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学——社群行为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社群行为)
一些社群动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如气味 )来传递信息,这种化学通讯方式在某些 动物中尤为重要,如蚂蚁和犬科动物。
身体语言
社群动物还会利用身体语言来进行沟通 ,如面部表情、姿势、动作等,这些身 体语言可以传递情感、意图和信息。
社群等级
01
首领
社群动物中的首领通常是群体中最强壮或最聪明的成员,负责领导群体、
配偶选择
社群动物在繁殖时通常会选择合适的配偶,以保证后代的 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选择配偶的过程可能涉及到复杂的 求偶行为和社会互动。
亲本抚育
在社群动物中,亲本抚育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父母通常会 共同照顾和抚养幼崽,直到它们能够独立生活。这种亲本 抚育有助于提高后代的生存机会和适应性。
03 不同动物的社群行为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社群行为)
目录
• 社群行为概述 • 动物社群行为的特点 • 不同动物的社群行为 • 社群行为的影响因素 • 社群行为的生态意义
01 社群行为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社群行为是指动物个体在群体中 相互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 行为。
特点
社群行为具有明显的组织性、分 工性和协作性,个体在群体中扮 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应对外部威 胁和环境变化。
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和繁衍。
分工合作
社群动物在群体内部有着明确的 分工合作,不同成员承担不同的 任务,如觅食、守卫、照顾幼崽 等,以提高整个群体的适应能力
和生存机会。
社会结构
社群动物通常具有明确的社会等 级结构,不同等级的成员在群体 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
权利和地位。
通讯方式
声音通讯
化学通讯
许多社群动物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如 鸟类的鸣叫、猴子的叫声等,声音通讯 在社群动物的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八年级生物社群行为
17.1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社群行为(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
2.了解动物群体组织的特点。
3.了解动物通讯的作用和动物语言的具体形式。
教学重点1.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2.动物群体组织的特点。
3.动物群体内通讯的方式。
教学难点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述法结合谈话法。
教学准备蜂王、雄蜂及工蜂标本(6份);白蚁家族(自绘,示蚁王、雄蚁、工蚁及兵蚁)挂图;动物叫声的录音(自录)。
教法建议动物的社群行为是动物群体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很难在课堂上进行观察,学生对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又较少。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转录蚂蚁、白蚁、狒狒、黑猩猩、大猩猩等有社群行为动物的生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如果距养蜂场较近,可组织学生去参观,请养蜂人讲述蜜蜂的群体组织及生活习性;也可以选择适合地点挖掘一个蚁巢,观察蚁群中不同个体的形态及职能,还可观察到蚂蚁的变态发育。
教材中谈道“蜂王的上颚腺能够分泌一种物质与工蜂联系,可以抑制工蜂生殖腺的成熟和新蜂王的产生,以便维持整个蜂群的组织。
”这是讲述动物的化学语言的实例之一,在教学中不应忽略。
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少,对上颚腺、生殖腺、成熟等术语往往产生疑点,但只能简单加以解释,不必过多占用时间。
教材中讲雌蚁的专门职能是产卵,“有时它的腹部膨胀得很大,与身体其他部分很不相称”,从教材的图上雌蚁的体形来看,是大白蚁的雌蚁,腹部可能长到14厘米长、3.5厘米宽,每日产卵30000个以上。
一般的雌白蚁的体形没有这么大,这一点应向学生讲明,以免误解。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哺乳动物的繁殖行为一般又可以分为哪些具体的阶段?一般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求偶、交配及对子代的哺育。
鸟类还有孵蛋阶段。
讲授新课:引言:有的动物单独生活,有的动物集群生活。
集群生活的动物又分为几种类型,有的是一般的群聚,没有首领也没有分工,像蝗虫、带鱼、麻雀等。
有的有首领或有职能的分工,这是一种有组织的群体生活。
第4章 动物的社群行为
社群大小对于动物觅食的影响
对捕食性鱼类的研究表明,由3只以上鱼组成 的鱼群,其中每头鱼的平均食物可得量就不再 随着鱼群大小的增加而增加。 但在很多其他社会性动物中.每头乎均食物所 得量却能 随着社群增大而持续增加,直到社群 发展到很大时为止. 然而,除非食物是极为丰富的.否则 每头平 均食物可得量最终必然会随着群体的增大而减 少.如果不考虑其他限制因素的话,那 么生理 需求和竞争关系最终就会成为限制觅食群体大 小的因素。
一、对被捕食者(猎物)的好处
避免使自己成为牺牲品: 也许,一个动物保护自己的较好方法是使自己更加 靠近同群中的其他个体.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借助于 使自己更加靠近另一个个体而减少自己的危险域, 从而使自己避免成为最靠近捕食者的那个个体。当 捕食动物逼近的时候,通过上述行动就可导致群体 的密集收缩;而捕食动物要想从一个密切靠拢的动 物群中俘获一头猎物,则是一件更加困难的事 情.可见,虽然位于群体中心的那些个体可以得到 最大的安全?但其他个体也能得到安全上的好处。
1978年Kenward的实验
利用受过训练的苍鹰 攻击正在取食的林鸽 结果发现,随着林鸽 群的增大苍鹰攻击成 功的机会也就越小。 原因:林鸽群越大就 越能在比较远的距离 发现猛禽的接近,因 而能够及早逃飞。
一、对被捕食者(猎物)的好处
稀释效应 鸵鸟社群的增大虽然只能使警觉性稍有增 加.但却可以大大减少每一个个体被狮子吃 悼的可能性?这是因为狮子在每一次攻击叶 只能杀死一只鸵鸟.对于任何一种捕食动物 的攻击来说,猎物群越大.其中每一个个体 被猎杀的机会也就越小.这样,一个动物就 会由于同其他同种动物生活在一起而得到保 护,这就是所谓的稀释和保护效应。
第四节 灵长类动物的社群生活
社群的大小,组成 和空间利用 灵长类动物的生殖 行为 灵长类动物社会行 为的适应性
14动物的社群行为
0.5
0 1………. 10 ………....………………………. n
3)稀释和保护效应
猎物群越大,其中每一个个体被猎杀的机会就越小,一个动物会由于
同其他同种动物生活在一起而得到保护。 可以很好地解释鸵鸟和秋沙鸭在带雏期间的奇异行为。 有些动物,稀释效应是靠时间和空间的同步来实现 如:13年和17年蝉
三、社群大小与最优社群
1. 与社群大小变化有关的因素
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可能引起动物社群大小随着时间而变 化。如:鸟类社群的季节性变化。
资源质量和空间变异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各种动物社群
的大小。
资源的可预测性通常与其呈反相关关系:
资源的可预测性越高,动物社群越小; 资源的可预测性越低,动物社群越大。
6.群体生活对捕食者的好处
1) 通过信息交流更快地找到食物 Peter de Groot (1980)对奎利亚雀(Quelea guelea)的研究说 明了信息交流对鸟类觅食得重要性。
交流食物信息,分享食物
取食分室
大鸟室
2)提高猎食成功率和捕食效率
3)便于捕食较大的猎物
4)有利于捕食者在与其它捕食者的竞争中取胜
2)交配权属于一个雄性个体,野狗、火鸡、狼等
3)群内具有两只或更多只雄性动物具有同等的交配权
雌性动物的竞争不是为了交配权,而是竞争生殖权
竞争结果:
1)社群中所有雌性都参与繁殖,灵长类和有蹄类 2)小社群中一个雌性垄断生殖权,并能抑制其他雌兽的发 情和限制它们的交配(机制不清),原因:
(1)能够提供足够数量的后代供全群抚养 (2)生殖个体死亡后取而代之 (3)动物社群比较小和比较紧凑时,有利于优势个体有
从无脊椎动物到灵长类的各种动物中, 动物的社会性都是独立进化的产物。
第二节节动物行为的类型修改
3、防御行为
4、繁殖行为 5、节律行为
动物的社群行为
概念: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维持群
体共同生存的一系列行为。
社 群 行 为
特点:不是同种许多个体简单地聚集
在一起,而是群体内成员之间分工 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
举例:蜜蜂、蚂蚁、狼、猕猴、野狗
沿直线 实验现象 找到食 物
探究蚂蚁的通讯.
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
蚂蚁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气味进行传播. 6.表达与交流:
(感想?收获?或者新的疑问?)
斗鸡、斗蟋蟀
壁虎断尾 孔雀开屏
有利于动物获得食物、寻求适宜 鸟类迁徙、蛇 繁殖场所、避开不良生活环境 冬眠
探究 蚂蚁的通讯。
探究蚂蚁的通讯。
根据生活经验,以蚂蚁为研究对象,列出探究问题。 (下面几个可以让同学们参考):
(1)蚂蚁喜欢什么类型的食物 吗?甜的?咸的?冷的? (2)蚂蚁是怎样和同伴交流的? (3)蚂蚁如何识别群体成员?
期性现象。
特点:动物的行为具有周期性、节律性。
节 律 行 举 为 例
1、昼夜节律(昼行性如蜂、蝶、鸣禽, 夜行性如鼠、蝙蝠、猫头鹰) 2、潮汐节律(藤壶在涨潮时在水下觅食, 蟹类在退潮时爬出洞穴在海滩觅食)
3、季节节律(许多鸟类的迁徙、换羽、两 栖类与爬行类的冬眠、鱼类的洄游行为等)
意 义: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群的 繁衍是十分重要的。
一、选择题
1.下列动物的行为中,属于攻击行为的是( ) A.两只雄性盘羊为争夺一只雌性盘羊而发生争斗 B.一只狗和一只猫为争夺一块骨头而相互追赶 C.一只老鹰追赶一只奔跑的野兔 D.龙虾举起蟹钳反击天敌的进攻
第16章动物的行为2.2动物的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
第16章动物的行为第2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第2课时动物的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一、繁殖行为1.概念: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叫做动物的繁殖行为。
2.内容:主要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求偶、交配、孵卵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3.意义:保证动物的种族繁衍。
二、节律行为1.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也有许多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这些行为称为节律行为。
2.常见的节律行为: 潮汐节律、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等。
3.生物钟是存在的,它是一种以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复杂机制。
三、社群行为1.一起生活的动物群体内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具有一系列的社群行为。
2.特点:动物之间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分工,甚至个体之间出现了不同的等级。
探究点:动物的社群行为探究案例:《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国产动画片剧情轻松诙谐,情节爆笑,对白幽默,还巧妙地融入社会中的新鲜名词。
合作交流:(1)在村长慢羊羊的带领下,羊村的羊过着自由而有序的生活。
羊是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吗?它们具有社群行为的重要特征是什么?答案:是,它们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2)懒羊羊由于又懒又馋,常常被灰太狼抓住,每当被抓时它总是大叫救命。
它的声音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传递信息的作用。
师生互动:羊的这种行为,对羊群的生存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有利于种族的生存发展和繁衍后代。
(1)动物为延续种族产生后代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都属于繁殖 行为。
(2)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一定是群居生活,但是群居生活的动物不一定具有社群行为。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来总结一下吧。
:::⎧⎪⎪⎨⎪⎪⎩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节律性为周期性、有节律的行为社群行为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形成一定的组织, 有些甚至个体之间出现了不同的等级1.孔雀开屏和仙鹤起舞,其主要目的是( B )A.向人们展示它的美丽B.雄性吸引雌性,利于繁殖C.吓走敌害D.寻找食物2.蝶类白天活动,蛾类夜间活动的行为属于( A )A.昼夜节律B.潮汐节律C.季节节律D.没有节律3.下列属于动物社群行为的是( C )A.母鸡带领小鸡觅食B.山洞里居住着一群蝙蝠C.蜂王依靠工蜂喂养D.草原上共同生活着大量食草动物4.白居易诗:“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动物行为学——社群行为
时空特点十分稳定 成员稳定,相互认同 行为复杂:等级制度、合作行为等
2.2 近亲生殖
社群稳定导致近亲生殖,引起种系退化和生活力下降
死亡率高:Greenwood et al(1951)连续12年对牛津大山雀的研究表明, 近亲交配后代死亡率比非近亲交配的高51%, 但存活个体的生殖力表现正常 生活力低:Packer(1955)发现,狒狒的近亲交配使后代生活力下降40%
1-4室:可由通道 从X室进入,但在 X室不可透视小室
通 道
2
×
3
4
实 验 设 计
X室:A、B两个鸟 群的共同栖息地
实验一
训练A群鸟找到 1室中的水源
1
2 3 ×
训练B群鸟找到4 室中的食物
4
完成上述训练后,置A、B鸟群共栖于X室,不提供水源和食物; 结果:B群随A群去1室饮水;A群随B群去4室觅食
每只水黾受沙瑙鱼攻击次数主要决定于社群生活的稀释效应, 水黾群体越大,其中每只个体在单位时间内(5秒) 所受到的攻击次数越少Foster & Treherne,1981
王蝶(Danaius plexippus)
王蝶 (Danaius plexippus) 从北美迁往 墨西哥越冬, 聚集地可达3×104m2, 被某些鸟类捕食。 统计表明, 取食率与王蝶群体 大小成反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稀释效应所带来的好处大大超过了因群聚更加醒目所带来的不利。
稀释效应可解释一些奇异行为
沙鸭育雏期常偷取其它雌鸟的幼鸟加入自己的家庭
稀释效应与时间和空间的同步有关
十三年蝉或十七年蝉均以幼虫地下生活, 13年或17年后才从地下羽化而出。 在大范围内同时羽化可因稀释效应 而有效降低个体遭受捕食的机会
第四节 动物的社群行为-哪些是社群行为
第四节动物的社群行为:哪些是社群行为第四节动物的社群行为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社群行为的概念和意义,了解动物群体的组织特点及其优越性,了解动物通讯的作用和动物“语言”的种类。
2.在阅读、思考和小组讨论中,在了解动物群体的组织和通讯作用的基础上,概括出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通过从具体到抽象、从事实到概念的过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寻找与观察身边的动物的社群行为,使学生受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通过提醒学生观察动物不要伤害动物,对学生进行善待生命、爱护大自然的情感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前两节所学习的动物的攻击、防御、贮食和繁殖行为大体上可以看作动物的个体行为。
但任何动物都不可能是绝对独居的,至少在生殖时要和异性接触。
在此基础上,群居性社会动物才进化发展出来。
本节课通过学习动物的群体特点和动物群体内通讯的作用,使学生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许多动物营社群生活,如昆虫中的蚂蚁、蜜蜂,哺乳动物中的象、狮、鼠及各种灵长类。
社群生活对动物有利,可以有效地猎食和有效地防御捕食者的攻击,使动物群体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对维持个体与种族的生存有重要的意义。
本节没有给动物的社群行为下确切的定义,但社群行为的概念贯穿全课,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2.通过了解动物群体的组织,进而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是本课的难点。
由于书上介绍的白蚁是我国南方(广东、云南等地)热带的害虫,北方学生看不见;对于书上曾介绍的蜜蜂的组织,大部分城市的孩子没有养蜜蜂的经历,也很少有人亲眼见过;学生更难观察到鸟类或哺乳动物的社群行为,因此,学生对动物的群体组织缺乏感性认识。
在对动物的群体组织不甚了了的情况下,学生难于建立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建议教师尽可能加强直观教学,剪辑动物社群行为的录像片,或预备幻灯片、投影片、挂图等,让学生对动物的群体组织有感性的认识,尤其重视白蚁、狒狒群体组织的介绍,进而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生物说课】《动物的社群行为》
出新的问题:蚂蚁是如何将食物的位置告诉其它蚂蚁的?——涉及到的是
蚂蚁的通信方式。 探究《蚂蚁的通信方式》第一组实验后,提出新的问题:蚂蚁是否会 根据食物所在的方向找到食物? 探究《蚂蚁是否会根据食物所在的方向找到食物?》后改进第一组实
验,完成第二组实验后得出结论:蚂蚁可以在桥上留下一些标记。提出新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情分析
1
能够举例说出自然界中的群居动物 知道蚂蚁的分工现象 知道狮群中的一些等级现象 不清楚“社群”这个概念
2
3 4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情分析
最近发展区 群居现象、等级现象 社群行为
实验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别群居动物的社群行为
2. 举例说出社群行为一般包括等级现象和通信行为
2. 通信方式:
实验探究“蚂蚁的通信方式”
蚁穴
六、教学过程:获取新知
2. 通信方式:
初二.1班 朱紫一《探究蚂蚁的通信方式》实验报告截图
质疑:蚂蚁是否会记住食物所在的位置?
六、教学过程:获取新知
2. 通信方式:
六、教学过程:获取新知
2. 通信方式:
六、教学过程:获取新知
探究蚂蚁的行为 实验探究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六、教学过程:获取新知2. 通信方式:Fra bibliotek视觉通信
听觉通信
化学通信
六、教学过程:获取新知
2. 通信方式: 实验探究“蚂蚁的通信方式”
六、教学过程:获取新知
2. 通信方式: 实验探究“蚂蚁的通信方式”
暑假的探究实验:
蚂蚁喜欢哪种味道的食物?
学生提出新问题:
动物行为学——社群行为[谷风课资]
野狗通常是雌性后代离开;象,狮子,狒狒等 大多数动物是雄性后代离开;大猩猩可能两性 后代同时离开。
课资参照
31
社群成员之间的亲缘关系及其对 行为的影响
课资参照
7
水黾的捕食者是沙瑙鱼, 由于这种小鱼从水中捕食 水黾,因此不存在警觉性 随群体增大而增加的问题。 沙瑙鱼对不同大小水黾群 的攻击率都是一样,因此 对每一只水黾来说,沙瑙 鱼的攻击率就只取决于稀 释效应。
课资参照
8
偷雏行为
某些鸟类,如鸵鸟和鹊鸭, 当两只雌鸟相遇时,每只雌 鸟都试图偷取或绑架对方的 幼鸟加入自己的家庭,其好 处是:在捕食压力很大时, 自己的幼鸟可以因稀释效应 得到保护。
课资参照
6
• 虽然群体比个体更引人注目, 但是由于动物群体数目比动物
稀释效应
个体数目少得多,所以一个捕
食者找到一个动物群体要比找
到单独活动的物群越大,其中每一
个个体被捕杀的机会就越小,
这样,一个动物会由于同其他
同种动物生活在一起而得到保
护,这就是稀释效应。
课资参照
9
2. 集体防御
• 如果被捕食的动物并不比捕食动物小多少 或具有专门的防御武器,那么有时靠几个或更 多个体联合一致地行动,就可以抵挡或挫败捕 食动物的进攻。 • 一般来说,参与集体防御行动的个体越多, 捕食者就越难得手。
课资参照
10
3. 迷惑捕食者
• 当捕食者捕食群体中的猎物时,往往同时会 有许多猎物朝着不同方向奔跑,使捕食者受到迷 惑,不知去追逐哪一只更好,结果很可能丧失捕 食良机。 • 许多捕食者在追捕单个猎物的时侯是很 优秀的猎手,但当它们在追捕较大的猎物群时却 不是那么得心应手。
第四单元第二节动物行为的类型
4、繁殖行为
与动物繁殖后代有关的行为。包括: 两性识别、占有繁殖空间、求偶、交 配、哺育等。
大象养育幼象
5、节律行为
动物随着地球、太阳、月亮的周期性 变化,逐渐形成了许多周期性、有节 律的活动,这种表现出昼夜、季节和 潮汐节律的活动。如:大雁南飞、蝙 蝠昼伏夜出、蛙的冬眠、鱼类洄游等。
季节节律行为
连一连
新西兰有种原始蜥蜴,一年中有半年冬眠 孔雀开屏 两只黄鼬为争夺一只鸡而争着 黄鼬遇到敌害,释放臭气 老狼发现猛兽后,高声叫并带领猴群逃跑 社群行为 繁殖行为 攻击行为 防御行为 节律行为
3、 蝙蝠利用超声波分辨是否是可吃食物, 这种行为属于( ) A A 取食行为 B防御行为 C 生殖行为 D 社群行为 4、变色龙的肤色随环境的颜色变化(A) A防御行为 B攻击行为 C贮食行为 D领域行为
5、两只狗为争夺一块骨头而撕咬( C ) A取食行为 B防御行为 C攻击行为 D繁殖行为 6、狒狒群体生活,分工合作( B ) A防御行为 B社群行为 C攻击行为 D繁殖行为 7、蛾类昼伏夜出( A ) A节律行为 B防御行为 C攻击行为 D繁殖行为
(2)特点:群体成员之间有分工 合作关系;有些群体之间有等级 关系。如:蜜蜂、白蚁、猩猩等。
蚁后(产卵) 兵蚁(防御)
工蚁(筑巢、觅 食、哺育幼虫)
雄蚁:与雌蚁交尾
狮子的社群行为
社群行为
2、攻击行为
(1)概念: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 夺食物、配偶、领域或巢穴而相互攻击 的行为。 (2)特点:双方虽然斗争相当激烈, 但是很少受到致命性伤害。
第二章动物的行为
第二节 动物行为的类型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重点)
2、举例说明动物的各种行为对生存的意 义(重点)
《动物的社群行为》教案范文
《动物的社群行为》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动物的社群行为。
2. 让学生掌握动物社群行为的特点和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动物社群行为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物社群行为的定义。
2. 动物社群行为的特点。
3. 动物社群行为的作用。
4. 常见动物社群行为的例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物社群行为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教学难点:动物社群行为的具体例子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物社群行为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动物社群行为的例子。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动物社群行为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有关动物社群行为的课件。
2. 案例资料:收集一些有关动物社群行为的实例。
3. 分组讨论材料:准备一些关于动物社群行为的问题,以便学生分组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动物社群行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动物社群行为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动物社群行为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动物社群行为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动物社群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动物社群行为的意义,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动物社群行为的能力。
七、课堂小结:2. 强调动物社群行为在动物世界中的重要性。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并回答课后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一道观察动物社群行为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并记录。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3.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动物社群行为。
十、拓展阅读:1. 推荐一些关于动物社群行为的书籍、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该领域。
2. 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社群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六、教学活动:1. 实例观察:播放一段动物社群行为的视频,如狼群的狩猎行为,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社群行为的特点。
2.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观察到的动物社群行为,并互相提问,解答疑问。
八上523社会行为
动物的社会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例 如,许多弱小的动物和性情温和的草食动物都是集群生活 的,比如蜜蜂、蚂蚁、野牛、羚羊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 能战胜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
3.同样是肉食动物,虎是单独生活的,狼却往往集结 成群捕食猎物。这两种动物的捕食方式各有什么优势和 不足?
5.你能说出人类的社会行为与动物的有什么相 似和区别?
相似点:(1)社会群体内部有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个体之间通过信息进行交流; (4)社会群体中有等级之分等。
区别:人体社会要比动物复杂得多,如人类社会的行为 需要由道德法律来规范;成员之间需要通过复杂 的语言和文字来进行交流等。
通讯 在社会行为中有什么意义? 通讯能使动物个体之间取得联系。对群体 生活的动物来说,孤立的个体取食和御敌都很 困难,不同性别的交配繁殖也会受到影响。
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 使生物与环境成为统一的整体。
动物社会行为的意义: 使动物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维
持个体种族的生存和繁衍。
作出假设,设计实验
不少昆虫有趋向光源的习性。昆虫都有趋 光性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作出假设,并任 选3~5种昆虫,如家蝇、菜粉蝶、蟑螂、蟋 蟀、瓢虫、蚂蚁等,设计检验这些昆虫是否 有趋光性的实验。
1.鸡群或羊群中有最占优势者吗?它有哪些行为特点? 鸡群和羊群中都有占优势者,那就是一只漂亮健壮的
大公鸡和一只威猛的头羊。它不仅是群体的领导者还往 往享有取食、选择配偶上的优先权。其他个体多数时候 要看“领导者”的眼色行事。
雄蚁
兵蚁:保卫蚁穴
雌蚁(后蚁): 专职的“产卵机器”
标题第十三章动物的行为第四节动物的社群行为
年级初一下学期文件 cy2027.doc标题第十三章动物的行为第四节动物的社群行为章节第十三章第四节关键词动物/行为内容第四节动物的社群行为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社群行为的概念和意义,了解动物群体的组织特点及其优越性,了解动物通讯的作用和动物“语言”的种类。
2.在阅读、思考和小组讨论中,在了解动物群体的组织和通讯作用的基础上,概括出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通过从具体到抽象、从事实到概念的过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寻找与观察身边的动物的社群行为,使学生受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通过提醒学生观察动物不要伤害动物,对学生进行善待生命、爱护大自然的情感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前两节所学习的动物的攻击、防御、贮食和繁殖行为大体上可以看作动物的个体行为。
但任何动物都不可能是绝对独居的,至少在生殖时要和异性接触。
在此基础上,群居性社会动物才进化发展出来。
本节课通过学习动物的群体特点和动物群体内通讯的作用,使学生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许多动物营社群生活,如昆虫中的蚂蚁、蜜蜂,哺乳动物中的象、狮、鼠及各种灵长类。
社群生活对动物有利,可以有效地猎食和有效地防御捕食者的攻击,使动物群体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对维持个体与种族的生存有重要的意义。
本节没有给动物的社群行为下确切的定义,但社群行为的概念贯穿全课,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2.通过了解动物群体的组织,进而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是本课的难点。
由于书上介绍的白蚁是我国南方(广东、云南等地)热带的害虫,北方学生看不见;对于书上曾介绍的蜜蜂的组织,大部分城市的孩子没有养蜜蜂的经历,也很少有人亲眼见过;学生更难观察到鸟类或哺乳动物的社群行为,因此,学生对动物的群体组织缺乏感性认识。
在对动物的群体组织不甚了了的情况下,学生难于建立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建议教师尽可能加强直观教学,剪辑动物社群行为的录像片,或预备幻灯片、投影片、挂图等,让学生对动物的群体组织有感性的认识,尤其重视白蚁、狒狒群体组织的介绍,进而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社群行为的动物有哪些第三章动物的社群行为
社群行为的动物有哪些第三章动物的社群行为社群生活的好处(一)对被捕食者的用处提高警惕得安全的。
哨的时间正在取食的林鸽(Columba palumbus)独个体所用的时间更少,而用于进食的时间更多。
此外,如何防止欺骗者的显现出欺骗者的出现?¾¾¾些。
对任何捕食一类捕食动物的攻击来说,猎物群越大,护,这就是稀释效应稀释效应而增加的问题。
沙瑙鱼对不同深浅水靠时间和空间的同步化来达到稀释效应取。
13年和17集社群大小对个体人身安全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影响而急剧下降;社群行为的好处(二)对捕食者的好处通过信息交流蜂蜜更快地找到食物好处。
交流食物信息,分享食物提高猎食成功率以利捕捉较大的猎物在盐沼地觅食的黑雁(的食物-规律的“便于赚取可更新食物有利于捕食者在与其他捕食者的竞争中取胜混种群体的好处力的长处都会给其他物种带来好处,而且捕食两栖类一旦捕食捕食成功,其对猎物取食互补最适种群大小社群粗细的周期性变化类,灵长类。
BIDE (模型社群大小与资源特征集群觅食中的基因型竞争腐肉个体间的干扰与外以及对有限食(Elgar最优社群大小的利弊分析不同物种的比较研判寻泥沙中食物。
环鹬(Charadriushiaticula)固定值社群大小的时间收支模型(由Pulliam&Caraco提出)风险,而鸟类的活动时间则主要分配给与这些型,即取食最佳化社群是不稳定的社群内的环境因素社群生活和种内关系永久性的社群社群成员的稳定性必然识别不同成员间的彼此导致和相互了解,以使社群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如果领导成员社群核心成员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成员之间互不相识,那么这种社群关系就会简单得多在一个具有复杂社会关系的社群中,和合作这些行为往往非常发达,这些现象和行为都是建立在社群成员弊端稳定和彼此能够相互识别的基础上的。
近亲生殖会很少。
一般通过雄性或雌性的的外迁行为有效的避免了近亲交配后代发生社群成员之间的亲缘关系及其对行为的影响一点。
社群行为 优秀公开课教案
社群行为
社群维系
社群的维系依赖于合作互利的关系,但成员行为的相互协调却需要有效的通讯机制。
气味(外激素)和鸣叫声以及种种仪式化行为是常使用的通讯手段。
典型的社群性动物包括蜂、蚁、白蚁、狒狒和人类等。
这些动物的个体若离开群体则难以独立存活。
利他行为
动物集群共同取食、共同御敌、共同育幼,增强了个体存活和种族延续的机率。
特别是职能分工的出现和互相学习导致生活技能的不断改进,这大大提高了上述取食、御敌等行为的效率。
在社群中还可见到许多利他行为。
如司警戒的鸟发声警告同类逃遁,本身却招致了灾害;工蜂终日为整个蜂群忙碌,本身却不直接参与繁殖后代,螫刺入侵天敌时总同归于尽。
取食、生殖、防御等行为可以个体为单位,也可以群体为单位来进行,后者同时也属于社群行为范畴。
通讯行为更常被视为是社群行为的重要部分。
组织严密
蜂、蚁等组织严密的社群很早便引起学者的注意,但早期的解释多为拟人论的臆测。
对灵长目动物的狒狒社群的研究,很多是出于探索人类社会进化根源的目的。
社群行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对社群行为的现场观察和精确描述,行为的遗传机制和生理机制的探索,由生物适应的角度分析社群行为的利和弊,试图重建某些社群行为的进化路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种群体的好处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成
员组成的混种群体,共同
警戒,任一个物种警觉能 力的长处都会给其他物种 带来好处,而且捕食动物 一旦捕食成功,其对猎物 物种所造成的损失将会由 多个物种分担,从而减少 了每一个物种的死亡风险。
取食互补
最适种群大小
社群大小的周期性变化
动物社群的大小会随着时间而变化,这种 变化可能是由于环境的周期变化而引起 的,也可能与环境周期变化无关。 社群大小的季节波动。如某些鸟类,有蹄 类,灵长类。 某些社会性动物,其社群大小在一天之内 也会发生波动,例如狒狒。 BIDE (Birth-Immigration-Death-Emigration)随机 模型
Peter研究了奎利亚雀之间的信息交流。
交流食物信息,分享食物
2. 提高猎食成功率
两个或更多捕食者一起捕食往往比单独一个捕食者更容 易成功。如某些海洋哺乳动物
3. 便于捕捉较大的猎物
群居的食肉动物常常可以捕杀较大的动物。靠几个个体 的联合攻击,可以把一个巨大的猎物扑倒,特别是在后者 具有防卫能力的情况下。此外,在捕食较大猎物时,一些 捕食者可能受伤,但受伤个体依靠同伴带回的食物可以维 持较长时间的生存,减少死亡风险。
稀释效应
水黾的捕食者是沙瑙鱼, 由于这种小鱼从水中捕食 水黾,因此不存在警觉性 随群体增大而增加的问题。 沙瑙鱼对不同大小水黾群 的攻击率都是一样,因此 对每一只水黾来说,沙瑙 鱼的攻击率就只取决于稀 释效应。
偷雏行为
某些鸟类,如鸵鸟和鹊鸭, 当两只雌鸟相遇时,每只雌 鸟都试图偷取或绑架对方的 幼鸟加入自己的家庭,其好 处是:在捕食压力很大时, 自己的幼鸟可以因稀释效应 得到保护。
5. 有利于捕食者在与其他捕食者的竞争中取胜。
直接竞争:狮子和鬣狗常为一只自然死亡或被猎杀的兽尸 发生争斗;
间接竞争:两种捕食动物,如果他们的狩猎方法相同或同 样以猎物种群中易受攻击的个体为捕食对象,那它们之间 的间接竞争就会变得更加激烈。例如,鬣狗与野狗之间的 竞争要比鬣狗与狮子之间的竞争激烈得多
4. 便于获取可更新食物
植食性动物的食物有许多是属于可自然更新的。合 理利用这种能够可更新食物资源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 能有其他个体干扰。克服这种干扰的方法之一是保卫和 独占一个领域,另一个办法是以社群形式觅食。
在盐沼地觅食的黑雁越冬群就是以 后一种方法排除彼此间干扰的。观 察表明,黑雁每隔4天便重返同一取 食地点取食一次,4天的间隔时间不 仅能使黑雁的食物-海车前得以完全 更新,而且这种有规律的“收割” 还能刺激富含氮素的嫩叶生长。
2. 集体防御
• 如果被捕食的动物并不比捕食动物小多少 或具有专门的防御武器,那么有时靠几个或更 多个体联合一致地行动,就可以抵挡或挫败捕 食动物的进攻。 • 一般来说,参与集体防御行动的个体越多, 捕食者就越难得手。
3. 迷惑捕食者
• 当捕食者捕食群体中的猎物时,往往同时会 有许多猎物朝着不同方向奔跑,使捕食者受到迷 惑,不知去追逐哪一只更好,结果很可能丧失捕 食良机。 • 许多捕食者在追捕单个猎物的时侯是很 优秀的猎手,但当它们在追捕较大的猎物群时却 不是那么得心应手。
第三章 动物的社群生活 Social Behaviors
主要内容
• 群体生活的好处 • 群体大小和最优群体 • 社群生活与种内关系
社群生活的好处(一)
1. 提高警惕
——对被捕食者的好处
许多动物是靠逃跑,而不是靠隐蔽来获得安全的, 因此,组成群体的个体越多,捕食者被及早发现 的可能性就越大;
社群生活还可以减少动物群用于警戒放哨的时间。
社群大小与资源特征
一些重要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常常 对动物的社群大小有重要的影响, 如水源,矿物质,遮荫处等。
高质量的食物资源分布
资源的可预测性
集群觅食中的个 体竞争
取食个体间的干 扰以及对有限食 物的竞争会削弱 集群觅食的好处。
Hale Waihona Puke 麻雀群体中的一个个体发现一处食物时,往往会召 唤其他个体一起进食,使群体中其他个体获利,自 己也可以在其他个体发现食物时同样获利,而且也 使每个个体用于搜寻食物的时间减少。
社群生活的好处(二)
——对捕食者的好处
1. 通过信息交流更快地找到食物
• 对觅食不太成功的个体来说,观察和跟随另一个 觅食效率较高和熟知食物产地的个体去觅食,它就 会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和获得许多好处。
• 社群内部个体之间的这种信息交流对于那些以集 团分布和不稳定分布的食物资源为食的物种来说显得 尤为重要。
社群大小对个体安全的影响
• 捕食者发现猎物群的概率将随着猎物群大小的增 加而增加; • 在捕食者接近猎物群的过程中,其不被猎物群及 早发现的概率将随着猎物群的增大而急剧下降;
• 当猎物群很小时,捕食动物的攻击很难用猎物的 集体防御来阻止; • 当猎物群较大时,捕食动物很难专注于其中的一只 猎物,而不受其他个体的迷惑; • 捕食动物猎食成功的总概率决定于上述各个概率值 的乘积。
• 虽然群体比个体更引人注目, 但是由于动物群体数目比动物 个体数目少得多,所以一个捕 食者找到一个动物群体要比找 到单独活动的一个动物困难一 些。 • 对任何一种捕食动物的攻击 来说,猎物群越大,其中每一 个个体被捕杀的机会就越小, 这样,一个动物会由于同其他 同种动物生活在一起而得到保 护,这就是稀释效应。
• Kenward利用一只受过 训练的苍鹰攻击正在取食 的林鸽,发现随着鸽群的 增大,苍鹰攻击成功的机 会也就越来越低。
• Brian Bertram研究鸵鸟 时,发现在群体中的个体, 其用于警戒的时间比孤独 个体所用的时间更少,而 用于进食的时间更多。此 外,由于群体中的个体警 戒是随机的,使捕食者没 法预测其最佳捕食距离和 时间。
警戒时间——群体大小 捕获成功的时间——群体大小
群体中欺骗者的出现
• 群体警戒效果在群体大小达到一定值时便不再 增加,那么当一个群体的警戒效果已经达到最大 时,群体内便有可能会出现“欺骗者”,它们把 所有时间都花在取食上而不警戒,
群体中个体仍是自私的 群体中有一些“精明”的个体 警戒对个体具有直接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