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分析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够准确分析论点、找到论据,并进行论证。
教学重难点:1.辨别论点和论据2.理解论点的含义和作用3.分析论据的有效性和可信度4.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论证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典型的论述类文本,如社论、评论、议论文等2.学生准备纸笔,用于记录要点和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例子引出论述类文本,并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这些文本有什么共同点?它们的特点是什么?二、讲解(15分钟)1.论述类文本的定义:论述类文本是以论述为目的的一种写作形式,通过提出论点并给出论据进行说明和论证。
4.论证方法的分类和特点:比较分析法、因果推理法、举例论证法等。
三、示范(15分钟)1.选择一篇社论或评论,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论点和论据。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a.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b.文章用了哪些论据来支持这个论点?c.这些论据合理吗?有哪些不足之处?d.这篇文章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支持论点?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论述类文本的分析方法。
四、练习(25分钟)1.给学生发放一篇论述类文本,要求他们独立分析论点和论据,并做出论证方法的判断。
2.学生分组讨论并互相交流,比较归纳各自的分析结果和判断依据。
3.部分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结果,并进行讨论。
五、总结(10分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强调学生要善于区分论点和论据,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鼓励学生多阅读各类论述类文本,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独立选择一篇论述类文本,并按照今天讲解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
要求他们在下节课前准备好自己的分析结果和思考成果。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课件35张
(6)结尾总结出论点。作用可概括为“卒章显志,顺理成章,让人 信服”。
• (二)把握论证思路
• 1.从文章各段内容入手,弄清每一段的意思。面对非完整、摘编类论 述类文本阅读材料,我们首先要通读全文,圈出每段的关键句,尤其是每 段的中心句;然后逐段概括段意,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和态度,概括时要概括准确,不能笼统;各段段意我们知道了,全文内容 我们就把握了,文章思路也就理清了。
• 反映抗疫的作品,题材主要集中在武汉主战场,但各地的写作 也有不少值得关注。何建明的《上海表情》《第一时间》等作品, 其价值既在抗疫之中,也在题材之外。作品以一个作家的观察与 体验,叙写面对重大疫情,上海人民抗疫的灵敏度、精准度和从 中显示的人性的温度,同时又是一份真实生动地展示疫情大考中 上海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成就的现场报告。
• (2)关键句子。主要是论点句、论据句,以及揭示脉络层次的 过渡句等。
• 二、答题模板 • 思路1:从(由)…写到(引出)…,然后…,最后…,从而揭示(体现)… • 思路2: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 具体要点: • (1)首先,由×××(谈起)[概述××;指出××],引出×××(观点,或论题); • (2)其次,从×××方面阐述[论述,分析]××(观点,或论题); • [再次,联系现实,用××(方法)指出(强调)××;(用××方法指出××结果)] • (3)最后,总结上文,提出(突出,阐明)××(结论,观点,做法,希望)[照应开篇 论点或论题]
• 还有一种写作或许更具特质医院呼吸科查琼芳医生,她 将自己特殊的经历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作品没有宏大叙事,有的只是 与抗疫一线相关者具体而细微的叙事。“无数人都在发一份光,然后萤火 汇成星河”。 •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疫迎面,人心可鉴。抗疫战斗中涌现出许 多令人感动、感奋的闪光人物,在他们自带光源的抗疫故事中流溢出人性 美好的粲然。熊育群的《守护苍生》,主人公是战“疫”中的钟南山。抗 击“非典”时67岁的他临危受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已是84岁高龄的他 再度披挂上阵,“他劝别人不要去武汉,他却去了。明知道老年人最易感 染”。作品通过“天下救人事最大”“仁心乃本心”“敢医敢言是天性” 多侧面典型情节的描写,垒筑起钟南山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老而弥 坚的精神丰碑。李春雷的《铁人张定宇》,深情记写作品主人公大山一样 的坚守,钢铁一般的意志。张定宇是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同时又是一名 行动受限的渐冻症患者。作品用一系列独具人物个性的语言和细节,真实 生动地再现了这位“人民英雄”的鲜明形象,唤起读者内心庄严的崇高感。
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知识点回顾1.“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概述。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
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
“分析文章结构”,就是分析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所谓“要点”“中心”,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
它们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
“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针对阅读材料的整体内容或部分内容,用几句或--句简明的话扼要地表达出来,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
它侧重考查考生对语段乃至整个文本进行总结与把握的能力。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进行具体化的!阐发或概括,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
文章的中心意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它侧重考查考生能否着眼文本整体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形式。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高考论述类文本常考考点,可单独设题,也可将该考点与概括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结合起来考查,呈现--种综合命题趋势。
从高考试题来看,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的层次。
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
2023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3.“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着力点。
(1)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
(2)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3)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
(4)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
专项练习(2022·安徽六安·安徽省舒城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论述类文本
论述类文本
1.论述类文本的基本概念
论述类文本是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特点的一种文体。
它往往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广泛的社会学领域。
这类文章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能力要求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论述类文本的基本行文脉络
提出问题(论题、论点)——分析问题(论题、论点)——得出结论
3.论证问题的两种基本结构
横向,就是围绕一个论题(论点)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基本是并列的关系。
纵向,则是围绕一个论题(论点)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基本是层进的关系。
4.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述类文本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部分:论点、论据。
把握这两个方面就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主张,论点的提出有时是作者在开始用一个关键句明确提出,有时会将其隐含在对材料的引用分析之中,有时还会用问句的形式出现,等等。
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它所回答的是“怎样用论据论证论点”的问题。
一个论证过程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选项比对及分析论证
论述类文本——选项比对及分析论证一、认识选项的转述(表述)方式(一)选项常用的转述方式有三: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
[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题A项]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文第1段“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1.概括式转述概括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化,提炼其本质,上升到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
表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较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
判断这一转述是否切合原文语意,一要注意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这种一般性的结论是否可靠;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组合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
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原文: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选项第二句是对“净化”的具体阐释,通过具体例子阐释“净化”是指心理的净化而非生理的净化。
这一具体式转述与原文语意一致。
2.具体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对原文某一个概括性观点和结论的例证,在很多选项的表述中,具有阐释的性质。
判断具体式转述是否恰当,主要从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材料是否切合原文表达意图的角度去思考。
[全国新课标卷Ⅰ第2题B项]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原文第2段中“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3.同义变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语句内容不作变更的转述方式。
论述类文本的概念
论述类文本的概念一、主题选择论述类文本的主题选择需要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深入性。
主题应当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同时还需要具有深度和广度,以便在文章中进行充分的论述。
在选择主题时,需要考虑读者的兴趣和背景,以及文章的目的和意图。
二、逻辑结构论述类文本需要具备清晰的逻辑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等部分。
引言部分需要简要介绍主题和论述的目的,主体部分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包括对主题的阐述、分析和推理等,结论部分需要对论述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三、证据支持论述类文本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论述。
证据可以是事实、数据、实验结果、专家意见等,但必须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
在提供证据时,需要注意证据的来源和可靠性,避免出现虚假或错误的证据。
四、语言准确论述类文本的语言需要准确、清晰、简练。
在表达观点和论述时,需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语境的准确性,避免出现歧义或误解。
同时还需要注意语句的流畅性和通顺性,以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五、批判性思维论述类文本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对论述的主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在论述过程中,需要注意对不同观点的客观分析和评价,避免出现主观臆断或偏见。
同时还需要注意对论述的反思和质疑,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论述水平。
六、引用规范论述类文本需要遵循一定的引用规范,包括文献引用、数据来源等。
引用的内容需要注明出处,确保来源可靠性和准确性。
同时还需要注意引用的格式和规范,避免出现引用不当或学术不端行为。
七、文本格式论述类文本需要遵循一定的文本格式,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等部分。
格式要求应当符合学术规范和标准,以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在排版方面需要注意字体、行距、段落等细节,提高文章的易读性和可读性。
论述类文本的概念
论述类文本的概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论述类文本的概念论述类文本,是指通过对某一主题或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阐释,以达到表达作者观点、提出论据、引发思考或解决问题等目的的一种文本类型。
这类文本不仅仅是对事实的叙述,更注重对事物的深入剖析和探讨,以引导读者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论述类文本通常包括对某一问题或主题的分析,通过论证、举例、比较等方式,展开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在文本结构上,通常包括引言、正文、结论等部分,其中引言部分用以引出问题或主题,正文部分展开观点和论据,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或提出展望。
在论述类文本中,作者需要清晰准确地展开论述,避免主题的偏离和论证的杂乱。
为此,作者需要在文本中运用恰当的逻辑结构和语言手段,以确保文章的连贯性和说服力。
1. 观点明确:作者在文中有明确的观点和立场,通过论述和举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让读者了解作者在某一问题上的看法。
2. 论证严谨:作者在论述中需要提供充分的论据和合理的推理,以确保论述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3. 阐释精准:作者在文中需要对问题进行准确的阐释和分析,避免主题的偏颇和论证的牵强。
4. 结构清晰:文本结构明确,包括引言、正文、结论等部分,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5. 语言得体:语言简练、精准,避免冗长和啰嗦,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通过论述类文本,读者能够了解作者的见解和立场,同时也能够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促进自身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论述类文本在学术研究、社会批判、政治评论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第二篇示例:论述类文本是指通过对某一主题进行深入分析、阐述和论证的文本形式。
它要求作者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够通过论证、举例等方式使读者对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这类文本通常在学术论文、专业论著、社论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论述类文本的特点是有明确的主题和观点。
论述类文本结构举例
论述类文本结构举例
论述类文本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下面是一个具体的例子:
1. 引言:在这部分,作者通常会提出他们的主题或者论点。
例如,如果一篇文章的主题是“全球变暖”,那么引言可能会包括一些关于全球变暖的基本事实,以及为什么这个主题值得讨论。
2. 正文:这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作者会在这里详细阐述他们的论点。
这可能包括提供证据,解释他们的观点,或者反驳反对意见。
在“全球变暖”这篇文章中,正文可能会包括全球变暖的原因,它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3. 结论:在这部分,作者会总结他们的观点,并可能会提出一些结论或者建议。
在“全球变暖”这篇文章中,结论可能会包括对未来的预测,以及对读者的建议。
以上就是一个论述类文本结构的例子。
这种结构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也使文章更加有逻辑性和说服力。
专题05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专题05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考点精讲】“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是2023年高考大纲修订版新增加的考点,2023年和2023年高考课标卷均有考查,预测2023年高考课标卷依然考查。
论点的位置有五个:文题、开头、文章段落开头,文章中间、结尾。
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有的论述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概括出的句子不应含有修辞等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三、论证。
论证(怎样来证明)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二,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
第三,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引用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全面地突出论证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
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5)引用论证(引证法):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
重难点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证分析-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讲练(全国通用附答案和解析)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C 3. D
4. (1)引用张颐武和曹刚这些专家学者的观点,论证“饭圈”与明星和演艺机构是一种共生关系,指出这种共生关系的具体表现和社会危害。
祝燕南特别强调在治理“饭圈”乱象的过程中,要厘清几个对象:“我们治理的对象是明星经纪公司、文艺娱乐平台机构和资本;演艺人员是我们的管理对象,对于那些触及法律红线的要依法追究责任;粉丝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是我们引导教育的对象。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用更多积极健康的节目充实文艺阵地。”
6.论证结构(思路)
(1)整体文本结构(思路)安排
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但它又是富有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只是在开头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
从整个文本结构来看,主要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和“分总”式。
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容易陷入“饭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认为,这反映出美育教育的缺失。彭锋表示:“‘饭圈文化’炮制出的流量明星像是生产线上一刀切的产品,是一种快餐式‘人造美’,不需要审美的敏感力,易于消费。如果青少年从小就能获得好的审美教育,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和敏感,就不容易被这样的‘人造美’所俘虏了。”
选择题考法精研:文体论证特点分析
这个考法主要是对论述文文体特征的考查,包括论点出现的位置、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论证方法的判断、论证过程的分析、论证语言的特点及其作用等内容。考题一般是对论述文文体特征进行分析,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解答论证分析类选择题时要抓住每个选项中的论点、论据、论证(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等关键信息点,从而快速对应文中相应信息,并结合对原文论证要素、论证结构的分析,快速有效地作出准确判断。
论述类文本阅读7——论证方法+论证特点+论证角度(知识讲解)-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证立场+论证方法+论证特点(四)论证角度(立场)论证立场是指作者认识和处理文本中所论述的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也就是站在谁的位置上论述的问题并持有的观点,是站在个人、社会角度,还是站在国家、民族角度;是站在过去的角度、现在的角度,还是未来的角度;是赞成,还是反对。
(五)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作用: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①具体形象,易于理解)、更有说服力(②增强文章说服力),③有力论证观点。
论据新颖典型,论证充分有力。
答题模式: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举……(概括示例),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以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论证论点。
“引用论证”是其中一种。
作用: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答题模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方式,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3、引用论证(引证法)引用名言警句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论证观点。
作用:①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使论证更有力;②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使论证更有吸引力。
答题模式:使用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4、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作用:突出论证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答题模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5、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打比方来证明论点。
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语言生动形象,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答题模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论述类文本论证分析
2.原文 “意”是相对于“法”而言的。后者主要是指人工的因素,人 为的约束与规范。在崇尚精神意趣、推重性情的宋代,人们所追 求的是个人思想感情适意畅神的表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 诸心”。这样自然就会对某些传统的矩式或成法有所逾越与突破, “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从而为个人意趣情性的抒发争取 到较为充分的空间。
精准分析文本论证
——明析结构,明辨关系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理解必备知识 论点·结 构·论据·论证
掌握关键能力 答好论证分 析题
理解必备知识
论点·结构·论据·论证
一、分析论点 论点(证明什么)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是一篇论述 类文本的灵魂和统率。 规范的论述类文本,一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但为了使论述更为深刻, 更有条理,更加全面,还要恰当地将中心论点分解成两至三个分论点。中心 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 交叉或包含。如果说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脊柱的话,那么,分论点则 是议论文的骨架、躯体。它直接影响到文章的思路是否清晰,内容是否深刻, 说理是否透彻,结构是否合理,是决定文章最终成败的关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论点在文中出现的位置较为灵活。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 论点,直观醒目;有的直接出现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有 的 放 在 文 章 结 尾 , 大 多 以 “ 所 以 ”“ 总 而 言 之 ”“ 总 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还有 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大多数情况下,中心论点出 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段落分论点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当 开头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 呼应论点。
2024年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1论述类文本含解析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4·全国乙卷·T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人文探讨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协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日已取得了不行替代的地位。
一种新的人文探讨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探讨,人们必需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
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
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探讨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建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需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合合,或者用更困难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
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困难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
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
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化,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
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须要解读的。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探讨供应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
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旧是依靠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事域的认知和理解。
论述类文本语言特点
论述类文本语言特点论述类文本语言是一种具有严谨性和逻辑性的语言,通常是在学术性、理论性文本中出现。
其主要特点有:1、正式性:论述类文本语言十分正式,表现为语句结构完整、措辞得当、遵循一定的规范。
2、严谨性:论述类文本语言强调用词准确,措辞恰当,追求准确的表达和无歧义的意思,3、抽象性:论述类文本语言常常运用抽象概念来说明问题,并用专业术语来规范表述,需要读者具备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
4、逻辑性:论述类文本语言强调逻辑分析和论证,语言表达必须符合逻辑规律并陈述合理论据,以达到说服和阐明问题的目的。
5、语篇连贯:论述类文本语言需要采用适当的承接词、过渡词等辅助语言工具,使语言表述更为连贯通畅,并使全文结构严谨、完整。
综上所述,论述类文本语言具有正式、严谨、抽象、逻辑和连贯等特点,以更加准确、合理和规范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述,旨在传达清晰、准确的信息,达到让读者明白、信服的效果。
6、主观性:论述类文本语言有时会涉及作者的主观看法,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但是,这种主观性必须以客观理性的逻辑论证为基础,不应过于片面和情绪化。
7、规范性:论述类文本语言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包括语法、拼写、标点等方面,以保证表述的准确和标准化。
8、思辨性:论述类文本语言不仅仅是对某一现象的描述,也需要包含对该现象的思考和分析,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或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讨论。
因此,思辨性是论述类文本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
总之,论述类文本语言是一种具有专门性和科学性的语言形式,其语言特点主要包括正式、严谨、抽象、逻辑、连贯、主观、规范和思辨等。
在写作时,需要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和读者对象,运用合适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以实现清晰、准确和有效的传达。
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论述类文本阅读属于议论文阅读范畴,所以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1.速读全文,把握中心观点。
首先要求抓住标题,明确话题、观点、重点。
如2017年全国卷(Ⅲ)论述类文本《留住乡愁》,论题是“乡村的城镇化与乡愁”,体现了作者对当今我国乡村在如火如荼的城镇化进程中所突现问题的批判性思考,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新理念。
时代性和人文性,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选材的重要特征。
其次要求抓住事关要旨和结构的重要语句,抓住表述中心观点和分论点的语句、表现文章层次变化的语句。
《留住乡愁》第一段提出基本观点: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第二段论说要“留住乡村记忆”: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第三段论说要“呵护乡村记忆”: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第四段论说要“活化乡村记忆”: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2.以图串文,把握逻辑关系。
首先整体把握,要求能够抓住文章的结构框架,把握作者的中心观点和分论点的关系等。
《留住乡愁》首段总领全文,既指出主要问题,也提出了基本观点。
作者观点中有三个针对“乡村记忆”的关键词:“留住”、“呵护”、“活化”。
第二段先论及“乡村记忆”的两种形态(“物质文化记忆”、“非物质文化记忆”)及两者间的关系,再论及“乡村记忆”的功能。
然后,简要论述了如何“留住乡村记忆” 第三段先略及必要性,再着重谈“呵护乡村记忆”的做法。
谈做法,先概括,再举例论说。
第四段先通过比较“活化”与“留住”、“呵护”的不同(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借此论说了“活化乡村记忆”的必要性,再论及“活化乡村记忆”的做法。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推导与判断文本观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推导与判断文本观点一、考向分析分析、推导与判断文本观点对应新高考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第2题。
从选项设置来看,此题是对文本内容的合理推导与判断,不仅考查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的能力,而且考查合理运用联想,从旧知中获得新知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分析、推导与判断文本观点的设误方式有三种,与之相对应,命题选项也有三种考查方式。
考向(一) 推断前提有无依据推断前提是否有依据,就是分析前提是否合乎文本内容,也就是作为推断的依据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
要判断于文无据错误项,就要在解题时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阅读原文信息,分析选项推断是否有问题。
【典例 1】(1)原文信息: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七律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诗体。
五律以清空一气、意味深远为上,甚至可以空灵幽淡一些;七律则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为上。
姚鼐以为“七言今体句引字赊,尤贵气健”。
施补华甚至认为“七律以元气浑成为上……以小巧粗犷为下”。
如果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宋人推出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黄鹤楼》二篇,的确称得上“句引字赊”,笔健气足,《黄鹤楼》更是气象壮阔,“元气浑成”。
尽管《黄鹤楼》的前四句连平仄都不合,颔联对仗也成问题,但通篇笔力雄健,为他人所罕见。
再看其他人推出的七律压卷,无论是《登高》也好,《秋兴》八首也罢,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基本上都是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七律为主,都在气势浩大、骨力遒劲的风格范围之内。
绝不会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
至于沈佺期的《独不见》有此荣幸,恐怕与其独特的位置有关。
姚鼐以为此律“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正说出了其中的地位与玄机。
窃以为:《黄鹤楼》以健气为胜,《独不见》以圆润为胜,二者各得其妙,而后者可视为初唐七律第一。
选项设置:古人没有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仅仅是因为评论者各自审美趣味不同,未必正确。
论述类文本 分析论证要素与文本结构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
返回导航
2.论据的分析 对论据的分析,应关注以下方面: (1)在文段中画出观点性的语句及支撑证明观点的语句,进而梳理出 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材料,哪些是事实论据,哪些是理论论据。这是较 为基础的步骤。 (2)在找出文中运用的论据材料后,要分析把握该论据材料所包含的 作者的态度倾向作为正面事例还是反面事例,弄清楚文本中的事例材 料,搞明白理论材料是用来佐证作者自己的观点还是作为被批驳的对 象,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立场观点。 (3)仔细辨析论据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文本中可能运用到多个论 据材料,它们彼此之间可能是并列平行地共同支撑某一观点,也可能是 正反对比地印证某一观点,还可能是逐层递进的关系。
复习任务群一 信息性阅读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
返回导航
【答案】 × 根据第二段“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 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故宫博物院的《早春 图》已经不再具备这种原始状态,并非“原物”,这没问题;但文章第 二、三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中,《早春图》只是作为一个例子 出现,目的不单纯是“为了证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 图》并非‘原物’”,是为了证明美术品“历史物质性”转换的问题。
复习任务群一 信息性阅读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
返回导航
2.论点的筛选 筛选文本论点,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根据位置找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有的文章 在中间部分提出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在层层论述之后归纳出中心论点; 还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题找中心论点。论述类文本总是按照特定的目的或要求对 某种事理、观点或问题进行阐述和论证,着重讲清是什么、为什么。读 这样的议论文,先要明确作者议论的问题是什么,然后一步步理清层 次,找出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的见解、主张,这就抓住了中心论点。 (3)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由于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 的关系,通过分析论据证明了什么,也可以把握文章的论点。这种方法 在阅读节选的文本时至关重要。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将人物的“优点”“缺点”机械叠加,以写出 “人情 味”,但这样还体现不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
B.人物性格具有模糊性,这要求创作者塑造人物不能从表象入手, 以避免人物形象的明确性和概念化。
6、【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可结合首尾段 及中间段落的重点句子概括得出。
7、【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要点的归纳和理解能力,注 意找到选项对应区间,然后分析归纳得出答案。
8、【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和理解,有的选项涉及课 内知识,考生可结合具体课文内容来解答。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充满着内 在的矛盾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B.多向的性格构成,杂多的性格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使 人物性格表象纷纭复杂,不断变化。
C.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要刻画鲜明的人 物,离不开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体察
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
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阅读前可提出设问:文章对论述的问题有
什么见解和主张?运用了那些材料?
阅读时要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
示出来——
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 语。
3、关联词、标志性词语。
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5、特殊句。
特殊句子 作用
首句 结尾句 中心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除——排除干扰 确定、选择一个选项的过程,就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的过程。每个题目中 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但是因为有时对原文的 表述不尽科学或不尽准确,有些人在排除时,往往不依据原文而凭借其他方 面的知识或是自己想当然,结果导致失分。这里强调一点,排除的依据只能 忠实于原文。
2016年全国课标卷论述类文本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 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 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 是司马迁的《史记 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 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 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 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 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 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 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 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 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 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 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2.为什么写——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对直接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文本,要能准确地找出表 达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明确作者赞成或反对什么、 喜欢或厌恶什么、提倡或否定什么。对作者观点态度 较为隐晦含蓄的文本,要能够从文中具体的论述中辨 别筛选、分析归纳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3.怎么写的——把握文本结构脉络 把握文本的结构脉络,要根据文本材料安排的顺序, 弄清文本各段落的大意,了解全篇的结构层次,明确作 者的论证思路。
【答案】D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一遍文本,然后阅读题 干和各选项,再根据各选项表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部分,将各选 项表述同文本文字仔细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D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 所凭依”错,据原文最后一段意思可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 理论”也是“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的凭依”,而“殷墟甲 骨文”是使凭依更加充实。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 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 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 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 证明了《史记.l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答案】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析】 原文第2段“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 王朝是确实存在的。”选项偷换为“所载内容的真实性”。二者 非同一概念。
二、掌握圈点标画的速读方法
1.圈点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 作者观点的表述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判断(是、不是)、总结(总之、在 我看来、由此看来)、假设(如果、那么)、比较、对比、引述、转折、因果 、递进等。 2.圈点文中的重要句子 所谓重要的句子,除了统摄全篇、体现作者观点的中心句外,还有结构 复杂难以理解的句子、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揭示文本脉络层次的句子等。 3.圈点文中反复强化的词(词义可以是相近的) 这类词往往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如文段中若反复出现“滥用”二 字,这两个字便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阅读时应高度关注。 4.圈点代词并使之明确 凡是文本中出现的代词,一定要圈点并根据上下文意找出替代的具体名 词。 5.圈点文段中陈述对象转换的词 这类词的变化往往体现了行文的思路,抓住这一点有利于理清文章的思 路。 6.圈点限定性的词语(定语和状语) 注意各选项语言的分寸、程度、范围是否恰如其分,注意叙述角度、表 达方式、因果关系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的不 同。
四、充分熟悉命题设误类型,切实掌握解题对策。 熟悉高考命题设误的十种类型。范围不清、混淆时 间。张冠李戴、条件错误、因果混乱、遗漏信息、 无中生有、指代不明 、逻辑错误、曲解原意。
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所谓“文中”,一是指理解重要概念时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 上把握全文;二是指理解时根据重要概念的具体语境来把握。所 谓“重要概念”是就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常常与文章的整 体内容和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密切相关。理解“重要概念”主要包 括理解“重要概念”的内涵、属性和外延。 “重要概念”常常包括:(1)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2)反 映文章深层含意的词语;(3)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4)对文 章结构起连接呼应作用的词语;(5)内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6) 展现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7)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语。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 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 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 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 夏本纪》中所记录 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 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 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 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 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 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 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 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 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 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 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 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 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 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 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 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 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 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 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考情解读】 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调整幅度不会太大, 将基本保留现有模式,但选材的范围有可能继续扩大。 从选材看, ①多从阐释文化经典、弘扬传统文化、介绍民间艺术 等方面选取文本; ②文本多为社科类文章,内容有极为丰富的文化积淀 和极强的历史厚重感。篇幅在千字左右。 从考查点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 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课标全 国卷的考查热点。
论述文的文本内容比去年容易,主题与2013年全国卷论述文一 样,都是讲考古发现对于历史研究的重大意义,考生对这类文 本已经很熟悉了。题目设置的考点也延续全国卷往年的风格, 并不需要考生深刻理解文章原意,平常在卓越教育的高中课堂 上都有讲解过相关的快速答题技巧,同学平常有所训练应该可 以很好作答。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 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 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 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 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答案】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一遍文本,然后阅读 题干和各选项,再根据各选项表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部分,将各 选项表述同文本文字仔细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B项“旧史学”错,据原文第4段第二句话内容可知,原文指“对 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属于范围的括大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 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 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 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 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写了什么——抓住文本重要信息 要养成边读边筛选的习惯,抓住文本的重要信息: ①与论点有关的信息,如最能表现作者写作意图 的语句,对相关问题或现象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 句子等; ②和论据有关的信息,如对基本概念、新的知识 的解释和阐述,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具体表现的论述 等; ③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 结论句以及过渡句等; ④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等,诸如也许、 可能、大概、部分、最、目前、之外、唯一等。
【重点知识梳理】 一、如何从整体出发迅速读懂论述类文本 近年来的高考阅读题,大多从整体着眼命制,试 题往往关涉全篇内容。许多考生面对一般论述类文 章阅读题,往往习惯先看题,然后按“题”索“文 ”,以求速战速决。其实,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的阅 读,甚至只有局部没有整体的阅读,往往会因为主 旨把握不准、信息掌握不全、内部关系梳理不顺而 导致答题的失准、错位或遗漏,结果是欲速不达。 要改变这种错误的阅读方式,应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