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新教材突破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练习:第三章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Word版含解

合集下载

新教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课后练习题及章末测验 含解析

新教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课后练习题及章末测验 含解析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 1 -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 - 7 -第3节大气热力环流.................................................................................................... - 15 -第三章测验 ................................................................................................................... - 23 -第1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探究点题号大气的组成1、2、4、5、6、8、14、15、16大气的垂直分层3、7、9、10、11、12、13、17目要求)1.(综合思维)地球大气又称“氮氧大气”,是因为两者()A.占干洁空气成分的99%B.占大气成分的99%C.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D.在其他天体上不存在答案 A解析氮和氧是大气的主要成分,在干洁空气成分中,氮和氧两者约占99%,故又称地球大气为“氮氧大气”。

2.(综合思维)大气中含量虽很少,却是天气变化重要角色的物质是()A.二氧化碳和臭氧B.氩和氖C.水汽和杂质D.氮和氧答案 C解析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却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

3.(综合思维)无线电通信是利用了()A.对流层大气的特征B.平流层大气的特征C.臭氧层大气的特征D.电离层大气的特征答案 D解析电离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存在着相当多的自由电子和离子,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故无线电通信是利用了电离层大气的特征。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堂练习:第三章 第二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堂练习:第三章 第二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时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知/识/清/单1. 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吸收作用,投射到大气上界的_________________不能完全到达地表。

2. 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________________,能将投射在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反射回宇宙。

云层越_______、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_______。

夏季阴雨天气的气温_________,是由于云的_________减少了到达地面的_____________。

3. 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弥散,这种现象称为太阳的___________。

晴朗的天空呈______________、早上太阳未升到地平线时东方会发亮等现象,都是由于大气的____________作用。

4. 平流层大气中的__________,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_______的____________。

对流层大气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波长较__________的红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__________吸收得很少。

综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__________。

5.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__________分布,而是由_________纬度向________递减。

低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__________,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__________,被大气削弱得_______,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________;两极地区的情况_______。

课/时/速/练(限时9分钟)1. 由于大气的反射作用而产生的自然现象有()A.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B. 夏季天空多云,白天气温不算太高C. 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天的夜晚温暖D. 霜冻多出现在晚秋或寒冬的夜晚2. 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依然明亮的原因是()A. 大气反射B. 大气散射C. 大气吸收D. 大气透射3.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中的选择性特征主要是指()①大气的吸收作用有选择性;②大气的反射作用有选择性;③大气的散射作用有选择性;④以上三种作用都有选择性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④4. 下列叙述中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地理现象是()A. 黎明时分天空是明亮的B.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C.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D. 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5. 下列现象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大气逆辐射B. 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地面辐射C.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D. 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6. 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检测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检测含答案解析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1)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 (8)第三节大气热力环流 (15)第三章测评 (24)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双基巩固学考突破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1~3题。

1.表示平流层的数码是()A.①B.②C.③D.④2.“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主要分布在()A.①层B.②层C.③层D.④层3.成云致雨的必要物质主要分布在()A.①层B.②层C.③层D.④层答案:1.B 2.B 3.A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图纵坐标代表温度,横坐标代表高度,根据温度高度变化可知,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

第2题,“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是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

第3题,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分布在对流层中。

读下图,完成4~5题。

4.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20~-60 ℃5.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B.②层因氧气吸收紫外线而增温C.中纬度大陆地区冬季夜间①层大气易出现逆温现象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答案:4.D 5.C解析:第4题,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随高度的增加,不同大气层温度变化不同;在距地面20千米处的气压值约为80百帕,而近地面约为1 000百帕,不是一半的关系;由对流层的高度可知,其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为20~-60 ℃。

第5题,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

对流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平流层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平流层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飞行。

中纬度地区冬季,由于陆地降温快,导致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更易形成逆温现象。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7.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A.Ⅰ层顶部B.Ⅱ层底部C.Ⅱ层中部D.Ⅲ层答案:6.B7.D解析:第6题,根据大气的密度、温度和运动特征,自下而上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温度变化趋势看,①②正确,但①曲线在Ⅱ层上半部气温变化出现错误,故只有②正确。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测验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测验含答案解析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 1 -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 - 8 - 第三节热力环流........................................................................................................ - 17 - 章末综合测验................................................................................................................ - 27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基础训练一、正误判断题(共5题,每小题1分,共5分)1.低层大气主要由氧气、氢气、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和杂质等组成。

(×)2.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充分条件。

(×)3.组成大气的成分是固定不变的,人类难以改变。

(×)4.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

(√)5.平流层天气复杂多变。

(×)二、选择题(共6题,每小题2分,共12分)读干洁空气的体积和质量构成表(高度25千米以下)。

完成1、2题。

1.干洁空气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成分是( )A.氩气B.臭氧C.氧气D.氮气2.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会导致( )A.二氧化碳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B.臭氧层破坏,近地面气温降低C.氮气增加,大气的反射作用增强D.水汽含量减少,太阳辐射减弱【解析】1选D,2选A。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受热的概念和原理。

2.掌握不同方式的大气受热过程,如辐射、传导、对流等。

3.学会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解释气温、气压和风的形成与变化。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受热的概念和原理大气受热是指太阳辐射在大气层中引起的热量输送过程。

大气受热的原理是热传递。

即热量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式在大气中传递,使大气各部分的温度差别逐渐减小。

2. 不同方式的大气受热过程2.1 辐射辐射是指太阳的辐射能通过大气层向地表传递热量的过程,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

太阳的辐射包括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等。

其中,可见光能够直接照射到地表,而其他的辐射能量则会被大气层中的气体、云雾、雨滴等吸收或反射,使地表获得的辐射能减少。

2.2 传导传导是指通过物体间的直接接触传递热量的过程。

在大气中,传导作用较小,主要发生在大气与地表接触的边界处。

2.3 对流对流是指由于温度不均匀引起气体的热运动,产生的热量传递方式。

大气中的对流主要是由地表受热而形成的。

地表受热,空气被加热后变得轻,上升到高空后逐渐冷却,受重力作用下再下沉到地面,形成空气的循环。

3.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解释气温、气压和风的形成与变化当地区受到阳光的辐射后,会使得地面变得很热。

热会使得空气变得膨胀,轻气上升,而地面上升的气体会形成热气团。

同时,地面气体升高后,周围的冷空气迅速从空气团下面进入,促进了空气团的对流。

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地面不断地受热,空气不断地上升,这时就会形成大气环流。

随着地球自转,大气环流会受到地球转动的影响,呈现出长周期和短周期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和风向。

例如,赤道上的大气环流区叫做气旋带,因为热气会向高空上升,周围的气体会补充向中心进。

在中心区域,空气受到从高空下来的冷空气输入后就会下沉,形成气旋带的气压高。

三、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现象和实验现象来展示大气受热的过程。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_【优教训练】《大气受热过程》(解析版)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_【优教训练】《大气受热过程》(解析版)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 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答案:B解析:从图中箭头方向可判断出,a表示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辐射,c表示大气逆辐射。

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太阳温度最高,辐射的波长最短,大气温度最低,辐射的波长最长。

2.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答案:C解析:b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其辐射的热量主要被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

阴天时,c 辐射增强,燃烧柴草可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及大量烟尘,可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增强,从而保护作物不受冻害。

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

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

监测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 )A.4℃ B.12℃ C.16℃ D.18℃答案:C解析:图中最高气温在21℃~23℃之间,最低气温在5℃~7℃之间,故温差应该在14℃~18℃之间。

4.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 )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 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 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答案:B解析:多云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最高气温低于晴天,A错误;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而不是正午,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变化最剧烈处在9日8~13时,D错误;从题中信息可以判断8日为多云,9日为晴天,晴天时白天气温变化更剧烈。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节热力环流练习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节热力环流练习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热力环流热岛效应强度是指城区与郊区的气温差,下图是我国北方某特大城市某年12月热岛效应强度分布图(单位:℃)。

读图,回答1~2题。

1.公园可能位于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2.由于热岛效应导致的城郊间的热力环流是( )解析:第1题,公园绿地、水域面积广,热岛效应最弱,中心气温最低。

根据我国北方某特大城市某年12月热岛效应强度分布图,公园可能位于图中的丙地。

第2题,由于热岛效应,城市区域气温高,是上升气流;郊区气温低,是下沉气流。

结合图示,图D箭头方向符合城郊间的热力环流。

答案:1.C 2.D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图,图中两侧为陆地,中部为湖泊。

读图,完成3~4题。

3.此时( )A.湖泊为低压B.陆地为高压C.可能为白天D.湖泊气温高4.此时甲处的风向可能为(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解析:第3题,根据等压面凸凹与气压高低的关系,可判断出湖泊为高压,气温低;陆地为低压,气温高,风由湖泊吹向陆地,可能为白天。

第4题,由于湖泊为高压,陆地为低压,风由湖泊吹向陆地,近地面风向受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影响,甲处风向为东南风。

答案:3.C 4.A下图中箭头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图中M点海拔为241米,N点海拔为480米。

读甲、乙两幅图,完成 5~6题。

5.图中气流运动体现的地理现象是( )A.海陆风B.焚风C.山谷风D.季风6.下列关于图中地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图发生在白天,乙图发生在夜晚B.甲图发生在夜晚,乙图发生在白天C.甲图发生在冬季,乙图发生在夏季D.甲图发生在夏季,乙图发生在冬季解析:第5题,甲图中气流由山谷吹向山顶,乙图中气流由山顶吹向山谷,属于山谷风。

第6题,甲图为谷风,发生在白天;乙图为山风,发生在夜晚。

答案:5.C 6.A特朗勃墙是一种依靠墙体独特的构造设计,无机械动力、无传统能源消耗、仅依靠被动式收集太阳能为建筑供暖的集热墙体。

其冬季白天工作原理如下图。

(新教材)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练习: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能力提升 Word版含解析

(新教材)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练习: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能力提升 Word版含解析

[学生用书P99(单独成册)][学考合格练]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至关重要。

据此回答1~2题。

1.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A.降低大气温度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C.促发光化学反应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2.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A.青藏高原上空B.北极附近上空C.南极附近上空D.北美大陆上空答案:1.B 2.C3.下列关于大气各层与人类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有利于飞机飞行B.对流层大气复杂多变,不利于人类生存C.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平流层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D.高层大气中水汽、杂质极少,有利于高空飞行解析:选C。

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多云雨天气,不利于飞机飞行,A错;对流层中有多变的天气现象,易形成云、雨、风等,对人类的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好处,B错;高层大气水汽、杂质极少,但是对流旺盛,不利于飞机飞行,D错;平流层中因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地球上的人类及其他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C对。

故选C。

读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回答4~6题。

4.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B.②层因氢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C.①层大气平稳,利于大型飞机飞行D.②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5.关于图中内容的正确叙述是()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大气温度和气压的变化B.随高度的增加,气温和气压均越来越低C.距地面20 km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变化范围大致是-60~20 ℃6.我国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A.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很小B.最高气温约为40 ℃C.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D.有时会发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解析:第4题,图中①层是对流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A对;②层是平流层,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B错;②层大气平稳,利于大型飞机飞行,C错;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D错。

2019-2020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练习:2.3 大气环境

2019-2020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练习:2.3 大气环境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1课时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关于对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②纬度越高,对流层厚度越大③飞机、卫星等主要在这一层飞行④这一层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面⑤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所以空气对流运动旺盛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④D.④⑤读图L2-3-1,回答2~3题。

①②③④图L2-3-12.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四地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①B.②C.③D.④3.同纬度的②地与③地相比,②地( )A.冬季气温较低B.夏季气温较高C.气温年较差小D.气温年较差大4.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是因为( )A.空气中的水汽多B.太阳辐射弱C.地面辐射弱D.大气逆辐射弱图L2-3-2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

完成5~7题。

图L2-3-25.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 )A.①B.②C.③D.④6.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哪一因素的影响( )A.①B.②C.③D.④7.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主要起作用的是( )A.①B.②C.③D.④8.读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L2-3-3),大气中( )图L2-3-3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读图L2-3-4,回答9~10题。

图L2-3-49.能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10.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A.I层顶部B.Ⅱ层底部C.Ⅱ层中部D.Ⅲ层11.东京飞往圣弗朗西斯科的班机,航行在8000米的高空,突遇雷暴天气,下列几种应急措施中最可行的是( )A.迅速着陆B.保持原高度C.降低飞行高度D.拉升至本航线的上限高度11千米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图L2-3-5),回答12~14题。

图L2-3-512.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A.①→②→③B.①→④→②C.②→③→④D.③→④→②13.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A.①B.②C.③D.④14.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其中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读图L2-3-6,完成15~16题。

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基础练习

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基础练习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基础练习一、单选题1.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和哪个术语有关()A.地面辐射B.散射C.反射D.大气逆辐射下图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

据此回答以下小题。

2.图中①、②、③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3.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①B.大气的反射作用—④C.大气的吸收作用—③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③5.阿里天文台是北半球最佳观星地,位于西藏阿里地区狮泉河镇以南约25公里的暗夜公园,面积达2500平方公里,阿里天文台成为北半球最佳观星地的主要原因是()①地势高,空气稀薄②地广人稀,环境污染少③温度低,大气稳定④离星星距离近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B.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①②③层分别是()A.对流层、电离层、高层大气B.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C.电离层、平流层、高层大气D.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7.图中②层()A.是众多天气现象的发生地B.大气密度最接近星际空间C.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D.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增8.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出现在()A.①层B.②层C.③层D.②层和③层下面的左图为某同学做的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示意图,右图为太阳辐射略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左图中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一刻钟后,瓶外的温度计读数与透明玻璃瓶内的温度计读数相比()A.大B.小C.相同D.难以判断10.拉萨与宜昌纬度相当,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宜昌大,光照充足,因此有“日光之城”的美誉,这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序号代表的因素有关()A.①B.②C.③D.④11.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中的选择性特征主要是指()①大气的吸收作用有选择性②大气的反射作用有选择性③大气的散射作用有选择性④以上三种作用都有选择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018年11月上旬某城市经历了一次天气系统过境,下图示意某网络获取的该城市11月4日~6日的天气预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精练:第三章第二节课时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精练:第三章第二节课时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第二节课时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基/础/达/标(限时12分钟)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其中①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后,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吸收的程度不同。

据此完成1~2题。

1. 下列下垫面中,对①辐射吸收率最低的是()A. 冰川积雪B. 沙漠戈壁C. 湖泊河流D. 森林草地2. 图中序号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齐民要术》中有文字记载“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

常预于园中,往往贮恶草生粪。

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做煴(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的主要原因是()A. 多雨的夜晚,云层反射地面辐射,气温降幅大B. 晴朗的夜晚,大气透明度高,大气逆辐射较弱C. 北方的冷空气,加速地面蒸发,增强地面辐射D. 雨后的夜晚,空气湿度大,吸收大气辐射较少4.“放火做煴(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是因为“烟气”可以()A. 吸收大气逆辐射,增加地面温度B. 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C. 阻挡冷空气南下,防止冻害发生D. 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据此完成5~6题。

5. 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6. 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的地区是()A. 东南沿海地区B. 西南地区C. 东北地区D. 西北地区素/养/提/升(限时10分钟)从2017年10月26日开始,东北大部分地区有4~6级偏北风、气温下降6~8℃,其中内蒙东部和东北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0~14℃。

27日前后,黑龙江、吉林的部分地区将出现霜冻。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7~8题。

2020-2021学年地理新教材湘教必修第一册练习:第三章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含解析

2020-2021学年地理新教材湘教必修第一册练习:第三章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含解析

攀上山峰,见识险峰,你的人生中,也许你就会有苍松不惧风吹和不惧雨打的大无畏精神,也许就会有腊梅的凌寒独自开的气魄,也许就会有春天的百花争艳的画卷,也许就会有钢铁般的意志。

祝:学子考试顺利,学业有成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读图,完成第1~3题。

1.白天多云,气温偏低,与图中哪个数字代表的辐射被削弱有关?( )A.①B.②C.③D.④2.大气温度的变化主要与图中哪个数字代表的辐射直接相关?( )A.①B.②C.③D.④3.青藏高原地区夜间降温较快,与图中哪个数字代表的辐射有关?( )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箭头方向,可知①是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白天多云,气温偏低,与图中④代表的辐射被削弱有关,D项对。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大气温度的变化主要与地面辐射有关,与图中数字②代表的辐射直接相关,B项对。

第3题,青藏高原地区夜间降温较快,主要原因是空气稀薄,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与图中③代表的辐射有关,C项对。

2.B3.C下图为甲、乙两地某时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辐射传递的方向及多少(粗细)。

读图完成第4~6题。

(注:大气透明度往往与大气密度、天气有关)4.①⑤两箭头传递的辐射方向及多少相同,说明甲、乙两地( )A.纬度相当B.海拔相当C.距海远近相当D.大气透明度相当5.近地面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①⑤B.②⑦C.③⑧D.④⑥6.霜冻多出现在晚秋或寒冬季节晴朗的夜晚,主要是因为此时( )A.地面辐射弱B.太阳辐射强C.大气反射强D.大气逆辐射弱4题,图示箭头①⑤都是来自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若两箭头传递的辐射方向及多少相同,即甲、乙两地的太阳高度是相同的,说明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当。

第5题,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近地面大气接受了地面辐射②⑦增温,因此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越远离地面温度越低。

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强化练习

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强化练习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强化练习一、单选题月球自转与其绕地球公转的周期相同,因此在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正面,看不见月球背面(如下图所示)。

2019年1月3日,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的原因,不可能是因为()A.月球上表面没有大气层B.月球昼夜更替周期很长C.月球表面平坦光洁明亮D.月球表面裸岩变温较快2.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巡视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经受极低温环境考验,两器先后接受光照自主唤醒。

自主唤醒时最可能是()A.06日前后B.12日前后C.20日前后D.28日前后中新社北京2015年11月9日电秋冬之交本是天高云淡,层林尽染的季节。

但由于同期中国北方陆续进入供暖季,每年此时,中国北方也随之进入“雾霾季”。

雾由水汽凝结形成,霾由大量PM2.5等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3.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A.太阳辐射大气的削弱作用地面反射大气辐射B.太阳辐射大气的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地面辐射大气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4.下列地理现象,按其内在联系的正确连线是()A.“东方的天空泛起了鱼肚白”——大气的反射作用B.“清凌凌的水,蓝盈盈的天”——大气的吸收作用C.“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大气的保温作用D.“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大气的温室效应读图“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四川盆地是我国太阳辐射总量最少的地区,主要原因是()A.①较弱B.②较弱C.③较弱D.④较弱6.诗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中,与“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现象根本原因是()A.①增多B.②增多C.③增多D.④增多月球表面昼夜温差非常大,白昼时温度高达127 ℃,黑夜时低至-183 ℃。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练习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练习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读图,达成1~ 2 题。

1.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守霜冻的原理是()A.减弱①B.加强②C.减弱③D.加强④2.人类经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显然的是()A.①加强B.②加强C.③减弱D.④减弱分析:第 1 题,图中①~④的含义分别为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人造烟雾中含有大批的二氧化碳,它能够汲取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进而加强盛气逆辐射。

第 2 题,人类经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减少碳排放量,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减少,进而使大气逆辐射减弱。

答案: 1.D 2.D读以下图,达成3~4 题。

3.使近地面大气温度高升的热量传达过程次序是()A.①—②—③B.①—④—②C.②—③—④D.③—④—②4.与晴日对比,阴天()A.白日④强,夜晚③弱,日夜温差大B.白日④弱,夜晚③强,日夜温差小C.白日④弱,夜晚③弱,日夜温差大D.白日④强,夜晚③强,日夜温差小分析:第 3 题,地面主要汲取太阳辐射增温,近地面大气主要汲取地面辐射增温。

第4题,晴日时,白日抵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强,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③弱,对地面保温成效差,气温较低,因此晴日时日夜温差大;反之,阴时节日夜温差小。

答案: 3.B 4.B以下图为在我国东北地域某蔬菜大棚里所拍摄的照片。

读图,回答5~6题。

5.冬春天节,菜农常在大棚内墙上悬挂光明镜面膜,对其悬挂地点及作用的表达,正确的是()A.南墙,提升棚内气温B.北墙,增添棚内光照C.南墙,增添棚内光照D.北墙,提升棚内湿度6.在夏天,菜农有时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这样做的目的是()A.增添大气逆辐射,降低棚内气温B.阻挡地面辐射,防备夜间气温过低C.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D.加强地面辐射,提升农作物存活率分析:第 5 题,冬春天节,太阳光照条件差,中午阳光照耀北墙,在北墙悬挂光明镜面膜,可经过反射阳光增添棚内光照,促使光合作用。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章末整合提升3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章末整合提升3

知识 · 体系构建
考向 · 链接高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5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要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 象,必须具备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则沙漠地区白天温度要远 高于绿洲温度,使沙漠积累的余热多,导致夜晚降温后温度仍然高于绿 洲,故出现沙漠高温应为夏季7—8月。也可以通过读图得知,图中沙漠 15 时 左 右 的 地 表 最 高 温 已 达 40 多 度 , 故 最 可 能 发 生 在 北 半 球 夏 季 7—8 月,故选C。 [答案]3.C 4.A 5.C
考向 · 链接高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1.造成城区与郊区相对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区较郊区( )
A.气温高
B.蒸发(腾)强
C.降水量大
D.绿地面积大
2.该城市可能是( )
A.乌鲁木齐
B.北京
C.上海
D.广州
知识 · 体系构建
考向 · 链接高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答案]1.A 2.B
知识 · 体系构建
考向 · 链接高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 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如图 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第3~5 题。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章末整合提升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 ·体系构建
知识 · 体系构建
考向 · 链接高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图甲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由图甲和图乙可知()A.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B.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C.a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D.b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大,主要是受到②④的影响2.对流层大气热量主要来源于()A.①B.②C.③D.④1题,图甲中a曲线昼夜温差小,b曲线昼夜温差大。

图乙中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

a曲线昼夜温差小是因为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强,气温高。

b曲线昼夜温差大是因为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C项正确。

第2题,对流层大气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辐射(②)。

2.B3.“月夜苦寒”是因为月夜()A.①大B.②大C.③小D.④小月夜苦寒”是因为月球上无大气,缺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反射、吸收、散射)作用和大气逆辐射对月面的保温作用。

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辐射。

故选C项。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的气压值与对流层顶的高度密切相关。

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各月多年平均气压值变化。

据此完成第4~6题。

4.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A.1—2月B.4—5月C.7—8月D.11—12月5.青藏高原夏季对流层顶气压值最低,主要原因是该季节()A.植被恢复,吸收大气中CO2最多B.雨季来临,大气中水汽含量最高C.全球变暖,大气对流运动最强烈D.地表增温,近地面大气温度最高6.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最可能与()A.经度呈负相关B.纬度呈负相关C.海拔呈正相关D.河网密度呈正相关4题,对流层随海拔的增加气压下降。

对流层顶高度上升幅度最大,说明气压值下降幅度最大。

从图中可以看出,1—2月气压值几乎没有变化,7—8月气压值略有上升,11—12月气压值升高约30百帕,而4—5月气压值下降约20百帕,其气压值下降幅度最大。

故B项正确。

第5题,青藏高原夏季对流层顶气压最低,表明夏季对流层顶的海拔最高,而对流层顶的高度,与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有关,近地面大气温度越高,对流层顶的海拔就越高。

青藏高原夏季对流层顶气压最低,主要原因是该季节地表增温,近地面大气温度最高。

第6题,对流层顶的高度与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有关,近地面大气温度高,对流层顶的海拔就高。

纬度越高,近地面大气温度越低。

所以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最可能与纬度呈负相关。

经度的差异对气温影响较小。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所以对流层顶高度与海拔呈负相关。

夏季水面温度比陆地温度低,冬季水面温度比陆地温度高,所以对流层顶高度与河网密度相关性不大。

5.D6.B读下表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第7~8题。

部分城市某日天气预报表28252422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7.该日昼夜温差最小的城市是上海,图中能反映其原因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8.据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北京该日最高气温出现在12时B.上海该日的降水可能是受台风影响所致C.哈尔滨该日的大雾天气可能是冬季气温降低所致D.该日北京的最高气温比西宁高是因为距海近7题,昼夜温差小说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第8题,一天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而不是12时,A项错;该日哈尔滨最低气温为11 ℃,不可能为冬季,C项错;距海越近,受海洋影响越大,最高气温应该较低,D项错误;从气温可以判断此时上海为夏季,可能受台风影响,产生降水。

8.B9.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的大棚。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解释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的原因。

(1)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二氧化碳含量越多,就能吸收更多的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升温,进而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减少地面热量的损失。

第(2)题,太阳辐射(短波辐射)透过薄膜进入大棚,使得大棚内部升温。

而地面长波辐射无法穿透薄膜,热量被留在了大棚里,热量条件改善,减少了冻害。

二氧化碳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能力提升1.下图为在东北地区某蔬菜大棚里所拍的图片。

读图分析,在夏季,菜农有时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这样做的目的是()A.增加大气逆辐射,降低棚内温度B.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D.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黑色尼龙网可削弱过强的太阳辐射,并减少作物水分蒸腾。

2.下列地理现象和形成原因,按其内在联系正确的连线是()A.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大气的折射和反射作用B.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大气逆辐射作用C.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大气的散射作用D.城市上空的雾比郊区多——空气中的水汽多,A项错。

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是大气的保温效应,即大气逆辐射作用强导致的,B项对。

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是因为大气的反射作用强,C项错。

城市上空的雾比郊区多主要是因为城区是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成雾;郊区是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形成雾。

D项错。

3.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据观测北京在炎热夏季,绿化状况好的绿地的气温比没有绿化的地区气温低3~5 ℃。

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绿地的园林植物的树冠可以反射并阻挡部分太阳辐射B.绿地的园林植物的保温作用弱C.绿地的园林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损失部分地面辐射D.绿地的园林植物吸收大气逆辐射弱,是因为绿地的园林植物的树冠可以反射且阻挡部分太阳辐射,是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A项对。

绿地的园林植物与保温作用无关,B项错。

绿地的园林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损失部分地面辐射,不是对太阳辐射的削弱,C项错。

绿地的园林植物吸收大气逆辐射,不影响太阳辐射,D项错。

李商隐有诗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下图示意地球大气受热过程。

读图,完成第4~6题。

4.“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主要是因为此时()A.①强B.②弱C.③弱D.④强5.图中数码表示短波辐射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我国北方地区的农民为了使庄稼免受冻害,在深秋的夜晚往往会在田间点燃柴草,防御霜冻。

点燃柴草有利于()A.增强①辐射B.增强②辐射C.增强③辐射D.增强④辐射4题,“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诗中的“阴”“雨”说明了天气,连日阴云不散,夜间大气逆辐射较强,因此出现“霜飞晚”。

所以,答案为D项。

第5题,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被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

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属于长波辐射。

第6题,燃烧柴草可以放出二氧化碳和烟尘,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增强,从而保护作物免受冻害。

5.A6.DPM2.5(细颗粒物)浓度是衡量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7~8题。

7.关于图中各数码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③代表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B.④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C.⑤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D.①④所代表的主要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①<④8.雾霾天气时,图中()A.①减弱B.②减弱C.③增强D.⑤增强7题,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读图,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反射,③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为地面辐射,⑤为大气逆辐射。

④代表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故A项不符合题意;②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故B项不符合题意;⑤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有关,故C项不符合题意;①④所代表的主要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①<④,故D项正确。

第8题,雾霾天气时,大气逆辐射(⑤)增强。

8.D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栽培作物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预防病虫害等方面。

读下图,完成第9~10题。

9.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加了太阳辐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10.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作用是()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保持地温9题,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果。

第10题,夏季在果树下覆盖地膜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而且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10.C11.(研究性学习)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实验一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

实验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

(1)实验一主要目的是测试()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太阳辐射强弱的影响因素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2)甲箱温度应该比乙箱温度的读数(填“大”或“小”)一些。

为什么?(3)实验二中放入瓶中的温度计的读数会(填“大”或“小”)一些。

为什么?,另一个没放土,有土的玻璃箱吸收的太阳辐射多,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强。

实验二中的玻璃瓶相当于大气受热过程中的大气层,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因而玻璃瓶里的气温高于外面。

(2)大有土的玻璃箱吸收的太阳辐射多,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强。

(3)大太阳辐射可穿透玻璃瓶使瓶内气温升高,而玻璃可阻挡瓶内热量向外散发,所以瓶内气温会高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