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教育创新的途径

合集下载

浅谈高校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钱学森之问”的原因与破解途径

浅谈高校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钱学森之问”的原因与破解途径
职教培训
一 吴佳颖 李正 明
浅 谈 高校教 育与创 新人 才培养
“ 钱 学森 之 问" 的原 因与破解途径
摘 要 : 高校 是 杰 出人 才 的 培 育基 地 ,
创 新 能 力 的 杰 出人 才 是 一 直 以 来备 受 困
名 校 录 取 率和 更 稳 定 的毕 业 率 , 老 师 都 在
这 一 问题 值 得 我们 大 部 分 的 高 才 来 强大 我们 的 国 家 , 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 才的“ 模式 ” 去办学 , 出人才培养的主要困扰之一 。 思考 以 下从 管 理 者 和 个 人 两 个 角度 提 出 此 没 有 自 己独 特 的 创 新 的 东 西 , 因 而 总 是 校 教 师 每 年 都 有 繁 重 的科 研 绩 点 要 求 , “ 冒” 不 出杰 出 的 人 才 。 一 直 以 来 , 这 个 问 题 使 创 新 人 才培 养成 为 社 会 普 遍 关 注 、 党 外 还 要 完 成 规 定 的授 课 课 时 对 上课 时 数


“ 钱 学 森 之 问” 的 原 因
f 二、 高校 创 新 机 制 的 缺 失
二、 “ 钱学森之问” 的破 解 途 径
每 年 的毕 业 季 , 全 国 各 大 高 校 都 会 向
而高校如何 高 校 是 进 行 科 研 创 新 的 重要 基 地 , 然 社 会 输 送 大 批 的大 学生 青 年 . 而 高 校 创 新 机 制 的缺 失 却 成 为 了 现 今 杰 将 这 些 大 学 生 培 养 为 国家 的 杰 出 创 新 人
的严 格 要 求 占据 了 教 师 们 大 量 的 科 研 时
解 决 高 校 人 才 培 养 问题 的途 径 。 ( 一) 管 理 者 对 创 新 人 才 的 培 养

浅谈教育改革与创新

浅谈教育改革与创新

浅谈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改革与创新是推动教育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育改革是指对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进行根本性的革新和变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而教育创新则强调对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资源的创新,旨在提升教育效果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途径。

教育改革与创新是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的,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教育改革与创新。

教育改革与创新应该从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出发。

传统的教育往往采用相同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而教育改革与创新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途径。

针对优秀生可以设置扩展课程,提供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挑战;针对学困生可以提供辅导和帮助,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只有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教育改革与创新应该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出发。

现在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引导他们从接受知识到创新应用,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项目学习和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创造价值。

教育改革与创新应该从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出发。

教师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关键人物,他们承担着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

教育改革与创新必须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教师应该具备宽广的知识面、深厚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

教师还应该具备创新能力和教育科技的运用能力。

只有具备专业能力的教师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和发展,实现教育的高质量。

教育改革与创新应该从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出发。

教育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教育改革与创新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化教材、电子图书、网络课程等。

浅谈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谈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科技创新活动的宗旨就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

就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整体还处在较低层面,情况可谓参差不齐,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本文在阐述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科技创新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大学生科技创新是指大学生通过对科学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应用与创新,以提升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为目的,主要为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多年来,中国大学教育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几乎没有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领域的尝试。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是高校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1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现实意义1.1科技创新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

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其重要内容及重要实践环节正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坚持知行统一,把实践创新融入理论学习中,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学生通过参加科技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观察问题、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课本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科技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2];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

因为学生要参加一项科技活动,不但要完成科技作品本身,还需要书写制作报告,就必须具备思维清晰、文笔流畅等,而且有些活动还需要接受专家提问,进行现场答辩。

所以,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实作风、协作公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也是大学生克服挫折,调整心态,不断进取的过程。

1.2科技创新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科技活动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

科技领域的很多悬而未解决的问题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

浅谈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浅谈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浅谈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内容摘要:[摘要]文章根据培养素质创新人才的要求,论述了更新高校教学管理观念,加强教学管理改革和创新。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途径,以期建立符合高校实际的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进入21世纪,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高等学校要向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转变,对于传统的以传授已有知识为目标的教育观念、管理体制、教学方式等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要求,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这是一项涉及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全局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中心工作是教学,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是深入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成功的前提和保障。

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是对常规管理的提升,是办学品位的追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一、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这是毋庸置疑的。

教学管理的科学规范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项根本措施。

(一)更新教学管理观念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是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管理观念的更新和管理思想的现代化。

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传统的教学管理弊端日见明显。

主要表现为:强调计划的统一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共性的要求,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约束、监督,忽视激励、引导;教学质量的监控偏重课堂教学,忽视实践实验环节的监控;管理制度强调规范性和可管理性,过于僵化,缺少激励机制,影响了师生的教和学的积极性。

教学管理改革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在人才观方面,应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同时鼓励个性发展;在知识观方面,不仅注意知识的积累,而且更加重视知识的综合和创新;在教育观方面,应该以人为本,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突出培养人的独立人格,发挥人的创造性;在质量观方面,应该是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质量观;在教学管理方面,促进学生从依赖性学习转向自主性、创造性学习,从组织传授灌输式教学转向参与式教学,考试考核的目的以单纯检验知识的掌握转向更多创新意识的检验、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育,学生的就业教育由择业就业转向转换职业自主创业。

浅谈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创新途径

浅谈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创新途径

如今高校在开展 学生党员教育工 作 中,要摒弃 过去那
种不考虑工作对象 特点 、 向指令 和决策 的方式 , 而代之 单 取
p d c a g ft e s cey c l g sa e a s h n i g c n t nl , i h n e o o i t ,ol e r lo c a gn o s t h e a y
就 新 时期 我 们 所 面 临 的 新 形 势 、 挑 战 . 讨 对 高校 学 生 党 新 探 员 教 育 的 创 新 途 径 关键词 党 务 工 作 新 时 期 高校 党 员 创 新途 径
2 新 时期 高 校学 生党 员教 育 的创新 途径
新 时期高校学 生党员 教育 , 首先 必须 以“ 育人 ” 根本 为 目标 , 树立起正确 的指导 思想 , 而不断完善 和更新 党务机 进 制, 探索适合 学生党员 教育的创新途径 。
想教育工作 , 并建立起切实有效 的内部管理与监督 机制 。在 学校 内部要加强交 流 、 提倡师生之 间的互动 。此外 , 校还 高
Au h rS a d e s Gu n d n . e c e sCol g , 1 3 0 t o ’ d r s a g o g No2 T a h r l e5 0 , e 1 G a g h u Gu n d n , h n u n z o , a g o g C ia
人 才 的培 养 , 见 高校 的 党 务工 作 极 为 重要 而在 这 个 社 会 可 日新 月异 的 变 化 中 .高 校 也 不 可避 免 地 面 临着 不 断 变 化 的
校园竞争 , 面临着残酷的市场人才竞 争 , 何在党性教育 更 如
中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集体 与个人 、 政治与业务 、 习与 学

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2)

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2)

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2)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2)摘要时代的需要创新,的进步呼唤创新,创育势在必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旧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愿望,培养学生的自、以及敢于怀疑和否定的精神.创新型人才需要依靠创新性的教育培养,巴班斯基曾指出教育劳动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它不允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案的设计,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都需要灵活安排,不断创新。

一、打破旧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和讨论教学,让学生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机器,这种教学方式严重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久而久之,便会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那又何创新?怎样创新?因此,要创新就必须打破这种教学模式,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改变以往被动吸收知识的局面。

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启动思维的马达,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和看法,打破对书本知识的盲目崇拜,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探讨,教师适时地加以启发、引导,使学生不仅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思考,建立一种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师生在融洽的气氛中互相切磋,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巧设悬念,诱发动机,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力求探索的强烈愿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悬念,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步入创新的境地,体验到寻求知识的快乐,为人的智慧感到骄傲。

思维的功能不仅是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而是发现、看到并且进入更深的问题。

在积极活跃的环境中,学生的智慧会像火花一样喷发,他们为所获得的收获而惊喜,为每一次发现而激动.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展示每一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像一颗颗火星,燃烧成一片,创造出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

学校教育创新研究方法包括

学校教育创新研究方法包括

学校教育创新研究方法包括如何进行问题导向的教学、如何打破传统的课堂形式、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学校教育创新研究方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时代的需求,因此,学校教育创新研究方法愈来愈受到重视。

本文将会介绍三种创新研究方法:如何进行问题导向的教学、如何打破传统的课堂形式、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问题导向的教学传统的教育方法是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标,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则需要接受和记忆。

而问题导向的教学则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背景与解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发现精神的培养。

例如,在物理课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自然界的光源有哪些?”学生通过探究和思考,找到了灯、太阳、火把等光源。

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光的传播方式、反射和折射等物理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不但有益于知识的积累,也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打破传统的课堂形式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学生听讲和做笔记。

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主动性和探索性的要求。

而打破传统的课堂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加专注于学习。

例如科技课程可以采用“倒置式教学法”。

先让学生通过网络课堂或视频等方式自行学习新知识,然后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实践。

教师则扮演导师的角色,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是现代企业和社会最需要的人才特质。

因此学校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帮助他们应对未来的挑战。

例如,科技课程可以采用“创客教育”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意和实践形成一个个小作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创新设计,帮助他们形成创造力。

浅谈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

浅谈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
羧 鼙 攥 絮
浅谈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
吉林工商学院
付俊龙 吉林长春
1 3 0 0 6 2
【 摘 要】 培 养综合 能力突出、 道德品质优 异、 坚定社会主 叉信仰的人 才 是 大学生是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 本任 务, 在时代 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 响下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应该顺应时代和社会的要 校思 想 政治 教 育工作 创新 途径 的 思考 3 . 1 发挥大学生心理咨询对 高校 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 的辅助作用 心理咨询 对于大 学生普 遍存在 的心 理问题和 障碍 有着及时 和有效
教育进行重新 结构和理性西靠, 创新高校 思想政 治教育的内容、 形式和 途 的干预 效果 , 高校 思想 政治 教育工作应该利 用心理咨询起 到对 大学 生 径, 建立新型的高校 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思想和工作方法, 实现 高校思想政 心理失衡 、 心理疾病 的调整和 治疗1 进而 使大学生找 到困扰 自 身 的心理

前言 在 全球化 、 信息化 和网络化 的影 响下, 高等教育 内外环境 发生了重 政 治教 育工作 新的 方式和 途径 。 当前一 些高校 思想教 育工作者以 及开 大的变革 , 高校 思想政治 教育应该 顺应国际化 和全球化 的变化, 增强工 始了对网络 元素的应用, 通过互联 网的运 用开 拓了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 作 的时代感和针对 性, 培养 出新 时代道德品质优异、 坚定社会主义信仰 的新方向和新局 面。 可以利用校 园网将无产阶 级世界观 、 人 生观 、 价 值 的大学生 。 实际的高校思 想政治教 育工作应该创新方法和途 径, 以 内容 观 的经典送到大 学生面前, 为他们 营造一个唾手可得的学习环境和 网络 和 手段 为核心优化 高校思 想政治 教 育工作 , 完成 高校思 想政治 教育 工 空 间。 可以利 用校 园网的互动性展开 当前思想政治教 育热点问题和难点 问题的讨论 , 以充分讨论和正面 引导 的方式 , 帮助大学生建 立正确的观 作对大学生 综合能力提高的责任和 目 标。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必 须 还 得 从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进 行 完 善 和 加 象 。 改善 这一 问题 , 者 认 为 可 以 制 定 合 要 笔 强 : 理 的 措 施 来 提 高 教 师 从 事 教 学 研 的 积 极 ( ) 全 课 外 教 育 的 管 理 制 度 。 立 健 性 。 1健 建 比如 我 们 学 院 近 年 为 此 制 定 了一 系 列 全 课 外 教 育 的 规 章 制 度 是 实 现 课 外 教 育 规 奖 励措 施 , 要 有 : 获 得 的 教 改 项 目给 予 主 对 范 化 管 理 的 保 证 , 是 课 外 教 育 得 以 蓬 勃 更 多 的 配 套 经 费 ; 终 考 核 时 教 改 项 目的 也 年 开展 的保证 。 校要 依据 “ 平 、 正、 学 公 公 公 奖 励 权 重 高 于 其 他 一 般 科 研 项 目 ; 表 教 发 开 ” 原 则 建 立 完 善 的 课 外 教 育 管 理 体 系 , 改 论 文 的工 作量 高于 一 般 科 研 论 文 等 等 具 的 通 过 对 各 方 面 关 系进 行 理 顺 、 方 面 资 源 体 措 施 。 些 措 施 较 好 地 提 高 了 教 师 从 事 多 这 的 整 合 、 确 1 管 理 部 门 和 相 关 职 能 部 教 学研 究 的 积 极 性 , 取 得 了较 好 效 果 。 明 3常 并 门 的 职 责 范 围 等 方 式 , 现 对 课 外 教 育 的 实 加 强 管 理 和 支 持 。 时 对 课 外 教 育 项 目的 5加强创新型教师 队伍建 设 同 成 立 、 批 、 核 、 本 原 则 及 学 校 的 基 本 审 考 基 没 有 创 新 型 的 师 资 队 伍 , 述 途 径 也 上 要 求 等 应 加 以 明 确 规 定 , 学 校 对 课 外 教 就 无 法 展 开 实 施 , 学 生 的 创 新 能 力 培 养 使 大 育的指导 和管理有 章可循 。 也 就 无从 谈 起 , 因此加 强创 新 型教 师 队伍 建 ( ) 予 课 外 教 育 合 理 的激 励 机 制 。 2给 为 设 是 保 证 实 现 培 养 具 有 创 新 能 力大 学 生 这 提 高 学 生 参 加 创 新 活动 的兴 趣 和 受 益 学生 培 养 目标 的 根 基 , 中 之 重 。 具 体 执 行 重 在 人数 , 利用经费、 除 奖励 等 形 式加 大 对 课外 过 程 中 , 笔者 认 为 以 下两 点是 需 要 注 意 的 : 教 育 的 支 持 外 , 校 采 用 将 课 外 教 育 纳 入 我 ( ) 重 全 面 性 和 广 泛 性 。 强 创 新 型 1注 加 培 养 方 案 的 方 法 来 突 出对 大 学 生 创新 能 力 建 设 的 对 象 不 是 少 部 分 人 , 不 仅 是 教 学 也 培 养 的 重 视 和 鼓 励 。 校 从 2 0 级 本 科 生 人 员 , 是 整 个 高 校 全 体 教 工 , 括 机 关 干 我 09 而 包 培 养 方 案 中开 始 要 求 学 生 必 须 参 加 课 外 教 部 、 机关 职 员、 线教 师、 研人 员 、 勤等 等 一 科 后 育 , 一 定要 修 满 8 分 才 能 毕 业 。 8 且 学 这 个学 全 体 。 样 才能 保 证整 个 学 校处 于 一个 良好 这 分 包 括 ① 入 学 教 育 及 国 防 教 育 、 会 实践 , 的 创新 型 氛 围中 , 不 只是 学 校 的局 部 。 社 而 总 计 2 分 ; 兴 趣 学 分 , 要 包 括 学 科 竞 学 ② 主 () 重 加 强 教 学 一 线 的 教 师 队 伍 。 2着 这 赛 、 学 素 养 训 练 、 能 训 练 、 体 实 践 活 些 教 师 是 培 养 大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的 主 要 力 科 技 文 动等 , 计6 分 。 总 学 量 , 们 不 仅 在 课 堂 上 , 会 从 平 时 的 一 言 他 也 ( ) 意 形 式 的 灵 活 和 多 样 化 。 我 校 3注 以 行 中影 响 着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的 培 养 。 这 但 组 织 参 加 国 家 大 学 生 创 新 实 验 项 目来 说 , 些 老 师 由 于 自身 学 历 偏 低 、 参加 科 研 课 题 该项 目名 额 较 少 , 全校 每年 仅十 几项 , 因此 研 究 较 少 , 普 遍 具 有 自身 创 新 能 力 不 足 而 能 参 加 的 学 生 数 很 少 。 鼓 励 和 支持 更 多 的现 象 。 要 表 现 有 创 新 意 识 不 足 、 想保 为 主 思 学 生 参 加 该 类 型 活 动 , 校 采 取 分 级 的 方 守 、 我 易于 安 于 现 状 等 等 。 此 更 应 该 对 他们 因 法 , 先 通 过 广 泛 动 员使 较 多 感 兴 趣 的 学 进行 着 重 的 引导 、 持 和 鼓 励 , 高 和加 强 首 支 提 生报 名 , 后 采 用 评 审 、 辩 等 方 式 筛 选 出 其 自身 的 创 新 能 力 。 然 答 国 家 大 学 生 创 新 实 验 项 目 , 剩 余 项 目 中 在 总 之 ,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培 养 是 现 阶 段 大 进行再审 并立项 出校级 创新实验 项 目, 最 深 化 高 教 改 革 的 一 个 根 本 性 指 导 思 想 , 希 后 剩 余 项 目再 以科 技 兴 趣 小 组 的 形 式 参 加 望 以 上 观 点 能 起 到 抛 砖 引 玉 的 作 用 , 引起 导 师的课题项 目。 大 家 的 共 同 关 注 , 且 它 的 实 践 过 程 任 重 并 道 远 , 然 需 要 我 们 广 大 高 校 教 师 共 同努 仍 4积极教学改 革和 实践 力 去 不 断 探 索 和 完 善 , 更 好 地 为 国家 培 而 通 过 课 外 教 育 仅 能 使 一 部 分 学 生 提 升 养 出 高 素 质 创新 型 人 才 。 创 新 能 力 , 要 培 养 整 体 学 生 的 创 新 能 力 而 必 须 通 过 课 内 教 育 。 就 要 求 积 极 组 织 教 参考 文献 这 师加 强 理 ��

浅谈课堂创新教学

浅谈课堂创新教学

浅谈课堂创新教学创新教育是一个大的题目,把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教师是关键。

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成自己的责任。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对于青少年而言,创新是指他们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活动。

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需要为他们创设一个推崇创新、鼓励创新、以创新为荣、守旧为耻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氛围。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核心环节。

本人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浅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教学中的宽松环境,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按照心理学的研究,人的创造力只能培养不能传授,创造力的表现和发展,需要一个适宜生长的宽松、民主、自由的环境,只有这样的环境才会容许乃至鼓励与众不同的多样性、标新立异的独特性。

这就要求教师要形成现代学生观,师生之间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并努力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科学研究证实,学生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每个学生都会在某一个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创造性,但这些创造性如果没有合适的环境就有可能被扼杀。

那么这样的宽松环境来自哪里呢?第一、宽松的课堂氛围,来自学生积极的参与教育活动并真正成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

目前,青少年受教育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学校的课堂教育。

虽然学生主题性教育思想推广已久,当时参与教育活动的权利等方面,学生依旧是人数最多的弱势群体。

学生真正参与的机会并不多。

要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

首先,课堂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自由,这是学生个性化培养中的重点部分。

其次,要给学生充分的探究自由。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能独立、自由的思考,并呈现出一种主动参与的积极状态,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体验和尝试创新中学习。

只要学生课上的活动没有完全偏离方向,教师不必去干涉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多看、多听、多感受,同时鼓励学生那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新观点、新行为,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机遇和氛围。

浅谈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浅谈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浅谈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作者:石媛牟占军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04期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很重要,它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桥梁。

教学方法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影响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乃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都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

通过对目前高校教学方法现状的研究,阐明了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并提出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素质、推进教学方法创新、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等创新高校教学方法的新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创新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048-03随着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高等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重任。

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加强理论教学,而且还要重视实践教学。

显然,在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高校教学方法的内涵及现状1.高校教学方法的内涵。

历史证明,教学方法创新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

教学方法就是达成教学目的的桥梁,只有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的目的。

然而,从国内有关教学理论的文献来看,很难找出对教学方法完全一致的界定。

笔者现将有代表性的几种方法归纳如下:在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教育学考试大纲》中,把高校教学方法定义为: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

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薛天祥认为:高校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进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手段,也就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徐辉认为:大学教学方法是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与学的技术、技巧、程序、策略或方法的综合。

不难看出,对于高校教学方法的理解,不外乎是高校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浅谈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创新途径

浅谈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创新途径

浅谈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创新途径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 如何创新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文将围绕“浅谈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创新途径”展开讨论。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数据共享信息化建设是推动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途径。

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教务管理数据的共享和互通,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实时性和可靠性。

这对提高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可以建设教务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学生信息、课程信息、教学资源信息等各类教务管理数据,实现全校范围内的数据共享和共用。

通过信息平台,高校可以实现教学计划的动态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程安排,提高教学效率。

高校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务工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在选课系统中引入智能推荐算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选课建议,提高选课效率和满意度。

又如,在考试管理中引入自动阅卷系统,提高阅卷效率和准确性。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教务管理数据的共享和互通,对提高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二、加强质量评价,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务管理的核心,加强质量评价,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是推动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途径。

高校可以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教学评估、课程评价、教师评价等,通过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价手段,全面了解教学质量的真实情况。

高校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评价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

高校可以建立教学质量奖惩机制,对教学工作出色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教学工作不佳的教师进行督促改进。

通过奖惩机制,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三、推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内容的质量高校可以加强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共建。

通过建设课程资源共享平台,鼓励教师之间共享课件、教材、教学设计等教学资源,打破教学孤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浅谈教育创新新实践探索

浅谈教育创新新实践探索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教育创新已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旨在探讨教育创新的新实践探索,分析当前教育创新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引言教育创新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它关乎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公平的实现以及教育现代化进程。

近年来,我国教育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创新的新实践探索进行探讨。

二、教育创新新实践探索1.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教育创新实践中,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一大亮点。

(1)在线教育平台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线教育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这些平台打破了地域限制,使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地分配。

(2)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善。

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智慧教室、虚拟实验室等新型教育设施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3)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通过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教育教学过程的监控、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等,提高了教育管理的效率。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创新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1)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我国,项目式学习已在部分高校和中小学得到推广。

(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时间用于讨论和答疑,使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

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 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

(1)多元化评价。

在评价学生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浅谈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浅谈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和 学 年 制 , 制 了招 生 量 ; 师 资 力 量 来 限 从
看 ,目前 成 教 教 学 工 作 大 都 由普 通 高 校 老 师 承 担 ,有 的 老 师 甚 至 将 针 对 普 通 本 科 生 的 教 育 内容 、 法 、 段 搬 来 教 授 成 方 手 人 学 生 , 成 严 重 普 教 化 倾 向; 专 业 设 形 从
内 的 传 统 教 学 观 念 , 导 树 立 具 有 创 新 倡
意识 的 现 代 教 学 观 念 。 从 思 想 观 念 上 要 进一 步强 调 教 学 是 由教 师 与学 生 所 组 成
的 双 边 互 动 活 动 过 程 .以 成 人 学 生 为 整
( )教 育 理 念 和 办 学 思 路 落 后 。 一 我 国 的成 人 高 等 教 育 将 重 心 主要 放 在 学 历 教 育 方 面 ,忽 视 了 为 不 同 层 次 受 教 育 者 提 供 服 务 多 样 性 的 要 求 .单 一 的教 学 方 向不 能 满 足 社会 和 时代 的 需 求 。 ( ) 才 培 养 质 量 不 高 , 教 化 现 二 人 普 象 严 重 。我 国成 人 高 等教 育 的管 理松 弛, 管 理模 式效 仿 普 通 全 日制 本 科 生 的 时 制
个 教学 过 程 的 中 心 、 心和 主 体 。2 以问 重 .
题 为 中心 的教 学 方 法 。 以 问题 为 中心 的
教 学是 围绕 现 实 生 活 中 的 一些 结 构 不 明 确 的 问题 所 展 开 的 调 查 和 寻 求解 决 方 法 而 组 织 的教 学 。 注 学 生 的经 验 。 计 问 关 设 题 情 景是 教学 组 织 的核 心 。 教 师是 学 生 解 决 问题 时 的工 作 伙 伴 和指 导 者 .是 适 合 该 学 习 的 开放 性 探 究 学 习 环境 的创 设 者 。 . 用灵 活 多 样 的 教学 方 法 。 . 调 3采 4 强 应 用 性 教 学 内容 ,改 变 实 践 性 教 学 从 属 于理 论 教 学 的状 态 。5增 加 实 证 教 学 或 . 案 例 教 学 ,以提 高 学 生 学 习 专 业 知 识 的 兴 趣 。6 以精 讲 促 多 学 。 .

浅谈网络化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创新

浅谈网络化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创新
的 网络化【 ” 。 1 网络 教学 模式 与传统 教学模 式的 比较 、
随 着 网络技 术 迅 速渗 透 到教 学 管理 过 程 中 ,原有
的教学 管理模 式 已不 能适应 新 的变化 。许 多学校 新 的
规章制 度在 制定 的过程 中都 以适应 新 的管理 手段 为 目 而较少 考虑 “ ” 因素。规定 了应完成 的任务 、 人 的 什 当前 高校 教 学改革 的 主要 目标 之一 是 要 改变 传统 的 , 的 以教师 为 中心的 教学模式 ,建构一 种 既能 发挥 教师 么 时候完 成 ,对 于如何 完 成 、执行 者能 否承 受等 因素 的 主导作 用 又能充 分体现 学生认 知 主体 作用 的新 型教 不作 考虑 ;机 械照 搬 旧 的管理 规章 制度 ,简单 地 把 每 学模 式 。 在此 基础 上逐 步实现教 学 内容 、 学手 段和教 个 管理 节 点 上 由人 来 执 行 的任 务 改 为 由网 络来 承 教
这种鼓 励 先进 、 策后进 的奖 鞭 最 大 限度地 调动 师生 的 积极性 ,发挥 师生 的主观 能动 事故 者进 行必 要 的惩 罚 , 性 和创 造性 。 惩 手 段 会 在 教 学 管理 领 域 中形 成 积 极 向上 的 良好 氛 当 网络化 的教 学 管理 真正 成 为全 院师 生教学 运 作 围。
流, 因而 有 利于 系统 的科 学知 识 的传 授 , 能充 分考 虑 理 对象—— 教 师和 学生 的要 求闭 并 。 情感 因素在 学 习过 程 中的重要作 用 。 其严 重 弊病则是 : 没 有健 全 的 管理 制度 来 约束 是造 成这 种情 况 的 因
完 全 由教师 主宰课 堂 , 忽视学 生 的认 知 主 体作用 。 利 素 之一 , 学 管理 者素质 参 差不 齐也 是一 个很 重 要 的 不 教 于 具有 创新 思 维 和创新 能力 的创 造 型人 材 的成 长 f 原 因 。从 我校 的教 学 管理 队伍来 看 ,有 5 %以上 的教 按 0

浅谈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的途径

浅谈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的途径

三、 提 高 我 国高等 教 育创 新能 力 的途径 ( 一) 教育观念的创新 高等教育创新的首要 问题是高等教育观念的创新。教 育观念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关于教育 问题 的认识 和 看法 。 我认 为 , 新 的时代 , 我们 要树 立 “ 以人为
教育创新 。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 教学管理制度 、 教师 评价制度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创新阁 。 如 有的高校管理学生简单粗暴 , 有些学校规定 , 考试作弊一经 发现即对作弊的考生处以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的处分。这 种处罚方式看似严厉 , 其实最没有威慑力 , 搞得监考老师都 不敢抓舞弊行为了。 教师管理机制也存在严重问题 , 如学生 评价制度 。学校规定学生评教排名不在总评价教师的前二 分之一内, 没有年终评优资格或学生评教一次优秀, 评职称 时加3 0 分、 良好 l 5 分。 这很大程度上造成 了有的老师上课不 敢管学生, 甚至是怕学生 , 因为得罪了学生就怕学生不给好 评, 因此想方设法讨好学生, 而不从严执教和改进 自己的教 育教学方法 、 提高教学水平。 3 . 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 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文 化环境对人们的教育创新活动具有不同的作用 。有的能促 进创 新 , 有 的则抑 制创 新 。至 今 , 我 国的社会 文 化 中还 残 留 着部分封建思想, 构成 了教育创新活动的障碍 。“ 枪打出头 鸟” , “ 木秀于林 , 风必摧之” 。教师喜欢听话的学生, 家长喜
2 O 1 4年 4月 第 1 8期
教 育 教 学 论 坛
ED UC ATI ON TE ACH I N G F OR UM
Ap r . 2 01 4
N O. 18
浅 谈我 国高等教育创新 的途径

浅谈创新教育的实施途径

浅谈创新教育的实施途径
维普资讯
20 6. 0 4
问题 探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浅 谈创新教育 的实施途 径
张 奕
( 西省 理 工 学校 陕 西 西安 7 0 5 陕 1 0 4)
素 质 教 育 的核 心 是 培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能 力 。学 校教 育 , 其 尤 是 课 堂 教 育 更 应 促 使 学 生 具 有 超 越 现 实 和 改 善 现 实 的 创 新 意 识 及 创 新 能 力 。 纵 观 我 们 目 前 的 课 堂 教 学 , 然 停 留 在 陈 旧 的 仍 被 动 教 学 模 式 中 , 分 注 重 教 师 的 “ ” 忽 视 学 生 的 “ ” 从 过 教 而 学 , 而 使 教 学 活 动 单 纯 地 成 为 教 师 “ ” 单 方 面 活 动 , 生 处 于 被 教 的 学
课 、 学 等 工 作 ; 学 生 对 于该 课 程 的学 习 也 是通 过 教 材 来 进 行 教 而
的 。 以 往 的 教 学 活 动 中 , 师 只 要 将 教 材 所 涉 及 的 内 容 教 授 给 在 教 学 生 就 足 够 了 。 培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精 神 与 创 新 能 力 , 然 这 是 不 要 显 够 的 。我 们 要在 理解 教 材 的 基 础上 , 学 习 的主 动 权 交 还 学 生 , 将 改 “ 教 材 ” “ 教 材 教 ” 此 外 , 能 将 注 意 力 只 集 中 在 教 材 这 教 为 用 。 不 价 结 果 之 间 有 较 大 的 差 异 ,学 生 在 校 时
初 步形 成道 德 判断 和道 德选 择 能力 。 业 、 企
着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的 发 展 , 人 们 的 价 值 观 、 德 观 呈现 多元 化 倾 向。在 这 种情 道

浅谈高校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高校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高校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摘要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

高校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由知识型转向能力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

关键词高校实验教学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基础,实验教学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由知识型转向能力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实验技术、方法、先进设备使用及基本的研究方法的途径,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思维习惯,在理论和实验的互融中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笔者结合多年大学实验课程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进行一些探讨。

1 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一个人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强烈意识,创新教育首先应从培养创新意识入手。

②创新意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的。

创新意识涉及人的生理、心理、智力、思想等很多方面,能巩固和丰富人的综合素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意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构成的核心成分,是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创新意识的培养以素质教育为基础,是素质教育的深化。

在创新意识的指引下,他们有能力在毕业之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根据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达到适应社会和完善自我的目的,为实现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验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营造富有创新的互动式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方法。

我们可以采取启发式或讨论式、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和其他教师科研工作以及具体的应用,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在实验教学中,应该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这样的实验内容既与学生所学专业有紧密联系、又体现了专业较为前沿和先进的内容和方法。

浅谈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浅谈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的 积极 为
32 重 视 心 理 教 育 - 对 大 学 生 的思 想 教 育往 往过 于 忽 视 , 学生 时 期 是 世 界 观 、 值 观 、 价 人生 心理 健 康 教 育是 大 学 生 教育 管 理 的 一 项 重 要 内 容 , 心理 问题 不 仅 观 培 养 和定 型 的重 要 阶段 , 视 思 想 政治 教 育 会 使 大 学 生 在 一 些 消极 忽
影 响 学生 的学 习状 态 , 还影 响 着 学 生 的 生 理 健 康 , 家 庭 和 社 会 带 来 给 因素 的 影 响 下 走 向极 端 , 易 产 生 浮 躁 情 绪 , 至 导 致 价 值 观 念 的 畸 很 大 的 痛 ,因 此 莺 视 大 学 生 的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是 我 们 面 临 的一 项 课 容 甚 形 和 错 位 。 锦 涛 总 书记 在 全 国宜 传思 想 工 作 会 议 上 强调 :思 想 政 治 胡 “ 题 。 管理 I 中 , 该 将 心 理 教 育 与心 理 咨 询 、 理 沟 通 当 做 一 门必 在 : 作 应 心 工 作 说 到底 是 做 人 的 工作 , 须 坚 持 以人 为本 , 要 坚 持 教 育 人 、 导 修课 来 操 作 , 必 既 引 了解 学生 的心 理 , 能 了解 学 生 的思 想 。 具 体 的管 理 工 才 在 人 、 舞人 、 策 人 , 鼓 鞭 又要 做 到 尊 重 人 、 解 人 、 心 人 、 理 关 帮助 人 。 因 此 , ” 作 中 , 尝 试着 与学 生 进行 心 灵 的 沟 通 , 学 生 们 的 知 心 朋 友 比做 一 要 做 思 想 政 治 教育 是 依 据 党 的教 育 方 针 , 为培 养 社 会 主义 事 业 的 接 班 人 而 名 老 师更 能 深 入 他们 的 内心 世界 。 实 施 的 一 种思 想 意 识形 态 的影 响 ,做 好 大 学 生 的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作 , 3 3 加 强 大 学 生 法制 教 育 不 仅 为 培 养 德 、 、 全 面 发展 的 人 才 打 好 基 础 , 是 构建 和 谐社 会 、 智 体 也 法制 教 育 是 一项 政 治 性 、 论性 、 识 性 、 践 性 很 强 的综 合性 教 理 知 实 和谐 校 园 的必 然 要 求 , 对社 会 的发 展 和进 步起 着 举 足 轻 重 的作 用 。 育 , 制 教 育是 认 同规 范 、 受 规 范 和消 化 规 范 的 教 育 , 培养 自觉 自 法 接 是 愿 的 守法 精 神 和 塑 造体 现 民主 、 正义 、 率 、 平 等 现 代 法 治 理 念 的教 效 公 2 现 阶段 部 分 大 学 生 的思 想 状况 及 原 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学校与中小学不一样,它衔接学校与社会,学子从进入高等学校开始,自己的角色要有所转变。

自2010年5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育创新不断被研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进行教育创新的方法途径。

高校的最主要组成构成要素就是学生和教师,因此进行高校教育必须从这两个主要矛盾入手。

一、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一)教师观念转变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和灵魂,教师要培养教育创新能力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而代之现代教育观念。

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的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素质,而创新素质是人素质的最高境界。

应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树立以创新能力为本位的人才观念,在传统的教学形态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教师是权威的代言人,习惯用专家的身份将各种概念、理论、经验和法则强制的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需记忆这些现成的知识。

而现在的教育观念应该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不是塑造他们,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

(二)教师要勇于创新
具有教育创新能力的教师需要具备知识和勇气。

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依托,是创新加工的原材料,知识越丰富,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个知识贫乏的人,创新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发掘其创新力也是不可能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教师应具备创新的勇气,要进行自我反思,正确通过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勇于突破自己的老旧思维,接受新知识和新思维,实现教育实践的不断提升,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

二、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鼓励学生主动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从多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质疑解决疑问发展创新思维。

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有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进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进行合作学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一起合作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创新能力。

(二)发展学生的个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变现为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知识,要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

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水平。

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走进课堂不是空着脑袋坐着等老师去灌输,而是在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去构建知识。

每个人的知识水平不同,形成的知识体系也不同,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三、应用翻转课堂激发创新意识
(一)激励学生独立思考
要使思维思考成为名符其实的脑力劳动,那就必须使思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使它具有独立解决任务的性质。

教师越是善于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一种解决任务的性质,那么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积极的投入这种活动,障碍和困难就暴露的越加明显,从而使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

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去证明一个解释并推翻另一个解释,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不是消极掌握而是去积极获取。

因此,这种知识就能变成学生的思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
现在的学生特别注重自己的主动权,越是能掌握主动权的东西,越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翻转课堂后,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

学生可以在课外或者回家看教室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

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就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者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

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进度,巩固自己知识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云飞.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7(07):22-24.
[2]董同强,马秀峰.创客视角下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策略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7(04):70-77.
[3]杨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天中学刊,2017
(04):144-147.
浅谈高等教育创新的途径
姚凯丽
安阳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

(编号:(2017)-JKGHYB-0272)
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