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策略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不仅要求培养小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更好地运用在实践中。
提高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形象的了解,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还可以让学生将知识更好地应用在实践中。
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新课改的要求,本文主要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和具体途径进行论证。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策略引言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对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作用,所以数学教师的教学模式选择更是重中之重。
因此,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更多地融入实践动手操作环节,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材内容对实践环节进行创新和开发,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将数学知识更具象化的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趋向于现实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1.实践操作对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性1.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的效率在小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是学生的好动特性,我们应该迎合他们的性格特点,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
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个小学老师想解决的问题,在适应时代发展的前提下,老师应该积极的参与教学改革。
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解决学生在课上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还可以提升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也为学习新的课程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改善这种填鸭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够激发出学生更强的学习欲望以达到提高效率的作用。
1.2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各种实际操作活动,让他们培养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实际操作中形成的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知识蕴藏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在生活中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提高自信。
从这样的数学课堂走出来的孩子,往往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对知识有较强的探索欲望。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研究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的概念及特点动手操作是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物体或工具来完成数学学习任务。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动手操作主要包括计数棒、计数珠、图形板等教具的使用,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境和问题解决。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特点如下:1. 直观性强:动手操作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数学概念,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直观。
2. 情境性强:动手操作通常结合着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和问题,使学生更能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3. 参与性强:动手操作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欲望。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的有效性1. 提高学习兴趣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枯燥无味,动手操作的引入可以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 提高学习效果动手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能够更加直观地感知数学概念,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实际;动手操作还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需要亲自动手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动手操作通常需要学生进行合作完成,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需要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的策略1.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给予引导和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
2. 灵活运用动手操作教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动手操作教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动手操作教具。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摘要: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肩负着极其重要的学科知识传递职责,而且还需要关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科素养水平的培养。
小学生身心处于快速成长期,其思维也往往以形象思维为主,这种思维模式为其学好数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实施的整个过程期间内,注重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增加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小学数学学科知识内容,推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有效开展。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
动手操作能力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其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是本文研究的中心,通过本文分析,希望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实施的整个过程期间内,注重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学科教学活动的积极有效开展,对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对学生的学科成长与发展,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新课程教学发展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意义内容在于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动手操作活动中对数学定义、公式进行更好的理解,将生硬、枯燥无味的文字语言内容转变为直观生动的物体形象,极大地提升了数学教学效率;第二,基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学活动的积极有效开展,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相应的数学学科问题,基于数学教师的教学引导,学生可以自行动手验证数学问题的解决答案;第三,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空间形态,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涉及很多有关空间观念的知识,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实践活动的开展,对空间形态有更为生动直观的认知。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1、学校要准备好教具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很喜欢动手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动手操作的过程比较轻松,对课堂的知识吸收的也比较快,但是由于许多学生准备不好操作所需要的教具,因此很多动手操作的任务就很难完成,长此以往学生就逐渐失去了兴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是指人们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手部技巧和手眼协调能力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实际问题,还对他们的综合能力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具体措施和效果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具体措施1. 提供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机会: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机会,包括手工制作、实验、操纵等活动。
这些实践活动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室实践、社团活动等形式进行。
例如,在手工课上,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制作各种手工作品,培养他们的手部技巧和动手能力。
2. 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问题解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
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物理课上,可以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掌握物理原理。
3. 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实践层面上,还需要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例如,在生物课上,可以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如观察小生物的生长变化、植物的繁殖等。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完成一些团体项目,如制作模型、搭建实验装置等。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工合作,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效果1.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实际操作,比如修理电器、安装家具等。
他们的手部技巧和手眼协调能力得到提高,能够应对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操作方式,就能使学生的操作切实有效,学生才会动而不乱,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操作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探究规律、形成技能、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主动探索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
前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说:“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发现,主动获取知识。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们自己用长方形的纸折,利用分一分、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发现同样是表示长方形纸的4分之1却有大有小。
促进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问题的解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能力,克服难题的喜悦成为学生不断进取、提高学习兴趣的动力。
二、通过操作帮助学生探究规律课程标准把“探索规律”置于突出的位置。
首先强调让学生经历公式、法则等规律性知识的形成过程;其次是将“探索规律”作为数与代数中的独立内容,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教学力度。
小学几何公式的推导很多是建立在学生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这些操作活动之上的,所以说动手操作是教学几何公式的重要方法。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素养方略141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朱圣新小学劳动技术课程的操作性学习宗旨就是在于手脑并用,同向共进,以思导做,以做促思,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在做中内化,提高劳动技术教学的效率和品质。
在劳动技术课中,要注重动手与动脑的能力,正确运用可感知的作品来引导学生的劳动技术学习活动,在做中触发学生指尖上的跃动的智慧,可以优化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意义劳动与技术学科在很多人的概念中一直都属于一些偏远的学科,往往是不被人们所重视的,导致劳动技术教育摆不到应有的教育位置上。
他们最多也就只是从理论上承受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实践上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弱化劳动技术教育的地位,比如教师的随意安排(课程教师年龄偏大,而且都是其他学科调整下来的老教师充当),该课程被作为“副科”而会被其他主课所占用。
因此,许多“兼职”教师也就不会花也不想花心思去考虑如何提高劳技课的教学实效,造成了劳技课教学质量的底下。
比如剪纸,上课时,教师说说制作过程和方法,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去完成作业,这样就一节课就草草结束了,完全是落后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没有给学会一个真正动手的机会。
劳技学科是一门可以在学生愉快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创造能力、想象能力,是别的学科无法比拟的。
在课程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转变观点,由教师讲变成学生主动学习,探索一些劳技,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开展和实施劳动与技术探究学习的研究,学生要完成由被动变主动学习的转变,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来掌握一些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以动手操作为出发点在“探究问题中学习”,动手、动脑、尝试、探索,由学会技术到学技术,为终身学习打下一个结实的基础,让学生真正成为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挥潜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优化学具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谈一谈我的点滴做法。
一.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
操作学具既可以开发利用右脑,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又能让学生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的内化,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的提高,从而达到智慧的生长和创造力的凸现。
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1. 在认知的生长处,实施动手操作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它表明认识的螺璇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
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
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正是认知的生长处,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
就以9+3=12为例:(1)①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2)①3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②另7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3)如果老师要你摆出15根小棒,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怎样摆? 有多少种摆法? (4)以上这些摆法中,相同的一步是什么?(凑十)通过以上操作和思考,要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从一个数里拿出多少与另一个数凑成十,再加上余下的几得多少",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拿法不是唯一的。
公开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公开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当今社会,动手能力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之一。
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更是至关重要的任务。
公开课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机会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本文将探讨在公开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给予他们多样化的实践机会。
在公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
比如,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公开课中,可以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在学习手工技巧的公开课中,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手工品。
通过这样的实践机会,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在公开课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
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实践的方法和技巧,更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鼓励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去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逐渐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设置团队合作的任务动手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包括个人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团队合作的能力。
在公开课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团队合作的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相互协作和沟通。
通过与同学们一起协作完成任务,学生们可以锻炼自己在团队中的动手能力,并培养出团队合作的意识。
四、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材料支持在公开课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需要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材料支持。
比如,在家政课中,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食材和厨具,让学生去亲自动手制作美食;在音乐课中,可以提供音乐乐器,让学生去亲自弹奏乐曲。
通过提供这些资源和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实践动手的机会。
五、定期评估和反馈在公开课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评估和反馈。
教师可以定期对学生的实践表现进行评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建议。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 数学教学应不断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机会。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等得以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及时提供了课堂教学信息反馈,使学生思维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显示出来,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学生的思维错误。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应该从课前、课堂和课后等各方面来实施。
一、课前收集信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习惯。
1、收集有关信息,获得感性认识。
教师要敢于打破教材,善于跳出教材,能巧妙组织教材,把“丫舌”知识教给学生,把学生教“活”。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其观察生活,搜集信息,才能有效的激发其认知冲突,促使他们自主地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理解掌握知识,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百分率”这一内容时,不把书上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把树的成活率、考试的合格率、种子的发芽率等等,并深入到社会上,询问这此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
通过收集信息,使学生对“百分率”有了感性认识,对新课不再陌生,能轻松地接受各种新知识。
这样,从日常生活入手学习知识,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自制学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课前让学生用纸片裁剪各种三角形,学生为了剪全各种三角形,就必需复习有关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前,布置学生剪一个规范的圆,学生为了剪一个规范的圆,就必须预习圆的有关知识。
动手制造学具,学生容易接受,也很乐意完成,在制造学具的过程中,既能让学生学到一些数学知识,也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中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巧用学具,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巧⽤学具,培养学⽣动⼿操作的能⼒巧⽤学具,培养学⽣动⼿操作的能⼒著名⼼理学家⽪亚杰说:“⼉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所以在⼩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巧⽤学具,加强对学⽣的实践操作,让学⽣在学具操作中发挥潜⼒,通过学⽣动⼿操作学具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巧⽤学具,激发学⽣学习的主动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的理解、记忆还建⽴在学⽣的直观操作、动⼿实践上,如利⽤户外测量活动、制作活动、利⽤实物探索数量和图形的活动等等,亲⾃发现结果的来龙去脉和可靠性,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留给学⽣⼀个活动和探索的空间。
”所以,我在平时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精⼼设计操作活动,利⽤学具采⽤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的主动性、创造性,从⽽充分发挥学具的作⽤,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字叙述变成有趣的、快乐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游戏。
例如,我在教学“⾓的初步认识”中注意了让学⽣动⼿,给每个组准备了学具,让他们⽤⼿摸⼀摸,⽤⼩棒摆⼀摆,⽤剪⼑剪⼀剪,⽤画笔画⼀画。
通过动⼿操作学具,学⽣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知识的学习中,培养了能⼒,发展了思维。
⼜如在教学三⾓形⾯积公式时,我先给学⽣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三⾓形,让他们拼⼀拼看能发现什么,结果有的学⽣发现两个完全⼀样的三⾓形能拼成⼀个长⽅形,有的能拼成⼀个正⽅形,还有的能拼成⼀个平⾏四边形。
因为长⽅形和正⽅形都是特殊的平⾏四边形,所以根据平⾏四边形的⾯积公式,推导出了三⾓形的⾯积公式。
像这样学⽣通过⾃⼰的亲⾝感受、⾃我探索获得的知识,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巧⽤学具,注重学⽣的动⼿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巧⽤学具,培养学⽣解决问题的能⼒。
学⽣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
操作学具既可以开发利⽤右脑,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能让学⽣智⼒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的内化,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的提⾼,从⽽达到智慧的⽣长和创造⼒的凸现。
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动手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双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为主题,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学生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各种实践技能的基础,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技能,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动手能力的培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和途径1. 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参与实验操作,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
2. 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手工制作、实地考察等,促使学生亲身参与其中,锻炼动手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与,并在活动中培养动手能力。
3. 实际操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实际操作的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实习或实践课等形式,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锻炼动手能力。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实习就业等途径,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升动手能力。
4. 提供资源支持学校和家庭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资源支持,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学校可以提供实验室设备、工具仪器等资源,为学生的动手实践提供保障。
家庭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手工制作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具体措施1. 设计探究性实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摘要】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不仅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产生影响,还对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和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主动性。
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也是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核心素养是提高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基础,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是教育的重要任务,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
通过这样的努力,小学生将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技能,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核心素养、培养方法、创造力、课堂教学、家庭、学校、共同培养、提高、教育任务。
1. 引言1.1 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这种能力不仅是学习知识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知识的实际运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度,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提高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还可以为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当今社会,动手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仅仅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手段,更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注重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1.2 核心素养对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影响核心素养对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沟通技巧、创新能力等方面,这些素养对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新纪实 2020年第11期 教育前沿35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陈世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北岭乡宋家小学 甘肃临夏 731400)摘要:小学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也是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启蒙阶段,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推进,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在如今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和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各种动手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发现数学的乐趣,从而为学生构建灵活有趣的数学课堂,提升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动手操作;重要性;有效策略;小学数学小学数学学科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在现如今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需要学生通过实践动手操作的教学内容。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传统单一的小学数学教学观念和模式早已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和学习需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动手操作的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积极作用。
基于此,为了能够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必须要结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的学习内容开展多样化的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操作中自主学习、积极探究数学知识,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
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创新不仅是实现我国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更是促进我国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保障。
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阶段。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定理,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就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意义动手操作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概念和定理的表达方式常常给学生带来困扰和抵触情绪,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用感官去感受数学知识,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动手操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将纸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实际问题。
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需要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推理和分析,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手操作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需要动脑筋的学科,而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和策略1.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动手操作环节。
在布置任务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实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推导出定理的证明过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设计解题步骤和操作流程。
2.提供实物模型和教具。
实物模型和教具是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工具。
例如,利用平面模型和立体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面几何和空间几何的概念和定理。
利用计算器和几何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和操作。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动手解决问题,相互合作、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4.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
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图表、实时操作等教学工具,通过呈现直观的图像、视频和动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句话说得好‘听到的忘记了,看见的记住了,动手的理解了’,讲的就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如果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
学生只要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就会优先集中,认识就会敏捷而深入,情绪就会愉快而高涨,思维就会活跃而有创造性,行为就会持久而永恒。
数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参与操作的探索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小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得到满足,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在概念的理解上,首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文具盒的盖面,数学课本的封面,课桌的桌面。
然后比较文具盒的面与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数学课本封面与课桌桌面的大小,再根据理解感受,动口说一说面积的含义。
在教学面积单位时,让学生动手摸,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在充分动手的同时,学会比较和测量面积。
这样,通过数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所学的知识,而且促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启迪、挖掘和发挥。
二、通过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
动手操作能够提供使每个学生达到他们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
学生通过操作手中的学具,得出结论,无论他发现的结论是浅显,还是深刻,都是他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都已经充分调动了他的参与性和探究性。
再者,有的学生理论知识不足,但动手能力较强。
在操作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得到鼓励并增强学习的信心,引发学习动机,主动进取,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的内角和与小三角形的内角和相等, 并且都是180°。这
时, 教师提出疑问:“ 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 形的内角和
都是180°呢? ”这 样, 让学 生带着问题一边思 考一边实
验操作。学生通过实验、思考、交流, 得到以下方法:( 1)
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 再求和。(2)把每个三角形
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 结果都可 以拼成一个平角。
课改纵横·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中, 教师应
在
不断给学生提供 动手操作的机会。 这样一方面, 有利于学生 理解和掌
教浙
江
学绍 兴
中
市 越
培
城 区
养
皋生小
学
的 动
(312035
)
手鲁
操
国 富
握知识, 使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 等得以验证, 发 展学生的思维, 提 高实践 能力 ; 另一 方面, 可 以及 时 获得课堂教学信 息反馈, 使学生的 思维过程在动手 实践中显现出来, 教师可以采取相 应的措施, 纠正学 生的思维错误。 因此, 加 强动手操 作是培 养学 生学 习兴 趣和 发展 思 维的有效方法。 下面, 笔 者就教学 中如何 培养 学生 的动 手操 作能 力 谈 几 点做 法 。
150 综合 2008·6
三、创设情境, 让学生多参与 心理学表 明: 直观 、形 象、新奇 的东西及 有明确 的 目标要求, 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 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因此, 教师应有的放矢地组织 教学,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 标, 充分调动他们 的积极 性, 在猜想、操作和自学课本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猜想是依据一定的知识 基础对某一个问题进 行联 想和猜测的一种思维方式。如果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能 很好地运用猜想这一思考形 式, 就能调动学生 的积极 性, 使他们参与到学习中去。 如教学“乘 法结合 律”一课时 , 创设一 个情境让 学 生先复习加法结合律 , 再让学生明确学 习目标— — —猜 想乘法结合律。学生就会得出猜想: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 两个数相乘, 再乘以第三个 数, 或者先把后两 个数相 乘, 再与第一 个数相乘 , 它 们的积 不变; 减 法与除法 也 可能有结合律。这样, 既鼓励学生积极 猜想, 活 跃了课 堂气氛, 又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创设“动”的氛围, 引起动手操作 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 习过程的意识, 教 师在平 常教学中, 应该注 重运用现代化教学手 段, 展示 直观演 示过程或凭借直观教具, 指导学生参与 操作, 探 求知识 规律或结论。当学生动手操作时, 能使手、口、脑等多种 感官都得到训练。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实 验操作, 凡是能让 学生动手实验得出结 论的, 要 给予时 间和机会, 让学生 自己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探索 。教师 可随时进行适当的提示, 教给方法, 让学生在动 手操作 的过程中 掌握知识 , 使 他们领 悟到学习 要动脑 、动口、 动手, 培养了学生 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生的思维 能力也 得 到 了 发展 。 因此, 在课堂教 学中, 要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 手操作 能力, 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 手操作, 鼓励学生 求异创 新, 进一步开拓学 生的思路,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创 新能力。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才能真正理解 和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 提高自己的实践 能力和 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心得体会
科学主题研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心得体会我校小学科学教学的主题研修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并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
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我时刻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搞好科学课实验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我本学年的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走进科学,产生兴趣,让每一个学生成为科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从身边的问题入手,着眼于未来,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提高全体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科学中的探究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运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实践是探究知识最关键的一环,本学科学期教学主题研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我个人有以下心得体会: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动手实践的欲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课改的需要,更是创新教育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必需。
它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兴趣的培养,更有利于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学生动手探究的意识,激发探究的欲望。
二、提供材料,保障学生动手实践的效率在学生的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前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中吸收知识,获得创造性技能和思维,养成科学的创造态度。
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方案
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方案一、问题分析在现代社会,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日益减弱。
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提出一套系统全面的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方案,以期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并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设定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方案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改革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应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更加注重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的结合。
教师可以通过组建小组,开展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掌握技能。
四、实验课程设置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加强对实验课程的设置,开设更多能够激发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如生物实验、化学实验、物理实验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知识的乐趣和实用性。
五、校内动手实践活动学校应该组织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活动,如手工制作、实验操作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科技创新大赛,让学生在竞争中展现自己的动手能力。
六、社区实践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开展社区实践活动。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实习实训机会学校应该积极争取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
实习实训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并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
八、家庭作业改革家庭作业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完成一些动手实践的作业,如手工制作、科学实验报告等。
这样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九、评价体系改革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相应的评价体系。
学校应该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的评价,鼓励他们通过动手实践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徐丽燕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4年第09期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大胆放手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
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化难为易,而且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有利提高于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兴趣培养;动手操作;创新意识
几何学科逻辑性强,概念严密,历来是教学的难点。
因此,要改变以往那种教师讲解、教具示范演示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摸、摆、拼、画、在动手操作等实践中感受“空间”,化难为易,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下面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也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前提,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如课堂教学中,学生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
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作用,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
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
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如:长方体体积,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又如:利用学具操作,学生将圆柱侧面转化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公式。
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使用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
国外一些专家在进行小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时,都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三种能力之一(另外两种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大胆放手,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
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化难为易,而且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王惠霞.学生动手操作引发的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3(6):33.
作者简介:徐丽燕,女,1972年9月,学历:本科,就职于兰州市城关区水车园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