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年级诗歌鉴赏选择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解析(3)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解析(3)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解析(3)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雨晴至江渡柳宗元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1】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搓【2】在高树。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1】愚溪: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惊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

【2】浮搓(chá):水中浮木。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诗首句点题,为下文具体描写所见的江渡景象做铺垫。

B.柳诗末句,写洪水落后,浮槎高挂,一片菊条冷落景象。

C.韦诗末句“舟自横”是说雨后无人撑船,无法渡过涧口。

D.两首诗同写傍晚渡口,一写水落,一写潮涨,各有寄托。

(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两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A.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頭》)B.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蝉》)C.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出居》)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3)贺裳《载酒园诗话》说“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澶之意。

“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焦山吴潜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长江万里东注,晚吹卷惊涛。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车。

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

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释】①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

②金焦:金山和焦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写古城镇江的地理形势,长江滚滚东流,金山、焦山相对屹立,读来气势雄伟。

B.上片中“孤帆上下”写行船在浪涛中起伏,通过视觉感受写出了长江壮阔苍茫,亦有孤立无助之感。

C.下片高度概括地陈述了历史事件,说明了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议论。

2021高考诗歌鉴赏真题解析(三)

2021高考诗歌鉴赏真题解析(三)

五、【2021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纪村事[唐]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15.“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16.“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案】14.B15.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

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16.不同意。

“数声”好。

“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同意。

“一声”好。

“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解析】14.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查的题型,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多方面。

带着选项与诗句相关内容仔细对照,审核揣悟,力求读懂诗意,理解选项,发现问题。

B项,“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误,并非“农闲”“慵懒”,应该是农忙季节,从关于结尾句的注释“饷田:到田间送饭”和颈联“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酿酒”“ 砧”声中均可见是忙碌而充实的田园氛围,表现了农忙时节农家人的辛勤劳作。

故选B。

15.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一般需要翻译诗句,即解读浅层内容,然后深层理解情感主旨,最后结合手法、语言等明确表达效果,有结构作用的话也要指出来。

题干为:“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可见赏析角度不用面面俱到,侧重内容氛围,情感态度和诗人思想。

2021高三语文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七第二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含解析

2021高三语文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七第二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含解析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七第二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含解析第二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错误!1.宏观把控,综合分析.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但是其综合性明显加强,答题时需要全面分析诗歌。

2.体察入微,着眼细部.命题者经常会在细微之处设置陷阱,经常采用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等方法设误。

3.关注选项,辐射全诗。

命题者设置的四个选项,其内容大多是正确的,对于解决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和理解全诗内容具有积极作用。

错误!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

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就可以顺利作答。

设误点1:词句理解有误释义命题人往往故意曲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如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

对此,考生应在总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

典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劈头自问,暗含诗人无所事事的烦闷。

B.三、四句用“古树”象征着和杜甫的友情像古树一样长青。

C.一、二句是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

D.最后两句是说为了解除思念就跟随汶水一路南行.解B项,三、四句只是写生活环境,句子理解有误.析1.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题目。

念奴娇朱唏颜倦怀无据。

凭危阑极目,寒江斜注。

吴楚风烟遥入望,独识登临真趣.晚日帆樯,秋风钟梵,倚遍楼东柱。

兴来携手,与君更上高处.隐约一水中分,金鳌①戴甲,力与蛟龙拒。

拟访临幕清夜鹤②,谁解坡仙神遇。

断壁悬秋,惊涛溯月,总是无声句。

胜游如扫,大江依旧东去。

注:①金鏊:传说大海里的神龟.②鹤:古人认为是一种神异的鸟,故称仙鹤。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20211110032748)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20211110032748)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尽答案(优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词,达成小题。

水龙吟·过黄河许有壬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

经天亘地,滔滔流出,昆仑东北。

神浪狂飙,奔跑触裂,轰雷沃日。

看中原形胜,千年王气。

雄伟势、隆今昔。

鼓枻茫茫万里,棹歌声、响凝空碧。

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

我欲乘槎①,直穷银汉,问津深入。

唤君平一笑,谁夸汉客,取支机石② 。

【注】① 槎:竹、木複。

② 传说汉代张赛乘槎寻河源,见妇人浣纱,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此支机石也。

”(1)以下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词的开头两句从大处着笔,从时空角度写黄河气概之大、存在之久,确立全词基调。

B.黄河浪涛激越飞驰,气吞河山,声响如震天之雷,让游赏者心生惊慌,彷徨不前。

C.“歌声、响凝空碧”描绘手法和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纤歌凝而白云遏”相像。

D.下片中“鼓枻”“乘槎”为实写,“直穷银汉”为虚写,虚实联合,神韵无量。

(2)古人认为本词风格豪放,请联合“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作简要剖析。

【答案】( 1) B(2)①从境界角度,用词雄伟,境界宽阔。

“壮”有力量感,“汗漫”“绵邈”等词有宽阔感,“飘飘”有洒脱感,创造出雄浑辽阔的境界。

② 从诗人形象角度,诗人形象豪放狂放,洒脱不羁。

诗人胸襟壮志,旅游祖国壮丽河山,并希望能够咏唱吟颂。

③ 从感情角度,表达了作者壮游天下的壮心和吟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

【分析】【剖析】( 1) B 项,“让游赏者心生惊慌,彷徨不前”惹是生非,联合诗歌“神浪狂飙,奔跑触裂,轰雷沃日”不过写出黄河波浪气吞河山。

应选B。

( 2)从取境角度,“壮游”指怀抱壮志而远游,“绵邈”指辽远,这里指山川绵远辽阔,“飘飘”表现人物的洒脱自在,所以说用词雄伟,取境宽阔,境界深远;从创作主体角度,这几句写诗人壮游天下的壮心,由黄河之壮美联想到祖国河山之壮丽,激发了词人想要历尽祖国名山大川,饱览天下胜境,随地吟咏的梦想,显现了一个豪放俊逸,狂放不羁,洒脱自由的诗人形象;从抒发感情的角度,这几句写了诗人壮游天下的壮心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021届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专练卷二附答案详析

2021届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专练卷二附答案详析

2021届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专练卷二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晨雨杜甫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折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从正面切题,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

B.首联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将雨置于晨曦、树木的背景中,富有诗情画意。

C.尾联"亭午未全分"照应了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生命的短暂。

D.本诗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写景状物中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这首诗紧扣一个“小”字来写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捣衣诗柳恽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

“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

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C.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

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2).《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试题汇编及答案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试题汇编及答案

【新课标I】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两项是(5分)A.诗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环境,衬托出作者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体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因此吧她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首要根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盼望,但愿她们可以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事实,表达选材工作要依托其她考官来完毕。

15.本诗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精妙之处。

(6分)【新课标II】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日后入吐蕃会盟,酋长问她:“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与否?”李揆怕被扣留,骗她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典故,如下对此进行赏析不对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典故精确贴切,由于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区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虽然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家世第一,很有也许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弟弟紧张,但愿她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体现了诗人什么样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全国III】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1 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2,十首秦吟近正声3。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4。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20211110034331)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20211110034331)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优选 )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诗歌,达成下边小题。

秋晚登城北门①陆游幅巾② 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③ 秋。

河山兴废供搔首,出身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④ 。

【说明】① 城北门:成国都北门。

② 幅巾:当时念书人闲居时的一种装扮。

③ 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诗顶用杜陵借指长安,暗喻故都汴京。

④ 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疆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句描述诗人装扮和出游地址,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闲散的生活和日益衰颓的状况。

B.颔联巧用“杜陵秋”暗指宋代故都汴京,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迷恋。

C.“搔首”“倚楼”的描绘,表现诗人心忧国家安危,叹息命途未卜,抒发了忧国深情。

D.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戎马生涯,“非复昔”包括着对戎马生涯已成旧事的感触。

(2)诗人的“愁”表此刻哪些方面?请简要剖析。

【答案】( 1) B(2)①悲秋之情。

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暮秋节气,西风劲吹,眼前悲凉的情况令人愁绪满怀。

② 河山陷落、忧国伤时的叹惋。

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心,对陷落故都的、忧愁之情。

③ 出身遭际,前程未卜之愁。

诗人展望自己的前程,出身安危未卜,搔首不安,愁肠百结。

④ 壮志难酬的悲忿。

眺望烽火,仰望雁阵,想到光阴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

【分析】【剖析】( 1) B 项,“颔联巧用‘杜陵秋’ 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错误,从诗中来看,从诗中来看,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两句是写对边疆状况的忧愁和对关中领土的,前一句中“散关”是南宋西北边疆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边驻守过,今日登楼眺望从那边传来的烽烟,说明边疆上发生紧迫状况,作为一个踊跃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觉深切的关注和无量的忧愁;后一句是说暮秋到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陆游常期望从北方传来好信息,但此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倒是“杜陵秋”,“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心,对故都陷落的非常忧愁。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赵令畤春风试手先梅蕊,①姿冷艳明沙水。

不受众芳知,端须②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

雪后燕瑶池③,人间第一枝。

【注】① (pīng):光润而美的样子。

②端须:只该。

③瑶池:相传为西王母居住的仙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起句奇绝。

“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 上片第三、四句先扬后抑。

第三句削弱了梅花孤高的气势,隐含一丝落魄的哀伤;第四句则把梅花之清高孤绝与月亮相匹配。

C. 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的幽香。

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

D. 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

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答案】(1)B(2)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

“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

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

“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

“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围,烘托出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

③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清高孤绝。

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解析】【分析】(1)B选项“先扬后抑”错误,此处应该是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

陆游《卜算子•咏梅》曾写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不愿与百花争艳却遭来百花的妒忌,把梅花写得极为美丽又清高孤绝。

而此词的作者却说“不受众芳知”,梅花孤高的气势削减了,仿佛还有了一丝落魄的哀伤。

2021高考诗歌鉴赏题型专练含答案

2021高考诗歌鉴赏题型专练含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专练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各题。

杂诗四首(其四)①王夫之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

壮士匣中刀②,犹作风雨鸣。

飞将不见期,萧条阻北征。

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

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

因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注】①清军南下,王夫之起兵抵抗,曾助抗清英雄瞿式耜守桂林,后受谗遭逐,流转湘西,本诗为该时期所作。

②匣中刀:古人以刀剑在匣喻壮士不得志,刀剑有声,表示不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六句运用汉朝李广的典故,写出了将领有志抗清却不被征召、抗战受阻的现状。

B.七、八句与“良夜”相呼应,描写了眼前的大好河山,进一步坚定了诗人的复国之心。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体现了诗人以抗清救国为己任的爱国情怀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D.全诗有写景,有抒情,有叙事,苍劲悲凉,情意深沉,层次清楚,诗意进展顺畅自然。

(2).有人评价本诗开头四句写得“情境和谐”,请简要说明之。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夜行船①欧阳修忆昔西都欢纵。

自别后、有谁能共。

伊川山水洛川花,细寻思、旧游如梦。

今日相逢情愈重。

愁闻唱、画楼钟动。

白发天涯逢此景,倒金尊、殢②谁相送。

【注】①本词是欧阳修赴任途中与友人梅尧臣相遇时所作。

②殢(tì):滞留,沉溺于,此指醉酒。

(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表现词人对当年在洛阳与友人欢聚的回忆,饱含对洛中故友的深切缅怀之情。

B.“伊川山水洛川花”采用互文手法,旨在表达词人对记忆中洛阳自然山川景象的赞美。

C.“白发”句指词人和友人都为仕途在外漂泊,又都年纪渐老,重逢又分别,不由得唏墟感慨。

D.本词上片追忆往昔,旧时同游之事,恍如一梦;下片感叹当前,老朋友白头聚首,无限伤感。

(2).请从情感的角度赏析“愁闻唱、画楼钟动”一句。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诉衷情近柳永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

2021全国高考真题(诗歌鉴赏)

2021全国高考真题(诗歌鉴赏)
诗人运用虚写,借景抒情,江州之地有着美丽的庐山风景,希望友人能开心游赏。 很显然,杨巨源都是想以此来宽慰被贬的白居易,说你那贬谪之地有如此形胜佳景, 当可宽汝谪宦之心。
诗人通过想象,虚实结合,一者表达对好友的思念牵挂,二者表达对好友的理解 及同情。在这两句诗中,前者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思念,后者想像了白居易对京师 的思念,这两种思念的用情都是很深的。
读诗句【疏通句意,存疑最可贵】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
道在:指大道在。道,指方法、道义等。 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指经过孔子 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此处以“六经”代指各类书本,亦指书中的智慧。 宁有尽:难道有穷尽和极限。宁,指岂,难道。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尽,指尽头, 极限。 躬耕百亩:指亲自勤奋耕种农田。躬耕,指亲自耕种。《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百 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古代实行井田制,一个男劳动力可分得耕田一 百亩。 最亲切处:指最亲密、最关心、最重要的地方。 今相付:指如今托咐、嘱咐你们。成语“披心相付”,指真心待人。 熟读:指熟记、朗诵。 周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题意:寄诗给江州司马白乐天君。
读诗人 知人论世功夫深
【作者简介】 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杨巨 源是从中唐前期到后期的重要过渡人物,曾与中唐前 后期很多重要诗人有唱和,交情不浅。其七律曾为白 居易所推崇(见《与元九书》)。王夫之曾称其“七 言平远深细,是中唐第一高手”。生平事迹见韩愈 《送杨少尹序》。有集五卷。
标题
读懂诗歌抓 手

2021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及答案

2021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及答案

2021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及答案不管你在轻松地学习,还是困难地学习。

其实,只要擅长在未知中查找爱好,你就能永久乐观地对待学习,下面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2021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及答案,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一、【2021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方培育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临时搁置,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希望能走进自然,领会美妙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想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4.A15.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圆满;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念和对以后美妙生活的展望。

【解析】【分析】14.本题综合考查同学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力量。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认真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

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状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

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缘由,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写了一封信,回信以示酬和。

2021届高三诗歌鉴赏训练题

2021届高三诗歌鉴赏训练题

2021届高三诗歌鉴赏训练题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醉中感怀陆游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鵷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

②檀槽:指乐器。

8、“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分)参考答案:(1)画面: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

作用:①衬托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

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二联叙事,第四联抒情,叙事和抒情通过这一句贯穿起来。

9、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6分)参考答案: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特点: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抒情主人公现在的形象特点:漂泊边城,壮志未酬。

早年,姓名被君王记住,足见其被君王赏识、器重;说自己“壮心未许”,可见其早年壮志满怀。

如今,作客边城,漂泊憔悴,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夜如年贺铸斜月下,北风前。

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注释:本词作于北宋,北宋政治羸弱,且常被少数民族侵犯,作者也十分关注社会及国运。

捣衣:把布帛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棉软以便裁缝。

此处为捣寒衣、战衣。

破除:唐宋人口语,消除,除去,消磨。

8.诗前面写“万杵千砧捣欲穿”,后文却说“不为捣衣勤不睡”。

既然夜不睡不是因为捣衣,那是为了什么?请简析。

(5分)前文写“万杵千砧捣欲穿”是表明为了远在边疆的亲人准备寒衣,但准备寒衣也不必一夜不睡;(1分)后句写不为捣衣,表明,女主人公还有一层对远征家人的深切痛苦的思念之情。

(2分)这思念的痛苦无法排谴,只能借这“捣衣”来消磨时光,打发这夜晚难过的时间,减轻心中思念的痛苦。

(2分)9.作者在末句说“破除今夜夜如年”,站在作者角度,试推测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时内心的思想情感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20211108120036)

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20211108120036)

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尽答案(优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下边小题。

武威同诸公过杨七隐士,得藤字[唐]高适幕府日多暇 ,田家岁复登。

相知恨不早 ,乘兴乃无恒。

穷巷在乔木 ,深斋垂古藤。

边城唯有醉 ,其他更何能。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首联写农田今年又获丰产,自己在幕府多安闲,交代了拜见朋友的背景。

B. “乘兴乃无恒”一句 ,表达了诗人不可以够常常乘兴拜见朋友的遗憾之情。

C. 诗人感觉对待杨七隐士的招待无以回报 ,只好用喝醉酒的方法来道谢。

D.这首诗叙事兼有抒怀 ,语言未故意雕琢 ,却能够于朴素中表达真性情。

(2)诗的颈联创建了如何的境界 ?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1) C(2)第一问 :巷子冷清简陋 ,树木掩映 ;斋院深深 ,古藤环绕。

创建了深太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

第二问 :既点明标题中的“得藤字”,又加强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还为尾联的抒怀蓄势、铺垫。

【分析】【剖析】( 1) C 项误解诗意。

“无以回报”“只好用喝醉酒的方法来道谢”错误。

此项是对诗歌尾联的理解赏析。

本诗借拜见朋友来抒发心中“块垒”,尾联是借酒浇愁,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愁闷心情。

应选C。

( 2)本题中,颈联是写景,意象“穷巷”“乔木”“深斋”“古藤”,创建了古朴幽静的境界为;这两句诗在构造上点题,为尾联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愁闷心情”蓄势,作铺垫。

按照境界赏析题的答题规范整理答出即可。

故答案为:⑴ C;⑵第一问 :巷子冷清简陋,树木掩映 ;斋院深深 ,古藤环绕。

创建了深太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

第二问:既点明标题中的“得藤字”,又加强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还为尾联的抒怀蓄势、铺垫。

【评论】⑴本题考察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要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查核,查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依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剖析归纳,另一种是对诗歌特点和手法的赏析,剖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感情、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点归纳不当。

2021年高三考前试题精选语文:4诗歌鉴赏含答案

2021年高三考前试题精选语文:4诗歌鉴赏含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21年高三考前试题精选语文:4诗歌鉴赏含答案(1)和三、四两句比,一、二两句的写作角度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2)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4分)答案:(1)一二两句站在访客(远客)的角度写,三四两句从主人(作者)的角度写;(2分)想象访客旅途的艰辛,(1分)暗含对远客的体贴以及对客人来访的感激。

(1分,“体贴”或“感激”,答出一方面即可)(2)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既有对访客的盼望,又流露出有客来访的欣喜,还体现了好客之情。

(2分,“盼望”、“欣喜”和“好客”答出其中两方面得1分,结合内容简析1分)“青苔黄叶满贫家”,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

(2分,感情1分,简析1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书边事(唐)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1)请赏析首联中“倚”字的表达效果。

(4分)(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答案:(1)“倚”字写出了守城战士倚楼而息、懒于警戒的安闲姿态(2分),传神地烘托了边关久无战事,一派安宁和平的气氛(2分)。

(2)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心情(2分)。

尾联以比喻作结,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2分)。

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注:①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

②秋山诗人《登楼》诗有“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句,此处化用。

(1)本诗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析。

(4分)(2)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之说。

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疏密相间、详略适宜才能突出主体。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20211110042723)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20211110042723)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尽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诗歌,达成下边小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川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绚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孤独,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 此诗作于公元762 年。

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 孔父即孔子。

③ 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闪避战乱走开长安,往荆州依赖刘表。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A.一二句描绘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的情况,从正面描绘出路上雾气浓厚,连续时间长。

B.三四句写出暖冬之景。

蚊虫飞舞,野凫少见行人,人离开才忽自觉,缄默顷刻,四散而去。

C.本诗既借景抒怀,又运用典故,寄望了深邃的感情。

D.写山中湿气浓厚,阴云层层,一如诗人心里的沉郁。

写蚊蚋集、凫鸭乱,以动衬静,那种静寂也是诗人心里的孤单的外化。

(2)请剖析最后四句中诗人表达出的感情。

【答案】( 1) A(2)孔父伤时,王粲去国,我这一世,流浪不定,不由叹息不已。

作者借此表达生不逢时的愁闷,飘零他乡的哀思,对国家命运的忧愁。

【分析】【剖析】( 1) A 项,“从正面描绘出”错误。

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衣裳沾雾而自湿,向来到中正午分,雾气才散尽。

“衣裳沾雾而自湿”是侧面描绘,应当是正面与侧面联合写出路上雾气浓厚,连续时间长。

应选A。

(2)最后四句的意思为忽然就想到了孔子,想到了“吾道穷矣”的一声浩叹,忧时伤生之意顿生。

忽然就想到了王粲,想到了“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的悲伤无奈。

而后就想到了“我”——这一世苦于飘泊,转徙江湖,不由发出一声痛惜。

已进老境的杜甫久病于飘泊,心中的悲苦一如江水漫漶。

但是,无穷江山,孤身一人,这种悲苦又能向谁倾倒呢?所以惟有一声长叹而已!连用两典,把个人不幸与家国情怀连在了一起,写出了飘零他乡的哀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愁。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20211110033505)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20211110033505)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南唐词,达成下边小题。

鹊踏枝冯延巳几度凤楼同饮宴。

此夕相遇,却胜当时见。

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蜡烛泪流羌笛怨。

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

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1)以下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上片写情侣的相遇和追想,忽今忽昔,将眼前和往昔的时间之线交织在一同。

B.上片抒写的感情挨次是再次相遇的惊喜——追想往昔的欢喜——又将离其他难过。

C.过片“蜡烛泪流羌笛怨”画面感极强,既承上片末句喜中含悲又启下片分别之痛。

D.全词境华辞洁,语淡味浓,情至心苦,哀怨内敛,表现了冯延巳词作的基本特点。

(2)请赏析下片的表现手法。

【答案】( 1) B(2)①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经过“蜡烛泪流”“羌笛怨”“肠千断”,抒写主人公离其他伤痛;② 经过细节描绘,“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形象表达出主人公慌张、矛盾的心理;③ 借用典故,“阳关三叠”巧引“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暗抒分别之苦。

【分析】【剖析】( 1) B 项,“上片抒写的感情挨次是再次相遇的惊喜——追想往昔的欢喜——又将离其他难过”错误,此词上片的意思为:以前几度在凤楼上,共同欢歌饮宴。

今夕相遇,却赛过初识乍见。

低声密语以前的欢娱,她屡次转面,双眉紧锁凝集着的离恨,好似春季模糊的远山。

此中,“几度凤楼同饮宴”,是追想往昔的欢喜;“此夕相遇”突然拉回到今夜;“却胜当时见”,又立刻将今日比回到过去;“低语前欢”,又拉回此刻的情形。

故选 B。

(2)通读下片,“蜡烛泪流羌笛怨。

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

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把它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目睹蜡烛哭泣,耳听羌笛发出哀怨。

她偷偷地整理罗衣,欲唱却又心灰意冷。

此时只图一醉了事,不辞狂饮杯杯酒满,听唱那送其他《阳关曲》调,令人千秋肠断!”而后逐句剖析其表现手法,如“蜡烛泪流”“羌笛怨”使用了拟人的修辞,表达了主人公离其他伤痛之情;“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运用了细节描绘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主人公心烦意乱,不忍离其他奇妙矛盾的心境;“阳关”化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运用典故再次表达离其他伤痛;“肠千断”使用夸张的修辞,使主人公的分别之痛达到极点。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20211110035015)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20211110035015)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尽答案(优选 )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小题。

莎衣①(宋)杨朴②软绿柔蓝著胜衣 ,倚船吟钓正适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 ,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 ,乱堆渔舍晚晴时。

③【说明】①莎衣 :即蓑衣。

②杨朴 :字契元 ,为人淡泊闲静,一世布衣。

③直饶 :犹纵使 ,即便。

绶: 系印纽的丝带。

金章:金质的官印。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首句“软绿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 “绿”“蓝”写色彩鲜亮 , “轻”“柔”点明质地柔和。

B. 颔联中的“蒹葭”指芦苇 , 菡“萏”指荷花 , 卧“ ”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

C. 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述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

D. 颈联写到渔人醉酒以后及晚晴之时脱掉蓑衣,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可见其洒脱豪迈。

( 2)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感情 ?请联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1) D(2)“伊”表面上指的是蓑衣,实质上指的是隐居生活。

只管紫绶、金印极其尊贵,但作者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

作者借对蓑衣的喜欢,表达了对亲密自然、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神往;也表达了憎恶政界,不肯当官的思想感情。

【分析】【剖析】( 1) D 项,“颈联写到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错误,选项误解诗句意思,“乱堆渔舍晚晴时”不是渔舍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而是在晚晴时,归棹拢岸拿蓑衣,乱堆蓑衣。

应选 D 项。

( 2)从诗中来看,本题固然是针对尾句设题,但考生需要关注全诗,要想知道“未肯轻轻博换伊”中“伊”所指的对象,需要对诗歌的标题以及诗歌的内容有所掌握。

本诗的标题是“莎衣”,即“蓑衣”,而诗歌除尾联两句抒怀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

首联写渔人爱蓑衣。

颔联写渔人披蓑衣。

颈联写渔人脱蓑衣。

蓑衣固然是用草和绳索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亮、质地柔和的,衣着它是赛过衣服的。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4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4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3(上海卷)(四)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8分)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傍晚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标题问题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

(1分)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并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四)14.津亭15.D16.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表情。

颔联则直接抒爆发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表情。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四川卷)12.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子规【注】[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别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示手法的作用。

解答这个字,要安身诗歌,从写法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1)答案:“空”字既逼真的描绘出贪夫卷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示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5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形象的把握。

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作者所选的意象——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乡难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三年级诗歌鉴赏选择题【含答案】本套试题均为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5分,满分100分。

1.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答案:C解析:“突出渲染”不当。

不是描写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而是通过议论介绍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因为菊花凋谢后,再无他花。

2.对下面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答案:D。

不是直抒胸臆,是曲折,婉约的间接抒情方法。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3—4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3.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酾(shī)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答案:D。

与C矛盾,最后一句三国英雄中不含刘备,而是诸葛亮。

4.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C.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答案:B。

不是对三国英雄进行比较,孰优孰劣,而是借古抒怀。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5-6题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5.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B.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

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答案:A。

这两首诗描写的洞庭,角度是并不相同的。

雍诗只写了洞庭湖中山的倒影。

起句“烟波不动影沉沉”写洞庭湖风平浪静,看见君山在水中的厚重深沉的倒影,下句写因凝视倒影,所以只见翠山不见碧水。

颜色浓淡相宜。

这些景象只能在白天才能见到,并无半语出自月夜。

所以“烟波不动”没有写月光下的景象。

6.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luó)髻(jì)。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答案:D。

这两首诗意在描绘洞庭湖美丽的湖光山色。

刘诗奇思壮采,雍诗精巧清丽,但从它的意境和气势的角度与《岳阳楼记》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如果说两首能与《岳阳楼记》有同样“宠辱偕忘”的效果,过于拔高、勉强。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8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7、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答案:B。

“自小”错,少,指数量少,本句指邻居数量不多。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是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答案:C。

错在“明确写出”。

尾联暗写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联只写景,并无“明确写出”向往隐逸生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9-10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杆,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C.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B.“风灯照夜”指防风的渔灯照着江面,是静景。

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0.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面四首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A.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A.真正做到了一句一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11.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蝉虞世南垂绥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①垂绥,绥:应是蕤(ruí),指下垂的帽带。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很像士大夫们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

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

“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

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11.D.无叙事,寓情于景不当,应为托物言志,咏物抒情议论。

12.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末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12:C.诗人此时无事可做,闲得发慌,敲着棋子,但心中着急,说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3-14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①。

①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

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微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13:C。

“散丝”即雨丝,尾联经过前面的铺写渲染,至此已经形成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一种浓重、压抑的氛围,诗人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这里用了一个“比”字,将离别之泪与雨丝并融在一起。

前文写离别之情都还十分含蓄,将离愁别绪寓于景中,这时却再也控制不住,诗人的离别愁绪喷涌而出,改含蓄地表达送别之情为直抒胸臆。

14.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

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A.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B.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

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

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鞮(dī)。

14.A.分析:A这首诗四句都写到了景物,而且对人的感情都含在诗的字里行间,都寓于“竹林”、“斜阳”、“青山”这些景物之中。

B项并没有以“主要篇幅”“写景”,C项用的都是白描的语言,无一句写景,D项没有一处写景,故而也不应作为选项。

(2012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15.C.【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