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悲剧性另类
欧美另类重口味英伦个性意境图片-唯美图片
当你期待太多,原本简单的事就变得复杂了。
不要急着说别无选择,也许、下个路口就会遇见 希望。
生活就是艺术的回避那些让自己头破血流
的故事。
望你幸福)有时就想,如果还是把我当空气
生活里有许多事情,都是自己心头的干戈。
不显山水。不显烟火。不着痕迹。
既然来在世间,自己就要谨慎来走这个旅程。
做的自己命运的坐标。
望你幸福)有时就想,如果还是把我当空气
2dg0f6c9a 优美图
遇不到给你正能量的人也没关系,自己要给
自己能量。
有些路,通往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会
在路上看到什么你,那你可以做的,除了坚
强,就是别去挽回。
微笑并不一定表示你是快乐的,有时候,它
只意味着你足够坚强去面对困难。
望你幸福)有时就想,如果还是把我当空气
中西悲剧的比较
中西悲剧的比较一、相同点1、中西悲剧的起源都与民间活动关系密切,与宗教关系密切。
2、悲剧性总是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的基础。
3、中西悲剧不论主人公出身如何,经历如何,他们总是典型的悲剧人物。
4、悲剧冲突往往是在悲剧结构中围绕着由主人公代表的气氛与情调,这种气氛与情调和悲剧情节的展开相始终、相表里、相辅相生。
5、主题上都追求严肃;追求一种道德观念认同感。
二、不同点1、不同的悲剧主人公西方古典悲剧,其主人公一般为力量型的、进攻型的敢于斗争的男性英雄,即使是女性,也如欧里庇得斯创作的美狄亚一样刚强的,其目的在于强化悲剧的冲突。
例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靳斯描写的俄狄浦斯,马洛悲剧中的浮士德等。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古典悲剧由于强调的是忍耐,其主人公一般是受迫害的、善良弱小的女子。
她们不是积极地抗争,而是被动地忍耐,把痛苦看作命运的安排,像窦娥这样在遭遇面前采取被动态度的悲剧人物还很多,《桃花扇》、《梁祝》、《娇红记》等剧的女主角都属于这一类。
2不同的悲剧冲突西方古典悲剧的整个过程是冲突的逐步升级,其主人公是主动的,用行动来抗争是西方悲剧的实质。
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以复仇为主线把悲剧冲突推向高潮。
中国古典悲剧原先被称为苦情戏,主要描写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
《窦娥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国悲剧斗争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冲突的剧烈程度大为逊色。
3、不同的悲剧结局西方悲剧的结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争,是冲突的白热化。
哈姆雷特在悲剧结束时正是这样,充分体现了一种毫不后悔的自我牺牲精神。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悲剧往往以喜剧的形式结尾,是冲突的和解。
《窦娥冤》的结局便是一个典型例子,中国悲剧的这种结局是对主人公被动受苦的肯定。
4、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悲剧精神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
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双重悲剧特征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J u n l f C a g hn E u a i n n t t t o r a o h n c u d c t o I s i u 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S p 2 1 e .0 1
第 2 卷 第 9期 7
V 12 N . o.7 o9
鲁迅小 说 中女性形 象的双重悲剧特征
邵 宇 彤
( 吉林 大 学 出版社 ,吉林 长春 1 0 2 ) 3 0 1
摘 要 :鲁 迅 笔 下 的一 系列 悲剧 的 女性 形 象 ,如 祥 林 嫂 、 爱姑 、子 君 等 ,不仅 真 实地 反 映 了旧 中国 广 大 妇 女 在 封 建礼 教 统 治 下所 受
到 的残 酷 迫 害和 不 幸 的人 生 遭遇 ,而 且 对 其 自身 所承 载的 创 伤 ,作 了 多面剖 析 和 全 景 透 视 。 祥 林 嫂 们 遭 受 着 稳 做 奴 隶 和欲 做 奴 隶 而 不得 的双 重 悲惨 境遇 。鲁 迅 对 悲剧 女 主 人 公 的 态 度是 “ 其 不 幸 ,怒 其 不 争 ” 哀 。
关键 词 : 鲁迅 小说 ;女 性 形 象 ;双 重 悲 剧
中 图分 类 号 :11 20
文 献 标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 17 - 5 1 (O 1 0 - 0 8 0 6 1 6 3 2 l) 9 0 1- 2
“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 ”这是鲁迅对 人生 追究社会的黑暗 ,缺医少药 ,天灾人祸 ,民不聊生 ,却指责一个 可悲的是连祥林嫂 自 的一种体悟。鲁迅用现实主义的笔触 ,为中国现代文坛 留下了一 久受迫害的、身心憔悴的祥林嫂是个罪人 , 系列鲜明 、生动 、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 ,如祥林嫂 、爱姑 、子君 己也认为 自己有罪 ,把 自 己辛苦劳作挣来的工钱全部拿到了镇西 等。这些悲剧女性形象不仅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广大妇女在封建 头的土 地庙捐 了一条 门槛 ,作 为 自己的替 身 ,任干人跨 、万人 礼教统治下所受 到的残酷迫 害和不幸的人生遭遇 ,而且对其 自身 踩 ,来赎 自己一生的罪名 。而结果却是 ,即使捐 了门槛也赎不 了 所承载的创伤 , 了多面剖析和全景透视 。祥林嫂们遭受着稳做 罪 ,她依然被认为是不贞节的女人。在新 年祭祀时 ,祥林嫂忙着 作 奴隶和欲做奴隶而不得的双重悲惨境遇 。鲁迅对悲剧女主人公 的 祭神庆典 ,随着鲁四老爷一 声喝 “ 祥林嫂 ,你搁着吧 ” ,彻底摧 态度是 “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 。 毁了她的精神 支柱 。在鲁镇庆贺新年的鞭炮声 中,祥林嫂怀着 巨 大的恐惧悲凄而死 。爱姑 ,尽管泼辣 、勇敢 ,但却难以掩饰其潜 小 , 鲁迅以 “ 哀其不幸”的情感 ,描绘了悲剧女主人公遭受的种 在 的奴性心理和 自卑 意识 。她 敢于公开 大骂丈夫是 “ 畜生 ” 老畜生” ,而且 不把慰老爷放 在眼里 ,即使是对 自己敬 种磨难 ,尤为珍贵的是揭示 出了造成这种不 幸悲剧的根本社会原 公公是 “ 七大 人是知书识理 ,顶明白 因。祥林嫂的人生悲剧并不是 由于鲁四老爷 或是 四婶较其他的地 畏的七老爷也敢发表 自己的见解 。 “ ” 不 主财 主们凶恶造成 的 ,她的婆婆 、柳 妈等也不 是骨子 里很坏 的 的 ; “ 像我 们乡下人 。我是有 冤无 处诉 ;倒正要找七大人讲 人 ,实际上 ,祥林嫂是被她 自己所恪守的封建礼教所扼杀的。鲁 讲 。自从我嫁过去 , 真是低头进 ,低头出 , 一礼不缺。他们就是 四老爷 、婆婆等不过就是封建的社会礼 教观 念的维护者。爱姑是 专和我作对 ,一个个都像个 ‘ 气杀钟馗 ’ 。那年的黄 鼠狼咬死 了 个大胆 、泼辣 、敢想敢为的有个性的女子 ,为了不让丈夫随便休 那匹大公鸡 , 那里是我没有关好吗?那是 男 杀头癞皮狗偷吃糠 限 掉 ,自己做主闹了整整三年 。然而 ,她 的斗争尽管凶猛 ,但实未 拌饭 ,拱开了鸡橱 门。那 ‘ 小畜生 ’不分清红皂 白,就夹脸一嘴 摆脱封建传统的思想束缚。她的思想武器是 封建礼教 ,寄希望于 巴……。 “ 知道那是 有缘故 的。这也 逃不 出七 大人的明鉴 ; ” 我 “ 知书识理的人”讲 “ 公道”上 ,极 力声 明 自己是 “ 三茶六礼定 知书识理的人什么都知道 。他就 是着了那滥婊子的迷 ,要赶我 出 那 下 的 ,花 轿抬来 的 ” ,进 门后 “ 真是 低头进 ,低 头出 ,一礼不 去。我是 三茶 六礼 定下的 ,花轿抬来 的呵! 么容易吗? ……我 缺” 。她反抗夫权 的理论依据仍是封建礼教 已显而易见 ,而且要 定要给他们一个颜色看 ,就是打官司也不要紧。县里不行 ,还 维持住的就是形 同虚设的封建家庭婚姻关系 ,甘心继续做稳封建 有府里呢……”爱姑所 做的这一切都是凭借 自家的势力和对七大 家庭的奴隶。子君 ,曾经深深地投入爱河 ,她和涓生的爱是真挚 人 寄与的希望 ,认为七 大人是 “ 书识理” 的人 ,应该 讲 “ 知 公 而纯真的 ,热烈而幸福的 ,但是他们的爱却 因生活无法继续维持 道” 。而在慰老爷家却遇上一种威慑 力量 , “ 客厅里 ,宾客满座 , 而天折。子君 回到了曾经背叛的家 ,在 父亲 的严威和他们的冷眼 只见红青缎子马褂闪闪发光 , ”在 一片 发光的马褂中 ,爱姑凭感 中孤寂抑郁而死 ,尽早地结束 了年轻的生命 。然而在鲁迅的小说 觉一眼认出了从未见过面的七大人 : 魁梧 、圆脸 、细眼 ,头顶是 中 ,却没有把 涓生的 自私和卑怯视为子君悲剧的主要原因 ,而是 秃的 , 壳和脸都是油光光地发亮 , 脑 谈吐高深 ,深邃莫测。爱姑 又亲眼看 到人们在七大人身边前呼后拥。仆人们必恭必敬 。连从 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的社会制度是杀死子君的原凶 ,指出了离开 了 社会革命 , 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 ,只是单纯地追求个 } 生 解放 , 是 北京洋学 堂回来的少爷 也低声 下气地 像个瘪臭 虫。七大 人摩挲 没有出路的 ,这才是造成子君们悲剧的根本原 因。 “ 屁塞 ” “ , 忽然两眼向上一翻 ,圆脸 一仰 ,细长胡子围着 的嘴里 同时发出一种高大摇曳的声音来了。 ‘ …兮 !’ 来 ” 仅此一声 ,爱 鲁迅还以 “ 怒其不争”的态度, 描写了悲剧女主人公在精神 上的致命 弱点 ,揭示 了她 们思想根部的深 层 因素造成 的悲剧命 姑 “ 觉得心脏一停 ,接着便突突地乱跳 , 似乎大势已去 , 局面都 变 了 ;仿佛 失足 掉在 水 里一 般 ,但 又知 道这 实在 是 自己错 。 ” 运。使人痛定思痛 ,感受透彻。认识到是女主人公 自身存在的种 “ 她这时才知道七大人 实在威严 ,先前 都是 自己的误解 ,所以太 种弊端才使 自己走上绝路,无力回天。首先看祥林嫂,她不知道 ”她精 神崩溃 了 ,彻底地摧 毁 了她的 自信 力。 自己叫什 么,只 以丈夫的名字命名了 自己,充分体现 了她只是一 放肆 ,太粗卤了 。 己说 ‘ 我本来是专听七大人吩咐 ……。 ’ ” 从爱姑的 个附庸 ,祥林死了 ,人们仍叫她祥林嫂 ,因为她 “ 生是 他的人 , “ 由的 自 不 标来看 ,她要的不是 离婚与否的 自由,而是要获得封建婚 死是 他的鬼” ,是死鬼祥林的附属品 。在第二次 被绑架式地卖给 抗争 目 贺老 六成婚时 ,她一头撞在香 案上 ,骨 子里恪 守的是 “ 一而 姻制度下继续遭受欺凌和虐待的女奴地位 。她抗争的理由就是 自 从 三茶六礼 定下的 , 轿抬来 的” 花 , 终 ”的 封 建礼 教 观 念 ,当第二 个 丈夫 死 了 ,儿 子被 狼 吃 了 , 己是 明媒正娶来的 ,也就是 “ 她— — 个受害者 ,却成 了克死丈夫、孩子 的害人精 !人们不去 无非就是想证 明自己的正统太太的地位 ,而且强调 自己是遵守封
从俄狄浦斯性格中的矛盾性分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
从俄狄浦斯性格中的矛盾性分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一、本文概述《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主人公俄狄浦斯在命运的捉弄下,不断探寻自身命运真相,最终却陷入更深渊的悲剧故事。
本文旨在从俄狄浦斯性格中的矛盾性入手,深入剖析这部悲剧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悲剧性。
俄狄浦斯作为一个充满智慧与勇气的英雄,其性格中既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又隐藏着深刻的矛盾和无法逃脱的命运枷锁。
本文将通过解读文本、分析人物性格和探讨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冲突,来揭示《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所在,并探讨这一悲剧性如何与俄狄浦斯性格中的矛盾性紧密相连。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古希腊悲剧的艺术魅力,也能从中汲取对人性、命运与自由的深刻思考。
二、俄狄浦斯性格的矛盾性俄狄浦斯作为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的主角,其性格的矛盾性不仅体现在他的人生选择上,更深刻地反映在他的内心冲突与挣扎中。
他既是智者,拥有超人的智谋和洞察力,能够解开斯芬克斯的谜题,避免忒拜城的毁灭;他又是一个命运的囚徒,无法逃脱神谕的诅咒,即便他再聪明,也无法预知或改变自己的命运。
俄狄浦斯性格的矛盾性首先体现在他对自我认知的迷茫与清晰之间。
他自信能够解开世间的谜题,却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
这种自我认知的模糊状态使他在命运的漩涡中摇摆不定,时而觉得自己能够掌控一切,时而又觉得自己被命运无情地捉弄。
这种自我认知的矛盾性不仅加剧了剧情的紧张感,也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俄狄浦斯性格的矛盾性还体现在他的行动与内心愿望之间的冲突。
他渴望真理,渴望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但当他真正面对真相时,却又无法承受其重压。
这种行动与内心愿望的冲突使他在面对命运的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无法做出真正符合自己内心愿望的选择。
俄狄浦斯性格的矛盾性还体现在他对神的态度上。
他既信仰神的力量,认为命运是无法抗拒的;他又对神的残忍和无情感到愤怒和不解。
这种对神的矛盾态度使他在面对命运的打击时既感到无奈和绝望,又保持着一种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最新-另类两性情感故事3篇1 精品
另类两性情感故事3篇篇一:【两性故事】色男欲女(1)色男欲女(1)和两个男朋友之间的那点故事我第一次从欧阳那里回来,我们俩感觉都不错,每天为中国电信贡献着电话费、两地相思。
什么话都谈,三个月后,欧阳休年假,就来上海看我。
我白天要上班,他说为了补偿不在我身边的"过失的日子",就天天去单位接我下班。
晚上和周末,我陪他逛遍上海。
感情正浓时,他就该回去了。
在机场,我哭得很伤心,欧阳拉着我的手,一再说"没事没事,不用几天就又可以见面了吗",那种场面真像拍爱情电影那样。
我们经常通电话,一个月就用掉500多元的电话费。
女友们知道欧阳在外地而我在上海,觉得不太现实做朋友。
有个好友更分析说欧阳是家里的独生子,上海在中国的东边,欧阳的家远在西部地区,谁的父母肯让唯一的孩子离家那么远呢地方?我那时正处于恋爱中,很不爱听不好地话。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开始影响到爱情。
一个人在上海,工作忙起来倒不觉得,闲下来看到身边的朋友谈恋爱都出双入对、看他们甜甜蜜蜜的在一起,我难免触景生情,希望欧阳能天天陪在我身边。
换工作搬家的时候,我一个人累得半死,打电话给欧阳他却在加班无暇理我,也许就是在那时候,我第一次动摇了对方,产生了分手的念头。
也许欧阳跟我心有灵犀吧,8月他开始催我把我俩的事告诉家里,我说我不敢,让他先讲给他家人听,他说家里肯定不同意,也没讲。
欧阳跟我说等他到年底,要么他辞职来上海,要么让我跟他走。
我知道他说的是真心话,但他能带我去哪里呢?双方父母都有点年纪了,难道我们真的可以抛下他们远走他乡么?就在那年9月里,我认识了孔宇。
他是我好朋友的朋友,在上海工作时,也是我的同乡。
在同乡聚会时他对我一见钟情并展开了疯狂追求。
我坦白告诉他我有一个男朋友了,只不过人不在上海。
孔宇并不介意我的直率,反而锲而不舍地从我身边的朋友们开始"逐个攻破",慢慢的,他和朋友们都劝我说,我和欧阳的爱情不现实,两地分隔的恋情很难长久,更何况双方的工作都发展的不错,很难抛弃原有的环境到对方的城市去生活。
中西悲剧比较
摘要:“悲剧”来源于西方,它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从诞生开始就占据了西方文学主流的地位,并一直被认为是“最高的诗”。
中国戏曲悲剧与西方古典悲剧分属两大戏剧基本系统,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从而使中西悲剧产生巨大差异,形成不同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悲剧;中西悲剧;比较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
悲剧一词在西方文化用语中包含三层意思:(l) 作为一个戏剧的种类;(2) 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3)对悲剧性进行文化观念把握的悲剧意识。
完整的悲剧定义最早出现在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1,p19)。
从古希腊的三大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和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到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伟大悲剧作家莎士比亚,从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创作的高潮到近现代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等人的剧作,悲剧艺术在西方有着古老的源头和漫长的历史。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与西方古典悲剧相对应的概念是“苦戏”、哀曲”、“怨谱”—人们用这些术语来指代那些“写悲”、“写苦”的戏曲作品。
这类戏曲作品最早出现在宋代,如南戏中的《赵贞女》、《王魁》,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则是元代的事,《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和《赵氏孤儿》等元人四大悲剧是其中的代表作。
中国的“哀曲”与西方的古典悲剧有何异同?这些异同与它们各自的文化背景又有何关联?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一、中西方悲剧外在形式的差别中西方悲剧从外在表现形式看,有以下三方面不同。
(一)悲剧主人公的不同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此有专门地论述,他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是出身高贵、声名显赫,介于好到极点的完美之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好人”。
黑格尔辩证地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认为悲剧性人物的伦理要求既有普遍的合理性,又有应得报应的片面性,两方面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与悲剧性人物一身,叫悲剧在激烈的内心冲突中显示出美的崇高精神来。
夫妻另类性体会
夫妻另类性体会情感式高潮很带感美国著名的性学专家Shere Hite在性学报告中:所谓阴道性交而来的高潮,对有些女性来说,其实都是尚未经历阴道收缩,也没有阴蒂或阴道附近的快慰感。
“情感式高潮”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生理高潮的感觉,就像一阵暖流般,温暖而强烈的撼动着女人的情感和身体。
它让女人拥有充满爱意的快感,所带来的满足有时候甚至比纯粹的阴道痉挛更加充实。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女人都有权享受,因为这是要和深爱的人一起才可以创造出的奇妙感觉,所以,这样的快乐是值得向他炫耀的。
A“当他获得高潮时,我常常会感觉比他更兴奋。
”——Joyce 23岁我是天秤座女孩,据说这个星座女人的性爱信仰是:“施比受更快乐!”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我常常会在男友获得高潮时,感觉比他更兴奋。
我通常喜欢在他的上面,这样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在高潮时的表现:“面部紧绷、身体微微的抽搐、眼神在那几秒中凝固。
”每当他开始这样的过程时,我便感觉自己也达到了高潮,那是一种来自心灵上的高潮,跟随爱人的满足而满足,而且,这种高潮很振奋人心!我会更加猛烈的摇摆身体,以期待他的快乐可以持久。
当我们的性习惯彼此熟悉后,我很容易就能预感到他的高潮即将来临,往往这时候,我的心就开始悸动,情不自禁地会加快做爱的节奏。
有好几次,我更是在这种心灵高潮的驱使上,到达顶峰。
那是一种可以让女人永久回味的感觉。
B “每一次这种体验结束后,我都会沉浸在绝对的满足中,在之后的日子里无法平静。
”——28岁镜子只要给我充分而恰到好处的刺激,在与大多数男朋友的性爱中,我很容易达到阴蒂高潮。
然而,情感式高潮却不是那么容易得到,因为我明白这不是单纯靠性器官刺激就可以获得的一种体验。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性满足不仅是我们生理的满足,还包括心理的愉悦,如果我和这个男人在一起,只是为了追求生理高潮的感享受,那很快,我就会对他索然无味,甚至会慢慢开始反感、厌恶。
其实,我曾经体验过情感性高潮,但很快它便随着那段感情的失去而消失得无影无踪。
人生有两种悲剧的作文题目
人生有两种悲剧的作文题目
今天,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人生有两种悲剧”这句话,我愣住了。
人生难道不是像彩虹一样,大家都快乐的吗?怎么会存在悲剧呢?
我问爸爸,他说:“第一种悲剧是,你想要的东西你得不到。
第二种悲剧是,你得到了,却发现它并非你想要的。
”
爸爸的话让我有些伤心。
就像我想养一只小兔子,可爸爸说兔子要吃很多草,还得经常打扫笼子,后来我就没买。
现在我看到其他小朋友玩着小兔子,总觉得心里空空的。
今天,我又买了一辆心仪的遥控汽车,它很酷,红色的车身,流线型的设计,还有炫酷的灯光。
但我玩了一会儿就突然觉得没意思了,它太吵了,而且操控也不容易。
我把它放进柜子里,它静静地躺在里面,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
我好像懂了一点,人生的悲剧就隐藏在那些“想要”和“得到”之间。
但我还是不明白,人生为什么会有悲剧呢?
爸爸说,人生是一个充满未知的旅程,我们一直在路上,不断地尝试,不断地经历。
无论我们得到什么,也可能失去什么,都要勇敢地面对,这才是人生的意义。
我慢慢抬起头望着远处的天空,夕阳染红了云朵,像一颗颗被火焰燃烧的火球。
或许,人生应该是一场独自的冒险,即使有悲剧,也会有希望。
就像那火球,即使火焰熄灭,也会留下璀璨夺目的余晖。
最新-另类两性情感故事3篇1 精品
另类两性情感故事3篇篇一:【两性故事】色男欲女(1)色男欲女(1)和两个男朋友之间的那点故事我第一次从欧阳那里回来,我们俩感觉都不错,每天为中国电信贡献着电话费、两地相思。
什么话都谈,三个月后,欧阳休年假,就来上海看我。
我白天要上班,他说为了补偿不在我身边的"过失的日子",就天天去单位接我下班。
晚上和周末,我陪他逛遍上海。
感情正浓时,他就该回去了。
在机场,我哭得很伤心,欧阳拉着我的手,一再说"没事没事,不用几天就又可以见面了吗",那种场面真像拍爱情电影那样。
我们经常通电话,一个月就用掉500多元的电话费。
女友们知道欧阳在外地而我在上海,觉得不太现实做朋友。
有个好友更分析说欧阳是家里的独生子,上海在中国的东边,欧阳的家远在西部地区,谁的父母肯让唯一的孩子离家那么远呢地方?我那时正处于恋爱中,很不爱听不好地话。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开始影响到爱情。
一个人在上海,工作忙起来倒不觉得,闲下来看到身边的朋友谈恋爱都出双入对、看他们甜甜蜜蜜的在一起,我难免触景生情,希望欧阳能天天陪在我身边。
换工作搬家的时候,我一个人累得半死,打电话给欧阳他却在加班无暇理我,也许就是在那时候,我第一次动摇了对方,产生了分手的念头。
也许欧阳跟我心有灵犀吧,8月他开始催我把我俩的事告诉家里,我说我不敢,让他先讲给他家人听,他说家里肯定不同意,也没讲。
欧阳跟我说等他到年底,要么他辞职来上海,要么让我跟他走。
我知道他说的是真心话,但他能带我去哪里呢?双方父母都有点年纪了,难道我们真的可以抛下他们远走他乡么?就在那年9月里,我认识了孔宇。
他是我好朋友的朋友,在上海工作时,也是我的同乡。
在同乡聚会时他对我一见钟情并展开了疯狂追求。
我坦白告诉他我有一个男朋友了,只不过人不在上海。
孔宇并不介意我的直率,反而锲而不舍地从我身边的朋友们开始"逐个攻破",慢慢的,他和朋友们都劝我说,我和欧阳的爱情不现实,两地分隔的恋情很难长久,更何况双方的工作都发展的不错,很难抛弃原有的环境到对方的城市去生活。
浅析《边城》中女主人公的双重悲剧
浅析《边城》中女主人公的双重悲剧第一篇:浅析《边城》中女主人公的双重悲剧浅析《边城》中女主人公的双重悲剧摘要:《边城》是一部具有悲剧性色彩的作品。
女主人公的命运悲剧归根结底是社会的悲剧。
翠翠的形象实质是她母亲的原型再现,这也许是瞑瞑之中母亲对翠翠爱情的牵引;在翠翠与傩送之间,站起了那座碾坊,一种物化的人格力量。
在它的上面,凝聚着封建买卖婚姻的本质。
关键词:命运悲剧劫难碾坊翠翠叔本华的悲剧观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叔本华认为悲剧无论从巨大效果还是从写作难度看,“都要算作文艺的最高峰”,因为悲剧通过演示人类难以形容的痛苦、悲伤,演示邪恶的胜利,嘲笑人的偶然性得势和正直、无辜者不可挽救的失败,来暗示宇宙人生的本来性质,这便是“意志和它自己的矛盾斗争。
”这种涵盖人类本能、欲望、希冀、爱恨的个体意志间的抵触、碰撞、冲突、残杀酿就了“人生的可怕”与“巨大不幸”。
具体说来,在叔本华看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可以造成人生可怕的悲剧:一是某种坏人异乎寻常的发挥尽致的恶毒,如《奥赛罗》中的阿伊古;二是盲目的命运,即偶然和错误,如《俄狄浦斯王》、罗米欧与朱丽叶》;三是平常人之间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明明看到在相互制造灾祸,却有说不出谁是谁非,如《哈姆莱特》。
以叔本华分析的三个方面来看,我认为《边城》应该属于第二方面的原因,即盲目的命运安排,这是翠翠个人的命运悲剧,同时也是社会的悲剧。
一、命运悲剧--重蹈母亲的劫难作品的开头就介绍了翠翠父母亲的爱情故事。
“女孩子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七年前同一个茶峒屯防军人唱歌相熟后,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
有了小孩子后,结婚不成,这屯戍兵士便想约了她一同向下游逃去。
但从逃走的行为上看来,一个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
经过一番考虑后,屯戍兵见她无远走勇气,自己也不便毁去作军人的名誉,就心想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应当无人可以阻拦,首先服了毒。
女的却关心腹中的一快肉,不忍心,拿不出主张。
两种青春的悲喜剧二元观照表达
两种青春的悲喜剧二元观照表达作者:张燕燕来源:《电影评介》2018年第03期]韩国电影市场中有一种万应灵丹般的票房利器——青春类型片。
韩国影片《青春》即是这样一部典型性的青春类型片,影片以一种并行时空为观众展现了两位男主角各自的爱情故事。
故事中的二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青春遭际,尤其是在对待爱情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选择与坚守。
志孝的选择是逃避,苏永的选择是坚守,而二者的交集,则是英雄所见略同与惺惺相惜的友谊。
青春作为一种启蒙思潮的介引,已经流行了数个世纪,在后现代重拾青春话题将对青春进行一种全新的形诸于影视映像的诠解。
一、韩国影片《青春》中的温情迷茫(一)脉脉温情驱策着的两种青春影片中的两位男主角分别遭遇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与其说是人生,倒不如说是人生青春阶段的爱情抉择。
与志孝没有明确的固定目标有所不同的是,苏永只对女教师一见钟情且一往情深,而志孝却有着一种不确定性的更加模糊的温情。
实际上,从青春期的普遍性心理而言,志孝这种对待爱情的感受更加真实可信,所有的少男少女都将经历那种模糊懵性的不确定性的脉脉温情,恰如影片的开篇中志孝骑行穿越桃花丛林一样,尽情盛开着的灿灿妖矫的桃花,为志孝的青春提供了一种充满暗示性的写真。
而苏永的人生则亦如其在开篇中所展现的一样,犹如那一列单程列车,只为一个人一见钟情且一往情深,而且一去不返,从这个意义而言苏永的青春更显决绝。
志孝与苏永的两种爱情态度与青春表达涵盖了人生旅途中的绝大多数普遍性,并与那些在回忆里闪闪发光的青春有着相似性。
在青春期的模糊懵懂之中,既有着瞬间即无限放大的激情,亦有着时间慢慢平复的永志不忘的脉脉温情,而无论是瞬间激情还是脉脉温情都能够以其青春的闪光而引发观众的无限共鸣。
[1](二)青春冲动后的无奈与迷茫韩国电影曾一度因为20岁左右演员的匮乏而饱受困扰,而今韩国的年轻一代却已经能够担纲青春类型片,在演绎青春、表达青春、释放青春等方面,显然年轻一代更擅胜场。
人生只有两出悲剧 作文
人生只有两出悲剧作文
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生舞台虽小,但咱们的故事却总是精彩纷呈。
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这两大悲剧了。
一说起悲剧,我得先提那“过去”的坑。
有时候啊,咱们就是太喜欢回忆过去,过去的荣耀、过去的失败,全都像石头一样压在心头。
咱们老想着能回到过去,把那些遗憾都补上,但现实是,时间可不会给咱们这个机会。
对过去的执着,就像把自己锁在了一个笼子里,错过了眼前的美好。
再来说说另一个悲剧,那就是“未来”的鬼。
咱们都怕未知的东西,担心未来会有啥不好的事情发生。
这种恐惧感,就像一团乌云,老是挡在咱们前头,让咱们不敢迈出那一步。
但说真的,未来的不确定性也是生活的魅力之一啊。
只要咱们勇敢去面对,去想办法解决问题,那些看似天大的困难,其实也就是个小石头而已。
这两大悲剧,就像人生路上的两个绊脚石。
虽然咱们不能避免它们,但咱们可以选择怎么看待它们。
放下过去的包袱,好好享受现在的每一刻;勇敢面对未来的挑战,用咱们的智慧和勇气去书写属于咱们自己的精彩故事。
这样,咱们才能活得更自在、更精彩!。
女性命运悲剧双重奏[权威资料]
女性命运悲剧双重奏摘要:自中国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到现代文明的社会,男性实则一直占主导话语,女性的命运悲剧从未在男性中心文化设计中停止过,即使如今一直高唱男女已经实现了平等的主旋律,女性实际上也仍然艰难生存在男权社会的缝隙中。
本文欲从苏童的《红粉》,王安忆的《长恨歌》两部作品探求出每部作品对女性命运悲剧成因的剖析的侧重点,希望以此为女性寻求自身出路提供些微警示。
关键词:作品;男权社会;女性命运悲剧;成因;侧重点女性一直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现代‘新女性’也在男权话语中上演永无止境的命运悲剧,那么如果女性想要减轻悲剧性就必须首先认清造成命运悲剧的根源。
《红粉》《三寸金莲》《青衣》和《长恨歌》分别以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理性审视了造成女性命运悲剧的各个成因,并且每部作品对社会因素和女性自身因素都有所涉及,但各有其侧重。
一、《红粉》――女性潜意识:对男权的认同和依附苏童不仅深刻揭露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迫害,更可贵的是以男性视角理性聚焦于常被女性作家忽视的女性自身的对男权的潜意识预先认同和自觉或不自觉的人身依附,包括精神依附和物质依附两方面,而缺乏觉醒反抗意识。
《红粉》讲述了五十年代妓女改造的社会背景下,两个妓女小萼与秋仪和一个嫖客老浦之间的爱恨纠葛。
妓院是男性中心文化将女性视为男性的欲望玩偶和附属品,并剥夺女性尊严和地位的最典型场所,因此,‘翠云坊’实则象征了残酷的男权社会和女性精神荒原。
小萼性情柔顺,依赖性强,秋仪相对性情较为坚韧,初具经济独立意识。
她们的人生沉浮象征了从古至今两类不同性格女性在‘男尊女卑’的社会潜规则下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
小萼是典型的随波逐流,自甘沉沦,精神尚处于混沌状态的物欲女性。
她说:‘我不会控诉,真的不会。
’表明了她对男权的绝对服从。
在劳动改造结束分配工作时,她的态度是‘干什么都行,只要不太累人,’她把所有物质追求都依附在男性身上。
为了满足自己对物质的追求,嫁给嫖客老浦,最终致使老浦私挪公款被判死刑,后又为了远嫁把孩子送给秋仪。
双重欲望下的牺牲品
双重欲望下的牺牲品双重欲望下的牺牲品张爱玲,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另类”的“传奇”女作家,《金锁记》是她一部最重要的代表作品。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张爱玲众多女性形象当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她完全颠覆了大多作品中温柔、贤惠、勤劳、善良的女性形象,而是给世人呈现了一个被金钱控制了的粗鲁、恶毒的坏女人形象。
著名学者傅雷就说过《金锁记》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应该被列为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夏志清也将其定位于“中国从古至今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张爱玲自己也说过:“我的小说里,除了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
”本文将从曹七巧扭曲人格和悲剧人生的形成原因着手,深入探究《金锁记》的女主人公曹七巧的人物形象,从而展示其如何一步步戴上黄金枷锁、又一步步在黄金枷锁下丧失自我直至成为毒害她人的恶魔。
一、扭曲人格和悲剧人生形成的原因(一)不幸的婚姻在结婚之前,曹七巧本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她生性活泼粗朴,惹人喜爱、健康快乐,尽管生活不怎么富裕,但却是充实而有活力和希望,只要她愿意,她是可以嫁给一个与她同等地位的男人的,如肉店里的老板、沈裁缝的儿子等。
如果这样,她很可能过上一段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然而,处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由于父亲的早逝,自己的婚姻就只能听从哥哥的安排。
为了金钱,哥哥曹大年以半包办半买卖的方式将妹妹嫁给了家境富裕的姜家二公子——骨痨患者。
嫁到姜家后,曹七巧成了姜家的少奶奶,从此脱离了贫瘠,可却又跳入了苦海。
她唯一可以依靠的丈夫,是一个生着骨痨病的男人,终日躺在一个华丽而宽敞的床上。
门户的差别,使七巧不仅被出身官宦的大奶奶、三奶奶歧视排斥,甚至连伺候她的下人小双都鄙视她,“满口粗话”“行为粗鲁”“麻油铺的标签”。
在姜家,她没有自由生活的空间,没有人关心,得不到尊重,处处受排挤,处处遭鄙视。
残废的丈夫,压抑的环境,除了孤单和苦闷之外,什么都不能给她。
这个压抑、黑暗、冰冷、势利、了无生机的环境使得原本充满青春活力的她备感卑微、备感落寞,甚至缺乏安全感。
周渔故事:男权意识下的两种悲剧幻象——《周渔的喊叫》与《周渔的火车》双重解读
作者: 萧晓阳
出版物刊名: 当代文坛
页码: 51-52页
主题词: 故事;小说;男权意识;《周渔的火车》;悲剧;创作心态;文学;电影;影片;画面
摘要:电影《周渔的火车》上演以来,周渔的故事成为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电影中优美的画面、个性化的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影片打破了常规叙事手法,从头到尾一路伴随着火车的轰鸣声,场景又经常变换,画面显得有些扑朔迷离,但影片依然具有感动人心的魅力.小说原作取材于当今的现实生活,具有深刻的真实性,是社会主流意识在文学领域的表现.从电影《周渔的火车》与小说《周渔的喊叫》创作者共同的创作心态与审美情趣入手来探索其中的人物形象与情节结构或许能发现它内在的真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个悲剧性另类摘要具有“俄狄浦斯情结”的两个艺术典型——《儿子与情人》中的保罗和《雷雨》中的周萍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度,在诸多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
在运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方法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两个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俄狄浦斯情结”之异同及其两性模式进行了深度分析后,本文发现,两人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在性格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如变态和“多余”。
关键词:保罗周萍两性模式性格比较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有评论家认为d·h·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是一部弗洛伊德式小说,它运用艺术的手法和自我剖析的形式对“俄狄浦斯情结”理论进行了深入探索;劳伦斯在书中描述了保罗的三种不同的爱恋经历。
而曹禺《雷雨》中的那个涉世之初的周萍,为摆脱空虚、孤寂、满足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一次次、自觉不自觉地犯下乱伦之罪,在罪恶的旋涡中沉沦。
一保罗和周萍的两性模式1 从母子关系角度看周萍和继母蘩漪一同渴求爱但又处于感情荒漠中,在地狱般的周公馆里,母子之情最终演变成了畸形恋情。
尽管蘩漪也认识到自己已变得“母亲不是母亲,情人不是情人”,但只要能保持这种关系,她也愿意苟且地活下去。
伦理道德在他们最基本、最原始的要求面前,此时都显得苍白无力。
其实,蘩漪最终的爆发正是她的人性尊严遭受到践踏后所进行的本能反抗。
劳伦斯曾说,保罗最终认识到他和母亲之间的爱是病态的,他必须不屈服,不追随她走向黑暗、走向死亡。
但母亲的离去也没能让他得到解脱,却是更加完善了他对母亲的忠诚。
生存还是毁灭,在他的头脑里已无区别,在他的生命中,只有母亲存在才是有意义的,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情结”。
一方面,保罗表现出对母亲的恋母倾向;另一方面,保罗也表现了对母亲的排斥和俄狄浦斯式对抗。
这种情结使他感情和理智失去了和谐,失去了“本我”和“自我”之间的平衡,从而导致了他人格的不健全以及他成长历程的痛苦。
周萍接近而立之年,28岁。
感情上相对比较独立,在后期他却处于被动状态。
他和蘩漪之所以会发生不正常关系在于他们在骨子里都痛恨周朴园,起初又同情彼此境遇,这成为当时联结他俩的情感纽带。
保罗二十来岁,感情上完全处于母亲的控制之下,这种扭曲的、异化的母爱严重地束缚了他的身心健康成长,使他同两位女友的交往都相继失败。
莫雷尔太太始终使儿子处于自己的支配之下,让保罗一切都依附她;保罗也完全丧失了个性独立和自由空间。
这两对扭曲的母子关系使得这两个悲剧性另类在精神上沉沦,心理上变态。
2 从与其他女性关系角度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周萍懂得伦理后,情感追求与理性思考产生了激烈的冲撞。
他也意识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迫切需要进行自我拯救,急切需要新的力量去让自己能够脱离苦海。
一心想要跳出罪恶的深渊的他最终选择了逃避,想用对四凤的爱迫退继母蘩漪的纠缠,从而摆脱乱伦禁忌的困扰,但他这样做无异于用弱者的灵魂来铺设了一条通往天国的不归路。
事实上,他对四凤的爱却掺杂着自私,四凤并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情爱对象。
毕竟这位周家大少爷在内心深处看不起她的“粗”,当“四凤不能了解他和他共鸣的时候”,他感到很失望,于是“又不自主地纵酒、寻欢、沉湎在新的刺激里”,这又显出他的胆怯和虚伪。
《雷雨》中的三角、甚至多角情感纠葛复杂紧凑,矛盾冲突也更加尖锐,集中展示了有着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与糜烂。
生活在变态的母爱之中的保罗不仅丧失掉了男子汉气,也失去了正常的恋爱能力,最终导致自身心理变异和人格分裂。
他和米丽安两个人的孤独更是可怕,这种柏拉图式纯精神之恋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组合;他和克莱拉的“狂欢式”的融合到最后也好似瞬间燃烧的花火,昙花一现之后悄悄坠落。
所以说,保罗就是一个不完整的畸形人的化身。
不过,与周萍相比,保罗在和其他女性的交往中虽然同样受到母亲的干扰和冲击,但他毕竟没有像周萍那样再次犯下乱伦之罪。
周萍触及更多的是家庭伦理之大防,他暴露在外的是一颗在文明与欲望中挣扎的灵魂。
曹禺、劳伦斯各自围绕东、西方煤矿老板、煤矿工人家庭展开,通过两个悲剧性另类的心路历程反映出深刻的社会问题与心理问题,通过对人与人之间的核心和起点——家庭关系的细致描写,充分而深刻地暴露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家庭的强烈冲击,家庭悲剧同时也导致了资本主义机器文明社会悲剧的愈演愈烈。
传统意义上的“家”是令人感到温馨幸福的,然而两位作家笔下的家庭却是压抑的、令人窒息的。
纵观资本主义社会的英国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我们会发现正是这种机器大工业的文明使得无数人的感情变得压抑,紧张的机械生活节奏窒息了生机勃勃的人性。
二保罗和周萍的性格特征1 复杂、变态保罗的感情细腻,他称呼母亲“小鸽子”、“小亲亲”。
他的灵魂似乎总在关注她。
在潜意识里,保罗还一直将母亲作为自己的性爱对象。
他们的关系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母子关系,更像是一对恋人。
在长期受到畸形母爱的影响下,保罗感情上的病态最终导致了他在与三个女人间的爱恨情仇中心理变态和性格变异。
说到底,他无力摆脱掉长久以来淤积在他心中的使他无法自由呼吸的、那永远无法解开的“俄狄浦斯情结”。
不难想象,劳伦斯在刻画保罗时,便力求描绘出他那复杂性格的方方面面,包括人性、人格的种种未知因素,从而塑造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而这个“他”的人格却又是不完整的。
曹禺曾认为,周萍具有与周朴园相反的性格。
其实应该说,他与蘩漪才是具有两种相反的性格:一个软弱动摇,妥协投降;一个坚强不屈,反抗斗争。
周萍在许多地方倒是很像他的父亲:他有着资产阶级阔少爷的劣根性,在一时冲动之下,引诱了继母,使蘩漪跌进可怜又可悲的深渊。
但就剩躯壳的他又根本没有勇气去爱这个女人,他要趁着还有力气的时候赶紧逃离。
正是他对腐朽文化观念的认同和屈服,造成了他自己的苦难,也造成了别人的痛苦。
他往昔的性情早已蜕尽,像鲁大海说的“阉鸡似的男子”,他俨然成为周朴园的权威地位的忠实拥护者和捍卫者。
所以,周萍完全遗传了其父周朴园思想性格的阶级本质。
王富仁认为,周萍这个形象“充分体现了那些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在反封建思想斗争中的反复性,显示了他们时刻有向封建思想投降的发展趋向性。
”应该说,曹禺颓废型叙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哀歌暮曲中,女性的命运是其中最震撼人心的乐章。
周萍的表现也就成为影响该乐章的一个重要音符。
他在价值取向上反复无常,性格也最终变了态。
田本相认为周萍的自杀“在更多意义上是为那个崩溃腐朽的阶级敲响了丧钟”。
正如《圣经》中所说:“与继母行淫的,就是羞辱了他父亲,总要把他们二人治死,罪要归到他们身上……”周萍在平时想到死,是因为他担心自己干的乱伦之事败露出来无脸做人。
一旦他同蘩漪、四凤的不正当的关系败露以后,他易于轻生也属必然。
剧作家让他自杀,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局。
事实上,自杀意识和自杀行为本身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沉沦、性格变态的集中体现。
2 懦弱、多余通常,我们会把周萍看成是一个半死的、懦弱的人,而忽视了他是一个28岁的年轻人。
但曹禺谈到周萍时说,在他感情的潮涌起来的时候,他会贸然地做出终身诅咒的事……他是有道德观念的,有情爱的,但同时又是渴望着幸福生活的人。
这个人物的热情实际上是让社会和环境给淹没了。
他原本不是一个怯懦的人,他的怯懦在于做出了对不起父亲和弟弟的事情后又无法面对。
蘩漪揭穿周朴园是“第一伪君子”,他极力为父亲辩护。
在家里,唯有他才对父亲唯命是从。
其实,当他回父亲身边时,周萍犹疑、怯弱的性格已经基本定型,而这一基本性格又导致了他后来的一系列错误与悲剧。
在这三年中,周萍又经历了一个从恨父亲、愿他死到“我自己还承认我是我父亲的儿子”的思想演变过程。
最后一幕,他开枪自杀是其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俄狄浦斯情结困扰下的两人尽管出现在不同时空中,但当我们立足于人与文学这样一种更具普遍性的视点上,就会发现这两个形象却有着极大的相似性,那就是“多余”。
首先,他们都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受到过新潮文化的熏陶,同时又被旧思想所束缚,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对现状的无奈使周萍意识到自己就这样成为游离于新旧道德之间的“多余人”。
保罗亦是如此,他抛弃了社会,同时也是被社会所遗弃的人。
其次,他们都具有极其复杂的性格特征。
这种性格的复杂性来自于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三组基本矛盾。
这两人都有颗躁动不安的灵魂,即在灵与肉、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中往往陷于强烈的内省和忏悔意识之中,从而产生一种深刻的忧郁症。
最后,他们都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
他们的悲剧性不是表现于外部的有形的痛苦,而是表现在蕴藏于灵魂深处无形的精神磨难。
正如评论家赫尔岑所说,“多余人”的多余,是相对于他们安身立命的环境来说的。
事实上,传统教育也是导致“多余人”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重要原因。
他们接受了一些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有一定的理想追求;不满社会现实,厌恶上流社会而力图自拔。
然而,旧式传统教育使这样两个保持儿童状态的孩子染上了一种社会病——忧郁、苦闷、懈怠。
保罗具有较强的内心力量和性格力度,还带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气质;而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多余人”如周萍、子君等却正好相反,他们缺少自尊和自信,情感矛盾和精神痛苦也更深。
他们虽然属于差不多的年龄段,但二者的思想、性格还是有些不同:保罗患上了令人同情的心理精神疾病,这一疾病反过来又强化了他变态的性格“垂直”形成,最终导致了他的爱情悲剧。
周萍是那个病态社会、畸形家庭产生的畸形儿,性格缺陷让周萍犯下了令人不齿的乱伦之罪。
在剧中,他的思想也是随着剧情发展而“曲线”发展的;其间,他也曾“痛改前非”,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自我毁灭的命运悲剧。
三结语这样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却又如此相似的人物给我们带来些什么样的思考?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二者都经历了长期的情感和性格的嬗变,这也注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正是在这种复杂的性格之中,才能真正体现人物性格真实的美,同时产生复杂的美学效应。
卢梭曾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两部作品包含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求索,让读者感受到人的生命激情,从另一个侧面也让读者产生了对人性的追问和反思。
从结局看来,尽管他们最终的归宿不同,但有一点是大致相同的,即他们都不为当时的社会所容,都成为不被接纳的“多余人”。
曹禺和劳伦斯在各自作品中,都对人类生存困境进行了生动描述。
周扬认为《雷雨》写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保罗和周萍就不再只是两个人物形象,而分别是他们那个时代中一类人物或现象的缩影。
其意义是广泛而深远的,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寻和思考。
注: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中文、外语专业文学教育比较研究——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项目编号:jxjg-10-1-4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1] 肖同庆:《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