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加强科研促进校企合作的探讨
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
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摘要: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实践教育模式,在实现高职教育培养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立足区域、融入地方”,在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探寻探寻适合各职业(群)的有特色的、实用的、可操作的校企合作模式,解决企业的参与动力的同时兼顾教育教学规律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思考一、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1、校企合作对增强高职院校的社会适应性具有实践性意义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性应用人才的主体,学生就业岗位群必然面向市场经济下众多的经济主体。
而这些经济主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则是我们必须要关注。
校企合作正是给高职院校提供了这样一种了解企业需求的机会,既帮助职业院校明确了培养规格,又接受了企业的直接培养教育,实现了校内外培养目标的有机结合。
2、校企合作可实现学校、教师、企业、社会、学生及家长的多方共赢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参与到校企业合作模式中来,这是因为校企合作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其实现人才培养和储备战略。
企业参在与校企合作过程中能优先发现和储备人才,并且节约了培养成本,当然也可以达到品牌宣传的效果。
而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更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仅体现了学校的社会服务意识,还可以拓展有限的教学资源,弥补校内实验实训室的不足,另外学校在参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还有利于改革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如专业的设置和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管理和教学保障条件等方面的改革,使教学更贴近社会、市场及企业的发展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对教师来说,通过校企合作,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科研、服务等活动,有利于教师把生产与教育紧密结合,从而提升其实践与科研能力。
校企合作,学生及家长是最终也是最大的受益者,高职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说即是就业教育,无论何种学校,何种专业,最终的检查标准是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发展能力,校企合作给了学生了解企业,适应社会的平台和机会,缩短了社会及岗位适应时间,对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一、概括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包括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如加强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构建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等。
同时本文还探讨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如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实施实习实训教学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等。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与案例分析,验证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性,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1.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推动产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在这个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成为推动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高职院校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有利于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
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深入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深入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发表时间:2019-08-05T15:11:44.7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作者:范丽萍[导读] 摘要:校企合作目前已经在国内高职院校中广泛开展,但各个院校采取的校企合作形式有很大不同,政府和学校针对校企合作业制定了一些鼓励政策和管理办法积极推动合作开展,但校企合作仍然存在深度广度不足及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企业需要的问题。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摘要:校企合作目前已经在国内高职院校中广泛开展,但各个院校采取的校企合作形式有很大不同,政府和学校针对校企合作业制定了一些鼓励政策和管理办法积极推动合作开展,但校企合作仍然存在深度广度不足及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企业需要的问题。
本文首先阐述了校企合作的好处,总结了校企合作的常见模式,最后就如何深度开展校企合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深度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模式、共赢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高职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广泛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
一、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好处1、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
校企合作,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2、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
校企合作,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
二、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1、校企业合作模式一: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将企业引进学校后,也就是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就可以在校内实行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关于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问题与对策【摘要】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种对策: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并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这些对策有望有效解决合作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促进高职学院的发展。
本文总结了研究的重点,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改进和发展的方向,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提供更好的支持。
【关键词】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对策、校企合作平台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日益紧迫的背景下,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协作的一种模式,通过共同合作开展教学、科研等活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学院校企合作也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挑战。
如何更好地推动高职学院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对高职学院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高职学院校企合作的研究意义:高职学院校企合作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产教融合,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企业实际需求,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校企合作可以促进教师和企业专家的交流互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企业专家的专业知识,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还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升级,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深入研究高职学院校企合作的问题与对策,不仅有助于发现现存问题并加以解决,更能有效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推动专业教育的发展,对于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研究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专业建设上进行战略合作、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本文将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对学校、企业和学生的积极意义。
一、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的背景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企业对于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无法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导致人才供需不平衡的局面。
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根据企业需求设计具有实用性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实践性强的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
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也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融入产业,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1. 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可以实现产教融合,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使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和交汇,为学生提供更加贴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岗位实习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实际技能。
2. 提升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其所具备的实际技能和经验更加丰富,企业更加愿意选择这样的学生,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机会。
3. 推动产业升级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推动产业技术的创新和升级,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发展。
4. 促进学校发展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有利于学校积极融入产业,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提升。
目前,我国各地的职业院校纷纷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但存在一些问题:1. 合作层次不够深入有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只停留在名义合作层面,实际上没有进行深入合作,仍然停留在课程资源共享和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没有达到真正的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如何加强科研工作
高职院校如何加强科研工作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科研工作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也肩负着推动科技进步和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重任。
因此,如何加强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水平,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课题。
科研团队是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核心力量。
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优秀的团队领导:团队领导应具备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能够制定出符合团队实际的科研规划和发展策略。
合理的团队结构:团队成员应具备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技能特长,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团队的综合素质。
良好的团队氛围:团队成员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
为加强科研团队建设,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制定科研团队建设规划: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学科特点,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科研团队建设规划。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培养现有教师,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
完善团队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团队管理制度,包括科研项目申报、经费管理、成果转化等方面,确保团队的科研工作有序进行。
科研平台是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
一个优秀的科研平台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先进的设备设施:平台应具备先进的实验设备、测试仪器和实验场地等硬件设施,能够满足科研工作的需要。
优秀的科研人才:平台应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能够为平台的科研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丰富的科研项目:平台应拥有丰富的科研项目资源,能够为平台的科研工作提供持续的动力。
为加强科研平台建设,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对科研平台的投入力度,确保平台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能够满足科研工作的需要。
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与企业、高校等合作,共同建设科研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建立开放共享机制:建立开放共享机制,促进平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科研项目管理是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关键环节。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对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对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成为了推动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重要手段。
这种模式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并分析其优点和挑战。
一、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主要体现在校企合作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等形式上。
校企合作基地是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在教学科研实验基地领域进行合作的一个重要模式。
通过与企业合作建设校企合作基地,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升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而实习实训基地则是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和实训的地方,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的需求,增加就业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对学生就业的影响1. 提供实践机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赋予学生更多实践机会,使他们在校园和实习基地之间进行无缝衔接,提升实践经验和技能。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就业竞争力。
2. 提高就业率:与企业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使得学生能够更容易地了解到行业的最新需求和就业动态,从而提前规划职业发展。
同时,企业合作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职位和岗位选择,提高了就业率。
3. 加强实践能力: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实践技能和知识,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需求。
4. 提升就业质量:与企业合作可以使学生与行业保持紧密联系,了解其需求和趋势,为学生提供更准确的职业指导。
学生在与企业合作期间还可以建立广泛的职业人脉,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
这样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面临的挑战1. 企业资源不足:有些地方的企业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持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
这可能导致合作项目的质量和数量不够,限制了学生的实践机会和就业选择。
校企合作的推进及发展路径研究
校企合作的推进及发展路径研究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育培训、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等活动的一种合作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校企合作在推动高等教育与实际产业的深度融合,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校企合作的推进及发展路径,从政策支持、共建合作平台和资源共享三方面进行研究。
一、政策支持是推动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校企合作发展的过程中,政策支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国家应加大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为校企合作提供便利的环境。
政策可从减税、优惠贷款、奖励资助等方面给予支持,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此外,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基金,用于支持校企合作项目的运营和发展。
政策的持续支持和不断完善是推动校企合作不断发展的基础保障。
二、共建合作平台是实现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建立共建合作平台是推进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这些平台可以由政府组织、高校等机构牵头建设,提供校企合作的供需信息,并协调双方的合作需求。
共建平台应具备信息公开、透明、规范的特点,为高校和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对接服务。
在平台上,企业可以发布需求,高校可以展示自身的优势专业,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共建合作平台的建立与发展,有助于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加速校企合作的推进。
三、资源共享是促进校企合作的核心要素资源共享是促进校企合作的核心要素之一。
高校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共享各自的师资力量、研发成果和教学资源等。
例如,高校可以向企业提供科技研发支持,开展技术合作,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同时,高校可邀请企业专业人士参与课程设计和授课,增加教学资源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企业可以向高校提供实践基地,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为学生搭建实践和就业平台。
通过资源共享,高校和企业可以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在推进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加强合作机制建设。
高校和企业应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明确双方的权责和利益分配,建立稳定长效的合作关系。
高等职业院校加强科研促进校企合作的探讨
中遇 到 的技 术 难 题 进 行 攻 关 , 助 企 业 解 决 技 术 革 新 , 帮 产 品更 新 换 代 ,以此 作 为 高 职 院校 与企 业 建 立 合 作 关
系 的切 入 点 , 开校 企 合 作 。 展
( ) 研 可 以帮 助 建 立 校 企 合 作 的长 效 机 制 。 企 二 科
业 是 活 跃 的经 济 实 体 , 以追 求 利 益 最 大化 为 根本 需 要 , 盈 利 性 是 其 本 质 特 征 。 因此 , 否 提 高工 作 绩 效 , 得 能 获
经 济 收 益 , 企 业 决 策 的 出发 点 , 业 必将 根 据 经 济 最 是 企 优 原 则 选 择是 否 参 与 职业 教 育 。另 一 方 面 , 目前 企 业 在 培 养 人 才缺 乏 法 律 规 定 和优 惠 政 策 的 条 件 下 ,企 业 行
校校企合作 中科研 工作所起 的作 用、科 学定位 高职 院校 校企合作 中的科研 工作 ,明确 高职 院校 科 研 工 作 的 侧 重 点 ,对 于指 导 当前 高职 院校 开展 校 企 合 作 具 有 重 要 的 现 实 意
义。 Biblioteka 关 键 词 :高职 院 校 ;校 企 合 作 ;科 研 作 用 ;科 研 定位 ;科 研 侧 重 点
中图 分 类 号 :G 1.14 文 献标 识 码 :A 792 — 0 文章 编 号 :17 — 3X (0 9 2 0 3 — 3 6 19 1 2 0 )0 — 04 0
目前 ,高等 职 业 教 育 在 发 展 过 程 中还 存 在 诸 多 问 题 , 培 养 目标 单 一 、 业 设 置 不 合 理 、 学 内 容 脱 离 如 专 教 实 际 ,培 养 出来 的 人 才不 适 应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的 要 求 等 。要 解 决 这些 问题 , 行 校 企 合 作是 高 等职 业 院 实 校 的必 然 选 择 。它 不 仅 有 利 于解 决 校 企 之 间 的 人 才 供 需 矛 盾 , 确 定 位 人 才 培 养 的 目标 、 量 规 格 , 且 对 准 质 而 改 善 高 职 院 校 办 学 条 件 , 高 师 资 队伍 素 质 , 成 高 职 提 形 办 学 特 色 等 有 着 重 要 作 用 。 当 前 搞好 校 企 合 作 的 关 键 是 如 何 调 动 企 业 的 积 极性 ,也 就 是 说 有 一个 利 益 趋 向 的 问题 , 或者 说 如 何 达 到 校 企 双赢 的局 面 。有些 高 职 院 校 , 资 本 为 纽 带 , 企 业 共 创 合 资 公 司 ; 些 高 职 院 以 与 有 校, 以技 术 为 纽 带 , 企 业 共 同 开 发 产 品 、 术 革 新 ; 与 技 高
高职院校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措施研究
高职院校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措施研究在当今社会,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一、加强科研队伍建设1、建立科研团队:高职院校应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涵盖不同学科领域,加强团队协作,提高科研效率。
2、培养青年科研人才: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科研素质和技能水平。
3、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高水平学术成就的专家学者,提升整体科研水平。
二、加大科研投入力度1、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高职院校应设立科研专项经费,确保科研经费充足,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
2、加强实验室建设:根据学科特点和发展需求,建设一批具有先进设备、一流环境的实验室,为科研提供有力保障。
三、推进产学研合作1、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2、成立产学研合作中心:设立专门的产学研合作机构,负责协调校企合作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四、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1、建立社会服务平台:高职院校应建立一批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的平台,如技术转移中心、公共实验室等,为社会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2、开展社会服务项目: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项目,如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社会调查等。
3、加强与政府、行业的:高职院校应积极与政府、行业,了解政策导向和发展需求,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五、完善科研与社会服务管理机制1、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规范项目申请、实施、结题等环节,确保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
3、建立社会服务评价机制:对社会服务项目进行定期评价,了解社会反馈,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研究分析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研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变革,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
校企合作可以促进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资源共享,促进双方的互利共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本文将从校企合作的发展背景、现状和问题以及对策等方面展开研究分析。
一、校企合作的发展背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需求推动: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于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2.高职院校改革需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际操作技能培养,校企合作能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的机会。
3.政策支持:国家对校企合作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促进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4.高教资源优化利用:高校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而企业则拥有丰富的生产实践资源和市场资源,通过合作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
由于上述发展背景的存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校企合作的现状和问题1.现状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作形式多样: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联合培养、实习实训、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
(2)合作领域广泛:合作领域涉及到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医药生物、环境保护等多个行业领域。
(3)实施效果显著: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项目的实施效果显著,学生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企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问题尽管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作项目不够深入:有些校企合作项目只是形式上的合作,双方缺乏深入的合作意愿和动力,导致合作项目的实施效果不佳。
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的一种形式,它能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资源的开放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帮助学校更好地培养人才,同时也能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本文将对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思考。
一、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1.校企合作的积极作用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的人才培养。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因此可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好地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
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的科研能力提升。
合作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资源支持,能够为学校提供更多的科研项目和资金支持,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校企合作也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储备。
通过与学校合作,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新技术和创新思路,同时也能够借助学校的资源和平台选拔和培养人才。
2.校企合作的难点和问题尽管校企合作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
学校和企业的文化差异是校企合作的一大难点。
学校追求学术自由和独立性,而企业更关注实用性和效益性,这种文化差异容易导致合作障碍。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模式有待完善。
目前,大部分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单一项目合作或技术支持等层面,缺乏更为深入的战略合作和长期合作。
校企合作的成果转化和产权问题也是一个难点。
一些科研成果难以在企业中得到应用,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着成果转化的壁垒,另一方面也与科研成果的产权问题有关。
二、校企合作的对策思考1. 加强文化沟通和融合为了解决学校和企业的文化差异问题,首先需要加强双方的文化沟通和融合。
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更好地理解企业的需求和文化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企业也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好地了解学校的特点和文化,为双方的合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2. 完善合作模式和机制为了完善校企合作的模式和机制,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深化合作关系,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定位的实践探索
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定位的实践探索摘要: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发展的关键在于准确的定位,应主要面向教学、面向地方生产建设第一线,重视中小型技术课题,突出技术实用性,探索高职教育特色。
通过科研工作促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师资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既是培养高等专门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及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的历史较短,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自身特色,如何准确定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拟从淄博职业学院科研工作实践出发,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做初步探讨。
一、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现状分析1.认识存在偏差,人财物投入不足高职院校大多起步晚、基础薄,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人财物投入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高职院校教学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是硬任务,科研是软指标,有人甚至认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二是认为众多本科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科研实力雄厚,高职院校,在申报课题、成果方面难以有效果,产生了畏难情绪。
由此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开展,也势必影响学校的全面健康发展。
2.缺乏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科研氛围尚未形成当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中,教师的参与面较窄,存在一定的“唯功利”倾向;成果层次普遍较低,浓厚的科研氛围尚未形成。
主要表现在:一是不少教"币仍然认为科研是高不可攀的事,再加之近年高校连续扩招,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压力较大,对科研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广泛参与性;二是不少教师科研目的在于职称晋升和成果奖励,一味追求写几篇论文,缺乏持久性,科研工作在“功利”思想引导下,呈现一种短期推动效应;三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合并组建而成,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所占比例偏低,科研队伍中缺乏骨干和带头人,教师队伍整体科研水平不高。
由此导致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缺乏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与企业深入合作,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际工作中,提高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校企合作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学校和企业的利益不一致、学生实习需求与企业能力不匹配、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清晰等。
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采取一系列对策,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1. 学校和企业的利益不一致学校和企业的价值观、目标和利益往往不尽相同,学校注重学术成果和人才培养,而企业更关注业绩和效益。
在校企合作中,难免出现学校教学计划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符的情况,导致合作效果不佳。
2. 学生实习需求与企业能力不匹配一些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方面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实习的需求,导致学生无法获得高质量的实践机会。
一些企业对实习生的管理和指导不到位,造成学生实习效果不佳。
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清晰一些学校和企业未能建立起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工作流程、责任分工未能明确,导致合作中出现混乱和纠纷,影响了合作的效果和持续性。
二、对策建议1. 强化沟通,明确合作目标学校和企业应加强沟通,明确双方合作的目标和利益,建立长期合作的意识和战略规划。
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学习与企业需求相一致的知识和技能,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2. 建立实践基地,完善实习条件学校可以与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实践基地,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实习机会。
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学校可以精准了解企业实际需要,企业也得到了更有条理的人才培养效果。
3. 完善合作机制,明确责任学校和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合作机制,明确合作内容、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纠纷。
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加强监管和考核,促进合作的良性发展。
4.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为了更好地适应校企合作的需求,学校需要加强教师的师资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工作效率。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合作培养”的培养模式探讨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合作培养”的培养模式探讨【摘要】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合作培养”的培养模式在当前教育领域备受关注。
本文从背景介绍和研究意义入手,探讨了该培养模式的概述、优势分析、实践案例,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通过分析发现,校企合作模式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产学结合、推动教学改革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一些问题如信息不对称、资源分配不均等也在实践中凸显。
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
展望了该模式的未来发展,并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分析,可为高职院校促进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合作培养、培养模式、模式探讨、校企合作、优势分析、实践案例、问题、改进建议、未来发展、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合作培养”的培养模式是为了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而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教育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需要更多地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
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提出正是为了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
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也是为了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标。
通过校企协同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更好地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出现,将为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将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选择。
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合作培养”的培养模式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校企协同培养模式能够有效缩小校企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中的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模式有助于高校与企业之间资源的共享与交流,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 8 6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管 理科 学
高职教育 中校企合作 的问题 及对策研 究
许 镭 许 华 陈西 良 李党生
( 黄 河水 利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河南 开封 4 7 5 0 0 4 )
摘 要: 高职教育对社会 经济的发展 正在发挥 着越来越重要 的作 用, 而校企合作是 目前职业教 育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本文探 讨 了当前 高职 院校校企合作 的现状v : Z , K存在 的主要 问题 , 结合 国内外职业教 育校企合作 的模 式和 高职院校的实际状况提 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 高职 院校 ; 校企合作 ; 问题 ; 对策 任何类型的教育都是适应一定 的社会需求 而产生 的, 并将伴随 术服务优势和人 才培养质量优势 , 因此更加容易吸引知名企业 和高 着社会需求 的变化而变化 。 我 国大规模 的职业教育是工业化发展的 新 技术企业开展合作。 高职 院校很难 吸引企业参与开展深层次 的合 产物 , 从2 0世纪 8 0年代开始 , 我国的工业化速度 明显 加快 , 这一时 作 , 主要原 因还是 自身的实力不强 , 优势不明显 。尤其是在科研 方 期也是我 国高职教育迅速发展 的黄金阶段 。 高等职业教育 目前 已经 面 , 不仅学校 的条 件难 以满足越来越苛刻 的科研要求 , 而且高 职院 成为高等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 ,院校 的数 量 已经从 4 3 1 所增 长到 校的教师也大多缺乏研究 的热情。 平 时写写论文或者 申请项 目已经 1 1 8 4所 , 占普通高校总数 的 6 1 %, 逐渐成为我 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 力不从 心, 很难保持科研状态常在 。 程中人才培养 的重要力量 。 1 . 4校企合作 中 , 高职院校 的负担太重。在 目前的校企合作 中, 近年来 , 伴 随着 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张 , 高职 院校 逐渐面临 高职院校一般既是校企合作 的发起者 , 也是组织者 , 策划者 , 如果校 着办学资源不足 、 办学定位不准 、 办学质量不 高等一系列问题 。 与此 企合作遇到 问题或者困难 , 高职院校还要充 当主要的解决者和协调 同时 , 受生源数量锐减 、 本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等 因素的影响 , 高职 者。 这种企业只愿坐享其成而高职院校疲 于奔波的合作模式注定不 院校还要应对生源萎缩 、 生源素质下 降、 毕业 生就业 困难等挑战。 在 可能牢固并维系很久。 因此 , 如何充分调动企业 的积极性 , 主动 的参 这这种背景下 , 教 育部 2 0 0 6 年颁布 了《 关 于全 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 与到校企合作 中来 , 不仅是校企合作 能否顺利 进行 的保障 , 也是校 教学质量 的若干意见》 , 文中明确提 出要加强校企合作 , 以解决 目前 企合作 质量 的保障 。 高职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 1 . 5校企合作缺乏宏观 的调控和法律依 据的约束 。虽然 国家针 由于校企能否深度合作切 实关 系到高职教育 的未来 , 因此 国内 对校企合作 出台有专 门的法律 ( 《 职业教育法》 ) , 但是地方政府却没 高职院校都把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作为工作 的重点 。通过政府 、 学校 有依据该法律制定具体 的法律法规 、 实施 办法等 , 因此不能从制度 和部分企 业的积极参与 、 努力 , 校企合作 已经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 。 然 和法律层面上对校企合作 进行宏观 的调控和指导 , 对企业 和学校双 而, 很多调查研究都表明 , 目前很多 的校企合作还流于表面文章。 这 方 的行 为 、 责任和义务加 以约束 。特别是在企业感 到校企 合作 收益 种个别的 、 短暂的 、 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容易进行 , 而普遍 的 长久 的、 不 明显 的情况下 , 没有信贷 、 税收 、 补贴等政策上 的支持 和优 惠 , 使 深层次的校企合作难度却很大。 得校企合作更是举步维艰 。 1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 问题 总之 , 校企合作虽然 已经有多年的基础 , 但是深入 、 广泛 的校企 1 . 1企业缺乏校企合作 的热情 。在 目前 市场经济条件下 , 企 业 合作依然是任重 而道远 。为此 , 许多教育专家也提出了一些针对性 所追求 的 目标 是利润 , 它所关 心的是如何减少成本增加 收益 , 因此 的建议。 例如 丁金 昌 等 人提出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 , 提出创新高 校企合作只是企业获取利益的一种途径 。在这种不利条件下 , 校企 职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 、 利益驱动机制 、 保障机制 、 共 享机 制和沟通 合作往往沦为学校一方独热的局面。 机制等 。李进针【 4 】 对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企合作 的成功范例 , 对校 校企合作若 能够落到实处 , 对 学校而言是有利可 图的 , 而对学 企合作概括为 : 高起点 , 零距离 , 深层次 , 双战略。 生和社会而言 , 校企合作也是好事 。不仅仅可 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 2 校企 合 作 的 建 议 优 秀人力资源 , 也 可以解 决毕业学生 的就业 问题 , 同时还可 以提高 要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 运行 不 良的问题 , 关键是如何使 校企 学校 的声望 , 吸引更多的生源 , 从而形成 良性 的循环和互动 。 但王永 双方 能在合作 过程 中达到认识统一 、 制度完备和利益均衡 , 需要 高 莲【 l 】 通 过经济学分析认为 , 校企合作 中企业获得 的收益是 比较有限 职院校 、 企业 和政府三方面的共 同努力 。 的。 在校企合作中 , 企业获得 的可能收益包 括 : 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 2 . 1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 、 科学研究 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 , 要推 才的需求 , 降低 员工的培训成本 , 获得相应的技术服务 。从 根本 上 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广泛并能持续开展下 去 , 必须从修炼 自身“ 内功 ” 说, 企业 和学校之间具备合作 的基础 , 但是 由于高职 院校 的毕业生 开始 , 从三大职能上下功夫。 在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差距 , 人才供应方在劳动力市 在 人才培养方 面 ,学校还需要对 校企合作 的内涵做深刻 的挖 场缺乏话语权 , 企业管理人员对员工培训 的意识不强 , 积极 性不高 , 掘, 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加深对校企合作 的理解 。改革课堂教学 还有些企业只盯着名校 和知名科研院所 , 合作 的内容仅仅停 留在技 方式和放羊式 的顶 岗实 习 , 在课堂教学 中渗透 实习的 内容 , 使课堂 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让方面等原 因, 导致校企合作多流 于形式 。 演变成为小型 的实训 基地 。而在顶 岗实习过程中要加 强指 导 , 将经 企业在校企合作 中缺乏 热情 的另一方面还在 于企 业还学要在 验知识升华到理论的高度 , 达到真正 的工学结合。 合作中承担一定的费用和风险。 这些费用包括合作前期的公 关和招 在科学研究方 面 , 我们首先要承认 高职院校 自身的科研能力较 待费用 , 合 作过程 中为学生开支 的饮食 、 住宿 、 薪酬和保 险等 费用 。 弱的状况 , 需要发掘我们 自身的特色 和优势 。因此加强学校与企业 由于我们 的学生并不是熟练的操作工 , 所 以与学校合作 不仅要对 学 的相互渗 透 , 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项 目和经济研 生进行一定 的岗前 培训 , 还要 面对学生工作效率较低 的问题 ; 而 如 究方 向, 并组织优势的人力 、 物力资源集 中攻克 , 并将研究成果转化 果合作 中出现 生产 事故 、 生产 安全等问题 , 企业将 可能会面 临很 大 为企业产品等 。科研成果又可 以吸 引企业 向学校投资 , 建立利益共 的经济和社会 风险 。 享关系 , 真正实现“ 教学 一科研 一开发” 三位一体 , 实现学校 、 企业深 1 . 2高职 院校对校企合作具体操作过程的把握不到位 。最为突 层次合作的 良性局面 。 出的问题是如何平衡课堂教学和顶岗实习 , 如何平衡理论教学和实 社会服务方面 ,学校应主动为地 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 技术 、 营 践操作 。课堂教学 和理论教学是学校教育 的根本 , 没有 了课 堂教学 销 、 管理 、 咨询服务 , 承担企业 的人员培训 等任务 。通过社会 服务 活 和理论 教学 , 职业教 育将 最终沦为 岗前培训 , 培养 出来 的学生也会 动 , 学校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 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 , 为课 堂 缺乏后劲 , 很难适应将来技术和知识 的更新换代 。 同样 , 若忽视了顶 教学提供案例。 岗实习环节 , 或者采取放羊式 的顶 岗实 习 , 培养 出来 的学生 还是很 在合作 方式上 , 学校要在完 成校企合作任务 的同时 , 也要考 虑 难满足企业的要求 , 不能来到企业就能立 即上手。 理解企业 的难处。 对不 同的专业 , 合作 内容应 进行适 当的调整。 逐渐 1 _ 3高职院校科 研创新源动力 不足。本科高校有科研优势 、 技 实�
2023 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的意见
2023 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的意见2023 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的意见在当今社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向产业对接、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的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2023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的意见》。
这份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迈出了全新的一步,对于促进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这份意见,了解其中的关键内容和深远影响。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的重要性就职业教育而言,校企合作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一环。
而强化校企合作管理,则是确保合作顺利进行、双方共赢的重要保障。
需要认识到的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关乎学校的教学质量,更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前景和国家的产业升级。
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2023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的意见》的主要内容1. 完善合作机制。
将校企合作纳入校方教学计划和企业的科研规划中,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发展规划,推动校企合作的有效对接。
2. 拓展合作领域。
鼓励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拓展合作的领域,促进学校教学资源与企业需求的深度对接。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支持高校通过引进专业技能人才、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
4. 加强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绩效评价机制,对合作成果进行及时反馈和总结,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三、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的实际意义《2023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的意见》的颁布,对于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这将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另也能够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促进教学资源和企业需求的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
高等职业教育的企业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的企业合作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企业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企业合作。
1. 企业合作的重要性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而企业是这些人才的主要就业单位。
因此,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期望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合作可以确保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就能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理论,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2. 企业合作的模式企业合作模式主要包括校企共建、产学研结合、实习实训基地共建、产学研联盟等。
这些模式可以根据企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以实现合作目标。
2.1 校企共建校企共建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一个专业或课程体系,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这种模式有利于学校了解企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企业可以提前选拔和培养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降低招聘成本。
2.2 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是指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开展科研和技术开发活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
2.3 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一个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提高就业适应性,同时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具备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
2.4 产学研联盟产学研联盟是指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组成一个联盟,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科研和技术开发等活动。
这种模式有利于整合各方资源,提高合作效果,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
3. 企业合作的效益企业合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了解行业动态和企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讨
【 学校与社会 】
高职院校 “ 校地 、 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探讨
黄海荣
(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 重庆 4 0 8 0 0 0 )
摘要 : “ 校地 、 校企合作” 是地方性高等职业院校人 才培养的显著特征。 采取“ 校地、 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 围绕地方、 行 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 建立适合地方 、 行 业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 系, 探 索高等职业院校与地方政府 、 行业企业合作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 合作普遍存 在校“ 热” 企“ 冷” 的现象 . 学校虽然有 强烈的校 企合作 意象 , 但 难 以找 到参与 热情 较高 的企业 . 校企 合作 长
期 停 留在理论 层面 。 没有 迈出实践性 步伐 。究其 原因主要 是
企业不能从 校企合 作 当中获得利 益 高 职 院校要抓 住这一
科研 、 促进校 企合作为 视角 . 从多方 面探 讨加 强校企 合作 的 路径 。
一
的。学校与企业 要想在校企合 作过程 中长久 合作 . 就必须互
科研在促 进高职 院校 校企合作 中的作用
、
惠互 利 . 寻 找双方 利益 的契合 点 。通 过科研合 作 . 高职 院校 能够 将科研 成果带到 企业 生产一线 .企业 也能将 生产经 验 带 到课堂 当中 . 产 业发展 真正 同专业 建设相 联结 . 不仅有 利 于高 职院校理论 与实 践水平 提高 .还 有益 于企业将 科研成 果转化 为生产力 . 帮助企业走 上可持续发展道 路 。
萎囊 警 薹 嚣
i
誊 臻; 薯 囊 囊
¨ ¨
i
2 0 1 6 年 第 j l 9 期 ( 总 第 7 3 3 期 放1 《 f 秆
哑 0 g 曰 呦
高 等 职 业 院 校 加 强 科 研 促 进 校 企 合 作 的探 讨
崔真 真
( 天津青年 职业 学院 , 天津 3 0 0 3 5 0 )
校企 合作还很 少 . 企 业与 学校之 间始终 缺乏长 效合作 机制 。 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院校可 以利 用 自身在技 术 、人 才方 面的优势 。组织教
提高师 资 队伍综 合素质 . 改善 办学 条件 . 形成 办学特 色具 有
重要 的现实意义 。要想搞好 校企合 作最 关键 的是充 分调 动 企业积极 性 . 让 学校 和企 业能 够在这 一过 程 中达 到共赢 。 高 职院校 既可 以资本 为纽带 。 同企业共 建盒 子公 司 . 又 可 以技
高职教育 培养 的人 才社会认 可度 不高 .不能满 足 当代 社会 科 学技术 飞速发展 的需要 。要解 决这一 问题 .加强 科研 工 作、 促进 校企合 作将成 为必然 选择 . 其不 仅能 够提高 人才 培
养 的针对 性 , 有效 解决校 企人 才供 给的矛盾 , 还对高 职院校
至终 完全投入 到合作 中 . 学 校不 能在短期 内带 来合作 成果 . 校企 合作 的关 系一直 都很脆 弱 。真 正能够 形成 良性运作 的
摘 要 : 为 了培养适应社 会 需要 的技 能型人才 , 提 高高职 院校 办学 的社 会认 可度 , 加 强科研 工作、 促进 校企合作 已成 为
高职院校发展 的必然选择 。 高职 院校要提 高对校企合作 的重视度 , 科学定位 、 合理安排校 企合作 当 中高职院校 的职 责 , 明确科 研 工作的侧 重点 , 多方 面寻求加强科研 、 促进校 企合作之路 。
发展关 系。 . _ ) 科研 工作 能够在 互惠互利 的基础 上提 升校 企合作 的层 次 。校企合 作应 当是 适应市 场经济 发展 的、双 向共赢
术 为 纽带 , 同企 业共 同研 发 产 品 , 只有将 合 作拓 展 到学 习 、 科研、 就 业等 多种层 面 . 校 企合作 才是牢 固的 本文 以加 强
献. 但 我们仍需 注意到 . 高等 职业教 育仍存 在专 业设 置不合
理、 培养 目标单 一 、 教 学 内容脱 离实 际 等诸 多 问题 , 这 使得
我 国尚未出 台企 业参 与职业 教育 的法律法 规 、 优 惠政 策 , 在
参与校 企合作 的过程 中企业往 往存 在很多 顾虑 .不 能 自始
下几方面 :
( 一) 加 强科研 工作是校 企合作 的 良好 切入点 目前 . 校
高职 院校经 费有 限, 缺少必 要 的科 研仪 器设备 。 科研力 量相 对薄弱 . 无法 开展高投 入 、 高科 技等大 型科技 项 目的开 发 与研究 科研 条件 方面 的制约一 定程度 上决定 了高 职院 校必 须探索适 合 自身 发展 的科研模 式 .而不能 简单套用普 通高 等院校 的科研模 式 。高 职院校 要立 足 自身 办学特点 与 发 展需 要 , 选择恰 当的研 究领 域 , 利 用 自身在 教 学手 段 、 教
二、 校 企合作 中高职院校科研 工作的定位
通 过校企 合作能够 增强高职 院校 的办学 实力 .提高 其
在社会 上 的声誉 和认可度 , 尤 其是 以科学 发展 观为指 导 , 加 强 科研活 动 。 更是有益 于校 企合作 的健康稳 定发展 。具体来
讲 ,科研在促 进高 职院校校 企合作 中的作 用 主要表 现在 以
师、 行 业专 家 、 高级 技工 进 行学 术交 流 , 召 开校 企合 作学术
研讨 会 . 帮助企业解 决生 产经 营 当中遇到 的技术难题 , 为他
们提供 必要 的技术支 持 。使 企业切 实感受 到校企 合作 的好 处, 真 正参 与到 校企合 作 中 , 建 立学 校与 企业 稳定 、 和谐 的
关键 词 :高职 院 校 校 企 合 作 科 研 工 作
我国高等 职业 教育 经历 了数 十年 的发展 .培养 了一 大 批优 秀的技能 型人才 .为 经济发 展及现 代化 建设作 出了 贡
中首先考 量的是经济 原则 和效益原则 。在校企合 作 中。 企业 同样要确 定参与校企 合作能否 为企 业带来效益 。此外 。 目前
问题 的症 结所 在 , 充分 发挥学 校在 技术和 人才方 面 的优势 . 协 助企业 寻找利 于生产经 营的科研 项 目.帮 助企业攻 克技
学技术等 方面 的优势 开展应用研究 。目 前, 我 国部分高 职院
校虽然 已经开始 搞科 研 . 但 研究 过程 同外界独 立 . 这导致研 究成 果 、 科 研立项 同企业 经济发 展严重 脱节 . 很 多研究课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