让学生走上讲台,促使学生提问。

让学生上讲台,扮演老师角色,学生讲,学生问,学生答,学生提的问题更多,效果更好。

学生要当好老师,学生就必须提前预习,发现更多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以防被其他学生的问题难住;而其他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也更积极,都想把这位老师难住,看老师的反应。

这样,学生的顾虑少了,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的思路开了,提的问题也就多了。

孩子,你今天提问了吗

孩子,你今天提问了吗

孩子,你今天提问了吗孩子,今天你提问了吗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犹太人拉比获奖后,有人向他请教:“你是怎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呢?”他回答说:“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全靠我妈妈。

”“那么,你妈妈是怎样培养你的?”拉比回答:“我妈妈没有怎么培养我,每天回家以后就问我一句话:孩子,今天你在学校提问了吗?你问了一个什么样的好问题?从此以后,我就养成了提问的习惯,自然而然地就获得了诺贝尔奖。

”犹太人有个风俗,在孩子学习识字之初,把蜂蜜滴在《圣经》上,让他们尝到知识的“甜蜜”。

后来,这成为犹太小学生入学的第一课,让孩子们一开始就感受到学习的神圣和知识的“甜蜜”。

犹太人认为,没有人是贫穷的,除非他没有知识,拥有知识的人就拥有一切。

正因如此,犹太人形成了全民好学、全民信仰知识的悠久文化历史传统。

据统计,以色列人年均阅读图书60本,居全世界首位。

诺贝尔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目前得主有800多位,其中犹太人占四分之一强。

而犹太人只占全球人口的0.3%。

毫无疑问,提问是犹太教育最核心的“秘密”。

专题片《走进以色列》里提到一位雕塑家,用石头雕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石头的质地尤其突显了“问”的力量。

如果用一个符号代表犹太人的科学精神和思维传统的话,那就是大大的“?”。

因为在犹太人的教育理念中,问号代表一切。

犹太人之所以能培养出那么多诺贝尔奖得主,和他们的父母与老师从小培养孩子学会提问和质疑的传统是分不开的。

“孩子,今天你提问了吗?”当孩子放学回到家里,父母是否会以这样的提问展开与孩子的沟通?或许,更多父母习惯于这样问:“你今天在学校乖不乖?”“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看似简单的问话,却显现了不同的教育观。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善于提问的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较强的探索精神,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问能够锻炼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信心,善于提问的人更容易解决问题。

孩子,今天你“问”了吗?

孩子,今天你“问”了吗?

孩子,今天你“问”了吗?问题意识也称为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强烈的问题意识会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产生探求欲望,主动观察情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是,在许多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无从提问”、“沉默”、“不发问”的现象很多,造成了“沉默课堂”、“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境地。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本文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为载体,结合自身实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展开探讨。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一)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使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就可以使他们启动思维探究知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教材、书本以及迷信权威和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突破思维惰性与定势的局限,发展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为提高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二)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实现三维目标。

教师如果能够认识到青少年具有好奇、好问探究的认知特点,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就可以有效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焦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二、培养问题意识的策略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发问”对三维目标能否有效实现起着重要作用。

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使课堂变成“一潭死水”,学生几乎没有问题意识。

怎样才能让学生从“想问”到“能问”到“敢问”再到“会问”?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我也有自己的思考和心得。

具体分以下几个方面:(一)让学生“想问”1.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想问”是培养问题意识的第一步。

激发好奇心、正确引导好奇心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内在动力。

1.1 运用教师自身语言的亲和力和课堂教学设计的吸引力。

你今天提问了吗?

你今天提问了吗?

你今天提问了吗?作者:袁美娣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22期摘要:随着新课程新理念的改革发展,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变化为学生为主体,这是一个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

所以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以往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应改成教师带领学生攻克一个个的知识难题的过程。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慢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能从自己的疑惑入手,从而能对问题大胆的质疑。

关键词:问题意识教学情景新课程学龄前孩子经常会问的就是“为什么”,等他们慢慢长达大随后上学,有了“传道受业”的老师可以“解惑”时,却慢慢的丧失了问问题的能力,等到初中时,一个课堂上问为什么的就更少了,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由于受到一些环境条件的限制,不敢也不知所问。

传统的教育中,老师总是课堂的主体,“一讲到底”的模式让孩子无暇顾及自己是否有疑问,同时学生的言语行为都要遵从教师的安排,从而老师在课堂的威望逐步建立起来,但是在如此严肃的情况下学生如何去集中精神提出质疑且思考问题。

新课程、新教学、新理念的改革,希望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一个创设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

所以在新教育理念下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一、砍材先磨刀之学会预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故能思考问题,预先要有一定的问题建设,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应先从有问题开始。

那么通过学前的认真预习是必不可少的,预习顾名思义是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把里面的新知识做到认知,可是这是有着一定的难度,必然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会有一些自己弄不懂的问题,从而会带着问题上课,同时对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也有着帮助。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就会慢慢培养成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都是不一样的,问题的设立的难易也是不一样的,只要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内容认真倾听,即使有些问题非常简单也应当耐心的解答,从而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为以后的积极提问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学生问我问题,是我的动力

当学生问我问题,是我的动力

当学生问我问题,是我的动力古人云:教学相长。

优秀的教师是在学生的问题中,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起来的。

只有执教于具体而生动的人,才能知道自己永远都不可能做到完美,只有不断的发掘学生的问题,每堂课才能实实在在的留在学生心中。

教师和学生就是在互相激励中共同成长起来的。

初执教者,往往拘泥于教学参考书所限,设计教案时教学重点与难点主要根据教参决定。

或者一轮带完自己有所感悟后,会根据根据自己对教材的分析、把握,对知识体系的把握定出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根据高中三年教学整体要求,落在这一课时中应达到什么目的,完成什么任务。

这些理应成为我们学科教学中整体性目标,但如果反过来设想一下:如果我是台下的学生,我正处于十六七岁,我来自某某地区,让我看这节课,我会产生什么问题?会不会喜欢这节课的内容?教学过程中,老师布置的任务我知道怎么样去操作吗?老师的板书,我能完整、准确地记下来吗?当你存着这种心态来看自己的教案,肯定会与教学参考中提到的本节课的重、难点有差别。

学生不同、学情不同,每一批学生所具有的学识水平不同,这是每一年做教学设计时,教案不同的最大因素。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的教案,虽然在实施过程中还会产生差异,但这种设计是最贴近学生,也是最易被他们吸收的。

一堂课后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是对一堂的整体性评价,也是记录学生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第一手资料。

最近非常流行个人主页、博客等,一部分教师(大多以青年教师为主)喜欢在网页上写下自己的教学感悟、教育随笔。

我仍认为,附在教案后每节课的教学反思是最有价值的。

它也许可能只是一点感悟,一个问题,一个教学过程中的现象,呈现出来的可能是简约的几笔,但它却是根据学情制定出教案付诸实践后最鲜活的思考。

若干年后,翻出自己这本教案,这节课的设计点,实施中的失误,所得,便成为下一轮教学的宝贵的“反面”教材。

考试是老师的法宝,因为测验成绩也是学生问题的一个显现。

考试不仅仅是为了最后那个分数,也不是给了分就结束了。

班会记录学生提问(3篇)

班会记录学生提问(3篇)

第1篇日期:2021年10月15日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主持人:班主任张老师参会人员:全体学生一、班会主题:团结协作,共创班级辉煌二、班会流程:1. 主持人张老师开场致辞,介绍本次班会的主题和目的。

2. 学生提问环节。

3. 张老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总结。

4.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学习心得和班级建设建议。

5. 班主任进行总结发言,对本次班会进行总结。

三、班会记录:(一)主持人开场致辞张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召开这次班会,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班级的团结协作,共同为班级的辉煌而努力。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学生提问环节,希望大家能够积极提问,共同解决我们班级存在的问题。

(二)学生提问环节1. 学生A:张老师,我们班级的学习氛围不是很好,很多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也不复习。

请问老师有什么好的方法来改善这种情况?张老师:同学们,学习氛围的营造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后辅导等方式,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此外,班级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带动同学们共同进步。

2. 学生B:张老师,我们班级的卫生状况不是很好,很多同学不自觉保持卫生。

请问老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张老师:同学们,卫生问题关系到我们班级的形象,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我们可以设立卫生监督员,定期检查卫生情况,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提醒。

同时,我们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同学们的卫生意识。

3. 学生C:张老师,我们班级的团队精神不够,很多同学在班级活动中缺乏合作。

请问老师有什么好的建议?张老师:同学们,团队精神是班级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如团队拓展训练、篮球比赛等,增强同学们的团队意识。

同时,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共同为班级的荣誉而努力。

4. 学生D:张老师,我们班级的纪律问题比较严重,很多同学上课迟到、早退。

请问老师如何加强班级纪律管理?张老师:同学们,纪律是班级正常运转的保障。

你学会问了吗

你学会问了吗

你学会问了吗发表时间:2011-06-29T15:55:47.197Z 来源:《学英语》(高中教师版)2011年第32期供稿作者:吕子玲[导读] 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

河南省息县三高高三外语组吕子玲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人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沟通教学信息的纽带,是教学调控的依据,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更应该重视课堂提问,让学生学英语的“心脏”在最佳状态下运转起来。

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先学会“问”。

一、英语课堂提问的现状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但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班级大(一般为50 ~70 人)、程度差别悬殊的现象加大了教师课堂中问的难度。

课堂提问多了,课堂纪律往往难于驾驭;提问少了,教师也难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提问过难,程度较差的学生会丧失信心;提问过于简单,则失去了问的价值。

其实,问也是有技巧的,准确把握提问时机,精心设计提问难度,灵活运用提问方法,在提问中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就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对英语课堂提问的理解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见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技能,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

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通过提问可以促使学生参与交流,扩大语言的输入量,增加用英语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

因此,提问不仅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三、英语课堂中要学会问(一)准确把握问的时机教师在讲解中适当地插入一些提问,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既起到锻炼学生思维与听说能力的作用,又可以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

阅读教学中,你教学生学“问”了吗?

阅读教学中,你教学生学“问”了吗?

阅读教学中,你教学生学“问”了吗?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

但从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看,“提问”似乎成了老师的专利,学生总是在老师设计好的问题圈子中打转。

在课堂教学的观摩课中,我们常常看到,老师一提问,学生纷纷举手,而教师只根据自己教学设计的需要,请那么一两个学生来回答,其实,在这“问”、“答”过程中,教师仍是中心,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

而且,一味教学生“答”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于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形式,学生没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创造性学习就无从谈起。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师应设疑,使学生生疑,启发学生质疑、释疑。

美国一位著名的教授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没有问题的学生是问题学生”。

学生的质疑问难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思维。

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1营造气氛,鼓励学生提问1.1师生关系要民主平等。

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用饱满的激情,积极的态度感染学生,用语言、手势、眼神等和学生交流,以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以朋友的身份亲近学生。

1.2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在课堂上,学生因知识水平不同经常会提出低层次的问题,甚至是令人发笑的问题,这时,教师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处理不当,就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消弱学生的积极性。

所以,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这样,学生就会大胆提问,提问的质量也会由浅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1.3利用多种现代化电教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今天,你提问了吗?

今天,你提问了吗?

今天,你提问了吗?以下是关于今天,你提问了吗?,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今天,你提问了吗?有这样一件事情:一个美国代表团到我国进行文化交流,接待方安排了一个物理特级教师上公开课。

课前,老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课堂上,师生你问我答,学生配合积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按照中国教师的观点,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教师知识点阐述到位,师生互动融洽。

可是,在组织者询问美国专家的意见时,他们却不解地反问:“既然教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还要上这堂课干嘛?”是啊,上这堂课干嘛?在我们身边,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接连地提问,学生习惯性地举手;教师点名,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补充讲解,并设定下一个问题。

整个教学都在教师预定的框架里有条不紊地进行,学生只是被动地记忆和机械地模仿。

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目的很明确: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至于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如何学会学习,如何学会提问,则完全被淡化了。

其实在课堂上,我们需要的不只是这种师生间的问答仪式,更需要把提问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比较。

中国的孩子在放学回家后,家长常常会问:“今天老师提的问题都答上来了吗?”而在犹太民族,家长的问题则是:“今天你向老师提问了吗?”两个不同的问题,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背景,也培养出两种大相径庭的人才。

中国的学生是公认的考试型人才,善于揣摩老师的心意,言行乖巧,乐于服从。

而犹太学生积极进取,善于创新,具有极强的求异思维。

今天,两种教育模式所带来的结果使我们看到:中国至今尚无人获取诺贝尔奖,而犹太人则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人才辈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

现代教师不要仅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更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鼓励学生去创新求异,去发现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尤其是形成自己对问题解决的独立见解。

也就是说,现在的教学不单是教师带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能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

我被学生问住了

我被学生问住了

我被学生问住了
2014、9、26
今天在教学“童”这个生字时,一学生举手问:“周老师,我有个问题,‘童’字为什么是由‘立’和‘里’两个字组成的呢?”我当时愣住了,这个问题确实从没想过,我只好说:“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等周老师查过资料后再来告诉你吧!”她又接着说:“我知道为什么了。

因为孩子小时侯在家里练走路,大人一定要他站直了,不能弯腰,否则会驼背的”。

呵呵,孩子的想象力真是不可限量!
课文学完了,一学生又提问:“小男孩为什么不送台录音机给盲婆婆,而是送只蝈蝈呢?”这个问题问出来,教室里立刻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学生们纷纷举手说,最后得出一结论:小男孩只是个小孩子,他没有钱买录音机,蝈蝈是靠他的能力亲手捉来的,盲婆婆会更高兴的。

孩子在课堂上敢想、敢问、敢说,作为老师,我很欣慰。

希望班上所有的孩子都有这份勇气。

课后,我在字理网上查到了“童”的分析,但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跟学生解释清楚。

从幼儿园回来,你提问了吗

从幼儿园回来,你提问了吗

从幼儿园回来,你提问了吗当您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家时,问孩子的第一句话通常是什么呢?有人曾经做过调查,将中外父母的问话进行了对比:……幼儿园老师对宝宝来说=?在中国,父母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家时说的第一句话通常是:1、今天在幼儿园吃什么了?2、你们今天学什么了?3、有人欺负你吗?4、今天老师布置作业了吗?国外父母问孩子的那一句话通常是:1、今天你快乐吗?2、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吗?3、你有什么作品吗?4、今天和大家玩得高兴吗?不同的问话体现了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中国的父母比较多地关注孩子的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而国外的父母则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的情绪情感、兴趣、能力以及孩子自身成功感的建立和与伙伴交往上。

前者的关心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可能会让孩子自己对生活和学习过程有更多的关注,而忽视了情绪情感的变化、成功感的建立等。

而后者的话,更容易让孩子有倾谈的欲望,有表达的意愿,会让孩子对自己的作为有所感触,并且会对今后的幼儿园生活产生向往。

专家指出,父母每天接孩子回家时,是孩子思维最活跃、最兴奋的阶段,也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黄金时间,父母可以好好利用这一段时间,开发孩子的思维,给孩子的表达创造良好的机会。

譬如:可以提一些这样的问题:你今天最快乐的事是什么?为什么它是最快乐的事?今天你和小朋友一起做了什么游戏?你听见了/看见了哪些有趣的事?你的好朋友是谁?他有什么优点?像这样的问题,提问内容具体,孩子知道从何而答。

如果父母每天一出园第一句话就问:“你今天吃什么了?”在孩子思维最兴奋的阶段,他不会理清思路,回答一天三餐是什么,可能只给您一个简单的回答,比如面条,因为面条是孩子最易记住的词汇。

如果您想了解孩子每天吃了什么,您可以把孩子领到园里的食谱园地,按照食谱问一问孩子,孩子就会把思路理清,认真告诉您。

这样您不仅能了解孩子饮食情况,还能大大增加孩子的讲述欲望。

孩子讲述的多,就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

今 天 你 提 问 了 吗

今 天 你 提 问 了 吗

今天你提问了吗?——浅谈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现代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逐渐成为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个带有前瞻性的研究内容。

现代思维科学研究表明: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个体思维品质的批判性和深刻性活跃的体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在新制定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明确提出:“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获得发展。

”要求学生“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但是,现在我们的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问题,缺乏创新精神。

在课堂中教师讲、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很少有问题,即使有问题,问题的质量也不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乐问,有问是我们应着力研究的问题。

下面谈谈本人在这个方面的一些理解。

一、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

1、教育理念有偏差。

我国的教育理念是以“知识为核心”的。

家长、学生和教师都注重最后的考试成绩,不注重学习的过程,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存有着唯书至上的观点,认为书上写的都是科学的,老师讲的都是准确的。

2、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是一种“去问题教育”。

“都听懂了吗?”是教师不约而同的一句禅语,教师持续提出问题,学生持续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没有问题时老师就放心了,认为这节课成功了。

教师就怕学生有问题,衡量教育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都变的没有问题。

3、传统的师道尊严束缚。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神圣的,是一种权威,是知识的化身。

学生对教师充满了崇拜,教师对学生发号施令,学生只有被动服从、接受。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是天经地义的事,问是教师的专利,回答是学生的本分,从教师来讲,不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从学生来说,认为提问与自己无关。

二、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观点是行动的先导。

传统教育的学习观认为学生唯唯诺诺、听话、不乱说乱动就是好学生。

最新被学生问倒的感觉,真好!-word文档

最新被学生问倒的感觉,真好!-word文档

被学生问倒的感觉,真好!被学生问倒的感觉,真好!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将不再是一个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是一批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懂得教育艺术的全能型人才。

每一堂课都包含着创新的要求,都对教师的“教”的素质带来极大挑战。

学生潜能得到开发,创造力、想象力、表现力得到提高,学生善问、会问,教师就很可能也很容易被学生问倒。

前几天的一节语文课就使我深有感触。

那堂课我教的是江苏教育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识字⑶。

教学要求是学会10个生字,理解背诵《宁宁是个小画家》这首儿歌,从宁宁画画粗心中领悟做事要细心。

在教熟儿歌后,我鼓励学生对这首儿歌说说自己的看法。

不少学生说这首儿歌很好,很顺口;有的说好背。

临近下课时,我进一步启发说:“人们常说某人真有学问,是说他知识丰富,学问学问,指的就是好学和善问,只有这样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咱从小就应该养成善于追根问底的习惯,敢于和别人不一样。

对这首儿歌,谁还能说点别的看法?”这时,平日很面腼腆的程永杰站了起来,有点口吃地说:“老师,画家是干什么的?”我说:“画家就是对画画很有研究、绘画水平很高的人。

”他又问:“那小画家呢?”我顺口解释:“小画家,是说他年龄还小呗。

”程永杰又低声问道:“那,老师,画家还能这么粗心吗?这么粗心能称得上画家吗?”我一时语塞。

怎么跟学生解答呢?从什么角度、用什么观点来说呢?这“节外生枝”的一问,我一下子还真傻了眼。

好在这时下课的铃声响了,我只好借坡下驴:“程永杰同学的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咱们下一节课再一起讨论一下……”后来,在讨论课上,不少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宁宁这样画画够不上当画家,把桌子腿都画歪了,这也是粗心吗?”“有不少水鸟的嘴是尖尖的,小鸡的嘴也是尖的,而鸭子的嘴为什么是扁的?”“说不定将来会有这种尖嘴的鸭子呢。

”“电视上还演过四方的西瓜呢,我看过。

”“马没有尾巴,可能宁宁还没画完呢。

那边不是还有几张没画吗?”学生们好像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七嘴八舌,各抒己见,问题是五花八门,有幼稚的童趣,有独到的见解,也有较深刻、尖锐的问题。

你的学生质疑了吗

你的学生质疑了吗

你的学生质疑了吗?“苹果从树上落下来”是众所周知的现象,唯有牛顿敢于质疑,从而发现了地球引力。

这一伟大发现是从质疑开始,加上大胆猜想以及反复研究。

学习也同样如此,“学贵有疑”。

往往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注意解决问题,而忽略了怎样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越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越明,记忆力越敏锐。

要培养孩子的智育,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也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问题。

”我国传统的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的这种权利,老师占据了课堂的掌控权,不自觉地把话语的主动权从学生那里夺了过去,习惯和传统的师道尊严形成了一种权威。

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思想使老师产生一种教学的神圣使命感,教学生成了教师的天职,灌输成了传统教学的法定模式。

老师讲解、诱导、启发学生听懂、记住、理解教学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成为老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唯一目标。

这种被教师统一了声音、学生缺失话语权的传统课堂缺失了思想,是老师表演的课堂,是缺乏民主的课堂。

在这种课堂里,学生好奇的天性、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便也消失了。

民主的课堂呼唤学生的权利回归,呼唤质疑的声音,呼唤思想的觉醒。

新课程改革中,怎样把质疑的空间还给学生,把质疑的方法教给学生,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每个老师需要认真反思的问题。

学生能否提出质疑,关键还在于老师。

老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与学生缩短距离,真正体现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归还学生的话语权。

给孩子质疑的权利和自由,孩子才会有质疑的主动性,才会是学生自己的质疑。

在新课堂中,老师与学生应进行平等对话。

对于学生提出的观点和问题,老师可以作为其中的一员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质疑,而不是由老师提出观点和问题。

原来的课堂是教师提问和质疑,都是让学生围绕教参和老师设计的教案中的预设问题,最终生成既定的答案。

我 被 学 生 问 住 了

我 被 学 生 问 住 了

我被学生问住了人教版语文一册第17课《雪地里的小画家》,要求了解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四种小动物爪(蹄)的不同特点,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热爱生活的感情。

在讲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梅花的同时,我边在黑板上胸有成竹地分别画出这四种小动物脚印的图案。

这时有一个男孩问我:生:“老师,你画的小鸡、小鸭的图案和书中的不一样。

”师:“哪儿不一样?”生:“书上是三个脚趾,你画的是四个脚趾。

”我向这男生微笑一下,(因为我心里很清楚,书上是为使同学们看到图案更像竹叶和枫叶,没有按照小鸡和小鸭的实际脚趾个数来画)于是,师:“你观察真仔细,其实小鸡和小鸭都有四个脚趾……”我把书上那副画的意图和同学们讲清了。

这个同学点点头,眼睛转了转,说:“哦,原来是这样。

”正当我在为同学们解答了一个不懂的问题而高兴时,突然有一个同学站起来了,问:“老师,青蛙画什么呀!”我的头有点儿大,因为备课时,我只备了同学可能问“青蛙为什么没参加?”或“什么叫冬眠?”可我却没备青蛙的脚印像什么?这时,又一男生站起来说:“老师,青蛙的脚印像小草。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我在书上第123页上找到的。

”我和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都将书翻到123页,原来是在学习韵母“in”时,是以青蛙的脚印为例的,图中画了好多青蛙的脚印,像小草一样。

我连忙表扬这位男同学,夸他是个留心的孩子。

同时,内心更感谢他为我解了围,感激之余,我深深体会到备课原来是一件多么复杂的事情啊,它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尤其是在新课程实验的今天,做为教师,我们再也不能光凭书本和教参来备课,再不能光以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学生,而应该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疑学生所疑。

违纪学生一问一答

违纪学生一问一答

违纪学生一问一答
1.语文课为什么不听课,趴在桌子上想睡觉?
答:当时有点困;没闭眼,语文课代表盯着我时,我就坐好了。

2.你觉得听课可以这样吗?
答:不可以。

应头正,身直,手平,脚安。

认真听课,上课不
低头,自习课不抬头。

3.英语课在干什么?
答:找前桌拿杯子,准备泡药。

因跑操回来没有时间。

4.你觉得这样合适吗?
答:不合适。

未及时进入学习状态。

5.为什么带零食进校园?
答:我爸给我买的零食,直接都带回来了。

辣条自己买的。


子从家里面带的。

6.你可知道学校规定的“十条禁令”中不允许带零食?
答:不知道。

只知道不允许在班里和寝室吃,但是不知道不能带。

7.上次在班内吃瓜子,带辣条被老师抓到之后有没有什么反省?为什么这次还是带瓜子、辣条?
答:只知道不能在班级里吃,没意思到不能带!
8.班主任是否要求不能吃辣条?
答:要求过。

9.为什么顶撞老师?说话的语气阴阳怪气的合适吗?
答:不合适。

隔家里有时会这样。

以后会注意。

10.你知道为什么我说你多些?
答:不知道。

可能是因为我也有错。

11.为什么选在后排?
答:前面没位。

12.前面有位你不选,跟朱坐在后面,臭味相投吗?这才两节课就开始这样子,后面还能学习吗?
答:不是。

13.你这样子你自己觉得你会好好听课,你还遵守课堂纪律吗?同桌跟你叙话你会不给他叙话吗?
答:不能。

14.不能怎么办?就这样两人同流合污?
答:听。

课堂教学中,你“问”到家了吗

课堂教学中,你“问”到家了吗

课堂教学中,你“问”到家了吗有人总结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根子就在于繁琐的“满堂问”,“问”得太“浅”,“问”得太“碎”,“问”得太“平”。

看来“问”题确实是一门教学艺术,只有教师善问,才能使学生善学。

怎样才能“问”到家呢?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明白问什么,“问”题应始于“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问得到位,问得有效。

一、激趣而问,迂回破疑如果我们设计的问题引奇激趣,那么,学生就能主动愉快地去求知获能。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必定是耳熟能详的。

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去“问”题,学生定会感到索然无味。

因此,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教学中,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去读课文的内容,而是提问:“你一定熟悉孙悟空,他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样的?请用一个词或一个短句回答。

”学生们纷纷各抒己见,对孙悟空的看法写了满满一黑板。

进而,我话锋一转,“那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反映的是孙悟空的什么呢?”就这样,学生们趣味盎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和思考之中。

当然,趣味性设问不应是横刀直入,而应迂回曲折。

问在此而意在彼,本意要解决彼问题,却故意绕个弯,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此问题,学生解答了此问题,彼问题也随即得到解决。

因为迂回隐晦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从而激起感情上的波澜,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攻难而问,递进击疑教学的重点往往是我们教学中的难题,它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设计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先简后繁的阶梯式问题系列,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从而达到破解难题的目的。

我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考虑到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揣摩作者雷利渴望和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可是对于生长在和平环境中的小学生来说,要体会到雷利的这种情感无疑是一大难题。

于是我层递式地设计了一串问题:“我和爸爸之间有什么约定?爸爸为什么要送我一顶蓝盔?蓝盔与爸爸之间有什么联系?爸爸牺牲后,蓝盔回来了吗?这意味着什么?”通过这样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的学生问了吗
内容提要:在我们如今的课堂中,学生提问的现象却少之又少,他们不敢提问,或不愿提问,或不善于提问。

渐渐的学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的思考,于是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渐渐的失去,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

所以,教师要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使他们在课堂有较多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

关键词:课堂学生提问
很多年以前,在剑桥大学发生这样一个故事。

大哲学家罗素问他的老师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

”“为什么?”“因为在我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

”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越了罗素。

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没有问题就会落伍,就会退步。

然而,在我们如今的课堂中,学生提问的现象却少之又少,不是不敢就是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就是不善提出问题。

渐渐的学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的思考,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在课改的新形势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要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使他们有较多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

从而使学生想问、敢问、爱问,进而会问、善问,最终养成恒问、乐问的好习惯。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一、兴趣盎然,让学生想问。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能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也就是说,人对自己感兴趣的对象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给予特殊的注意,进而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问题。

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愿望更为强烈。

例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时,先让学生收集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在课堂上让学生绘声绘色的讲,之后要求学生将民间故事与课文内容比较,学生不由自主的问为什么这二者会有不同。

我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深入思考,随着思考的深入,学生的问题不断的涌现,使本课的课堂教学顺利的完成。

在这节语文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大课堂教学中,带这愉快的情趣去思考,执著地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提问是老师的权利,回答是学生的义务。

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提问忘而却步。

在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课堂上经常有这样的声音:“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看哪个小朋友能发现小
问题,哪个能发现大问题,如果谁提出的问题老师也回答不了,那我就拜他为师。

”听了老师激励的话语,学生们心情激动,纷纷埋头读书,思考问题。

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显然,孙老师把自己放到和学生平等的位置,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所以要让学生敢于提问,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和质疑;允许学生“出错”,学生出现错误,老师不要批评,而是根据他错误的性质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和纠正;尊重每位学生,尤其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对学生的提问,采用语言的鼓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赞赏等手段,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

总之,让学生意识到:提出问题是一种好现象,不会提出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爱问。

中学生好奇心强。

教师创设新奇的悬念式的情境,以诱发学生产生揭秘问题的思想意识,使学生有问题可问。

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之上,以旧引新,通过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学习《月迹》一文的“印章”相关难点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自己的学生证上为什么要印上学校的印章呢。

这激发了学生的已有的经验,由此及彼,从而让学生提出了很多有深度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授之以渔,让学生会问。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提学生多提问。

但并不鼓励学生不假思索的随口乱问,不能为问而问,不可一疑就问不必题题皆问,要把握好问的度,问的质。

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提问。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在小组内产生问题,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分类,然后再进行整理,指出提问首先要抓住关键词来提问,其次。

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难到易,层层递进。

例如:在七年级新生还没有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时,学习《为你打开一扇门》,提出作者为我们打开一扇怎样的门?如何打开这扇门?打开这扇门有怎样的意义?等层层深入的问题。

这样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提问的方法得到巩固、强化,渐渐的学生会顺利的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五、质疑问难,让学生善问。

中学生由于年龄、知识等原因的限制,他们的提问随机性较大,而且中学生不会分析和提炼,想问什么就问什么,甚至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完全没有意义,偏离文本。

但有的同学却又能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的鼓励,对他们质疑方法的引导。

我们可以让学生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看看哪
些问题是不用花太多的心思就能解决,哪些是较难解决,哪些是可以合并在一起解决的,哪些是我们急需解决的,哪些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知。

通过这样教会学生梳理、提炼问题,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提得更加有价值,引导学生善问,从而问出水平,问出高度,问出深度。

六、呵护自尊,让学生恒问。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学生心中都会有一些问题,但学生往往不敢发问,或没有提出来的习惯,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提得不好,遭到老师、同学的嘲笑,自尊心受到伤害。

这就要求老师鼓励同学们大胆的提问,特别是一些胆小的或很少提问的同学,只要他们能够提问,不管问的好不好,都要称赞他们的勇气,鼓励他们敢于再问。

有些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这时老师一定要有耐心,要适当地引导,不要让他们有提不好问题而尴尬的感觉,呵护学生的自尊。

例如:在学习《幼时记趣》一文时,课堂教学就要结束时,班级平时最沉默、最内向的一位女生,怯生生的举起了手,我当时很惊讶,也很高兴。

于是示意她站起来提问,当时她很紧张,脸逼得通红,我微笑着,用眼神鼓励她勇敢地说出自己的问题。

最终,她战胜了自我,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我马上就称赞她今天表现很勇敢,希望今后再接再厉。

自此以后,这位女生在语文课堂中表现积极,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成绩提升也非常快。

七、增强信心,让学生乐问。

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闪光点,不失时机的给予积极高度的评价,让学生增强自信,从而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到成功的乐趣、喜悦、与幸福。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充分认可和肯定,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使学生树立提问的信心,产生乐于提问的情绪体验。

例如:在学习《柳叶儿》时,一位学生突然提出:“我上星期吃荠菜饺子很好吃,他们为什么吃柳叶包子却说苦呢?”全班哄堂大笑,这位同学当时也是尴尬极了。

我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引导学生:“是啊,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呢,你能根据文本内容找到答案吗?”学生开始走进文本,研读课文,寻找答案。

这就使他体验到提问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得到增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促使学生提问,尤其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必然使语文课堂锦上添花,必将迎来语文教学的满园春色。

参考文献:
刘岚《<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丛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