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 《庭中有奇树》教案3

合集下载

部编新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阅读》全课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新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阅读》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阅读《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学常识,能读出古诗的音韵美和意境美,疏通诗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和教师点拨,会用丰富的语言、专业的术语来鉴赏诗歌,并按类别归集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歌中女主人公凄美的形象和细腻的相思,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会描绘诗歌意境并从中让心灵受到美的熏陶。

2、会用丰富的语言、专业的术语来鉴赏诗歌,并适当迁移。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练习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相思诗句趣导入(师):在我们朴素的生活情感中,相思无疑是重要的一种味道。

正是相思,让日子变长了,让遥远的人仿佛变近了,让我们的生活也有了诗意。

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抒发相思情的古诗句都有哪些?(生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生2):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生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师逐次评价问生:这是谁对谁的相思……)这么多的相思呀,这么美的情境呀,读出的那一刻,让我们仿佛与诗人心意相通。

今天就让我们去采撷相思之树的花茎与枝叶,嗅它的芬芳气息,探它的美丽纹路。

请大家翻到课本69页,一起读第一首诗的诗题。

(教师板书诗题)二、读诗味,感知音韵美1、(师):《庭中有奇树》是南朝梁《文选》中《古诗十九首》里的其中一首,谁来给大家读读注释○1。

(生读):……(师):这番介绍使我们了解了一个重要的文学常识,大家要注意积累。

2、(师):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分为几读?(生齐):五读。

(师):我们一起读出来。

(生齐读):读诗味,感知音韵美;理诗意,探寻意境美;赏写法,品析艺术美;强记忆,再享诗意美;巧迁移,美境更辽阔3、(师):看来大家已经非常熟练了,那首先就请大家把《庭中有奇树》读一读,看能不能读通顺,不会读的地方可以标注出来,开始吧。

(生读):……4、(师):好了,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遍?不论读得如何,能代表自己对诗歌的喜爱就好。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教案)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教案)

庭中有奇树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庭中有奇树》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庭中奇树的景象。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文《庭中有奇树》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庭中奇树的景象。

1.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庭中奇树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和语言特点。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课文《庭中有奇树》的意境和寓意。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和语言特点,如比喻、拟人等。

解读课文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2.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运用案例分析,深入剖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第三章:文学鉴赏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分析课文中的诗意和美感。

3.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诗意和美感,如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等。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3.3 教学方法运用对比分析,让学生欣赏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描绘。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以培养其文学表达能力。

第四章:课堂讨论与互动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意义。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意义。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3 教学方法运用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提出拓展性任务,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如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等。

提出拓展性任务,如查找相关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

5.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总结学习成果。

布置拓展性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第六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课文《庭中有奇树》中所蕴含的哲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庭中有奇树》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庭中有奇树》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课文内容展开讨论,探讨诗中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每个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2.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课堂互动性。
-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相关的写作、朗读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2.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1.课后阅读: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尝试分析其意境、修辞手法,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字数不少于300字。
2.创作练习: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以“庭中奇树”为主题,创作一首古体诗。要求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表达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感悟。
3.家园联系:与家长分享本节课所学的古诗《庭中有奇树》,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讨论,探讨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请家长签字确认,并将讨论过程简要记录在作业本上。
4.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首古诗进行解读,分析其意境、修辞手法等。在下节课上,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展示学习成果。
5.观察日记:请同学们在课后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选择一个主题,如“校园的树”、“窗外的花”等,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景物的美。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层面: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体验古诗创作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魅力。
2.方法层面:运用朗读法、分析法、对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同时,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养。

庭中有奇树教案

庭中有奇树教案

庭中有奇树教案教案标题:庭中有奇树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自然界中的奇妙植物——庭中有奇树。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导入活动:1. 引入庭中有奇树的话题,向学生展示一张庭中有奇树的图片,并鼓励他们描述这棵树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2. 提问学生是否见过类似的树,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

知识讲解:1. 向学生介绍庭中有奇树的特点,如形状、颜色、花朵、果实等。

2.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庭中有奇树的外观和特征。

3. 讲解庭中有奇树的生长环境和适应能力,以及它对环境的积极作用。

观察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庭中有奇树的观察活动,让他们仔细观察树的不同部分,并记录下来。

2. 引导学生思考庭中有奇树的生长过程和变化,例如从种子到树苗再到成熟的树。

创作活动:1. 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写一篇关于庭中有奇树的短文或诗歌,描述它的美丽和神奇之处。

2. 引导学生使用形容词、比喻和修辞手法,使作文更生动有趣。

展示和分享:1.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互相欣赏和分享。

2. 在展示和分享过程中,老师可以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活动: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活动,让学生总结庭中有奇树的特点和自己的收获。

2.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欣赏自然界中的奇妙植物,以及他们个人在保护环境方面可以做出的贡献。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寻找更多庭中有奇树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2. 鼓励学生用绘画、摄影或手工制作等方式,创作庭中有奇树的艺术作品。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观察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记录的准确性。

2. 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包括短文或诗歌的内容、表达和语言运用等方面。

3. 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方式,评估学生对庭中有奇树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案扩展: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更多庭中有奇树的种类和特点。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庭中有奇树》优质课教案_15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庭中有奇树》优质课教案_15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诗句。

2.了解《古诗十九首》的基本特点,文学地位,表现手法等。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千古五言之祖”名家点评《古诗十九首》的地位、特点。

例如: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说《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一字千金:文字价值极高,文辞精彩奇妙)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评论它:“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冠冕:居于首位)补充:朱自清也曾感慨道《十九首》可以说是我们最古老的五言诗,是我们诗的古典之一。

二.总览芳华——浅识《古诗十九首》教师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概述:经过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对《古诗十九首》的反复诵读与揣摩,我们认为它的语言精炼准确,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决无虚情与矫饰,更无着意的雕琢,因此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有意的将事、景、情相融合,往往能通过白描,比兴,象征等手法寓情于景中。

感情的抒发委婉含蓄,纯真诚挚。

此外,《古诗十九首》还较多使用叠字,或描绘景物,或刻画形象,或叙述情境,无不生动传神,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二.园中奇葩——《庭中有奇树》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简宗梧认为,《古诗十九首》中诗情最明朗,手法最明快的一首,当属《庭中有奇树》。

今天我们就从《庭中有奇树》一诗走进《古诗十九首》。

1. 经典诵读(1)教师范读教师诵读,学生聆听,画出停顿。

(同时指名学生在板示上画停顿,读毕共评。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读后点评:2、3字停顿,准确的把握好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方法:指明学生请按照2/3停顿的节拍示范诵读。

同时感受诗歌韵脚(滋、思、之、时。

庭中有奇树-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庭中有奇树-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庭中有奇树-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庭中有奇树》的内容和语言,掌握文章的大意,解读语言的深意。

2.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善于品味文学作品,训练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自己的想象和创造,书写符合《庭中有奇树》精神的文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大意和语言特点;掌握文学鉴赏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阅读能力。

三、教学建议1. 学生独立阅读让学生先用10-15分钟独立阅读《庭中有奇树》,了解文章的大意。

2. 全班讲解班级老师可使用PPT对文章进行全班讲解,介绍文章的主题、作者、结构等基本信息。

讲解时可以借助教学视频,解读语言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含义。

3. 小组合作讨论将全班分成小组,分别阅读文章中的每一部分,进行组内讨论和交流。

老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讨论,例如:“你喜欢文章中哪个情节?为什么?”“这篇文章对你的启示是什么?” “文章中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4. 知识总结通过上述讨论,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语言特点、要点。

5. 个人写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符合《庭中有奇树》主题精神的文章。

可以分阶段进行,先进行思考、构思和写作提纲,再进行具体书写。

四、教学过程1. 学生独立阅读让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独立阅读,时间为10-15分钟。

2. 全班讲解老师使用电子白板或PPT进行讲解,介绍文章的主题、作者、结构等基本信息。

讲解时可以借助教学视频,解读语言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含义。

重点介绍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爱护自然,珍惜生命。

3. 小组合作讨论将全班分成小组,每组分别阅读文章中的每一部分,进行组内讨论和交流。

老师可以给出一些问题引导讨论,例如:“你喜欢文章中哪个情节?为什么?”“这篇文章对你的启示是什么?” “文章中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等等。

4. 知识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语言特点、要点。

可以用句子梳理、关键词汇总等方式进行概括。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庭中有奇树》的文学常识。

2.借助旁批、结合译文,体味情感。

3.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思念之情,深入挖掘诗歌内涵,拓展诗歌中“花”这一意象所表达的主人公对青春逝去的惆怅。

教学过程:一、“我”知常识本诗选自《古诗十九首》,具体作者不可考证。

最早见于南朝时期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体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被称为“千古五言之祖”。

组古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既保留了民歌的质朴自然的风格,又开始有意识的对语言进行精心雕琢,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二、借助旁批,初步感知情感浏览诗歌下方的批注,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三、结合译文,具体感知情感那这种情感是如何通过文字传达出来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探究。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描绘了一副春意盎的景象。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刻画人物,以花寄情,一个“思”字直接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此花虽美,不能相赠,有何可贵?不过更增加思念之苦罢了。

这是女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

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内容上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情感上触景生情、因人感物、由物写人、千回百转,委婉含蓄。

四、拓展延伸知“花”思折花相寄,除了以“花”来慰藉相思之外,我们还能从“折花”中读出了主人公的哪些情感?结合这些诗中“花”的意象来思考。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葬花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杜秋娘《金缕衣》花在此处是青春的象征。

青春不长,红颜易老。

人生苦短,青春也如娇艳的鲜花,经不起时间的等待。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公开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公开课教学设计_0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那一刹那的震颤——古今“思妇”曲一、教学文本《庭中有奇树》《秋夕》《望江南》《错误》二、议题分析朱自清曾这样讲过他的文学创作观:“古尔孟曾以葡萄喻人生,说早晨还酸,傍晚又太熟了,最可口的是下等时摘下的。

这正午的一刹那,是最可爱的一刹那,便是现在。

”所谓刹那主义就是从生命的每一个刹那中均获得意趣,这种刹那的价值,就是心灵的审美价值。

表现这种刹那的震颤诞生了许多古典诗歌或古典色彩的诗歌的精致之笔:如《庭中有奇树》的“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杜牧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温庭筠《望江南》中的“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州”,郑愁予的“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诗人仅仅抓住这些瞬间,当作心灵的珍宝,使之成为诗,而解读就是要把这种刹那从诗人的全部整体性感知中分析出来,揭示其构成诗歌杰作的唯一性。

而要抓住表现心灵微观瞬间,刹那变化就是要找到诗歌中情致的瞬间转换,意脉的突转,情感的动态起伏。

三、文本解读及使用这四首诗抒发的都是思妇的忧伤。

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到唐代诗词《秋夕》和《望江南》,再到现代诗作《错误》,都呈现出一种千回百折之态,委婉含蓄,语短情长。

《庭中有奇树》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思念,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秋夕》从“拍流萤”之天真无忧无虑的动作,转化为“卧看牵牛织女”之青春心事的默想,也是意脉的“宛转变化”。

《望江南》写思妇楼头,望人不归。

用思妇的形象和动态,展现她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内心情感变化,一波三折。

《错误》以江南小城为中心意象,写出了战争年月闺中思妇等盼归人的情怀,莲花的开落也是抒情主人公情感动态的起伏。

文本使用:由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庭中有奇树》引出多篇——《秋夕》《望江南》《错误》。

八年级语文上册《庭中有奇树》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上册《庭中有奇树》优秀教学案例
2.领悟诗人的情感表达,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美词佳句进行仿写,提高写作水平。
4.学会运用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提升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比较阅读法,让学生将《庭中有奇树》与其他诗作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人的风格特点,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2.设计小组活动,如诗歌朗诵、仿写比赛等,让小组成员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教师在小组活动中,适时给予指导和建议,引导他们总结经验,提升小组合作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帮助他们找到不足之处,提高教学效果。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诗人是如何描绘庭园中的奇树?”“这首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诗人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鼓励学生提问,对学生的疑问给予关注和解答,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诗歌的内涵,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结合课文内容,本案例以“探寻生活中的美好”为主线,将诗歌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感受庭园美景的同时,学会观察身边的美好事物,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提问和小组合作探究,促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升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庭中有奇树》中的生字词、成语、典故,能准确运用到日常交流和写作中。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庭中有奇树》优质课教案_16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庭中有奇树》优质课教案_16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师)庭院里有一棵珍贵的树,满树绿叶,开满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生)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师)春意盎然.我攀引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生)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师)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只是痴手执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生)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师)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生)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师生齐读原诗)《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教案【课题】《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授课对象】初二学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庭中有奇树》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可以熟练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语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想象描绘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以配合理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掌握常用字字义及用法2.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并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3.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图解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练习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语(PPT展示,并配图配音)古诗词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从《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再到近期的《经典咏流传》,古诗词被赋予新时代的意义重新登上了文化舞台。

请欣赏经典咏流传《迢迢牵牛星》。

《经典咏流传》是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中国首档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

节目原创“和诗以歌”的模式,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经典文学作品,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向上向善的主流价值。

这首出自《古诗十九首》第十首的《迢迢牵牛星》能够唱的如此凄美、哀婉。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庭中有奇树》优质课教案_6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庭中有奇树》优质课教案_6

《庭中有奇树——平凡之物蕴深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训练,整体感知,疏通文意2、掌握从空白处、细节处、矛盾处体会诗歌委婉含蓄的情感3、联系情境,以写促读,激活情感,产生共鸣教学重点:1.掌握细节处扩充动词、矛盾处补充心理描写的品读赏鉴之法体会平凡之物蕴深情教学难点:2、联系情境,以写促读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特别的古诗,它出自汉魏时期诗歌集《古诗十九首》,是其中的第九首。

整个《古诗十九首》不知作者,不明来历,给我们的品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正由于它的不清不楚,给我们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放着胆儿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解读。

同时,又因为它记录的都是我们人人有之的烦恼和深情,“能言人同有之情也”,因此一千多年来,它不断地与有缘之人产生共鸣。

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希望你能读出它的诗味与深情,更希望你能成为这位有缘人,能与诗歌产生共鸣。

一、预习检测预习题:1、自由朗读四遍。

要求:前两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注意华、遗的读音),后两遍要求念通顺,注意停顿(平长仄短法),读出节奏。

2、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读出来吗?结合课文注释及旁批,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检测:1、请一生试读以正音再请一生试读,提示学生听节奏与停顿,齐读以加强。

3、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你的话说一说二、细读文本,体味诗情1、解释“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此物不贵,贵的是什么呢?2、这是一朵怎样的花?引导生从奇、滋、荣、馨香读出花之美丽。

3、美丽的事物这么多,为什么偏偏是把奇树之花当作礼物,而不是其他?花与所思之人有怎样的联系?小结:虽然诗中并没有明确叙事,但我们通过联想通过合理的叙述,可以读出花和人原来可以有这么多美好的故事,原来奇树之花不贵,贵的是我们之间曾经美好的时光。

(板书:空白——补叙——美好的时光)当你步入庭中,看见满眼繁花,你多么想告诉他——读: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二)品读细节处之深情1、高大的树木上枝繁叶茂,满眼繁华,主人公会为所思之人折哪一朵花?怎么折?高的美的——攀字显其高,荣字为花中最盛者。

庭中有奇树-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庭中有奇树-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庭中有奇树-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庭中有奇树》的内容,掌握作者使用的描写手法,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主题。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文章,学会欣赏自然美景,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描写手法,理解文章的题旨和主题。

2.教学难点:让学生感性理解文章中的意义,了解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的自然景观欣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张图片或一段视频来引入本次教学,让学生对于庭中有奇树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2.课文阅读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读课文,对生词进行解释,并掌握作者的描写手法,让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3.语言分析老师对文章中使用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其使用方法和表达效果。

4.感悟与理解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意境理解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含义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培养学生的感性理解能力。

5.创作实践让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活动,让学生利用所学语言文字和描写技巧,描绘自己身边庭中的美景,并加以赏析,培养学生美感品味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要求1.师生互动,让学生进行互动探究,老师引导探究过程。

2.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思考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课程的实用性。

五、教学评估1.作业评估:让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作业,督促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2.课堂表现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对于老师问题的回答和互动表现。

3.测验评估:进行随堂测验或终结性考试,检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1.创意写作环节可以加入其他形式,比如口语表达、广播体操、音乐欣赏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经验范围。

2.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感性理解和思考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交流,对于老师的教学思维和创意能力也有所要求。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词中的借景抒情手法及其在诗词创作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一手法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欣赏古诗词时能够更好地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学生在诗词鉴赏过程中,往往缺乏有效的鉴赏方法,需要教师指导并训练学生运用相关方法。
举例:比较阅读法、情感分析法等鉴赏方法,教师需指导学生在实际鉴赏过程中运用,提高鉴赏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庭中有奇树》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通过观察自然景物而引发情感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来表达情感的。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感受诗词意境,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通过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常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合作学习和交流讨论中,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上目标充分符合新教材要求,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词内容的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准确理解《庭中有奇树》等四首古诗词的文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教案)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教案)

庭中有奇树——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的激发学生对庭中有奇树的兴趣1.2 教学内容介绍庭中有奇树的概念和意义引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关注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的奇树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庭中有奇树的魅力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兴趣表现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第二章:庭中有奇树的意义2.1 教学目标理解庭中有奇树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素养2.2 教学内容讲解庭中有奇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分析奇树的形象特征和寓意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庭中有奇树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收集学生的讨论和提问情况第三章:庭中有奇树的种植与养护3.1 教学目标学习庭中有奇树的种植和养护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责任感3.2 教学内容讲解庭中有奇树的种植条件和养护要点示范庭中有奇树的种植和养护方法3.3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操作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庭中有奇树的种植和养护方法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第四章:庭中有奇树的艺术创作4.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4.2 教学内容讲解庭中有奇树的艺术创作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庭中有奇树的艺术创作4.3 教学方法采用示范和指导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庭中有奇树的艺术创作方法分组进行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艺术创作和团队协作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第五章:庭中有奇树的欣赏与感悟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欣赏能力引导学生从庭中有奇树中感悟人生哲理5.2 教学内容讲解庭中有奇树的欣赏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庭中有奇树的欣赏和感悟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庭中有奇树分组进行庭中有奇树的欣赏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5.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欣赏和感悟程度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第六章:庭中有奇树的文化背景6.1 教学目标了解庭中有奇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6.2 教学内容讲解庭中有奇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分析庭中有奇树在古代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应用和表现6.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庭中有奇树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6.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收集学生的讨论和提问情况第七章:庭中有奇树的环保意义7.1 教学目标了解庭中有奇树的环保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7.2 教学内容讲解庭中有奇树对环境的影响和保护的重要性分析庭中有奇树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7.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庭中有奇树的环保意义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7.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第八章:庭中有奇树的传承与保护8.1 教学目标了解庭中有奇树的传承历史和现状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8.2 教学内容讲解庭中有奇树的传承历史和发展过程分析庭中有奇树当前面临的问题和保护的措施8.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庭中有奇树的传承与保护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8.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第九章:庭中有奇树的创新发展9.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9.2 教学内容讲解庭中有奇树的创新发展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庭中有奇树的创新实践9.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庭中有奇树的创新发展方法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9.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10.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10.2 教学内容回顾本课程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分析庭中有奇树的意义和价值10.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提升10.4 教学评估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程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奇树,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

《庭中有奇树》教案(附板书)(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庭中有奇树》教案(附板书)(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教案【课题】《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庭中有奇树》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可以熟练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语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想象描绘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以配合理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掌握常用字字义及用法2、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并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3、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图解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练习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时】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语“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古诗十九首》的评论,经过上节课的了解,大家已经对《古诗十九首》和《庭中有奇树》有了一定的感知,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更加深入地探究这首诗歌。

接着,全班诵读《庭中有奇树》。

二、走进诗歌(一)温故知新1.《古诗十九首》有哪几首诗歌呢?《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2.《庭中有奇树》属于几言诗呢?五言诗。

(二)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怎么分?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层。

前四句与后四句描绘了两幅图画。

(三)诗歌讲解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PPT展示,并配图)1、小组讨论,找出关键词、关键字2、释词:奇树:珍贵的树。

奇:不一般。

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

人教版语文八上《庭中有奇树》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上《庭中有奇树》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上《庭中有奇树》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从意象入手体会诗歌意境和情感;背诵此诗;了解《古诗十九首》。

2.能力目标:诵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品读法:就是精读、深读,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ppt展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悲夫!”——钟嵘《诗品》“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胡应麟《诗薮》大家知道以上这些评价指的是什么吗?对,它们都是后来人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看了这些评价,我想大家都对古诗十九首产生了一定的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诗歌会让不同朝代的一流诗评家都对其有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就由我带领大家通过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来领略古诗十九首那数百年依然璀璨的魅力。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古诗十九首简介(ppt展示)二、引入:大家知道吗?其实《古诗十九首》原本并不是一个文集,也不是同一个作者所写,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却统称为《古诗十九首》呢?它们的作者是谁?什么时候写的?它们又是在什么时候合成一个文集,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古诗十九首》呢?他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又占有怎样的重要地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1.题解《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2部编《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2部编《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
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B.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
C.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
D. 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
板书
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鉴赏方法。(重点)
2.体会意境和感情。(难点)
庭中有奇树
意象:庭院、树、叶、花、人
意境:环境:春日佳境、深庭厚院
思妇:惆怅、无可奈何
情感:温馨、幸福、思念、感伤
技巧:情景交融
反衬、先抑后扬、寓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情
教学
反思
译: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感:感受,感动。 别经时:离别之后经历的时光很长。
译: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2.译读诗歌,把握情感
内容:孤居在家的妻子思念出门在外的丈夫。
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点拨】 暗用比兴手法,以花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花事兴盛,显示人物孤独和痛苦;同时,花事虽盛,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败落,正是主人公遭遇的象征。用花比喻女主人公的青春不长,红颜易老。 先抑后扬手法。诗人对花珍奇美丽,本是极力赞扬的。可又说“此物何足贡”,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庭中有奇树》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庭中有奇树》的文学常识;
2.运用想象描绘诗歌的艺术画面;
3.理解、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
大家知道这是对于哪些作品的评价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一起品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和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二、评价及文学地位
对《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

钟嵘给过“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高度评价;《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说:“实五言之冠冕也”;明代谭元春说:“在诸古诗之上,千古无异议。


问一下学生:“《庭中有奇树》属于几言诗?”
五言诗在《古诗十九首》之前就已经出现,但却是到了《古诗十九首》,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标志了文人五言诗的成熟,标志了抒情诗的新发展。

三、文学常识介绍
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它们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四、诗歌细读与合理想象
先让全体学生齐读一遍,接着与学生一起一句一句地品读诗歌。

(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

前后四句分别描写了一幅图景)
前四句讲解-----先释词:第一句中的“奇”字是指“不一般、珍贵”;第二句中的“华”同“花”、“滋”是指“繁”;第三句中的“荣”也是指“花”(板书“木本之花曰荣,草本之花曰华”);第四句中的“遗”是指“赠送”,读音便为“wei(去声)”(提醒学生这是一个重要的古文知识点)。

接着给五分钟时间给同学根据诗句进行自由、合理想像。

请两位同学具体描绘一下前四句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并给同学描绘一番: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后四句讲解------先释词:第五句中的“馨香”是指“香气”、“盈”是指“满”;第六句中的“莫”是指“没法”、“致”是指“送到”;第八句中的“别经时”是指“离别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

接着给五分钟时间给同学根据诗句进行自由、合理想像。

请另外两位同学具体描绘一下前四句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并给同学描绘一番。

五、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折其荣”,目的是“遗所思”)
参考答案: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否与前面相矛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不矛盾。

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
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

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贡”,未免使人有点惊疑。

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

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

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

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

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六、有感情地朗读及流畅地背诵
请一位同学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再次感受此诗的艺术魅力;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背诵此诗并叫两位同学起来背诵。

七、课后作业
阅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其他十八首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