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讲阅读规律理念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语文19课怀疑与学问笔记

九年级上册语文19课怀疑与学问笔记

九年级上册语文19课怀疑与学问笔记一、课文内容解析本课是一篇议论文,主要论述了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

文章开头通过引用名言,引出了论题,即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接着,作者通过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阐述了怀疑在学问中的重要性。

最后,作者总结全文,强调了怀疑在学问中的重要作用。

二、重点字词解释1. 怀疑:对某种事物或情况产生疑问或疑惑。

2. 虚心: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3. 盲从:盲目跟从别人的意见或做法,缺乏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4. 懒惰:懒惰的人不愿意主动去思考问题,缺乏进取心和毅力。

5. 敷衍了事:马虎了事,不认真对待工作或学习。

三、句子分析1. “学者先要会疑。

”——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也是古人的治学态度之一。

2.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这句话强调了怀疑的重要性,只有在没有疑虑的地方产生疑问,才能有所进步。

3. “大凡学问有疑乃进。

”——这句话说明了怀疑在学问中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地质疑和思考,才能不断进步。

4. “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

”——这句话强调了学者应该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被别人的意见或自己的偏见所蒙蔽。

5.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这句话强调了善于学习的人应该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善于实践的人应该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

四、文章结构分析本文的结构清晰明了,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文章开头引出论题,接着通过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来阐述怀疑在学问中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并强调怀疑在学问中的重要作用。

五、中心思想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是强调怀疑在学问中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质疑和思考,才能不断进步和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同时,作者也强调了学者应该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被别人的意见或自己的偏见所蒙蔽。

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和工作中保持怀疑的态度,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

阅读教学新理念

阅读教学新理念

(三)确立“品味、感受、体验”的观点
文学意象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复杂性的特
点。从学生接受的角度看,要进入作品审美 经验世界,联想、想像、品味、感受是极为 重要的通道。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 生的感性经验积累和想像力,让学生进行感 受、体验。 (四)确立“平等的对话者”的观点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 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平等
三、重视阅读期待、反思和批判
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能够适当地交代
背景、创设情境、制造悬念,就会更加激起
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阅读反思和批判”是学生阅读课文之后对
阅读过程、对自己的理解进行再思考,并对
课文内容进行理性分析,辨明其思想源流、
价值取向、文化品位和艺术特色等。它是个
性化阅读的特征之一。
3、要善于指导学生作出有个性的反应。
4、要注意提供适当的背景知识。
四、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活动
(一)要鼓励和、加强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六、注重利用各种文体的特点进行教学
写作教学新理念
一、重视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 二、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涵养情感 三、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1、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2、鼓励自我表达,表现自我 3、鼓励联想和想象
创造性阅读
多元解读 个性化阅读 创造性阅读 批判性阅读
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改革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实施充满活力
的阅读教学 二、加强朗读,培养语感,注重积累 三、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活动 1、要善于创设激发学生情感活动的学习情境。 2、要善于抓住课文的“传情点”。所谓传情 点,是指那些在传情达意上最具表现力的语 言或表现手法。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传情 点,架设学生与作者、作品进行情感交流的 桥梁。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著作有《当头棒喝》《在屁股上踢一脚》《创意大惊奇》等。

二、故事背景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不善于活用所学知识。

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是天才的事,与自己无关,不相信自己能有发明创造,导致创造力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本文正是针对这些情况而写的。

三、理解词义1.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2.行之有效:(方法、措施等)实行起来有成效。

3.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4.汲取:吸取。

汲,从下往上打水。

5.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6.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7.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8.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③):提出问题,引出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二部分(4—12):分析问题,论证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依据。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总结全文,只要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并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探求,就一定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五、问题解疑1. 本文标题是论点吗?不是,文章标题用肯定的语气,直接点明文章论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里面暗含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2. 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特点:本文开头通过图形提出问题,这种开头非常新颖,而且四个答案全部正确,这种问题更新颖。

作用:这个问题既像是几何题,又好像是智力测验题,生动有趣,引人思考,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引出了本文要议论的话题。

3. 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第1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第1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

第19课怀疑与学问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2.掌握生字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怀疑与学问》,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语言运用和审美创造: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能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涵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思维能力: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那么怀疑与学问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看看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了解作者与背景知识】顾颉[jié]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

中国历史学家、民间文艺研究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

主要作品《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等。

写作背景: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

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

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

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知识补充】(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2)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3)论点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

(4)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事实和道理。

(5)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阅读理念简短

阅读理念简短

阅读的理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一种长期的学习过程,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包括设定阅读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注重阅读质量而非数量等。

2.注重思考和理解:阅读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一种思考和理解的过程。

在阅读时,要积极思考作者的观点、论证的逻辑等,并试图理解和评价这些观点和逻辑。

3.跨学科阅读:阅读不应局限于某一学科领域,而应进行跨学科的阅读。

这有助于扩大视野、了解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提高综合素养。

4.注重阅读体验:阅读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可以带来精神上的满足。

因此,在阅读时,要注重自己的阅读体验,并尝试与他人分享和交流阅读心得。

5.结合实践应用:阅读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应用于实践。

因此,在阅读时,要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实现知识的价值。

6.培养批判性思维:在阅读时,要有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进行独立思考和评价。

同时,也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

7.扩大阅读范围:阅读的范围不应仅限于教材或特定类型的书籍,而应扩大阅读范围,包括文学、历史、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书籍。

这有助于拓宽知识面、培养全面素养。

8.注重深度和广度的平衡:在阅读时,要注重深度和广度的平衡。

既要深入探究某一领域的知识,又要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以形成全面而深入的知识体系。

9.与他人分享和讨论:阅读是一种社交活动,可以与他人分享和讨论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见解。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可以获得新的启示和理解,提高阅读效果。

10.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阅读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过程,要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中,都要保持对阅读的热爱和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

第19课怀疑与学问-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课件

第19课怀疑与学问-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课件

★名师优课★
➢ 作者为什么不用“学则须疑”作为标题?
议论文标题一般分论点型和论题型两类。“怀疑与学问” 属论题型标题,“学则须疑”是论点型标题。论点型标题直 截了当,一目了然;论题型标题引人思考,回味悠长。两个标 题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切之别。文章题目用“怀疑与学 问”,不用“学则须疑”,避免重复,使得行文有变化之美。 另外,作者顾颉刚作为历史学家,我国学术界古史辨派(又称 疑古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深切感受到怀疑精神对做学问 的重要意义,抓住两个关键词做标题,读来沉稳、严谨,也更 能体现本文风格。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 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 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 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 便盲从或迷信。
道理论证:引用孟子的话,进一步论述怀疑精神 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名师优课★
论述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
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 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 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举例论证:举例说明对于传说要善于思考质疑,强 调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名师优课★
论述求知需有怀疑精神,不应盲从迷信。
★名师优课★
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 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三个“新的”突出了怀疑精神在文化史上的 作用,说明因“怀疑”而有“新的”东西产生。 “都”语气肯定,态度鲜明。
★名师优课★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 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 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简述阅读教学新理念。

简述阅读教学新理念。

简述阅读教学新理念。

阅读教学新理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系列新的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水平。

这些新理念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首先,新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忽视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情感投入。

而新的阅读教学理念通过选择丰富多样的文本,与学生分享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阅读活动、阅读俱乐部等,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互动和合作的乐趣。

其次,新理念强调个性化的阅读教学。

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不同,因此,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新的阅读教学理念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提供不同难度和题材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阅读环境中进行学习。

此外,新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

阅读理解不仅仅是理解文本的表面意思,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

新的阅读教学理念鼓励教师教授学生一系列有效的阅读策略,例如预测、推断、归纳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

同时,学生也应该学会在阅读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些策略,提高自己的阅读效果。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新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和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活动,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教学方案,并教授学生有效的阅读策略。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水平。

第19讲【阅读】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课件-六年级语文-部编版

第19讲【阅读】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课件-六年级语文-部编版
让/读/书/成/为/习/惯
阅•读•理•解
说明方法及作用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课件
授课人:文小语
让/读/书/成/为/习/惯
目 录
Contents
01 知 识 网 络 02 方 法 点 拨 03 学 以 见的的说明方法, 并能根据其标志,正确判断。同时理 解每种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二、设问形式及答题格式
1.某句段运用了……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文中的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 ①本句运用了……(三个字)的说明方法; ②……(作用)地说明了……(说明内容); ③使读者/文章……。
一、判断下面句子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作诠释 )
2.人们把写在木片或者竹片上的文字叫做木牍或简。(
下定义 )
3.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打比方
)
4.苏州园林不像北京园林那样大量使用彩绘。( 作比较 )
5.笑有苦笑、傻笑、憨笑、假笑、冷笑、暗笑、狂笑、奸笑、狞笑等等。( 分类别 )
6.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它 们自己把无机物创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另一种叫异养。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 物都是这一类。它们自己不能创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 分类别 )
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纪念碑的高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11.森林中翼龙的体形娇小,翼展仅25厘米,相当于一只燕子或麻雀大小,但它们是那些体 形巨大的进步的鸟掌翼龙类的祖先类群。被发现的森林翼龙几乎为一完整的化石骨架,保存完好。 它的嘴巴尖长,眼晴很大,嘴里的牙齿已经完全退化消失,属于无齿的翼龙。在此之前,科学家 仅仅在德国发现过一种比它更小的出生不久的具有牙齿的翼龙化石,翼展约18厘米,科学家认为 它是刚刚孵化出来的“婴幼儿”。

阅读教学有哪些理念

阅读教学有哪些理念

阅读教学有哪些理念阅读教学有哪些理念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理解文章的必由之路,也是锻炼普通话、进行语言交际的重要内容。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阅读教学有哪些理念,供大家参考。

阅读教学理念一一、小学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为本以读为本,必须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要充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去读书: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和美的享受。

学生应该主动地读书、自觉地读书,该读出画面的时候读出画面,该读出感情的时候读出感情,该读出见解的时候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的时候读出方法。

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最终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以课文《西门豹》为例,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西门豹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在教学时,老师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反复品读西门豹说的每一句话,体会西门豹说话时的语气、表情和节奏,还有他没有说出来的话中之话。

如西门豹对巫婆的话,节奏比较缓慢,语气既不容反驳,又非常客气。

相反的,他为了要保护姑娘,使用“不行、不漂亮、不满意”三个“不”字,铿锵有力。

而后文中,他又用一个“麻烦”,让巫婆给河伯送信,语气顿时有礼貌多了。

在课文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扮演,积极思考,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细致的差别和深意,而不是老师直接灌输知识,学习知识。

二、小学阅读教学必须珍惜学生感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第一,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由老师代为分析,代为体验,学生的阅读实践应由学生自己来进行。

第二,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产生自己的独特感悟。

第三,真实感悟在课堂的表现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以此来激发学生彰显个性,把阅读的过程当成自己人生体验的过程。

第19课怀疑与学问第2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

第19课怀疑与学问第2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

第19课怀疑与学问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的作用。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怀疑与学问》,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语言运用和审美创造: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能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涵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思维能力: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弄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文章的论证方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知识补充】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2.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

答案:1.论点论据论证2.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新课讲解】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

⑤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尔对万事万物的怀疑及明辨。

道理论据:①“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⑥“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笛卡尔)你还能为课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吗?(1)“哥白尼不迷信1800年前的亚里斯多德建立的天动学说,发表了科学的地动学说。

”(2)“郑板桥不虚推古人,主张对前人成就‘学一半,撇一半’,终于画出了文人墨竹画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知识精讲】关于论证方法方法指导一“分析判断论证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考点之一。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培优课第19讲 非连续性文本【学生版】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培优课第19讲 非连续性文本【学生版】

第十九讲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生版】一、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往往围绕一个话题,将文字、图表、图画等组合在一起,是一种集综合性阅读、比较性阅读和研究型阅读于一体的阅读方式。

我们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时,需要把握各则材料的特点及内在联系,筛选不出关键信息,不能通过分析与综合得出得到结论,失分较多。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常见题型与答题思路(一)文字信息筛选题要求对所叙述或所说明的内容进行筛选概括。

1.命题方式:①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

②从上面材料中概括出主要特点。

2.答题思路:①确定材料之间的共同主题。

尤其可以关注________对几则材料的总体概括,可以集中反映材料的主题。

没有标题时,可以从材料最后的_______________中,确定材料主题。

②按照题目要求,从____________中直接提取相关语句进行回答。

提取的语句要能概括相关的内容,或者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或特点、事物的属性等。

③概括信息时,注意联系其想要表达的________,也就是出题人谈论本话题的目的。

比如,材料在讨论学生在校体育锻炼的相关话题,则出题人谈论本话题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那么这种“出题目的”“主题”就很可能出现在需要筛选出来的信息中。

(二)图表信息提取题非连续性文本中,除了纯文字文本以外,还可能有数据图表、示意图、图片、漫画等。

1.命题方式:①请从数据表中提取两条有效信息。

②请描述材料中的漫画画面。

有什么寓意?2.答题思路:(1)漫画类(2)图表类(三)新闻类1.命题方式:新闻材料需要提取的信息,或者拟写一句话新闻和新闻标题:2.答题思路:方法一:①找________(即总说段);②从导语中找________; ③从中心句中找________;④将关键词语整合成答案。

方法二:新闻六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需要特别注意:新闻题很可能有字数限制!(四)措施启示题1.命题方式:①针对某一问题提出一条或几条建议。

读书的阅读理念和阅读观念

读书的阅读理念和阅读观念

读书的阅读理念和阅读观念阅读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和娱乐活动,它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丰富我们的心灵世界。

然而,如何正确地进行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理念和阅读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读书的阅读理念和阅读观念,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阅读。

一、阅读理念1. 探索与思辨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更是一种思考与探索的过程。

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思维态度去阅读,思辨其中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深入思考和提出问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书中的知识和观点,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形成独到的见解。

2. 开放与包容阅读应该是一种开放的过程,我们需要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评价,我们都应该保持一个包容的心态。

通过对不同观点的接纳和理解,我们亦能够拓宽自己的思维,并从各个角度认识到问题的多样性。

3. 深度与广度阅读应该注重深度和广度的平衡。

深度阅读是指对某一领域或某一本书进行仔细研读,深入理解其内容和思想。

广度阅读则是涉猎各个领域,了解更多的知识和观点。

深度和广度的结合能够使我们在专业领域有所突破的同时,也保持对各领域的全面认知。

二、阅读观念1. 享受阅读过程阅读是一种愉悦与享受的过程,我们要从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思想的力量。

不要将阅读视为一种负担,而是把它当作一种自我提升和放松的方式。

只有真正热爱阅读,才能够持之以恒、不断追求。

2. 注重细节阅读时,我们应该注重细节和细微之处。

细心观察书中的描写和描述,我们能更加生动地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和思考。

同时,注重细节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书中的内容,抓住重点和要点。

3. 主动思考与批判思维阅读并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思考和质疑的过程。

我们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对书中的观点进行评估和分析。

只有通过批判性思维,我们才能够判断其真伪和可靠性,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4. 与他人交流与分享阅读是一项个体活动,但也是一项社交活动。

与他人交流与分享阅读的内容和感受,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了解其他人的见解和观点。

探索阅读规律,让高效阅读走进语文课堂

探索阅读规律,让高效阅读走进语文课堂

阅读·写作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5年3月 下旬刊86· ·探索阅读规律,让高效阅读走进语文课堂刘 莉(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向阳中学 内蒙古 赤峰 024200)【摘要】高效阅读法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程汉杰先生和他的研究团队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思维学等学科的有关原理,借鉴国内传统的优秀读书方法和国外盛行的快速阅读法,并结合我国中学生的实际设计而成的一套阅读训练方法。

它以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提高阅读速度与理解率,提高阅读水平为最终目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 高效阅读 速读 阅读能力【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86-0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强调学生的阅读和朗读,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需要快速搜集所需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这些都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并且要快速阅读、快速理解。

我校开展高效阅读实验研究多年,在高效阅读与语文常态阅读教学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那么,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让高效阅读走进常态语文课堂呢?首先,要坚定学生的信念,增强他们的信心,调动学生参与快速阅读的积极性。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速读的重要前提。

用心理学原理研究阅读行为可知:阅读的过程是读者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

快速阅读,则更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它除了要求人们以更快的速度感知、记忆、想象、理解外,更要求阅读时能高度集中注意,专注于阅读,全身心地投入阅读。

只有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才可能出现高效率的阅读。

训练学生速读首先就要遵循这些心理学原理,培养学生速读的良好心态和坚定地信心。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配合是取得良好课堂效果的保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和方法阅读是同学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理解文章的必由之路,也是锻炼一般话、进行语言交际的重要内容。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供大家参照。

一、以读为本阅读课就是读书课,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指导下的看书读书活动。

因此,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诵和默读。

'"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同学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可见,阅读教学必须重视阅读施行,要以读为本。

同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必须通过自主的阅读施行实现。

以读为本,必须保证同学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要充分安排同学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同学切切实实地去读书: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心得,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美的享受。

要让同学主动地读,自觉地读,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

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最终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二、珍视心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一理念深入地显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即同学是阅读的主人,阅读教学应体现同学自读自悟,激励个性化阅读教学。

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要充分尊重同学的阅读主体地位。

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必须激励同学"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

富有创见的教师会注意营造优良的阅读情境氛围,激发同学完全敞开心灵,自由自在地显出个性去阅读,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作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的感情世界,与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从而促进同学个性、情感积极健康发展。

三、培养语感《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多次强调:阅读教学"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优良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19怀疑与学问-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件

19怀疑与学问-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件

戴震(1723-1777)清代思想家学者。 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 》。对天文数学历 史地理均有深刻研究,对经学、语言学也 有重要贡献,卓然为一代考据大师。在哲 学上有力地批判了理学家。所谓“理在事 先”等理论,强调了从具体考察事物中认 识事物规律的必要。后人编有《戴氏遗 书》。
朱熹(1130-1200)即文中的“朱
道理 论证
第5 段又引用了孟子“尽信书不如无 书”的 名言,论证了“我们对于不论哪 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 己的 怀疑”的论点。
第 5 段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第6 段 中对“不断 的发问和求解”的阐述,都论证了“怀疑……是 积极方面建设新 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比 论证
(1)哥白尼不迷信有 1800 年历史的由亚里士多德建立的 天动学 说,发表了科学的地动学说。
(2)郑板桥不虚推古人,主张学古而不能泥古,要有独创 性,对 前人成就他是“学一半,撇一半”,终于画出了文人墨竹画 中的登峰 造极之作。
不能换。戴震和笛卡儿的事例是为了论述分论点 二,但同时也是强 调“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 出来的”这一论述,哥白尼 是科学家,郑板桥是清代画家、书法家 和文学家,与前句联系不紧密。
子”。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广注典籍, 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 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 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 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 力学体系,也称程朱学派。他的博览和 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有很大影响。
笛卡儿(1596—1650),法国哲学家 、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近 代唯物论的 开拓者,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 。因将几何坐标 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 是解析几何之父。他第一次明确地提 出了 动量守恒定律,为后来牛顿等人 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19讲 阅读理解之议论文(解析版)【暑假自学课】2023年新高二英语

第19讲 阅读理解之议论文(解析版)【暑假自学课】2023年新高二英语

第19讲阅读理解之议论文1.了解议论文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2.进行议论文真题训练。

议论文是英语中的重要文体,在阅读理解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相对于其它文体,议论文阅读要难一些,因此要多加重视。

议论文就是说理性的文章,一般由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组成。

议论文都要提出论题、观点、提供充分的证据,使用一定的逻辑方法证明观点或得出结论。

议论文涉及的论题具有生活化的特征,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从命题上看,议论文阅读理解以考查细节理解和推理判断为主,偶尔考查文章的主旨大意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生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阅读一定数量的议论文,以了解和掌握议论文的结构和行文特征。

【考情分析】议论文涉及的论题具有生活化的特征,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从命题上看,议论文阅读理解以考查细节理解和推理判断为主,但不排除对观点态度的考查。

考生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阅读一定数量的议论文,以了解和掌握议论文的结构和行文特征。

一、文体特点与阅读策略1. 语言与结构特点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练、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议论文通常采用三段论式的结构,即“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由此可见,要理解议论文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要弄清文章的论点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论据、如何论证;二是要理清其基本结构——三段论式结构。

2. 答题误区议论文阅读理解题易错点往往在于事实与观点的区分以及观点本身。

解题时,一要弄清哪些是所引述的事实,哪些是作者的观点以及引述中不同人物的观点;二要弄清作者真正的观点是什么,既要考虑全文,又要重视结论部分,谨防将文章中引述的某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为一谈。

解题技巧1. 主旨大意型干扰项可能是文中某个具体事实或细节。

干扰项可能是从文中某些(不完全的)事实或细节片面推出的错误结论。

干扰项可能是非文章事实的主观臆断。

正确答案根据文章全面理解而归纳概括出来;不能太笼统、言过其实或以偏概全。

选择"主题"旨在考查考生是否掌握了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旨,通常用词、短语或句子来概括。

遵循阅读规律,转变教学行为

遵循阅读规律,转变教学行为

遵循阅读规律,转变教学行为学生是文本的消费主体,阅读的过程不仅是接受,更重要的是理解与体验、感悟和思考,从而达到富有个性化的有意义的阅读。

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与交流互动,共生共进的过程。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遵循阅读规律,改变教学行为。

一、落实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

因此,教法的设计中,要安排好师生合作、交流信息的时间和空间,以自主、探究、合作的综合交流方式,把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地联系起来。

要让学生的心灵在语文课上放飞,要让每一个学生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把选择作业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语文学习的各种权利都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的乐趣。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以自主的创造性学习代替单纯的接触性学习,为他们打开一条条语文学习的渠道,帮助他们打开一扇扇思考的窗户,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如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老师不妨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哈尔威船长是不是一定要‘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有的认为:“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船上工作了7年,与这艘船有着深厚的感情,视‘诺曼底’号为自己的生命,所以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大海的深渊。

”有的认为:“哈尔威船长前面说一定要把60人救出去,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已经抱定了与轮船共存亡的决心,以葬身大海作为归宿。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发扬了教学民主的精神,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深化了对文本的解读。

二、注重理解感悟,让朗朗书声回归自主的课堂语文教学主要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

第十九讲 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之一)

第十九讲 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之一)

第十九讲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之一)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除了要擅长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要勤于动笔,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索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索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索,也可以关心我们记忆思索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

这对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也是很有关心的。

写读书笔记比较简洁,难在不好坚持,我们对此只做简洁的介绍,至于能不能坚持,那就在于你自己了;我们重点要讨论和练习的是读后感。

一、关于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分为摘录笔记、提纲笔记、评注笔记、心得笔记四种。

摘录笔记就是把所读文章的好句子、好材料摘录下来的笔记。

这种笔记有的同学学校时就做过,但是坚持下来的人很少。

摘录笔记做多了,常常读一读,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力量很有关心,在作文时可以参考、仿照,有的甚至可以直接引用。

提纲笔记就是把所读文章的要点归纳记录下来的笔记。

它对于我们阅读分析很有关心,也有助于我们提高作文的构思力量。

假如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还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也可以做一些记号。

这就是评注笔记。

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假如要参考、仿照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心得笔记简洁的就是扼要地写一写读书的心得,可以不过多考虑格式,把心得登记来即可。

上一讲我们说找文章的“眼睛”,实际就是一种心得,你把它记录下来,不用过多地绽开谈论,这就是心得笔记。

广义地讲,读后感也是心得笔记之一,但人们一般都把读后感独立地提出来讲解和练习。

我们也这样做。

二、读后感的概念读后感的概念有两重含义:一是真实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读后感,二是一种作文的体裁,考试时要接受各种条件的约束。

学校语文课本第一册163页的例文《说胆》以及下面这篇读后感,就接近于第一种读后感。

写这种读后感,主要是给自己看的,肯定要真实,有什么感想(当然感想应当有意义,值得一写)就写什么感想,与心得笔记不同,它要绽开来写,尽量像一篇文章,尽量写得生动、实在、深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课程名称《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专业班级初等教育班授课教师张宝凝授课类型理论学时2授课题目(章节)第19讲《阅读教学的规律和理念》目的与要求1.了解学习应具有的基本属性特征。

2.把握阅读教学的四大基本规律。

3.理解阅读教学的五个基本理念。

重点与难点重点:阅读教学的四大基本规律。

难点:综合共振的学习方式。

方法与手段对话式教学、合作式教学,将讲授与讨论结合,教学案例分析与理论探讨结合,力求在宽松愉悦的探究氛围中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教材:《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王守恒主编)主要参考书:《现代教育思想》《走进新课程》《语文教学心理学》《语文学习论》《语文教学情境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天才的制造》《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阅读中理解的多义性》教案续页教学内容辅助手段时间分配第19讲《阅读教学的规律和理念》第一课时: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课时目标明确阅读教学基本规律并会初步运用)一、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学习的主体不应该被动的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验证自己的经验并赋予新的认知含义。

学习应该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的属性特征:1.学习应该是积极的。

(学生在自觉的构建整合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与行为都会表现得比较积极,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承认学生学习积极主动的同时,如何更有效地强化他们的这一学习基础,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讲究调动学生学习驱动力与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艺术。

)2.学习应该是建构性的。

(学习是通过同化、顺应与平衡使学生逐步改变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的,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变化规律,研究在什么时候需要同化学生的思想观念,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需要使学生的观念产生顺应效用;就要研究通过哪些途径、方法、手段去了解学生的原认知基础,以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有用的课程资源。

)3.学习应该是累积性的。

(学生的学习不能一蹴而就,教师的教学应该循序渐进,在追求教学效率的同时,要注意学生学习的承受能力,要注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靠大量的课外作业,靠挤占其他学科的课外学习时间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不是真正的教学师生讨论精要15分钟效果。

教师的教学艺术就是要研究如何在教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与技能。

)4.学习应该是目标性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应该是目标、目的、行为的始发者,根据这一点仅仅由教师制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就不符合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学习目标应该是教师与学生、课标与教材、资源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然,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必要每天都与学生进行商议而后才确定,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学生学习基础的,思想方法是有根据的。

但是当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目标同学生的学习目标不相一致的时候,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是学习主题的理念。

)5.学习应该是诊断性的。

(学习的诊断就是学习者对于学习效果的自我监控机制,就是检查判断学习过程中自己的积极追求是否与自己的学习目标相适应,教师在这方面应该扮演的角色就应该是经常用学习目标来提醒并引导学生的学习,以求不至于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分地脱离学习目标,使得课堂气氛看起来比较热烈,但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6.学习应该是反思性的。

(反思是关于思维的思维过程,是自己对自己学习行为的理性范畴进行再思索的过程,可以使学习者自觉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与学习策略,教师教学艺术研究的着眼点就应该考虑,如何引导并为学生创设、提供学习反思的机会,如何养成学生反思性学习的习惯。

)7.学习应该是探究性的。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创建独特而适宜的探究情景,探究的问题可以由教师向学生提供,但是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利用相关资源,查阅相关资料,分析现有的问题,思考拓展的问题,解决连带的问题,亲自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而不是直接从教师那里得到现成的结论性的知识。

)8.学习应该是情景性的。

(学校学习的弊端往往就是缺乏真正适宜学生学习的真实情景,这就为教师更提出了一个教学艺术的难题,教师如何在基本脱离社会实践的环境中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在学习前人积累的间接性知识的过程中,尽量参与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所学知识能够回归生活,逐渐远离学习知识为了参加考试的恶劣情景,改变学生实践能力低下的社会普遍问题。

这也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所必须研究的一个问题。

)9.学习应该是疑问性的。

(学习始于疑问,始于问题,学习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只有在问题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才会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否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被磨灭。

基于这一观点,教师的教学就应该时常思考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利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情绪,挑战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探究,促使问题的解决,并在旧的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又会产生出新的问题。

)教师的教学艺术研究的主要问题应该是一个“适度”的问题:即如何利用知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的属性,正确而适度地处理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性的问题;如何利用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相统一的属性,适度利用知识的具体性和学生的形象思维注重教学的直观性问题,如何利用知识的抽象性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与思维能力的问题;如何利用知识的属性适度进行发现性教学和接受性教学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认知结构的原理开展系统结构性教学的问题。

教师的教学艺术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信息情景的辅助性,充分利用学生知识建构的主动性,向学生提供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供学生探究,为学生提供检测诊断自己学习效果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诊断和自我反思,激励学生问题提出的积极性与勇气,充分利用目标的导向性等问题。

建构主义的课程观认为,教学过程需要以真实而复杂的故事呈现并提出问题,教师需要创设理想的教学环境营造问题解决的途径,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发掘有用的课程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帮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活化自己的知识,获得问题解决的能力,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应该根据教学理论预设一定的教学任务,或者提出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保障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掌控,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学设计需要提倡设计真实、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诱导、驱动学生对问题的自主合作性的探究,提供机会支持学生对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与调控,适时、适度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激励性为主的评价。

(一)阅读心理过程的规律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读物作为一种客体,它负载着作者显露或隐藏的见解、意愿而去影响读者这一主体,而主体与此同时又在不断利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顺应、同化或逆反客体所负载的信息,阅读就是一个主客体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

人的认识发展过程最重要的机制是主体内在认知结构与外在客体实现顺应和同化,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把新知识纳入或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重建新的认知结构,才能达成对外界客体新知识的顺应。

这样学习,能在最大限度上激活他们认识发展过程中的内部机制,这是阅读最重要的价值之所在。

(举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之与现实区别,单纯与复杂)美国阅读心理学家N·S·史密斯在《阅读中理解的多义性》一文中,把阅读心理过程分为四个逐步深入的层次:(1)字面的理解——获得读物内容一个词、一种观点或一个句子的最初的、直接的字面意义;(2)解释——不是直接按样照搬读物文字,而是进行概括、比较、发现潜在的意义;(3)批判性阅读——对读物作出个人的反应与判断;(4)创造性阅读——发展超出读物之外的新思想。

美国学者W.S格雷说:阅读是“一种识字、悟意、联想与实际相联系的四位一体的复杂活动”,他把阅读的心理过程分为这样四步:(1)感知——看到文字,读出字音;(2)理解——把单词转化为意义;(3)反映——领会读者说的是什么;(4)综合——与实践相联系的应用。

因此,阅读是由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及判断、推理、评价、解决问题等智力构成的认知过程。

由此可见,在阅读心理过程中,各种心理因素的参与不是停留在一个平面上的,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感知、理解、表述、鉴赏评价等四个不同的阶段,逐步发展,趋向深入,使阅读水平不断提高。

(二)读思结合的规律在语文阅读中,其心理活动是一个感知--理解--想象--表达的有层次的过程。

感知:人们阅读文章会经过一个由感而知的生理和心理过程,读者从文字到意义,形成一篇文章的初步意象,达到了解一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意思。

这既是理解的前提条件,又为进一步理解打下基础。

定点抛锚15分钟理解:表现在阅读上,理解是透过语言及其联系认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过程。

理解的标准,一方面要再现作者的本意,一方面要表现读者的创造,挖掘出作品固有的而未被作者意识到的思想意义。

理解的关键,在于理清文章的思路,使阅读思路与写作思路大致重合,并有所超越。

理解的途径,主要是依据文章,凭借思考,充分运用思维力,对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去完成。

想象: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阅读进入想象。

想象有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在一般的阅读中,读者在理解了文章之后总要去想象那文章里描述的形象和道理中的事实,并在脑子里再现出来,即再造想象。

创造想像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它不依赖于现成的描述或图样。

而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特点,它是想像发展的高级阶段。

表达:阅读在经历了上述一系过程之后,就进入表达。

表达是读者对读物有了深刻的认识后,必然产生的一种表述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认识的欲望和心理要求。

表达又是思维和思想的外在形式,是由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和语言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急剧地变化着、完善着,阅读也就随之而深化,以至发生质的飞跃,形成为一定的语言能力。

所以,阅读教要注意“读”与“思”的结合。

一是要把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

二是要鼓励个性化的阅读。

(三)读写结合的规律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无疑成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阅读”与“写作”是同一系统中的二个子系统,读与写具有相同的因素,教材就是中介,抓住读与写的结合点,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实现读写迁移。

信息论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读是输入,写是输出。

新课标下的读写结合,注重读写结合点的契合,注重科学的训练,注重学习主体对文本的感悟,从阅读中学习语言,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把阅读感受和体验转化为语言文字。

要点是:一是要在阅读教学中,要知道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表现事物及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怎样选择和安排材料,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遣词造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