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优化练习:第九单元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Word版含解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选修1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人教版历史选修1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清单三 戊戌变法的经济条件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1)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__自__然__经__济__进一步解 体,客观上促进了_民__族__资__本__主__义___的发展。 (2)爱国工商人士发出“_实 __业 __救 __国 ___”的呼声与主张。 (3)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允许_民__间___设厂。
3.影响 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深化认知] 19 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对华资本输出和瓜分方式的改变, 更加适应和便利了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扩张的需要。
清单二 戊戌变法的内因
1.财政危机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原因:
①从 1896 年起,偿还借款。 ②各地的__洪__涝__灾__害___。 (2)应变措施:__节__支__增__收___。 ①增加_地__丁__银___等旧税的征收额度。
探究点二 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时局图》是近代爱国者谢赞泰 所作,1898 年在香港发表,图中“不言而喻, 一目了然”的对联,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 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谢赞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这幅漫画的?结 合材料一概括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
[答案] 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 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变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 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分而治之,掀起瓜分中 国的狂潮。
5 345
占总资本额的 百分比 22.4%
77.6%
70%
30%
材料二 据统计,19 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 本总额 120 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 厂一家就有资本 110 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材料三 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被官府和地方势力视为 异端,1881 年,南海知县曾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 澳门。李福明因拒绝官府关于撤销北京机器磨坊的命令,1895 年被捕交刑部“照例治罪,以儆刁顽”。

选修一学案(26)第九单元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doc

选修一学案(26)第九单元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doc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1)第1课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本课目标】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重点:甲午战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其危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

难点: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预习自学】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 背景:⑴《》签订以后,的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⑵欧美帝国主义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为主到以为主的新阶段。

2.表现:⑴经济侵略:以为主。

①奴役性条款:清政府向等国借款,附有,由此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大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②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和的权利。

③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设的特权。

④在一些城市开设,通过资本输出的方式获取更大的利益。

⑵政治侵略:直接瓜分中国,分而治之①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狂潮。

②美国提出“”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列强宰割中国的同盟。

3.影响: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财政危机:⑴原因:①从1896年开始,偿还巨额借款本息。

②各地洪涝灾害导致田赋收入锐减的同时,还要支出巨额资金用于兴修水利和赈灾,清政府财政赤字越来越大。

⑵节支增收措施:①②③④⑶结果:遭到的抵制,成效甚微。

2.政治危机:清政府转嫁负担,和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⑴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的发展。

⑵一些爱国工商业人士发出呼声。

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

2.表现:出现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如上海的和苏州的等。

3.存在问题:相当薄弱:少、小、发展遭遇重重阻力和困难⑴一方面;⑵另一方面。

4.影响:⑴新兴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迫切要求实行,改善,为发展开辟道路。

⑵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1.19世纪末,列强对华侵略方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和直接瓜分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简要分析甲午战后列强侵略方式变化的影响。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导学案 第9单元 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师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导学案 第9单元 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师版)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戊戌变法产生历史根源。

二、学习重点: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危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

三、学习难点: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自主学习】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2.列强通过在华_争做中国的债主、修筑铁路、开矿设厂、设立银行等方式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政治特权。

3.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分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

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支付战争赔款,自然灾害等,使清政府财政赤字越来越大2.为应付财政危机,清政府:增加地丁银等旧税的征收额度;降低官员薪俸;裁减军队,节省军费开支;加强鸦片税的征收,增加商税以及扩大纳官但成效甚微。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①列强侵略的加剧,使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一些爱国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③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加税收,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①民办厂矿数量增加;②投资总额迅速增长;③轻工业发展最为迅速。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合作探究】1.材料参见教材P124页“学思之窗”根据材料,想一想,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①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日本实现了多年梦寐以求的扩张目标,并把朝鲜变成入侵中国的桥头堡。

②条约规定了巨额战争赔款,加上“赎辽费”总共2亿3千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3倍。

清政府除了进一步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外债,而列强通过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教学案: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 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教学案: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 含答案

[课标要求]1。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背景.2。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3.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4.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目标导航]1。

了解甲午战后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及危害。

(重点)2.了解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应对措施及结果.(重点)3.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难点)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2.表现(1)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①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②西方列强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

③开设工厂,开设银行。

(2)政治侵略,瓜分中国.①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②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的在华侵略权益。

3.影响: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易错提醒]1.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向中国资本输出的同时,还存在着商品输出,但资本输出占主导地位。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和瓜分方式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对华侵略的放松,而是适应和更加便利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扩张的需要.3.各帝国主义国家在对中国资本输出和瓜分的地区,程度差异很大,矛盾不断,相互勾结和争夺.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原因(1)政治: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经济:偿还外债本息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3)各地的自然灾害严重,增加经费兴修水利和赈灾。

2.清政府的应对措施(1)增收:增加地丁银旧税征收额度,加强鸦片税的征收,增加商税,扩大纳官。

(2)节支:降低官员薪俸;裁减军队,节省军费开支。

3.结果:遭到官员的抵制,成效甚微,使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思维点拨]1.清政府为偿还外债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材习题答案解析【学思之窗】根据上述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解题关键:《马关条约》的内容与所产生的危害。

思路引领:从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占大量领土、获得巨额赔款、还辽费、开口岸、设工厂等几个角度分析危害。

答案提示: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使日本终于实现了二十多年梦寐以求的扩张目标,并把朝鲜变成入侵中国的桥头堡。

条约规定了巨额战争赔款,加上后来“赎还”辽东半岛的款项,总共2亿3千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3倍。

清政府除了进一步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外债,而列强通过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设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特权,同样享有这项权利。

甲午战争后,列强便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开设工矿企业或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沉重打击了尚未成长的中国民族工商业,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四个新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航行特权的攫取,使各国得以深入长江流域广阔地区,直接掠夺那里丰富的资源和倾销商品,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条约的割地规定,使中国失去大片土地,使数百万台湾同胞,长期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深重灾难之中。

在帝国主义正在形成的19世纪末,这件大事成了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危险信号,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解题关键: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思路引领:从资本输出、瓜分中国、门户开放三个方面来反映。

答案提示:西方列强通过资本输出(争做中国债主、商品输出、掠夺原料、土地、劳动力、争夺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开设银行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来瓜分中国。

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暂时缓和了列强争夺中国的尖锐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列强建立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2.简述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状况?解题关键:初步发展和困难。

历史选修1预习导航:第九单元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含答案

历史选修1预习导航:第九单元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含答案

预习导航
《时局图》是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后)时事漫画
知识点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民族危机加深的原因
(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日本的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英、法、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也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2.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
(1)经济上: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2)政治上:瓜分中国。

3.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表现
(1)争做中国的债主,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2)争夺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特权。

(3)开设工厂,直接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将商品倾销到中国内地。

(4)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5)“门户开放”政策:美国以“利益均沾”为借口,分享其他列强的在华侵略利益。

4.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中国的影响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自主思考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中国有何影响?
提示:实质:分享其他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
影响:使美国在华势力大增,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知识点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危机出现的原因
(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2)偿还巨额借款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3)各地连续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危机.。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第九单元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Word版含解析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第九单元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Word版含解析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1.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军备落后B.政府腐败C.军费匮乏D.军纪松弛解析: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腐败,A、C、D三项是一些具体原因,都源于政府的腐败。

答案:B2.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

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上午9:10-11:30 (203会议室) 北洋海军的悲歌下午2:30-3:30 (201会议室)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下午3:40-5:30 (205会议室)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抉择B.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C.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D.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解析:由“北洋海军”“瓜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抉择”可知表格信息体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结果及其影响,故D项正确。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时间不符,A项排除;B、C项皆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D3.近代竹枝词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陆家宅辟轧花场,土法泽机迭改良。

人力终输蒸汽力,天然淘汰慨乡庄”。

该竹枝词记载的史实最早应出现于()A.19世纪二三十年代B.19世纪六七十年代C.19世纪八九十年代D.20世纪初期解析:材料中“土法泽机迭改良。

人力终输蒸汽力”表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中“最早应出现”不符,故A项错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题中“最早应出现”不符,故C、D项错误。

答案:B4.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特点是()①地区分布不平衡,集中于东南沿海②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③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榨④主要集中于轻工业,体系不健全A.①②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①②③④分别从地区分布、发展规模、内外环境及工业结构四个方面全面概括了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测试)1. 1894年10月,日军占领旅顺。

当时有日本人画了这样一幅漫画,画中的清朝官员被“击溃”,并写上“旅顺口”三字,该官员虽扛着洋枪,但被日军的扫帚把所打碎。

该漫画①是对中华民族的公开侮辱和挑衅②客观上体现出清政府的腐朽无能③反映出日本侵略者的狂妄自大④必将激起中国人民对日本的复仇情绪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在对日战争中的节节失利,主要是由清政府的腐朽无能造成的。

图片所给信息明显夸大了日本的实力,④在材料中不能体现,可以排除;①②③说法正确,故选A。

2. 19世纪,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

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与19世纪中期相比侵华的主要角色发生重大变化B. 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C. 19世纪末中国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D. 参加侵华的国家空前增多【答案】B【解析】19世纪中期,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这是由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所决定的。

19世纪后半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列强侵华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但这一时期商品输出仍然是列强对外侵略的重要方式,故答案选B。

其他三项均符合历史史实。

3.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准各省广开民厂”的主要目的是A. 洋务运动的刺激B. 民族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C. 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D. 抵制列强经济侵略【答案】C【解析】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既不是为推动洋务企业发展,也不是抵制列强的侵略,更不是适应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清政府采取措施,是从地主阶级立场出发,维护其统治的,排除ABD;19世纪末,其内部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特别是《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进一步加重了财政危机,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才允许各省设厂,C正确。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准各省广开民厂’”,联系所学甲午战争的影响分析解答即可。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练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练习)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练习)1.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A. 开设银行和争当中国的债主B. 在中国投资筑路和开办工厂C. 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D. 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答案】C【解析】19世纪末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因此经济侵略的方式也在商品输出基础上主要以资本输出为主,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错误,这是早期的经济侵略形式;B选项只体现出资本输出部分,没有商品输出部分;D选项是早期商品输出的内容。

点睛:解答本题要清楚地认识到一点:虽然垄断资本已经形成,但并不代表着原来的商品输出形式被抛弃,只是在原来商品输出的基础上增加了资本输出,且资本输出的比例较高而已。

2. 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的要求,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

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A. 为列强商品输出创造平等的条件B. 为列强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C.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得高额利润D. 列强联合起来压低中国关税税率【答案】C【解析】这两种要求均涉及到减免关税的问题,所以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都是不平等条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为列强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仅仅涉及到日本和美国,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 面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下列哪一项不是清政府采取节支增收的措施A. 增加税收额度B. 降低官员薪俸C. 裁减军队D. 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答案】D4.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政治变革的要求,其目的是A. 推翻清政府统治B. 抵制洋商洋厂C. 摆脱封建势力的压迫D. 挽救民族危机,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答案】D【解析】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改革上主要体现在维新变法上,维新变法的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并不是推翻清政府,A选项错误;维新变法的政治变革中没有涉及到抑制洋商洋厂的内容,排除B选项;C选项错误,维新派的主张是一种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的妥协;D选项说法正确,符合维新派的主张与目的。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1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1 Word版含答案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预习导引知识点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扩大对华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2.表现(1)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①奴役性借款: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了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

②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

③开设工厂。

④开采矿山。

(2)政治侵略——瓜分中国。

①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②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3.影响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重点精讲]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及其原因(1)经济:由商品输出为主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西方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积累了大量的剩余资本,需要寻求投资场所,而资本输出比商品输出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掠夺更加有利。

(2)政治: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

这是中国人民多年反抗的结果,也是帝国主义国家相互矛盾的结果,各帝国主义国家既想独占,又反对别国独占,最后只能选择共同瓜分。

知识点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财政危机(1)原因①从1896年起,清政府每年要用大量白银偿还外债。

②自然灾害严重,清政府田赋收入锐减。

③支出巨额资金用于兴修水利和赈灾。

(2)表现:清政府的财政赤字越来越大。

(3)措施:节支增收。

(4)结果:遭到官员抵制,成效甚微。

2.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知识点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1)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

(3)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

2.表现: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

3.问题(1)民族工业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及其廉价商品竞争。

(2)民族工业面临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

4.影响(1)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1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1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1.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方式是( )①以商品输出为主②政治性借款③强占租借地④划分势力范围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列强侵略方式的变化。

注意题干限制词“甲午战争后”。

①以商品输出为主在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就已经出现。

答案: C2.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决定帝国主义侵华特征演变的基本因素是( )A.中国的政局B.资本主义的发展C.清政府的态度D.中国的自然条件解析: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它们为了满足本国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掀起了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的高潮。

因此,列强侵华特征的演变是由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所决定的。

答案: B3.下列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影响最大的是( ) A.修筑铁路B.政治性贷款C.开设银行D.开设工厂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资本输出方式的理解能力,其中开设工厂对中国民族工业影响最大。

答案: D4.下列关于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状况的表述,错误的是(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B.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加强鸦片税的征收C.清政府采取的解决财政危机的措施挽救了其统治危机D.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推动戊戌变法的到来解析:依据教材内容可知,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 C5.右图是19世纪末法国发行的一张明信片,它形象地反映出当时( )A.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B.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争夺C.中国清政府的腐朽无能D.清政府的财政被列强控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明信片中的内容是列强将一张写有中国字样圆饼分割,这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真实写照。

答案: B6.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准各省广开民厂”的主要目的是( )A.洋务运动的刺激B.民族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C.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D.抵制列强经济侵略解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

新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新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3、关于势力范围,理解正确的是:某国在该 地区 ( ) A、实行军事占领,并入版图 B、扶植傀儡政权,实行间接统治 C、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特权 D、享有优惠关税和治外法权 4、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客观上促进 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主要是由于 它为民族资本主义提供了 ( C) A、充足资金 B、先进技术 C、劳动力和市场 D、政治保护
清政府放宽对 民间设厂的限制
巩固练习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 ( A) A、资本输出和大量倾销工业品 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借款 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 D、投资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
2、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变相对清政府贷款,是为了 (D) ① 攫取高额回扣利息 ②长期把持中国海关 ③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④ 扩大在华政治势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开设工厂: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马关条约》反映出帝国主义侵略 中国方式的新变化
经济: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 政治:直接割地——强占租借地和划分 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

列强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 政治 借款
开矿
开设银行
修路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表现和特点

表现:商办企业增多,投资总额增长, 出现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如:上 海裕晋纱厂、苏州苏纶纱厂),民族资 本主义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特点:数量少、资金少、规模小。
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艰难的原因
材料一: 甲午战后日本棉纱在华中、华北一带大量倾销, 英美德等国纱厂也在上海设立。由于外资纱厂的竞争,上 海及苏杭一带的纱厂从1898年就开始发生亏损,其他各地 纱厂到1899年也都难以支持,此后三四年里再没有添设一 家新厂。 材料二:天津武举李福明„„开设一家机器面粉厂,„„ 北京的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便存心勒索。„„李 福明不甘心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革 去他的武举,“交邢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 被迫停业。

2017-2018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优化练习:单元达标检测卷(九)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优化练习:单元达标检测卷(九)Word版含解析

单元达标检测卷(九)(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甲午战争引发的。

”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解析: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为挽救民族危机,维新派、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分别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的主张。

A项是在甲午战争之前,B项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D项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案:C2.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实质是()A.列强掠夺中国高峰时的产物B.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内容C.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D.中国已被肢解的具体表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租借地和“势力范围”既不同于半殖民地,也不同于殖民地,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形式,故C项正确。

答案:C3.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曾形容说“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帝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

这反映了哪一改革措施()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B.普遍设立中小学堂C.举办民间团体D.澄清吏治,提倡节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通过文中“野民渔人上书”可知是指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答案:A4.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梁维新派在探索近代化过程中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变法维新,其主要贡献是()A.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C.明确了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方针D.宣传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解析:B项是洋务派与维新派的共同点,C项是洋务派的指导方针,D项既不符合洋务派,也不符合维新派。

洋务派主张维持传统政治体制,维新派则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故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5.维新派以西学为核心,糅合中国的经世致用之学,形成了“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这就是“新学”的兴起。

2018历史人教版选修1 第九单元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课件(27张)

2018历史人教版选修1 第九单元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课件(27张)

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2.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和_________ [思维启迪2] 《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数额之大是空前的,
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必须在三年内还上,于是清
政府大借外债,甲午战争后一年内就借了3.7亿两白银。 请回答: (1)材料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教材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的表现。 战争赔款 和大借外债。 提示:(1)_________ (2)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情境导入
《时局全图》是辅仁文社的创办人之一谢缵泰创作的,是中 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画的背景是一幅中国地图,而熊、 犬、蛙、鹰等动物代表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版图上各据 一方,淫威乱舞,恣肆逞威,贪得无厌地瓜分中国,令人触 目惊心。左上方题有一诗:“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 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局面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时局全 图》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身在该地区的巨大利益提出了怎样的对华政策?
提示:(1)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大了在华的政 治势力。
(2)事件: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掀起瓜分狂潮,强占租借地,划
分“势力范围”。政策:“门户开放”政策。
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及危害 方式 表现 争做中国债主(三次 大借款) 争夺路矿权(铁路修 筑和矿山开采) 开设工厂(《马关条 约》开先例) 开设银行 危害或影响 便于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 脉,扩大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控制了中国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 源,便于对中国进行侵略 把中国变成列强工业品的独占市 场,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这些银行变成了帝国主义垄断资 本在中国的大本营,控制了中国 的贸易和金融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9单元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同步测试卷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9单元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同步测试卷
16。 19世纪,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ﻫA、与19世纪中期相比侵华的主要角色发生重大变化
B、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 ﻫC。19世纪末中国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D、参加侵华的国家空前增多
17。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有了新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内因是( )
D。清政府向列强大举借款完全是被迫的
15、 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他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这件事表明( ) ﻫA。封建顽固势力排斥一切新兴事物
B、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C。清朝是一个没有法制的国家 D、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大量资本输出和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4、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应是( )
A、北洋海军的参战 B、战争由朝鲜引发
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5、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A、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B、孟买棉纱质优价廉
C、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4、 1896年签订的“英德借款”合同第七款规定:“此次借款未还时,中国总理海关事务应照现今办理之法办理。”这反映出( )
A。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B。清政府的借款建立在出卖主权基础上 ﻫC。列强通过借款控制了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广西钦州市第一中学2019年春季学期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人教版历史选修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同步测试

人教版历史选修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同步测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优化训练基础巩固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入侵大体方式是A.资本输出和大量倾销工业品 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贷款C.操纵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 D.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2.《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在中国投资设厂,这一权益A.为日本所独享B.为欧美列强所共享C.未被参加瓜分中国的列强享有D.未对华借款的国家不享有3.最先规定帝国主义国家有权对中国进资本输出的不平等条约和最先掀起瓜分国狂潮的国家别离是A.《马关条约》、德国B.《北京条约》、英国C.《天津条约》、德国D.《马关条约》、英国4.1895年《马关条约》签定,其产生的重要阻碍之一是A.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B.朝鲜为日本所兼并C.日俄关系取得改善D.辽东半岛为日本长期占据5.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进展的最要紧缘故是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C.外国资本主义为中国资本主义进展提供大量资金D.外商设厂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6.以下关于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进展缘故的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B.民间资本大量投资铁路C.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D.初期维新派“商战”思想的增进强化提高7.造成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直接缘故是A.19世纪末要紧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时期过渡B.列强对外资本输出日趋增大C.清政府的政治日趋腐败D.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和清政府奉行投降政策8.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入侵的大体特点是A.大量倾销T业品和资本输出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借款C.在中国侵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同”D.大量资本输出和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9.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侵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实质是A.列强掠夺中国顶峰时的产物B.瓜分中国狂潮的要紧内容C.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D.中国已被支解的具体表现10.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进展,民族资产阶级①迫切要求进展民族工商业②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③领导农人发动起义④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课外延伸11.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缘故是什么?列强对中国的经济入侵和以往相较要紧的版画是什么?简述中华民族严峻危机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的要求,而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则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

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
A.为列强商品输华创造平等条件
B.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
D.联合起来压低中国的关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要求对外输出资本和扩大商品输出,以便攫取高额利润,甲午战争后“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就反映了这种要求。

19世纪末的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首位,急于扩大海外市场和寻求资本输出的场所,“门户开放”政策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

美、日这两种要求都是为本国资本家获取高额利润服务。

答案:C
2.甲午中日战争反映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大大加深,有人认为,
这场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这场战争之后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发展商业和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解析:“近代中国”的核心含义是中国资本主义化及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化。

答案:C
3.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解析: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割地赔款、丧权辱国;B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D项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思想家开始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侵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资产
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等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答案:C
4.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

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
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C.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为扩大税源,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答案:C
5.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

这反映了()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民族资本家依赖外国资本主义的目的在于“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故C项符合题意。

A、B两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中“清朝末年”的时间条件;D项与西方列强通过各种方式极力压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史实不符。

答案:C
6.《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A.实业救国B.发展资本主义
C.民族富强D.实现民主政治
解析:“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主要是指民族资本主义。

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下,清末民初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

答案:A
7.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

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因素是()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