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是一门以研究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地理科学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地理学知识技能的需求,下面就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探讨。
一、培养目标1.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系统的地理学知识体系;2.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地理学知识解决科学、教育、决策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3.具备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具备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4.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5.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和信息处理能力。
二、课程设置1.地理学基础课程:地理学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气候学、地貌学、海洋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
2.专业核心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
3.实践课程:地理实习、地理调查与研究方法、地理数据处理与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
4.选修课程:旅游地理学、区域规划与发展、生态旅游、农村与农业地理、都市流域与城市发展等。
三、实践教学1.地理实习:通过地理实习,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加深对地理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2.地理调查与研究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进行地理调查和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如问卷设计、调查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等。
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理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如地图制作、空间数据分析等。
4.科研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环节的设置,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实践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实习:每年安排一次地理实习,组织学生到地理学相关领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
2.社会实践:每年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实践,了解社会、经济、环境等实际问题。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研究地球表层人地系统,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总体规律,重点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环境整治与保护、自然灾害防治、生产力综合配置、重大经济建设项目和工程设施合理布局等方面为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性论证和科学依据。
将地理科学专业建成专业口径宽、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省内外同类院校特色鲜明的一流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教师素质和扎实的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具有自主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能在中等学校从事地理及环境教学、地理教育研究工作,也能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接受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技能的训练,并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获得从事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和地理教学研究、地理科学研究、地理实际应用等各种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掌握教学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了解地理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相近专业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并获得广泛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三、主要课程和特色课程主要课程:地球概论、环境保护概论、地质学、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地图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信息系统。
特色课程:洞庭湖区专题研究、地理教学技能、乡土地理。
四、实践教学环节集中实践:军事训练、地质与地貌实习、气象与水文实习、植物与土壤实习、区域地理综合实习、测量与地图实习、教育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类)一、专业代码070701专业名称:地理科学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教学科研机构、企业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教学、科研、规划、开发、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接受地理学思维和地理科学技能的训练,并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获得从事地理教学、研究、规划、开发和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业务素质: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研究方法;掌握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地理教学,具备从事地理教学的良好的教师素养;了解地理科学的最新进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成果,了解相近专业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并获得广泛的人文和科学修养;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野外考察及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具备一定的独立科研能力。
3.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四、主干学科:地理学五、主要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测量与地图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地理学、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水文与水资源学、地理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实习支教:18周(汉语言、民考汉、双语班);2.教育实习:8周(民考民);3.人文地理综合实习:3周;4.自然地理野外实习:2周;5.毕业论文:8周;6.军事训练:2周;7.见习:1周七、修业年限:汉语言、民考汉、双语班学生为四年,民考民学生为五年(含一年预科)。
《旅游地理学》课程笔记
《旅游地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旅游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一)旅游地理学的定义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专注于研究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它涉及对旅游者的行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旅游地的规划与管理、以及旅游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包括:1. 旅游活动空间分布和旅游流分析:研究旅游者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旅游流的流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 旅游资源评价与规划:对旅游资源进行识别、评价和规划,以实现其可持续利用。
3. 旅游地发展与管理:探讨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竞争力、市场营销和规划管理。
4. 旅游影响研究:分析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
5. 旅游政策和规划:研究旅游政策制定、旅游规划理论和实践。
二、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一)学科性质旅游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它结合了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二)学科特点1. 实践性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旅游实践活动,如旅游规划、市场营销、政策制定等。
2. 空间性明显:旅游地理学强调对旅游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差异和空间关系的分析。
3. 综合性突出:旅游地理学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复杂的旅游系统。
4. 动态性:旅游地理学关注旅游活动和旅游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三、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一)研究方法1. 实地调查法:通过访谈、问卷调查、观察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
2. 文献分析法:对相关的书籍、论文、报告等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
3. 案例研究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地或旅游事件进行深入剖析。
4. 模型构建法:构建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模型来模拟和预测旅游现象。
5. 空间分析法:利用GIS等空间分析技术来研究旅游活动的空间特征和规律。
(二)研究技术1. 地理信息系统(GIS):用于旅游资源的空间分析、旅游规划、市场分析等。
旅行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培育方案
旅行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培育方案(2021年版)一、培育目标和培育要求培育目标:本专业培育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养中学地理教师,兼顾培育地理科学研究的“基础型”和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专业型”应用人材和教育行政治理人员。
培育要求:本专业学生通过对地理科学的大体理论、大体知识和大体方式的系统学习,对地理信息获取、地理科学思维、地理教育技术等能力的全面训练,形成良好地理教师素养,取得从事地理教学的大体能力和地理教学研究、地理科学研究、地理实际应用等各类大体能力,既能胜任中学地理教学工作,也能从事地理教育科研或相关专业职位人员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治理工作。
二、骨干学科和骨干课程骨干课程:地质学基础、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地球概论、地图学、水文学、气象学与气候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三、学制标准学制4年。
四、毕业学分及授予学位学生必需修满本专业培育方案规定的160学分方能毕业。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吉林教师教育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那么》的规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教学活动时刻安排表六、课程设置及学分分派(一)通识课程(46学分,988学时。
其中必修33学分,597学时;选修13学分,391学时)(二)学科基础课(20学分,392学时。
其中必修10学分,223学时;选修10学分,169学时)1.必修课(10学分,223学时)2.选修课(10学分,169学时)(三)专业课(56学分,1083学时。
其中必修33学分,631学时;选修23学分,452学时)1.必修课(33学分,631学时)2.选修课(23学分,452学时)(四)教师教育课程(14学分,264学时。
其中必修11学分,204学时;选修3学分,60学时)(五)实践性课程七、课程类别和结构比例。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适应区域基础教育改发展需要,主要面向中小学,培养拥护教育方针,热爱家乡,热爱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系统掌握地理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地理教学能力、基本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中小学从事地理教学、教学研究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也可以满足冬奥会发展需求,培养可从事资源环境管理、旅游开发与规划、区域开发建设等部门的相关工作。
二、培养要求:(一)知识要求1.熟悉关于基础教育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小学教育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2.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熟悉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3.掌握从事中小学地理教学所必备的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和知识;4.了解地理科学的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和中小学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中小学教育改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二)能力要求1.具备从事中小学地理教学的能力;2.具有手工绘制常用教学挂图、黑板略图及自制教具的能力;3.具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4.具有组织课外活动、探究性学习的能力;5.具备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的能力;6.具有初步的教育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7.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与人际沟通能力。
(三)素质要求1.具有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具有地理科学的基本素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可持续发展观及意识;3.具有防范自然祸患、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4.热爱家乡,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5.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6.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三、主干学科:地理学教育学四、核心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气象学与气候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地貌学、旅游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图学、城市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世界地理、地理、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区域分析与规划、中学教育学、地理教学论、中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
《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构建与教学方法创新
《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构建与教学方法创新【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构建与教学方法创新。
在研究背景介绍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对于旅游地理学教育需求的增加,研究意义在于提高学生对旅游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详细讨论了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构建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探索性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提出了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式。
在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提出启示与展望,并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提升《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构建、教学方法创新、案例分析、探索性教学、实践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评估、启示与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部分高校的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构建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过分理论化、缺乏案例分析、教学手段单一等。
对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的构建与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优化,将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尤其是探索性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有望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专业素养。
本研究旨在探讨《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构建与教学方法创新的相关问题,为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构建与教学方法创新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旅游业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旅游地理学,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现状,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旅游地理学课程的构建与教学方法创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通过学习旅游地理学,学生可以拓展视野,增强地理意识和文化素养,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的构建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促进学科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议课时数:180制订人:审定人:一、制订课程标准的依据本标准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中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对《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订。
用于指导《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
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中国旅游地理》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国内主要旅游地的分区知识;能简介国内主要旅游地概况及当地主要旅游资源特色;掌握国内著名旅游资源、旅游线路介绍技能,能够为游客推荐跨地区的旅游线路产品。
三、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的教育目标1.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的地理形象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升文化素养,将学生培养成为满足对接岗位需求的旅游工作人员预备员。
2.课程教育目标通过教、学于一体的项目训练,学生具备以下知识、技能、素质:(1)知识目标①了解旅游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②了解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学科性质;③了解旅游的客源与客流的形成;④掌握可持续发展对旅游的重要意义;⑤熟悉全国各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特征;⑥掌握旅游资源的分区;⑦掌握各区重要旅游景点与旅游精品线路;⑧掌握各区重要旅游景点的解说和旅游精品线路的安排。
(2)能力目标①能进行基本的景观鉴赏和景点解说;②能进行基本的旅游线路规划;③能进行基本的旅游行程制定。
(3)素质目标①通过课程的分组模拟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②通过专业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奉献精神和职业道德。
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五、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六、教学基本条件1.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按照50人的标准班级计算,本课程模块教学1名教师为宜,教师具备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背景,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具有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多媒体教室,能播放展示幻灯片、图片、视频、音乐等。
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地理教育事业,掌握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备现代教育理念与教育技术,具有较强的地理教学和研究能力,优秀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与开放心态,不断反思的教学习惯,能适应现代地理教学发展需要,能在中学等基础教育岗位从事地理教学、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管理工作的骨干地理教师。
为国家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化师资;为高校和研究机构输送具有科学研究能力的后备人才。
二、毕业要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素质要求:QU1.良好的师德与教育情怀。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身心健康。
热爱中学地理教育事业,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QU2.“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态度。
能以中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尊重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
将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促进中学生全面有个性地发展。
QU3.“国际视野”与“自我发展”的意识。
能够紧跟国内外地理教育发展的动态,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改革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具有开放心态,能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养成从不同角度反思分析问题的习惯。
掌握教育实践研究的方法和指导学生科研的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地理教学研究能力。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
知识要求:KN1.地理学科知识。
熟练地绘制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GIS知识框架图,形成扎实的地理学科知识体系。
KN2.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影响因素,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KN3.地理学科教学知识。
能够整合地理学、学习科学等相关知识,形成地理学科教学知识。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学科门类:理学二专业代码:070701三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主干学科:地理学、教育学相近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四专业简介本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经多年建设已形成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和扎实教学科研基础的专业体系。
将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以及中学地理教学对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
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第七、第八学期安排18周的教育教学实习或“顶岗实习”、12周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以“实操技能”为关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本专业培养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扎实、基础知识全面、基本技能熟练,教学能力适应现代地理教学发展需要,能在高等院校和中等学校从事地理教学、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工作,也能在科研机构、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科研、管理、规划与开发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六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接受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技能的训练,同时兼顾环境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培养,并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一)通识能力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和环境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掌握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基本能力(二)专业能力掌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模拟等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具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经济、历史的基本素养,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地理教学法,具备优秀的表达能力,能运用可视化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地理教学工作。
(三)发展能力能应用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科学问题和实践问题,了解相关领域的基础进展和社会需求,能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基本的理论研究或应用研究。
加强学科建设,促进旅游服务教育的专业化发展
加强学科建设,促进旅游服务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引言如今,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专业化旅游服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因此,加强学科建设,促进旅游服务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加强学科建设,推动旅游服务教育的专业化发展。
一、培养专业化教师队伍旅游服务教育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学校应积极吸引优秀的旅游服务教育专业人士加入,同时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此外,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促使教师们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教学改革活动,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教育学科。
二、优化课程设置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学校应及时调整和优化旅游服务教育的课程设置。
首先,应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同时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
其次,结合实际情况,开设一系列前沿领域的课程,使学生能够了解最新的旅游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
此外,还应增加与旅游服务相关的实践环节,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实践基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和了解旅游服务行业,学校应建立与其相关的实践基地。
通过与一些旅游企业、景区、酒店等单位的合作,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实践基地也可以为学校的教师提供一个与实际工作接轨的平台,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了解行业动态,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四、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项目学校应积极与旅游服务行业的相关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项目。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的实际工作情况,并将课堂学习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同时,学校的专业教师也可以将产业界的需求和问题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行业发展的动态,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专业人才。
五、加强学科交流与合作为了推动旅游服务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学校应积极开展学科交流与合作活动。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师范)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毛泽东思想、邓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Mao
小平理论与“三 Zedong's Theory 、Deng Xiaoping's 3700009 个代表”重要思 Theories and Three Represents
3
54/3 第 5 学期
马教院
想概论(一)
Significant Thoughts(1)
掌握科学的体育健康与锻炼知识、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方法和技能、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 锻炼、形成健康生活理念,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合格要求。
二、学制
4 年。学习年限 3~6 年。
三、授予学位及学分要求
学生必须在修满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规定的 178 学分外,另需修读教师教育课程 30 学分,方能毕 业。其中通识教育 51 分,含必修 43 学分,选修 8 学分。专业基础课程 24 分,含必修 18 学分,选修 6 学分。专业核心 30 分。专业方向课 32 分,含必修 25 学分,选修 7 学分。实验教学 41 学分。在上 述课程之外,另需修读教师教育课程 30 学分,其中课程教学 18 学分,实践教学 12 学分。
2 36/2 第 5 学期
3090471 城市地理学
Urban Geography
2 36/2 第 6 学期
开课单位
资环学院
资环学院
资环学院 资环学院 资环学院 资环学院 资环学院 资环学院 资环学院
3097265
火山学
Volcanology
1 18/2 第 7 学期
3090231
物候学
Phenology
2 36/2 第 4 学期
气象观测与分
3090234
地理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专业培养方案1. 引言地理专业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和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地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培养具备地理学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制定了本专业的培养方案。
2. 专业介绍地理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的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物质和能量循环等,而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地理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的工作。
3.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的地理学人才:•具备坚实的地理学理论基础,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具备扎实的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能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具备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够收集和处理地理数据;•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合作开展工作;•具备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地将地理概念和研究成果传达给他人。
4. 课程设置4.1 基础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质学•气候学•地图学•地球物理学•地理信息系统4.2 选修课程•城市规划•区域发展与规划•人口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环境地理学•农业地理学5. 实践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设置了以下实践环节:•地理实地考察:学生将参加多次地理实地考察,了解实际地理环境和问题,并结合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解决。
•实习:学生将在地理相关机构或企业进行实习,通过实践掌握地理学的应用技能和工作方法。
•毕业设计:学生需要完成一篇地理学相关的毕业设计,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并进行独立的研究工作。
6. 就业方向地理专业毕业生可以在以下领域就业:•地理信息系统相关行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理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
•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部门:地理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方面的工作,参与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地理科学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全面面向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本专业培养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地理科学思维的基础扎实、适应面广、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中学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师资及其相关专业的后备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接受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技能的训练,同时兼顾环境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培养,并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获得从事地理教学、地理教学研究、地理科学研究、地理实际应用及环境教育等各种基本能力。
具体要求为:1、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和环境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2、掌握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基本能力;3、了解地理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相近专业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并获得广泛的人文科学的修养;4、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的基本能力;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三、主干(核心)课程地图与遥感、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学论、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四、学制与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名称标准学制为四年。
依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修业时间不得少于三年,不得多于六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五、毕业学分及授予学位要求1、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172学分方可毕业。
其中公共基础课50学分、学科基础课22学分、专业必修课28学分、专业选修课18学分、教师教育课程必修12分、教师教育课程选修4分、跨学科校选课4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22学分,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项目12学分。
2、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衡阳师范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规定者,可授予学士学位。
2015版地理科学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面向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具备地理科学思维,地理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技能,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较强,能在中等学校从事地理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教学、教育研究和教育管理,在旅游、国土、气象、环境及其相关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测绘、规划、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二、培养规格要求1. 知识要求(1)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知识、了解中国文化史、懂得大学语文等相关知识。
(2)自然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简史知识、掌握高等数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3)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学知识;具有产业、人口、城市、交通、旅游、文化等人文地理学知识;具有测量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知识。
(4)专业知识具有中国的位置、人口和疆域,自然经济状况,自然资源的类型与分布及开发途径、中国主要生产部门和生产力布局、生产力的地域分异等到方面知识;具有全球、大洲、大洋、部分地理大区和若干国家与地区的区域地理的自然、人文知识;具备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勘探、地图绘制、地理信息系统、人口、旅游、城乡规划等应用方面的知识。
2. 能力要求(1)知识获取能力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适时了解并获取地理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相近专业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了解并获取地理科学发展、地理教育研究及地理信息技术相关应用的最新成果的能力。
(2)知识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阅读、填绘与分析地理图表能力、地理观察与观测能力、地理调研能力、地理信息收集和分析处理能力、地理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地理科学专业研究能力;能运用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进行基础教育阶段地理新课程教学实践,能初步开展地理教育科研;具备良好的表达和沟通交流能力、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管理学生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地理学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摘要: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旅游地理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人才队伍的壮大与学科的发展,旅游地理研究的“学术化”转型势在必行。
本文基于长期旅游地理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指出旅游地理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要以学术研究为根基,要以“知识溢出”为目标。
围绕“知识溢出”,文章论述了旅游地理学的学术研究、教师与研究者、学科教育的基本要求,明确了未来旅游地理“知识溢出”导向的学科发展方向。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知识溢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旅游地理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学科影响力越来越强,在整个地理学领域逐渐确定了其作为一门相对独立学科的地位,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1,2]。
伴随学科和师资队伍的发展,旅游地理学研究水平与学术规范在诸多研究者不断反思与总结中得到提升,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始出现“学术化”转型。
在这种转型过程中,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厘清和共识的形成尤其重要。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解析,指出旅游地理学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石是学术研究,目标是“知识溢出”。
同时,本文基于“知识溢出”的观点,将对旅游地理学学科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对未来旅游地理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一、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1.学术研究是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石学术研究对于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石”与先导地位表现在:学术研究是产生知识的途径,学术思维可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学术活动是教师能够了解实践问题的途径,使知识能够服务于社会。
由此,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共同点与连接点便在于“研究性”[3];学术研究经费能支持教师的交流、开展更多的活动。
正是因为学术研究对于学科的知识创新、学生培养、教师水平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术必然是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学科发展断然离不开持续而深入的学术活动。
不仅如此,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还体现在通过其成果使学科在学科群中获得独立地位。
甚至一些学科之所以得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盖因为某些方面的科研活动不断开展而形成独特的学科视角、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和科学方法,与既有学科形成分野,譬如环境学脱胎于地理及生物学,等等。
对于我国旅游地理学而言,由于我国旅游业在旅游地理学诞生之初及其后发展过程中的深刻影响,旅游地理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始终与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互动作用:一方面,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对科研投入、师资建设、招生规模等影响显著;另一方面,旅游地理研究在选题、成果、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如能满足现实需求,其科研成果和学科发展也将相应受到更大重视。
因此,在讨论国内旅游地理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关系时,对“现实需求”的认知是认识二者关系及发展状况的关键一点。
2.“知识溢出”是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术研究的基石作用既明,则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根本就在于开展真正的学术研究,其目标则是产生“知识溢出”。
此处所说的“知识溢出”,有别于经济与管理学中所指的“地区或行业之间由于知识存量差异而导致的经济、业务交往活动中知识和技术转移过程”的概念[4,5],指的是通过学术研究,形成本学科特有的学科视角、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和科学方法,在存量知识基础上不断产生增量知识[6],且这些知识对于其他学科产生借鉴意义。
与“知识溢出”相近的概念有“知识增量”[6,7]、“知识贡献”[8]、“知识增长”等[9,10],这些概念也常被应用于经济与管理学中,难有清晰的界定。
本文采用“知识溢出”的说法,一方面出于词意上的考量,“溢出”更能形象说明学术研究中的知识创新及其对其他学科的价值;另一方面,出于概念区分度来看,“知识溢出”较之其他概念应用更少,更容易区分,也更有利于概念的传承。
之所以认为“知识溢出”是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因为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强调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创新”、“知识贡献”,更需要追问这些创新和贡献对于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意味着什么。
一个学科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也就是逐渐产生“知识溢出”的过程。
知识溢出在两个方面体现其价值:第一,知识溢出有助于学科地位的提高。
在学科竞争中,一个学科能够更多地影响其他学科,将更多地获得其他学科的认可;第二,知识溢出有助于真正推进人类知识的进步。
由于学术藩篱的存在,一个学术共同体往往首先接受共同体内部的知识,然后站在本学科立场审视其他学科的知识,只有其他学科真正产生有贡献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为本学科解决学术问题所需之时,这些学科才会接受其他学科的“知识溢出”。
在这个意义上,能否产生知识溢出是一个学科是否经得起其他学科检验的标志。
在社会科学中尤其如此。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对于学科建设,应该以“知识溢出”为目标,高层次人才培养同样需要以此为追求。
二、以“知识溢出”审视中国旅游地理学学科建设1.学科建设历程自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
(1)内部完善阶段。
这个阶段旅游地理学仍处于“学术启蒙”时期,学者们大多有着民族振兴的理想主义色彩。
旅游地理学研究在林超、吴传钧、陈传康、郭来喜、杨冠雄等老一辈学者的研究和启发下,一批青年学者大胆迈出了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步伐,构建了旅游地理学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基本明确了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向和研究途径[11]。
在这个时期,研究者们自觉关注国外理论,不断反思自身不足。
这个阶段中国旅游地理学知识的发展以引介西方理论为主,但是面向旅游开发的现实需求,开始探寻旅游开发的规律。
从学科发展阶段看,属于内部完善阶段,即学科内部围绕学术问题完善自身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和科学方法的过程。
(2)相对停滞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期恰逢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国旅游资源开发全面启动,产生了许多旅游规划的现实需求,旅游地理学家成为这些旅游规划的主力军,客观上造成旅游地理研究内容的实践驱动明显,学科本位意识下降。
在这种功利性的研究取向下,旅游地理学学科整体研究选题愈发狭窄、研究规范无法建立、学者贡献评价错位,使得旅游地理学关注西方理论较少,主要面向旅游规划、资源开发等实践项目,鲜有理论探索,出现了相对停滞的状况,旅游地理学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溢出更是无从谈起。
(3)深入和创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外合作日益频繁,在与国外专家的不断合作中,部分国内学者开始思考自身的差距。
而国内旅游业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后,也开始显露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原来注重描述性研究的旅游地理学遇到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旅游地理学的任务、性质和发展方向。
在这一阶段,学者们开始重新重视旅游地理学学科的理论建设。
伴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研究规范开始与国际接轨,研究领域获得扩展,跨学科研究逐渐盛行。
旅游地理学研究开始积极吸收其他学科的优秀成果,原真性、生态足迹、社区增权、地方感等不同学科(或学科分支)的理论框架被相继引入[12-15]。
然而,由于学科本身知识储备有限,旅游地理学在这一阶段主要还是吸收其他学科的智慧,本学科几乎没有对其他学科产生“知识溢出”。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的学术自觉和学术眼界不断提高,开始出现追求“知识溢出”的苗头。
2.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旅游地理学学科建设历程的分析,从“知识溢出”的眼光来看,当前旅游地理学学科仍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知识溢出”的理想成果。
虽然旅游地理学学科已经产生了一些优秀的成果,但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理论深度的研究仍较为缺乏,被行业和其他学科认可的程度和学科影响力也还处于较低水平。
(2)缺乏“知识溢出”意识。
从数量的角度上看,旅游地理学研究已经成为地理学研究中诞生“成果”最集中的分支学科之一。
但在当前科研环境下,功利主义盛行,理想主义缺失,研究者往往因盲目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而忽视了学术研究的创新性,更遑论形成对其他学科有影响力的概念和理论。
(3)缺乏“知识溢出”的学术平台。
当前旅游地理学学术共同体研究训练仍显不足,理论思维有所欠缺,学术批评的氛围尚未形成,且缺乏对相关理论的系统梳理,因而“知识溢出”得以产生的学术平台尚未搭建完毕。
基于此,为了进一步促进旅游地理学学科的发展,下面将依据“知识溢出”的发展目标,略论旅游地理学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方向。
三、旅游地理学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方向1.对学术研究的要求:形成促进“知识溢出”的学术规范(1)建立研究规范。
当前,中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给旅游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大量可供研究的前沿问题。
但是如果研究观念没有改变、研究规范没有建立,那么未来研究中除了案例研究的数量或者说除了发表论文的数量增加以外,将难有大的进步。
虽然近年来旅游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形式与内容渐趋标准化,但在方法论、认识论或者本体论等深层次的问题上仍未达成共识。
因此,对于旅游地理学学科来说,建立旅游地理学学科详细的研究规范、形成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共识已显得极为迫切。
然而,如何确立有效而持续的研究规范?一方面,需要形成旅游地理学学术共同体,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形成一套有依据的且明确的规范。
另一方面,在其确立后,需要将其传承,做到“既要教,也要管”。
首先,教师需要在学生从事学术研究之初便使其树立学者应有的道德意识和责任心;其次,加强学术批评,对违规者给予必要的警戒;最后,建立必要的监察制度,通过杂志社和出版社严格把关,来强化规范的执行[16]。
(2)确立研究价值判断标准。
由于中国旅游地理学是以区域旅游开发和规划为主线发展起来的[17],最早进入旅游地理学领域的学者最初的研究目标也恰恰着眼于通过旅游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因此,旅游地理学界一直以服务国民经济为主攻方向,特别是在旅游地理学步入现实主义后,旅游地理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放大,研究成果价值评判错位,“学术价值”被淡化,“应用价值”成为其重要的衡量标准,致使大量应用性研究成果的出现。
这些成果耗费了学者们不少研究精力和时间,却难以产生被行业和其他学科认可以及有学科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所以,从学科发展角度来讲,需要尽可能形成以“学术价值”为核心的研究成果价值判断标准。
研究成果的价值判断可以从原创性与效用度两个维度进行[18]。
原创性主要指其创新的程度,而效用度则主要指的是其作用的领域。
原创性可以分为增量性与启发性两个层次,效用度也可以分为应用性与理论性两个层次。
应用性与理论性两个层面较为容易区分,而启发性与增量性的判断主要应该基于其成果的解释力。
通俗来讲,启发性的成果即是开创了一个新的视野,而增量性的研究拓展了原有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