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快乐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家住平原教案-word文档资料
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一课时]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目标]1. 能根据资料、图片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分析出水稻生产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
2.通过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3.积极参与,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分析比较、联系实际的方法。
热爱稻作文化,形成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和谐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稻作生产和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水稻生产区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真谛。
本地属长江三角洲,今天,我们讨论一下本地这方水土是如何养育我们的?家住平原地区的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二、从生活中学1.说一说:(1)本地的自然条件以及适合哪种农作物生长?学生回答:土壤肥沃的平原、高温多雨的气候、水网密布的灌溉条件。
特别适合水稻的生长。
(2)请同学描述一下稻田景观(略)教师:我们以大米为主食是因为本地适合水稻生产。
大米主要产自平原地区。
展示图1——水稻种植2.想一想:(1)大家知道大米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吗?展示图2——水稻请出生农村的同学边讲解边表演水稻的生产过程。
水稻生产在水田中进行,具体步骤是:1)播种育秧(先平整好一块田,在上面播种,等秧苗长到一定高度时再移植到另外的田中)2)插秧(插秧前,土地要平整、灌水)3)田间管理(为了保证秧苗的生长,还需除杂草、除虫、施肥)4)收割(把成熟的稻杆割下)5)丰收(脱粒晒干)教师对学生的讲解和表演进行点评及补充:现在有的地方采用直播法,减少了育秧这个环节。
请同学们再观看一下水稻的生产流程, 加深理解。
展示图3—1 播种育秧图3—2插秧图3—3 田间管理图3—4 收割图 3—5 丰收(2)水稻生产需要很多环节,而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教案3
课题: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第1课时]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充分利用图片和各种资料分析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初步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利用各种地图获取有用信息,分析说明一个地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了解平原地区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们都在积极地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认识到人地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方法展示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活动1:(猜一猜)黄布袋,包银珠,秋天一到满地铺。
谜底:打一植物。
【展示】水稻的图片今天,我们讨论一下家住平原地区的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从生活中学【展示】水稻小知识水稻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农作物,喜高温潮湿,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高温,还需要平整的土地,深厚而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
水稻一年可种1-3次。
在粮食作物中,除玉米外,水稻是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作物。
由于水稻是劳动密集型农业,水稻农业地区也是世界上人口密集的地区。
它的分布地区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沿海地区。
活动2:世界水稻种植区的分布问:你们知道世界的主要水稻产区在哪里吗?[亚洲的东南部(中国南方)东南亚、南亚] ,这里的稻谷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展示】世界的水稻产区分布略图问:你知道我国水稻的主要种植区域又在哪里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包括台州也是水稻的产区。
)【展示】中国水稻产区分布略图问:你能说出湄南河平原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展示】湄南河平原的地理位置图(亚洲的东南部——湄南河平原)课本P58第一段找一找:湄公河平原地跨的主要国家(泰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说一说:湄公河平原所在的纬度带、地形和气候有什么特点(低纬度、海拔都在200米以下;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高、降水充沛,主要集中在5—10月)活动3:水稻生产的条件问:湄南河平原为什么会成为著名的水稻产区,它都有哪些适合水稻生产的条件呢?请同学们自习课本P59第一段。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原地貌及其特点;2.了解家住平原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的影响;3.掌握描述家住平原地区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4.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二、教学重点1.平原地貌及其特点;2.家住平原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家住平原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图片和地图等素材;2.实物样本:可准备一些与平原相关的实物,如农作物、平原地形模型等;3.板书工具:白板、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地理课程中学过的地貌类型;2.提问:你了解什么是平原?请描述一下平原的特点。
步骤二:讲授(15分钟)1.展示课件中的平原地貌图片,让学生观察,描述所见;2.解释平原地貌的概念:平原是地球表面相对平坦的地貌单位,地势平坦、土层厚,适合农业发展;3.介绍平原的特点: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等。
步骤三:分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2-3人;2.分发材料,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讨论家住平原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有哪些影响;3.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步骤四:课堂呈现(15分钟)1.邀请学生上台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2.全班讨论、补充和总结家住平原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的影响;3.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主要内容。
步骤五:拓展应用(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描述一下自己所在城市的地理特点和家住平原对当地的影响;2.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上台进行汇报;3.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进一步讨论平原地形对当地发展的意义。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收获,并提出问题;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地域特点,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六、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课后整理所学知识,形成学习笔记;2.要求学生在笔记中重点记录家住平原对人们生活和发展的影响;3.鼓励学生在家中或社区附近观察并记录平原地貌的特点,并制作一份观察报告。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_七年级地理教案_模板
关于森林的利用和保护,课文讲解森林的破坏主要是人类的滥砍滥伐,尤其是热带雨林减少的速度很快,并通过漫画,描述森林资源的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通过“想一想”提出森林利用的三种方法,通过“读一读”,提出如何保护森林资源及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四、关于教材中插图、图册的使用。
例:图是地理的重要语言,使学生获得读、用、析图的方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本节课中,打算着重指导学生。。。
五、关于本课板书的设计和结构。
例,这节课的板书,打算设计成“纲要信号”的形式,其好处是。。。
特别提示:
1.在第二部分中,有些觉得有必要单独立出来讲的,可以再分几点。
二、新授。
1、天圆地方。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空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投影: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一只漂浮在大海中的巨大海龟。
〔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隔断了古印度同亚洲其它地区的陆上联系,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三面环绕,使古印度人无法理会海外的世界。〕
3、有趣的地理现象:
〔1〕在海边看到有帆船的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7、地球的大小:〔投影:地球的大小〕
引导学生读出相关数据:
R=6371km〔记忆:在祖国风景秀丽的庐山上吃鱼的感觉一定是很美妙的〕。
C=40000km〔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
S=5.1亿平方km
三、小结:
1、人类为探索地球的形状进行了不懈地努力。
2、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的大球体,其5.1亿平方千米的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一课《家住平原》名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课家住平原教学设计课程标准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学要求1.利用各种地图和图表,获取有用信息,分析说明一个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
2.通过案例学习,了解平原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3.对比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说明它们在景观、生产和生活方面的不同之处,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4.通过对两个案例的剖析,理解因地制宜的观点,认识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结构分析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各具特色,这是因为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无论人们生活在哪里,都在积极地利用各种自然环境,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自然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区域生活大都刻上了这个地区自然环境的烙印。
所以,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区域特色,是本课教学的主线。
课文中的两个案例同为平原地区,但由于气候、环境、人口等其他方面的差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区域特色。
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
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亚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
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生产具有典型性。
水稻生产是当地人民的生活核心,由此产生了当地特色鲜明的“稻作文化”。
课文从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展示了稻作文化的内容。
用机器种庄稼──重点讲述以大机器为核心的农庄文化与生活。
面积广大和机械化作业是大农场经营的两大特点。
美国大平原的农业生产能够很好地诠释这种特点。
地域广大和平坦是基础,生产工具和运输方式的现代化是条件,而人的生活方式的形成是适应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结果。
人教版七上历史与社会3-1《家住平原》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七上历史与社会3-1《家住平原》第一课时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人教版七上历史与社会3-1《家住平原》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一班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0日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平原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建立起对平原地区发展的时空观念。
2. 史料实证: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和观看相关资料,掌握平原地区的发展历程,形成对平原地区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3. 历史解释:学生能够对平原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4. 地方认同: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增强对自己家乡平原地区的认同感,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5. 批判性思维:学生能够在分析平原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 沟通与协作:在课堂上,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沟通与协作能力。
7. 创新与实践: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出改进家乡的建议,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 重点:- 平原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
- 平原地区的发展历程。
- 家乡平原地区的认同感。
2. 难点:- 理解平原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
- 分析平原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象。
3. 解决办法:- 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平原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原地区的发展历程,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
- 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平原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象。
-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鼓励学生提出改进家乡的建议,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1. 软硬件资源:教室、投影仪、计算机、白板、教学挂图、教材。
2. 课程平台:人教版七上历史与社会3-1《家住平原》。
3. 信息化资源:相关平原地区的图片、视频、文献资料。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1课家住平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平原地区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平原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3.小组合作学习: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过多: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学内容较多,导致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入。我需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和消化知识点。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平原地区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平原地区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平原地区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教学工具,以便教师能够顺利进行教学演示和讲解。
6.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上面包含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学习要求,并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7.学生反馈表:准备学生反馈表,以便在课堂上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意见,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引入多媒体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这些资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单元第1课 家住平原导学案(第1课时)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1课家住平原班级:姓名:小组评级:【学习目标】1、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信息,分析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
2、合作探究基础上,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重点:湄公河平原人们稻作生产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难点:湄公河平原人们稻作生产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复习探究案】1、地形有哪五种基本类型?2、你的家住在哪种地形类型中?假如有一天你有机会重新选择居住地,你会选择哪种地形类型的地方居住?请说明理由【新课探究案】第1页合作探究1:根据文字资料和课件图片资料,说一说湄公河平原地区的自然条件?(探究提示:从地形、气候、河流、位置等因素展开讨论)合作探究2:假如要你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种植粮食作物,你会选择下列哪种粮食植物在这里种植呢?请说明你的理由合作探究3:水稻生产是湄公河平原人们的主要生产活动,它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阅读教材P59-60,你能归纳总结出当地水稻生产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方面的影响?(重点)第2页合作探究4: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请你温州某地为例说说,我们的稻作文化会发生什么变化?【课堂反馈案】1.湄公河平原水稻耕作的良好的自然条件包括()①土壤深厚、肥沃②高温多雨③水网密布④劳动力充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如果我们去湄公河平原旅游,不太可能看到的景象是()A.当地人举办“谷神”节B.大面积的麦田C.悬空木结构民居D.密集的水渠3.温州市的温瑞平原在自然条件上与湄公河平原有很多相似之处: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稻田渔塘遍布。
温州温瑞平原农业生产较为发达,农产品种类众多,被称为“鱼米之乡”。
(1)温州温瑞平原的农民选择耕种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为什么?第3页(2)温州温瑞平原和湄公河平原的人们在农业生产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第4页。
第三单元第一课 家住平原 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多媒体课件PPT教案初一
_4_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
二、用机械种庄稼 • 1、 …… • 2、平原上的机械化生产 • 与湄公河平原水田农业手工劳动相比较,为什 么美国中部平原可能实现大型机械化耕作?美 国农业生产特点是什么? 【参考】广袤的土地和旱作农业,使大型机械化 耕作成为可能。特点:生产工具机械化,劳动生 产率高,人均粮食占有率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_3_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
二、用机械种庄稼 • 1、美国大平原的自然环境 (2)说一说美国中部平原地区的自然条件与湄公 河平原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参考】相同之处:都平原,土壤肥沃;都有河 网分布,利于灌溉。 不同之处:美国中部平原地处中纬度地区,热量 和降水都不如湄公河平原,因而主要作物是玉米、 大豆和小麦,而不是水稻。
_5_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
二、用机械种庄稼 • 1、 …… ;2、 …… • 3、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一体化) • 美国中部平原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对农 产品销售的什么影响? • 【参考】平原上有公路、铁路和水运等多种运 输方式,便于农产品的快速、大量输出。 您认为美国农业生产具有哪些特色? • 【参考】规模大;劳动力需求少;机械化生产; 产量高;农产品商品化;等等。
_14_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
谢谢观赏! 更多多媒体教案制作中,力争完成全部的全部!
且抛砖引玉中……
_15_
_2_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
一、稻作文化的印记 • 1、 …… • 2、 …… • 3、稻作生产的特色(精耕细作,人力劳动) • 4、湄公河平原上的稻作文化 二、用机械种庄稼 • 1、美国大平原的自然环境 • (1)说一说美国中部平原地区相对于它们的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课题:家住平原课型:历史与社会年级:初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平原地区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
2. 了解平原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情况。
3. 掌握通过地理环境介绍社会发展的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社会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平原地区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
2. 平原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情况。
教学重点:1. 了解平原地区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
2. 了解平原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情况。
教学难点:1. 掌握通过地理环境介绍社会发展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社会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和图片资料。
2. 教材:《历史与社会》教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平原地区吗?能举几个例子吗?”让学生介绍一下他们所了解的平原地区。
Step 2:讲解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15分钟)通过图片和课件,向学生展示平原地区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例如平坦的土地、丰富的水资源、肥沃的土壤等。
让学生了解平原地区的一些特点。
Step 3:讲解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15分钟)通过图片和课件,向学生展示平原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情况,例如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等。
让学生了解平原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情况。
Step 4:讨论案例(10分钟)选择一个平原地区的城市,让学生就该城市的地理特点、自然资源、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情况展开讨论,并提出一些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地理观察和社会思维能力。
Step 5:总结和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提醒学生今后在学习地理和社会课程时要注重观察和思考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平原地区,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该地区的地理特点、自然资源、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情况,并写一篇短文进行介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讲解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社会思维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家住平原教案
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一课时]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目标]1. 能根据资料、图片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分析出水稻生产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根本特征。
2.通过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的分析 ,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3.积极参与 ,学会与人合作 ,学会分析比拟、联系实际的方法。
热爱稻作文化 ,形成因地制宜的开展观 ,坚持和谐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稻作生产和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水稻生产区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 ,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 ,我们了解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真谛。
本地属长江三角洲 ,今天 ,我们讨论一下本地这方水土是如何养育我们的?家住平原地区的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二、从生活中学1.说一说:〔1〕本地的自然条件以及适合哪种农作物生长?学生答复:土壤肥沃的平原、高温多雨的气候、水网密布的灌溉条件。
特别适合水稻的生长。
〔2〕请同学描述一下稻田景观〔略〕教师:我们以大米为主食是因为本地适合水稻生产。
大米主要产自平原地区。
展示图1——水稻种植2.想一想:〔1〕大家知道大米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吗?展示图2——水稻请出生农村的同学边讲解边表演水稻的生产过程。
水稻生产在水田中进行 ,具体步骤是:1〕播种育秧〔先平整好一块田 ,在上面播种 ,等秧苗长到一定高度时再移植到另外的田中〕2〕插秧〔插秧前 ,土地要平整、灌水〕3〕田间管理〔为了保证秧苗的生长 ,还需除杂草、除虫、施肥〕4〕收割〔把成熟的稻杆割下〕5〕丰收〔脱粒晒干〕教师对学生的讲解和表演进行点评及补充:现在有的地方采用直播法 ,减少了育秧这个环节。
请同学们再观看一下水稻的生产流程, 加深理解。
展示图3—1 播种育秧图3—2插秧图3—3 田间管理图3—4 收割图 3—5 丰收〔2〕水稻生产需要很多环节 ,而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
最新复习课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复习课:《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教学设计太湖街道中心学校王建华一、教材分析:本节复习课的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二、三课即家住平原、在山为邻、傍水而居三课。
这三课共同的特点是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或世界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向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目标:①通过复习,学会归类比较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平原,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 日本和威尼斯在生产、生活方面的主要特色②通过复习,进一步学会分析并懂得如何去分析不同区域生活特色形成的原因;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学会自主复习,有针对性地复习,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③学会尊重理解异乡人们的文化;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能自觉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
重点难点重点:比较世界典型区域的生活特色难点:分析世界典型区域生活特色形成的原因。
二、构思意图:突出复习课的特点,区别与以往的新课教学,为历史与社会起码复习能提供一种新颖的思路或方法。
1、复习内容的大容量、系统化复习课的知识容量大于新授课,如果简单的罗列知识,不仅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更糟糕的是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复习的目的无法实现。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提高复习课的效果成为首要任务。
复习的重点不再是巩固单个或几个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能以点带面,对知识进行整合、拓展和延伸和系统化。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2、复习方法的多样性复习课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因此学习的兴趣一般不如新授课那样强烈,大脑皮层的相关中枢也容易疲劳。
根据这些特点,复习课的教学要注意教学形式的新颖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为此,在这节复习课的三块内容中,第一块家住平原,采用提问、追问、启发、引导、归纳等方式,着重教给学生这一单元的复习方法;第二块与山为邻则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自己去整合、分析知识;第三块傍水而居则让学生站在出卷老师的高度,去忖摸出卷老师会怎么出,以便复习时有的放矢。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家住平原学案一、课程标准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学习目标1.根据资料分析水稻生产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2.通过对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相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3.坚持和谐的人地观.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2.难点:水稻生产区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联系.四、自主学习:1.湄公河平原位于半岛上,该半岛位于海和海之间。
湄公河平原的气候特点是,当地主要农作物是 ,该平原上主要的河流是。
2.湄公河的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为主,用支撑, 架设。
随社会的发展,这里的建筑也开始呈现出的色彩。
3.在湄公河平原人们崇尚、等神灵, 祈求神灵保佑,获得好收成。
4.美国东侧是洋,西侧是洋,美国中部平原在山脉和山脉之间,南濒湾。
5.美国中部平原的主要气候是,其主要农作物是等。
6.乔治家耕种着300公顷的土地,农场,有存放农业机械的,它们和纵横交错在一起交织成一幅乡村风景画。
7.泰国的首都是 ,美国的首都是 ,美国最大的城市是。
五、课堂助学2.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与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的关系:3.美国中部平原农场的生活图景4.长江中下游平原与湄公河平原有很多相似之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稻田鱼塘遍野,平原表面有一些起伏平缓的山丘。
由于地处亚热带,又深受季风影响,雨热同期。
(1)如果你是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你会选择种植哪种农作物?为什么?(2)你认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湄公河平原地区的人们有哪些相似之处?5.我对泰国和美国的了解还有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2019学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作业设计 人教版
第一课家住平原1.平原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大都由________冲积而成,地势________或起伏较小。
2.湄公河平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________半岛上,当地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是________。
3.下列地区中,主要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的是( )A.青藏高原 B.美国中部大平原C.湄公河平原 D.西西伯利亚平原4.下列说法符合湄公河平原居民生产和生活特点的是( )A.种植水稻,机械化程度很高B.人们的饮食以大米为主C.主要靠人工劳动种植小麦和玉米D.人们居住比较分散5.湄公河平原位于下列哪一个半岛和地理分区( )A.马来半岛、东南亚 B.中南半岛、东南亚C.印度半岛、南亚 D.亚平宁半岛、南欧6.湄公河平原水稻耕作的良好自然条件包括( )①土壤深厚、肥沃②高温多雨③水网密布④人口稠密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7.下列各项内容中,与美国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相符合的是( )A.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农业生产主要是大型机械化作业B.居住区密集,农业生产以人工为主C.农忙时节互相帮助、互相合作D.农忙时节片片稻田中都有人们劳作的身影8.美国大平原农场农业的特点有( )①以家庭农场为主②机械化作业③生产效率高④人均产量低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9.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效率高,成本低,产品竞争力强,其主要的社会经济原因有( )①耕地广阔,土壤肥沃②农业科技发达③气候条件优越④高度机械化和专业化A.①② B.②④C.③④ D.①③10.世界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有“世界粮仓”美誉的是( )A.中国东北平原 B.湄南河平原C.美国中部大平原 D.西欧平原11.下列关于美国大平原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鸡犬相闻,房屋大片②地广人稀③是美国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重要产地④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和灌渠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12.水稻生产过程中最忙碌的季节有( )①播种②插秧③除草、除虫等田间管理④收割A.①② B.③④C.②④ D.②③13.将下列平原与其所在的大洲用直线连接起来。
【VIP专享】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 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一、家住平原P70-731、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1)得天独厚的水稻种植环境:①地形:河流冲积平原②土壤:土壤深厚、肥沃;③气候:位于热带,高温多雨,热量光照充足,雨量充沛④水文:湄南河平原水网密布,灌溉方便(2)水稻生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稻作文化留下了哪些印记?)①水稻生产影响人口分布②水稻生产影响民居特色③水稻生产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3)湄公河平原的生产方式:精耕细作(4)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①生产水平普遍较低,水稻生产主要靠人力完成;②村庄内传统的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木、竹为主,用木桩支撑,为避免潮湿,避免虫蛇,悬空架设(高脚屋); ③人们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以共度难关.(春耕礼:祭祀谷神、稻母,祈求风调雨顺,牛是主要的劳动帮手,因此对牛特别有感情。
)2、用机器种庄稼:(1)美国大平原的自然环境:①位置:北美洲中部,阿巴拉契亚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②地形和土壤:平原广阔,地广人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③气候:处于中纬度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④水文:美国境内有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灌溉较方便⑤适合发展农业:热量、降水不如湄南河平原,耕地类型为旱地,适合种植玉米、大豆和小麦为主(2)美国大平原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技术现代化、管理现代化)①美国大平原农业生产的生产方式(特点):机械化生产(用机器种庄稼),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原因:当地主要是旱地,气候是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天比较热,全年降水较少。
所以不能种植水稻,只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
)②美国中部平原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原因: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旱地为主;地广人稀,劳动力欠缺,而科技水平发达。
③机械化生产的益处:生产效率高、人均产量高④美国大平原农业生产是商品性农业:绝大部分农产品是作为商品输出用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教学设计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我将使用以下教学媒体和资源:
- 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平原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
-视频:播放与平原地区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深入了解相关知识。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地图和学术资源,让学生更加方便地获取和学习平原地区的相关知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一班的学生,他们已经完成了六年的小学教育,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从整体上看,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存在以下特点:
1.知识方面: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平原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但认知程度不够深入。他们对平原地区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人口分布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此外,学生对于平原地区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家住平原》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家住平原》重点,强调《家住平原》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家住平原》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我将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平原地区的历史人物或文化代表,通过表演和讲述,深入理解他们的生活和文化。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平原地区的地理实验,如模拟农业生产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
-游戏:设计相关的地理和文化知识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巩固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住平原学案
一、课程标准
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学习目标
1.根据资料分析水稻生产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
2.通过对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相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3.坚持和谐的人地观.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
2.难点:水稻生产区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联系.
四、自主学习:
1.湄公河平原位于半岛上,该半岛位于海和海之间。
湄公河平原的气候特点是,当地主要农作物是 ,该平原上主要的河流是。
2.湄公河的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为主,用支撑, 架设。
随社会的发展,这里的建筑也开始呈现出的色彩。
3.在湄公河平原人们崇尚、等神灵, 祈求神灵保佑,获得好收成。
4.美国东侧是洋,西侧是洋,美国中部平原在山脉和
山脉之间,南濒湾。
5.美国中部平原的主要气候是,其主要农作物是等。
6.乔治家耕种着300公顷的土地,农场,有存放农业机械的,它们和纵横交错在一起交织成一幅乡村风景画。
7.泰国的首都是 ,美国的首都是 ,美国最大的城市是。
五、课堂助学
2.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与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的关系:
3.美国中部平原农场的生活图景
4.长江中下游平原与湄公河平原有很多相似之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
罗棋布,稻田鱼塘遍野,平原表面有一些起伏平缓的山丘。
由于地处亚热带,又深受季风影响,雨热同期。
(1)如果你是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你会选择种植哪种农作物?为什么?
(2)你认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湄公河平原地区的人们有哪些相似
之处?
5.我对泰国和美国的了解还有
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