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创业史

合集下载

华商名人故事——唯品会沈亚:创造是深思的模仿

华商名人故事——唯品会沈亚:创造是深思的模仿

华商名人故事——唯品会沈亚:创造是深思的模仿伏尔泰曾说过一句话:所谓独创的能力,就是经过深思的模仿。

而这句话用来概括沈亚创建唯品会的过程,或许再合适不过了。

2007年,当时担任广州能越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沈亚进入长江商学院学习,并将搭档洪晓波从法国拉回来跟自己一起,因为他在日渐澎湃的互联网浪潮中看上了一个新“玩意儿”:电子商务,并且把它作为第二次创业的目标。

但是入校之初,“电子商务”对沈亚和洪晓波来说还只是个朦胧的概念。

他们两人均是传统行业出身,都没有互联网背景,更不懂技术。

第二次创业具体做什么方向,怎么做,他们并不清楚。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领域,在商学院的一年时间里,他们以“几乎抱着计算机睡觉”的毅力,恶补各类电商知识,搜集各种互联网和电商发展的案例,加以研究琢磨。

而当你真心想做一件事的时候,上帝总会帮你。

不久之后的一天,指引他们方向的灵感,就从法国远道来“敲门”。

某天清晨,洪晓波发现妻子连早餐都顾不得吃,对着电脑,如火如荼地抢购名牌打折包。

她登录的网站,是法国著名的VP(Vente privee)名品折扣网,上面几乎囊括了所有世界一线名牌,并且均有折扣,但需要消费者在规定时间内抢购,过时不候。

这种模式让洪晓波眼前一亮,他立刻找到沈亚,沈亚直觉认定,这个可以有!看准了就干,经过三个月的调研和准备,沈亚和洪晓波两人在中国复制了一个名品折扣网站。

2008年12月,主打“名牌折扣+限时抢购+正品保险”的唯品会在广州正式成立。

沈亚担任董事长,洪晓波是副董事长。

与马云创业时“蜗居”民房不同,沈亚的起点很高,他在广州首个LOFT综合体项目——信义会馆租下了1200平方米的办公室,并辅以极具现代化气息的时尚装修,“高调”出发。

他的理由很充分:“我们要和知名品牌打交道,太寒酸了,没人愿意和你做生意。

”但即便披上了令人不敢小觑的外衣,对于电商圈的同行来说,沈亚与洪晓波,依然像两个不明所以的“闯入者”:他们不是技术出身,之前从没人听说过他们,他们也不了解这个圈子。

英国华商首富叶焕荣的故事

英国华商首富叶焕荣的故事

英国华商首富叶焕荣的故事英国华商首富叶焕荣的故事叶焕荣,客家人,1940年出生于东莞市塘厦镇。

英国叶氏兄弟企业主席、荣业行董事长,英国华商首富。

1970年,叶焕荣三兄弟在英国伯明翰创办荣业行,是第一个进入英国富豪排行榜的华人,也是英国华人中的传奇人物。

在2010年获得女王授予的“大英帝国士官勋章”(OBE)。

用10英镑开启旅英创业之路叶焕荣生于广东,在东莞度过童年,后因家族财产尽失,举家迁移香港,在港完成学业。

1959年,叶焕荣身揣10英镑来到英国,像所有背井离乡梦想淘金的年轻人一样,从最底层的杂工开始自己的创业。

依靠在中餐馆的酒吧台后面做洗杯工和每日十几小时天日不见的劳作积累创业的经验和资本,到23岁时,与友人合资创立了第一间中餐馆。

在整日整日的忙碌中,一篇有关希尔顿的文章启发了他。

一战后,希尔顿想买下一家美国得克萨斯州的银行,但卖家不断抬高价格,没有成功。

沮丧失意的希尔顿住进了当地的一家旅店,反省自己的选择,不料,却发现旅店客满,人们都睡在大堂里。

于是,转身买下了这家旅店,从此,便在酒店业的发展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了”。

这个故事激起了叶焕荣的共鸣。

当时的他,尚未结婚,对餐馆繁杂无味的生活比较厌倦,就决心为中餐馆供货,而不是经营餐馆,因为他知道,前者比后者更能赚钱。

1969年,叶焕荣与弟弟叶吉荣联手,在伯明翰开了首家中式杂货店。

生意迅即得到扩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即已发展成了英国最大的华人企业。

成功源自智慧和一点运气忆及自己的.创业道路时,叶焕荣总是开玩笑地说,他的家族虽然没有留给他什么财产,但是遗传给了他做生意的细胞和头脑。

的确,他在重大决策上总是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智慧。

很多人都问,为什么当年荣业行会选择开在伯明翰而非伦敦,叶焕荣答说,“如果你在伦敦,你只是大池里的小鱼,伦敦太大了,如果在伦敦开一家店,人家隔几条街的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如果在伯明翰,开店3个月所有人都知道了。

”伯明翰除了竞争少以外,还拥有相对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

扒一扒商界大佬们的第一份工作

扒一扒商界大佬们的第一份工作

扒一扒商界大佬们的第一份工作1. 李嘉诚:钟表店学徒李嘉诚,全球华人首富,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嘉诚早年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

李嘉诚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舅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

1945年日本投降,李嘉诚被调入一间钟表店当店员。

1947年,李嘉诚因不愿长期寄人篱下,就到一家五金厂当推销员。

1948年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直到1950年,李嘉诚用积蓄的7000美元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2. 马云:教书马云,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网、支付宝创始人。

1988年,马云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后去了杭州电子工学院,任英文及国际贸易讲师。

马云很快成为杭州优秀青年教师,发起西湖边上第一个英语角,开始在杭州翻译界有名气。

当时经营挺艰难,一个月的营业额是200多块人民币,可光房租就要700元。

第一年实在不行了,马云就背着口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卖礼品、包鲜花,用这些钱养了翻译社3年,才开始收支平衡。

马云后来说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如果你脑子里老是钱的话,一定不可能赚钱的。

1995年3月夜,杭州的马云家里挤满了人,这些都是马云4年来在教书时结识的外贸人士,马云想听听这些做外贸的人对Internet的商务需求。

我请了24个朋友来我家商量。

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他们听得稀里糊涂,我也讲得糊里糊涂。

最后说到底怎么样?其中23个人说算了吧,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不行赶紧逃回来。

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3. 宗庆后:挖盐宗庆后,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宗庆后的家族曾显赫一时,祖父曾在张作霖手下当过财政部长,父亲则在国民党政府任过职员。

待到解放之后,家庭变得异常贫困。

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宗庆后去了舟山一个农场干起了挖盐,晒盐,挑。

创业故事打造长城龙奇迹

创业故事打造长城龙奇迹

创业故事:打造长城龙奇迹创业故事:打造长城龙奇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短短几年间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跨国贸易集团;一个立足海外,面向全球的现代化贸易集团,为促进欧美各国与中国间的贸易往来,建立了非凡的业绩;一个创造了商界奇迹的开拓者,一部充满了岁月的艰辛、坎坷与沧桑的创业史李汝龙的创业经历其实就是很多优秀华商企业成长与发展的缩影。

李汝龙是欧洲最大华人企业之一的西班牙长城龙集团董事长,拥有大时代手袋厂、上海南杰房地产开发公司、广州欧洲工业园、香港国际投资公司等13个子公司。

他用10年时间打造了一个拥有10位数资产的综合产业帝国,之前,他只是巴黎一个小作坊老板,再之前他是浙江一家电器厂厂长。

“只要抓住机会,多加努力,不管在哪里总能成功。

”李汝龙对《中国经济周刊》谈及创业体会时如是说。

在整个采访中,激情飞扬在他的每句话、每个手势中。

这是历经生活的磨砺、岁月的沉淀后的激情,厚实坚定,从容不迫。

小作坊起步李汝龙的人生在1990年发生转折。

这一年,他怀揣2万美元和无数的梦想从温州远赴法国创业。

在出国前已经拥有一家初具规模的企业和400多平方米的豪华住所,李汝龙是许多人眼里的成功人士。

当时国外自由的贸易氛围、先进的经营理念深深地吸引着他,他很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他说:“人不能安于现状,哪怕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仍然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可是,等待他的生活却完全不是想象中的样子。

在法国他从头开始。

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份餐馆厨房的工作。

餐馆老板看了一眼白净的李汝龙之后,只说一句:“我的厨房太小。

”当时他根本不知道老板说这话的含义。

回来后,朋友说老板嫌他不像工人,更像老板,不愿意用他。

李汝龙在国内养尊处优的生活,早使他心宽体胖。

他没有想到富态也成为找工作的障碍。

难道就找不到工作吗?他犯愁了。

朋友帮他出了个主意:“既然不能打工,干脆搞个小作坊生产皮包吧。

”当时巴黎华人区域做皮包的人很多,因为皮包制作技术含量不高,资金投入亦不大,进入门槛不高。

华商三代的“和”“信”商业

华商三代的“和”“信”商业
进军新 的不 动产开 发行 业 。当时 .为了重建 战后 大批荒 废 的 培 训社 员 .提高 服务 质量 .其 内容包 括 :语言 使 用、问候方
9 国土 , 日本进入 大规 模住 宅建 设 时期 。 李合 珠和 中 台公 司领 法 、引领客 人 、铺 设桌 面 、点菜方 法等 1 个 项 目要领 ,有 0训 、 食事 5训 ” 、 先一步 , 早早地 迈 出 了不 动产 开发 的脚步 。1 5 年 . 开发 关 的业 务心得 还被 总结 为 时间励 行 1 ” ” 5 9 从 足立 区千住开始 起步 , 第二 年又 连续 开发 了东村 山市 久米川 ” 着装 5 训 、” 妆 5 化 训 、” 电话 对 应 ”等 1 项 目 .最后 0个
维普资讯







华商三代的 和 ” 信 ”闫业 “ “ 商业
文 /赵 晓 飞
由在 日华商李 合珠 创 建于 1 6 0年 的东 京 大饭店 ,是 新 本 发展 的最 大可 能性 。 9
宿地 区战后 复兴 、由废 墟走 向繁华 的著 名地域 标 志之一 , 也 是东京 最 大规模 的 中华料 理店 。 自台湾 的李 合珠在 战后 一 来
战后 6 O年 ,日本社会 经 历 了 摆 脱贫 困 一高速 增长 一 战 争期 间 , 日本 的社会 经 济发展 进入 上升 期 , 人们 有了 天天 社会 富裕 一徘徊 不 前 一重启 复苏 ”等多 个发展 阶 段 。 李合 珠 美 酒 、 夜笙 歌 的娱 乐消 费需 求 , 合珠 开设 的两 大歌 舞表 夜 李 及其 创立 的 中台公 司一 路走 来 , 时代 之风 , 乘 踏准 日本社 会 演 场夜 夜爆 满 , 常成 功 。由此 ,李 合珠 在战后 的 日本赚 取 异 的 发展 节奏 , 演绎 了社 会从 贫 困到富 裕 的全过 程 更成 为 了人 生第一 桶金 。 两个 表演 所 的经营 成功 , 既 这 也为 中 台公司

华侨银行的故事之一 - 华商银行

华侨银行的故事之一 - 华商银行

华侨银行的故事华商银行本世纪〔注:二十世纪〕的初期,华人在新加坡设立了第一家银行。

当时英国正进入维多利亚女皇时代的末期,英人已在这个殖民地设有有利银行〔今为汇丰银行的联号〕、渣打银行、汇丰银行。

当地商界领袖,鉴于银行对工商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受到当时货币改革的鼓励〔这个改革导致了一九0三年叻币银圆制度的设立〕,加以当时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情况已渐趋稳定,遂有倡导自设银行之议。

一九0三年,广帮的黄亚福,组织广益银行。

继之潮帮由刘炳炎等出来创办四海通银行。

到了一九一0年以后,福建帮也相继筹组了数家银行,乃有一九一二年成立的华商银行,一九一七年的和丰银行,以及一九一九年的华侨银行。

这三家银行之中,规模最小的算是华商银行。

其实收资本,在其二十一年的动荡历史中,始终保持着一百万元的水准,其总资产,按照一九二0年至一九三二年的逐年结册,平均为八百万元,约合和丰银行的一半,华侨银行的三分之二。

华商银行的主脑人物,最初是林秉祥。

这位来自厦门年纪只有四十岁的新加坡工业先驱,当时已创立了规模相当的和丰集团机构,包括船务、米业、油较、肥皂制造厂、出入口行等等,因此便向银行发展。

他集合了福建帮的数名领袖,如李俊源、林文庆、殷雪村、杨清海、陈若锦、陈齐贤、陈仙精等人,创设华商银行。

由李俊源任主席,林文庆为副主席。

李俊源是太平局绅,新加坡市议会议员。

林文庆是新加坡杰出人物、领袖与学者。

他是医生、演讲家、民国政府的卫生署主席、军人、语言家、改革家、商人。

萧荣珍任首屆经理。

林秉祥为总理。

该行於一九一二年九月四日开幕,行址为朱烈街的一座二层楼店屋。

两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银行界发生挤兌风潮,华商银行面临危机。

林文庆率三名银行高级人员拜访总督杨格爵士。

但当时的辅政司提出疑问。

他说,〝这是一家华人公司,恐怕没有先例可援。

〞总督回答,〝我们是处在非常时期,不必受先例的限制。

〞於是华商银行才得安然度过这场风波。

但华商银行的一部分股东,对董事部暂停付款的举措表示不滿。

分享华商成功企业家介绍和故事

分享华商成功企业家介绍和故事

分享华商成功企业家介绍和故事摘要:一、引言1.阐述华商成功的意义2.介绍华商成功企业家的代表二、华商成功企业家的共同特点1.敢于创新,勇于挑战2.注重团队合作,善于用人3.紧抓市场机遇,敏锐洞察市场动态4.坚守诚信,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三、华商成功企业家的故事分享1.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1)创业经历及成功原因(2)对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贡献2.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1)创业历程及成功要素(2)国际化战略及影响力3.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1)创业故事及成功秘诀(2)企业社会责任担当四、华商成功企业家的启示1.保持学习的热情和进取心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3.注重企业创新和人才培养4.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回馈社会五、结语1.总结华商成功企业家的意义和价值2.强调企业家精神在华商发展中的重要性正文:华商,作为一支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日益崛起的力量,吸引了无数关注的目光。

他们的成功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树立了一批批成功的企业家典范。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位华商成功企业家的故事,分析他们的成功之道,以期为大家带来启示和借鉴。

一、引言华商成功的意义不仅在于他们为企业创造了丰厚的利润,还在于他们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创新和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他们之中,有许多具有国际视野、勇于拼搏、不断进取的企业家,他们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二、华商成功企业家的共同特点1.敢于创新,勇于挑战华商成功企业家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勇于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

他们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能力,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探索创新路径。

如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他创业的初期,电子商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互联网发展的巨大潜力,成功打造了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

2.注重团队合作,善于用人华商成功企业家深知团队合作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他们注重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善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如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他明确提出“人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招聘、培训和激励机制,使华为成为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制造商。

华商名人故事——甫瀚咨询刘建新:赌上所有身家去创业

华商名人故事——甫瀚咨询刘建新:赌上所有身家去创业

图注:甫瀚咨询大中华区总裁刘建新华商名人故事——甫瀚咨询刘建新:赌上所有身家去创业(文|华商韬略)出身华侨世家的刘建新本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

1995年,他从新加坡理工大学商学院毕业后,便一直供职于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

直到2002年,这间拥有89年审计历史的事务所因其休斯顿分所卷入“安然事件”而轰然坍塌。

刘建新才不得已“被跳槽”到另一家世界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

然而新环境带给他的除了因管理模式不同产生的不适外,还有理念和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困惑。

此时,安达信所赋予员工贯穿始终的独立、创新和自主,令其敢于开拓和勇于承担的原动力开始在他“本来很安分”的心中蓄积。

与此同时,他敏锐地发现“安然事件”之后所引发的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对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注和诉求越来越高。

这个发现就像是在他面前开启了一扇门,一扇实现梦想、创建新世界的大门!而他原来的同事(安达信的诸多旧部)在一家纽交所上市公司罗致恒富(Robert Half,股票代码:RHI)的支持下成立了一家崭新的公司——甫瀚咨询(即“Protiviti”)。

其重点业务就是独立性非常高的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业务。

于是,刘建新毅然决然地提出辞职,踏上了创业之路。

他先协同了几名志同道合的伙伴,精心策划了一份相关的商业计划书,飞赴美国,向甫瀚咨询董事局展现中国的商机,并希望由此获得创建甫瀚咨询中国的融资支持。

甫瀚咨询董事局的确被刘建新的商业计划书打动,也十分佩服他的魄力,但却迟迟不能决定。

刘建新创业之路刚迈出一步便遇如此僵局,怎么办,要放弃吗?可放弃从不是刘建新的性格,已经而立之年的他明白,这一次自己追求的是一份通向卓越的事业,而不是一份四平八稳的工作。

坚韧、自信而不服输的个性让刘建新走出一步险棋,他与甫瀚咨询董事局约定:在未来一年,由其自筹资金承担创办甫瀚咨询中国的财务风险,兑换的条件是甫瀚咨询提供品牌支持和全球资源平台并协助建立全球合作关系。

如果刘建新的团队能在创业首年获利,那么甫瀚咨询正式吸纳中国团队,创建甫瀚咨询中国;但如果一年的运作毫无起色,那么甫瀚咨询收回合作关系。

全球华商名人堂 l 吴政学:创业鬼才的创业史

全球华商名人堂 l 吴政学:创业鬼才的创业史

全球华商名人堂|吴政学:创业鬼才的创业史对于大多数大陆消费者来说,可能都知道85度C是一家价格不贵品质却超棒的咖啡烘焙连锁店,但却不知道他的创造者是何许人。

又或者,他们已经听说过吴政学是缔造85度C今日地位的主导者,却不曾了解,在创立85度C之前,吴政学的创业旗帜已经“遍插”台湾与大陆两岸,花满枝桠。

而在台湾,吴政学早已声名在外,被誉为“创业鬼才”。

天赋异禀精于行商在事业上风生水起的背后,吴政学既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也没有耀眼的名校学历,他幼年的经历甚至可以说并不顺遂。

吴政学出生在台湾南部的云林,因为父母要经常更换工作,他曾经跟随着家人多次搬家,在小学经历过6次转学,中学也转过3次,几乎每年一次。

也因为这样,吴政学从小最大的一个梦想就是有属于自己的房子。

但他并没有因为这个梦想而好学上进,在校时期一直都算不上什么好学生,勉强考了一个专科学校也只读了半年就去当兵。

身无长物必然薪水微薄,给别人做员工每月拿两三万元新台币,10年后的总收入也不会超过四百万元新台币,一栋房子都买不起。

吴政学觉得要有房子就只有自己当老板创业了。

吴政学只给别人做过三个月的员工。

退伍后他被一家网球公司聘为储备干部,但他宁愿做论件计酬的作业员,每天工作16个小时。

用3个月的时间,吴政学就积累了创业所需的12万新台币资本,之后顶下一间美容院做起了老板。

虽然只有20出头,但从美容院开始,吴政学做生意的禀赋就开始表现出来。

美容院的规模不大,但他和另外一个合伙人商定实行分工制,合伙人负责理发主管技术领域,他则负责店面管理以及招待客人。

这种分工协作的效益相当良好,一个直接表现是,两个人半年后就开了另外一家美容分店。

为了笼住美容院的熟客,吴政学特别擅长和顾客聊天。

在和顾客聊天中,吴政学得知当时制鞋业的盈利相当不错,他因此下决心很快也进入这个行业,开设了一家运动鞋厂,而鞋厂也让他实现了自己多年的一个梦想,买到属于自己的房子。

创业鬼才想得快做得更快在这之后,他的事业拓展步伐并没有因为解决了房子问题而停滞。

香港华商的最初来源

香港华商的最初来源

一、香港华商的最初来源从早期香港华商主体的来源考察,其主要源自华南沿海。

开埠以前,港岛只有几千居民’大多以捕鱼、采石及农耕为业,大致分布于赤柱、筲箕湾、黄泥涌等地,而赤柱是人口最多的地方O据最早参与占领港岛的英国官员所描述;赤柱村是主岛最大及最重要的村落,共有居屋和商铺一百八十间’这表明原居民中已经有人在从事商业O英国占领香港不久,即宣布香港为自由港,加以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故能吸引商船和商人前来贸易0一八四一年二月,一批英商和传教±从澳门来港’接着开始建设宿舍、仓库、露天商店等。

随后香港以外的地区也有很多中国工人到港’于是供给工人们衣食住行的商人也迁到岛上。

香港顿时变成一个新兴的城市,外国人建了域多利亚城’中国人则建了称为”广东慈善市”的市场,并以此市场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单独的区域。

当时,广州许多行商频繁往来于省港之间,用木帆船将蔬菜、肉禽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各种建筑材料运上港岛;不少华人小商贩也从地理位置接近的广东东莞、归善(惠州)、新安等邻县迁港谋生’经营很兴旺。

这也是当时岛上唯一的鲜蔬菜市场,华洋居民每日所需的副食品亦全赖这个市场供应0但刚开始并不顺利’不久发生了一场大火灾,广东慈善市的大部分化为灰烬,直到一八四二年五月才又重新修建O 四十年代中期,随着城市建设的初具规模’香港经济也逐渐运转起来0市场零售商业一般都由华人经营’并有一定拓展。

港岛中环、上环及太平山街市成为华商的营业中心,不断有小店铺开张。

据当时有家报纸的调查,仅域多利亚城地区即有水果店、鱼铺、米铺、饭馆、药铺\木器店、缝衣.店、当押铺等共四十五家。

这些店铺大都是小本经营,以当地居民为主要销售对象,按中国传统方式经营日常生活用品’本小利微’地位低下,其商业性质属于前资本主义范畴O至于中国内地的富户,因香港治安状况恶劣,前景下明’一时裹脚不前。

据英国人享利.西尔(Herry Sirr,一八四四一一一八四八年间曾在香港)记载’初时香港人命财产毫无保障’抢劫案竟在光天化曰下发生。

华商名人堂 l 田家炳:三次创业故事

华商名人堂 l 田家炳:三次创业故事

华商名人堂|田家炳:三次创业故事16岁当家、18岁赴东南亚创办公司,在田家炳的经商过程中,总是辉煌与磨难相伴。

第一次创业是于1937年,他在越南西贡创办了“泰安隆瓷土公司”,专门供应大埔的瓷土,迈出了海外创业的第一步。

以诚为原则,他的公司迅速占领了越南瓷土60%的市场。

1年后,他与同行共同组成“茶阳瓷土公司”,占领了整个市场。

在其事业蒸蒸日上时,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辗转,田家炳运往越南的瓷土运输线被彻底切断。

迫不得已,他只好远赴南洋,帮助家兄田家烈照料印度尼西亚的一家土杂洋货商店,算是开启他的第二次创业之行。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田家炳所在的地区被日军划为军事地区,不准外侨居住,并限令外侨一月内迁出,而且不许带走任何财产。

田家炳身无分文来到雅加达,在1945年创办超伦树胶厂,成为印度尼西亚实业界的典范。

1951年,又创办了“南洋树胶有限公司”,成为誉满印度尼西亚首都的青年工业家。

在南洋树胶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塑胶薄膜生产及加工成为当时印度尼西亚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行业,历经坎坷,田家炳再次成为印度尼西亚著名的华人企业家,再次践行了自强不息的客家精神。

1958年,田家炳举家搬回祖国,在香港,他挖山填海,创立田氏塑胶厂有限公司。

田氏化工企业自投产第一年就荣获了“香港新产品奖”,并参加了“香港工业产品展览会”,1962年,田氏塑胶厂再度参加“香港工业产品展览会”。

自1961年至1965年,田氏化工企业在香港扎稳了脚根,始终处于世界塑胶业的前沿水平。

伴随香港整个经济的起飞,田氏塑胶厂及田氏化工厂有限公司,短短10余年时间,就成为了东南亚最大人造革制造厂,田家炳也赢得“人造皮革大王”的美誉。

在创办田氏企业时,田家炳就深知,做企业如同治家治国,民心决定沉浮。

因此他时刻告诫自己要尊重工人,爱人如己,推己及人,践行《朱柏庐治家格言》中“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所表达出的不卑不亢的气节,在人格上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九位华商富豪们的成功哲学

九位华商富豪们的成功哲学

九位华商富豪们的成功哲学作者:来源:《Twice消费电子商讯》2009年第03期罗光男(台湾健身体育用品公司董事长):创自己的牌子罗光男在台湾被称为“一只球拍打天下的青年创业者”,他的“肯尼士”网球拍为世界名牌之冠。

罗光男成功的哲学名言是:创自己的名牌。

创业之初,罗光男与人合伙办了一家制造羽毛球的加工厂,业务虽有发展,但正如俗话所说,“合伙的生意难做,赚了钱意见更多”。

罗光男果断地同伙伴分手,打出了独资的招牌。

但由于没有自创的名牌,即使公司已能制作出世界一流的高品质、高性能球拍,也只能接受国外名牌厂家委托加工,赚取微薄的加工费。

1977年,罗光男推出了自创的“光男”牌网球拍,向国际市场进军。

“光男”牌网球拍用岛外引进的太空材料“碳素纤维”做成,重量较木球拍、铝合金球拍轻,坚韧无比,结构牢固,打球稳定性高,控制灵活,不因气候而变质,被世人誉为“超级球拍”。

在质量提高的基础上,罗光男将“光男”换了个颇有西洋味的“肯尼士”名字,以“K”字为商标,展开广告攻势,很快将“肯尼士”球拍打进了名牌行列,并一跃而成为世界网球拍的销售冠军。

陈凯希(马来西亚海欧集团老板):专打“中国文化牌”马来西亚拥有500万华人,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喜好中国商品。

陈凯希深明此理,这位华人富豪的成功哲学是:专打“中国文化牌”。

早在20世纪70年代,陈凯希就集股成立了专销中国商品的海欧公司。

中国商品价廉物美,在华人圈中很受欢迎。

为了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氛围,陈凯希还在马来西亚开设了一家洋溢着旧上海滩情调的“百老汇歌舞厅”。

歌舞厅四周挂着周璇、白光等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影星、歌星的大幅剧照,并配以30年代的上海滩舞台背景,演唱的歌曲也是上述明星的成名之作。

华人到此感到亲切,不是华人的到此感到新鲜,因此,歌舞厅的生意十分红火。

陈凯希还与中国陕西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联合投资,在马来西亚建成了“大唐山庄”酒楼。

酒楼一进门就是李白醉酒的塑像,大厅屏风上是李白诗“将进酒”全文;厅堂的玉石屏风上,全是中国历史故事;大门前是“秦俑军阵”,凉亭旁是“贵妃游春”,楼上厢房绘有“长安八景”等。

华商故事——屠红燕:做中国的“爱马仕”

华商故事——屠红燕:做中国的“爱马仕”

华商故事——屠红燕:做中国的“爱马仕”文/华商名人堂由于成功接班家族企业,现任万事利掌门人屠红燕成为近些年最具影响力和关注度的二代女企业家代表。

作为年轻一代的浙商,她用先进的理念和颇具前瞻性的策略成功带领万事利实现转型升级,让传统丝绸业焕发鲜活生机,并且使丝绸以奢华、精致的全新形象进入了公众视野。

不止如此,她还想立志做最好的丝绸,“将万事利打造为中国的爱马仕”。

自2000年起,30岁的屠红燕逐步接手母亲创办的家族企业——万事利集团。

深入丝绸行业的同时,她发现了一个很矛盾的现象: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丝绸是中国纺织领域内最值得骄傲的亮点;但它所有的辉煌似乎都属于历史。

由于受纺织工艺技术、设计研发能力以及对世界尖端时尚的把握能力所限,一直以来,中国丝绸企业始终没能实现国际品牌突围,也很难挣脱为海外市场提供简单生产、加工、代工服务的命运。

这让屠红燕意识到,如果万事利也挣脱不出这个怪圈,只靠大批量、低价格策略发展,那未来的路会越走越窄。

于是,她确立了“从产品制造转向文化创造”的战略方针,重点发展以高档礼品、高档服装为主的丝绸产品,并逐渐从初级的产品营销向品牌化经营转变,以期将万事利的产业模式带至全新高度。

“丝绸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丝绸也是万事利的根。

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中国最好的丝绸品牌,让万事利成为中国的爱马仕。

”明确大方向后,屠红燕带领团队不断削减单纯面料加工、贴牌产品的比重,大幅降低外销比例,着重转向对“个性定制”及“渠道建设”要求更高的内销业务,并强化创新性及文化内涵。

2000年,万事利出品了第一张丝绸报纸,之后又申请了“抗菌肽涂层仿真丝绸面料”、“绣花面料提花实现研究与产品开发”与“真丝热转移印花方法”等多项国家专利,并自主研发了最先进的电脑印花技术。

同时,集团开始推出个性化丝绸礼品:从定制丝巾到织锦长卷《清明上河图》,以及丝绸版《孙子兵法》,不断提升丝绸的工艺及文化附加值。

经过数年积淀,2008年,万事利为北京奥运会礼仪小姐打造的“青花瓷”旗袍,在惊艳全球的同时,以中国丝绸行业的顶尖设计水准与织造技艺,奠定了集团在高端丝绸行业的绝对领导地位,品牌扩张之路豁然开朗。

黄仲儒的辛酸创业史_创业故事

黄仲儒的辛酸创业史_创业故事

黄仲儒的辛酸创业史父亲杂货店的顾客多是矿工、制糖和造纸工人,他们每天很早就开始干活,黄仲儒就4点起床准备食品,卖咖啡、面包等。

给父亲打工,除提供食宿外,父亲每个月只给他一美元理发费作为象征性的工资。

但黄仲儒正是在这段时间磨炼了吃苦耐劳的意志,熟悉了日常的西班牙语,并坚定了创业的决心。

在巴拉芒加小镇,黄仲儒发现在秘鲁经营鞋业的利润很高,于是,他离开父亲的小店只身来到利马附近的卡亚俄地区,在一家华人开的鞋店做推销员。

说起销售鞋,黄仲儒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和理念。

他说,做推销,卖鞋是次要的,首先要推销自己,当客户认可你这个人的时候,你才能更好地去销售产品。

于是在推销鞋之前,黄仲儒总是先与小店业主或小商贩加强沟通,建立友谊,然后再给他们供货,并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

在鞋铺打工3年,黄仲儒挣得自己在秘鲁的第一桶金:1万美元。

在卖鞋的同时,他还有意结识一些鞋厂工人,从他们那里了解制造鞋的工序。

黄仲儒找到了自己事业的起点,确定制鞋业就是自己的未来。

1960年,黄仲儒与人合伙开办了一个皮鞋作坊。

黄仲儒注意到秘鲁生产的品牌皮鞋都是硬皮革,不如欧美国家生产的软皮鞋舒服,他决定将自己的产品定位在制造软皮鞋,这既可填补秘鲁鞋业的空白,又可为自己的产品赢得市场空间。

虽说是老板,但为了保证皮鞋质量,黄仲儒总是亲自挑选采购皮革,参与设计、制作和销售等所有工序和环节。

凭借良好的质量、灵活的营销策略,黄仲儒的鞋厂到了第二年,生产能力就已达到日产皮鞋300双,成为当时秘鲁的一个中小型制鞋企业。

在随后的十几年里,黄仲儒又大胆引进人才,邀请鞋业专业技术人员加盟,并对款式开发、产品加工及价格体系进行了整改,鞋厂的业绩开始成倍增长。

上世纪80年代是拉美“失去的十年”,秘鲁经济也遭遇严重危机,许多工厂因承受不起沉重打击而纷纷倒闭,黄仲儒的鞋厂也面临困境。

正常运作时,鞋厂销售的货物是赊账,通常是60天和90天的,但遇到通货膨胀,每个月30%的货款便自然蒸发。

华商名人堂——魏成辉

华商名人堂——魏成辉

他的公司有个响亮的名字——“第一家”。

响亮的名字背后是一连串闪亮的“第一”:世界同业中第一个全自动化生产、世界同业中市场占有率第一、第一个在中国全资拥有啤酒厂、新加坡第一个获得“全国生产力奖”和“最佳企业奖”、“50家杰出企业奖第一名”、新加坡第一个在海外购买工厂的中小公司和第一个在海外购买行销网络的公司。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创造这些辉煌的利器竟是一张薄薄的春卷皮,靠着这张薄薄的春卷皮,他席卷全球,屡创奇迹。

魏成辉379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第一家”——新加坡第一家食品集团执行董事长魏成辉“现在,全球投资商都看好中国。

不去中国发展业务,就算不上全球性企业。

”——魏成辉国家总理的骄傲2001年8月,时任新加坡总理的吴作栋先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化中心礼堂举行的国庆群众大会上,发表“推动新经济战略五大方向”的长篇演讲,新加坡内阁部长、国会议员、基层领袖、政府高级公务员、法定机构董事和各界代表共1600人汇聚一堂。

在那次会议上,吴总理提出新加坡新经济战略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企业,国际化的企业。

他说:“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可以走向国际,晋身为国际新加坡公司的本土公司。

”在那次会议上,魏成辉被总理点名称赞为新加坡具有创新与进取精神的企业家代表,而且为他们大做“免费的广告”。

吴总理说:“‘第一家’是领先全球的薄饼皮制造商,具备潜能成为国际化的新加坡公司。

对你们当中一些人来说,制作薄饼皮或许不是一门很吸引人的生意,但是我对魏成辉能够打开薄饼皮的国际市场而感到骄傲。

”之后,吴总理还饶有兴致地与大家分享了魏成辉带给他的另一个惊喜:“魏成辉是我访问捷克共和国的代表团成员之一。

我最近到捷克访问。

我跟他开玩笑,问他有没有捷克人向他买薄饼皮和印度煎饼。

他听后便笑了起来,他不是要向捷克人卖这些东西,他是要在捷克聘请一名酿酒师傅。

我不知道他已经做起啤酒生意,还在中国拥有一家啤酒厂。

魏成辉解释说,捷克人以酿啤酒出名,特别是品斯乐(Pilsner)啤酒。

华商人物 l 做对这些事,让他从辍学草根到与大佬平起平坐

华商人物 l 做对这些事,让他从辍学草根到与大佬平起平坐

图注:蔡文胜华商人物|做对这些事,让他从辍学草根到与大佬平起平坐“域名之王”、“站长之王”、“最懂初创者的天使投资人”……在精英云集的科技圈,高中都没毕业的蔡文胜是异类的成功者。

域名之王2000年的一天,蔡文胜看到一条新闻:一个名叫的域名卖了750万美元。

第二天,他买了一台电脑,决定做自己的域名生意。

当时,全中国有数千人在做这个生意,有价值的国际域名几乎被注册一空。

而蔡文胜对互联网几乎是一无所知。

他还是决定干。

通过学习,当年就一口气注册了一两千个域名,但一个也没卖出去,一下子赔了几十万。

事后反思,问题出在域名的质量不高。

后来他发现每年都有些不交钱的域名会被释放出来,别人可以重新注册。

他开始调整策略,抢注那些因为没有续费放出来的好域名。

怎样才能找到好域名?善于找窍门的蔡文胜很快摸清了门路。

他建了一个数据库,包括知名网站、常用单词及地名等约10万个数据,并从国外网站买下10万个掉出来的域名清单,将清单里的域名和大英百科全书及个人数据库匹配。

此外他会把清单拿到域名注册代理网站的数据库去匹配,通常其中有百分之一域名已经有人预订。

然后他再到域名拍卖网站查询价格。

最后,集中精力抢注最贵的域名。

这些窍门让蔡文胜的域名生意很快步入正轨,第二年他就净赚百万。

2001年到2003年,蔡文胜注册了5000多个域名,卖了1000多个,包括、、、等,每一个都值得拿出来炫耀。

他每年卖出域名的收入不少于7位数,成为中国最顶尖的域名商人。

站长之王2003年,蔡文胜发现他名下的贵州信息港突然流量增大,其中流量中有一半来自一个叫hao123的网站。

此前蔡文胜一直为不会输入法而苦恼,当他第一次见到把许多有用网站都集中在一个页面上的hao123时,他觉得这正是自己最需要的网站。

他决定自己也做一个,上线一周后,流量就达到每天十几万。

这让他更加确信,这种看似傻瓜的应用正是中国数亿普通网民的需求。

后来他把域名换成,并把手中的好域名全部导入其中。

全球华商名人堂 l 罗富昌:金领创业史

全球华商名人堂 l 罗富昌:金领创业史

全球华商名人堂|罗富昌:金领创业史罗富昌,香港第一代MBA。

有丰富的金融和资本市场操作的实际经验,曾经一度成为香港的新一代打工皇帝。

然而1991年,在做了多年打工皇帝后,罗富昌脱离金领阶层选择创业。

因为受到金融和实业两方面的学识和经验的影响,在创业后,罗富昌并没有选择单干,而是寻找资金和技术上的合作伙伴。

为此,他单人匹马飞到美国,寻求与波尔公司合作。

波尔公司是美国500强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金属及塑料容器生产商之一,拥有1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独具特色的企业理念,其不仅产业遍布全球,而且拥有制罐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罗富昌与波尔公司的讨论只用了一顿午餐的时间,波尔公司的董事会主席爽快答应与罗富昌合作,并拍着他的肩膀说:“Let’s do it together”(我们一齐干吧)。

1992年,罗富昌与这家美国的全球制罐业龙头波尔公司合资成立了富特波尔容器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富特波尔),并担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

公司成立的最早两个月里,办公室甚至就只有一个秘书,一个会计——事业的开始,并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容易。

他坦言制罐行业服务的客户多是食品饮料行业,产业门槛设定的相当高,这也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建设一家新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初已经上涨到3000万美元。

虽然长期在企业中担任高管,为了创办新厂,罗富昌还是出售了一些资产作为启办资金。

通过不懈的努力,几年时间就新建和收购了多家制罐行业的相关企业,1996年,以16亿港元的出价,罗富昌通过富特波尔全资收购老东家,当时在香港上市的美特容器,并对这家公司进行了私有化。

在收购美特容器之后,富特波尔拥有的制罐企业再度大幅增长,从7家增长到20家,实现了在内地市场上的初步布局。

此后,在罗富昌的主导下,富特波尔在内地又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投资,实际投资额超过了4亿美元,拥有的制罐企业再增加到25家,这些企业分布广泛,全国的14个省市都有其下属的公司,而且都是生产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安世家的创业分析
时代背景
从政治背景来看,清政府官员腐败无能以及封建势力的盘剥讹诈使得民营的企业举步维艰;政局的不稳定和战争的威胁,随时会对势力日益衰弱的新安商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许家对新安茶商进军洋庄市场竭力阻挠,与徽州知府勾结贪污、栽赃陷害汪家。

从经济背景来看,明清是我国商品经济较发展的时期,已存在资本主义萌芽。

鸦片战争失败后,西方经济列强疯狂进行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在英、日等外商勾结,蓄意压低茶叶价格下,使得包括踌躇满志想要成就大业的陈天送等大批茶农饱受经济损失;
咸丰同治年间,徽州战乱延绵年之久,清政府不断输捐搜刮,使全郡窖藏一空。

加之太平军与清军攻防争夺,激战不断,茶、木两商则由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连年亏损。

另外,徽州惨遭自古以来罕见的灾难,使得徽商在人力、财力、物力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舶来品的出现。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入侵,外资渗入,国外商品倾销,徽商经营的行业大多被其所替代。

徽商经营的手工业品,敌不过外商用机器生产的商品,就是“只此一家”的徽墨,也受到舶来品钢笔、墨水的冲击。

同时,随着洋商的出现,国内买办阶级勾结官绅,也成了徽商的劲敌
自身固步自封。

受观念和地域文化局限性的束缚,徽商的行为理念有很大的封闭性和保守性,越来越落伍于时代进步变化的潮流,而且徽商在历史转变关头人仍将故里理学的义利观继续视为商业成功之道,固守传统的经营理念,依附封建社会的经济体系,走“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老路,从而丧失了发展机遇,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创业机遇
茶叶贸易
茶叶贸易是徽州商帮在明代中叶形成以后最重要的经营活动之一。

它与徽州商帮的兴衰相始终,并且其潮起潮落,又是徽州商帮起伏的典型标志。

从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是徽商茶叶贸易的“低谷”时期。

由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导致了交通阻塞、社会动荡、商业萧条,从而导致徽州茶商的茶叶生意受到了极大的波动。

从同治四年到光绪十年,是徽商茶叶贸易的“中兴”时期。

同治年间,洋茶行盛行是,经营洋庄的徽州插上资本额较大者,有忆同昌的四十八家。

在外地经营大茶号的徽商为数也不少。

从光绪十一年到清末明初,这一阶段是会上茶叶贸易的衰落时期。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后,徽州插上抓住机遇,适时调整经营方针,所以徽茶贸易一度得以繁荣。

然而伴随着机遇的出现,挑战也同事来临。

光绪中叶以后,依赖外销而盈利的徽商茶叶贸易终于日暮途穷,走向衰弱。

金融业贸易
上海开埠后,由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又由于其他地区苦于战争的破坏,造成经济的衰落和阻滞,而上海处于租界的特殊地位,未受炮火的影响,凭借“负江带海”的优越地理条件,获得经济的繁荣和金融的发展;
鸦片战争前,已有钱庄业在商业交易活动中居于重要地位,在明末至清朝乾隆年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独立的行业。

据“内园”碑记所载,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到嘉庆元年(1796年)短短20年中,承办钱业公所事务的钱庄共有106家,1797年的碑记还有钱业公所的董事名录。

钱庄发行的庄票,从十八世纪起已在市面上使用,庄票这一信用手段曾在流通领域中起了促进商品交换的作用。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侵入中国。

19世纪,英国的丽如银行率先于1847年在上海设立机构;到了50年代又有汇隆、阿加刺、有利、麦加利四家英商银行在沪开设分支行;60年代初又出现了短命的汇川、利生、利华、利升等四家英商银行和第一家法商法兰西银行;而那个后来居上、业务发展十分迅速、成为长期居于金融重要地位的汇丰银行亦于1865年在香港建立总行后的一个月即在上海设立分行。

商业模式
鸦片战争结束初期,老一代的东南钱业两大家族,鸿泰钱庄汪家和永丰钱庄许家仍将故里理学的义利观继续视为商业成功之道,固守传统的经营理念,依附封建社会的经济体系,没有将商业资本转变为产业资本,走“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老路,仍将大量的商业利润流向进贡官府、购臵土地、奢侈消费乃至建祠堂、修坟墓、叙族谱等方面。

而沿海地区的一些大商人如程天送等与时俱进,在社会转型时期适时调整资本投向,把商业利润转向产业资本,投资、兴办近代企业,走资本主义道路,改变传统家族钱庄经营方式,建立新式银行与外资竞争,成为中国早期民族资本家。

创业绩效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

扬州部分徽商拥有资本4000万两银子,而当时清朝的国库存银仅7000万两。

清乾隆末年,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银子,而出口商品中徽商的茶叶为第一位。

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