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新时期理论成果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二(2019年新编)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教案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材料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晚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其一》材料二“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
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
——中唐李肇《唐国史补》材料三唐天宝中,贵妃嗜鲜荔枝。
涪州岁命驿递,七日夜至长安,人马俱毙。
——清初张岱《夜航船》教师设问:换个视角来分析我们所熟知诗句中的信息,大家一起思考关于材料中描述的这个唐代“快件”的相关问题:1.“快件”的起点有可能是在哪里?(岭南、福建、巴蜀)2. “骑手”使用了什么交通方式和工具来“派件”?(驿递、快马)3. 这个“快件”被快速送至长安,这在当时是交通领域的常态吗?通过层进式的设问拉近学生与本课内容之间的距离,进而引入本课的学习主题:水陆交通的变迁。
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开门见山,选择三类史料,启发学生思考并渐入学习主题。
设问1和3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史料的特点并合理应用,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和提升历史解释素养。
一、“探路”:源何处?(形成)1. 古道天成:山川形势浑然见(1)古道溯源原始人在自然界开展生存活动过程中习惯性的足迹形成了“路”材料四(禹)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士,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撬,山行乘輂。
左淮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教师设问: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大禹治水时道路形成和应用的哪些信息?(信息:此时期的道路主要依山川形势自然形成,材料中也反映出大禹在治理水患过程中能够顺应当地物产和交通的自然规律,采取适当的方法因地制宜。
)说明:人类转向定居生活后,以住地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天然的道路与河流是主要运输渠道。
阅读材料,借助大禹治水的史实,分析当时古道形成的主要路径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概括提取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能力,加强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壮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哪些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哪些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新成果是科学发展观。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在回顾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对在新时期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第一次做了一个完整而又鲜明、统一而又准确的理论整合,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
这一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最为科学的理论体系。
从时代特征上看,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现时代的大趋势呼唤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必须有新的大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于时代发展变化,依据对国际形势的深刻洞察,解决了在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的问题。
从实践基础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实践为基础,以解决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善于从群众实践中提炼,把概括的理论升华为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不断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自己。
从历史经验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充分吸纳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又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把他们已经提出但没有展开的思想加以拓展和升华,并从理论深化的高度对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作更深层次的揭示和理论概括。
从理论前提上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不仅一脉相承,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而且构成了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也必将在新的探索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深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高中历史书目录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13课辛亥革命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第16课抗日战争第17课解放战争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录三历史学习推荐网站后记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 发达的古代农业2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3 古代商业的发展4 古代的经济政策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5 开辟新航路6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7 第一次工业革命8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9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0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5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6 大众传媒的变迁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7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8 罗斯福新政19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2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3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24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录三历史学习推荐网站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7课启蒙运动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17课毛泽东思想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文学的繁荣第23课美术的辉煌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后记。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2课《纪念白求恩》教案
在本次《纪念白求恩》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白求恩精神的伟大和学生们对这一精神的积极响应。课堂上,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白求恩精神的实质。
首先,通过导入新课环节,我提出了与学生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发了他们对白求恩精神的思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让我更有信心将他们带入课文的深入学习。
-在价值观的培养方面,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践行白求恩精神,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行为相结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纪念白求恩》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无私帮助他人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白求恩精神的奥秘。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还不够积极主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深入,或者是对白求恩精神的认识尚处于表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课堂参与度。
此外,教学过程中我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将白求恩精神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毕竟,学习白求恩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们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设计更多与学生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白求恩精神。
5.增强文化自信:学习白求恩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自信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学生需要理解《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白求恩的事迹、精神品质以及作者对他的赞美。重点在于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理解白求恩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12课 “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课件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统一完成
一、夺取权力的尝试
2.巴黎公社 ( 1871)
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世界上 第一个工人阶级的争权?
(1)1871年3月18日革命取得了胜利, 巴黎的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2)在公社的选举中,当选的公社委 员大多数是工人或工人阶级的代表。 (3)巴黎公社成立后,采取一系列具 有无产阶级性质的措施,体现了人民群众 的利益。
第12课 “英特纳雄耐尔” 一定要实现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 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 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 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 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 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一、夺取权力的尝试
第一国际会员,巴 黎公社委员。在公社失 败的悲痛日子里,他从 街垒转入地下,隐蔽在 工人区的朋友家里,以 满腔热诚写下了惊心动 魄的诗篇《国际歌》。 他被列宁誉为“最伟大 的用歌作为工具的宣传 家”。1888年,狄盖特 为《国际歌》谱曲。
“英特纳雄耐尔” 是“Internationale” 的音译,”是“国际”的意思。
4 1871年4月17日,当巴黎公社战士还在浴血奋战的时候, 马克思在写给路•库格曼的信中就指出:“不管这件事情的 直接结果怎样,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毕竟已经取得了” 。马克思在信中说巴黎公社“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的 依据是 C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 5“夺取权力的尝试”“血染巴黎”“响彻世界的歌声”等涉及的历 事件有( ) C ①成立工人阶级性质的政权-巴黎公社②巴黎公社保卫战—“五月 流血周”③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国际歌④建立第一个苏维尔 C 政权——十月革命 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 C①②③ D ①②④
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12课《慧眼看交通》
一、教学内容
《慧眼看交通》为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内容,主要涵盖以下方面:
1.认识不同交通工具及其特点,如自行车、电动车、汽车、公交车、火车等。
2.学习交通规则,包括红绿灯、人行横道、交通标志等,培养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3.了解交通安全知识,如系安全带、佩戴头盔、不随意穿越马路等。
3.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对交通拥堵问题的思考,激发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4.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了解交通工具的演变及对生活的影响,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活动,提升沟通协作能力。
6.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关注交通问题,学会尊重他人,关爱生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交通规则的认识与应用:学生需掌握红绿灯、交通标志、人行横道等基本交通规则,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
-举例:讲解如何识别交通标志,理解其含义,并在过马路时遵守红绿灯规定。
-交通安全意识的培养:学生应了解乘坐交通工具时需系安全带、佩戴头盔等安全措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举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不系安全带、不佩戴头盔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交通规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认识到交通对环境的影响,探讨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的重要性。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背诵内容 第8课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单元练习 北师大版
第二单元背诵内容第8课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1、成为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机器。
后来有更多的工作机被发明出来。
这些工作机的应用,使人类直接参加劳动的被解放出来,完成了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一次巨大飞跃。
2、经过多次试验,瓦特终于完成了对的改进,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
3、1783年、瓦特又把与连接在一起。
使工作机获得了强大、持续而稳定的动力,并使人类第一次完成了在生产劳动中普遍以力代替人的的革命性飞跃。
这样,以的,可带动一切工作机的、万能的出现了。
它的发明和普遍应用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面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4、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试运行成功。
1825年9月27日,史蒂芬孙亲自驾驶他同别人合作设计制造的5、(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世纪中期首先从国开始的。
一般认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是的发明和使用。
6、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
7、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这样的后果呢?①推动了突飞猛进的发展;②引起了的巨大变化,产生了和两个主要的对立阶级。
‘;③使人类迅速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大工厂时代的过渡,制度建立起来。
8、工业革命前的“工场”和工业革命后的“工厂”有什么不同?第9课古老印度的抗争1、英国的殖民扩张:(1)、殖民活动:英国开始侵略印度,对印度发动侵略战争。
(2)、影响:。
2、印度的民族起义:(1)、背景:。
(2)、经过:时间,领导者,杰出人物。
(3)、影响:。
(4)英国在印度建立的殖民机构是英国在印度进行大肆掠夺和野蛮扩张的代表是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导火线是印度民族大起义的主力是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原因是印度民族大起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有。
第10课“解放者”的风采1、罪恶的“三角贸易”:(1)、路线:欧洲殖民者为了补充和增加美洲殖民地的劳动力,开始从。
他们带着从出发,到返回欧洲。
(2)、影响。
2、拉美人民的斗争:(1)、背景:殖民主义者在的残暴统治和大肆掠夺,引了。
(2)、过程:1813年,领导举行起义,相继建立了。
波澜壮阔惊心动魄中国近现代史概览
必修一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必修一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4课 开创外交的新局面
必修二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
主义的曲折发展
必修三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必修三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必修三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后作业: 中国近现代史上我最感兴趣的------
一、建议:可以描述你最感兴趣的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
二、要求: 1、不必面面俱到,突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2、必须要有自己的真实感想和体会。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3课 对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必修二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波澜壮阔 惊心动魄 —中国近现代史概览
侵略与反抗
近代化的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
现代化建设
必修一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形成、内涵、历史地位)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同志开拓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大新的理论形态。
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因素是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要素是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要素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由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包含着两个不可分割的涵义:(1)是解决中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能够进入中国,并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青睐,不是偶然的。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从林则徐、魏源、龚自珍到洪秀全,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运用各种思想武器,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斗,都没有能够解决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打开了中国救亡和发展的希望之门。
(2)是解决中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这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总是强调自己提供的不是教义,而是世界观,方法论和行动指南,理论要联系实际,而且是因为中国社会状况包括阶级矛盾与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有很多不同之处,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去研究解决.所以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才能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面貌为之一新。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特点它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2、邓小平理论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并科学揭示了这个对象的特殊矛盾及其运动规律;3、邓小平理论中的各个观点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联系;4、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观点已被或正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卖油翁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卖油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阅读,重点词汇、句子解析,文学常识了解,以及课后思考练习。《卖油翁》选自宋代欧阳修的《归田录》,讲述了卖油翁以酌油技艺高超赢得世人赞叹的故事,通过故事传达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教学内容涉及以下方面: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实践与技能”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实践在技能培养中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卖油翁》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实践与技能关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卖油翁》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同学们对文言文的学习普遍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文言文的句式和词汇对学生来说是个挑战,尤其是倒装句和一词多义的情况。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使用生动的例子和现代语言的对比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感觉还需要寻找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和接受度。
另外,我在课后收集了学生的反馈,发现他们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相对有限,这对理解课文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文化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1.增加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精细化难点讲解,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部分,设计更多有趣的例子和练习。
一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2050总目标2050年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四个伟大: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四.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五.时代课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六十九大的八个明确1.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6.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7.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七历史地位1.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2.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建设路径。
3.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4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正是遵循这一思想,我们党以坚强的决心,空前的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实现从宽松软到严紧硬的深刻转变。
第11课 开辟新时代的“宣言”第12课 “英特纳雄耐尔” 一定要实现
目标导航
难点释疑 解题技巧 拓展阅读
知识要点
历史图片 过关训练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了解马克思、恩格斯 的革命活动和《共产 党宣言》的发表,理 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 历史意义。
考纲要求
《共产党宣言》的历 史意义。
目录
知识要点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难点释疑
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其主要内容: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
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组成。
目录
难点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实
践:传播——中国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等
人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 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发展——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而诞生的思想和理 论分别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它们都 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实 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6.《共产党宣言》中勾画了一个没有阶级、
没有剥削的新社会蓝图,并为实现这个新社
会蓝图提出了当前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结 合所学知识,这个“历史使命”应该是( C ) A.推翻封建王朝统治 B.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翻资本主义 D.推翻奴隶制度
7.近年来美国教育部把《共产党宣言》公布 为“美国中学生的必读书目”。通过阅读该 宣言,美国中学生可以了解到( A ) ①阶级和阶级斗争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 巨大作用 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 美好理想 ③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推翻资产阶 级统治 ④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历史课本目录
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13课辛亥革命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第16课抗日战争第17课解放战争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3古代商业的发展4古代的经济政策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5开辟新航路6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7第一次工业革命8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5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6大众传媒的变迁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7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8罗斯福新政19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3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2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7课启蒙运动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17课毛泽东思想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文学的繁荣第23课美术的辉煌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
高中历史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案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程标准:1.认识北宋儒学进一步发展为理学。
2.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学、书法的发展特点及反映的时代特点。
3.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三大发明的发展及外传状况、农业及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课标解读:1.了解理学的相关史实,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儒学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地位及影响。
2.结合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特点,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伟大成就及反映的时代特点。
3.结合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成就,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
一、儒学的复兴1.原因: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2.时间: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3.主要宗旨:他们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
4.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后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这一学派也被称为“程朱理学”。
(2)主张: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具有包括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在内的一套理论体系。
①它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②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去人欲”。
(3)发展①理学大师朱熹还对儒学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
他从早期儒家典籍《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加上分别记录孔子、孟子言论的《论语》《孟子》二书,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②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点拨] 理学又名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元朝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目录教学目的: (2)重点与难点: (2)课时:10 (2)教学内容: (2)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2)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2)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4)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6)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6)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6)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7)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8)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8)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9)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0)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0)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0)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1)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1)第五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1)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11)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12)思考题: (13)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重点与难点:1.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2.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3.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预期目标;4. 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5. 关于科学发展观课时:12教学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是一种兼有全球普适性和局部适应性的理论。
一方面,然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观点和个别言论则不具备全球普适性性,而是随着时空的变化而不再适用。
第12课平凡的美(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课文通过对生活中平凡事物的描绘,展现平凡美的内涵。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到这种美的存在,如课文中提到的“普通的树叶”、“平凡的小草”等。
(2)词汇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汇,如“点缀”、“盎然”等,并理解它们的用法。
举例:教师可提出问题:“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平凡的美?请举例说明。”并给出回答的模板:“我看到的平凡美是(事物),它美在(特点或原因)。”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讨论。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平凡的美》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那些看似平凡的事物?”(如一颗小石子、一片树叶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凡美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凡美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平凡美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发现和欣赏平凡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课文结构分析:学习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如何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表达主题,如“大树与小草的对比”、“春天的花与秋天的叶的对比”等。
(4)语言表达:品味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如“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平凡的美”,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第12课二十年后的学校(教案)
e.结合现实生活,探讨未来学校可能发生的变化,培养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语文素养:通过阅读与理解《二十年后的学校》,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2.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创作关于未来学校的短文,激发创新思维,提高表达能力。
-例:学生可能对未来的思考较为局限,教师应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发展趋势,激发对新技术、新观念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二十年后的学校》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二十年后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未来学校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作者对未来学校的设想。这些设想包括环保、高科技、智能化等方面。它们体现了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预测和想象。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述,如学校的环境、教室的设施等。这些案例展示了未来学校可能的面貌,以及它们如何改善我们的学习环境。
1.教学重点
a.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未来学校的想象与描绘。
-例: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描述,如“学校的墙壁是绿色的”、“教室里的桌子椅子可以自动调节高低”等,理解作者对未来的设想。
b.学习并运用本课生字词,掌握基本词汇和短语。
-例:通过课文学习和练习,掌握“幻想、虚拟、绿色、智能”等生字词的用法。
c.识别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意设计活动。学生可以设计一款未来学校的教具或设施,并简要介绍其原理和作用。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12课团包纸工》人教新课标(2023秋)
《第12课团包纸工》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1.观察与欣赏:通过观察和分析团包纸工作品,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对美的追求和表现。
2.创意与设计:鼓励学生运用几何图形进行创意设计,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个性化表达。
3.技巧与实践:掌握团包纸工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对美术工艺的理解和运用。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有时会过于关注单个部分的细节,而忽视了作品的整体美观性。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课堂上加强对作品整体美的引导,让学生学会从整体角度审视和评价自己的作品。
1.加强对基本技巧的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增加色彩理论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色彩搭配技巧。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团包纸工的基本概念。团包纸工是一种运用纸张进行剪裁、折叠、粘贴等技巧,创作出具有立体感和艺术美感的工艺。它在美化生活、培养动手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团包纸工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表达创意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制作作品。(四)学生小组讨论( Nhomakorabea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团包纸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举例:学生需要了解基本的色彩理论,如冷暖色、对比色等,并能运用到作品中,使作品色彩和谐、吸引人。
新时代伟大成就团课记录
新时代伟大成就团课记录伟大成就团课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旨在向广大干部群众传达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激励人民团结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环境等多个方面,记录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团课的精彩内容。
让我们来看看新时代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已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
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外贸出口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政治领域,中国也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
中国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中国实行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政治体制,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为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文化领域,中国的伟大成就同样非常值得称道。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滋养。
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中华文化的精髓被世界各国所借鉴与传承。
中国的图书出版、电影制作、音乐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科技领域,中国在新时代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包括成功发射载人飞船和探测器,实现月球探测等。
中国在5G技术、高铁技术、电子商务等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些科技创新成果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社会的进步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进绿色发展。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中国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对于全球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自然辩证法 题目与答案
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2.简述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最基本国情是中国始终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主要是:第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第二,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第三,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第四,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何不包括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与发展,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是对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又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也是对毛泽东同志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具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思想主要的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道路探索和新中国怎么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即是改革开放以后提出的新课题,中国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探索,和思想的总结都是凝聚在邓小平理论中的。
因此毛泽东思想是不包括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
4.简述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二者的联系是:第一,二者都是经济发展的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侧重于经济数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方式侧重于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改善,二者构成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的统一。
第二,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也讲究经济增长质量,追求集约型、效益型增长就是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地位
理论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世纪实现 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最新的旗帜。是在新世纪 里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的指导思想。
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于 毛、成于邓、深于江”,你认同这种说 法吗?请说明理由。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和科学发展观被统一称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非标准: 三个有利于
改革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外部条件: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
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 1.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 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我 们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2.邓小平理论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坚持 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强大思想武器,为我们坚 持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提供了理论武器。 3.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成 熟 1992年 完 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定概念 写入党章
确 立 1997年 十五大 地 位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指导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建设道路: 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精 髓 解 放 思 想 实 事 求 是
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社会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路线
第一次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 的概括,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的概念
(1)背景: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政治风云变幻,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过程:①南方谈话 1992.春 内容:回答了一系列问题(关于党的基本路线; 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关于判断事物的标准; 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 本质;关于发展问题。) 意义:坚持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 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 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有 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②中共十四大 1992.10 内容: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思 想 体 系 创 立 者 解 决 问 题 思 想 精 髓 历 史 作 用
毛泽东思想
以毛泽东为 核心的党的 第一代领导 集体 以邓小平为 核心的党的 第二代领导 集体
中国革命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和 社会主义建设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
实 事 求 是 独 立 自 主 群 众 路 线
解 放 思 想 实 事 求 是
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 不免出现思想的争论。第一次是春秋战 国时期;第二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时期。有人把它们评 价为影响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结合所学知识探讨此评价的依据。
答案提示
1、春秋战国时期: 政治上—逐步确立封建制度 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打破“工商食官”制度 文化上—打破“学在官府”制度 2、19世纪末20世纪初: 政治上—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度。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思想上—实业救国,民主科学。 3、改革开放时期: 政治上—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思想上—“社”与“资”争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自读自学问题(25分钟完成)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背景?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指出经历了哪些过 程、每个阶段的内容) 3、邓小平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其精髓是什么? 4、邓小平理论有哪些影响?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 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201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985年,邓小平指出, “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 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 “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 C 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 )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解析】邓小平的这一观点是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对 世界战争与国内问题作出的科学判断。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成熟完善:南方谈话、十四大
(3)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 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的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社会 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 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形 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确立标志:“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 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国共 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 自己的行动指南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 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
• 条件:1.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 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 2.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科学的总结 • 过程: 创立:2000年2月明确提出 形成:2001年七一讲话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其科学内 涵和精神实质 成熟:2002年十六大报告对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作 了更加深入的阐述,正式形成。
第12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考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课标:概述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的重要内容; 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 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 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阶 段
时 间
会议(谈话)
邓小平谈话
主要内容
酝 酿 1978年 准 备 十一届三中全
会
阐述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实事求是 经济重心转移 改革开放
初 步 形 成
1982年
1987年
十二大
十三大 南方谈话 十四大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个中心 两个基 本点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①背景:“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中国迫切 需要摆脱困境,大步前进;但“文革”的“左” 倾错误仍然束缚着一些人的头脑(两个凡是), 国家前进的脚步十分艰难。 • 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③邓小平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 结一致向前看》 • A.内容:解放思想;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 • B.意义:邓小平的这篇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 的宣言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标志着 邓小平理论开始逐步形成。
使中国人民站 起来; 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 使中国人民富 起来; 开创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
向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迈进; 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
邓小平理论
以江泽民为 核心的党的 “三个代表” 第三代领导 集体
进一步回答了什 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 解 放 思 想 义; 实 事 求 是 创造性地回答了 与 时 俱 进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党
酝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召开的时间:1978.12 ②主要内容:拨乱反正(三条路线:思想、政治、组织); 正确评价毛泽东及其思想。 ③历史意义: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从此 正式开辟,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初步形成:中共十二大(1982)
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纲领 中共十三大(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