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解题思维、途径和应注意的问题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解题思维、途径和应注意的问题

主标题: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解题思维、途径和应注意的问题副标题:探寻该考点解题思维所在,找寻更好的解题途径,明确解题应当注意的各方面问题关键词:解题思维,途径,问题难度:3重要程度:4内容:一、解题思维:(一)、抓住重要语句。

文章或语段中的重要语句是我们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所在,尤其是作者表达观点态度比较明确的一类文章,文中的重要语句,就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依据。

比如,议论文中的起始句、终结句、论点句,散文中的卒章显至句、议论抒情句。

(二)、着眼标志词语。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是在文章或语段中分散显现,有的是散见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就应当作综合的归纳分析。

文章或语段中的一些标志词,如“认为”、“以为”、“感到”等之类的词语,往往是作者直接表明观点态度的句子,抓住它也就抓住了作者在文中的思想动态,归纳起来便于梳理,便于把握。

(三)、注意提示语、附加语。

提示语、附加语往往为解答问题指明方向,使我们明确答题的重心、范围。

提示语主要指文段以及试题出现的提示性语言,附加语包括注解、题解、时间、背景等,它往往对分析作者的观点有很大的启迪性。

二、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途径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有三条。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

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

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三、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应注意的问题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整体解读。

要摆脱自己的“思维定式”,寻找作者的思路,不能越俎代庖,把自己的观点态度强加在作者之上。

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Ⅲ卷)语文含解析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Ⅲ卷)语文含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Ⅲ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重点与难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师精讲(六个考点分两个课时,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一个课时)A、考点类型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概念”,多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概念性”词语,对其能否准确理解直接影响到对文意的把握。

历年的高考,一般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因此,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必须依据文本,绝不能脱离文本。

“理解概念”题规范模板1.下列关于“××”概念的理解,符合(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2.从原文看,下列对“××”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对于“理解概念”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第1步,审好题干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其次,审准修饰语;再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

第2步,选定区间选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需说明的是,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一段(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设。

第3步,比照分析比照分析是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照,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所谓“重要句子”是相对于文章而言的,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提示文章中心内容的句子,如中心句、文眼句等;②表明作者的写作目的、观点态度的句子;③衔接上下文,既有过渡作用,又有概括作用,起到标明行文思路作用的句子;④容易产生歧义性理解的句子。

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1)(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1)(含解析)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重难点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证分析-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讲练(全国通用附答案和解析)

重难点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证分析-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讲练(全国通用附答案和解析)
5. 自近日警方通报依法刑事拘留某艺人后,在“粉丝”群和网络话题下,有一些青少年表示要组团“探监”“救人”。目前,类似 现象在青少年中屡屡出现,请你根据本文的观点,谈谈应该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有效教育引导。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C 3. D
4. (1)引用张颐武和曹刚这些专家学者的观点,论证“饭圈”与明星和演艺机构是一种共生关系,指出这种共生关系的具体表现和社会危害。
祝燕南特别强调在治理“饭圈”乱象的过程中,要厘清几个对象:“我们治理的对象是明星经纪公司、文艺娱乐平台机构和资本;演艺人员是我们的管理对象,对于那些触及法律红线的要依法追究责任;粉丝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是我们引导教育的对象。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用更多积极健康的节目充实文艺阵地。”
6.论证结构(思路)
(1)整体文本结构(思路)安排
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但它又是富有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只是在开头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
从整个文本结构来看,主要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和“分总”式。
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容易陷入“饭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认为,这反映出美育教育的缺失。彭锋表示:“‘饭圈文化’炮制出的流量明星像是生产线上一刀切的产品,是一种快餐式‘人造美’,不需要审美的敏感力,易于消费。如果青少年从小就能获得好的审美教育,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和敏感,就不容易被这样的‘人造美’所俘虏了。”
选择题考法精研:文体论证特点分析
这个考法主要是对论述文文体特征的考查,包括论点出现的位置、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论证方法的判断、论证过程的分析、论证语言的特点及其作用等内容。考题一般是对论述文文体特征进行分析,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解答论证分析类选择题时要抓住每个选项中的论点、论据、论证(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等关键信息点,从而快速对应文中相应信息,并结合对原文论证要素、论证结构的分析,快速有效地作出准确判断。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

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

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

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

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

武松自忖这一定是蒋门神了。

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

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

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

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

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

《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

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

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睛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睛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

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睛不觉在两人身上。

”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三个步骤分析概括观点态度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三个步骤分析概括观点态度

解析:B A项,答题区间在第二段第三句“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 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选项说“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 机统一”,扩大范围。B项,由第三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激 活发展活力”“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妨害城市发展”可知正确。C项, 答题区间在第四段第二句“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选项说“需要 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混淆是非。D项,“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错误,全文只在末尾说“是意义重大的”,并没有关于“根本原因”的议论, 选项属无中生有。
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 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 关系。 回到文本,进行比对分析后,就会发 现:同C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四段, 该段中“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 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当 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 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 吸纳力、发展潜力”的说法可印证 此项表述的正确。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 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 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 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 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 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 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 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 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 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 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 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 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步骤二 吃透原文观点 要想吃透原文观点,首先要寻找到原文中的观点。 论点,就是试题中的观点,就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发表的见解、主张和看法,是作 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基本观点。阅读议论文,抓住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也就是抓住了 “牛鼻子”。再从此出发,去分析和理清结构、把握全文,就比较容易了。 有的文章在开头点明中心论点,有的则在结尾点明中心论点,也有的在前面论证的基 础上,于中间提出中心论点。一般来说,放在开头的,较好把握,但审视它是不是中 心论点,也要慎重,必须通读全文,才可以确认。放在结尾的,往往是先在文中提出 分论点,于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放在文中的,往往观点的提出有一个过程,经过 一番论辩后,再提出中心论点。一般驳论性的文章、文艺评论,多采取此种方法。还 有的中心论点隐含在论证中,这就需要考生去归纳。

“必考论述类”题型例析及应答方法

“必考论述类”题型例析及应答方法

“必考论述类”题型例析及应答方法广州七中赵方勋高考中,现代文必考部分论述类文本的题目常采用主观题和客观题相结合的形式出现。

试题根据考点设题,命制思路与以往不会有太大的变动,热点题型可概括为五类:含义理解型,信息筛选型,文意整合型,文脉梳理型,观点评判型。

对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考查一直是热点,考点“归纳文章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直是必考点。

应对必考论述类文本考查,除明确考纲考点外,更要熟悉各类题型,因题制宜,准确作答。

一.含义理解型【题型示例1】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

(4分)(10年广东卷《不可无“我”》)【典型剖析1】答:划线句为两句。

第1句,强调表演要重视我化为非我,要把握具体形象的反映特点。

第2句,强调在表演中,在非我中要有我,要有鲜明的个人的爱憎情感。

(此题为含义理解型题目,关键在于把握本段的关键句“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样创作的辩证法。

”然后立足语言环境理解其具体含义。

“这样创作”当然指代的内容在上文。

如③段中的“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

”和④段中的“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

……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

”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划线句是个比喻句,答题时注意还原它的本体即可。

)【典型示例2】作者所说的“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6分)(10年江苏卷《谈静》)【典型剖析2】答:(1)“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界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

(2)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静趣”。

应对妙法——“对号关联”法含义理解型题目既可以设置成客观题,也可以设置主观题,且主观题设置将会很灵活,甚至出现探究性的试题。

重难点03 现代文阅读I之论证分析和观点的评价与探析(二)-备考2023(解析版)

重难点03 现代文阅读I之论证分析和观点的评价与探析(二)-备考2023(解析版)
【1~5题答案】
【答案】1. A 2. D 3. C
4.①首先指出红色经典具有这一特征;②然后从“典型示范”“转型再生”“破旧立新”“洋为中用”四个角度分析这一特征,呈现总分结构,并用举例的方法加以印证。
5.①红色经典经过的时间的检验,是当代审美和艺术的需要;②红色经典具有独特的修辞美学特征;③红色经典对新时期作家有着重大影响;④红色经典融合着民族精神。
B.“却宣示了现代中国新型历史主体的诞生”,材料一第三段信息是“如詹建俊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塑造了五名普通战士的英雄形象,他们宛如五座山峰巍然屹立,体现了人山合一的境界,似在宣示现代中国新型历史主体的诞生”,可见选项表述绝对,遗漏了“似乎”这个表推断、揣测的词语。
D.“……理想相似,……一致,说明红色经典和传统文化一脉相承”错,材料二结尾段信息是“在‘红色经典’中,我们不就可以从那些革命英雄的共产主义理想中感受到古老的‘大同’理想,从他们的英雄业绩中感受到先贤……的胸怀,从他们不怕牺牲的凛然正气中感受到‘舍生取义’的传统气概么?的确,在‘红色经典’与传统文化之间,是存在着深厚的精神联系的”,可见选项共产主义理想和“大同”理想相似,不怕牺牲和“舍生取义”一致,说明红色经典和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表述绝对,夸大其词,文中意思是“感受到”“存在着深厚的精神联系”。
D.中华民族的苦难经历和奋斗壮歌是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 一项是( )
A.20世纪中国小说乃至整个中国文艺的使命就是塑造可以担当民族危机拯救使命的“英雄”人物。
B.油画《狼牙山五壮士》虽然塑造的是普通战士的形象,却宣示了现代中国新型历史主体的诞生。
(1)从全文阅读的整体性出发,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五)(全国甲卷)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五)(全国甲卷)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五)(全国甲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官学下移是推进先秦儒家君子观念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私学并没有完全抛弃官学的教育理念、目的和方式,二者紧密相关,“君子”是联结二者关系的一个重要概念。

这里所谓的官学,是指周王朝以法律形式颁布的教育制度。

官学受教育的对象主体是贵族子弟,也包含平民百姓。

官学主要以《诗》《书》《礼乐》为教授内容。

官学的教授内容与孔子开创的私学之教并非没有关联,孔子传授七十二子之徒“礼乐之教”,都说明私学和官学的共通性。

官学的目的并非单纯的普及教育,更重要的是“选士”。

“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

”(《周礼》)“选士”制度促进了人才培养,为周王朝的行政体系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时也促进了民间“兴贤”“兴能”良好风气的形成。

但官学随着周室的东迁而逐渐没落,春秋时期官学已经严重失能。

至孔子时代,官学失能现象愈演愈烈,《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孔子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而私学的兴起延续了官学职能,先秦儒家君子观念正是在这一局势下,经由孔子的大力推动得以发展的。

孔子大力提倡私学,主张君子“文”“质”兼备,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华君子文化。

不过,应该注意到,孔子的教育思想,特别是有关“君子”的培养理念,与周朝的官学有着紧密的传承关系。

首先,从培养目的来看,官学追求的“德行”“道艺”与孔子提倡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相一致。

官学本身是“兴贤”之举,是为了选拔出周王朝的行政人员,所以对德行和道艺有明确要求,这从传授者必须是“里中之老有道德者”的师资要求上就能看到。

重“道艺、孝悌、仁义”在官学失能后并没有彻底消失,儒家将其延续下来并使之成为自身学说的核心。

孔门对德行的重视毋庸置疑,对“道艺”的重视在孔门七十二子行述中皆有体现。

后世往往将“君子”视为抽象的道德概念,实则与先秦儒家理念不甚相符。

论述文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优秀

论述文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优秀

三、客观题和主观题
主观题
常见提问方式: ①(作者认为,)应该……才能……? ②“……”,这种说法正确吗? ③有人认为,……本文作者是否同意这一看 法?为什么?请加以说明。 ④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有什么样 的复杂心情? ⑤作者引用……的用意是什么? ⑥请说明作者对……的态度。
三、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途径
一个原则:整体把握全文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分析文章 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三条途径:
①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
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 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 观点态度。 抓关键句和中心句。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 的观点。其标志性语词往往是“认为”、“以 为”、“感到”等。
例1:某年高考题第23题第1问:这篇《创 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相 关原文是这样的。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 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 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 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 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 此崇拜之活人。 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 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的失败,亦是合作 塑像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又是由集体 创造的,而不是个人创造的,那么这成功 失败是属于集体,而不仅仅属于个人。
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痕迹往 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 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 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 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 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 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 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主观题阅读+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主观题阅读+课件

原文: 但一些作家似乎过多沉迷于叙述模式的借鉴和实验,陶醉于魔幻现实的营造,
痴心于恢宏历史的展现,执着于玄妙故事的构思,却忽视或者漠视了小说诗性的构 建。在他们的作品中,难于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诗魅的意象,而 直露的现实、粗鄙的语言和意象的缺席,却占据了不小的空间。而且,过度商业化 的氛围造成了他们心态的浮躁和对利益的追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说的通俗性和 庸俗化,使其几乎成了“快餐文化”的一分子。
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巧设比喻,是孙犁小说语言诗性美 的突出表现。围绕一个描写对象,以比喻为手段多方网罗物象,扩大语言的意象密 度,增强语言的诗意,这可以说是他的“繁笔”。而“简笔”他也同样用得富有诗 意,他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 味。
如何提升中国当代小说的“诗性”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四)侧重点不同类
提问方式: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侧重点、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分别简要说明。(6分) 世界各国媒体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我国的共享经济进行了报道?综合各国媒体视 角的目的何在?请简要概括。(6分) 两则材料对“文化全球化”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
抓住每则材料论述的重心:一看题目,二看中心观点, 三看内容比重。
治病的最佳策略。 材料三侧重阐明天道、人道、医道相结合的整体中医观,目的在于为疫
情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文体特征:
1、新闻的文体特征:迅速及时(时效性)、内容真实(真实性)、客观平实 (客观性)、信息准确(准确性)。
2、调查报告的文体特征:材料真实;对象典型;叙议结合;针对性强。 3、传记的文体特征:真实性;文学性(选材典型;详略得当;重视细节;叙 议结合;巧用手法;引用传主的话、书信等,使传记更真实感人。) 4、科普文章的文体特征:内容科学;文笔生动;内容通俗。

高中语文专题0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高中语文专题0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巅峰冲刺山东省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扫描专题0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解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

2020年高考必然考查到。

2018年高和2019年高考,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

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

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而主观题难度设置有梯度,往往先为信息筛选,然后归纳,最后是个性解读。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是褒扬还是贬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反对等。

具体体现在句、段、文章中,作者对具体的事、物、景、现象的看法和态度等。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作者写作的动机和要表达的认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言、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歌颂或批评的态度。

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别。

或明示,直接表明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含蓄委婉地抒发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

这就要求要具有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体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太一样。

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议论性散文相对复杂,表现比较零散或含蓄。

说明文侧重于客观说明事物或事理,当然作者也会表现出自己的具体观点或态度。

记叙文或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题和思想感情)往往融入对事件的叙述、对形象的塑造、对意境的营造中,显得比较隐晦或朦胧。

论述类文本阅读-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

论述类文本阅读-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且举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

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一、考查内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设误手段1.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特别注意的是它的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三、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局部代团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广泛。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别。

重点关注: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重点关注:曾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考点04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层练习)(解析版)

考点04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层练习)(解析版)

考点04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练)(一)热身练一、【2020·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二三十年,书面阅读与数字化体验的迅速普及,湮没了民间文学口头讲述的生活现场。

同时,信息社会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创新,受众的审美意识变得新奇自由,而传统民间文学的审美表达以传承性和群体性为主,其走向衰落似乎是一种必然。

每个时代的民间文学既反映着历史环境,又彰显出时代背景,还承担着文化传承功能,是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

由乡音、乡俗和家乡故事传说而编织起来的童年记忆,往往在人们心中孕育出“底色的乡愁”并镌刻在人的一生中。

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反映着民族友好、;j土会和谐的中华文明主题,有对孔子、屈原、诸葛亮等人物的思想品格认同,对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祝等故事类型用各自的方式接受并传承。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分散在中华大地上的群众,通过民间文学的形式传承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如今,中国民间文学的人物形象、故事类型、叙事结构等被外来的文学系统挤压,尤其儿童成长初期所接受的童话几乎全是西方文本--白雪公主替代了田螺姑娘、小红帽替代了阿凡提。

长此以往,孩子们对中国民间文学逐渐陌生以致淡忘。

面对严峻的传承危机,亟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民间文学的创新能力和传承能力,使其重新回归曰常生活,有效融入当代社会。

首要的是深度发掘中国民间文学的智慧资源,汲取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教育资源、伦理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增强人们接受本土智慧资源的信心。

比如,以中国民间文学资源为素材,开发原创游戏产品,让中国民间文学资源进入当代文化消费领.域。

最近几年,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就是很好的尝试。

通过对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等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让故事里的经典形象重新立起来,让传统民间故事得到保护和传承。

传统民间文学的传承多是口口相传,在失去原有传承场景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新的传承方式。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三——归纳要点分析概括观点态度(整理精校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三——归纳要点分析概括观点态度(整理精校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三——归纳要点分析概括观点态度高考二轮复习0504 14:42::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三——归纳要点分析概括观点态度一、考点分析1、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语言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鉴赏评价D(1)评价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章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章的某种特色作深入的思考和判断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章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章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二、方法归纳1.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的方法(1) 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析层次圈范围(2) 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概括句,总结句,中心句,承上启下句(3)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表述2.分析概括观点态度的方法(1)分析文章的标题——看范围(2)弄清文章的主旨——看重心(3)联系文章的背景——看针对(4)抓住文章的材料——看引文(5)看针对性的评论——看见解。

三、这两个考点从答题的形式看,主要是简答题1、简答题类型简答题的设问类型大致有以下三种:列举类、概念类、探究类。

(1)列举类列举类试题考核的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一般的设问方式是:要求分点概括或者分条列举现象、原因、表现等。

解题思路:分四步——审清题干内涵;划定答题区间;初拟答案;修改答案,工整抄写。

下面以2015届高考模拟上海试题为例:联系全文,概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

(80字左右)解题思路:第一步:首先明晰题干所指的概念内涵。

从文章第一段得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包括“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

概述时不要丢掉要点。

第二步:根据全文的脉络,找到答题区间,(1段写国家馆、地区馆的设计;2段写城市地标显示的是城市的魅力和特色;3段写城市地标要和历史文脉相协调;4段举例说明什么样的建筑是成功的城市地标;5段写城市地标也要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得知本题的答题区间是1段和5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意旨。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能力点,是在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

(一)、什么是作者的观点态度
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所谓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

作者的观点态度,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一般说来,论说性的文结字是明朗的、直说的;文学作品则比较含蓄。

论说性的文章中,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某些论,就是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

叙述性的文学作品,一般以写人、叙事、写景见长,观点态度等不直接说出,但是,也是可以捕捉到的。

如孙犁的散文《黄鹂》,由实而虚,经过几番推导,而不断飞跃,呈现出一种“哲理升华”的情致美。

读完全文,经过一番揣摩,就可以领悟到溶化在艺术画面里的生活感受和得到的人生见解,感受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破坏人生和文艺“极致”的义愤。

(二)、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途径
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有三条。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
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1:1999年第23题第1问: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相关原文是这样的。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的失败,亦是合作塑像之失败。

倘若活人之塑像又由于集体创造的,而不是个人创造的,那么这成功失败是属于集体,而不仅仅属于个人。

这段文字中的每一句话都明说着或暗含着作者的一种观点。

哪一句话表达作者对“教育的最大成功”的观点呢?首句说教师的“成功”,自然不是;次句说“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有点像,但不是。

因为下句有“说得正确些”,可见它不够正确。

而“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一句概括力强,内容完备,就是作者的主要观点,也就是“教育的最大成功”之处。

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这个句子表述明确集中,找出来就找到了答案,不必再作概括。

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
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

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例2:第二段引述了《学会生存》中的一些话,作者引用这些话要说明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为两点:
① ②
创造思考教学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目标。

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点: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对于思考者或者文化而言具有新颖性和价值;创造性思维是非传统
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任务是将原来模糊的、不明确的问题清楚地勾划出来,或提出某种方案加以解决。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人们越来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潜能都解放出来”。

然而,“人们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

它强调说:“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是并存的。

”因此,有必要警惕教学中妨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概念的内涵固定化限制了思考无法产生突破和解决新问题对问题的固定反应方式限制了发散思维的发挥墨守成规更窒息了创新的愿望和灵感强调记忆、练习、再现的聚敛性思考忽略应用、联想的扩散性思维训练情感因素不足缺乏形象和审美内容缺乏认知中的愉悦和激励。

第二段引述了《学会生存》中的三句话,第一句与第二、三句之间用“然而”作转折,可见第1句说明了一个道理,后两句说明了一个道理。

引完以后写道:“因此,有必要警惕教学中妨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

这便点明了引用后两句话的意图,也就是“要说明”的道理。

因为题目规定要用自己的话作概括,因而需要从揭示“警惕”的原因方来概括,写成“当前存在着扼制创造力的因素”。

再来看引用第一句话要说明的道理。

联系前后文看,所谓“人类意识的一切潜能”就是人类潜在的创造能力。

“解放”它,从教育来说,就是培养创造能力。

“人们越来越要求”,这是社会发展所致。

这样看来,作者要说明的第一个道理,就是引文本身,但规定要用自己的话作概括,因此可以“转化”为“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要求培养创造能力”。

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
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

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例3: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为它对这部书的看法是。

相关原文是这样的:
……这一部《古文辞类纂》的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

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必应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它靠不住了。

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进了一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来分类而辨体。

……
从文章的本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的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
中国古代……尊君、卫道与孝亲;经书所教的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我们不说话不行事则已,若欲说话行事,就不能离开这三种教条,做文章的时候,自然更加要严守这些古圣昔贤的明训了。

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的中国散文的内容……
从上列摘引的文字看,作者从两个方面来评述《古文辞类纂》这部书的。

这两个方面就是“它的材料的丰富”和“它的分门别类”。

作者对此有何评价呢?对它的分门别类,先说“觉得靠不住”,后说“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也就是它的分类不够合理而简明。

对“材料丰富”的评价不像前者那样集中而明朗,而是含蓄在最后一段之中的,即“严守这些古圣昔贤的明训”等句中的,换言之,它是严守封建教条的。

这样看来,本题的答案是:虽然它的材料丰富,但它的思想是严守封建教条的;虽然它能分门别类,但它的分类不够合理简明。


个答案正好符合“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限制,因而是正确的。

一般说来,能通过前两条途径作解答的试题相对比较容易,而要用第三条途径来解答的试题,则一定比较难。

(三)、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应注意下列两点:
1.要整体把握文意全文的倾向
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

这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前题。

2.要准确理解语句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来表现的,对语句理解不准确,分析概括就会出错。

◆方法:1、抓住中心句、关键句,从文章主旨突破。

2、分析事例、引文,从主要内容突破。

3、比较不同观点、态度,用求同存异法突破。

4、巧借注释、旁批,从背景材料突破。

◆提问方式:1、请说明作者对。

的态度?2、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答题步骤:一是确认作者的观点,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二是分析作者的观点,包括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说明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

三、准确是简练的组织语言解答。

例如,在《泰山很大》一文中:
要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泰山是一面镜子”。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概括观点态度要找出能回答问题的关键段落、重要语句,分析作者在这里要表现的情感等。

【答案】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

从杜甫、李白等人描写泰山的诗文中,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才情、风格和气质;从秦皇、汉武的封禅行为,照出了他们人格夸大的一面和虚弱的一面;从作者再次登临泰山,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终安于微小与平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