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文档:第4章种群和群落章末复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4章《种群和群落》章末高效整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专题讲座
综合检测
区 别
判断物种的 标准主要是 形态特征和 特 能否自由交 征 配并产生可 育后代。不 同物种间存 在生殖隔离
最重要的特征 是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性 别比例、出生 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 率都影响种群 密度
首要特征是物 种的丰富度, 有垂直结构和 水平结构,群 落会发生初生 演替和次生演 替
1 mL菌液的总菌数:(A/5)×25(或 16)×10 000×B(A为5个格中总菌 数,B为稀释倍数)
微生物种群密度
取样器 定性计算:记名计算法定量计算: 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
取样法 目测估计法
身体微小的动物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专题讲座
综合检测
3.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 要求的是( )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专题讲座
综合检测
第4 章
种群和群落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专题讲座
综合检测
章末高效整合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专题讲座
综合检测
专题讲座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专题讲座
综合检测
物种、种群与群落的比较
物种
种群
群落
概念 内涵
在自然状态下能 够交配和繁殖并 产生可育后代的 一群生物个体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专题讲座
综合检测
解析: 青海一片草原中所有的藏羚羊个体属于一个种 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正确;南 海中的海马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应处于稳定阶 段,C正确;海南岛的气候适合种植高产杂交水稻,合理密植 水稻时,其数量也不能大于K值,D错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示范教案第四章: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必修三)
第4章种群和群落4.1 种群的特征一、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而种群的特征又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通过具体生物现象与事例的列举、问题的设计用比较法进行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等特征的教学。
通过分析与讨论,理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通过设问:对于蝗灾,采取相应措施时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可提示学生蝗虫的分布有季节性、区域性)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和种群的存活曲线。
本部分的有些内容侧重于阐述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要把握好深广度。
比如,对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可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对抽样统计(样方法是其中的一种)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避免单纯讲述概念。
二、教学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 种群的特征。
[解决方法]⑴首先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展开讨论,说明种群的概念。
⑵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教师结合生活、生产中的具体事例讲解。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解决方法]⑴教师首先讲清楚选择样方的原则: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取样过程没有主观偏见等;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⑵完成探究活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模拟材料,探究材料。
六、学生活动1、学生完成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操作。
2、思考、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问题探讨]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50个红色圆形和50个绿色三角形随机排列的图案纸,发放给学生,先不告知学生图形和三角形的具体数目,提问:估算一下数量是多少?学生回答之,教师总结: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中都要运用;估算存在着误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缩小误差,最大限度地保证得到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
高中生物必修3复习 后三章
第4章种群和群落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变化,年龄组成可以帮助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根据年龄组成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影响。
2、样方法通常用于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也可以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该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取样的方法主要有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样方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计算不同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3、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常用标志重捕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N(种群数):M(标志总数)= n(第二次捕捉的总数):m(第二次捕捉的有标志数)4、J型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数学模型是N t=N0λt,其中N0为种群的起始数量,λ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t为增长年数,J型增长过程中增长率、λ保持不变,但J型增长曲线的斜率所反应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5、由于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敌害)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即K值,在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的。
6、在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该实验用到血球计数板,显微镜等多种器材。
先抽样统计小格内酵母菌数量,再计算每小格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如果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可以对培养液先稀释再观察,且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试管应轻轻震荡几次。
7、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叫丰富度,不同物种间的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寄生等。
8、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有关,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有差别,呈镶嵌分布。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复习课件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下面是在生物学研究过程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正确的有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人口密度 B.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
BCD
C.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物种的丰富度
D.血球计数板实际上就是微型的样方,常用于调查微生物
的数量
2.标志重捕法要使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 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 BC ) A.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迁入和迁出
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 面积 大 _。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 只计算_ 样方相邻的两条边及其顶角上_的个体。 (4)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 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 10m _。 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 12、18、16、16、15、13、15、11、13、13,则所调查种 群的密度为 约14株/m_2。
弃耕农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
右图所示装置,从选取的样土中收集小动物,他们这一装置
不够完善,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们完善该装置
。
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 光源和热源的灯泡
(三)群落的结构
1.丰富度及探究实验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
调查”活动,下列有关做法正确的是 A.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C
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A.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
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
B.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
必修三第4章第一二节种群和群落
具 黄鹂、杜鹃等 有 明 山雀、啄木鸟等 显 的 分 层 现 画眉等 象
影响分层(垂直)现象的因素: 植物:光照强弱
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意义: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空间和食物等 环境资源的能力
2、水平结构——镶嵌分布
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 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与动物的影 响(即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
种群数量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即 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__环__境_容__纳__量 (K值)后,将停止增 长。
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 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增长率= Nt-Nt-1 =出生率-死亡率
Nt-1 Nt-Nt-1
增长速率=
导致森林破坏 破坏水域生物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不同于
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措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
诊断与思考
×(1)一个池塘中所有的动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2)一个生物群落中两种生物之间可能具有两
种种间关系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
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A、两个湖泊
中的鲤鱼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种群 个体
种生同活种种群种在群同的群生一?物特区的域征内 全部 个体。 群落
B、东海海底中
的所有生物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C、一块稻田里的幼蚜
D、非洲马赛马拉大草原上所 有的成年、幼年的雌、雄角马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直接决定)
固定小动物
怎样保证小动物生活状 态?为什么? 湿棉花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课件第4章种群和群落复习课
(2)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 种群数量为K/2。
阶段复习课 第 4 章
【答案速填】 A:出生率和死亡率 D:“S”型增长 H:水平结构 B:标志重捕法 E:丰富度 I:次生演替 F:竞争 C:年龄组成 G:分层现象
主题一 种群和群落的调查方法 【主题训练】科学方法是生物学研究的精髓之一。下列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 方法中,正确的是 ( ) A.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为更好计算个体数量应将样方中的其 他植物拔除 B.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时,应防止标志物脱落
血细胞 计数法
注 意 事 项
(1)抽样检测 前一定要振 荡摇匀 (2)计数时一 定先放盖玻 片,然后让培 养液自行渗 入小室
主题二 种群和群落的特征 【主题训练】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所有杂草的数量来表示种群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D.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数量,群落中物种数量的多少可用丰富度表 示
群落是种群的有机组合体,不同种群通过种间关系进行相互作用,使群落发生 着变化。
主题三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分析 【主题训练】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某一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 速率以及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对应图乙中的种群数量为c B.图甲中,若在t2时种群的个体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C.图乙中,cd段波动的直接原因是受到食物、天敌的影响 D.图甲中从t1到t2,该鱼的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并且t2时的种群数量与t0时 的种群数量相等
2018学年高二生物必修三课件:章末总结4
答案:D 解析:图 1 为“S”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表示该种群 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 1 中的 a 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K/2,此时增长速率最大,对应于图 2 中的 c 点、图 3 中的 e 点;图 1 中 b 点种群数量为 K 值,从增长速率的角度考虑,则对应于图 3 中 f 点、图 2 中的 d 点。
项目三 K 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图中 A、B、C、D 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K 值,A′、C′、 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K/2 值。
[强化训练] 2.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 分析错误的是( )
A.图 1、2、3 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 律
B.图 1 中 a 点和图 3 中 e 点的增长速率与图 2 中的 c 点对应 C.图 1 中 b 点和图 3 中 f 点的增长速率与图 2 中的 d 点对应 D.图 1、2、3 中的 b、c、f 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 纳量
4.这是人类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创造,其目的是借助于自 然群落中生物之间的关系,使人类的活动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 时,也有益于环境。
完成第4章综合微评
谢谢观看!
项目四 种间关系辨析
1.“大鱼吃小鱼”不一定是捕食。
大
鱼
吃
小
鱼
同种鱼——种内斗争
不同种鱼——捕食
均
有
利
于
种
群
的
生
存
和
繁
衍。
2.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是看对一
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寄生)还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
3.要正确区别竞争和捕食的关系:①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 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 的。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 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反例: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 水不是捕食。
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课件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4章-第4节
探讨2: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提示: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 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 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探讨3:在西部大开发中,对部分耕地“退耕还草、还林”,在这个过程中 农田的演替属于哪种演替类型?弃耕农田上一定能演替成森林吗?
【解析】 甲地原有植被虽因火灾毁灭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 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在这个地方上 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虽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在乙地 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两地演替类型不同。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 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 的,一般都可以发生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 乙地发生初生演替,在火山 岩上首先出现的是地衣,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以分解火山岩表层,形成细小颗 粒,为苔藓提供了可以附着生长的一层土壤。 自然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 来越多,营养关系越来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对能量的利用率越来 越高。 【答案】 A
举例
替
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合作探讨] 探讨1:在光裸的岩石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下列四项均会发生吗?并作 出分析。 ①地衣使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多 ②有机物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差 ③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随有机物的增加而增加 ④灌木容易得到阳光而取代草本植物
提示:②不会发生。其中地衣阶段使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越来越丰富。草 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进一步丰富,且土壤的透气性越来越好。由于灌木比 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发 展到灌木阶段。
高二生物必修三文稿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高二生物课题《种群和群落》一、学习目标通过前面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植物激素及动物体内的激素、神经、免疫调节的学习,理解种群及群落的基本特征及特点。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2、群落的特征难点:1、种群的数量变化 2、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三、教法与学法启示法、自主学习法、谈论法四、课时设计3课时五、课堂训练1、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个校园里生长着的各种各样高大的树B.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雄鸟和雌鸟C.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棕头鸥D.—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该种群密度下降是因为( )A.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虫生殖能力下降B.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C.成年个体大量迁出使幼年个体数量比例减小D.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3、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关于各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表述中,不准确的是( )A.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B.第2阶段增长速率先快后慢C.第3阶段缓慢增长接近值D.第4阶段种群数量在值上下波动4、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六、课后训练1、在一块草原上有六户牧民,其中两户养的是马,两户养的是绵羊,两户养的是山羊,这块草原上的马与羊是()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三个种群 D.两个种群2、下列有关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成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种群特征B.样方法可用于估算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C.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出生率最大D.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会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3、、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件:第4章《种群与群落》复习
O
时间
③量的计算:t年后种群的数量为 Nt=N0 λt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 数量,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数量的倍数)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K值:环境容纳量 种饱 长群和 速数期 率, 为量增 零由0→K/2值时,
种群增长速率增大
减速期,增长缓慢
种群数量在 K/2值时,
(三)群落的结构 (四)群落的演替
1.丰富度及探究实验 2.种间关系 3.群落的空间结构
1.演替类型 2.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课前准备: 课本、听写本、同步39-53页,试卷95-100页 2、背诵: 第四章(周三早读内容)
背诵听写: 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哪些?最基本的数量特 征? 2、样方法中取样的方法?取样的关键?标志 重捕法的计算公式?性别比例的应用? 3、J型增长的条件?公式为?增长率和增长 速率变化? 4、环境容纳量? 5、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空间结 构及特征 6、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样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
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 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 群密度估计值。
注意随机取样,减小误差。
适用范围: 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
的密度等。
常用取样 方法:
计数原则
注意:方框内+相邻 两边(左、上)及其夹角 上的个体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注意事项:土壤动物调查一般不能采用样方法或标志 重捕法,理由是:
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
三、群落的演替
1、概念: 指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定区域内一个群 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时 章末复习
应用一 种群密度的计算
1.某学生在测定一个生物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原始森林中的山毛榉的种群密度时,采取如下操作: ①选择山毛榉分布比较均匀,长5km 、宽1km 的长方形地块;
②将该地块分成三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样方;
③样方为边长5m 的正方形;
④每个样方内山毛榉的数量如下表。
请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该同学的调查,该原始森林中的山毛榉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2)该调查结果是否可靠?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计算各样方内的种群数量平均值,即(3+5+4)×13
=4,即边长为5m 的正方形有4株山毛榉,其种群密度为45×5
=0.16株/m 2。
由此可见,该调查结果并不可靠。
因为山毛榉的种群密度太小,而样方的选取又太小,因此,在所选取的样方中山毛榉的数量少。
对此,可扩大样方的取值范围。
答案 (1)0.16株/m 2 (2)不可靠 选取的样方数目过少,每个样方的面积太小
解题总结 计算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在样方法中,种群密度=每个样方中生物个体数量/样方面积,然后取其平均值。
标志重捕法中,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
度。
应用二直方、柱形图信息题解题程序
2.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物。
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
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
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解析根据坐标中的数量变化可以看出,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后,锄足蟾蝌蚪数量逐渐减少,雨蛙蝌蚪的数量逐渐增多,而蟾蜍蝌蚪的数量先减少,后又增多。
所以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且,从数量的变化上可以看出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三种蝌蚪间为竞争关系。
在有限的食物和空间条件下,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不可能为“J”型增长。
答案 A
解题总结(1)识图:一看纵横坐标的生物学含义;二看柱形分布特点。
(2)析图:分析柱形图反映的数据比例关系,或是将点连成线,从曲线中寻找隐含问题。
(3)解图:与相关生物学知识链接,解析实质。
应用三坐标曲线图的解题程序
3.如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细胞时种群的增长曲线,曲线⑤是对照组,④保持恒定酸性,其余分别是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平均增长率越大
B.K值随环境条件(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
C.造成⑤的K值较小的原因有资源缺乏、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的变化
D.曲线②表示每12h换一次培养液,曲线①表明资源基本不受限制
解析在微生物的培养中,无天敌(即种间斗争)时,则影响其种群生长的主要因素来自种内斗争,而引发种内斗争并使斗争加剧的原因是有限的资源及环境的恶化。
一般地说,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短,酵母菌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