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经第五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2013)
国际经济学第5章(Helen)
布
悲惨增长发生的条件:
(1)生产要素的增长偏向出口;
(2)该国是一个“大国”,出口 数量影响国际市场价格;
咖啡
(3)出口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即
价格下降,需求不会大幅上涨)。
5、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
如果时间足够长的话,要素增长和积累可能会改变一国比较优势的形 态,即以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现在由于要素增长可能变成比较劣 势;反之,以前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现在也可能变为具有比较优势。
2、示范效应与国际贸易 人们的消费水平不仅受自身绝对收入水平的限制,也会受周围 与自己收入水平相近或相同的人群消费结构和水平的影响,因 而其消费模式中有受别人影响的现象。同样,收入水平较高国 家的消费模式及其演变对收入水平较低国家消费模式的升级也 具有示范作用。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这种消费模式的传播,对发达国 家或收入水平较高国家产品的出口十分有利。消费模式传递 对发达国家的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发达国 家生产的耐用消费品等产品在满足了国内需要以后,一部分 产品可能被发展中国家或收入水平处在上升阶段的国家所吸 收;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国内已经饱和,甚至 处在衰落期的产品形成源源不断的需求。 因此,发达国家的厂商既可以从本国逐步变化的消费模式 中获利,也可以从发展中国家仿效发达国家消费模式中获利。 相反,发展中国家的同类产业却难以发展。因为一方面发展中 国家在消费模式上追随或模仿发达国家,使发展中国家对高层 次消费品的需求不是建立在本国相应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的;另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厂商在追随本国代表性需求变化时,一开 始就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强有力的竞争。一般而言,这些产品 多是容易产生规模经济效果的产品。当发展中国家的厂商开始 发展本身的产品生产时,他们所面临的是发达国家已经达到规 模经济程度的同类企业的竞争。因此,示范效应适合发达国家 经济的需要。
国际经济学 第五章 标准贸易模型
根据相对供给和相对需 求确定均衡相对价格(贸易 条件)。
PA/PB
RD’ RD
RS RS’
相对供给上升→贸易条 件恶化;
相对需求上升→贸易条 件改善。
(PA/PB)E
E” E
E’
(QA+Q*A) (QB+Q*B)
利利用用提提供供曲曲线线分分析析贸贸易易条条件件
➢ 相对价格变化,生产和需求改变,生产与需求之间差别通过贸易弥补。 如图所示,在原有的价格下,出口量为EF,进口量为CF;出口价格上 升后,出口量为E’F’,进口量为C’F’。
QB)之间的替代关系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根据企业追求利润最大
化的原则,生产选择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切线斜率的绝对值等于商品
相对价格(PA/PB)之处。(此时,在给定价格下,国内生产的名义总 产值也达到最大,请思考理由?)。QB
➢ A商品相对价格上升 →生产由点E转变为点E’ →A商品相对供给增加。
QB/Q
➢ 但如果对受援国提出必须采购本国产品的要求,本国对外国的援助所 引起的贸易条件恶化效应可以减少。
大国的关税和出口补贴同时影响供给和需求,对贸易条件形成影响。 关关税税
本国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国内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升→进口商品相对供 给增加、相对需求减少→进口商品世界相对价格下降→本国贸易条件改善→ 有利于增加本国福利。
③ 出口产品相对价格较低时,提供曲线凸向出口商品
出口产品相对价格上升后, 一方面,在生产上,由于出口商品生产增加,增加生 产单位出口商品的成本上升, 进口商品国内生产的边际成本下降;另一方面, 在 需求上, 进口商品对于出口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减少。 因此, 随着出口的增加,单 位出口要求交换的进口商品数量增加。
国际经济学教程(第三版)第五章 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
二、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 凯恩斯本人并没有提出系统的贸易保护理论,但其后的 经济学家在其就业理论和投资乘数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提出了贸易保护理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籍奥地利 经济学家马克卢普(P.Machlup)在1943年所著《国际 贸易与国民收入乘数》中提出的对外贸易乘数(foreign trade multiplier)理论。
最优关税图示
W
C
A
B
O
t1
t2
• 横坐标表示关税率, 纵坐标表示征收国的 福利水平,曲线AB表 示关税水平对本国福 利的影响。
A点的位置高于B点, 表明B点的福利水平 低于A点。A点对应的关税为零,即OA代表自 由贸易状态下的社会福利水平。T2表示禁止 性关税,对应于该关税水平,国内经济又回 到了封闭状态下,所以当关税水平大于或等 于T2时,社会福利水平要低于自由贸易下的 福利水平。曲线AB在C点的切线斜率为零, 即在这一点,进口国的福利达到最高,对应 于这一点的关税税率为T1,该税率即为最优 关税。
幼稚产业的判断标准
3. 肯普标准:外部经济标准
肯普认为在存在内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即使某一产业符合穆勒 -巴斯塔布尔标准,也不一定需要政府的保护。因为,对于投资 者来说,决定是否投资的依据不是当前的利益,而是未来的预期 利益。如果未来预期利益的贴现值能够补偿保护成本,那么投资 者就会投资,而无需政府提供支持或保护。但是,在存在外在规 模经济的情况下,由于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偏离,会导致该产 业私人投资的萎缩,这样产业的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这种情 况下,政府提供的支持或保护才是必要的。
汉密尔 顿主张
实行保护关税制度,认为:制造业的发展对 国家利益关系重大,保护和发展制造业对维 护美国的经济和政治独立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经济学带图重点
国际经济学带图重点国际经济学复习提纲第⼀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国际贸易不存在的五个假设前提:1.两国相同商品的⽣产函数相同;2.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3.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4.规模收益不变;5.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以上五个条件任意⼀个不存在,国际贸易都可能产⽣,国际贸易的起因有:1.⽣产技术差异;2.相对要素禀赋差异;3.需求⽅⾯的差异;4.规模收益递增;5.不完全竞争市场⽣产均衡点:⽣产可能性曲线与相对价格线的切点。
均衡消费点:社会⽆差异曲线与相对价格线的切点。
第⼆章古典贸易理论第⼆节劳动⽣存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模型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贸易基础:技术差异(劳动⽣产率差异)贸易结构:出⼝绝对(⽐较)优势产品,进⼝绝对(⽐较)劣势产品。
贸易利益:贸易是⼀种互利⾏为。
绝对优势和⽐较优势的⽐较:绝对优势由亚当·斯密提出,⽐较优势由⼤卫·李嘉图提出。
概念⽐较:绝对优势指⼀国在某产品的⽣产上⽐他国的⽣产成本更低或劳动⽣产率更⾼。
⽐较优势指⼀国在某产品的⽣产上⽐他国的机会成本更低或相对劳动⽣产率更⾼。
判断标准:1)⽣产成本法:若有错误!未找到引⽤源。
2)劳动⽣产率法:若有错误!未找到引⽤源。
则:A国在X产品的⽣产上具有绝对优势,B国在Y产品的⽣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1)机会成本法:若有错误!未找到引⽤源。
2)相对劳动⽣产率法:若有错误!未找到引⽤源。
则:A国在X产品的⽣产上具有⽐较优势,B国在Y产品的⽣产上具有⽐较优势。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第⼆节H-O理论假设前提:1、相同部门、技术;2、需求相同;3、不存在规模经济;4、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5、两国的⽣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
(要素禀赋不变);6、两国中:A国是资本丰裕国,B国是劳动丰裕国。
7、⽣产要素在⼀国内可⾃由流动,在国际不能流动;8、X、Y的⽣产技术不同,并且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国际经济学第五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第五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在微观经济学中,关于供给面的分析通常分为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两种。
短期和长期并不是完全按时间长短划分的,而主要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而定。
在长期条件下,假设生产要素是同质的。
由于同质性,不同部门中的生产要素可以互相使用。
另外,在长期条件下,厂商所使用的所有生产要素投入量都可以自由调整。
也就是说,长期条件下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间可完全自由流动。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前一章所介绍的要素禀赋理论实际上是一种长期分析,是在长期条件下,从供给方面来探讨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间的关系。
要素禀赋理论出现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学家又将短期因素引入到要素禀赋理论框架中,进一步丰富了原有的理论。
本章着重介绍要素禀赋理论的短期分析——特定要素模型。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特定要素模型主要用于解释在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与前面的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相比,特定要素模型关于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分析更接近于现实,可以更好地解释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根源。
第一节特定要素模型的假设一、特定要素的含义关于要素禀赋理论的短期分析是由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罗纳德·琼斯(Ronald Jones)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假设生产要素可以在一国的不同部门自由流动,而在国家之间不可以流动。
尽管在长期内会发生要素投入在产业之间的流动,但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
例如,实物资本纺织机等只能用于特定的用途,它不能被立即被用于汽车的生产。
所谓特定的要素是指短期内不能够流动的要素。
这里仍然假设生产要素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
在短期内,通常,我们视资本为特定要素在短期内是固定不变的,即在不同部门间不能自由流动。
而劳动为非特定要素,在不同的部门可自由流动。
但资本的特定性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不会长久存在。
当时间足够长时,所有部门的资本都可以调整。
例如,纺织行业的资本可经加速折旧转化为货币资本,然后转向汽车行业再进行固定资产投资。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圣才出品】
第5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1.试比较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答:(1)重叠需求理论重叠需求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taffan B.Linder)提出。
该理论从需求面探讨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其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所谓的重叠需求是指在两国都有的需求,这种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范围内的商品,两国均可输出或输入。
(2)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是“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简称,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共同从资源禀赋的角度对国际贸易中生产成本和价格的差异提出的一种新解释。
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国际贸易源于不同国家之间商品价格的差异,而价格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生产要素价格差别导致的生产成本差异,而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别又与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丰裕程度不一样,各国在生产那些能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要素的商品上必然会有比较优势,因此各国应该生产并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商品。
(3)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相同点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都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即为什么会出现国际贸易。
两种理论都较为成功地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4)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不同点①两种理论解释国际贸易的出发点不相同。
要素禀赋理论从供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的起因。
②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2.你认为重叠需求理论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吗?为什么?答:个人认为重叠需求理论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
《国际经济学》问答题(第一篇)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1.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⑴ 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经济(Closed economy)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在李嘉图的两国贸易模型中,一个隐含的假设是,两国的规模大小相似。
因此,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两国各自放弃不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将所有的资源用于生产本国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但在现实世界中,贸易中两国的大小可能相差很大。
例如:中国与斯里兰卡相比,无论是人口还是土地面积,前者都是后者的几十倍甚至一百多倍。
即使中国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斯里兰卡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两国进行自由贸易,中国也不可能只生产小麦而不生产大米,因为即使把斯里兰卡全部生产的大米都出口到中国来也满足不了中国的最低消费。
因此,如果大国与小国发生贸易,小国可以只生产其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大国则不会实行专业化只生产一种产品。
大国仍然需要两种产品都生产。
⑵ 小国(Small nation)与大国(Large nation)进行贸易,谁从自由贸易中获得的收益会更大呢?一般来说,贸易所得与贸易前后相对价格的变化幅度成正比。
换句话说,如果产品出口价格越高,或是进口产品的价格越低,一国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就越大。
那么,小国与大国贸易,谁的价格变化会更大一些呢?假设:贸易前中国的大米市场的交易量为 1 亿吨,价格为每吨 1000 元。
斯里兰卡大米市场交易量为 100 万吨,价格为每吨 500 元。
发生贸易后中国从斯里兰卡进口了 50 万吨大米。
这 50 万吨大米对于 1亿吨的中国市场来说,只占 0.5%份额,影响甚微,对中国大米市场价格的影响不会很大。
但是,对于斯里兰卡来说,50 万吨意味着相当于原有市场的 50%现在出口到了国外,大米价格会大幅上升。
虽然自由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大米价格都发生变动,但相对于封闭时两国的市场价格来说,中国只降了一点点以至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而斯里兰卡的大米价格则可以涨到非常接近于中国市场价格(将近每吨 1000 元)。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1-11章复习重点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形状、递增原因、含义)1)含义: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产生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有产量组合。
2)模型:两种产品——X、Y;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劳动L3)递增原因:2、机会成本:1)含义: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2)表达式:-△dY/△dX3) 解释:A)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生产点由a向b运动时,对应切线斜率绝对值不断上升,即随着X的生产量的增加,其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B)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机会成本不变。
生产X和Y的两个部门采用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完全相同,一个部门所释放出的自焚和劳动,正好可以被另个部门完全吸收,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两个部门的生产减少或增加都是固定不变的。
3、社会无差异曲线1)含义: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2)性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大、不相交、凸向原点、负斜率3)用途:a) 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均衡消费点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b)从规范分析的角度看,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衡量整个社会的福利。
曲线越高,福利越高。
4、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1) 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市场出清2)消费均衡点唯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相切.切点处生产者利润达到最大化,机会成本等于相对价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生产点与消费点重合,生产等于消费,市场出清。
3) 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A)含义:分别为一国某一商品对应于其相对价格的供给与需求B) 推导:P21C)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产量、消费水平以及相对价格5、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1)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贸易平衡2)国际均衡价格为过剩供给曲线与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1、起因:1) 生产技术差异2)要素禀赋差异3)要素禀赋差异4)要素禀赋差异5)要素禀赋差异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第二节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模型1、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A、绝对优势含义: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更低或劳动生产率更高B、比较优势含义:(1)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
国经第五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201209)
概念
(1)需求滞后:创新国新产品问世至后进国意识到创新 产品的价值,从而产生需求。 (2)反应滞后: 创新国生产、出口新产品至后进国决定 开始模仿生产该产品。 •反应时滞取决于:规模效益;贸易壁垒;后进国收入水 平和市场大小 (3)掌握滞后:后进国开始模仿该产品至达到与创新国 同一水平而停止进口。 掌握滞后取决于:创新国的技术转移意愿;后进国的国内 需求强度;R&D经费;技术基础;生产条件。 (4)模仿滞后:反应滞后+掌握滞后
意义
对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有着很大的影响
对FDI、跨国公司的生产和经营有着很大影响
反映出企业在当代国际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之
一在于创新能力和模仿能力
很多产品不具备这样的生命周期 由于科技迅速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
第四节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实践,特别是行业内贸易的发展,要求 重构国际贸易理论并对国际贸易的新发展做出合 理的理论解释。坎普最早注意到规模经济对国际 贸易的影响,随后以保罗· 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 学家放弃了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不现实假 设,将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 济假设上,指出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使各国在一 些商品上更易形成专业化生产优势。
第五章 需求、技术变化、产品生命 周期、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本章结构
第一节
重叠需求理论
消费者行为假设 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第二节
技术差距论
基本观点与概念 技术差距与国际贸易
第三节
产品周期理论
基本观点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模型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结论与意义
第四节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国际经济学作业及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1.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
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所以,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5.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点。
6.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
对于进口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7.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答案提示: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8.根据上一题的答案,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答案提示:小国。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A BX Y 621512表2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X Y 10455答案提示:首先将劳动投入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然后应用与本章正文中一样的方法进行比较。
《国际经济学》课程分析
《国际经济学》课程分析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标准学时:72课程类型:理论课《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它是国家教育部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与其关系较大的学科和课程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
本课程标准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订,具体反映了本课程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贯彻了教学互动教学法,体现出能力与知识并重,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一、课程定位与性质《国际经济学》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它主要探讨各国之间商品、服务的交换和国际间资本、劳动力的流动的动因和影响,以及各种国际交易活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问题。
在内容体系上,国际经济学包括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这两大部分在名称上通常又分别被称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整体体系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对那些日后将从事对外经济活动的学生,希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将对国际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对国际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专业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调整理论;需要掌握的基本政策主要有对外贸易政策及其福利效应和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平衡政策等。
《国际经济学》 第五章 保护贸易理论
back
三、简要评价
不足: 1.重商主义包含了明显的错误,比如将货币与其他商
品对立起来理解财富、货币是衡量一个国家富强程 度的唯一标准 ; 2.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探索仅限于流通领域; 3.认为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
back
第二节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李斯特
1841年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发 展了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思想,建立了一套以生 产力理论为基础、以保护关税制度为核心、为后 进国家服务的保护贸易理论。
——发展生产力是制定国际贸易政策的出发点。
back
3、普遍的自由贸易理论是狭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本位主义和个 人主义,完全抹煞了国家和国家利益的存在;
——私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 4、保护贸易政策只是一种手段,为了培养自由 竞争的能力,而不是目的。 • 各国经济成长分为五个阶段
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业时期、农业时期、 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
back
一、理论观点
1、普遍的自由贸易理论是无边无际的世界主义 经济学,完全忽视了国家的存在,不考虑如何满 足国家的利益,而以所谓增进全人类利益为出发 点;
——对每一个国家来说,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2、自由学派只考虑交换价值,即通过对外贸易 增进财富,而没有考虑到国家的精神和政治利益、 眼前和长远利益以及国家的生产力;
back
第五节 战略性贸易理论及其 他保护贸易的依据
核心思想
•
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
通过生产补贴、出口补贴、税收优惠、保护国内
市场等政策性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
增强本国具有潜在规模经济优势的产品出口竞争
力,以获取规模经济和高额垄断利润,并借机打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一、选择题1. 机会成本()A.由自己支付,而与他人无关B.对劳务而言是零,因为劳务不会持续太久;对物品而言是正的,因为物品具有长久性C.是为了进行某一选择而放弃的评价最高的选择D.是为了进行某一选择放弃的所有选择2·沿着外凸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向下移动时,随着一种物品产量的增加,生产该物品的机会成本将会()A.保持不变B.增加C.减少D.无法确定3.沿着外凸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向下移动,那么随着其中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则另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将会( )A.保持不变B·增加C.下降D. 无法确定4·在开放的条件下,贸易后一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和生产可能性边界()。
A.相切B.相交C.不确定D.不相切二、辨析题1.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决定了单个厂商的均衡。
√。
对单个生产者来说,其均衡状态即为实现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而这就是由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来决定的。
2.贸易条件为进口价格与出口价格之比。
×。
一国的贸易条件等于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比,即一定量的出口商品所能够换得的进口商品的数量。
三、简答题1. 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2.发生在大国和小国之间的国际贸易,贸易后的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3·两部门模型下,导致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原因?答案1·答:贸易条件说明一国一定量的出口能够换回多少进口商品。
贸易条件改善意味着一定量的出口商品能够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所以出口国能够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而贸易条件恶化意味着一定量的出口商品只能够换回较少的进口商品,此时,进口国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
2.答:按照经济学的规范,小国通常是价格的接受者(Price taker)而非价格的制定者(price maker),所以在与大国的贸易中,小国通常会接受大国国内的价格,所以,贸易后的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
国际经济学第五章___标准贸易模型
第五章标准贸易模型第一节开放经济的标准模型一、对以前模型的概述前面已经分析介绍了三个不同的模型。
每一个模型对生产可能性的决定因素都作了不同的假设。
为了突出重点,每一个模型都略去了其他模型强调的现实中的一些方面。
这些模型有:1.李嘉图模型。
生产可能性由单一要素(劳动)在两个部门的分配情况所决定。
该模型阐述的实质观点是比较优势,但无法让我们对收入的分配进行讨论。
2.特定要素模型。
当劳动可以在不同的部门之间自由流动时,其他的要素对于具体的产业而言都是特定的。
对于理解收入分配来说,这是个理想的模型,但难以用来讨论贸易模式。
3.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生产中的多种要素可以在部门之间自由移动。
该模型比前两个模型都难以掌握,但对于资源是如何决定贸易模式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在分析实际问题时,我们要将结论建立在所有模型综合的基础上。
例如;20世纪80年代国际贸易的主要变动是日本,韩国和台湾的出口迅猛增长。
这些国家或地区都经历了劳动生产率的迅速发展。
要讨论劳动生产率增长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应用第2章的李嘉图模型。
贸易模式的变动对美国的不同集团有不同的影响。
要理解环太平洋贸易的增长对美国收入分配的影响,我们需要应用第3章的特定要素模型。
最后,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资源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
由于它们积聚资本,提高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从而使非技术工人变成了稀缺要素。
为了理解这一变动产生的影响,我们要转向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
尽管这些模型有许多具体区别,但都有着以下几个共同特点:l.社会的生产能力可以用生产可能性边界来表示,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不同导致了贸易的产生。
2.生产可能性边界确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相对供给曲线。
3.世界相对需求曲线和位于各国相对供给曲线之间的世界相对供给曲线确定了世界均衡点。
由于这些共同特点,我们可以将已经研究过的模型看成是一个更具一般性的世界贸易模型的特例。
这个一般性模型可用于分析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课题。
国际经济学5-9
第五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一、不定项选择题1.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了重叠需求理论,从()方面探讨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A 技术 B要素禀赋 C需求 D供给2.经济学家维农首次提出了产品周期理论,从()角度解释国际贸易型态的动态变化特征。
A 技术变化 B要素禀赋 C需求 D供给3.重叠需求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决定的。
A需求结构 B供给结构 C收入水平D消费偏好4. 按照产品周期理论()。
A. 产品在初始期,通常需要投入高度熟练的劳动力B. 当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并被标准化以后,该产品就可以用非熟练劳动力生产了C.产品标准化后,创新国通常转为该产品的净进口国D.以上都是5.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有()。
A.垄断竞争理论B.规模经济理论C.要素比例理论D.重叠需求理论6.一种产品的竞争优势并非长期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国家,而是从技术发明国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描述这一现象的理论是()。
A.雁型模式理论B.大宗产品理论C.示范效应理论D.产品周期理论7.根据下图,基于重叠需求理论,()两国可能发生国际贸易。
A. A国和C国B.A国和B国C. A国和C国D.B国和C国需求偏好对国际贸易的决定作用二、判断题1.重叠需求理论主要针对工业产品和制成品,而初级产品的贸易是由自然资源的禀赋不同而引起的。
()2.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越接近,从而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也就越单薄。
()3.根据产品周期理论,在产品的初始期,研究和开发的费用在成本的结构中占据最大的比率,因此拥有雄厚资本(物质资本、管理、营销所需的人力资本)的发达国家拥有比较优势。
()4.创新国为追求持续的利润,在产品的成长期和成熟期一直保持的对产品的生产及对外销售。
()5.发展中国家在产品标准化阶段,凭借其低廉的劳动优势成为产品的净出口国。
()三、简答题1.什么是产品周期?研究这一理论有什么实际意义?2.试比较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完成版
斜体内容待定名词解释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3、国际均衡价格:是指一国的过剩需求等于一国的过剩供给时,对应的相对价格。
4、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大产量。
6、封闭经济:是指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没有任何的经济往来关系7、贸易条件:是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2、罗伯津斯基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认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3、贫困化增长(悲惨的增长)4、要素密集度5、里昂剔夫之谜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1、特定要素:指一种要素通常仅限于特定部门,而不适合于其他部门的需要。
该特定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不能自由流动。
2、特定要素模型:该模型假定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是一种流动要素,可以在两个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劳动总量固定并可达到充分就业;而劳动以外的其它要素则是特定的,它们只能被用于生产特定产品。
根据该模型,在生产函数和商品价格给定的情况下,当两个部门的劳动报酬相同时,劳动在两个部门间的分配便达到均衡,进而两个部门的产出也得以确定。
第五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2.产业内贸易:国家间类似产品的双向贸易。
3. 产业间贸易:国家间不同产品的双向贸易。
4. 产品生命周期:把产品从诞生到衰落的过程视为一个生命周期,即产品的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不同的阶段,占据支配地位的要素不同,形成的比较优势不同,国际贸易在各国发生。
5. 初始期:即新产品在创新国诞生,占据支配地位的要素是知识、技术,贸易发生在少数收入水平接近的发达国家之间。
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1、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厂商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另一种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
国际经济学习题与答案2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习题(一)选择题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是()A 一国的资源配置问题B两国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C地区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D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2. 一个人在作出选择时,()A如果边际收益非常大,他或她就不用考虑机会成本B进行最小机会成本的选择C比较该选择活动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D只有当总利益非常大时,他或她才会选择使用其稀缺的资源3.机会成本()A由自己支付,而与他人无关B对劳务而言是零,因为劳务不会持续太久;对物品而言是正的,因为物品具有长久性C是为了进行某一选择而放弃的评价最高的选择D是为了进行某一选择放弃的所有选择4.如果两个人在商品的生产中具有不同的机会成本,那么他们能够从专业化与交换中()A都受损B一人受益,一人受损C既不受益,也不受损D都能够受益5. 沿着外凸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向下移动时,随着一种物品产量的增加,生产该物品的机会成本将()A保持不变B增加C减少D无法确定6 .一个国家(),能够在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之外的点上进行消费。
A没有任何时候B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C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时D所有生产要素全部投入生产的时候7.供给曲线除了表示不同的价格水平所提供的商品数量外,还可以被认为是()A愿意并有能力支付的曲线B边际收益曲线C供给的最高价格曲线D供给的最低价格曲线8. 在封闭条件下,一国生产技术的改进降低了棉花的生产成本,那么棉花的价格(),棉花的生产数量()A上升;增加B上升;减少C下降;增加D下降;减少9 .对于两国贸易模型来说,国际均衡价格一定处于两国贸易前的()A最低相对价格水平之下B最高相对价格水平之上C相对价格水平之间D根据具体情况而定10 .经济学家作出这样的假设:作为一种目标,消费者总是在追求()A其效用最大化B其收入的最大化C其边际效用的最大化D以上选项均不对(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狭义和广义的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2既然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存在着一致性,为什么还要区分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将国际贸易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来研究呢?3用相对价格概念解释经济行为主体是如何摆脱“货币幻觉”的影响的。
国际经济学题库09
国际经济学题库09专业姓名学号班级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一、名词解释1、国际贸易的交换利益2、国际贸易的专业化利益3、国际均衡价格4、生产可能性边界5、开放经济6、封闭经济7、贸易条件二、是非判断题1、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2、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础上的3、国际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自由贸易和现代国际经济学理论多层面发展的三个阶段。
它是伴随着国际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完善起来的。
4、与一般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相同,国际贸易理论在分析上也分为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两种。
5、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不涉及货币因素,考虑各国货币制度的差异与关系的影响。
6、大多数国际贸易理论都是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时间因素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较多体现。
7、没有贸易价格差的存在,就不会发生国际贸易。
三、单项选择题1、国际经济学在研究资源配置时,作为划分界限的基本经济单位是A、企业B、个人C、政府D、国家2、从国际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最容易流动的要素是A、商品B、资本C、人员D、技术3、若贸易的开展导致社会无差异曲线向远离坐标原点的方向移动,则判定贸易对该国是A、有益B、有害C、不变D、不能判断4、消费点在同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上移动,表示整个国家的福利水平A、增加B、减少C、不变D、不能判断5、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下列不属于一国经济一般均衡的条件的是A、生产达到均衡B、消费达到均衡C、市场出清D、货币市场达到均衡6、国际贸易建立的基础是A、绝对价格B、相对价格C、不变价格D、以上三种都不是7、在封闭经济条件下,A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低于B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我们称A国在X 商品上具有A、绝对优势B、比较优势C、没有优势D、以上三种都不是8、一国从国际贸易中所获利益的多寡取决于A、市场占有率B、技术优势C、竞争优势D、贸易条件四、简述题:1、试用图形分析国际贸易的交换利益和专业化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重叠需求、技术差距论、产品生 命周期论、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古典贸易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是从供给方面来探 讨比较优势的决定,而关于需求方面因素对国际贸 易的决定作用则并未涉及。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注重静态分析,假设供给方面条 件一成不变。而现实中,随着时间的发展,技术进 步和新产品总是不断出现,国际贸易的商品供给总 是在不断更新。
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
结论:
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 范围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 贸易品,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 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
依据重叠需求理论,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 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 品便不断地出现,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 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
意义
对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有着很大的影响
对FDI、跨国公司的生产和经营有着很大影响
反映出企业在当代国际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之
一在于创新能力和模仿能力
很多产品不具备这样的生命周期 由于科技迅速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
本章小结
重叠需要理论是从消费者行为,即需求方面,解释国 际贸易的起因的。两个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则 这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重叠部分就越大,因而两国的 贸易关系就越密切。 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 动态演变。
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结论与意义
结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创新国更有利可图 (1)延长创新阶段,意味着创新国通过阻碍新技术 的扩散,就能延长新产品的比较优势,获得稳定 持续的垄断利润。 (2)创新国不断更新技术,一方面可以持续其技术 垄断地位,赚取超额利润;另一方面可以缩短模 仿国获利机会。 技术模仿国如果缺乏创新能力,就只能在高新技 术产品贸易中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
非主流新古典贸易理论
重叠需求理论
消费者行为假设
技术差距论 基本观点与概念
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技术差距论与国际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基本观点与模型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本章结构
第一节
重叠需求理论
消费者行为假设 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第二节
技术差距论
基本观点与概念 技术差距与国际贸易
第三节
产品周期理论
基本观点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模型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结论与意义
第四节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 重叠需求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核心思想:两国之间贸易关系 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一、消费者行为假设 1. 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 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 越偏好必需品; 2.假设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 好也相同。 推断:两国的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也就越相似。
图中,横轴表示人均收入 水平y, 纵轴表示消费者所 需的各种商品的品质等级q, 人均收入水平越高,消费 者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就 越高。OP表示二者的关系 A国人均收入yA,所需的商 品品质等级在CF之间,B 国人均收入为yB,所需的 商品品质等级在EH之间, 则 EF之间的商品,是两国 的重叠需求,也是两国开 展贸易的基础。 y
二、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林德认为,一种产品是否生产取决于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 若要出口,还必须由来自国外市场的有效需求。即厂商根据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需求结构来决定生产方向和内容。 两国如果平均收入水平相近,则两国的需求结构必定相似。 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越接近,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就越 雄厚。
工业发达国 家
发展中国家
初始期
首先出口创新 开始模仿学 无进口到少 产品,市场竞 习技术,进 量进口 争较少 口逐渐减少 技术扩散,竞 争加剧,技术 垄断优势逐步 丧失;出口下 降,开始进口 完全掌握技 开始模仿学 术,生产规 习技术,进 模扩大, 口下降 出口快速增 加
成长期
成熟期
产品高度标准化,成 为非熟练劳动密集型 产品,依靠价格优势 竞争
技术垄断优势 出口增长下 完全掌握技 彻底丧失,完 降,技术继 术,生产规 全从国外进口 续扩散 模扩大, 出口快速增 加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
净出口
发展中国家 T4 工业发达国家 T
O
T0
T1
T2
T3
技术创新国家 初始期 技术密集型产品 成长期 资本密集型产品 成熟期 劳动密集型产品
净进口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模型
贸易国家的分类
(1)技术创新国:技术、知识和资本充裕型的 国家 (2)工业发达国家:资本充裕型国家 (3)发展中国家:劳动充裕型国家 产品的技术生命周期 (1)初始期 (2)成长期 (3)成熟期
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比较优势及贸易流向
产品生 产阶段
特点与比较优势 新产品开发阶段,产 量小,成本高,是技 术密集型产品,依靠 技术比较优势竞争 技术日趋成熟,规模 日益扩大,产品转变 为资金密集型 技术创新国家
第二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提出了该理论,后经 威尔斯(Louis T. Wells)等人完善。主要研究工业 制成品贸易,以及制成品贸易流向的演变过程。
一、主要观点
从技术扩散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
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 同阶段,产品的生产投入的相对重要性将发生变化, 导致各国的比较优势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同。
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适用范围不同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 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即 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 产品之间的贸易。
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 产业内贸易(Intra -industry trade),即制造业内 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