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血逐瘀药物治疗超急性脑出血中凝血指标的价值分析
急性脑梗死临床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的检验价值分析
急性脑梗死临床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的检验价值分析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常常出现中风、面部偏斜、肢体无力等症状。
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在临床诊断中,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的检验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判断病情,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是一种内源性非甲状腺蛋白酶抑制剂,主要通过肾小管进行滤过并完全重吸收,不受蛋白饮食或疾病状态的影响。
血清CysC浓度与肾小球滤过率有很好的相关性,且与肌酐相比,在肾小球过滤率缓慢下降的临界范围内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更高。
研究表明,血清CysC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和预后密切相关,其浓度升高往往提示肾脏功能受损,同时还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检测血清CysC浓度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肾功能情况,及时进行干预,避免因为肾功能损伤导致的并发症。
凝血功能的检验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血液高凝状态,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D-二聚体水平增高等表现。
这些指标的改变反映了机体内凝血系统的异常激活,可能导致微血栓形成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加重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程度。
通过检验凝血功能指标,可以早期发现患者的凝血异常,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制定合理的抗凝治疗方案,以及预防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
血清CysC浓度和凝血功能的检验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血清CysC浓度的检验可以了解患者的肾功能情况,及时进行干预,避免因为肾功能损伤导致的并发症;而通过凝血功能的检验可以发现患者的凝血异常,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制定合理的抗凝治疗方案,以及预防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
在临床实践中,及时进行血清CysC浓度和凝血功能的检验,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凝血和血常规的临床检测意义检测方法和结果分析
凝血和血常规的临床检测意义检测方法和结果分析一、凝血检测凝血检测是对凝血系统进行评估的方法,能够检测血液在凝血和溶栓过程中发生的异常情况,从而判断出血的原因和程度。
1.检测意义凝血检测可用于以下情况:-出血病症:例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手术前评估:通过检测凝血功能,评估手术患者的出血风险,指导用药和手术方案的选择。
-抗凝治疗监测:例如肝素、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治疗,需检测凝血功能来调整用药剂量。
-凝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2.检测方法常见的凝血检测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等。
具体的检测方法如下:-PT检测:加入血浆中辅助物质,记录所需时间,即凝血酶原时间。
-APTT检测:加入激活剂和钙离子于血浆中,加之稀释,让凝血酶原活化,记录所需时间。
-TT检测:将凝血酶直接加入未抑制血浆中,记录所需时间。
-FIB检测:通过加入凝血酶原活化剂,使凝血所需的凝血酶降解纤维蛋白原,记录所需时间。
3.结果分析凝血检测结果的异常可能意味着凝血系统功能异常,其中常见的结果分析如下:-PT延长:表示凝血酶原合成或活化的障碍,可能是肝功能不全、维生素K缺乏等引起的。
-APTT延长:可能是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因子异常,常见于血友病、肝功能障碍等。
-TT延长:可能是纤维蛋白原异常,可见于纤维蛋白原缺乏、肝功能障碍等。
-FIB降低:可能是凝血酶生成障碍或纤维蛋白溶解增强,可见于纤维蛋白原缺乏、DIC等。
二、血常规检测血常规检测是对血液成分和形态的评价,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态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1.检测意义血常规检测可用于以下情况:-一些疾病的筛查和诊断:例如贫血、感染、恶性肿瘤等。
-一些药物的治疗监测:例如化疗药物对造血功能的影响。
-了解疾病进展情况:例如炎症指标的变化、感染程度的评估等。
-手术前评估:通过血常规了解患者的全血细胞计数和凝血功能,评估手术的可行性和患者的手术风险。
凝血功能检测方法与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检测方法与临床意义凝血功能是人体维持血液在血管内正常循环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当血管受损时,凝血机制能够迅速启动,形成血栓止血,防止血液大量流失。
而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临床问题。
因此,凝血功能检测成为诊断血液疾病、评估手术风险、监测抗凝治疗效果以及指导治疗的重要手段。
一、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1.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是通过观察血浆中凝血因子活化与血栓形成开始的时间,来评估外源性凝血通路的功能。
常用于检测肝功能异常、抗凝药物治疗或凝血因子异常等情况。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通过观察血浆中凝血因子活化与血栓形成开始的时间,来评估内源性和共同凝血通路的功能。
常用于评估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血液病或凝血酶抑制剂等情况。
3.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检测血小板是凝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血管损伤后的初步止血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检测,可以评估凝血状态的一部分。
常用的方法包括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测定和血小板聚集率测定等。
4.非特异性凝血功能指标非特异性凝血功能指标反映出整体凝血功能的变化,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元浓度和D-二聚体浓度等指标。
二、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1.诊断和监测凝血系统疾病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凝血系统疾病,如血友病、凝血因子缺乏、血栓性疾病等。
通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等指标的异常变化,可以及早诊断疾病,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2.评估手术风险和指导治疗在一些手术前,如心脏手术、重大创伤手术等,病人的凝血功能状况需要事先评估。
通过检测凝血功能,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能力是否正常,从而预测手术中出血的风险,并在手术过程中采取措施减少出血。
同时,在对抗凝治疗(如华法林治疗)中,通过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可以调整剂量以达到治疗目标。
3.指导结石病手术治疗在结石病手术中,如肾结石碎石术、尿路镜手术等,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如血小板功能障碍等。
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急性脑出血探讨
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急性脑出血探讨(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活血化瘀法原发性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危重类型。
急性期的救治对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非常重要。
此病属于中医学的“中风”、“卒中”范畴。
中医认为,其病机归于风(肝风)、火(肝火、心火)、痰(风痰、湿痰、痰热)、气(气逆)、虚(阴虚、气虚、血虚)、瘀(血瘀)六端。
临床常用平肝熄风、化痰通络、醒神开窍、滋阴潜阳、通腑泻热、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
关于脑出血急性期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的理论基础、使用时机、如何使用尚有很多争议。
笔者现就相关问题述及如下。
1 脑出血急性期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的理论基础中医理论认为“离经之血便是血瘀”,“脑出血是离经之血瘀于脑腑”。
急性出血性中风有以下病理特点:瘀阻脑络是其病理基础,血溢脉外是其发病之关键,血蓄于脑是该病的病理中心。
由于血蓄于脑,继发以下病理变化:血蓄于脑,气滞水停,脑部肿胀;血蓄于脑,郁而化热,化火生痰;血蓄于脑,脑神失调,百证丛生,经络、脏腑功能失司,元神败脱。
清·唐容川指出,凡离经之血已睽绝而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生化之机,“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瘀血不去则血不止”,故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
现代实验室检查初步提示:脑出血急性期血液处于浓、粘、凝、聚状态,说明脑出血急性期存在瘀血这一病理改变,有应用活血化瘀的客观依据。
关于这一点,高氏等[1]通过对157例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发现出血性中风患者的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正常值,说明脑出血患者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影响,而致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动力学障碍,从而为中医的瘀血机制奠定了理论依据。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主要发病机制在于血管壁的变化,主要是脑血肿、脑水肿产生占位效应造成脑组织的机械性损伤后,激活脑血流容积自我调节系统,脑血流下降,随即出现的血肿周围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血肿或血肿周围组织释出的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脑血管痉挛[2],造成一个恶性循环进而导致继发性缺血半暗带形成。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是指凝血功能检查的四个重要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血小板计数。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出人体凝血功能的状态,对于诊断与监测凝血系统疾病非常重要。
以下是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1.诊断凝血疾病:凝血四项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如凝血因子缺乏、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损、出血性疾病等。
PT和APPT的延长可提示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常见的有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
血小板计数降低则可能是由于血小板减少症或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血栓性疾病。
这些检查对于及时发现凝血异常非常重要,有助于指导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2.指导用药与手术:凝血四项的检查可以指导血液疾病患者的用药和手术决策。
在药物治疗方面,可以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来调整抗凝剂(如华法林)的剂量,以防止出现出血或血栓等并发症。
在手术前的评估中,凝血四项可以帮助决定手术方案,特别是对于需要进行创伤性手术或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可以通过检查结果来评估手术出血的风险。
3.监测抗凝治疗:凝血四项对于监测和调整抗凝治疗非常重要。
特别是在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时,通过检查PT、INR等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患者是否达到了理想的抗凝状态,并调整药物剂量使其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
凝血四项的监测也可以帮助评估其他抗凝药物(如肝素、阿司匹林等)的疗效和安全性。
4.预测血栓或出血风险:通过凝血四项的检查结果,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栓或出血风险。
例如,PT和INR的延长可以提示患者存在出血风险,如肝功能损伤、维生素K缺乏等。
APTT的延长可能提示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损,增加出血风险。
而血小板计数的减少则可能增加患者的出血或血栓风险。
根据这些检查结果,可以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或治疗方案,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凝血四项是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诊断和监测凝血系统疾病、指导用药与手术决策、监测抗凝治疗以及预测血栓或出血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测临床意义及全自动凝血仪经济效益分析
凝血项目检测临床意义及全自动凝血仪经济效益分析随着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的飞速发展~止血与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研究~无论在基础理论~或在临床应用均取胜得了巨大的进步。
特别是分子水平的研究不仅使人们对凝血过程和血栓形成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使疾病的诊断方法、药物检测手段及血栓病的防治措施层出不穷~如今止血与血栓的研究已远远超过以往出血疾病的范畴涉及到临床各科。
面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蓬勃发展的今天~积极开展血栓与止血试验检测~推广临床应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凝血项目检测的临床意义:,一,诊断疾病:1、出血性疾病诊断,血友病、血小板疾病,2、肝脏疾病的诊断、分型3、易栓前状态的分析4、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实验诊断,二,治疗监测:药物治疗的监测、抗凝药物治疗:如肝素抗凝治疗监测 12、口服抗凝剂治疗的监测:如华法令3、溶栓药物治疗的监测:如应用尿激酶、链激酶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斯匹林 45、降纤药物治疗监测二、为何提倡用全自动凝血仪分析凝血项目,一, 手工方法存在的问题:1、操作繁琐且速度慢2、准确性差、重复性差、人为误差大3、手工方法浪费试剂4、对于黄疸、溶血、乳糜血标本无法测定5、质量控制困难,二, 半自动凝血仪存在的问题1、重复性差、准确性差~每个人做的结果都不一样2、试剂浪费现象严重~试剂用量为全自动的一倍3、标本预温时间、添加试剂时间不固定4、开展项目受限制:准确性差的半自动凝血仪做发色底物法无意义AT? 是肝细胞损伤程度估计、肝脏合成蛋白功能评价、DIC实验诊断以及肝素治疗监测的重要指标,D-Dimer是鉴别原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DIC早期诊断、静脉血栓诊断重要的指标。
此二项检测在临床上具有广泛且重要的临床意义~检测的原理均是采用发色底物法~但由于半自动凝血仪准确性差~所以对于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的项目如: D-Dimer、AT? 并无意义~这使得半自动凝血仪开展的项目受限。
逐瘀安脑方治疗急性期脑出血临床研究
桥 、 网膜 下腔 出血 、 蛛 外伤 性 颅 内出血 、 急性 脑 出 血在 入 院后 2 h以内死亡 ; 浆凝血 酶原 时 间 (T)3 s 入 4 血 P > 6;
院 后 2 h内 病 情 急 剧 加 重 ,神 经 功 能 缺 损 程 度 评 分 增 4
果 比值 小于对照组 , 意义提示治疗组更有效率 。 其 逐瘀安
脑 方 治 疗 急 性 脑 出 血 在 增 加 疗 效 的 同 时 未 增 加 治 疗 成
本, 分析其原 因 , 考虑与早期 即给予逐瘀安脑方 治疗 , 能
及 时控 制 病 情 、 减少 并 发 症 、 改善 预后 有 关 。
型诊断 ,针对 急性 期脑 出血瘀 毒 内结 和水 毒潴 留两 个 核心病 机 . 出血 急性期 并 不严格 辨证 . 脑 而统 一 以逐 瘀 利 水排 毒 为 治疗 大法 , 简 驭 繁 , 方通 治 , 执 一 而后 再 以 分证 论 治 以防复 中 。 医诊 断标 准参 照《 类脑 血管 疾 西 各 病诊 断要 点》 ] 。纳入标 准 : 符合 中 、 西医诊 断标 准 的脑
与 本组 治 疗 前 比较 , P<0 5 ¥ ¥ 0O ; 对 照组 同期 比较 , < . , 0 P< .1 与 Ap 0 5, . △△J< . 1 0 P 00 。下 同 。 表 3 两 组 治 疗 前 后 血 肿 体 积 比 较 ( m c , )
品 , 助君 药破瘀 之 力更 著外 , 龙 尤善 窜通 血 络 . 除 地 川
芎 逐瘀 之力 虽不 如君 药 , 但乃 血 中气 药 , 性善 疏通 . 能 上 升头而 , 共为方 中之 臣药 , 疏通脑 脉 中因血瘀 而郁滞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凝血常规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检查,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以及检测凝血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凝血常规可以分析和评估凝血因子的数量和活性水平,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和出血倾向。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个常见的凝血常规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衡量外源凝血系统的功能,对于评估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以及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和激活状况非常重要。
PT主要用于检测肝脏疾病、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维生素K缺乏、肿瘤和静脉血栓等病理情况。
INR是一种标准化的PT值,常用于国际间的诊断和治疗准则,如学术机构推荐的抗凝治疗指南。
INR大于1.5可能表示凝血功能异常,而INR大于3可能表示严重凝血障碍。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用于评估内源凝血系统的功能,主要应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活性和合成。
APTT处于正常范围时,表示患者的内源凝血系统处于正常功能状态;而APTT延长可能表明凝血因子缺乏、功能异常或使用了影响凝血的药物等。
3.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的重要凝血因子,参与形成纤维蛋白聚集体,起到止血作用。
FIB水平的异常可以提示纤维蛋白聚集体形成和稳定性的改变,如纤维蛋白原缺乏或纤维蛋白聚集体不稳定,可能导致出血倾向或凝血异常。
4.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体内最重要的止血成分,主要通过粘附在血管壁的损伤处以及聚集形成血小板栓来维持血管的完整性。
PLT的测量能够帮助评估患者的止血功能和血小板生成情况。
PLT过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PLT过高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5.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是血浆中凝血酶形成和止血作用的指标之一、TT的延长可能表示凝血酶生成和功能异常,如可能存在凝血酶因子缺乏或异常。
以上仅是凝血常规中的数个常见指标的临床意义,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的凝血参数和指标如凝血酶原活动度、抗凝血因子、溶血试验等在特定情况下也有临床意义。
血凝指标在临床分析中的应用和解读
血凝指标在临床分析中的应用和解读血液凝固指标是一种衡量血液凝固功能的检测方法,常用于临床医学中对出血和凝血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
本文将从凝血机制、血凝指标的分类和临床应用以及应注意的解读要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凝血机制凝血是机体为了维持血管完整和控制出血而进行的一种复杂生理过程。
当血管受损后,机体会迅速启动一系列凝血反应,形成血栓以封堵血管损伤口。
凝血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凝血因子激活以及纤维蛋白形成。
二、血凝指标的分类和临床应用1.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一种常用的血凝指标,用于检测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
通过该指标可以评估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以及Ⅴ、Ⅶ、Ⅹ等的活性。
临床上常见的应用包括抗凝药物监测、肝脏疾病和凝血因子缺乏等。
2. 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是用于评估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也是常用的血凝参数之一。
其反映了凝血因子Ⅷ(抗血友病因子)和Ⅸ(纤维蛋白原)等的活性。
临床上可用于检测凝血因子缺乏、遗传性凝血障碍以及监测肝脏疾病等。
3. 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检测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成分之一,对于维持血液凝固功能很关键。
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出机体的血小板水平,而血小板功能检测则是评估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和反应情况。
在临床上,这些指标常用于评估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功能障碍以及用药对血小板的影响等。
4.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检测血栓形成和解体的标志物。
高水平的D-二聚体可提示血栓形成的存在,而血栓溶解后D-二聚体水平下降则表示溶栓治疗正常。
在临床上,D-二聚体的检测广泛应用于判断深静脉血栓、肺血栓栓塞等血栓性疾病。
三、血凝指标的解读要点在解读血凝指标结果时,需要注意以下要点:1. 结果的参考范围:不同实验室所采用的参考范围存在差异,因此在解读结果时要参考实验室提供的正常参考范围。
脑出血后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活血化瘀药物的研究
脑出血后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活血化瘀药物的研究摘要: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脑出血后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或)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使用时机。
方法:通过对我院近5年来脑出血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出院后治疗进行跟踪随访。
结果:经随访调查发现10例患者于脑出血发病1月后开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106例患者于脑出血发病3月后开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500例患者于发病6月后开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920例患者于脑出血发病1年后开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2217例患者拒绝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仅服用活血化瘀中药。
结论:脑出血后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或)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使用时机因人而异,具体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部位、病人意识及精神状态、出血及水肿吸收的快慢。
关键词:脑出血、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活血化瘀药物脑出血是我国常见的脑血管病,好发于活动状态下,起病迅速,常常引起患者言语不利、肢体活动功能障碍、头痛、恶心呕吐及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大多数患者闻之色变。
脑出血患者在发生出血后何时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或)活血化瘀药物是大多数脑出血患者及神经内科医生(或中医脑病科医生)常常要面对的问题,鉴于此,我们开展了脑出血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活血化瘀药物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出院的脑出血患者8607例,剔除掉神经外科收治的及经治疗后死亡或放弃治疗的脑出血患者3545例,最后选择脑血管病院及中医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5062例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头颅CT确诊;②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治疗者。
排除标准:不符合由贾建平、陈生弟主编的第7版《神经病学》中脑出血的定义及诊断。
1.2方法:通过对我院近5年来脑出血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进一步对出院病人进行跟踪随访(包括门诊复查、住院复查、电话随访),从而对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或)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使用相关药物的频率。
凝血功能四项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四项报告解读凝血功能四项检测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它主要用于评估人体凝血功能的指标,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凝血情况并指导临床治疗。
本文将对凝血功能四项检测的指标进行解读,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检测指标的意义。
一、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凝血功能四项检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患者体内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是维持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它们参与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凝块形成,起着止血的作用。
正常范围为100-300 × 10^9/L。
血小板计数偏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偏高则可能出现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临床中,我们遇到过一位患有自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他的血小板计数持续低于正常范围,出现了皮肤淤斑、鼻出血等症状。
通过凝血功能四项检测的血小板计数结果,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他的血小板数量,指导后续的治疗和用药方案。
二、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T和APTT是凝血功能四项检测中的另外两个重要指标,它们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
PT主要用于评估凝血系统外源、共同通路的凝血功能,正常范围为11-14秒。
而APTT则主要用于评估凝血系统内源、共同通路的凝血功能,正常范围为25-35秒。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曾遇到一位患有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的病人,他的PT和APTT延长,提示他的凝血功能异常。
通过凝血功能四项检测,我们可以及时发现他的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不必要的出血和并发症发生。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纤维蛋白原是凝血功能四项检测中的第四个指标,它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
正常范围为2-4g/L。
纤维蛋白原是凝血系统中的重要蛋白质,它参与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是维持正常凝血功能的关键物质。
在临床中,有一位患有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的患者,他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一直低于正常范围,出现了易淤血、出血不止等症状。
通过凝血功能四项检测的血浆纤维蛋白原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异常,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和用药选择。
活血化瘀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5】李瑞英,王平,崔晓利.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的综合治疗[J】.中国 肿瘤临床,2000,27(9):655-657. 乳腺癌全乳切除加全腋淋巴结清除术的远期疗效【J】.中国普通 外科杂志,1994,3(6):321—323.
活血化瘀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陈开文 【摘要】目的探讨活血化瘀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及应用。方法检索、整理相关文献,阐述了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结果大多数活血化瘀药物在血液流变学、血液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调 节血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结论活血化瘀药物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在减少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方
[6】
参考文献 【1】Bonadonma
G,Valagussa P,Brambilla C,et
a1.Primary chemotheral,y
at
in operable breast cancer.Eight・year experience
cancer
the
Milan
institute[J].J Clin Oncol,1998,16(1):93・10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献综述l
43
减,方中常用的药物有丹参、红花、桃仁、川芎、当归、赤芍、郁 金、香附,黄芪等。这些活血化瘀药大多具有改善血循环,微循环和 血液理化性质,对凝血和抗凝血系统功能有调节作用,防止血栓形成 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①丹参:味苦、微温。人心、肝经。为心 病之良药,活血祛瘀,宁心安神,排脓,止痛。现代药理已证实有扩 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收缩力,调整心率、改 善心肌缺血及镇痛安神等作用t临床上可用于各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性心脏病的治疗。②川芎:血中之气药,其性善散,行气开郁,活血 止痛,能治头痛眩晕,肋痛腹疼,痈疽疮疡。《集验方》谓川芎。治 疗一切心病”。③赤芍:赤芍人血分,活血祛瘀,行血中瘀滞,其止 痛作用与当归相似。④红花:性温。归心经,能活血消肿,通络止 痛。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减少ADP诱导血小板聚集、促使 纤维蛋白溶解及降血脂等作用。@三七: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止 血不留瘀的特点,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和降压作用等。李玉华 等”’观察地奥心血康胶囊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 结果显示,可缓解心绞痛发作,改善心电图,在减少心绞痛发作频 率,持续时间及程度等方面,均优于一般扩冠状动脉药物,对无症状 性心肌缺血患者疗效更为显著。另外。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 丹七片等对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也有较好疗效。 2.2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近年来大量的药理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在增加心脑血管血流 量,抑制或减轻过氧化反应,改善脂质代谢,减轻内皮细胞损伤,抗 血小板凝集和对斑块的消退等方面均有显著作用。活血化瘀药有利于 改善缺血脑区的血循环,改善脑组织缺氧,减轻脑组织炎性反应的水 肿,其中破血药对血管壁的直接扩张作用最强。近年研究酮类化合物 如丹参酮、山楂黄酮、葛根黄酮、银杏叶黄酮,皂苷类化合物如丹皮 酚及川芎嗪等显示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中药虫类如引激酶、蛇毒去纤 酶、水蛭索等,临床观察显示出肯定的抗凝抗血小板及一定的溶栓作 用。川芎、丹参、等能降低胆固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血浆内a一颗 粒膜蛋白水平,从而稳定斑块,减缓动脉硬化进程,减轻内膜增生, 防止动脉再狭窄形成。 川芎嗪的有效成分为四甲基吡嗪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具有 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川芎 具有目前治疗血栓性疾病的四大功能,即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 改善微循环、纤溶与增加血流量作用。这些药理作用,是治疗这些疾 病的基础,可以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血塞通主要成分为 三七总皂昔,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及促进纤溶,从而缓 解组织细胞的缺血、缺氧,促进细胞修复及再生【9J。临床观察显示是 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有效药物。另外,血栓心脉灵胶囊、养血 清脑颗粒、灯盏花素等均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常用的药物。 多重的作用机制反映了活血化瘀药可以抑制心脑血管病多个病理 环节,抑制血小板活性,抗血栓形成,调整脂质代谢和血脂水平,改 善血管内皮分泌功能等,注重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调节, 恢复机体自我调控能力,在多个环节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虽然在某 个具体环节上的作用如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活化等不如西药,但其 整体调节作用, 对心脑血管病的长期预后可能具有潜在的优势,显示出独特的 疗效。 2.3高血压,高血脂疾病
教你看懂《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教你看懂《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是一篇讨论凝血四项指标及其临床应用的文章。
凝血四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以及凝血酶时间(TT)。
这些指标常用来评估体内凝血系统的功能,以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
文章首先介绍了凝血四项的基本原理和检测方法。
凝血酶原时间是测量凝血系统外源途径的凝血时间,常用来评估凝血因子Ⅶ的活性。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是测量凝血系统内源途径的凝血时间,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活性。
血小板计数可反映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是评估抗凝状态和血液凝块形成风险的重要指标。
凝血酶时间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Ⅰ、Ⅱ、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的活性。
接下来,文章讨论了凝血四项在临床中的意义。
首先,凝血四项在诊断凝血功能障碍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疾病或状况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可显著延长,提示凝血功能缺陷。
例如,在肝脏疾病患者中,肝功能受损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会导致PT和APTT延长。
其次,凝血四项可以用于评估抗凝药物的疗效。
比如,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会影响凝血系统的活性,导致PT和TT延长。
因此,监测凝血四项可以帮助判断抗凝药物是否达到治疗水平。
此外,凝血四项还可以用于评估血液凝块的形成风险。
血小板计数较低常常与出血倾向相关,而高血小板计数则可能与血液凝块的形成风险增加相关。
最后,文章讨论了凝血四项的临床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是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的问题。
由于不同实验室可能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和试剂,结果的标准化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不同疾病和状况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可能不尽相同。
临床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评估凝血四项结果,并结合其他临床指标来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此外,凝血四项仅是辅助诊断的手段,并不是唯一的诊断依据。
最后,文章提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包括利用新技术和新指标进一步提高凝血四项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总结起来,《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是一篇介绍凝血四项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的文章。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分析依达拉奉(Idarucizumab)是一种针对直接抗凝药物达比加群(Dabigatran)的特异性解毒剂。
达比加群是一种正常血凝酶抑制剂,用于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以及非瓣膜人工心脏瓣膜替代术后的栓塞事件。
急性脑出血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出血和降低出血性病灶的侵害。
在使用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如出现大出血或需要急需外科手术的情况下,紧急解毒是必要的。
目前,依达拉奉作为直接凝血因子Xa抑制剂逆转剂的成功应用使其在抗凝药物相关出血紧急处理中成为新的有希望的候选药物。
一项关于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分析的研究发现,在使用达比加群引起的急性脑出血中,依达拉奉作为解毒治疗药物成功逆转了达比加群的抗凝作用,减少了出血体积,并提高了出血灶的吸收速度。
该研究还发现依达拉奉能够迅速恢复凝血功能,达到治疗目标。
在给予依达拉奉后,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指标和凝血酶原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改善。
与血液透析或血浆置换等传统方法相比,依达拉奉的作用更加迅速,有望为急性脑出血患者提供更为及时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依达拉奉还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在临床研究中,依达拉奉并未观察到严重的不良事件和过敏反应。
该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为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依达拉奉作为解毒治疗药物在急性脑出血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它不仅可以逆转抗凝药物的抗凝作用,减少出血体积和提高出血灶的吸收速度,还能够迅速恢复凝血功能,达到治疗目标。
依达拉奉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为急性脑出血患者提供了可靠的治疗选择。
由于样本量较小和研究范围有限,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依达拉奉的疗效。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项目,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及判断出血或血栓的风险。
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可以提供有关患者凝血系统功能的综合信息。
以下是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1.评估凝血功能:凝血四项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时间,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可能性,如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缺乏。
这对于预防或治疗出血或血栓的相关疾病非常重要。
2.指导抗凝治疗:凝血四项可以用于指导抗凝治疗,特别是对于使用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
PT和INR(国际标准化比值)通常用于监测和调整华法林的剂量,以确保患者的凝血功能处于理想的治疗范围内,既能降低血栓的风险,又能避免出血的发生。
3.评估出血风险:凝血四项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延长都可能导致患者易于出血。
通过检测凝血四项的结果,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出血风险,以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并减少出血的发生。
4.评估血栓风险:凝血四项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栓风险。
凝血因子过多或过活、血小板功能异常等都可能导致血液过于凝聚,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通过检测凝血四项的结果,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栓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如使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
综上所述,凝血四项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指导抗凝治疗,评估出血和血栓风险。
对于预防和治疗与凝血相关的疾病,如出血、血栓和凝血因子缺乏等,凝血四项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凝血四项只是一个初步的评估指标,对于深入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还需要结合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凝血指标检测临床意义
凝血指标检测临床意义凝血是人体保持血液在外伤或者血管破裂后止血,防止出血过多的过程。
凝血功能正常与否对于人体的健康和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凝血指标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凝血指标检测可以评估凝血功能的状态。
通过测量血小板数量、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可以评估凝血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
比如,PT和APTT的延长可能暗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
这些检测结果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诊断出凝血相关的疾病,如出血性疾病、凝血因子缺乏等。
其次,凝血指标检测可以指导抗凝治疗。
凝血功能正常的人体内存在着一种平衡状态,既要保证出血时的凝结能力,又要保证血液在正常状态下的流动性。
有些疾病,如心脏瓣膜病、静脉血栓栓塞等,可能会导致血液过于凝结,出现血栓的形成。
而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肝病、肿瘤等,可能会导致血液凝结能力下降,容易出现出血等并发症。
通过检测凝血指标,医生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配合适当的抗凝治疗,既可以防止血栓形成,又可以减少出血风险。
第三,凝血指标检测可以评估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前凝血功能状态。
对于一些需要进行大规模手术的患者,术前凝血功能状态的评估非常重要。
术中和术后出血是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而凝血功能的异常往往是导致术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凝血指标检测,可以评估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判断手术出血的风险,并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术后出血。
此外,凝血指标检测在评估孕妇凝血功能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孕妇在妊娠期间由于激素水平、血浆容积增加等因素的改变,常常伴随着凝血功能的改变。
妊娠期间的凝血功能异常会增加孕妇罹患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胎盘早剥等并发症的风险。
通过凝血指标检测,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这些凝血功能的异常,及时采取措施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凝血指标检测在临床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评估凝血功能的状态、指导抗凝治疗、术前凝血功能状态的评估、孕妇凝血功能的评估等,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诊断和治疗与凝血相关的疾病,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提供保障。
凝血四项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血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这四项指标的检测结果。
这四项指标反映了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首先,凝血四项可以帮助判断出血和凝血功能的状态。
PT和APTT是评价外源和内源凝血通路功能的指标,当PT和APTT延长时,说明凝血功能下降,易出现出血。
如果PT和APTT缩短,则可能存在高凝状态,易导致血栓形成。
血小板计数和FIB则能反映凝血系统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的功能。
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内时,说明血小板数量充足,出血倾向较小;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
FIB是血浆中重要的凝血因子,是血栓形成不可或缺的物质,FIB浓度异常可以提示凝血系统功能异常。
其次,凝血四项可以帮助评估凝血异常的病因。
PT和APTT延长可提示凝血因子缺陷或功能异常,如凝血因子活性缺乏、抗凝药物使用、肝病等。
因此,对于怀疑凝血因子缺陷或功能异常的患者,凝血四项可以作为筛查工具。
血小板计数减少可能是由于血小板生成障碍、过度破坏或消耗,也可能是由于骨髓抑制、免疫相关性疾病等原因造成的。
FIB测定可以用于判断是否存在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此外,凝血四项还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
针对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通过监测凝血四项的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效果。
例如,在抗凝治疗中,PT和APTT的变化可以用来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预期的抗凝效果。
血小板计数和FIB的变化可以帮助评价抗血小板治疗或纤维蛋白溶解抑制治疗的效果。
此外,凝血四项的异常结果还可以作为判定预后的指标。
例如,凝血异常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呈正相关,PT、APTT延长与预后不良相关。
最后,凝血四项也能帮助评估手术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术后出血风险。
手术前的凝血四项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有助于评估手术风险和制定个体化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案。
血府逐瘀汤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第36卷第23期2020年12月Vol.36No.23Dec.2020甘肃科技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血府逐瘀汤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李栋山(武威市中医院,甘肃武威733000)摘要:探讨血府逐瘀汤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武威市中医院神经内科收治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治疗。
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红细胞压积(Hc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差异。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2.06%)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Hct与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显著低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液流变学参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府逐瘀汤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满意,能明显改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参数及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老年;缺血性脑卒中;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中图分类号:R277.7缺血性脑卒中是脑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与坏死,进而出现机体神经功能缺失E,有文献报道,本病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患病率、致残率与病死率牝本病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我们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本病的发生以瘀血阻络为主,可采用活血化瘀的治法,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临床检验适用范围 1、出血性疾病,2、血栓性疾病,血液高凝状态。
静脉栓塞,肺栓塞,心肌梗塞,脑栓塞不稳定心绞痛,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3、口服抗凝药,口服避孕药,溶栓治疗。
4、DIC,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肝炎,肝硬化等。
5、外科手术前,损伤性穿刺前,硬膜外麻醉前。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正常值24.0—36.0S 常用的检查内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
临床意义APTT延长1、血浆FⅧ、FⅨ、FⅪ和FⅫ水平低下,血友病甲、血友病乙、血友病丙及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等2、严重的血浆FⅡ、FⅤ、F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
3、纤维蛋白溶解活力亢进,如DIC、继(原)发性纤溶症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FⅧ、FⅨ的抗体、肝素抗凝治疗等。
APTT缩短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静脉血栓形成、不稳定心绞痛、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临床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检测,一般维持在正常APTT值的1.5~2.5倍,被认为安全有效.但低分子肝素ATPP不敏感。
溶栓治疗时,ATPP、PT、TT应将值控制在正常值的2倍。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10.5—15.0S常用的检查外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
PT延长1、见于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的缺乏,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Ⅹ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下,如先天性第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及肝脏疾病等;2、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DIC、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
循环中有抗凝物质,3、口服抗凝剂,PT是监测华法林效果的首选检查。
PT缩短1、凝血因子增多症,如先天性第Ⅴ因子增多症;2、高凝状态,如DIC高凝血期;3、血栓性疾病,如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等。
《2024年TAT、PIC、TM联合D-二聚体在脑出血术后并发DVT的诊断价值》范文
《TAT、PIC、TM联合D-二聚体在脑出血术后并发DVT的诊断价值》篇一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栓相关指标TAT(凝血酶抗血栓素)、PIC(血浆凝血酶原激活片段)和TM(血栓调节蛋白)联合D-二聚体在脑出血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诊断中的价值。
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该联合检测方法在诊断DVT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提供更为精准的诊疗依据。
一、引言: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术后恢复过程中易发生深静脉血栓(DVT)。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DVT对于降低患者并发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TAT、PIC、TM及D-二聚体等指标进行DVT的诊断。
本研究旨在探讨这些指标联合检测在脑出血术后并发DVT诊断中的价值。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纳入了我院近期接受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患者共XX名,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进行分组。
2. 检测指标与方法检测各患者的TAT、PIC、TM浓度以及D-二聚体水平。
对比不同组别间各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其联合诊断的价值。
3. 统计方法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各组间指标的差异,并计算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三、结果:1. TAT、PIC、TM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发生DVT的患者组TAT、PIC、TM及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发生DVT的患者组(P<0.05)。
2. 联合诊断价值分析通过联合检测TAT、PIC、TM及D-二聚体,可以提高DVT 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单一指标检测。
3. 诊断价值评估通过ROC曲线分析,发现联合检测在诊断DVT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单一指标。
四、讨论:TAT、PIC、TM作为血栓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指标,其水平变化可反映体内凝血系统的激活程度。
D-二聚体作为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其升高提示体内存在高凝状态或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
本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指标在脑出血术后并发DVT的患者中均有所升高,且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张锐ꎬ男ꎬ在职博士ꎬ副主任医师ꎬ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及认知障碍的治疗ꎮ [ 通信作者] 夏章勇ꎬ E - mail:yh2004920@ 163. com [ 基金项目]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课题( JDZX2012074)
������344������
ZHANG Rui1 ꎬ GUO Jianwen2 ꎬ LI Guanzeng1 ꎬ QIN Qian1 ꎬ WANG Peng3 ꎬ MA Zongrui4 ꎬ XIA Zhangyong1 (1. Liaocheng People’ s Hospitalꎬ Liaocheng 252000ꎬ Shandongꎬ Chinaꎻ 2. Guangdong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CMꎬ Guangzhou 510120ꎬ Guangdongꎬ Chinaꎻ 3. The First People’ s Hospital of Jiningꎬ Jining 272000ꎬ Shandongꎬ Chinaꎻ 4. Liaocheng Universityꎬ Liaocheng 252000ꎬ Shandongꎬ China)
[摘要] 目的 研究破血逐瘀药物治疗脑出血超急性期患者凝血指标 的变化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ꎮ 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发病 6 h 以内住院脑出 血患者 63 例ꎬ随机双盲分为药物组 31 例和安慰剂组 32 例ꎬ另选择同期健康 查体老年健康人 31 例作为健康组ꎮ 所有脑出血患者均给予脱水降颅压、控制 高血压、防治并发症等常规对症治疗ꎬ药物组患者同时给予破血逐瘀中药颗粒 剂口服或鼻饲ꎬ安慰剂组患者同时给予安慰剂口服或鼻饲ꎬ均连续 10 dꎮ 检测 药物组和安慰剂组入院时、 入院 24 h、 入院 72 h 凝血指标 [ 凝血酶原时 间 ( PT) 、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 APTT) 、纤维蛋白原( FIB) 、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D - 二聚体 ( D - D) ] ꎬ并与健康组比较ꎻCT 检测药物组和安慰剂组入院时、入院 72 h、入院 10 ~ 14 d 血肿体积ꎬ比较 药物组和安慰剂组入院时和治疗后 3 个月 NHISS 评分ꎬ统计治疗后 3 个月患者改良 Rankin 量表预 后分级情况ꎬ并分析预后与凝血指标的关系ꎮ 结果 药物组和安慰剂组各时间点 INR 与健康组比 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均 > 0. 05) ꎬ入院 24 h 和 72 h 的 PT、APTT、FIB、D - D 水平均明显高于健 康组( P 均 < 0. 05) ꎬ但 2 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均 > 0. 05) ꎻ药物组和安慰剂组各时间 点血肿体积及治疗后 3 个月 NHISS 评分、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均 > 0. 05) ꎬ但 预后良好组 FIB 和 D - D 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 P 均 < 0. 05) ꎮ 结论 脑出血超急性期服用破 血逐瘀药物可能是安全的ꎬ早期检测各凝血功能指标可能有助于判断短期预后ꎮ [关键词] 超急性脑出血ꎻ凝血指标ꎻ破血逐瘀法 doi:10. 3969 / j. issn. 1008 - 8849. 2019. 04. 001 [中图分类号] R743. 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8849(2019)04 - 0343 - 06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9 Febꎬ 28(4)
论 著
破血逐瘀药物治疗超急性脑出血中 凝血指标的价值分析
���郭建文2 ꎬ李冠增1 ꎬ秦 倩1 ꎬ王 鹏3 ꎬ马宗瑞4 ꎬ夏章勇1 (1. 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ꎬ山东 聊城 252000ꎻ2. 广东省中医院ꎬ广东 广州 510120ꎻ 3.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ꎬ山东 济宁 272000ꎻ4. 聊城大学ꎬ山东 聊城 252000)
Abstract: Objective It is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coagulation parameters and its evaluation of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hyper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treated with the drugs for breaking the blood to move stasis. Methods Sixty ̄three pa ̄ 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hospitalized within 6 hours after the onset and met the standard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drug group ( n = 31) and the placebo group ( n = 32) by a random and double blind method. Another 31 elder healthy people were selected as healthy group. All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symptoma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