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城市户籍的供需均衡与实现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则及路径选择
村 劳动 力过剩 和城市工业 品过剩 ,从 整体 的升级 ,从而制约 了经济 的发展。
( )强化 了二 元 社 会 结 构 并 造 成 明 三
显 的 不公 正性
上束缚了我 国消费水平 的提 高和 消费结构
的公民不可 自由迁徙的现行户籍制度。
至今 ,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 已实施 5 O多 年, 它对于 国家的建立和巩 固, 对于我 国社 会主义建设 , 对于人民的安居乐业 , 发挥 了 重要作用。 但是 , 随着我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的建立和完善 ,现行户籍制度 已经 暴露 出其严重 的不适应性 ,主要表现在 : ( )剥夺 了 “ 民有居住 迁移的 自 一 公
水平这一项 ,在人均 GDP为3 0 0 0美元 时,
全球城市化率是 5 % ,而来 自社科院城市 5
发展 与环境研 究所 的 《 中国城市 发展报 告
( 0 0) 指出:我国 目前人均 GD 21 》 P为3 0 80
美元 , 而公布的4 .9 的城镇化率只是统 65 %
计上不完全的城镇 化率 ,假 如考虑到三方
登记的人 口管理制度, 但我国的户籍制度被
附加了过多的权利 , 演变成与户 口性质和登
及社会 、 政治管理的需要 , 我国仍 实行有户 籍制度。 初, 起 户籍制度的功能较简单 , 对 户 口迁移 的限制并不 多,不是户 1 3迁移决 定人 口流动 , 而是人 口流动决定户 口迁移。
记 地 相挂 钩 的权 利 界定 和 利益 分 配 制度 。 据
由 ” 这 一公 民 基 本 权 利
现行的户籍制度硬性地把城市和农村严
格地分裂开来 , 造成 了城乡分割局面 , 强化
关键 词 :户籍 制 度
户籍制度改革申论
户籍制度改革申论摘要:户籍制度是我国特有的管理人口的制度,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封建社会,经过多次改革和演变,至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针对当前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有必要进行全面的改革,以实现公平、公正、合理的管理目标。
本文将探讨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方案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第一部分:户籍制度的现状和问题我国户籍制度是根据居住地和出生地两个因素划分人口的所在地,并将人口分为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
虽然户籍制度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户籍制度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待遇差异。
城市户籍享有优质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资源,而农村户籍则面临着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公平。
其次,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和城市发展。
现行户籍制度对于外来人口在城市落户有着严格的限制,给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也妨碍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第二部分: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户籍制度是推动社会公平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首先,改革户籍制度有助于减少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的划分,将城乡居民都纳入同一管理体系,可以消除现有的社会资源不平等,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
其次,改革户籍制度有利于调整人口结构和优化城市发展。
户籍制度的改革可以吸引更多人口流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均衡发展,减缓大城市的人口压力。
同时,户籍制度改革也可以促进人才流动和城市经济的创新发展。
第三部分:户籍制度改革的方案针对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以下改革方案。
首先,建立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取消城市和农村的划分。
通过取消户籍制度的二元划分,实现全民平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消除城乡差别。
其次,放宽城市落户条件,让更多外来人口在城市落户和享受相应的社会福利。
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
第三,建立健全的人口流动管理机制,鼓励人口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流动,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户籍改革路线图
户籍改革路线图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4年第17期文/刘武俊《中国司法》杂志总编辑、研究员户籍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出重头戏,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头戏,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瞩目的焦点。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这份户籍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描绘了相对清晰的路线图,户籍改革的前景值得期待,户籍改革将把迁徙权交给人民群众,户籍改革正在逐步地圆人民群众自由迁徙的中国梦。
户籍改革的路线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这为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明确了路径和要求。
这次户籍制度改革与有关领域改革统筹配套、协同推进,涉及的面之广、人员之多、力度之大,都将是前所未有的。
习近平同志在6月6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人的城镇化重要的环节在户籍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涉及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一项重大举措。
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统筹考虑,又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要坚持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充分考虑能力和可能,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要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合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预期和选择。
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功能互补,搞好基本公共服务,还要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习近平同志在谈及落实各项改革任务时强调,“目标是否坚定,决定改革的成败;落实能否到位,决定蓝图的实现。
”实现户籍改革的任务尤其要重视目标坚定和落实到位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改革是户籍改革,户籍制度是新型城镇化无法回避的最大难题。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
目前,从农村土地上流出的劳动力人口,约有2.7亿仍为农村户籍。
论加快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_路径及最终目标_李大成
科学时代・2009年第01期 28科学时代KEXUESHIDAI本文提出目前中国应当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采用渐进改革方式,建立新的城市准入制度,制定新的落户标准。
同时,作者进一步提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废除户籍制度,代之以身份证电子系统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
一、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势在必行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它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在加速改革开放的今天,其弊端日益显露,严重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针对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学术界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附加功能剥离论”认为户籍改革不是要取消户籍,而是剥离户籍的附加功能,因此户籍改革难以有所作为,只能坐等二元医疗、教育、养老、低保等附加制度的一元化;“不平衡发展论”则认为目前中国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太大了,发展太不平衡,如果户籍制度改革的动作太大,会对城市造成巨大的冲击,所以,保留户籍隔离制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是必要的。
上述两种观点陷入了因果循环论,因为二元附加制度以及不平衡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户籍制度造成的,如果不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那么二元化、差距扩大化的现状只会越来越严重,不可能缩小,因此,实质性的户籍改革永远也不可能推进(比如近几年虽然中央实行了很多惠农政策,但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率仍然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率,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户籍制度及二元金融等制度造成的农村金融真空状况,农民创业的机会几乎为0),就如泥沙不断淤积的水库,水位不断上涨,堤坝越加越高,问题越来越严重,风险越来越大,与之相类似,户籍制度也陷入了恶性循环。
同时,由于户籍制度改革在思想上不够解放,在认识上迷惑不清,在战略上屡屡发生失误(如以小城镇户籍改革代替了大城市户籍改革),以及户籍配套改革的落后、既得利益的阻碍、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加大、计划经济管制观念的根深蒂固、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等原因,致使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越改越乱,越改问题越多,许多城市走了回头路。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其路径
成 为一种对农 民的歧视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国家制定政策应 体现 出 尊重人, 重视社会公平的取向, 视每一个人生来都是平等 的, 没有贵贱
之 分 。 破 根 深 蒂 固 的“ 村 人 ” “ 里 人 ” 打 农 与 城 的观 念 , 政 治 、 济 、 从 经 文
( ) 三 户籍制度 改革注意事项
任何松动二元户籍制度 的措施 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如果只是 取消形式上的身份差别, 即取消“ 非农业人 口” “ 、 农业人 口” “ 的 二元 制” 户籍登记管理模式 , 实行“ 一元制” 模式 , 统称 为居 民户 。 而其它实
化、 就业等各方面保证农民平等权的实现 。 ( ) 二 看是否有利于劳动力的 自由流动 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阻碍了劳动 力的 自由流动 。一方面有些
Lglytm n o iy eaSse A dSc t e
{占 I 缸会 } J I
29( 0. 04 )
我 国广蔼割良 改革钓价 值取匈&共路 径
刘 慧君
摘 要 曾经在我 国历史上起 过积极作用的二元户籍制度 ,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逐步暴露出其诸 多弊端。它造成 了城 乡
入 比扩 大 到 3 3 .3:1绝 对 差 距 达 到 9 4 , 66元 , 是 改革 开 放 以来 差 距 也
( ) 三 看是否有 利于缩 小城 乡贫富差距
现 在 我 国大 多数 人 口在 农 村 , 们 的素 质 普 遍 偏 低 , 利 于 农村 他 不 的发 展 。 而农 村 、 业 的发 展 关 系 到 我 国 国计 民生 的 问 题 . 以 , 该 农 所 应 通 过 户 籍 制度 改革 , 除 城 乡之 间的 壁 垒 , 力 提 高 农 民 的文 化 素质 , 消 大 坚 持 工 业 反哺 农 业 、 市支 持 农 村 的 方针 , 强 农 业基 础 , 城 加 增加 农 民收 入 , 障 农 民 权 益 , 力 缩 小 城 乡 居 民 贫 富 差 距 保 努 二 、 籍 制 度 改 革 户
中国户籍制度的趋势
中国户籍制度的趋势
中国户籍制度的趋势是逐渐放宽和改革。
过去,中国的户籍制度对于城乡居民之间的流动是相对封闭的,农村居民难以在城市定居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这导致了很多二元化的问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居民流动的增加,中国政府开始放宽户籍制度,鼓励农村居民到城市就业和定居。
2014年,中国开始实施了户籍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引入了居住证制度,使得农村居民能够在城市定居并享受城市公共服务。
此后,一些大城市开始实行放宽落户条件,放宽了农村户口转城镇户口的限制。
2019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宜居城镇、共同发展、全面小康的原则,加大对农村户籍人口市民化的推进力度。
在未来,中国户籍制度的趋势将是更加市场化和开放的。
这意味着农村居民在城市落户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门槛将进一步降低,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将得到进一步缩小。
另外,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加便捷的户籍管理方式,如电子户籍等。
然而,尽管改革正在进行,但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仍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由于一些大城市的落户政策仍然相对严格,许多农村居民仍然面临较高的落户门槛和社会保障难题。
此外,户籍制度改革还涉及到土地、教育、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涉及广泛的利益关系,需要综合考虑和协调各方利益。
综上所述,中国户籍制度的趋势是逐渐放宽和改革,鼓励农村居民到城市落户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
未来,中国户籍制度可能更加市场化和开放,但改革仍面临一些挑战。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户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户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城市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发展的首选地。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户籍制度的不合理性。
由于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员在不同地区的流动,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
一、户籍制度的现状目前,中国的户籍制度分为农村户籍和城市户籍,这两种户籍之间存在着严格的限制。
农村户籍的人员在城市承包工程、房地产投资和其他市场经济活动中面临各种限制和歧视。
同时,在某些特定的公共服务领域,如教育、医疗等,城市户籍的人员享受比农村户籍人员更多的优惠政策。
这种不同待遇容易导致社会不公,从而引发不满和对立。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户籍制度改革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流动。
户籍制度的改革需要优化人口管理方式,加强人口流动和合理安置的管理,同时逐步取消城乡户籍的区别,落实人口平等的基本原则。
三、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1.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取消城乡户籍的区别。
建立现代化的户籍管理体系,实现人口管理信息化,加强信息的公开和透明。
2. 建立灵活的人口流动机制,扩大人口流动渠道。
实施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国,不论户籍所在地区,人们都应有相应的服务保障。
3. 促进人们的城市化进程,鼓励人们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
发展住房公共租赁和共有产权住房,落实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各类人群的住房需求。
4.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为人们提供更加全面和优惠的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全民社会保障。
四、户籍制度改革的挑战改革户籍制度不仅关乎人类根本权利,同时涉及到国家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改革过程必然会遇到各种挑战。
首先是财政支持,户籍制度改革需要耗费大量的财政资源。
其次是执行层面,由于户籍制度繁琐复杂,改革难度较大。
此外,改革中还需要考虑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等问题,才能够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具体措施。
五、结语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户籍制度改革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路径选择
3 . 二元制模式一方面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 另一方面 也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这是因为: 其一, 二元户籍制 的城市偏向, 削弱了农业自身积累能力和再生产能力。其 二, 二元户籍制使9亿农民依附于有限的土地上, 农业的规 模经营难以实现, 集约化程度很低, 农业的边际生产力低 下 , 造成了“ 世界40%的农民仅仅养活 了 世 界7%的 非 农 民 ” 的怪现象。
152
部分学者均提出了户籍制度改革的具体方案, 尽管这些改革 方案林林总总, 千差万别, 但从理性分类的角度看, 其基本 模式不外乎两种: 二元制模式和一元制模式。
所谓二元制模式, 是指保留两类户口, 放宽户口迁移的 限制, 通 过 设 置 高 低 不 等 的 门 槛 条 件 ( 经 济 、 人 口 素 质 等) 来控制农村人口的流向、流量和流速。这样划分的依据, 表 面上是户口种类的多少, 实质上是隐藏在不同种类户口内部 的利益差别。二元制改革模式的主要做法是: 在坚持传统的 二元户籍的前提下, 采取“ 严格控制大城市, 适当发展中等 城市, 积极发展小城市”的迁移政策。一方面逐步降低人口 迁移的门槛条件, 促进人才的适量、合理的流动, 把户籍制 度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减到最小。另一方面加强小城镇改革, 让5万多个小城镇向农民打开门户, 积极发展小城镇, 然后 再逐步开放中等城市、大城市, 呈阶梯状向前逐步推进。目 前中国户籍制度本身的各种改革, 都属于这一方略的范围。 户籍制度的局部性改革, 无论是自理口粮户口, 还是有效城 镇户口; 无论是小城镇改革, 还是投资落户、购房落户、蓝 印户口, 都属于二元制模式的改革范畴。这种改革只不过 是 二 元 制 的 一 种 变 形 。 〔 3〕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户籍制度改革是指通过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以消除户籍歧视、降低户籍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实现人口迁移的自由和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下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1. 完善市民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市民基本权益保障制度,保障每个公民享有平等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权利。
取消对非本地户籍居民的地区限制,确保他们在各方面享有与本地户籍居民同等的权益。
2. 优化户籍管理体制:建立一体化的户籍管理体制,实现户籍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
取消户籍迁移的限制,允许公民自由选择落户地,建立简化和便捷的户籍迁移程序。
3. 建立公平的公共服务制度:制定并实施公平的公共服务政策,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
取消对非本地户籍居民的差异化待遇,确保公民在不同地区享有相同的公共服务。
4.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逐步解决农民因户籍限制而无法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和福利的问题。
5. 支持中小城市发展:通过优化中小城市的发展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吸引人口流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大对中小城市的投资和扶持力度,提升其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吸引力。
6.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保障: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保障水平。
建立健全可信、高效的居民身份认证和个人信息管理机制,确保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7. 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加强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认识和理解。
加强舆论引导,促进社会各界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支持和参与。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可以逐步消除户籍歧视,降低户籍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实现人口迁移的自由和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同时,还可以提高公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当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5 2
宜 宾 学 院 学 报
有个体属性 又有空 间属性 的基本社会 管理 制度 , 从 它建立之 日起 , 注定要对 公 民个 体以及社 会生 活 就 的诸多领域产生深远影 响。针对现行二元户籍制 度 的种种缺陷 , 社会各界要求 改革现行户籍 制度 , 制定 《 户籍法》 的呼声 日益 高涨。 二 我国户籍 制度改革的困境 自2 世 纪 8 0 0年代 以来 , 国从 中央到地方 、 我 从 理论界到实践部门都开始对户籍制度改革进行 了理 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各级政府在认 真总结过去户籍
制度的经 验教 训 的基 础上 , 解 决农 转非 、 口迁 从 户 移、 暂住人 口管理 、 口 类 、 户 分 流动人员就业 、 子女上 学等群众反映强烈 、 矛盾突 出的问题人手 , 坚持循 序 渐进 、 效率优先 、 顾公平 的原 则 , 分体现 以人 为 兼 充 本 、 民利民的精神 , 便 先后制定出 台了一系列户籍 改 革措施 。
( 西 师 范 学 院 , 宁 5 00 ) 广 南 103
摘要 : 当前我 国户籍制度 改革 的困境主要表现 为: 统一城 乡户 口后 的相 关社会 问题 ; 对大城市户籍改革 的认 识不一 ; 相 关利益部 门配套改革难度大。解决这一困境 需要 新的户改思路 : 离附属 于户籍上 的福利 , 农 民纳入社 会保障体 系中, 剥 将 实现福利的普 惠化 , 统一农业户 1与非农业户 口。 2 关键 词 : 户籍改革 ; 社会保 障; 惠化 普
动态统计 的基 本 功能 , 它所 面 临 的责难 和 非议 或许 比现在少很 多 。然 而 , 国的户籍 制 度作 为一 项既 我
作者 简介 :赵兵华(9 3一) 男 , 18 , 湖南邵 东人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 当代 中国政府与政治研 究; 莲芬( 9 3一) 女 , 黎 16 , 广西岑 溪人 , 副教授 , 主要 从事 当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 郑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 院,河南 郑州 40 0 ) 50 1
摘
要 : 国以来我 国户籍制度 的发展经历 了两个 阶段 :改革开放 以前 的户籍 制度和 改革 开放 以后 的 建
户籍制度。随着经济 的发展 ,户籍制度存在 的问题也 日益 凸显 :现存户籍制度 既阻碍 经济发展 ,影 响我 国的
此将 农 民限 定在 农村 继 续Leabharlann 事农 业 生产 就显 得尤 为
重要 。1 5 9 3~1 5 9 7年 国家相 继 出 台 了多个 指示 以劝
阻农 民盲 目流人 城 市 , 收效 并 不 明显 。为使 政 策 但 更 具 强制 力 ,1 5 9 8年 出台 了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户 口
的暂 行规 定》,公 民从 此 可 以合 法 地在 非 户籍 所 在 地长 期居 住 。随着社 会 主义 市 场经 济 体 制 改革 的深 入发 展 , 地相 继 放 开 了粮 油 价 格 ,粮 票 、油 票 逐 各 渐退 出历 史舞 台 。19 9 2年 , 省 相继 以省政 府 的名 各 义 出 台了“ 当地有 效 城镇 居 民户 口” 的相应 政策 , 有 当地 有效 城镇 居 民户 口的农 民转 变 身 份 , 为 了新 成 的城 镇 居 民 , 有 与城 市 常 住 居 民 同 等 的权 利 。政 享 策 的适度 宽松 ,加 之 农 民 对 城 镇 美 好 生 活 的 向 往 ,
户籍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及发展路径
t nae r oe . 1 A cl a e e s tnoh ueo g t t nami s ao . 2 A cl a e o shl gsa o — i r po sd ( ) cee t t g l i f osh l r ir i d n t t n ( ) ce rt t ueodr irt nr o p r e h li a o d e sao iri e eh h e ti e fr a oa l e cod a l. 3 Sa ig i e q at o bs u l rd c n e ie ( ) rnfrh ra a r — om a nt n vl ori ty ( )t t t t uly f ai pbi pout adsr c. 4 Tas eubnn t a t il e ne rn w h h e i c c s v et ul i t nss m f m pe oigacs t ps oio ert g ( A vn et rai t nad nw cut s ecnt c o s z i yt o r s ces o ot si i g i . 5) d ac h ub n ao n e onr i os utna ao e r p n p tn n a n t e zi yd r i
M o e n a r a he fho s h l e it a i n s s e r f r d s a d pp o c s o u e o d r g s r to y t m e o m
LU u L
( ul d nsai ol et h iU i r t, af g。ins 1 10 C ia P b c miirt nC lg , oa n e i N n n J gu2 10 , hn ) iA t o e t v sy i a Abtat B o pr gteda t ss m moel e et le s m moeadt bl ss m moe o ehueo g - s c : ycm a n u i t d lt nr i ds t d n emoi yt d l fh oshl ri r i h l yye h c a z y e h e e t des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目标的路径选择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目标的路径选择户籍制度是中国一项涉及全体人民切身利益和中国社会生活之基本形貌的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制度。
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以旧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为背景,具有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社会公共管理和社会控制制度的一切基本特点,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全面的改革;户籍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公民的迁徙自由。
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特点1.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当今中国的户籍制度,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的户籍制度是指以195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核心的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规定以及配套的具体措施。
广义的户籍制度还要加上定量商品粮油供给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医疗保健制度等辅助性措施,以及在接受教育、转业安置、通婚子女落户等方面又衍生出的许多具体规定。
它们构成了一个利益上向城市人口倾斜、包含社会生活多个领域、措施配套、组织严密的体系。
政府的许多部门都围绕这一制度行使职能。
[1]从狭义的角度分析,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大体经历了形成(建国初—1958年)、发展(1958年—1978年)、初步改革(1978年至今)等三个阶段。
其间颁布的主要法规、制度简列如下:2.我国户籍制度的特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户籍制度它最大特点就是限制了人口的自由迁移。
这种户籍制度促进和巩固了计划经济,但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竖起了一道人为的藩篱,强化了城乡的二元对立,具体表现有:(1)对城市、城市居民政策倾斜,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户籍制度与其维系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相适应,它的功能也具有二元化的特征。
一是它具有户籍管理制度的一般功能,即人口登记的功能以及治安、社会管理的功能,适用于城乡;二是限制农村人口自发地向城市迁移。
随着社会的演进,它控制城市规模的手段日益得到强化,在大、中、小城市之间呈现逐级向上封闭的运行态势。
(2)二元户籍具有封闭性和继承性,限制人口流动。
城镇非农业人口的子女生下来即有“非农业户籍”,农村人口的子女只能获得“天生”的“农业户籍”,农村人口想改变农业户籍身份并取得向城市迁移资格的渠道极为有限,而且转化条件严格,通常只有国家劳动部门统一招工录用、大中专学校入学录取、参军并且被提干、土地征用“农转非”等途径。
户籍制度改革的路线图与时间表
户籍制度改革的路线图与时间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强,户籍制度已经成为限制中国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这也是我们需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
户籍制度改革需要一个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以下是本人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的一些想法。
一、推行“全面放开落户”的政策我们需要推行一项被称为“全面放开落户”的政策,这将使得现有的户籍和自由通行之间的“隐性壁垒”变得更清晰。
这项政策将放宽落户的要求,允许在城市之间自由流动,推动人口自由流动更加灵活化,同时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也是改革的关键。
我们提出的时间表应该是,从2022年开始,逐步推动“全面放开落户”的政策,在传统户籍类别之外,逐步增加其他的居住权益。
二、建立健全的“个人居住证明”制度随着“全面放开落户”政策逐步推广,建立健全的“个人居住证明”制度是必须的。
通过发放个人居住证,将居民和待遇的绑定标准与户籍脱钩,以保证所有在城市居住的人能够享受到同等基本公共服务和保障。
我们提出的时间表应该是,从2023-2025年,逐步建立健全的“个人居住证明”制度,确保所有在城市生活的人都能享有合理、公平的机会和福利。
三、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户籍制度改革的一大目的就是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
在改革当中,我们需要提供更好的养老、医疗等保障,为群众提供更多的福利。
一些项目如家庭医生服务、长护险、健康保险,都需要逐渐得到落实和完善。
我们提出的时间表应该是,从2023-2030年,逐步推行和完善社会保障改革,实现全社会的养老、健康、医疗等综合保障。
四、建立长效机制一旦改革启动,我们需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户籍制度的改革在合理的时期内得到更好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逐步建立长效的机制,确保改革的实施从制度、社会、经济等各个角度得到有效的保障。
我们提出的时间表应该是,从2030年开始,逐步建立一个长期的目标系统,继续推行户籍制度改革相关的清晰制度、实际推动的措施和有效的政策支持。
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
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已经越来越构成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突出阻碍,限制了城乡居民的生活福利和社会流动性,应该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改革和突破口。
本文讨论了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出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基本原则与路径,特别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户籍改革提出改革建议。
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原则与路径户籍制度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性制度。
它在1950年代逐步建立,以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得到确立(Chan, 2020)。
户籍制度对于城乡隔离的静态社会的社会管理和福利供给可能是有效的。
但是,19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化推动的人口流动性增强和城镇化发展,中国开始了城乡结构变动的社会转型。
人口迁移流动日益加剧和户籍制度改革过慢构成了城镇化发展中的第一对矛盾,户籍制度越来越表现为滞后于人口迁移流动、阻碍人口的流动性、阻碍城乡和区域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城乡结构快速调整和户籍制度改革过慢构成了城镇化发展的第二对矛盾,户籍制度影响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利益结构分配,社会分化日益加深,国家和社会不仅呈现出城乡之间的二元壁垒和隔离分裂,城市内部的农民工和本地人口的社会分化也日益严峻,形成一种“三元社会结构”(徐明华等,2020),以及造成一种区域碎片化的结构。
户籍制度越来越构成阻碍城镇化发展的突出阻碍,并限制了城乡居民的生活福利和社会流动性,应该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改革和突破口。
一、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如果我们说户籍改革是计划经济体制的结果和残余,户籍制度改革目标是打破现在以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身份依托的居住地管理和移民管控,实现人口自由迁移流动,构筑城乡居民居住地登记制度;同时,打破身份依托的差别性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供给,实现居住地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和均等化,构筑依托国民身份的国民福利制度,建立国家统一市场体制。
因此,在2020年国务院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户籍制度论文:户籍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精编版
户籍制度论文:户籍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户籍制度论文: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城市户籍的供需均衡与实现[摘要]户籍制度成为城乡之间难以逾越的“墙”。
为了实现民权平等,减少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为了促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应着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户籍制度的稳妥变迁。
户籍制度变迁的核心在于城市户籍的稀缺与大量农村人口的转移愿望之间存在巨大矛盾,因此,处理好城市户籍的供需关系成为户籍制度变迁的关键:一方面,需要通过增加城市吸纳农村剩余人口的公共资源供给;另一方面,需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关键词]户籍制度;城市户籍;供给;需求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释放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求推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流动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
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将有助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趋于一致,最终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Lewis,1954;Borjas,2001)。
我国城乡劳动力经过多年的流动,自由度和规模总体上逐年加大,然而,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并没有形成,呈现出“(城乡劳动力)流动与差距同时扩大的悖论”(蔡昉,2005)和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市场扭曲现象。
大量研究表明,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扭曲,是造成这一劳动力市场扭曲的根本原因。
[1~3]我国于1958年开始确立的户籍制度是当时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产物,该制度的“出炉”,既是建国之初为了维护社会治安和保障公共安全(彭希哲、赵德余、郭秀云,2009),也是在资源稀缺背景下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的需要(TiejunCheng,1991;林毅夫,蔡昉,李周,1994;KamWingChan,1996)。
户籍制度改革的路线图与时间表
户籍制度改革的路线图与时间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部署。
为落实全会精神,公安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个部门组成工作班子,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2020年7月底,国务院正式印发实施,为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明确了路径和要求。
改革的路线图概括起来就是4句话,即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意见》提出,要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加快建设和共享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
明确改革的时间表,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权利,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改革涉及的对象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其他常住人口。
从具体人群来说,解决好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口落户问题,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等常住人口的城镇落户率。
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统筹考虑,又要因地制宜,要顺利完成改革任务,需要遵循四条原则:一是规范有序。
立足基本国情,积极稳妥推进,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合理引导落户城镇的预期和选择。
二是尊重意愿。
要不要进城、进哪个城、何时进城,让群众自主选择,不得采取强迫办法办理落户。
三是区别对待。
国家层面的《意见》只是明确总体要求,各地还应充分考虑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制定可操作的实施办法。
四是统筹配套。
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扩大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
户籍制度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到2020年形成新型户籍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部署,受到社会高度关注。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地方实践的时空演进模式及其启示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地方实践的时空演进模式及其启示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户籍制度作为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其改革已成为推动社会公平、促进人口流动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地方实践的时空演进模式,并分析其背后的动力机制与影响因素,以期为未来的户籍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沿革,梳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变迁过程,指出了户籍制度在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接着,文章通过对各地户籍制度改革实践的案例分析,总结了地方实践中涌现出的时空演进模式,包括改革的时间节点、地域分布、政策内容和实施效果等方面。
在时空演进模式的分析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地方实践动力机制,包括经济发展需求、人口流动趋势、城市化进程以及社会公平诉求等多方面的因素。
同时,文章也关注了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如户籍与公共服务挂钩的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改革措施的落地难等。
文章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对未来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提出了建议。
认为应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人口有序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应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配套政策,确保改革措施的有效落地。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推动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贡献力量。
二、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概述中国户籍制度,作为社会管理的基础制度之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改革与调整。
户籍制度的核心在于将人口按照居住地划分为不同的户籍类型,并据此享受不同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
这一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资源分配、控制人口流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户籍制度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城乡分割、地区差异、人口流动受限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户籍制度改革与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背景下的户籍制度改革:方向、重心与路径选择[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的限制作用正在逐渐减弱,因此当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探索方向与重心应开始转向如何通过革除当前户籍制度的利益分配功能进而实现公民利益权利的无差别化待遇,如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而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质量进而解决城乡教育的“二元化”等一系列问题上来。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户籍制度改革;教育;二元化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破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关键时期,而传统户籍管理制度的严重弊端及其负面影响在新形势新阶段下也随之日益暴露和突显,因此社会各界对其进行全面彻底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其改革的成败也必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城乡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根本提高等诸多方面。
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成因与功能演变我国户籍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在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粮食生产能力不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城镇就业问题突出以及西方世界的排斥与挤压等诸多国内外不利因素,当时的这一系列客观国情使得我国城镇的生产、生活资料极度匮乏,城镇社会的人口吸纳能力明显偏低。
并且由于受到前苏联工业化发展路径与模式的严重影响,从而制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
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千疮百孔、内忧外患的经济社会条件下,获得发展重工业所需原始积累的现实途径在当时看只能是“牺牲农业及农村,以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形式,尽可能压低原材料及农产品价格来降低工业化建设成本,以及不对农村居民实行社会福利保障等办法,最大限度的将农业剩余或农村剩余转化为发展工业化所需的原始积累”(李佐军,2009)这条道路可选择,但是以这种方式完成工业化原始资本积累的前提则是必须保证能够有充足的劳动力在农业部门进行生产,然而城乡之间资源分布的不对称以及不同部门生产率所存在的巨大落差又必然会形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流动和聚集的“农村推力”与“城镇拉力”,诱使劳动力不断由农业迁出。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路径分析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路径分析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逐渐暴露出了弊端,户籍制度改革被推到风头浪尖。
本文通过分析认为户籍制度改革要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下,在完善土地制度改革、宅基地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前提下,让户籍制度改革自然水到渠成,就户籍制度改革而改革意义不大。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制度完善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建立及其弊端(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建立我国户籍制度的建立有其历史背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户籍管理相对比较宽松,人口的自由迁徙也是比较容易的。
后来国家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计划,让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和积累资金,不得不将农民限定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另外,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城镇职工享受相对优厚的生活待遇、国家企业大规模招工、一些天灾等原因导致大量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给城市建设和城市居民生活以及社会管理带来很多困难,同时也使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
1958年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我国开始对人口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
标志着我国户籍制度的确立。
现行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其产生的特定历史时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越来越显示出弊端。
(二)我国户籍制度的弊端1、阻碍了人口的自由迁移。
现行户籍制度将人口分为城市和农村,并严格划分城乡界限,为城乡间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设置了一道屏障。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不能有效向城市转移,一些进城的农民工在城市遭受就业歧视,农民即使进城打工多年,仍不能享受同城市居民在就业、医疗、教育、社保方面同等的权利,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这样既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实现,同时阻碍了人口城市化进程,造成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2、造成了社会的不公。
现行的户籍制度把城市和农村严格地分裂开来,造成了城乡的分割局面,强化了二元社会结构,城市几乎集中和垄断了全部工商业,而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却被限制在有限的耕地上;城市聚集了几乎所有的先进技术,而农村却发展缓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城市户籍的供需均衡与实现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城市户籍的供需均衡与实现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释放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求推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流动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
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将有助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趋于一致,最终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我国城乡劳动力经过多年的流动,自由度和规模总体上逐年加大,然而,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并没有形成,呈现出“(城乡劳动力)流动与差距同时扩大的悖论”和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市场扭曲现象。
大量研究表明,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扭曲,是造成这一劳动力市场扭曲的根本原因。
我国于1958年开始确立的户籍制度是当时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产物,该制度的“出炉”,既是建国之初为了维护社会治安和保障公共安全,也是在资源稀缺背景下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户籍制度被视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改革进程中最重要的“堡垒”,无论是基于促进民权平等的理念,还是旨在改进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以促进经济发展,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已成为共识。
国家也先后采取了发放暂住证、改变“农转非”政策、小城镇的户口制度改革试点、“蓝印户口”的尝试、发放人才居住证等措施,逐步探索户籍制度改革。
然而,户籍制度改革作为一项制度变迁,意味着相关主体的利益重新调整,在存在“户籍福利”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系列综合制度保障,户籍迁移过程中必然存在“搭便车”行为,以谋求制度变迁的“租金”。
“搭便车”行为扭曲了户籍制度变迁的城乡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功能,违背了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制度变迁目标,并在一定程度上诱导出人口迁移的无序和拥挤,甚至影响户籍制度的整体改革进程。
在中国,“户籍”并不只是一个符号或者称谓,除了人口登记功能外,它还是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陆益龙,2003)。
因此,仅仅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差异或统一城镇户口,但如果没有一体化的公共资源供给,改革往往只是称谓替代,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户籍制度变迁。
在当前财政分权体制下,城乡经济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乡公共资源供给能力存在很大差距,总体而言,大中城市优于小城镇,小城镇优于农村,因此,持“取消户籍论”的激进式变革必然会使得大量农村人口甚至小城镇人口涌入大中城市,在大中城市公共资源供给不足和就业机会有限的情况下,盲目的城市化人口迁移容易导致拥挤、城市贫困等“城市病”。
出于谨慎性考虑,有学者认为,深化户籍制度变迁的基本取向应当是逐步剥离附加在户籍之上的种种福利(辜胜阻、成德宁,1998;王太元,2005;彭希哲、赵德余、郭秀云,2009),这种“脱钩论”或“剥离论”的核心观点是将公共资源供给的依据逐步由“户籍”转为“个人贡献”,淡化“户籍”的作用,但这种折中的做法貌似可以协调公共资源供求矛盾,减少因既得利益者反对带来的改革成本,但是当前像基础教育等公共资源的提供主体依然是地方政府,而且是以行政区分割为基本特征,因此,除非政府有强大的财政能力满足行政区内所有居民(无论是否拥有户籍)的需求,否则政府很难将其与户籍“脱钩”。
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至少面临如下两方面困难:其一,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资源供给能力极不平衡;其二,大中城市公共资源供给能力的有限性与户籍门槛降低后人们对大中城市公共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从静态角度看,这一困难与矛盾似乎难以调和;但如果从动态或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困难与矛盾是因半个世纪以来城乡差序发展战略导致的,是因长期忽视农村(包括小城镇)发展的历史欠债,因此,要扭转这一格局,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有一个渐进性过程。
就当前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而言,非歧视性分配政策和任由城乡人口自由流动的政策组合并不是一个有效率的户籍制度安排,有效率的户籍制度安排应该是实行非歧视的公共产品分配政策同时对城市人口规模按照生产效率加以控制(叶建亮,2006)。
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长期目标,我们该如何设计城乡人口转移的阶段性推进战略?城市应该以什么样的进度扩大城市户籍供给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积极稳妥地实现宏观城乡一体化战略?本文拟从城市户籍①的“供给—需求”视角,分析大中城市如何通过有效的户籍制度变迁路径,实现城市公共资源供给与满足更多人口对城市户籍的需求之间的平衡,稳步推进具有可持续性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城市户籍的“供给—需求”均衡及其实现关于城乡人口转移的理论很多,其中“推—拉理论”最具有解释力(Bogue,1959),该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们之所以迁移和流动,是因为人们可以通过流动就业改善生活条件,于是,流入地中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成为拉力,而流出地不利的因素就成为推力,人口迁移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在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向发达城市迁移,就是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种城乡人口迁移将是一个长期社会经济现象。
[12]以新古典理论为研究框架的发展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经过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转移完毕后,意味着一体化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这个时间点就是著名的“刘易斯转折点”,但该观点以劳动力自由流动为假定,忽视了制度性因素(如户籍制度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制度)的影响。
“户籍”类似于公共产品,户籍的需求量表示希望成为该户籍居民的人数加上现有的户籍居民数,户籍的供给量表示在户籍范围内公共资源(如教育、医疗、交通、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最大限度内能承受的居民人数。
人们对户籍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除了因“户籍身份幻觉”而对户籍身份的独特青睐外,更主要是源于对户籍背后附加的公共资源的垄断性利益需求,希望能享受只有户籍居民才有资格获得的排外性权利。
地方政府提供的户籍供给量的约束,除了现有户籍居民为维护既得利益而施加的“排外性”政治压力外,更主要集中在公共资源的供给能力。
户籍的价格是户籍“含金量”的体现,受户籍供给和需求的共同影响,可以用户籍的准入条件作为户籍的价格,像当前北京、上海以及一些省会城市等大中城市准入条件高,其户籍价格高,而西部农村或小城镇户籍准入条件低,其户籍价格低,总体上可以表述为:P[,大中城市]>P[,小城镇]>P[,农村]。
为了研究方便,现假设存在两个户籍,分别是城市户籍(H城市)和农村户籍(H农村),其中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公共资源供给能力强,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公共资源较为缺乏。
由于两种户籍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不考虑观念、文化等因素的情况下,农村户籍居民将有向城市迁移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可以视为对城市户籍的需求;能提供多少城市户籍指标以吸纳农村户籍人口,即为城市户籍的供给,与普通产品不同,城市户籍的供给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直接受制于城市公共资源供给能力。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城市户籍准入条件的降低,愿意并且有能力转为城市户籍的人口将越多,与此同时,由于准入条件的降低,意味着城市人口的边际生产效率(或能力)下降,城市公共资源的边际供给将难以满足边际需求,这种供需力量的对比使城市户籍均衡成为可能。
图1中的E*点就表示城市户籍的均衡状态,此时户籍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于一点;P*代表均衡价格,即城市户籍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的户籍准入条件;Q*代表均衡数量,即均衡价格的城市户籍数量。
如果在城市户籍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将准入条件降低为P’,由于P’<P*,此时将导致对城市户籍存在超额需求,城市户籍资源将出现短缺,甚至导致无序和拥挤等现象发生,城市将面临提高户籍准入条件的压力,直到P*为止。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城市户籍需求曲线D不变的情况下,要降低城市户籍的价格P*(准入条件),实现更多农村人口的转移,就需要城市户籍的供给曲线S向右移动,增加城市户籍的供给。
增加城市户籍供给的关键是增加城市公共资源的供给,从理论上讲,如果城市户籍具有提供无穷大公共资源的能力,意味着城市可以满足无限农村人口的转移需求,此时城市户籍的价格可以为零,即不设任何准入条件。
在城市公共资源供给约束条件下,城市户籍的价格如何设定才能达到效用最大化呢?这个问题其实等同于: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如何设定准入条件,才能保证城市公共资源供给最大化,进而最大化供给城市户籍以满足更多农村人口的迁移需要?对于城市而言,农村人口的迁入需要消费公共资源,但也能通过纳税、消费、服务等途径为城市发展带来效用,而且当新增一个户籍人口需要增加的公共资源数量与新增加一个户籍人口可以提供的效用相等时,城市公共资源供给和城市户籍供给量将实现最大化,此时城市户籍的准入条件(即价格)将在效率上达到最优。
在城市户籍供给曲线S不变的情况下,要降低城市户籍的价格P*(准入条件),就需要城市户籍需求曲线D向左移动,减少农村人口对城市户籍的需求。
农村人口之所以向城市迁移,是根据“预期”收入最大化目标做出的决策,这种决策依据包括两方面:第一是预期的城乡收入差距,第二是农村人口在城市能够找到就业岗位的概率(Todaro,1969)。
当前中国大量农村人口之所以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除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自然推动外,最主要是源于城乡差距过大,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具有更好的就业和收入预期;另一方面是因为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经济发展、公共资源供给等方面太落后了。
因此,要改变城市户籍严重供不应求的困境,从根本上需要改善农村的经济环境和公共资源供给,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以减少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需求。
三、需求刚性情况下扩大城市户籍供给的制度创新与实践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势必引起大规模由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周伟林、郝前进等,2009)。
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我国的户籍制度变迁提出了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主要流入地的大中城市在这种刚性需求推动下,先后采取了发放暂住证、改变“农转非”政策、“蓝印户口”的尝试、发放居住证等措施,改革总体趋势是适应历史潮流,通过以增量改革为主、存量改革为辅的路径,逐步扩大城市户籍的供给,以满足更多农村人口对城市户籍的需求。
[14]1.暂住证制度:从法律上对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给予了认可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事实迁移突破了当时的户籍管理规定,为适应形势的变化,1985年7月,公安部颁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启动了暂住证制度。
暂住证制度尽管离真正意义上的户籍制度变迁还存在一定距离,但它是在大量流动人口涌现的形势下,在法律上对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一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