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不拘一格招揽人才
做好人才工作的关键在于一个“用”字
做好人才工作的关键在于一个“用”字摘要: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及《人才发展纲要》的颁布,使人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归根到底在于用好人才,即公正用人才、放手用人才、灵活用人才。
关键词:人才工作使用人才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这里的“干部”实际就是指“人才”和“管人才的人才”,没有德才兼备的“干部”、干部不用好人才、政治路线再好也无法贯彻落实、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随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各地又专门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等观念,可见力度之大、影响之深远,这给近几年来有所抬头的“读书无用论”不能不说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对广大读书人来说无疑是一声春雷、一剂强心针。
中国人口众多,自古至今,人才辈出,按理说不是缺乏人才、也更多的是没有用好人才。
纵观历史、立足现实,无论人才工作何等重要,本人认为做好人才工作的关键在于一个“用”字。
1 公正用人才、不存任何私心韩愈在《马说》中谈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现在是千里马常有、伯乐而常有。
但是,有些地方、有些伯乐一方面不是积极去寻找千里马,另一方面既使发现了千里马又不愿意使用千里马、或故意不把千里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甚至有个别伯乐比“武大郎开店——高个子不要”还要过分,“不用能干事的、要用能听话的”成为时尚,不用人才、要用奴才,有些领导凭自己的感情用人、故意不用专业人才,还美其名曰“便于管理”、“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要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位、才尽其用,就要求我们那些掌握人才生杀大权的伯乐们,首先要有一颗公道正派的心,讲一个“公”字、力戒一个“私”字。
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计,不至于使千里马“病死于槽枥之间”,让英雄有用武之地,做到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平台、不干事的或干坏事的没位子。
胡适的选才之道
另外被 胡适破格 选拔的 还有 被币 尔 作是 当今世 界校少 将儒、 道、 佛 文化融会贯通的 国学大师之一的叶曼。 1 9 3 6 年, 叶曼报考清 华大 学末幕 , 转而参加北京大学的
时的较规 , 这个学生是不能被 录取 的 。 没有办法 胡适找到了主 持招生会议的校长蔡元培 , 并 取得了支持。 在蔡元培和胡适 的执意要求下 , 这位除 了会写 惰不 自禁地 喊道 : “ 这 个学生 作文几乎毫无特长的考生 , 最 我要 了 !” 终被北京大学外 国文学系破 但是 张充和 的数学 成绩 格录取。 却是零分。 胡适只好找到校委 该考生在毕业 8年后 , 即 会 ,强烈要 求录取张充和 , 甚 被当时南京国 民政府 以北伐 至于和校 委成员拍 桌子据理
胡适响选才之道
●
詹
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响, 这个考生就是罗家伦。 I 9 3 4年 , 胡适升任北京大 学 文学 院皖长兼中 国文学系 主任。
充和在世界知名的哈佛 、 耶鲁 等2 0多所大学执教 ,传授书 法和 昆曲 ,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 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当年夏天 , 北京大学举行 了入学考试。 当时很多学子前 给了满分 , 希望学较能够录取 亲应试 , 其中就有 “ 台肥 才艾” 这位有才华的学生。” 之称的张充和。 可是 , 当委员们翻阅这名 张充 和的祖 父是清 代名 考生的成绩单 、 却惊奇地发现 臣 , 她的父亲是民国著 名教育 他的数学成绩居然是零分 , 其 家。张充和自小聪 颖过人 , 吟 他各币 斗 成绩也并不出众。 按当 诗作赋无所不能。 当时张充和
生活的不公平 , 不公平 的是你没好好 爱 自己。
【 人生絮语 】
士 口适是近现代著名学
U, = 】 者 、诗 人 、历 史学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翻译诗句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翻译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南朝宋代诗人苏轼所作的《满江红赠莲子》中的一句诗句,一直流传至今,被誉为文坛上的杰出佳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文字结构,受到了世人的赞誉。
苏轼的这句诗词说的是,天公应该重视抖擞,不要拘泥于形式而忽略人才。
因为人才求之不得,所以有时必须不拘一格,使用各种手段来降低条件,以便鼓励人才涌现。
无论统治者还是普通民众都应该重视人才的发掘,为国家和社会带来发展。
苏轼此诗,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切身感受以及对政府政策的看法而作出的一个评论。
他懂得,只有鼓励和厚待人才,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进步。
正是这样一种意识,使苏轼的诗歌在千百年来不断地传承,被世人津津乐道。
苏轼的诗歌,无论是在文字结构上还是在文字内容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对后代也是一种深刻的鞭策。
他的诗歌中处处流露着一种解放精神,一种新奇的篇章,以及一种激进的思想,这一切都受到后世读者的青睐。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句诗,有一段特别深刻的意义,即不应仅仅局限在形式上,而是要给予人才最大的鼓励。
只有将人才的天赋发挥出来,才能使国家昌盛,社会进步。
因此,在当今社会,我们也要记住苏轼的重要教训,重视人才,大胆地去探索,不要将手头的资源局限于一些无意义的形式,而是去充实自己的内涵,不断挖掘人才,让才华放射出最灿烂的光芒。
此外,对于一些拥有英才的大学,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培养,而不要仅仅局限在形式上,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成长,使他们的才华被更多的人发现和欣赏,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苏轼的精神,并由此受益。
总之,苏轼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也受到了后代的喜爱和认可。
苏轼的这句话提出的重视人才的思想,可以被用于当今的社会中,来发掘、厚待和鼓励各种人才,使其成就卓越,从而使国家和社会得到进步与发展。
高分高考作文人物素材
高分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历年高考作文都少不了各个英雄人物的素材描写,有了好的素材会给作文增添很多色彩,#整理了《高分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作者希望以下多篇内容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素材一】胡适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胡适被称为胡博士,他一生共获得 35 个荣誉博士头衔,中外罕见。
胡适先生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可以做一总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真做事,严肃做人。
蒋介石评价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是颇值得玩味的。
胡适先生著述丰厚,在哲学、文化研究成果方面值得后人研究、借鉴的东西很多,他的墓志铭由台湾著名学者毛子水撰文,具体如下: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殚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202X 年,在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之际,北大设立了胡适人文讲座,以此欢迎胡适先生回家,但是,以胡适名义冠名的讲座,能在多大程度上承续他的人文情怀,传播他的自由理念,并契合时代精神,从而真正请回胡适一代人所代表的精神、气质和操守,尚需观察。
多维解读 1.宽容的价值胡适代表的正是五四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且带有一点儿浪漫色彩的人文精神,足见在思想世界中,自由、人权、民主这些概念是不分地域的;在人性的领域中,宽容和尊重这些价值也是穿越时空的,它们共同促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帮助和感念,从而设定了人类文明的高度道德规范。
2.有人味的社会只有自由民主才能造就有人味的社会是胡适一生的民主诉求,也是美丽中国应有的人文内涵。
法国哲人伏尔泰说得最好,你说的话,我一个字也不赞成,但是我要拼命力争你有说这话的权利。
这是多么有人味的容忍态度!自己要争自由,同时还得承认别人也应该享受同等的自由,这便是容忍。
容忍,既是个人品德,也是政治德行。
人与人之间的宽容,是有人味的体现;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宽容,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胡适倡导白话代替文言的文学革命
胡适倡导白话代替文言的文学革命,建构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谱系,使中国现代文学进入到世界文学的体系中,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早已成为不证自明的事实。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月又登载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
胡适在妓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矗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抄,“不作无病之呻吟弦、“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力、露不讲对仗”、材不避俗字俗语一,这些都是针对文言文而立足予语言文字和文体的解放的。
胡适遮篇文章在当时可算是一个大胆而进步的设想,被陈独秀赞扬胡适是“首举义旗的急先锋。
胡适在“五四”前后,就文学革命和文艺理论方面,写了许多文章、通信和札记,做了多次讲演。
胡适为了贯彻自己的文学主张,促使新文学运动开花结果,还从事创作实践,用白话写出了我国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和第一个独幕话剧《终身大事》。
胡适所主张的文章要有感情和思想,是针对八股文提出来的,是有具体内容的。
胡适在一九一六年《藏晖室札记》中《论译书寄陈独秀》里,提出了:“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
”一九一六年七月他在《藏晖室札记•觐庄对余新文学主张之非难》里,明确提出,《儒林外史》、易卜生、肖伯纳等的作品是“有功世道人心”之文学。
胡适还在一九一八年《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主张应使“今日的贫民社会,如工厂之男女工人,人力车夫,内地农家,各处大负贩及小店铺,一切痛苦的情形”,“在文学上占有一位置”。
也就是作为新文学的内容之一。
胡适提倡白话文是从新内容的要求出发的,他看到了文言文这一旧形式束缚新思想,这一认识在当时来说是创新的。
一九一九年胡适在《谈新诗》中说:“形式和内容有密切关系。
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
若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
胡适最伟大的名言
胡适最伟大的名言引言胡适(1891-1962),中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文化评论家和翻译家,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之一。
他以其深邃的思想、独具一格的语言和广泛的影响力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漫长学术生涯中,胡适留下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名言,这些名言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能够给人以启示和指引。
本文将探讨胡适最伟大的名言,展示胡适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一、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发声1. “求知者不惑,为政者不惑”这是胡适先生在《青年演讲集》中提出的名言,意味着在探寻真理和治理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被短视和迷惑所困扰。
胡适认为,一个国家的崛起和强盛需要有理想主义者来推动,而这些理想主义者应当具备坚定的信仰和清晰的思想。
2. “思想无国界”胡适强调,思想不应受到任何国界的束缚。
他主张吸收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
这一观点对于中国学术界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二、现代教育的重要性1. “实际,本在未来,不在过去”胡适先生认为,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未来发展的潜力。
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2. “要尽量使人不再为机器所害,就得使人与机器互相创造”胡适提出了人机合作的观点,认为现代教育应当培养学生与机器协同工作的能力。
他认为只有通过人机合作,才能充分发挥人类智慧的优势,推动社会的进步。
3.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胡适强调,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人。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纯知识的灌输转变为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力,从而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人才。
三、超越传统,开放思维1. “不求甚解”这是胡适先生对学术研究和知识追求的一种态度。
他认为,在一个领域里,我们无法做到十分精通,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事物。
2. “老子神教秘,庄子神教秘”胡适引用《老子》和《庄子》这两本中国古代哲学经典,来形容人们对于智慧和真理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高考作文常用的民国文化名人素材
高考作文常用的民国文化名人素材【素材一】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陈寅恪海外留学 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
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
_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
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
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
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
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 年时间完成 85 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
帮助也可以委婉
帮助也可以委婉作者:舒曼来源:《人生十六七》2015年第10期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总会与外界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而一旦遇到麻烦自己处理不了,还得需要别人的帮助。
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然而,帮助别人也讲究方法,不能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也不能不考量自己的能力,还要明确“给予”的真正内涵。
其实,给予并非为了回报,帮助也可以委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相处,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1917年,胡适到北大任教,并负责为学校招揽人才。
不久,青年学者林语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两篇文章,胡适看后非常赞赏,想请他来北大工作。
可是,林语堂没有直面应邀,而是去美国留学。
在美国,林语堂过着艰苦的日子,每月仅靠40美元的奖学金生活。
胡适得知后,立刻寄钱给他,并在信中说,这是北大预支他的工资,以后每个月都会给他寄去40美元,希望他学成后来北大工作。
林语堂对北大仰慕已久,而这笔钱也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几年后,林语堂在美国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又到德国攻读语言学博士学位。
随之,经费又遇到困难,他就给胡适写信,恳请再向北大借款1000美元。
胡适马上筹备好钱,寄给了他。
1923年,林语堂学成回国,去北大感谢。
然而,校方根本不知道预支工资这件事。
林语堂就向胡适询问,胡适说:“我深知你为人清高,担心私人资助会被拒绝,所以就以学校的名义,把自己的钱汇给你。
”听后,林语堂大为感动,就去北大工作了。
胡适以学校之名资助林语堂在国外学习,并期待他回国后能来北大任教,这种求贤若渴的心理十分难得。
这也充分展现了胡适的宽广胸襟,以及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而作为林语堂,他得知那些钱是胡适汇给自己的时候,也一定心存感激,并将这份情谊深埋于心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帮助别人也要讲究方法,只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采用恰当的方式,对方才能很好地接受。
还有一个故事,也说明了帮助别人需要委婉。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32岁的巴顿将军被派往法国作战。
民国时期留学也一窝蜂选“热门”专业
最近,全国重点高校清华大学度过了它的百年校庆。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大学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而在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大学都经历了哪些改革和建设?和如今的大学相比,又有哪些值得借鉴和反思呢?那时的大学有没有人讨厌学英文?是否也都扎堆学“热门”专业?而大学的老师是否都热衷考职称?民国时期大学发展的“黄金十年”世界历史表明,现代国家的发展与大学的成长息息相关,大学是国家实现现代化最有效的动力之一。
相比欧美等地来说,我国大学起步甚晚,但相对并不漫长的中国近现代史来说,其历程却并不算短,迄今为止,校史超过100年的大学为数不少。
然而,办学历史与办学规模的极大发展,却并未给近代以来的国际知识界贡献太多重量级的学术成果与文化巨子。
我国大学界的现状和大国崛起所必需的学术文化实力之间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这一点,迄今仍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得以提升的重要障碍。
中国大学出现于十九世纪末,但最初乏善可陈。
至1915年,有人问时在美国留学的胡适:“中国有大学乎?”胡无言以对。
1921年,北大校长、原教育总长蔡元培在纵论中国大学时说:北洋、山西、东南等3所国立大学“幼稚程度可以想见……力量较大者,唯一北京大学……独立承担全国教育”。
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各界都认为中国大学中除北大、交大等之外,其他像样的大学均属教会。
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一局面迅速扭转,教会大学相形失色。
这表明,在此短短几年中,中国的大学格局实现了重大突破,形成了覆盖南北的大学群和知识共同体。
在老牌的北大之外,还形成了一系列名校:中大、清华、协和、武大、浙大、中山、交大、唐山交大、燕京、金陵、圣约翰、厦大、南开、北洋等。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内南北统一,各方建设猛进”,政府倾力发展文教,知识界亦迅速发展,史称“黄金十年”。
抗战前夕,中国高校达到巅峰水平,出现若干所国际高水平大学。
破格取才制度的实施:涌现少壮派教授群破格乃“特事特办”,意在“突破格套”,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制度的扬弃,以便为拔尖人才预留宝贵的空间。
有关立德树人的名人素材200字左右
有关立德树人的名人素材200字左右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下是有关立德树人的名人素材:
辜鸿铭,学在西洋,却致力于向西方宣扬中国文化,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使者”。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梁启超,是百日维新的领袖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先驱,醉心学术,留下了丰富的著作。
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先锋,提倡学术自由,注重考据,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钱钟书,博览群书,学贯中西,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昆仑”。
这些名人都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了立德树人的理念,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扬长避短的典型事例
原文:齐使者如①梁②,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③与齐诸公子④驰逐⑤重射⑥。
孙子⑦见其马足⑧不甚相远⑨,马有上、中、下辈⑩。
于是孙膑谓田忌曰:“君弟⑾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⑿,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⒀。
及⒁临质⒂,孙膑曰:“今以君之下驷⒃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⒄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⒅胜,卒⒆得王千金。
译文: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劝说齐国使者。
齐国使者觉得此人是个奇人,就偷偷地把他载回齐国。
齐国将军田忌非常赏识他,并且待如上宾。
田忌经常与齐国众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
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马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
”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诸公子用千金来赌注。
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拿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
”已经比了三场比赛,田忌一场败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
罗家伦,钱钟书扬长避短上名牌大学1917年,北京大学在上海组织了一场自主录取考试。
当时,刚刚从美国回来的胡适先生也参与了阅卷工作,他负责国文阅卷。
他看到一位叫罗家伦的考生,作文写得非常棒,便给了满分。
可后来得知,罗家伦虽然国文很厉害,可数学却考了零分,而且其余各科成绩也并不出众。
怎么办呢?胡适在招生会议上,力主“破格录取”这位偏科严重的考生。
幸运的是,主持招生会议的校长蔡元培也支持胡适的建议,最后,力排众议将数学考了零分的罗家伦招进北大。
事实证明,蔡元培和胡适的决定是正确的。
罗家伦不但成为“五四运动”的得力干将,1928年,还以北伐少将的身份,被任命为改组后的国立清华大学首位校长。
胡适“破格录取”的不仅是罗家伦一位。
1933年,“合肥才女”张充和报考北京大学。
四门功课中,张充和除了数学为零分,其余三科都考得很好,总分超过了录取线。
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有趣较量
2017.05.(下)61主持人:曹耀峰文史知识胡适是新文化运动最早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之一,由于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白话文是新生事物,当时社会上对此的反对异常激烈,反对白话文运动的有大学者吴宓、黄侃、林纾、梅光迪、章士钊等人,尤以黄侃为最。
黄侃乃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大弟子,恃才傲物,其狂妄与尖刻是出了名的。
一次,黄侃对胡适说:“你提倡白话文,不是真心实意!”胡适问他何出此言,黄侃正色回答道:“你要是真心实意提倡白话文,就不应该名叫‘胡适’,而应该名叫‘到哪里去’。
”说罢,他仰天打三个哈哈,胡适则气得脸都白了。
又一次,黄侃在讲课中赞美文言文的高明,举例说:“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11字,而用文言文则仅需‘妻丧速归’4字即可,仅电报费就可省三分之二。
”这一次,胡适回击了,而且巧妙得令人拍案叫绝。
也是在课堂上,胡适大讲白话文的好处时,有位同学不服气地问: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一点缺点都没有吗?胡适微笑道:没有。
这位学生想起黄侃关于文言文电报省钱的论调来,反驳道:怎会没有呢,白话文语言不简洁,打电报用字就多,花钱多。
胡适说:不一定吧。
要不我们做个试验。
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发信,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便发电报拒绝了,复电便是用白话文写的,而且非常省钱。
同学们如有兴趣,可代我用文言文拟一则电文,看看是白话文省钱,还是文言文省钱。
学生们纷纷拟稿,最后胡适从电稿中挑出一份字数最少的且表达完整的,其内容是“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
”胡适念毕,不无幽默地说:“这份电稿仅12个字,算是言简意赅,但还是太长了,我用白话文只需5个字:干不了,谢谢。
”随后胡适解释道:“干不了”,已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的意思,而“谢谢”既有对友人费心介绍表示感谢,又有婉拒之意。
可见,语言的简练,并不在于是用白话文,还是用文言文,只要用字恰当,白话文能做到比文言文更简练。
胡适一番精辟的阐述,是对黄侃“文言文电报省钱”之论调的有力反击,学生们听后不由得纷纷点头赞同。
马君武父子鲜为人知的故事
马君武父子鲜为人知的故事作者:暂无来源:《农家之友》 2015年第7期广西名果“沙塘桔”是怎么得来的?创建广西大学之初如何艰难?韦拔群从哪里学习革命方法?胡适为何被破格录取……这些都与马君武、马保之父子有关,其中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打算大胆重用韦拔群在马君武后期的教育生涯里,非常重视素质教育和不拘一格录人才。
在《胡适传》里曾说到胡适数学成绩很差,但国文却非常棒,结果让“马君武拍案叫绝”,胡适才得以进入中国公学。
马君武后来做了中国公学的校长,重视素质教育的风格仍然未变。
有着“中国的居里夫人”之称的吴建雄,在中国公学求学时,马君武任校长。
《吴建雄传》说她是以优异成绩考进中国公学。
当时3 位考官给她打分,不约而同地都写了100 分,其中有一名考官就是马君武。
中国公学是综合性的大学,马君武敢大胆录用女子人才,在当时可谓是惊人之举。
马君武对广西的韦拔群,也有过大胆重用的打算。
那时候韦拔群去广州想参加黄埔军校,而马君武其时也在广州在孙中山的身边任秘书长,还兼任“改造广西同志会”会长,两人因此认识。
从广州回来后,马君武被孙中山任命为广西省省长,马君武想举荐韦拔群做南丹县县长。
韦拔群虽然没有去做县长,却也从马君武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他回到东兰县后仿效马君武的作法成立同乡会,在东兰掀起了革命的高潮。
为广西大学去求张学良在摸索了革命救国、实业救国都失败之后,马君武力求教育救国,从此,“中国政坛上少了一个勇猛的政客,却多了一个学界的宗师”。
在桂林市政协文史办里,不仅保留了马君武自己写的部分自传,也保留了他铮铮铁骨却为了教育甘愿折腰的历史。
当了广西大学的校长后,马君武为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曾求张学良为他捐助一笔办学经费,张学良拒绝接见后,他便守在张家公寓门外整整一夜,张学良只好接见。
1936 年,马君武被国民党排挤,被迫离开了一手创建的广西大学。
离别前,他很感触地说:“我一生做过很多工作,都是别人求我,只有办西大,是我总去求别人,可我无怨无悔啊。
2023年最新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意思
2023年最新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意思清朝从嘉庆、道光朝以后,国势越来越衰落了。
一些关心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不甘心埋头于古训,他们努力向社会喊出他们的心声。
希望人们能够振作起来,不要再继续过浑浑噩噩、纸醉金迷的生活,起来进行彻底的革命。
其中清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龚自珍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他从小就立志,要效仿王安石改革社会的弊端。
他曾经写下这样一首诗: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那没马齐喑的社会中,龚自珍的诗句像一声惊雷,促人深思。
龚自珍辞官回到杭州老家后,在书院讲学。
两年以后,这位掀起近代改革风潮的勇敢战士,因病去世。
如何看待天才人物的性格瑕疵,如何使用人才是领导者胸怀气度的表现。
大家都知道,善于用人叫作知人善任,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
知人善任有两大难点,一是如何知人,二是如何善任。
大量事实证明,知人需要具有观察的能力,而善任则需要胸怀气度。
一般说来,能够做到知人就很需要智慧了,因为每一个人都具有表里不一、因时生变的人性特点,所以知人不仅需要日久见人心,更需要去伪存真的识别能力;而善任呢善任最见功力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对人实行种种限制,那么只好去用那些能力低下的平庸之辈了。
《论语先进第十一》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大家都知道,孔子曾在陈国和蔡国间的荒野因缺粮受困,七天没吃上饭。
在这危难之际,孔子的学生不离不弃,大家围绕着孔子,相依为命。
回到鲁国后,这些人有的离开了他,则有的已离世了,孔子很想念他们。
这些人是谁呢孔子深情地回忆说,这些人在品德方面最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言语表达的有宰我、子贡;善于处理政事的有冉有、季路;文学出众的是子游、子夏。
孔门弟子中各有专长,而全才却少见。
如果片面地理解这段话,只能得知人各有专长。
价值观类古诗词句
价值观类古诗词句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出自李白《将进酒》。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自郑板桥《竹石》。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常用于文章结语。
4、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出自陆游《书愤》。
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出自王勃《滕王阁序》,有操守,有志向。
6、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出自《卜居》,辩证的看待问题。
7、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出自《国语》,学好很难,学坏很容易,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结合起来。
8、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出自《杂说送张琥》,做事如同学问,讲求厚积薄发。
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出自阮元。
10、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是毛泽东根据颜真卿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所做的对联,讲求持之以恒。
11、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出自于谦,爱读书,好读书。
1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出自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表信心、信念。
13、人间正道(社会规律)是沧桑(巨大变化)出自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上半句是天若有情天亦老。
表社会的巨大变化。
1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李白《行路难》。
下半句是。
表信念、决心。
15、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出自《唐宋八大家文集·欧阳修》。
眼光放长远,处理好国家大事,自然能解决家事。
1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出自《警世贤文》,常用于理论支撑或文章的结语。
17、功崇惟志(志向),业广惟勤(勤奋)出自《尚书-周书》,建功立业需要有伟大志向,更要有长期的勤奋、行动。
1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忘势》。
19、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出自孙中山。
表顺势而为。
20、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出自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体现文化的重要性。
21、知其事(怎么做)而不度( duó,衡量)其时(时势)则败出自《全唐文》。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作文主题训练:木成舟没有河(含答案)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作文主题训练:木成舟没有河1.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写作。
以上漫画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丁丑,苏轼夜探石钟山,提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
1927年,毛泽东深入湖南五个县调研,完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推动了农村革命运动的发展。
可见,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请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会,谈谈你对调查研究这一方法的认识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需要规划和设计,事先规划与设计的工作做好了,我们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我们的人生也就可以循序渐进,不会迷惘和盲目。
也有人说,人生即兴发挥很重要,我们无须规划设计,只管随机应变,须知车到山前必有路,我们总会到达自己想要去的远方,顺其自然就好。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景公非常喜欢马,他叫画工画了一张马,然后拿着这张画到市场买相同的马。
结果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花费了几百匹马的钱,也没有买到。
因为那张马的画像太脱离实际了。
现在,如果有人想查阅历史资料,按古人的标准寻找贤才,就是找上一百年,也是找不到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1.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图画式材料作文题。
漫画重新解读了成语“木已成舟”,“木已成舟”指树木已经被做成了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不能改变。
关于学历史明理的例子
关于学历史明理的例子
当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海外留学学子为旧中国之腐之愚之懦深感痛心,立志回国以新思想新文化塑造新青年,革新除弊启发民众。
青年强则国强,当时的青年们深受鼓舞亦能自立自强,投笔从戎竭力挽救。
陈独秀的新文化受万人挺,李大钊的新思想受众人拥……蔡元培三顾茅庐请仲甫,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倡导百家争鸣,学术自由,亦能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北大的改革为中国共产党提前育人才、垫新基才有今日之盛且不惧欺。
倘若当时没有蔡元培,新文化新思想难立于世,青年选择沉沦不觉醒,又当如何?。
不拘一格降人才是谁的诗句表达什么意思
不拘一格降人才是龚自珍的诗句。
出自《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原句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意思是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要让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
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
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这一首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最突出的一首,最能体现作者的精神及对时代的要求。
作者就眼前赛神会的玉皇等形象,巧妙地联系到“天公”、“风雷”进行构思,表现了清王朝统治下人们的思想十分压抑,社会一片死寂的“万马齐喑”的现实。
这一现实是“可哀”的,作者在召唤着巨大的社会变革风雷的到来,期待着生气勃勃的新局面的出现。
新局面是不可能自动出现的,他要依靠人才去破坏旧世界,缔造新世界。
而人材需要多种多样,不应嵌在一个框子里。
这首诗的重心,前半提出了“生气”问题,后半提出了人材的“不拘一格”问题,这是个新问题,作者要求人们去重新考虑,振奋起来,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这诗的启蒙意义就在于此。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是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
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不拘一格招揽人才
1917年,罗家伦投考北京大学,北大采取的就是自主录取考试,当时胡适负责国文的阅卷工作。
他看到一位名叫罗家伦的考生,作文非常优秀,便给了满分。
罗家伦虽然国文很好,但是数学却是零分,其他成绩一般,这样的考生按照原则是不能录取的。
但是胡适爱才心切,在招生会议上,力排众议,破格录取偏科严重的罗家伦。
事实胜于雄辩,胡适的决定完全正确,罗家伦不但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得力干将,而且在1928年又担任了改组后国立清华大学的首任校长。
胡适
1933年,作为阅卷老师,胡适又遇到类似“罗家伦”情况,“合肥才女”张充和的四门功课除了数学成绩零分外,其余三门功课都考得很棒,并且总分超过了当时规定的录取线。
但是,北大刚出台了一项规定,数学成绩零分一律不准录取。
对于才华横溢的张充和,胡适当即向负责数学的评卷老师提出了请求,请他无论如何也要在张充和的试卷上找回来几分。
可这位阅卷老师也坚持认死理。
结果,胡适就跑到校务会上慷慨激昂地大闹一场,最终张充和入围北京大学。
事实又一次证明,胡适的决断是正确的,1949年张充和随夫漂洋过海,在哈佛和耶鲁等20多所学府执教50多年,传授书法、昆曲等,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胡适,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从表面上看,胡适对待北大的自主招生似乎有些随意,但是事实上他却深谙招生之道。
尤其对待偏科严重的学生,他不是采取冷冰冰拒之门外,而是不拘一格招揽人才,这正是一代杰出的教育家应有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