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分析综合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教案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够准确分析论点、找到论据,并进行论证。

教学重难点:1.辨别论点和论据2.理解论点的含义和作用3.分析论据的有效性和可信度4.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论证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典型的论述类文本,如社论、评论、议论文等2.学生准备纸笔,用于记录要点和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例子引出论述类文本,并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这些文本有什么共同点?它们的特点是什么?二、讲解(15分钟)1.论述类文本的定义:论述类文本是以论述为目的的一种写作形式,通过提出论点并给出论据进行说明和论证。

4.论证方法的分类和特点:比较分析法、因果推理法、举例论证法等。

三、示范(15分钟)1.选择一篇社论或评论,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论点和论据。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a.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b.文章用了哪些论据来支持这个论点?c.这些论据合理吗?有哪些不足之处?d.这篇文章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支持论点?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论述类文本的分析方法。

四、练习(25分钟)1.给学生发放一篇论述类文本,要求他们独立分析论点和论据,并做出论证方法的判断。

2.学生分组讨论并互相交流,比较归纳各自的分析结果和判断依据。

3.部分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结果,并进行讨论。

五、总结(10分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强调学生要善于区分论点和论据,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鼓励学生多阅读各类论述类文本,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独立选择一篇论述类文本,并按照今天讲解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

要求他们在下节课前准备好自己的分析结果和思考成果。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
获取详细资料请浏览: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01
真题·热身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 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 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 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 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 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 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 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 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 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 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 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 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 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 才能相配。
获取详细资料请浏览: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02
考点·透析
【真题探究1】 (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原文见教辅P9—10)
考点分解一 筛选整合信息 解析 答案
下列对“读书必先识字”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朱子、二程等人在没有小学功夫的情况下研究《周易》,是 空谈义理。 B.有了对经学字词义的大量注疏,才有可能去研究经学在中国 学术史上的流变问题。 C.字音没有念清楚,字词意思没有解释清楚,就不能够恢复 “经”的本原。 D.汉、晋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处,汉宋儒在研究经学史的过 程中也存在不少错误。

考点03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讲义)(解析版)

考点03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讲义)(解析版)

考点03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讲)一、必备知识(一)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

论点有如下特点——第一,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

第二,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①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②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③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④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而是要考生自己概括。

第三,一篇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中规中矩的论述类文本一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使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2.论据论据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它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

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

当列举多个论据论证一个论点时,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同时,也要注意详略。

3.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论据的展开要围绕论点进行,论据的运用要典型、新颖、有说理性。

(二)论述类文本的常见种类1.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

它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而广义上的政论文,也指一般人书写的关于重大事件、社会问题的评论文章。

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要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或看法、辨明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语⽂论述类⽂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定义“论述类⽂章”是指研究各种⾃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章,前者往往被叫社科⽂,后者常被称为科技说明⽂。

⼆、从考纲出发,知道考什么1.理解(1)理解⽂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指对⽂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的概念。

)(2)理解⽂中重要句⼦的含义。

(指对⽂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的句⼦。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中的信息。

把握⽂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组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中主要内容。

(2)分析⽂章结构,把握⽂章思路。

(指理清⾏⽂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意思。

(对语段或全篇作归纳和概括,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4)分析概括作者在⽂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3.选材范围(1)社会科学类所谓⾃然科学类⽂章,是指研究⾃然科学及技术⽅⾯的⽂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学、地质学、医学、⽣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章。

(2)⾃然科学类所谓社会科学类⽂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语⾔学、⽂化学、⽂艺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的⽂章。

4.抓住命题规律,找到突破⼝从所考查的⽂本上看,选材范围上有所拓宽。

近两年,⾼考论述类⽂本涉及史学、美学、考古学、⽂艺学等,所选⽂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具有严谨的特点。

经过改造加⼯的⽂本,具备了论述类⽂本所应有的“论证阐述(或⽴论陈述)”的特征,篇幅虽⼩,“五脏俱全”,我们甚⾄可以把它看做⼀篇完整论述⽂的缩影。

所选⽂本的论点很鲜明,⼀般是在⽂本的⾸段就旗帜鲜明地点明⽂章的论点;每段还有分论点,论述层次很清晰。

作为论据,既有事实性的材料,也有理论性的论据。

论证⽅法也很灵活,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演绎推理)、对⽐论证等。

2023全国一卷论述类文本详解

2023全国一卷论述类文本详解

2023全国一卷论述类文本详解一、引言2023年,全国一卷的论述类文本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该文本进行全面评估,以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方式探讨其内涵和价值,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文本。

二、文本内容概述2023年全国一卷的论述类文本着眼于社会热点问题,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环境等多方面。

在论述类文本中,对于一定的观点和立场的表述常常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分析这些观点和立场的含义,以及对这些观点和立场的评价。

三、深入分析与讨论1. 对文本中主要观点的评价2023全国一卷的论述类文本中的主要观点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如何看待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科技创新等议题是需要深入分析的重点。

对于这些观点,我们需要对其背后的逻辑和理论进行评价,同时也需要对其所阐述的立场和目的进行分析。

2. 对文本中论证的逻辑和举例的分析在论述类文本中,论证的逻辑和举例往往能够体现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论据的可信度。

我们需要对文本中所使用的逻辑结构和举例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

3. 对文本中的观点和立场的评价对于论述类文本中的观点和立场,我们需要进行客观而深刻的评价。

这不仅需要对文本中所呈现的观点和立场进行分析,还需要考虑其背后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影响,以便更好地评价其重要性和意义。

四、总结与展望2023年全国一卷的论述类文本,不仅具有深度和广度,还体现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与讨论,读者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文本,并对其中的观点和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

也希望文本作者能够在今后的写作中继续展现出高质量、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水平,为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在个人观点和理解方面,本文作者认为2023年全国一卷的论述类文本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高的水平,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也值得肯定。

但在一些观点和立场的表述上,仍然需要更多的客观性和多元性,以确保其代表性和科学性。

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

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知识点回顾1.“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概述。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

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

“分析文章结构”,就是分析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所谓“要点”“中心”,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

它们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

“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针对阅读材料的整体内容或部分内容,用几句或--句简明的话扼要地表达出来,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

它侧重考查考生对语段乃至整个文本进行总结与把握的能力。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进行具体化的!阐发或概括,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

文章的中心意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它侧重考查考生能否着眼文本整体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形式。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高考论述类文本常考考点,可单独设题,也可将该考点与概括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结合起来考查,呈现--种综合命题趋势。

从高考试题来看,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的层次。

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

2023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3.“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着力点。

(1)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

(2)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3)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

(4)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

专项练习(2022·安徽六安·安徽省舒城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论述类文本常见错误类型以及答题思路

论述类文本常见错误类型以及答题思路

(2)对比时间词 比对关注点 比对选项和原文 中的一些表示时 间、结果的关键 词,如:已经、 将要、完成、成 功…… 命题设误点 设误 类型
这一现象涉及故意把 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 混淆 未实现的设想(或推 时态 测)说成既成事 实……
原文: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
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选择, 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比如狄拉克的 “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 美中获得启示,后来被实验证实。 [2014· 重庆卷第6题D项]狄拉克的“单磁核” 假说经实验证实出磁与电共有的对称之美。
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是外延 过小,以偏概全;或是外延太大,判断 (1)有意模糊 过宽,以“面”代“点”。阅读时要特 范围大小 别留心原文和选项中的“凡”“一切 ”“全”“都”等修饰词语。
原文表述很有分寸,并没有绝对肯定, 而选项表述则态度过于明确,过于武断 (2)有意混淆 绝对;原文判断已经很明确肯定,但选 程度深浅 项却有意模糊其词,貌似留有余地,实 则改变原意。
在比较伦理公理和科学公理时,原文认为这两者的建 立和考验“并无很大区别”,而选项却说“全文意在 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 质差别的”。 结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选项将 原文“并无很大区别”中的否定词“并无”篡改为肯 定词“有本质”,表达的观点与原文明显不一致。
原文: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 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 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 域就会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觉能力 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 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来源:Z#xx#]
原文: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
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 高度加以理解。 [2014· 广东卷第12题B项]艺术品总能上升 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
D.性格元素之间的非同向和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的二重性,是构 成性格元素模糊性的两层主要意思。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将人物的“优点”“缺点”机械叠加,以写出 “人情 味”,但这样还体现不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
B.人物性格具有模糊性,这要求创作者塑造人物不能从表象入手, 以避免人物形象的明确性和概念化。
6、【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可结合首尾段 及中间段落的重点句子概括得出。
7、【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要点的归纳和理解能力,注 意找到选项对应区间,然后分析归纳得出答案。
8、【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和理解,有的选项涉及课 内知识,考生可结合具体课文内容来解答。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充满着内 在的矛盾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B.多向的性格构成,杂多的性格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使 人物性格表象纷纭复杂,不断变化。
C.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要刻画鲜明的人 物,离不开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体察
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
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阅读前可提出设问:文章对论述的问题有
什么见解和主张?运用了那些材料?
阅读时要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
示出来——
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 语。
3、关联词、标志性词语。
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5、特殊句。
特殊句子 作用
首句 结尾句 中心句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证思路分析++课件25张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证思路分析++课件25张

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有历史原 因也有现实原因。近百年来,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影响过 几代人,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但仍未彻底消失。现实的原因有很多,其 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
戏曲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时尚艺术,远的不说,近的如京剧,曾被称为 “时尚黄腔”。到了当代,戏曲界仍然在努力。其实,越是传统装的,就越 是时尚的。令大家折服的一个好例子,就是历来很边缘、被誉为“古南戏活 化石”的梨园戏,因为创作出《董生与李氏》这部佳作,不少远方的年轻人 乘飞机去观赏,竟成一种时尚。
论证思路
专题练习
1.请(简要)梳理材料x的论证思路。 2.请指出材料x的论点并简要分析其论证过程。 3.材料x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请简要概括材料x的论证思路和主要论证方法。 5.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论证方面的共同特点。
(一)行文脉络或论证思路。 实际上就是列出文本的结构提纲。包括:提出什么观点, 分几段,每一段都论证了些什么内容等。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 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 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 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 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 就明白它是桌子。
第一自然段提出莱辛的观点“诗画并不同质”(论点);
接着第二至三自然段叙述“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引出诗画异质说的背景;
第四到八自然段从诗画并不同质的原因的角度进行探讨;
最后两个自然段补充说明“诗画虽不同质但可以互补”。这样通过各个自 然段的关系分析,层次自然就分明,条理自然就清楚。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章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章答题技巧

比对原文
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
CLICK TO ADD TITLE
高考论述类文体专题复习
汇报人姓名
一、明确考纲:
理解 B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分析综合 C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怎样读?Hale Waihona Puke 坚持一种信念:答案就在原文中。
出题者常设置的陷阱:
选择题干扰项设置方法
整体与部分 (以偏概全) 已然与未然 (混淆条件) 前期与后期 (混淆时间) 主要和次要 (主次颠倒) 选择与兼备 原因与结果 (因果混乱) 言此与言彼 (张冠李戴) 肯定与否定 (肯否、绝对) 客观与夸大 (歪曲事实) 有据与凭空 (无中生有) 相似与相关 (偷换概念)
读文审题,明确信息角度
标出自然段数
关注题目(题目往往是论述范围或直接是论点)
抓关键语句,作简要勾画。善于抓住四种关键语句、关键词。
解题步骤及用时建议:
2
3
1
4
5
关键性语句,
对上述内容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
直接宣布新发现、新假想、新推测、新技术、新观点、新理论、新概念的词语或句子。
阐述或说明上述内容的正确性、合理性,体现论据或操作过程的句子。
四种关键句:
1
四种关键词:
2
年代时间、数据及其概括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3
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示程度的词语。
4
已然未然。如: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

高中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高中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一、考点解读分析综合C 掌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阅读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方法。

因为“文章的思路”是阅读的“纲”,“纲举”则“目张”,思路把握住了,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也正基于此,高考的题目,也常常在“把握思路”这一点上设题,尤其是最近两年。

二、【本知识点学习内容】1、高考关于这一知识点命题的大致方向;2、论述文的思路和结构的大致规律、方法;三,高考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A、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B、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C、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D、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

例题:1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6分)(10江苏卷)2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05江苏卷)3请结合全文,指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阐明“城市文明”这一问题的。

4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

(07广东)5作者在演讲中,可以省去前面的三个自然段吗?请说明理由。

四、方法例解(一)1、阅读下文,给下文分段,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1)科学的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允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

(2)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

(3)只有“精”字当先,“严”字当头,精密地推理论证,精细地测量计算,精确地搞好试验,才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

(4)科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则抓住不放,以此为追求新发现的端倪。

(5)这粗心和细心,差距如天上地下。

(6)德国化学家维勒在研究一种铝矿石时,漫不经心,失掉了研究发现“钒”的机会。

(7)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精心研究,终于发现了“钒”。

重难点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证分析-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讲练(全国通用附答案和解析)

重难点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证分析-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讲练(全国通用附答案和解析)
5. 自近日警方通报依法刑事拘留某艺人后,在“粉丝”群和网络话题下,有一些青少年表示要组团“探监”“救人”。目前,类似 现象在青少年中屡屡出现,请你根据本文的观点,谈谈应该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有效教育引导。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C 3. D
4. (1)引用张颐武和曹刚这些专家学者的观点,论证“饭圈”与明星和演艺机构是一种共生关系,指出这种共生关系的具体表现和社会危害。
祝燕南特别强调在治理“饭圈”乱象的过程中,要厘清几个对象:“我们治理的对象是明星经纪公司、文艺娱乐平台机构和资本;演艺人员是我们的管理对象,对于那些触及法律红线的要依法追究责任;粉丝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是我们引导教育的对象。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用更多积极健康的节目充实文艺阵地。”
6.论证结构(思路)
(1)整体文本结构(思路)安排
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但它又是富有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只是在开头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
从整个文本结构来看,主要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和“分总”式。
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容易陷入“饭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认为,这反映出美育教育的缺失。彭锋表示:“‘饭圈文化’炮制出的流量明星像是生产线上一刀切的产品,是一种快餐式‘人造美’,不需要审美的敏感力,易于消费。如果青少年从小就能获得好的审美教育,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和敏感,就不容易被这样的‘人造美’所俘虏了。”
选择题考法精研:文体论证特点分析
这个考法主要是对论述文文体特征的考查,包括论点出现的位置、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论证方法的判断、论证过程的分析、论证语言的特点及其作用等内容。考题一般是对论述文文体特征进行分析,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解答论证分析类选择题时要抓住每个选项中的论点、论据、论证(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等关键信息点,从而快速对应文中相应信息,并结合对原文论证要素、论证结构的分析,快速有效地作出准确判断。

高三论述类文本资料知识点

高三论述类文本资料知识点

高三论述类文本资料知识点在高三的学习过程中,论述类文本资料是十分重要和常见的。

由于其特殊性,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点和技巧来应对。

本文将针对高三论述类文本资料的知识点进行详细阐述,帮助同学们提高论述类文本的综合应用能力。

一、理解论述类文本论述类文本是一种用来阐述观点、阐明事理或者讨论问题的文本。

在高三阶段,我们将会接触到大量的论述类文本,如议论文、评论、社论等。

理解这些文本的核心观点及论据是理解和分析的基础。

1. 把握论点:论述文本的核心在于阐明一个明确的观点,我们需通过仔细阅读,找出作者所持的观点。

常见的论点表达方式可以通过文章开头、结尾或者中间段落的关键句来得到。

2. 理解论据:论述类文本通常会采用一些论据来支持论点。

论据主要通过事实、例证、权威引用等方式来论证。

我们需要仔细分析论文中的论据,看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论点。

二、分析论述类文本结构分析论述类文本的结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并能够更好地进行写作。

不同类型的论述类文本会有不同的结构,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引言部分:引言部分用来引出论述的主题,并在此部分中通常会出现论点。

引言部分的写作需要简洁明了,引起读者的兴趣,为后续的论述铺垫。

2. 论证部分:论证部分是整个文章最为重要的部分,主要用于展开作者的观点和论证。

在此部分中,我们需要清晰地提出论据,并通过一些逻辑推理和实例来支持论点。

3. 反驳部分:一些论述类文本可能会涉及到反驳其他观点的部分。

在这个部分,我们需要通过横向对比、逻辑分析等方式来说明其他观点的不足,并强调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4. 结论部分:结论部分主要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和概括。

在这个部分,我们需要再次强调并总结论点,并给出一定的建议或者展望。

三、运用论述类文本的技巧除了理解论述类文本的核心观点以及分析结构之外,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写作技巧,以提高我们的论述能力。

1. 逻辑严密:论述类文本需要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我们需要确保文章的论述链条不断,并能够合理地进行推理和引申。

考点03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层练习)(解析版)

考点03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层练习)(解析版)

考点03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练)(一)热身练一、【2020·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一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文学创作最大的挑战是,有了生活积累的厚度,却缺乏思想观念的穿透力,往往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阶段。

有的作者不缺生活积累,他们常年固守在生活的黄土中,像农民一样苦作耕耘,其中不乏高产的能工巧匠,却难得有更高水平的突破。

不少作品,有生活,却无新意;忠实于写实,却呆板没有灵气;会讲故事,却不会提炼意义;即使能够读下去,却很难再回味。

对这些作者来说,有了生活积累却不一定会有好作品。

缺乏足够的思想储备,即使是专业作家“身入”到生活中,由于未能“心入”,同样会陷入惯性写作或复制生活的困境,难有大的突破。

当下文坛思想的贫乏,已成为不断滋长的倾向。

文学对思想的疏远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过去的文学政治化、公式化、概念化的警觉。

政治过多地干涉文学固然有问题,但过度“去政治化”以致疏离思想性,就又酿成新的恶果。

在一些人眼中,这个时代一切服从并依赖经济,对思想的需要已不那么迫切了。

的确,在一个社会冲突缓和、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深挖社会题材的文学丧失了新奇感和震撼力,因而易于“弃思”而趋向技术性、娱乐性。

社会生活的安宁、温馨、闲适也促使人们转向注重文学的娱乐功能和“玩技巧”。

但文学的“过度娱乐”,会损害一个民族智力的健康。

文学的思想性是与作家的生命情感体验、艺术直觉以及作品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的。

肯定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

作家的思想秘密就隐藏在“怎么写”、“写什么”的艺术话语中。

愈是伟大的作家、伟大的作品,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度愈高,而且,在这种融合中,其思想性的生命力往往占据更突出的地位。

仅就审美感觉的细腻、文笔的优美、生活积累的厚实、学问的专精等而言,现代作家中与鲁迅相当甚至超过者不乏其人,但却无法与鲁迅媲美,其原因就在于鲁迅作品思想的深刻性无人比肩。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主观题阅读+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主观题阅读+课件

原文: 但一些作家似乎过多沉迷于叙述模式的借鉴和实验,陶醉于魔幻现实的营造,
痴心于恢宏历史的展现,执着于玄妙故事的构思,却忽视或者漠视了小说诗性的构 建。在他们的作品中,难于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诗魅的意象,而 直露的现实、粗鄙的语言和意象的缺席,却占据了不小的空间。而且,过度商业化 的氛围造成了他们心态的浮躁和对利益的追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说的通俗性和 庸俗化,使其几乎成了“快餐文化”的一分子。
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巧设比喻,是孙犁小说语言诗性美 的突出表现。围绕一个描写对象,以比喻为手段多方网罗物象,扩大语言的意象密 度,增强语言的诗意,这可以说是他的“繁笔”。而“简笔”他也同样用得富有诗 意,他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 味。
如何提升中国当代小说的“诗性”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四)侧重点不同类
提问方式: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侧重点、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分别简要说明。(6分) 世界各国媒体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我国的共享经济进行了报道?综合各国媒体视 角的目的何在?请简要概括。(6分) 两则材料对“文化全球化”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
抓住每则材料论述的重心:一看题目,二看中心观点, 三看内容比重。
治病的最佳策略。 材料三侧重阐明天道、人道、医道相结合的整体中医观,目的在于为疫
情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文体特征:
1、新闻的文体特征:迅速及时(时效性)、内容真实(真实性)、客观平实 (客观性)、信息准确(准确性)。
2、调查报告的文体特征:材料真实;对象典型;叙议结合;针对性强。 3、传记的文体特征:真实性;文学性(选材典型;详略得当;重视细节;叙 议结合;巧用手法;引用传主的话、书信等,使传记更真实感人。) 4、科普文章的文体特征:内容科学;文笔生动;内容通俗。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课件35张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课件35张

• 还有一种写作或许更具特质,那就是援鄂医生的亲历写作。《查医生 援鄂日记》是其中的代表作。作者是上海仁济医院呼吸科查琼芳医生,她 将自己特殊的经历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作品没有宏大叙事,有的只是 与抗疫一线相关者具体而细微的叙事。“无数人都在发一份光,然后萤火 汇成星河”。 •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疫迎面,人心可鉴。抗疫战斗中涌现出许 多令人感动、感奋的闪光人物,在他们自带光源的抗疫故事中流溢出人性 美好的粲然。熊育群的《守护苍生》,主人公是战“疫”中的钟南山。抗 击“非典”时67岁的他临危受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已是84岁高龄的他 再度披挂上阵,“他劝别人不要去武汉,他却去了。明知道老年人最易感 染”。作品通过“天下救人事最大”“仁心乃本心”“敢医敢言是天性” 多侧面典型情节的描写,垒筑起钟南山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老而弥 坚的精神丰碑。李春雷的《铁人张定宇》,深情记写作品主人公大山一样 的坚守,钢铁一般的意志。张定宇是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同时又是一名 行动受限的渐冻症患者。作品用一系列独具人物个性的语言和细节,真实 生动地再现了这位“人民英雄”的鲜明形象,唤起读者内心庄严的崇高感。
• 答案
突破三 概括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并分析作用
•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或阐述的观点或者中心思想或 者是文章的主旨。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 论点。其他的几个论点(除中心论点外)可以是并列的,也 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文章 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 有时会是标题。
• 第一步:速读全文(或某一段落),结合材料的标题,概括作者主要的观点态度。 • 第二步:能区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 第三步:在文中找出论据是哪一分论点或结论的理由依据,进而判断其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解析] 本题是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的考查。解答 此类题应抓住每段的关键句子,将这些句子连起来就是文章的结构 思路。如本文中关键句子有“人生乐趣一半……感受”“能处处领略 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烦闷”“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容易见出 趣味”,对这些句子进行归纳概括,就可以轻松作答了。
• 参考答案: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接着论述 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最后补充说明雕刻 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
题型三:筛选整合和归纳概括信息要点
•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 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 合成。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 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 • “归纳内容要点”就是对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对繁杂的内容进行 梳理,对抽象的内容进行阐发,对含蓄的内容进行解说。“概括中心 意思”可以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也可以是对作者思想观点、写 作意图的概述。 • 无论是“归纳内容要点”还是“概括中心意思”,都与对信息的 筛选与整合密切相关,因此,“筛选并整合信息”在本考点中起着关 键性的作用。
• 参考答案: • 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取“捧”的做法。 • 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 • 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 • 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 • 提示:是什么(压与捧)——为什么(捧的原因、后 果)——怎么办(挖)
题型二:分析局部语段的思路(指导课)
• 范例演示:见2012年江苏卷《笑的价值》(练习课完成,课堂分析)
• [特别关注]: • 把握结构思路的三个意识 • (1)具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 • (2)养成切层分层意识。把握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 的结构关系需注意: • ①同一关系取其一; • ②相属关系取其“属”; • ③相并关系取其“和”; • ④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 (3)具有要点意识。答案要利用顺序词或数字序号列清思路要点。 • 当然,这三个意识也十分适用于下面的两种题型。
• [解题方略] • 筛选概括信息要点“3步走” • 第一步,研读标题、开头、结尾,然后抓各段中心句、过渡句及一些标志 性词语,读懂各段内容,进而把握全文内容。这就要明确获取信息的主要 途径: • (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论述类文本往往要运用或涉及一些概 念,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义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 • (2)从重要的语句中获取信息。 • (3)从引述的材料中获取信息。论述类文本中的一些叙述性或说明性材料 往往明示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这也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 • 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寻找并圈定答题区域——确定区域遵循“就近” 原则,凡是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均是答题要点密集的地方;同时要扩大 范围,这个范围是指题干原句或原句中的关键词出现的地方。 • 第三步,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截取 关键词句,合并归类,找全信息点。
• 17.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6 分) • 参考答案: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个层次; • 其次,阐述了中国画中的小亭或小舟所体现的“台 上玩月”这一境界的心灵特点; • 最后,指出中国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
《罗丹的雕刻》 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 解析:第一段的层次是相当明晰的。首先提出一个观点——“雕 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而后就是对其进行论证, 这是第一层;接着又提出一个观点——“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 的任务”并对其进行“果”的推论;最后一句则是与上文没有多 大关系,似是提出另一种现象,即是一种补充说明了。
• 【答案】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 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 景;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 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
题型四: 分析概括观点态度
• [解题方略] • 分析段内层次的“3途径” • 1.分辨段落类型 • 段落类型从表达上来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这 四类。一般论述类的重点是议论段和叙述段。强调分辨段落类型, 是因为段落类型不同,写作思路也不同。一般来讲,议论段往往有 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叙述段往往 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 • 2.归纳意群 • 层次分析是着眼于内容的分析,归纳意群,就是以句为单位,把句 意密切相关的句子按意义归纳在一起,并以此为根据来划分层次。 • 3.寻找标志 • 一般说来,段内意群之间往往有标志性词语或句子或标点。如表先 后的词语,表递进或转折的连词,或提示性、小结性的词语,表并 列的分号等等。
题型二:概括(分析)整篇文章的思路(指 导课)
• 范例演示:见2010江苏卷 《谈静》 第16题(练习课完成,课堂分 析) • 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 的思路。(6分)
• [参考答案] (1)首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 感受;(2)接着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 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 “趣”。
复习巩固
• 1.素善留侯张良 与…….交好 • 2.籍吏民,封府库 登记 • 3.范增数目项王 以目示意或是使动用法 使眼色 小人离间之言 • 4.而听细说 • 5.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通过 • 6.道芷阳间行 抄小路走 • 7.称蜀之士曰黎生 赞扬 只是 • 8.特以文不近俗
变式训练: 见2014年江苏卷《乾坤草亭》

“分析综合”体现在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中 的主要热点题型为“概括或分析结构思路”“筛选概括 信息要点”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不 过对于论述类文本而言,综合江苏《考试说明》及各地 调研试题,“论点、论据和论证”也常在命题中涉及。
题型二 概括或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 思路
•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它包括线索与脉 络、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等。“文章思路”指 作者在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在文章中体现为各部分之间的逻 辑关系。“概括或分析”是通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而理清文章 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弄 清文章段落层次的组接关系,掌握文脉的发展方向,破解开头与 结尾、过渡与照应等问题。 • 论述类文章的结构层次,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划分,一般为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 论”的结构;从文章的角度划分,一般有总分式、并列式、对照 式和层进式等。
• 16:请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思路的把握。第三段开头第一句话是观点句, 接着论述如何从人的本来面目来看人。所以本段的段落层次关系就是总分 式。本段共八句话,标志也比较明显,如“首先”“可见”“因为”“正 因为”“之所以”等,根据每句话的内容及行文标志,本部分可以切分三 个层次:一、二句话提出中心问题并分析不要为“表面的积累”遮蔽,可 以归为一个层次:提出嘲笑的前提,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 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第三至第五句,举孩子和妇女的例子来论证这一 问题,因为妇女和儿童对人具有更强的观察力,可以归为第二个层次。剩 下的为第三个层次,进一步从正反两面来论述为什么孩子和妇女的嘲笑具 有强大的作用。 • [参考答案] 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接着阐述妇女和儿 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的原因;最后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 的力量。
• • • • • •
• •
范例演示: 见2012年江苏卷《笑的价值》15题 15.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 [解析] 本题考查提取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按以下步 骤进行: 第一步,先弄清全文内容,读懂各段内容。 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运用“摘句法”找到主体段落的中心句。第 一段的中心句是:“因为,笑尽管没有言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 都发不出来的。”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 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第三段的中心句是:“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 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 第三步,在中心句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就是答案。 【答案】笑可以使人与动物相区别;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笑可 以揭示人的本来面目。
• 筛选概括信息的注意事项: • (1)注意句群的中心句; • (2)抓住句群的总领句和总结句,明确总领句、总结 句与中心句的关系; • (3)借助单、复句知识来领会关键词语及关键句子的 内容; • (4)捕捉关键的指代性词语,理解所指代的内容; • (5)借助关联词来探求文段内容的重心。
• 变式训练: 见2015年江苏卷《罗丹的雕刻》(结合自主研修成果,练习课完 成) • 17.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 要概括。(6分) • 【解析】“根本性的变革”主要在第2至第4段中,其中有作者的 观点、概括、评价、总结语,如第2段中的“他把……打破,不 从……,他以……”,把握住重心,则是“他以……”,这便是关键 句了,也是此段的观点,然后再进行一下概括——这句话是从什 么方面来说的?原是“雕刻理念”。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地解答。
变式训练:
见2011年江苏卷《捧与挖》(结合自主研修 成果,练习课完成)
•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 生1:首先论证中国人们遇事或是捧或是挖;接着写捧并非是好 东西,使其结果适得其反;最后论证中国人捧的根因在于人的惰 性。 • 生2:首先,提出中国人对待使自己不安的人物的两种方法,捧 和挖;运用举例论证等,论述了“捧”的危害,摆出自求多福之 道在于挖的中心论点。 • 生3:首先提出问题,中国人对于使自己不安的人,不是捧,就 是挖;其次分析问题,举出中国人“捧”与“挖”的具体事例; 最后总结中国人自讨苦吃的根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在于挖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