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人教版 (1)

合集下载

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 人教版

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  人教版

1.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数加数=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出加减法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加减法的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加法的意义,让学生举例说明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然后讲解减法的意义,让学生举例说明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深入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例如,给出两个加数的和,让学生求其中一个加数;给出被减数和差,让学生求减数等。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如测量身高、计算物品价格等,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然后布置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完成教材P27页的练习题。

2. 请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讲解、实践操作等环节,让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深入讲解”和“实践操作”环节。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关系的核心步骤,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年级:四年级下册科目:数学版本: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即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具体包括:1. 加法的意义: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的和和一个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

3.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即加法中的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减法中的被减数加上差等于减数。

4. 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法中的加数、和;减法中的被减数、减数、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加减法的意义,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笔、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小明买水果的故事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加减法计算水果的总价。

2. 讲解加法的意义:通过小明买水果的故事,讲解加法的意义,即合并两个数成一个数。

3. 讲解减法的意义:以小明买水果的故事为例,讲解减法的意义,即已知两个数的和和一个数,求另一个数。

4. 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通过实例演示,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即加法中的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减法中的被减数加上差等于减数。

5. 讲解各部分间的关系:明确加法中的加数、和;减法中的被减数、减数、差。

6.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讲解并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加法的意义2. 减法的意义3.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4. 各部分间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有10个苹果,他又买了3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答案:13个苹果。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3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3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3篇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对分数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认识理解,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整理和复习,回顾学习过程和方法,体会将知识条理化的作用,逐步养成整理和反思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算理、算法。

三、教学准备多**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整理,整体回顾1、知识梳理。

教师:关于分数,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1)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老师补充并同时在黑板上整理,形成下图。

【设计意图】总复习是对一个学期所学知识的全面整理和巩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已学的知识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整理习惯。

2、概念回顾。

(1)复习分数的意义。

教师: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学生: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教师:单位“1”与分数单位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学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位同学分到这块月饼的。

这块月饼就是单位“1”,就是分数单位。

教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2)复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师: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学生1: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学生2: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学生3:假分数可以转化为整数或带分数。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什么相似?学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知道加法和减法是互为逆运算。

2. 使学生掌握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的意义2. 减法的意义3. 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和减法是互为逆运算,熟练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习整数的加法和减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1)加法的意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如两个苹果加上三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减法的意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如五个橘子减去两个橘子还剩下几个橘子,使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的概念,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加数加数 = 和,被减数 - 减数 = 差。

3. 练习与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以及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

4. 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同时,布置一些拓展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加法和减法实例,与家人分享学习心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掌握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本学期的起始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加法、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各部分间的关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减法的实际意义,掌握它们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减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理解不透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掌握它们的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法、减法的意义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如被减数、减数、差等。

3.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加、减法的意义。

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运用问题导向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实例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购物、做菜等,用于讲解加、减法的意义。

3.练习题:准备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怎样计算总价?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进行加法运算。

通过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加法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加法是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加法的运算过程。

同时,介绍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被加数、加数、和等。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含答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这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加减法的应用,从而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但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知道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引导发现法,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黑板、粉笔。

2.实物、图片、卡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3.小组合作学习准备。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有3个苹果,朋友给你2个苹果,你一共有几个苹果?”让学生回答,并解释答案的来源。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加减法的意义。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加数、和、减数、差等。

3.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选取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6.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四则运算 第1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四则运算 第1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一、四则运算►教案◄本单元主要教学加法、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乘法、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及运算顺序,了解小括号、中括号的作用及有关0的运算。

教材一开始就教学加法、减法的意义,再教学乘法、除法的意义,让学生对加、减、乘、除有个系统的认识,接着在四则运算中介绍了小括号、中括号的作用,让学生弄清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中加强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例5中安排了租船最省钱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学习,灵活解决租船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含有小括号、中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此前学习过的加、减、乘、除法的知识和四则混合运算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概括和总结。

1.进一步掌握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学会含有小括号、中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归纳出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有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正确运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答问题。

2.会用小括号、中括号列综合算式。

3.灵活制订租船最省钱的方案。

第一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材第2、3页例1的内容及练习一。

1.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能够比较熟练地应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

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一、旧知铺垫1.口算。

155-30800+32510+35230+50 143-24 61-452.说一说。

32+100表示()150-30表示()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2.掌握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加减法则;3.理解加法和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掌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灵活运用。

二、教学重点1.掌握加法和减法的概念;2.掌握加法和减法运算法则;3.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4.熟练应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理解几何图形中的加、减法运算;2.灵活运用加、减法计算问题解决。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四下》;2.教学投影仪;3.教学PPT;4.教学实例和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通过展示一幅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猜测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加法、减法的概念。

二、新知导入介绍加法和减法的定义和运算法则,通过实例讲解给予学生直观理解。

三、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巩固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

二、拓展通过生活实例展示加、减法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练习设计一些与几何图形相关的加、减法题目,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教学反馈每节课结束时进行小测验或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七、课堂小结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加、减法的概念、意义和运算法则,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八、作业布置布置一定数量的加、减法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好加、减法的相关知识。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体验加法和减法的实际应用,理解加法和减法是相反的运算,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知道加法和减法是相反的运算。

2. 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和”、“差”、“加数”、“减数”的理解。

2. 学生对于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加减法运算卡片、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引导学生回顾加减法的基本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加减法的意义,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是相反的运算。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体验加法和减法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加减法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1. 加减法的意义:加法是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是将一个数分成两个数的运算。

2.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数加数 = 和,被减数 - 差 = 减数,被减数 - 减数 = 差。

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加减法题目。

2. 观察生活中的加减法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作业中,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加减法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第一课时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第一课时人教版

第一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3页例1及做一做。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整数加、减法有较多的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有关加、减的意义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是对加、减法运算认识的巩固和扩展,教材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

为将来学习小数、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打下基础。

二、核心能力通过解决问题,结合实例概括加、减法的意义,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对比中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三、学习目标1.借助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加、减法的意义,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比较、概括等活动,能发现并用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间的关系,会在实际计算中运用。

3.通过巩固练习进一步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归纳减法的意义,理解“逆运算”。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你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让我们一起走进青藏铁路吧(观看视频)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出示课件:例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你能根据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能改编成减法问题吗?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格力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西宁到格里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这些都是用加、减法解决的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和关系等相关知识(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的开始,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明确研究问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1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1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列加、减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教师讲解及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并解决类似的问题,学会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体会四则运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欲望,提高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并熟练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来完成算式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打算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的合作学习,为学生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引导学生经历整个探究学习过程,并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掌握新知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第2页)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坐过火车呢?2、师:事实上我们要坐火车是因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距离很远。

那么距离到底有多远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看看怎么解决生活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吧!(二)探究新知:1、(课件第3页)现在我们一起看例题: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度,以及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度,怎么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度呢?(1)你能用线段图来表示数量关系吗?(2)请列出算式并写出结果(3)小组交流汇报小结:列式是:814+1142=1956像814+1142=1956这样,把两个数和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就叫加数,加得的数叫和。

2、(课件第4页)想必聪明的同学们已经对加法有了初步概念,我们再乘胜追击,了解加法的“好兄弟”——减法的意义和它各部分间的关系。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1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1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1一. 教材分析《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课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加减法的实际意义,并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减法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和运用加减法的意义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举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知道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减法的意义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2.例题教学法: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际情境,用于引导学生感受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2.准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3.准备小组讨论的素材,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例如,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中有3个苹果和2个香蕉,问学生:如果要增加到5个苹果,需要怎么办?如果要减少到1个苹果,需要怎么办?让学生回答并解释原因。

2.呈现(10分钟)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例如,展示一道加法例题:23 + 17 = 40。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加数、被加数和和之间的关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1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1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时主要讲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运算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明白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但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本节课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明确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提高运算的准确性。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明确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配合生动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3.小组讨论工具:准备一些卡片或者白板,方便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记录和展示自己的想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什么东西,加上什么东西,结果还是什么东西?”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对加、减法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加、减法的定义和例子,让学生明白加、减法的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被加数、加数、和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利用准备好的卡片或者白板,进行小组内的加、减法运算。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一)_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一)_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一)_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灵活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欢迎来到四年级的数学课堂,相信我们一起努力,会学到更多本领,让老师带领你们一起遨游数学知识的海洋吧。

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加减法。

a、15+75=读作(15加5等于),表示15和75相加等于90.
b、75-15=读作(75减15等于),表示75和15相减等于60
2.创设情景。

师:我们班有男生29人,女生24人,那么求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怎么算?男生比女生多几人又怎么算呢?
29+24=53(人)
29-24=5(人)
师:这就要运用加法和减法运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

板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1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1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围绕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展开,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并探讨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并理解其在数学体系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理解并能够表达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加减法意义的深入理解。

2. 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和表达。

3.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加减法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教具学具准备1. 数学教科书及练习册。

2. 白板和笔。

3. 实物模型或图片,用于展示加减法的实际应用场景。

4. 计算器(可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日常实例引入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加减法的应用。

2. 讲解概念:详细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定义,通过图示和例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3. 探讨关系:通过例题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

4. 实践应用: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课时重点,回答学生疑问,给予反馈。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清晰展示加减法的定义、例题及解题步骤,同时标注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

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中与本课时相关的练习题。

2. 设计一道实际应用题,要求运用加减法并解释解题过程。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主要针对教学效果、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进行。

教师应总结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考虑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们期望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及其各部分间的关系,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细节关注: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是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对于本课时而言,其教学难点包括加减法意义的深入理解、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和表达,以及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教案3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教案3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教案3篇Teaching plan of the meaning of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and t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s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教案3篇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教案2、篇章2: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教案3、篇章3: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教案篇章1: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预设:生:青藏铁路2.师: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 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教学。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加法表示两个或多个数的合并,减法表示从总数中减去一部分。

此外,学生需要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够用加减法表示实际问题。

2. 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等。

3. 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加减法意义的理解,特别是减法的概念。

2. 加减法性质的运用,如交换律、结合律等。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卡片、黑板。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 新课:讲解加减法的基本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等。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加减法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加减法的意义:加法表示两个或多个数的合并,减法表示从总数中减去一部分。

2. 加减法的基本性质:交换律、结合律等。

3. 加减法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进行加减法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高题: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加减法。

3. 挑战题:探索加减法的其他性质和应用。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加减法模型,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重点细节: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是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它们往往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和解释。

在本节课中,教学难点主要包括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和加减法性质的运用。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的运算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但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加减法的实际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知道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运算技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减法的意义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如被减数、减数、差等。

3.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长度、重量等。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加减法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运算技巧。

4.实际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进行解决,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PPT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2.练习题: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一些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等,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场景,让学生感受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加减法?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介绍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讲解被减数、减数、差的概念,并展示它们的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加减法的运算练习,巩固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人教版 (1)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人教版 (1)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正确运用加减法运算,理解加数、被加数、和以及减数、被减数、差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加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

2. 加减法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2. 加减法运算卡片3. 实际问题情景图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加减法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练习:进行加减法运算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加减法运算。

4. 应用:通过实际问题情景,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运算解决问题。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1. 加减法的意义2.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3. 加减法运算练习4. 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作业设计1. 完成加减法运算练习题。

2.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加减法运算。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情景,让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并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在应用环节,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辅导和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理解”。

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需要从具体的加减法运算中抽象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 引入实际情景:通过设计一些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教案)-四年级下册(人教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教案)-四年级下册(人教版)
小组讨论,列式计算
理解加法的意义
分析数量关系
小组讨论,列式计算
理解减法的意义
梳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预设:
加法是减法的相反运算,减法是加法的相反运算。
通过学生对自主提出问题的解决,逐步体会运算的本质含义,并抽象总结为概括性的语言,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
课堂巩固
训练达标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P2-P4例1
素养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经历概括总结加、减法意义的过程,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通过比较、概括等活动,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2.整理总结: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四)研究加、减法的关系
1.继续引导学生观察(1)、(2)和(3)题的列式,说说加、减法的关系
2.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看题,梳理题意。
分析数量关系
2.课件出示线段图来表示数量关系。
3.指导学生列式并解答。
小结:像814+1142=1956这样,把两个数和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就叫加数,加得的数叫和。
(二)研究减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例1(2)(3)。
提问:如果我们知道了西宁到拉萨的铁路总长度和其中一部分的铁路长度,怎么知道另一部分的铁路长度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体会加、减法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比较法、讨论法、概括法、抽象法、练习法等
教学准备
ppt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形式
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解决问题
概括总结
学生独立尝试
集体交流自己的想法
1.学生用线段图表示
独立解决问题
2.学生交流汇报.
3.学生规范语言表述
加法意义,回忆说出加法各部分名称
交流研讨
教师点拨
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师生交流
课件出示一年级的一道题目
Ppt课件出示例1
课伊始就给学生出示一年级数学看图题目,在学生好奇之中引入新知,这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1.师课件出示:在3、4、5、6、20中选出三个数写出四个算式
2.小结:我们以前就已经对加法和减法有一些小小的了解,这节课就让我们好好来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一)概括加法的意义
1.出示例1师: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2.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
3.小结:加法的意义
1.师生猜,生生猜
2.独立填写观察发现什么
3.独立完成
师生对话
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
集体交流
师生交流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引导。
生生对话
师生交流
1.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
2.独立填写同位交流评议
3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
1.生生、师生交流
2.独立后小组交流在汇报
课件
实物投影
PPT课件
概括减法的意义是个难点,学生通过画线段图,解决问题中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在呈现算是之间的关系的板书,从而突破抽象概括减法的运算意义。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自己完成,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形式
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解决问题
概括总结
巩固应用
拓展提高
(二)概括减法的意义
1.师:可以把例1(1)改编吗?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1(2)(3)
2.观察例1的3道题有什么联系,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减法?
(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1.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可以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2.交流归纳
3.你认为加法和减法之间是什么关系
(一)基本练习
1.完成做一做
2.数学书P3练习一2题
3.数学书P3练习一1题
(二)综合练习:
1.数学书P3 3题
2.P34题
3.猜猜我是几
(三)拓展提高
被减数、减数、差的和是200,差比减数多20.被减数、减数、差分别是多少?
1.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
2.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独立解决问题后汇报:为什么用减法?
3.学生观察交流汇报
4.学生规范语言表述
减法意义,回忆说出减法各部分名称
1.学生小组讨论后写出关系式。
2.学生张世交流、归纳整理并呈现关系式。
3.引导学生总结: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1.独立思考解决并说出算理
2.填写
3.独立填写,汇报填写思路突出不同思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形式
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全课总结,
回归评价
通过学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哪些关系你能说说吗?

3.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能说说你的心得、收获以及不足吗?

学生回答谈本节课的收获
集体交流评价
课总结评价,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总结归纳能力。同时适当的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更可以唤醒学生对数学方法乃至数学思想的感悟意识。
被减数=减数+差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分之间的关系
814 + 1142 = 1956 1956-814 =1142
1956-1142 =814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已知两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
叫做加法。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中,引导学生对加、减法关系进行整理,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深层次理解,感受数学的逻辑性。
分层次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的结果反映出教学设计的问题,努力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加、减法知识,在具体情景中经历自主概括总结加、减法意义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意义。
2、在参与观察对比、概括等活动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培养需要、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在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渗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