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易学渊源

合集下载

巴蜀文化的特点

巴蜀文化的特点

巴蜀文化的特点
一.物质文化发达
茶叶种植饮用最早。

酒,蜀酒浓无敌。

盐,李冰时盐井已开凿。

汉代临邛火井煮盐,首创。

蚕桑,几大中心之一,故有蜀锦。

菜蔬粮食丰富,讲究饮食。

二.文化教育后来居上
文翁兴学,在成都办学校,文翁石室。

多奇才,大才,数量不算多,杨雄、李白、苏轼陈毅。

史学发达,天文历数很有成就。

三.儒风偏薄,宗教气氛很浓
古代巫风颇胜,道教发源地。

佛教有峨眉山。

接受儒教思想较晚。

理学家少,精于易学。

四.有很强的涵容性,又有反抗性
民风淳朴,好接纳,不排外,多移民。

可见文化谦和大气。

好客,尊贤爱才,多纪念先贤的寺庙,如望帝丛帝、大禹、李冰、文翁、刘备、诸葛亮(武侯祠)、张飞、赵云、李白、杜甫、黄庭坚、陆游、三苏。

反抗性强,起义多
五.不平衡性
地理的不平衡,“巴山楚水凄凉地”巴差于蜀,包括景观,又造成人文的不平衡。

川西发达,依次为川南、川东北、西部,各时代不平衡。

东晋十六国差,唐宋好,元差,明清又较好,抗战大后方民族复新基地,当今正在雄起!。

巴蜀文化简介

巴蜀文化简介

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

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

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

传说,早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

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

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

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

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

西周时,建有巴国,受蜀影响,始有较高水平的农业。

文化辐射力巴蜀文化又有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除与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渗透影响而外,主要表现在对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诏文化的辐射,还远达东南亚大陆地区,在金属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对东南亚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

元代的双流人费著《岁华纪丽谱》曾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

俗尚游乐是巴蜀人的一大特点。

所以,巴蜀很早就兴起了旅游习俗,到唐宋时达到顶点。

以成都而论,全年的固定的游乐活动就有23次之多,或游江,或游山,或游寺,或游郊野,而且往往是群体出游,并与歌舞娱乐、体育竞技、商贸活动结合在一起,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国蜀汉文化三国蜀汉文化的中心遗迹是成都武侯祠。

武侯祠本是刘备墓、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和诸葛武乡侯祠的合祀之地,但人们都用武侯祠这个名称来代称这几处遗迹。

诸葛亮作为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受到万世云霄的崇敬,“武侯祠”这一称谓,让我们深深领略到其中历史文化积淀的况味。

从武侯祠出发,沿着当年刘备入蜀的路线,可以陆续拜谒大邑子龙庙、德阳庞统祠、绵竹诸葛祠、绵阳富乐山和蒋琬墓、昭化费祎庙和剑阁翠云廊,北出汉中可到沔县定军山诸葛墓和武侯祠。

一路上我们尽可以领略历史淘尽千古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铁马金戈变为渔樵江渚的沧桑变化,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

南方丝绸之路远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着几条从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缅甸、印度地区的通道。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指四川盆地的地域文化。

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文化以达州、巴中地区为中心。

活动于四川东部、湖北西部、陕西南部及贵州北部。

巴文化国家重点保护遗址有:罗家坝遗址(四川宣汉县)、城坝遗址(四川渠县)。

蜀文化则由三个古族融合而成,以德阳、成都地区为中心。

蜀文化国家重点保护遗址有:三星堆遗址(德阳广汉市)、金沙遗址(成都市青羊区)。

蜀国后成为西周封国,含川西、陕南、滇北一带。

巴、蜀交融已是战国之后。

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已有文化交流。

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

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

2018年12月,教育部认定四川大学巴蜀文化传承基地为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巴蜀文化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而巴蜀文化的特点又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巴文化与蜀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明显的区别,却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

纵观全局,中国文化是一个更大的概念,它的特点是:中心稳定,边缘波动。

而巴蜀文化,也同样遵循着这个准则,它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保持着稳定性,但是,也适度的容纳着外来文化。

这种特性可以从三星堆到金沙的出土中看得出来,它拥有着自己的区域特色,与中原地区的特点截然不同。

但是,这些文化却又与中原文化有着丝丝入扣的联系。

四川的整体地形是盆地,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四川人便时常抬头向上看,尽力地汲取来自四面八方乃至于头顶上传来的信息与文化。

因而,巴蜀文化就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与生机。

除此之外,巴蜀文化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关于《易经》的传统深厚而浓郁。

宋明理学家程颐,曾说过“易学在蜀”这句话,一直到晚清时期,张之洞来到四川,依然能随处可闻关于易学的谈论。

这足以证明,易学早已深深的植根在了巴蜀文化之中。

可能是因为四川人过于独立的思考能力,巴蜀地区的经学传统,一直很薄弱,不像中原地区和清朝的江南地区,发展得红红火火。

《巴蜀文化概览》札记

《巴蜀文化概览》札记

《巴蜀文化概览》阅读随笔目录一、巴蜀文化概述 (2)1.1 巴蜀地区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3)1.2 巴蜀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4)二、巴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5)2.1 巴蜀文化的起源 (6)2.2 巴蜀文化的发展历程 (7)三、巴蜀文学与艺术 (9)3.1 巴蜀文学的主要形式与特色 (11)3.2 巴蜀艺术的种类与特点 (12)四、巴蜀宗教与信仰 (13)4.1 巴蜀的主要宗教信仰 (14)4.2 巴蜀宗教文化的特色 (16)五、巴蜀民俗与风情 (17)5.1 巴蜀的民俗活动与习俗 (18)5.2 巴蜀的风土人情 (19)六、巴蜀历史文化名人 (21)6.1 巴蜀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与贡献 (22)6.2 巴蜀历史文化名人的影响与意义 (23)七、巴蜀文化与现代社会 (25)7.1 巴蜀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26)7.2 如何传承与发扬巴蜀文化 (27)八、结语 (28)8.1 巴蜀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29)8.2 对巴蜀文化未来的展望 (31)一、巴蜀文化概述源远流长,独具魅力。

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远古时期到现代,巴蜀文化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与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巴蜀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文明时期。

在这片土地上,先后孕育了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等古代文明,这些文明的遗迹为我们揭示了巴蜀文化的初始面貌。

随着历史的演进,巴蜀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为巴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巴蜀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深受地理环境、民族交融、历史变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地理环境方面,巴蜀地区地势复杂,气候宜人,这使得巴蜀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吸收了周边文化的精华。

民族交融方面,巴蜀地区多民族聚居,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为巴蜀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历史变迁方面,巴蜀地区历经多次战乱与迁徙,这使得巴蜀文化在历经磨难的同时,也得以不断革新与发展。

汉代巴蜀经学述论

汉代巴蜀经学述论
从 而 构 成 汉代 巴 蜀 经 学 独 辟 蹊 径 、 自成 体 系之 特 色 。 汉 末 巴蜀 经 学 与 巴蜀 地 域 政 治 经 济 命 运 密 切 关 联 , 今古 兼治 , 扬马击郑 , 于 是 以杨 门之 学和 谯 氏 之 学 为 代 表 的通 经 致 用 之 学 和谶 纬 学 大 兴 。 关键词 : 蜀学 ; 经 学; 巴蜀 ; 汉 代 中图分类号 : B 2 2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 5 3 1 5 ( 2 0 1 3 ) 0 6 — 0 0 0 5 — 0 9
J 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Vo 1 . 4 0, No . 6
No v e mb e r , 201 3
巴蜀 大地 , 自古就 是 人文 荟萃 的地 方 , 学术 文 化
几 乎 与 中原 同步 孕 育 、 并 行 发展 。然 而 由于 巴蜀 地
授 领域 的所 作所 为及其 成 就 。

汉 代 巴蜀经 学渊 源 略说
界 西 南边 缴 , 俗 杂蛮 夷 之 风 , 习 尚异类 之 学 , 故 时 至
学 人 才 辈 出 。 两 汉 巴蜀 经 学 以 易学 、 小学最盛 , 《 诗》 、 《 书》 之学次之 , 而《 礼》、 《 春秋》 、 《 孝经》 、 《 论 语》 之 学 亦 有 可 观 。 巴蜀 学 者 不 满 当 时 章 句 之 儒 “ 碎 义逃难” 、 “ 违背孔 真” 的现 象 , 自严 遵 始 融《 易》 《 老》 于一炉 , 扬 雄创 拟 经 新 篇 ,

巴蜀文化简史

巴蜀文化简史

巴蜀文化简史“巴蜀由来古,殷周已见传。

”巴蜀,先秦时期地区名和地方政权名,在今四川境内。

东部为巴,西部为蜀。

据《华阳国志》所记,先秦巴蜀地区的民族有濮、賨、苴、龚、奴、獽、夷、蜒、滇、僚、僰等族称,其中大部分是百濮支系。

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

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

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

大量出土文物表明,巴蜀文化是与中原有别的另一民族文化。

(一)传说关于巴蜀的传说不计其数,个人很喜欢下面这个:古时候,岷江上游的老龙王有一儿一女,儿子是条恶龙,经常兴风作浪,造成滔天洪水,妹妹龙女见了心里很难过,便趁夜到凌云山下开了一条百丈宽的缺口让水流走,哥哥发现了,把她关进山洞还派猛虎把守。

这山脚下有一个年轻猎人杜宇,得了神仙赐给的龙头拐杖,决心为民除害,经过艰苦搏斗,治服了恶龙、猛虎,救出龙女,结为夫妻,一起劈山引水,消除水患,杜宇教男人种田,龙妹教女人养蚕,蜀民过上太平日子。

他一心一意为了人民,也爱护人才,为了治水,请出鳖令来,并把王位让给了鳖令,但鳖令掌权后,一天天骄傲起来,不懂得体恤人民,百姓请出望帝杜宇来,去劝说鳖令。

鳖令不但不听,还以为望帝要争权,带领人马打他。

他只好回西山去,变成一只鸟儿,飞进宫去,成天高叫“民贵呀!民贵呀!”叫出血来,嘴都染红了(杜鹃鸟是红嘴)。

鳖令被感动了,改正了错误。

从此百姓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杜宇成为巴蜀人心中永远的崇奉的英雄!(二)特点巴蜀文化孕育于四川盆地的巴山蜀水之中,盆地的地形是封闭的,这是大自然的地理特点。

倘若巴蜀先民囿于盆地的空间,脚不出盆,眼不出川,巴蜀文化就将是一种封闭的、自我循环的文化。

而这种文化,就必然是一种落后的、毫无生气的文化。

可是,我们的先民从来就没有将自己封闭在盆地之中,为了扩大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他们远在几千年以前就用极为艰辛而执著的精神,开辟了一条条穿越盆地周边山地险阻的通道,与外界进行着广泛的交流,不断吸收外地的先进文化,在汇纳百川的基础上,再加以发展创新。

略谈巴蜀文化

略谈巴蜀文化

略谈巴蜀文化作者:段渝来源:《中华瑰宝》2021年第03期中华文化是由中国各大区系文化多元整合、一体发展而成的,巴蜀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区系文化,在中国文明的缔造尤其是长江上游和西部的开发史上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巴蜀文化有着悠久的始源、独特的文化模式和文明类型,不论在史前还是历史时期,它的发展演进步伐都与全国其他地区一致,并且在大多数历史时期中,不仅以其经济繁荣驰誉中华,更以其文赋纷华,具有显著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名扬天下。

基本概念人们通常把四川盆地从古到今的文化通称为“巴蜀文化”。

事实上,在战国时期以前,巴與蜀的文化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整体,而分别是巴文化和蜀文化。

将巴文化和蜀文化这两种起源不同、类型有异、族别非一的文化统称为巴蜀文化,主要有如下三个原因:第一,导源于一种地理单元观念,即它们在地域上是紧相毗邻的,商周时期巴国与蜀国在汉中相邻,当战国时期巴国进入四川盆地后,西与蜀国紧邻,二者在频繁的和与战中得以在青铜文化、民族文化等各方面实现充分交流、互动以至部分整合。

第二,导源于二者经济区的大体划一,民风、民俗的大体相近,增强了二者的亲和力。

第三,最重要的是,战国时期巴文化区和蜀文化区通行共同的文字—巴蜀文字,增强了二者的凝聚力和整合力。

由于这些因素以及其他多种原因,巴文化与蜀文化最终于战国时期在诸多层面达到了融合状态,从而形成了大体整合的巴蜀文化。

因此,巴蜀文化有广狭两种概念。

狭义上的巴蜀文化,特指先秦时期的巴蜀文化,其中包括巴文化和蜀文化。

广义上的巴蜀文化,则是指从古至今以四川盆地为中心,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包括周邻地区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多元复合文化的总汇。

历史脉络由于特殊的地理构造,四川盆地呈现从盆周山地向盆底逐渐下趋的向心结构,加上盆地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于是,在这个地理单元内,文化的发展轨迹也相应地呈现为一个向心结构。

从历史脉络和发展阶段来看,先秦至清代,巴蜀文化经历了“四盛三衰”七个发展阶段,即:新石器时代晚期萌芽,夏商周时期起源、形成并达到第一次鼎盛,秦汉时期转型、全面融入中原文化并达到第二次鼎盛,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第一个低谷,唐宋时期第三次鼎盛并达到高峰,元明时期出现第二个低谷,清代达到第四次鼎盛并向近代化转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第一节:巴蜀艺术与审美艺术(一)1、巴蜀文化的特点2、什么是巴蜀文化3、巴蜀的地理环境对巴蜀文化、艺术有哪些影响。

一、什么是巴蜀文化?四川大学考古学林向教授的说法:认为巴蜀文化由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指中国西南地区以古代巴蜀的先民所留下的历史文化,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其临近地区,时间上讲想相当于春秋战国到秦汉,共近千年。

这是从考古学角度上来讲的。

广义:包括今天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的,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的,同时包括域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从古到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

二、巴蜀文化区域与行政区划的关系巴蜀文化区域和行政区划不等同。

古代巴蜀文化区: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包括四川省、重庆市,以及民族民风与巴蜀基本相同的汉中盆地、黔涪高原、湖北的西南、湘西等区域。

(陕西、汉中、南郑与四川相似)巴蜀文化是中华大文化的地域文化,大文化系统中的小系统。

要看到巴蜀文化的个性、还要看出巴蜀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共同性、共通性。

三、巴蜀文化的特点a、谭先生、刘先生:巴蜀文化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开创性与完美性的结合。

b、谭先生:神奇的自然世界、神秘的文化世界、神秒的心灵世界。

c、罗志田:包容性:具体体现易学、道学、易经之学发达、文风很盛。

d、袁廷栋:由移民文化为载体而表现的兼容性。

e、无具体提出者:巴蜀文化绵长久远、神秘,蜀人从容却含惰性,巴人明快失之浅薄。

四、总体上巴蜀文化的特征:1、文化生态特征:指巴蜀文化生成的独特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这种地理环境造就了巴蜀文化。

神奇、多样性(地貌、地形、气候、植被)、向心(围绕长江水系,十字的地位,交织的文化)。

2、巴蜀文化载体上的特征:易学、道学、宗教、史学、文学,雕塑、绘画、音乐也很突出。

3、巴蜀文化精神:双重性、混合型,善变(创新、“川剧变脸”)、守旧,进取和闲适的混合,聪敏与固执,重虚与务实。

三、巴蜀的地理环境对巴蜀文化艺术有怎样的影响?1、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为巴蜀文化的产生有很大影响。

巴蜀文化地域文化

巴蜀文化地域文化

第七编巴渝文化的反思与展望(249——275)四、综合练习题1. 巴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巴地萌发的、经过漫长历史溶进的逐渐形成、发展、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一种地域文化。

2. 巴文化是巴渝文化的源头,随着历史的演进,文明的发展,在秦汉时期,巴渝文化逐渐形成,呈现出范围更广泛、内涵更丰富的特征。

3. 巴渝的称呼不同于巴蜀的是,最初它不是指两个国家,仅仅是巴渝舞的代称,后来泛指以重庆为中心的巴国广大地区。

4. 根据考古学的成果可知,早在 200 万年前,三峡地区的巫山一带,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5.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巫山县龙骨坡就发掘出距今200万年的被称为巫山猿人的古人类化石“直立人巫山亚种”。

6.上世纪中后期考古工作者曾在丰都发掘出距今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还在铜梁、江津、合川、大渡口等区县境内发现了 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

7. 源于巴县(今重庆九龙坡区铜罐驿)冬笋坝文化,其中最具特征的是船棺葬具。

8.上世纪70年代发掘出的涪陵小田溪上古巴王陵墓,有14件一套的错金编钟、虎纽錞于、铜钲等乐器9. 《山海经》称巴人是伏羲氏的后裔,从它记述的“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可以推知早期巴人栖息、生活在巫山山脉一带,后来曾向东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部落群,再后又向西迁徙,进入四川盆地东部。

10.一位姓巴,名务相的巴人酋长与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竞争部落之长,通过投剑、泛舟于水两件事情令人信服地当上了部落首领,大家推为癛君。

11. 后世多以的板楯蛮、槃瓠、癝君后裔后裔为巴人先民的三支主源。

12.巴渝歌发展为竹枝词,又经过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改造和身体力行的创作,逐渐成独特诗歌形式。

13.今日之重庆,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地域广阔,人口众多。

其东西长约 470 公里,南北长约 450 公里,总面积达 8.2 万平方公里。

14. 巴渝文化精神卓然瞩目,特色鲜明,其实质之一,便是它的大熔炉性与多元性。

15. 1937 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

当代川派中医及其分支学派概述(收藏级)

当代川派中医及其分支学派概述(收藏级)

当代川派中医及其分⽀学派概述(收藏级)摘要Abstract巴蜀中医源远流长,⼀直受到国家重视⽽不断发展进步,形成以伤寒学说为基础的新学说,即川派中医。

川派中医以伤寒学派、⽅剂学派、临床中药学派、内科学派、外科学派、妇科学派、⼉科学派、针灸学派、⾻科(推拿)学派、五官科学派等为主要学派,每个学派下⼜有各⾃特⾊分⽀学派或发展流派。

当代川派中医主要分为3个传承阶段、2种传承⽅式,并以巴蜀易学为理论溯源,在发展上吸纳各分⽀学科及西医理论实践。

关键词:川派中医;巴蜀中医;中医理论;伤寒学说;分⽀学派基⾦项⽬:四川省⽂化厅图书情报学与⽂献学规划项⽬(WHTTSXM〔2016〕30)作者简介:黄黄,E-mail:**********************巴蜀地区⾃古出名医、产中药。

从汉⾄明清, 见诸⽂献记载的四川医家 (以下所述“四川”均包含现今重庆市) 有1000余⼈, 川产道地药材享誉国内外。

李斯炽先⽣1936年创⽴“四川国医学院”, 招⽣13期, 培养⾼等中医药⼈才1000余⼈8。

1955年国家⾸先在北京成⽴了中医研究院, 1956年⼜在全国建⽴4所中医学院作为中医传承教育基地, 成都中医学院 (现名成都中医药⼤学) 即为其⼀, 且李斯炽先⽣任⾸任院长。

学校的建⽴, 使得⼀⼤批中医药专家学者会聚⼀堂, 做教育、临床、科研等, 并带领各⾃学⽣弟⼦, 重塑川派中医, 发展弘扬川派中医。

1 川派中医概述1.1 川派中医的形成⼀个新学派的形成, 必须是由某医家提出不同以往的新学说, 当这⼀学说成为其亲炙、私淑或遥承者们所奉⾏的学术主旨, 则在其师承授受过程中形成了⼀个有延续性学术发展特征的群体;随着这⼀学术群体在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上的发展和完善, 逐渐构成了学术界周知的某⼀学派。

四川地区是著名的药材集散地, 也是全国著名的道地药材产区, 川产道地和⼤宗药材产量居全国之⾸。

四川地区海拔差异⼤, 地形封闭, ⽓候潮湿多⾬, 这种环境使得巴蜀乡民体质禀赋壮实厚重,感受寒湿病邪较多;地形封闭⼜使得社会环境长期稳定, 四川医家与外界⽂化及学术交流不易, 所以, 以川产道地药材为主要组⽅原料的伤寒学说在四川地区稳定发展, 同时受巴蜀地区特⾊易学、经学⽂化思想的影响, 成就了具有独特地域风格和传承特⾊的川派中医新学说。

巴中历史典故

巴中历史典故

巴中历史典故巴中,这座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的城市,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是巴蜀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巴中的历史典故中,有许多故事流传至今,给这座城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一、巴蜀文化的起源巴中地区早在古代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巴蜀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巴中地区的古代居民曾经创造了独特的文化,如巴蜀文化的特色陶器、青铜器等。

这些文化遗存,见证了巴中地区的古老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巴蜀文化与三国演义巴蜀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与三国演义相关的历史典故。

巴中地区是蜀汉的政治中心,刘备、诸葛亮等蜀汉重要人物的活动地。

其中,刘备的“出师表”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表达了他对国家大义和忠诚的坚持。

而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以其卓越才华和智慧,为巴蜀文化增光添彩。

三、巴蜀文化与巴人传说巴中地区还有着许多巴人传说,这些传说以巴蜀文化为背景,讲述了许多关于巴人的故事。

例如,有关巴人治水的传说,讲述了巴人利用智慧和勇气,成功疏导洪水,保障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安全。

这些巴人传说不仅丰富了巴中地区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了人们传承的宝贵财富。

四、巴中古战场的故事巴中地区曾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许多古战场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巴蜀抗战的故事。

在宋朝时期,南宋与金朝的战争中,巴蜀地区成为了南宋的后方重镇。

当时,南宋抵御金军入侵的战役中,巴中地区的将领和士兵们英勇作战,坚守城池,保卫着国家的安全。

这些故事中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巴中地区的历史。

五、巴中的文化传承巴中地区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还拥有独特的民俗风情。

例如,巴中地区的巴人舞蹈、巴人音乐等,都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民俗艺术的传承,使得巴中地区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为人们提供了欣赏和学习的机会。

巴中,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巴蜀文化和丰富的历史典故而闻名于世。

巴中人民以巴蜀文化为骄傲,将其传承和发扬下去。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巴蜀历史与文化》专题辅导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巴蜀历史与文化》专题辅导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及互动交流
01
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专题 辅导,对巴蜀历史与文化有了更 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感受到了巴 蜀文化的博大精深。
02
在互动交流环节,学员们积极发 言,分享了自己对巴蜀文化的理 解和感悟,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有 见地的问题和观点。
对未来学习和生活中如何传承和弘扬巴蜀文化的思考
唐宋时期巴蜀文化的繁荣
介绍唐宋时期巴蜀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包括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
的成就。
02
巴蜀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分析唐宋时期巴蜀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互动关系,探讨巴蜀文化在中华文
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03
巴蜀地区的政治与经济格局变迁
概述唐宋时期巴蜀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的变迁以及社会生活面貌的变
文化特色与传承价值
文化特色
巴蜀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著称于世,包括川剧、川菜、蜀绣、竹编等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艺,以及古蜀文明、三 国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
传承价值
巴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传承和弘扬巴蜀文化,对于 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巴蜀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也是当地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促 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巴蜀历史 与文化》专题辅导
目录
• 巴蜀地区概述 • 巴蜀历史篇章 • 巴蜀文化瑰宝 • 巴蜀名人风采 • 巴蜀现代发展概览 • 总结与展望
01 巴蜀地区概述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
巴蜀地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包 括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山地,地跨 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 渡地带。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更多的人介绍和宣 传巴蜀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巴蜀文 化的独特魅力。

浅谈巴蜀文化的特点

浅谈巴蜀文化的特点

浅谈巴蜀文化的特点巴蜀文化的特征:神奇、神秘、神妙神奇的自然世界、神奇的自然世界、神妙的心灵世界,是巴蜀文化总的特征。

首先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入蜀“采江山之俊势,观天下之奇作”,赞叹巴蜀山水乃“宇宙之绝观”。

后人用“雄、险、幽、秀”四字来品评四川自然景观如神品一样的价值。

“一盆”巴山蜀水,“万卷”天府之国,显示出自然世界无边的神奇。

其次,对于巴蜀文化世界,杜甫以中原人的文化眼光,看到的山川是新的:“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看到的习俗是怪殊神秘的:“天路看殊俗,出入异中原”;看到的蜀人也很新奇:“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直到19世纪法国人古德尔孟进入四川,还认为巴蜀是“绝妙未经开发的舞台”。

在海内外人的眼光里,巴蜀文化世界是很神秘的。

它有下列文化特征:一是“仙源在蜀”、“道源在蜀”;二是“文宗在蜀”、“才女在蜀”;三是“易学在蜀”。

第三,心灵世界无尽神妙,主要是指蜀人在文化心理和思维定势上有浪漫奇特、仰望星空、富于梦幻的思维传统,从三星堆人的奇特想象,到李白、苏轼的豪放与梦幻,再到郭沫若的泛神与浪漫,再到今天巴蜀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韵,一直在巴蜀传承,这也是学术上“蜀学”形成重文学、重今文经学特征和思维来源。

巴蜀文化都有哪些主要的特点呢?一、什么是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指四川省、重庆市的文化。

巴文化以重庆为中心,巴人在夷城(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建立了巴国第一个首都。

后活动于重庆全境、湖北西部、四川东部、陕西南部及贵州北部地区。

蜀则由三个古族融合而成,后成为西周封国,传‘蜀与夏同源’及‘禹兴于西羌’等。

含川西、陕南、滇北一带。

巴、蜀交融已是战国之后。

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已有文化交流。

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

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

二、巴蜀文化内容三国蜀汉文化的中心遗迹是成都武侯祠。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谈起巴蜀文化,首先需要谈谈这两个词的来源。

“蜀”与“巴”原来是两个古老民族的名称,蜀人最早活动在岷江上游地区,据古代文献带有传说色彩的记载,蜀人最早的王名叫蚕丛,居住在岷江上游的石头房子内,后来蜀人逐渐迁徙到成都平原,建立了古蜀国,经历了柏灌、鱼凫、杜宇、开明几代王,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西部建立了古蜀国,蜀人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

巴人最早活动在汉水流域,也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战征。

春秋时期巴人主要活动在江汉平原,与楚国打过多次仗,到了战国时期,巴人受楚人压迫,迁徙到重庆地区,形成了巴蜀两大古国在四川盆地内一西一东的分布格局,而且巴蜀两族的文化很快就合流了,形成考古学的“巴蜀文化”。

公元前316年,巴和蜀都被秦所灭,秦在古蜀国地区设蜀郡,在古巴国地区设巴郡,从此巴与蜀成为了地域概念,紧接秦的汉王朝继续设置了蜀郡和巴郡,巴与蜀作为地名就更加固定下来。

经历了历代的建制沿革,元代在巴蜀地区设立了四川行省,四川省的行政建制一直被延续到1997年设立重庆直辖市,巴蜀地区成为了四川和重庆两个省级行政区划。

因为历史的原因,四川和重庆被通称为巴蜀地区。

对于中原而言,巴蜀属于西南僻远之地,这是中原中心论造成的误读。

若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巴蜀大地并不亚于中国任何文明起源地区,是中国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蜀大地对中国的文化有十分重要的贡献,如号称“易在蜀”的易数、三星堆与金沙文明、都江堰、盐井、道教、交子、司马相如、苏氏三父子、巴金、张大千等文化、科技、宗教、人物都产生于巴蜀大地。

严格来说,所谓巴蜀文化其实包括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商周至战国时期古蜀人和古巴人的文化,这个文化历经了一千多年;另一个则是以地域名称的特点的巴蜀文化,从汉代一直延续到今天,已经延续了二千多年。

前一个巴蜀文化主要表现为考古学文化,如三星堆文化、涪陵小田溪墓葬等,虽然这个巴蜀文化在秦灭巴蜀后消亡,但它奠定了后来的巴蜀文化的基础。

巴蜀文化的特点及形成与发展

巴蜀文化的特点及形成与发展

巴蜀文化的特点及形成与发展内容摘要:所谓巴蜀文化,即巴文化与蜀文化,巴蜀文化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而巴蜀文化的特点又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巴文化与蜀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明显的区别,却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

本文由巴文化与蜀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展开,从而探讨她们的特点以及她们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巴蜀文化特点四川重庆联系巴蜀地区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

今天的重庆市和四川省古称巴蜀,所谓“巴”,即大致指今盆地东部(即川东地区);所谓“蜀”,即大致指盆地西部和中部地区一级整个盆地连同周边地区。

巴蜀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特色独具,影响深远的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的洗练和变革,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点,并在历史的浪涛中,将会变得更加意蕴深厚。

一、巴蜀文化的特点1、巴蜀文化的地域特点巴蜀山川,自古有雄险幽秀之称: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阁天下险,夔门天下雄。

巴蜀,即巴和蜀。

“蜀”,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巴”,即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

巴蜀文化区是指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地区而风俗略同的地区。

由于涵盖范围甚广,巴蜀地形复杂多样,含盆地、平原、丘陵、山地、高原、高山诸多类型,大致可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盆地四面环山,而西面则是高原,地形复杂,海拔悬殊。

2、巴蜀文化区的气候特点巴蜀文化区因地形的多样,自然也拥有了比较多变的气候。

成都平原,古称“广都之野”,适宜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长,这里自古即是山清水秀,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适于农耕的美丽富饶之地。

巴蜀地区的东部盆地,由于四面环山,冬季寒潮不宜入侵,夏季焚风现象显著,具有冬暖、夏热、春旱,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秋季多绵雨的特点。

而巴蜀地区的西部高原,由于海拔悬殊,因而气候变化比较很大,有多种类型,具有干雨季分明、日照充足的特点。

3、巴蜀文化区的自然资源巴蜀文化区正是由于地形的复杂导致了气候的多变,而气候的多变则导致了地理资源的丰富和生物圈的多样性。

巴蜀古史的考古学观察

巴蜀古史的考古学观察

巴蜀古史的考古学观察巴蜀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通过对巴蜀古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的文化演进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从考古学的角度,对巴蜀古史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

一、考古发现与研究在巴蜀地区,考古发现包括众多遗址、墓葬、文字等。

其中,重要遗址有三星堆、金沙遗址等,这些遗址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实物,有助于还原巴蜀历史的原貌。

通过对遗址的考古研究,我们了解到巴蜀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在三星堆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等文物,这些文物的造型和工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表明巴蜀地区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

此外,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也证实了巴蜀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巴蜀古史研究目前,对于巴蜀古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史料和实物资料的限制,巴蜀古史的研究仍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进一步探讨。

其次,对于巴蜀文化的内部结构和演变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考古发现对古史研究的影响是显著的。

通过对文物的分类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巴蜀文化的特征和演变规律。

此外,考古学研究还可以揭示巴蜀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为古史研究提供更多的线索和证据。

三、考古与古史结合考古学和古史研究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领域。

通过将考古学研究与古史研究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巴蜀古史的全貌。

首先,考古学研究可以为古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实物资料和线索,有助于还原历史的原貌。

其次,古史研究可以给考古学研究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理论支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考古遗存的意义和价值。

四、结论本文通过对巴蜀古史的考古学观察,分析了考古发现、研究现状以及考古与古史结合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研究发现,巴蜀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而考古学研究与古史研究的结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然而,目前巴蜀古史的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未来,随着考古学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提高以及古史研究理论的不断完善,我们相信会对巴蜀古史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论巴蜀文化 徐中舒 2019年版读后感

论巴蜀文化 徐中舒 2019年版读后感

论巴蜀文化徐中舒 2019年版读后感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中国有着广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和灿烂的文化,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随着地域的不同,文化上也呈现出多样性,从而使得中国古代的文化光辉灿烂、丰富多彩。

本文从古代巴蜀的地域特点入手,来探讨其对巴蜀文化的影响。

试论巴蜀的地域特点对其文化的影响巴蜀是四川地区的古称,川东称巴,川西称蜀,大致以涪江为界,但没有具体的界限。

关于“巴”的说法,最早见于先秦《山海经·海内经》中“西南有巴国”的描述,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以今重庆为中心;“蜀”的说法则更为多见,最早可追溯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中。

大文豪郭沫若曾写下“巴蜀由来古,殷周已见传”的佳句,一语道出了巴蜀历史的悠久。

关于巴蜀文化的界定,学术界主要有两种,一是指秦统一巴蜀之前时期的文化,一是指整个四川古代及近代的文化。

笔者认为,文化是一种植根于精神领域的东西,通过物质表现出来,它的传承,是随着人类的繁衍而不断发展的。

从这一意义上看,四川古代、近代的文化和秦统一巴蜀之前的文化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文化,它们都是古代巴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巴蜀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所以,巴蜀文化是以古代巴蜀两国为依托,包括地域内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具有悠久而不同的始源并长期交融、发展至今的一种地域文化。

从特点上看,它既有农耕文明,又有游牧文化;既产生了光辉灿烂的文学、史学成就,又重商尚武,可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

从影响范围上看,巴蜀文化主要分布于在四川盆地及其邻近地区,涵盖了陇南的西汉水流域、陕南的汉水流域、汉中盆地、江汉平原西部、湘鄂五溪流域、云贵高原北部等地。

[1]因为古代的交通和通讯主要依赖于车马船等传统工具,而这些交通工具的使用又受到地域的限制,所以地域特点对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虽不能起到决定作用,但却有利于地域自身文化特点的形成,使我们在今天依然能够从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文化融合中找到各种文化原来的痕迹,从而回归到地理范围中去,彰显其文化特色。

易经讲解:易学在蜀

易经讲解:易学在蜀

易经讲解:易学在蜀
明朝一部很有名的《来易》,是四川万县人来知德所著。

他是明朝有名的易学大家,一辈子不出来做官,也不考功名,在四川巫山十二峰里头隐居,专门研究《易经》,长达二三十年,著了一部《易经来注解图》,非常有名。

我们年轻时候听到《来易》,简直要晕倒,非常钦佩!所以我在四川的时候,碰到一位讲《易经》的老先生,我要跟他学《易经》,他不教。

我问他为什么不教?他说因为你是下江人,尤其是你是浙江人。

我说我们浙江人有那么大坏处吗?他说不是,因为易学在蜀(《易经》的学问在四川),四川人没有会以前,不传给外省人。

我听了一笑说:“从现在开始,你求我来学我也不学了,将来我非教你不可!”一来是说笑,二来是真的。

因为来知德的关系,易学在蜀,宋程明道也到过四川学到易理。

但是等我到中年以后,把《来易》加以研究,非常赞叹《来易》了不起,但还是有问题。

因为他所见不广,不过,这在古人来说也很难得了!《易经》的著作那么多,怎么看得完?再说来氏又远处西南,蛰居深山,自然难能博览群籍了。

所以来氏有些自己认为是发明的,其实没有发明,古人已经说过了,自己白白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去思考研究。

所以读古书自己可以省掉很多力气。

来氏有些见解,则又刚刚与古人相反,这就是知识的`不渊博了。

现在的时代又不同啦!全世界所有的藏书,我们都可以看到。

譬如说有些《易经》从我们中国掉啦、绝版啦,我一查,知道哈佛大学图书馆有、法国大学图书馆有,或者美国国会图书馆有,一封信去就可以把它的照片寄来了。

虽然国内没有,但是外国还替我们保存着,方便很多,资料也比较多得多了。

巴蜀文化—文化大事记(一)

巴蜀文化—文化大事记(一)

巴蜀文化—文化大事记(一)巴蜀文化—文化大事记—巴蜀的兴起巴是一支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代。

巴人与周人同为姬姓,上古时活动居息在汉水上游一带。

殷商时期,巴人曾与殷王朝发生激烈战争,后被殷王武丁制服,成为殷商西部的边畿国家。

殷代末年,巴人军队随同周武王伐纣,英勇善战,还在阵上前歌后舞,致使纣王军队纷纷倒戈,对于覆灭殷王朝起了重要作用。

西周初年,巴由周王室册封为诸侯,镇抚南国,成为周王朝在汉水上游的一个大国。

春秋时代,巴国企图越汉水而东,与楚国发生激烈争夺,终为楚国所败,于春秋末叶辗转南下,进入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重建巴子国。

蜀国君主据传是帝颛顼的后代支庶。

古蜀族由三个古族融合而成,即是蚕丛氏、柏濩和鱼凫氏。

蚕丛氏鱼凫氏来源于夏商之际的岷江上游,其文化与黄帝、颛顼有关。

柏濩氏大约是四川盆地的土著民族。

这三支古族,在夏商之际由于部落征服战争而达到融合,鱼凫王朝的建立则标志着四川盆地最古老的君主专制政体的产生,此即古蜀王国。

古蜀王国曾与商王朝发生或和或战的多种关系,殷末协助周武王灭商,周初成为西周封国。

西周时代,蜀王国君为杜宇,又称望帝,建都郫(今郫县)。

杜宇致力于耕战,蜀国实力大幅度上升,开疆拓土,北达汉中,南至宜宾,东越涪水,西抵青衣江,成为西南泱泱大国。

春秋初叶,来自长江中游荆地的鳖灵,借蜀中治水之机,逐走杜宇,自立为蜀王,号开明。

开明王朝继续扩张势力范围,国力雄厚,一度东伐楚国,并与西秦顽强抗争。

开明氏曾先后在成都附近建立都城,战国初,始建都成都。

此后,成都成为全蜀的政治文化中心。

巴蜀两国均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国家机器和政治制度。

比较而言,蜀国的职官和礼乐制度更为详备,巴国的血缘色彩则浓厚得多。

在巴蜀境内,居息着众多的古族,这些古族主要属于氐羌、濮、越氏族的不同支系,其社会发展程度较浅,文化进程高低不一。

巴人先秦时代族名。

起源歧说纷坛。

商周时代活动于今汉中东部。

殷商卜辞有“巴方”,即巴国。

巴蜀的科技成就

巴蜀的科技成就

巴蜀的科技成就科技发明智慧之光2004-12-21 .巴蜀在科学技术上有着许许多多非凡的发明和创造,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巴蜀先民在古代的科技成就首推钻井技术和井盐开采,这是巴蜀先民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秦昭襄王时,蜀守李冰不仅领导主持修建了都江堰,而且“能知天文地理……又识察水脉,穿广都盐井。

”(《华阳国志·蜀志》)广都即双流。

到汉代,不仅广都有盐井,临邛、蒲江等18个县陆续出现了全世界第一批成规模的盐井。

“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桔柚之园”,对巴蜀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这个时期的盐井,还是技术不高的大口浅井。

这类大口盐井目前在四川还可见到的只有一处,就是云阳县的白兔井,井径3米多,井深53米,井壁是用八块厚木板拼成的八边形框架层层重叠而成的。

小口深井卓筒井是宋代巴蜀出现的深钻井技术,著名产盐区陵州井研是发明这种技术的策源地。

卓筒井的出现,使盐井的钻凿更为容易,卤水产量更高,故而这种新式盐井很快在巴蜀地区发展起来,据宋代著名诗人与画家文同的记载,陵州、嘉州、荣县等地“皆有似此卓筒盐井者颇多,相去不远,三二十里,连溪接谷,灶居鳞次。

”到明清时,这种钻凿方式有了新的发展。

道光十五年(1835年)在今自贡市大安区长堰塘附近,凿成千米的燊海井,这是当时全世界领先的最深井。

至今这口井仍在使用,日产天然气1500立方米。

古老的卓筒井的一部分在近代先后改用了机器生产的新工艺,另一部分则因各种原因而废弃。

如今只有大英县的卓筒井镇还有三口古老的卓筒并,还可见到最古老的手工采卤、钻井的工艺,堪称世界井盐史的活化石。

在开采盐井的同时,也发现了天然气。

巴蜀先民利用钻井技术,早在汉代就凿成了世界第一口天然气井和油井。

位于成都市西南100公里的邛州市(古称临邛)火井镇,还在西汉中叶宣帝时,就已开掘了世界第一口天然气井,利用长竹引气煮卤水,制造井盐。

这就是著名的“临邛火井”,它比西方最早使用天然气的英国要早1800年,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一项伟大创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3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1,No.32004年5月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May,2004巴蜀易学渊源金 生 杨(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068;西华师范大学历史系,四川南充637002)摘要:巴蜀易学源远流长,神话传说作 易 之祖伏羲氏即为巴人。

巴蜀地区卜筮活动兴盛,易学在此产生、传承具有一定基础。

秦楚与巴蜀毗邻,文化联系紧密。

巴蜀易学从楚地传入是可能的。

明杨慎以孔子弟子商瞿为蜀人,宋人杨绘、谯定之易传自扬雄之师严君平,均反映出巴蜀易学起源早,影响远,值得重视。

关键词:巴蜀;易学;渊源;商瞿;杨慎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5315(2004)03 0121 05收稿日期:2003 06 06基金项目:本文系2002年度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专项研究课题、2002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巴蜀易学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金生杨(1974 ),男,重庆市万州人,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西华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儒学研究。

北宋理学家程颐说 易学在蜀[1](13461页)。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巴蜀地区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易学大家。

西汉扬雄 太玄 、唐李鼎祚 周易集解 、宋苏轼 苏氏易传 、张行成 通变 、张浚 紫岩易传 、元黄泽 易学滥觞 、明来知德 周易集注 长期饮誉学界,成为研究易学不可或缺的著作。

巴蜀兴盛的易学引起学人们不断的思考,其渊源如何就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一 神话传说与卜筮之风巴蜀易学源远流长,其源于何时,尚不可确证。

罗泌 路史 卷10称: 太昊伏戏氏, 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

注: 乃阆中俞水之地。

[2]据常璩 华阳国志 卷1载: 阆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

[3](37页)渝水就是今天的嘉陵江。

山海经 更记载巴国是伏羲氏的后裔所建立的: 西南有巴国。

太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4](435页) 华阳国志 卷1: 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

[3](58页)看来这些记载都较接近,当有一定的根据。

伏羲正是 周易 的始作之人。

他仰观俯察,效法自然,创制了八卦。

周易 系辞 说: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包牺即伏羲。

以伏羲氏本居四川而论, 周易 就自然源出于巴蜀。

不过,伏羲居巴蜀本身是传说,其可靠性也说不清楚。

蒙文通先生考察有关伏羲的传说,认为他是东夷民族的传说人物[5](55 62页)。

其实, 易 本卜筮之书,在俗文化中,易学与卜筮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卜筮活动是人类早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地区的卜筮活动十分兴盛。

所谓卜筮包括卜占和筮占。

卜占是用甲骨钻凿、烧灼,根据其撕裂而形成的兆象来判断所问事项的吉凶休咎。

在成都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已发现了大批从商代至战国时期的甲骨[6]。

与卜占相比,筮占起源更早。

筮占是用蓍草按一定的规则进行一定的12112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 学府文翁祠画象十赞 ,赞的是文翁、司马相如、王褒、庄遵、何武、扬雄, 而不是商瞿上!他看见了这篇文章而不编入,引据了这篇文章而不摘录其辞,这是什么道理?杨慎本是伪作 岣嵝碑 和 杂事秘辛 的人,他的话不可据为典要,商瞿这一个问题也不值得讨论了。

[17](68页)顾氏还认为: 杨慎只因这 瞿 字和 瞿上 的地名相同,说他是蜀人。

[17](67页)对于 双流志 的记载,顾氏认为这也是根据杨慎之说写成的。

杨慎好古求博,又近于信古,甚至造伪书;顾氏是疑古派的领袖人物,在许多史实上有时难免疑古过头。

整体而言,批驳者并未亲眼见到杨慎所言之书、所言之文,而是从各种相对间接的方式来考察的,所以,也不能绝对地肯定杨慎之说就伪。

至于 双流志 说得凿凿有据,是否是根据杨慎的考据写成,也没有直接证据。

但从情理上看,杨慎造伪已是十有八九。

自杨慎以来,传商瞿为蜀人虽不一定属实,但它却有一定的意义。

嘉庆 四川通志 卷143 人物志 成都府 就称: 旧志 以为蜀人,或如 山海经 帝俊、轩辕入 大荒经 之类,传 易 者尊而为之也。

[18]这对提高蜀地易学的地位,增强自信,鼓励后进,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尽管说商瞿为蜀人不太可信,但从其姓名而言,似与南方特别是巴蜀有密切关系。

说文 瞿部 : 瞿,鹰隼之视也,从隹从目。

隹 ,在甲骨文、金文中为 鸟 形,本义代指鸟。

隹 上有双巨目,则 瞿 应指巨目鸟。

瞿 ,在南为鹞,在北为鹰。

李善注 秋兴赋 ,称隼为鹞。

因此,瞿取义来源与南方有一定关系。

又 鹰隼之视 引申为瞪视之貌。

荀子集解 卷3 非十二子 瞿瞿然 注: 瞿瞿,瞪视之貌。

[19]人瞪视时两目鼓动,纵目而视,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各种面具多有纵目像。

蜀祖蚕丛亦为纵目。

路史 卷4 蜀山氏 : 蜀之为国,肇自人皇,其始蚕丛、柏、鱼凫各数百岁,号蜀山氏,盖作于蜀。

蚕丛纵目,王瞿上。

[2]除蚕丛外,蜀地早期王国 柏 、 鱼凫 在字面上都指某种水鸟。

在三星堆,有与 纵目 头像同出土的青铜鸟头。

瞿 指鸟,则商瞿与巴蜀有关联似无可疑。

从这个角度看,杨慎称商瞿为蜀人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所以,在商瞿之世,易学极有可能传到南方乃至巴蜀。

三 秦楚邻境与巴蜀易学的传播文献记载 周易 传承自孔子,此后再传于楚地后又返回齐鲁地区,西部地区皆付诸阙如。

楚地易学源远流长,十分盛行, 很多学者坚持帛书 周易 属于南方楚文化的系统 [20](373页)。

陈鼓应、王葆 等甚至将帛书 周易 定为道家著作。

古巴蜀与楚毗邻,易学由楚入巴蜀就成为可能。

巴本为周之南土, 左传 昭公九年 : 武王克商, 巴、濮、楚、邓,吾(周)南土也。

左传 桓公九年 记载巴、楚合攻邓,庄公十八年有巴人叛楚之事,又说明当时的巴国乃是楚的附庸。

华阳国志 又载: 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

[3](32页)巴楚战和之事史不绝书。

蜀国与巴国的关系亦复如是。

以此而言,巴蜀与楚国的关系倒是十分密切 。

不但如此,历史上还有不少人是由楚地迁入巴蜀的。

蜀王本纪 记载荆人鳖灵顺江而上,会见望帝,并夺得了望帝之位,建立开明王朝。

汉人扬雄, 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 周衰而扬氏或称侯,号曰扬侯 。

晋六卿争权时, 扬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

楚汉之兴也,扬氏溯江上,处巴江州 [21](3513页)。

可见,扬雄先祖也是由楚而辗转进入巴蜀的。

从学者们对巴族的起源与迁徙的考察来看,巴族本身就是由今湖北向西溯江而上,进入今天的重庆、四川的[22](12 20页)。

此外,巴蜀与楚文化交流也长期存在。

文选 卷45 宋玉对楚王问 记载: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 下里 、 巴人 ,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23] 周易 由商瞿而后传至楚人臂子弘,则易学由楚传入巴蜀并非难事。

此外,秦与巴蜀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秦国许多移民迁徙居蜀。

比如商鞅之师尸佼,在商鞅死后逃入蜀,秦相吕不韦的舍人被流放入蜀等。

如果易学在秦地流传,通过这些知识分子传入蜀中也是极可能的。

不过,在春秋战国时,秦与六国文化距离较远,倍受六国摈弃,所谓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11] (202页),即指此而言。

秦中易学流传并不明显,蒙文通也认为, 从汉代巴蜀所表现的文化来看 ,似乎与此不甚相干[24](255页)。

再加之巴楚关系比蜀秦关系更为密切而偏早,易学于楚有明确记载,巴蜀易学源于楚地似无疑义。

四 文翁、严遵,渊源所自巴蜀易学最可靠的来源是西汉时蜀地郡守文翁遣子弟入京师学习经术,回蜀教授。

其影响所及,达123金生杨 巴蜀易学渊源于巴地汉中。

由此,蜀地经学大盛,比于齐、鲁,易学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巴蜀地区,后世追述易学渊源时,除明代杨慎托以商瞿之外,宋代杨绘、谯定均以汉扬雄之师严君平为始祖。

陈师道称: 杨内翰绘云:庄遵以 易 传杨雄,雄传侯芭。

自芭而下,世不绝传。

至沛周郯,郯传乐安任奉古,奉古传广凯,凯传绘。

所著 索蕴 ,乃其学也。

[25](108页)杨绘自述其学出自严君平,但其传承系统仅有首有尾,中间的传承世系并不明确。

无独有偶,谯定的易学源流也被追至严君平处。

程迥 周易章句外编 : 谯定字天授,涪州人,尝授 易 于羌夷中郭载。

载告以 见乃谓之象 与 拟议以成变化 之义。

郭本蜀人,其学得传自严君平。

[26] 宋史 卷459也有相近的记载: 谯定字天授,涪陵人。

少喜学佛,析其理归于儒。

后学 易 于郭曩氏,自 见乃谓之象 一语以入。

郭曩氏者,世家南平,始祖在汉为严君平之师,世传 易 学,盖象数之学也。

[1](13460页)北宋郭元亨撰 太玄经疏 18卷, 自谓得师于蜀,而不著其师之名氏 [27](卷208)。

李焘于是推测说: 蜀人盖多 玄 学,疑严、扬所传固自不绝,但潜伏退避,非遇其人,则鲜有显者耳。

[27](卷208)以此而言,巴蜀易学于汉代之前的情况是始终不明确的。

综合以上分析,易学产生很早,又与卜筮紧密联系,巴蜀易学本身就有卜筮依据。

孔子传 易 之后,易学四处扩散,杨慎以商瞿为蜀人虽多伪托成分,但巴蜀与秦、楚均有密切关系,易学从其兴盛的楚地传入巴蜀极为可能。

明确记载最早传易学入巴蜀者是西汉文翁兴学时所遣入京师学习经学的诸弟子。

此后,巴蜀易学大显身手,与齐、鲁中原易学争席。

宋人杨绘、谯定、李焘等将巴蜀易学溯源于扬雄之师严君平,充分显示了巴蜀易学源远流长,影响至深,值得今人的重视。

注释:胡昭曦有 析 易学在蜀 一文,载 宋史论集 ,269 285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明曹学 蜀中名胜记 卷24 保宁府 有转引。

据 尚书 咸序 、 尚书 君 ,巫咸为殷人。

周礼 春官宗伯 大卜 记载相近。

蜀中广记 卷91记载: 周商瞿 易 : 史记 孔子传 易 于商瞿,瞿本鲁人。

又云蜀人, 双流县志 载:瞿上城是其生处。

见 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

李朝正 巴蜀易学源流考述 以商瞿为双流人,不加考察,颇为疏略,见李朝正 明清巴蜀文化论稿 ,2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蒙文通 巴蜀史的问题 说: 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应有一种深远的关系。

巴和楚在春秋时是婚姻之国,交接频繁。

见 古族甄微 ,357页。

又童恩正在 古代的巴蜀 中言及巴楚战事等,参考26 34页。

参考文献:[1]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2]罗泌.路史[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刘琳.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4]袁柯.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5]蒙文通.古史甄微[M].成都:巴蜀书社,1999.[6]王毅.古代四川的龟卜[J].历史知识,1988,(6).[7]左丘明.左传[M].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8]周礼[M].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9]孔颖达.周易正义[M].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10]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5.[12]杨慎.升庵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24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金生杨 巴蜀易学渊源[13]曹学.蜀中名胜记[M].丛书集成初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5.[14]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光绪二十七年图书集成局铅印.[15]和 ,等.大清一统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6]张澍.蜀典[M].成都:尊经书院,1876.[17]顾颉刚.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8]常明,杨芳灿,等.嘉庆四川通志[M].成都:巴蜀书社,1984.[19]王先谦.荀子集解[M].诸子集成[Z].北京:中华书局,1954.[20]王葆 .今古文经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2]童恩正.古代的巴蜀[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23]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24]蒙文通.古族甄微[M].成都:巴蜀书社,1993.[25]朱彝尊.经义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8.[26]程迥.周易章句外编[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7]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Origin of Ba Shu Study of ChangesJIN Sheng yang(Ba Shu Culture Research Center,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8;History Department,Xihua Normal Universi ty,Nanchong,Sichuan637002,China)Abstract:The study of Changes in Ba Shu has a long history.I t is said in myth thatthecreator of Changes is Ba aboriginal Fuxi.The popularity of divination in the area can be a base for its c oming into be ing and disse mination.It is possiblefor it to be introduced from Chu into Ba Shu for the two neighbour each other andare closely related in culture.Yang Shen of Ming Dynasty believes that ShangQu,a disciple of Con fucius is a Shu aboriginal,while Yang Hui and Jiao TingofSong Dynasty hold that Changes is bequeathed by Yang Xiong s master Yan Junping,which shows that the study starts early in Ba Shu and has a far reaching influence.Key words:Ba Shu;study of C hanges ;origin;Shang Qu;Yang Shen[责任编辑:凌兴珍]1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