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名词集锦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第一、二章结论与阴阳五行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2、证3、辨证治疗4、同病异治5、异病同治6、阴阳7、阴平阳秘8、阴血9、阳气 10、阳胜则热 11、阳胜则阴病 12、阴胜则寒 13、阴胜则阳病 14、阳虚则寒 15、阴虚则热 16、重阴必阳 17、重阳必阴 18、阴损及阳 19、阳损及阴 20、热者寒之 21、寒者热之 22、阳病治阴 23、阴病治阳 24、五行 25、五气 26、五色 27、五志 28、五味 29、五季 30、五官 31、五体 32、五液 33、相生 34、相克 35、相乘 36、相侮 37、制化 38、母病及子 39、子病犯母 40、子盗母气 41、虚则补其母 42、实则泻其子 43、滋水涵木 44、益火补土 45、培土生金 46、金水相生 47、抑木扶土 48、培土制水 49、佐金平木 50、泻南补北问答题(一)简答题(只答要点,不必展开。

以下同)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2、什么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3、简述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心思想。

4、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5、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地也;阳在外,阴之使也”?6、怎样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7、既然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为什么又说心肺属阳?8、简述五行的特性。

9、什么叫五行的生克乘侮,其顺序如何?10、五行学说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如何?(二)轮述题(除答出要点外,还要求展开论述。

以下同)1、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2、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治疗?3、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4、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影响。

第三章藏象名词解释优质.参考.资料1、藏象2、藏象学说3、脏腑4、五脏5、六腑6、奇恒之府7、神8、血府9、汗血同源 10、津血同源 11、肺朝百脉 12、肺主治节 13、肺主行水 14、通调水道 15、肺为水之上源 16、气门 7、肺为娇脏 18、肺主宣发和肃降 19、脾主运化 20、脾胃为后天之本 21、肾为先天之本 22、先天之精 23、后天之精 24、天癸 25、元阴 26、元阳 27、肾者,胃之关也 28、髓海 29、七冲门 30、中精之府 31、水谷之海 32、三焦气化 33、心肾相交 34、心肾不交 35、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36、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37、精血同源 38、水气凌心。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得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就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得作用。

3、元气:就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得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得别络与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就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得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得称为痰,清稀得称为饮。

7、内燥:就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与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得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就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得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得盛衰变化。

9、正治:就是指采用与疾病得症候性质相反得药物以治疗疾病得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得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就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得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得真虚假热证。

11、阴阳: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得一对范畴,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得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得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得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就是由禀受于父母得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得一种精华物质,就是人体生命得本原,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得最基本得物质。

14、经络:经络就是经脉与络脉得总称,就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得通路系统,就是人体结构得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就是指风邪常兼她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得先导;二就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就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得作用下,过时而发病得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就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就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与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就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就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与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就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就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就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就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就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就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就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就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就是指风邪常兼她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就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就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卓越打印)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卓越打印)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卓越打印)绪论1.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体⾃⾝的整体性及⼈与⾃然、社会环境的统⼀性认识。

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也是最突出的特点之⼀。

包括⼈体本⾝、⼈与⾃然、⼈与社会的统⼀。

(戴润)2.证:⼀是证据,就是赖以诊断疾病的证据。

⼆是证型,是机体的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阶段的病理概括。

(戴润)3.病:是指在⼀定病因和条件作⽤下,机体正邪相争,阴阳、⽓⾎津液、脏腑经络等发⽣病理变化的过程,具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变化规律和症状体征。

(戴润)4.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病⼈的主观感觉)和体征(医⽣检查获得的客观表现)(戴润)5.辨证论治:就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证据),运⽤中医理论进⾏综合分析和提炼归纳,明确病因、病性、病位、邪正关系等,最后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并根据辨证的结果,决定治则和治法,实施治疗。

(戴润)6.同病异治:指同⼀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点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就不同,因⽽治法也就不⼀样。

(戴润)7.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因⽽也就可以采⽤同⼀种⽅法来治疗。

(戴润)8.司外揣内:司外揣内⼜称“从外知内”或“以表知⾥”,是通过观察、分析⼈体外部表现,以测知其体内⽣理病理变化的思维⽅法。

(戴润)9.援物⽐类:⼜称“取象⽐类”,是指运⽤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的相似或类同,从⽽认为两者在其它⽅⾯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的认知⽅法。

(戴润)10.揆度奇恒:⼜称“以常衡变”、“以常达变”,就是⽤⽐较的⽅法对事物进⾏鉴别,从⼀般与特殊的⽐较中,从异常与正常的⽐较中,找出不同或相同之处,从⽽发现其规律。

(戴润)11.内景反观:它认为机体在某种特殊状态下(通常是⽓功功能态),⼈的⾃我感知能⼒可在⼀定的程度内,体察或感受机体⾃⾝的内在景观(通常指内部的功能状态),甚⾄能做出某些适当调控的⼀种特殊⽅法。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一.名词解释1.六淫: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2.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3.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4.肾阴:又称元阴、真阴、真水,为人体阴液之根本。

是肾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的作用。

5.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6.天癸: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成熟,并维持生殖功能的物质。

7.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疗学的主导思想,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8.寸口:在腕后桡动脉所在的部位,为诊脉部位。

二.问答1.气和血的关系?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具体地说,即是存在着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之母等四个方面的关系。

2.按五行顺序写出五味、五色、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华的内容?答:五行:木火土金水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腑:胆小胃大膀五官:目舌口鼻耳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华:爪面唇毛发3.肝主疏泄的主要表现?答:肝主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调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脾胃消化、促进血液运行和水液输布、调节生殖功能五个方面。

4.六淫中风邪、湿邪、火邪的致病特点答: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而且动摇不定的特点。

湿邪致病具有沉重感或重着不移、黏腻停滞的特点。

火邪致病,多具有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的特点。

且火邪易生风动血。

5.血的形成过程及瘀血的形成原因和病症特点。

答:血的生成:(1)水谷精微化血,水谷精微在脾的散精作用下,上输于肺,并于肺所吸入的自然清气相结合,通过心肺的赤化作用注之于肺,化而为血。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卓越打印)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卓越打印)

绪论1.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

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也是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包括人体本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

(戴润)2.证:一是证据,就是赖以诊断疾病的证据。

二是证型,是机体的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戴润)3.病:是指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正邪相争,阴阳、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发生病理变化的过程,具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变化规律和症状体征。

(戴润)4.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病人的主观感觉)和体征(医生检查获得的客观表现)(戴润)5.辨证论治:就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证据),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和提炼归纳,明确病因、病性、病位、邪正关系等,最后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并根据辨证的结果,决定治则和治法,实施治疗。

(戴润)6.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点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就不同,因而治法也就不一样。

(戴润)7.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也就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戴润)8.司外揣内:司外揣内又称“从外知内”或“以表知里”,是通过观察、分析人体外部表现,以测知其体内生理病理变化的思维方法。

(戴润)9.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是指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类同,从而认为两者在其它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的认知方法。

(戴润)10.揆度奇恒:又称“以常衡变”、“以常达变”,就是用比较的方法对事物进行鉴别,从一般与特殊的比较中,从异常与正常的比较中,找出不同或相同之处,从而发现其规律。

(戴润)11.内景反观:它认为机体在某种特殊状态下(通常是气功功能态),人的自我感知能力可在一定的程度内,体察或感受机体自身的内在景观(通常指内部的功能状态),甚至能做出某些适当调控的一种特殊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术语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术语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术语七冲门:饮食物自进入人体至排出体外,要通过七道关隘,以利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这七道关隘,《难经》称之为“七冲门”。

“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中为幽门,大肠小肠为阑门,下极为魄门。

”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在特殊情况下,即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在临床上往往会出现与疾病本质不符的许多假象,这些假象是不能反映病机的虚或实的,因而有“至虚有盛候”的真虚假实和“大实有羸状”的真实假虚。

子盗母气:又称子病犯母,是指疾病的传变,由子脏传及母脏,如心肝血虚,心肝火旺。

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的产物,具有促进性腺发育而至成熟的生理效应。

元阴、元阳:肾阴和肾阳,又称元阴和元阳,真阴和真阳,是机体各脏阴阳的根本。

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维系着各脏阴阳的相对平衡。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即阴阳的互根互用。

少火、壮火:人身之阳气在正常的情况下,本有养神柔筋,温煦脏腑组织之生理作用,中医学称之为“少火”。

但在病理情况下的阳气过亢则称为“壮火”,中医学又称为“气有余便是火”。

《内经》:“少火生气,壮火食气”。

少火是生理之火;壮火是病理之气。

(少火与壮火,相当于六气与六淫之关系)。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寒”。

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寒”。

气门:在中医学中把汗孔称为“气门”。

水火既济:在理论上认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而称为“心肾相交”,也即是“水火既济”。

气化:气的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

气机:气的运动。

五志:七情分属于五脏,以怒喜思悲恐为代表,就叫“五志”。

气海: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

五材:五行最初称作“五材”。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左传》反治:是顺以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

主要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第一、二章结论与阴阳五行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2、证3、辨证治疗4、同病异治5、异病同治6、阴阳7、阴平阳秘8、阴血9、阳气10、阳胜则热11、阳胜则阴病12、阴胜则寒13、阴胜则阳病14、阳虚则寒15、阴虚则热16、重阴必阳17、重阳必阴18、阴损及阳19、阳损及阴20、热者寒之21、寒者热之22、阳病治阴23、阴病治阳24、五行25、五气26、五色27、五志28、五味29、五季30、五官31、五体32、五液33、相生34、相克35、相乘36、相侮37、制化38、母病及子39、子病犯母40、子盗母气41、虚则补其母42、实则泻其子43、滋水涵木44、益火补土45、培土生金46、金水相生47、抑木扶土48、培土制水49、佐金平木50、泻南补北问答题(一)简答题(只答要点,不必展开。

以下同)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2、什么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3、简述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心思想。

4、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5、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地也;阳在外,阴之使也”?6、怎样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7、既然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为什么又说心肺属阳?8、简述五行的特性。

9、什么叫五行的生克乘侮,其顺序如何?10、五行学说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如何?(二)轮述题(除答出要点外,还要求展开论述。

以下同)1、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2、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治疗?3、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4、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影响。

第三章藏象名词解释1、藏象2、藏象学说3、脏腑4、五脏5、六腑6、奇恒之府7、神8、血府9、汗血同源10、津血同源11、1肺朝百脉12、肺主治节13、肺主行水14、通调水道15、肺为水之上源16、气门7、肺为娇脏18、肺主宣发和肃降19、脾主运化20、脾胃为后天之本21、肾为先天之本22、先天之精23、后天之精24、天癸25、元阴26、元阳27、肾者,胃之关也28、髓海29、七冲门30、中精之府31、水谷之海32、三焦气化33、心肾相交34、心肾不交35、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36、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37、精血同源38、水气凌心。

中医基础名词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名词知识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1、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事物和现象的相对属性或以事物本身存在的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抽象概括。

2、气:人体中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之一。

气的运动为气机;升降出入是其基本形式.(先天之精气+后天水谷之精气+自然界之清气)3、血: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4、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在内的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5、藏象: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所表现于外的征象。

6、六淫: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7、痰饮:指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8、瘀血: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病理产物。

9、诊法: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诊,“又称四诊10、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音高亢而有力者、多为热、忧心神之实证,。

11、郑声:神志不清、语多重复、声音低弱模糊、时段时续。

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重危征象。

12、壮热:指高热(体温在39度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13、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涨之有定时的症状。

14、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症候.15、治病求本: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疾病的本质,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16、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法则。

17、微热:指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8度以下或反自觉发热的症状。

18、自汗:白天清醒状态,经常出汗,活动后更甚,称为自汗。

多见于气虚、阳虚证。

19、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则汗止,成为盗汗,多见于阴虚证。

气阴两虚证,内热证。

20. 中医的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21.证即症候,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发热,咳嗽,面黄,目赤等22.症即症状与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发热,咳嗽,面黄,目赤等23.相生: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促进,资生的作用24.相克: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削弱,约束的作用25.制化:五行中的制中有生,生中有制,互相转化的生克关系26.相乘是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过度克制,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反向克制。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术语解释1、中医学:中医学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与疾病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诊断、防治及康复等理论和方法的,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

2、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包括理、法、方、药四大理论要素,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3、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4、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5、辨证: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资料(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病势,最后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候”。

6、论治:即讨论治疗,是根据辨证的结果,决定治则和治法,实施治疗。

7、病:即疾病,是邪气作用于人体,邪正相争导致结构损伤或功能障碍的完整的生命过程,是反映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的一个概念。

8、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

9、症:即症状与体征,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10、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点及个体体质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证,因而采用不同的治法。

11、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12、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3、阴阳交感:交感即感应而交合。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14、阴阳互藏:指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中都含有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藏阴,亦称为”阴阳互寓“、”阴阳互合“。

15、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即相反与斗争,制约即抑制、约束。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阴阳双方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16、阴平阳秘:阴与阳在相互制约和消长的过程中达到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附答案)

1.整体观念:答案: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整体观念又叫统—整体观,即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酌整体,人与自然界存在着统一性的思想。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32.百骸:答案:骸,泛指骨骼。

百骸,指全身骨骼。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33.九窍:答案:指头部七窍(眼二、鼻二、耳二、口)及前后二阴。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34.人气:答案:指人体的阳气。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45.证:答案: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46.辨证论治:答案: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57.同病异治:答案:指同一疾病,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38.异病同治:答案: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9.异法方宜:答案:同一种疾病,由于方域、季节、气候、生活、环境、职业、体质等不同,治法就应有所区别。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39.阴阳:答案: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310.阴损及阳:答案:由于阴阳是互根的.当阴精亏损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累及阳气,使阳气生化无源,出现阴阳两虚纳病变。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211.阳损及阴:答案::由于阴阳是互根的,当阳气虚报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累及阴精化生不足,出现阴阳两虚的病变。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212.阴阳互损:答案: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313.阴平阳秘:答案:即阴阳平秘。

平,饱满之意;秘。

即秘密、潜藏之意;阴平阳秘,即阴阳充盛,相互潜藏,阶不外亢。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叫做整体观念.2。

辨证论治:(1)辨证: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病史和症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2)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和方药,以及采用其他相应的治疗手段.3. 证、病、症:(1)证:即证候,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生理反应状态的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病变趋势及转归等本质.(2)症:即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是病人主观感觉或医生检查所获得的结果。

(3)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

4.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

5。

五行生克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维持着事物之间平衡协调的变化与发展.6。

肝主疏泄:是指肝对于全身气机、血液和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的功能。

7.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8。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消化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将其吸收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

9. 肺主宣发肃降: 宣发,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运动特性;肃降,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运动特性.10.肾主纳气: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11。

水火既济:又称“心肾相交”根据阴阳水火升降互济理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资助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资助心阴,使心阳不亢,从而维持着心肾两脏生理功能协调平衡的关系。

12。

乙癸同源:又称“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互化,故称“肝肾同源"。

13。

体质:是个体在形态结构、代谢和生理机能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性。

14.痰饮: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18、阴偏衰:是指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机能虚性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阴气不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19、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则称为“因人制宜”..20、阳中求阴:是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理论而设立的一种治法;即在补阴的基础上适当配以补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适用于治疗阴偏衰的虚热证..21、泻南补北: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22、气门:即汗孔;汗孔不仅是排泄汗液之门户;而且也是随着肺的宣发和肃降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部位;故称之为“气门”..23、宗气: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生化的谷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24、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由于它们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则;与脏腑没有直接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无表里关系;有异于十二正经;故曰“奇经”;又因其数有八;故曰“奇经八脉”..25、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使病因;又称致病因素..具体地讲;凡能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及心理活动障碍而发生疾病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皆可称为“病因”..26、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弱;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气弥散的病理状态..27、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产生的种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28、阳胜则阴病:即阳偏盛的实热证;大量耗伤津液和阴气;出现实热兼阴虚证;进一步发展为“阴虚则热”的虚热证..29、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对于疾病与证候的具体治疗大法及治疗方法..30、寒因寒用: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31\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症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32、阴阳互跟: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人..33、后天之本: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依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34、肺为娇脏:是对肺生理病理特征的概括..生理上肺脏情绪而娇嫩;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为脏腑之华盖;百脉之所朝会;病理上;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常易犯肺而为病;其他脏腑病变亦常累及于肺..35、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又称“十二经筋”;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36、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37、辨证求因:中医探求病因;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症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探求病因的方法;称为“辨证求因”..38、阳偏胜:是指机体在疾病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偏胜;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39、寒者热之:是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药物来治疗..记即以热药治寒证..40、阳病阴治: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种针对虚热性病证的治法..“阳病”;即指虚热证..因虚热证的病机是阴气虚衰不能制阳而致阳气相对偏亢;故治宜滋阴以抑阳;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41、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42、抑木扶土: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症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43、天葵:是肾精及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作用..44、中焦如沤:沤;即沤渍..它生动的表述了脾胃肝胆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的生理过程..45、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经脉中的主要部分;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包括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共十二条..十二经脉又称“正经”..46、从化:即病情随体制而发生的转化;又称为质化..如偏阴质多寒化;偏阳质多热化等..47、疠气:指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48、阴偏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胜;机能抑制;热量消耗过多;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阴胜而阳未虚的实寒证..49、实则泻之:是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攻逐邪实的方药来治疗..即以攻邪泻实药治实证..50、阴中求阳:是根据阴阳互跟互用理论而设的一种治法;即在补阳的基础上适当配以补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适用于阳偏衰的虚寒证..51、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地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52、罢极之本:肝精肝血充足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能耐受疲劳;并能较快的解除疲劳;故称肝为“罢极之本”..53、下焦如渎:渎;即沟渠..喻指下焦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具有的生成和排泄二便的功能..54、小肠主液:是指小肠泌别清浊;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大量的水液;从而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55、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56、气随血脱:大出血的病人;气往往随之发生大量的丧失;导致气涣散不收、漂浮无根的气脱病变;故称为“气随血脱”..57、一源三岐:指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后别道而行;故称此三脉为“一源三岐”..58:、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59、风气内动:即内风;是指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因为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类似风动的病理状态..60、热因热用: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61、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盛行的克制和制约..62、先天之本: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先天之本”..63、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奇;异也;恒;常也..因其形态似腑;为中空的管腔或囊性器官;而功能似脏;主藏精气而不泻;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名奇恒之腑..64、脾主运化: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65、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够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66、阳脉之海、指督脉..督脉行背部正中;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相交汇;对全身阳经起血气总督和调节作用;故称“阳脉之海”..67、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于人人皆有的正常情绪体验..68、阴胜则阳病:即阴偏胜的实寒证;大量损伤阳气;出现实寒兼阳虚证;进一步发展为“阳虚则寒”的虚寒证..69、通因通用:是指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泻症状的真实假虚证..71、滋木涵土: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72、藏象: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证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食物和现象..73、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作用..74、津血同源:血与津液皆有饮食水谷精微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滋生、相互转化;血与津液之间的来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津血同源”..75、阴脉之海:指任脉..任脉行腹部于正中;多次与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阴脉之间的相互联系;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76、风行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77、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五种病理变化..由于病生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78、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79、因时制宜: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称为“因时制宜”..80、祛邪:即祛除邪气;消解病邪的侵袭和损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适用于各种实证;即所谓“实则泻之”..81、益火补土: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82、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83、大肠主津:是指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残渣;将其中的水液吸收后使之形成粪便;从而参与体内水液代谢..84、夺血者无汗:当大量失血时;脉中血少不能化为津液;而脉外津液渗入脉中;导致津液不足;汗液生成无源;此时不可再妄用发汗疗法;称之为“夺血者无汗”..85、经别:即别行的正经;是从十二正经别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腑及头部的重要支脉..86、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瘀滞不通的病理状态;属于病机的范畴..87、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88、阳偏衰: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阳气不足;扬阳不制阴;阴气相对偏胜的虚寒证.. 89、反治:是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药物性质与病证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又称为“从治”..90、阴病治阳: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种针对虚寒性病证的治法..“阴病”;即是虚寒证..因虚寒证的病机是阳气虚衰不能制阴而致阴气相对亢盛;故治宜温阳以消阴;即王冰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91、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92、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93、脾主统血:是指脾气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94、血: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95、皮部:是指十二经脉之气在体表皮肤一定部位的反应区;即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又称“十二皮部”..96、三因学说:即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97、气闭:即气机闭阻;气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状态..98、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及康复能力..适用于各种虚证;即所谓“虚则补之”..99、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称为“因地制宜”..。

200个必学的中医名词术语

200个必学的中医名词术语

200个必学的中医名词术语1. 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 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

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

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

4.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

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厥:即厥症。

泛指突然晕倒。

9.荣、卫: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真火:指肾阳。

14.血为营,气为卫: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

15.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

心肾之火。

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7.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

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22.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5.后天;指脾胃。

人体的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26.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集锦考试必备1.益火补土法:一是指温心阳以暖脾土的方法;二是指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方法。

2.滋水涵木法:是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3.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可制。

4.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5.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递相生化、递相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6.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7.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8.泻南补北法:是指泻心火与补肾水相结合的治法。

9.佐金平木法:是指肃清肺气,以制肝木,治疗肝火偏盛,影响肺气的清肃之证的方法。

10.培土制水法:是指运脾阳或者温肾健脾利水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治法。

11.抑木扶土法:是指用疏肝与健脾相结合以治疗肝旺脾虚的治法。

12.金水相生法:是指通过补肺阴以滋肾阴或滋肾阴以补肺阴的方法。

13.培土生金法:是指通过健脾补气以补益肺气的方法。

14.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5.阴阳互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16.阳中求阴: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物的治法。

17.阴中求阳:补阳时,适当配以补阴药物的治法。

1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对于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采用滋阴以制阳的治法。

1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对于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采用扶阳以制阴的治法。

20.阴病治阳:对于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采用扶阳以制阴的治法。

21.阳病治阴:对于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采用滋阴以抑阳的治法。

22.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23.阴阳: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4.气: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也体现为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

25.气机:指气的运动。

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26.气机调畅:气的运动平衡协调的生理状态。

27.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具体是指精、气、血、津液的各自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28.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与胸中者谓之宗气。

29.营气:由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所化生,行于脉中,具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周身作用之气。

30.卫气:由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所化生,行于脉外,具有温养内脏、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等功能之气。

31.元气:又称原气、真气。

系由先天精气所化生,赖后天水谷精气所充养,能激发和推动脏腑组织功能活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32.气主煦之:气属阳,具有温煦作用,从而维持人体恒定体温、温养肺腑组织,故称之。

33.水谷之精气:指由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微,是生成气、血、津液等多种物质的主要来源之一。

与卫气相对而言,则专指营气,营气是水谷精微中,最具有富养作用的部分,故称之。

34.水谷之悍气:指卫气。

卫气来自脾胃运化而生的水谷精微,因其性慓疾滑利,活动性强,流动迅速,故称之。

35.血主濡之:血属阴,具有滋养和濡润作用,从而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故称之。

36.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清稀者为津,稠厚者为液,常并称为津液。

37.气为血之帅:是指气在血液中的生成、运行中的统帅地位而言,是对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作用的概括。

38.血为气之母:是指血为气的物质基础和依附对象而言,具体是指血对气的运载和营养作用的概括。

39.津血同源:由于津液和血液均属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它们之间可相互转化,故称津血同源。

40.血汗同源:由于汗为津液所化,津液与血液同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且津血互化,故有“血汗同源”之说。

41.夺血者无汗:是指治则而言。

由于血汗同源,对于已经失血的病人,其血耗津伤,汗源不足,不宜使用发汗以再耗其血的方法。

42.精血同源:由于精与血均主要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且精与血可以互化,即血可养精,精可化血,故有“精血同源”之说。

43.夺汗者无血:是指治则而言。

由于血汗同源,对于已经多汗津亏的病人,其津枯血燥,血脉空虚,不宜使用破血或耗血以再亏耗其津液的方法。

44.心生血:是指心也参与血液的生成。

具体而言,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在肺吐故纳新之后,复注于心脉化赤而变成血液,故有“心生血”之说。

45.血者,神气也:由于血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血液充盈,功能活动正常,人的神志活动才能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故曰:“血者,神气也”。

46.先天之精气:即指藏于肾中的精气。

由于这种精气先身而生,源于父母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故称“先天之精气”。

47.后天之精气:即是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水谷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清气。

因为这类精气是人出生后,从后天获得的,故称之为“后天之精气”。

48.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性质的证,而采用不同的治法。

49.异病同治:是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同一性质的证,而采用相同的治法。

50.藏象学说:是指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51.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52.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53.心藏神: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能力的活动。

54.神:广义之神,是指①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②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③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④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55.玄府:即汗孔。

以其细微幽玄不可见,故称之。

56.华盖:指肺脏。

因肺脏在体腔脏腑中位居最高,有覆盖诸脏的作用,故称肺为华盖。

57.娇脏:指肺叶娇嫩,通过口鼻直接与外界相通,且外合皮毛,易被邪侵,不耐寒热,故称肺为娇脏。

58.肺主气:是指人身之气均由肺所主持,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的功能。

59.肺主通道水道: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

60.肺朝百脉:即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聚会于肺,经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输布到全身的功能。

61.肺主治节:指肺通过治理调节气机的功能,辅助心共同完成对全身的治理调节作用。

62.后天之本:人出生之后,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以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63.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其吸收、传输至全身的功能。

64.脾主升清:指脾气上升,并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传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65.脾主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66.体质:是指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67.从化:是指病邪侵入机体,能随人之体质差异、邪气侵犯部位以及时间变化等各种条件变化而发生性质的改变,形成与原来病邪性质不同而与机体的素质一致的病理反映。

68.肝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功能。

69.肾藏精: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

70.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71.精: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狭义之精、气、血、津液以及水谷精微等;狭义之精:是指生殖之精,包括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也包括机体发育成熟后自己产生的生殖之精。

72.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

73.后天之精:来源于出生之后,通过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和肺吸入的清气,以及肺腑代谢所化生的精微物质。

74.天癸:指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具有促进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精微物质。

75.先天之本:指肾。

因肾藏精气,精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原始物质,为生命之源,故曰“肾为先天之本”。

76.肾主水: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谢,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功能。

77.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放逐呼吸表浅的功能。

78.肾为胃之关:胃主饮食水液的摄入,肾主糟粕水分的排出,如同胃之出口、关卡,故称之。

79.虚:是指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

实:是指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

80.小肠主受盛化物:是指小肠具有接受胃下降的食糜,并将食糜进一步消化的功能。

81.中精之府:即胆。

由于胆内藏精汁,即胆汁,故名。

82.胃气:①指脾胃对饮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②仅指胃的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③脾胃的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即脉象和缓流利。

83.大肠主津:指大肠重新吸收食物残渣中水分的功能,说明大肠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关,故称“大肠主津”。

84.膀胱气化:是指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

尿液生成,贮藏于膀胱,并经尿道排出体外,全赖于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因而膀胱气化实际上是隶属于肾气的蒸化和固摄功能。

85.三焦气化: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是由肺、脾、肾等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升降出入运行,三焦对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

86.六腑以通为用: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滞,故称之。

87.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88.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气血津液等相互关系的学说。

89.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由于它们分布不象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无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奇经”。

90.别络:又称十五别络。

是从经脉分出的分支,即由十二经脉及督脉、任脉各分出一支别脉,加脾之大络所组成。

别络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91.阳脉之海:指督脉而言,督脉行于腰背部正中,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阳脉之海”。

92.阴脉之海:指任脉而言,任脉行于胸腹正中线,多次与手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

93.十二经脉之海:即冲脉。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

94.冲为血海:冲,即冲脉。

冲脉是十二经脉气血会聚的要冲,有调节诸经气血的作用;其脉起于胞中,与妇女月经有密切关系,故有“血海”之称。

95.经别:又称十二经别。

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有加强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

96.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直行的主要干线,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