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问诊之问头身胸腹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问现在症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问现在症对病人就诊时感到的病痛以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的详细询问。
一、问寒热(一)问寒热的意义:寒与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所以问寒热是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的重要依据。
(二)寒热的概念1. 寒:指病人自觉身寒怕冷。
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不缓解者,称为恶寒,见于表证;寒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可以缓解者,称为畏寒,见于里寒证。
2.热:指体温增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或某局部发热。
(三)寒热的机理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
寒邪致病,多见恶寒症;热邪致病,多见发热症。
机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所以问寒热,就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
(四)常见的寒热症状1.恶寒发热: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的症状,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
其机理是,外邪袭表,肌腠失煦则恶寒;卫阳郁闭而发热。
此外,疮疡火毒内发时亦有寒热并见症状,为邪正相搏的反映。
2.但热不寒:指病人只发热不觉冷,或反复发热者,属里热证。
(1)壮热: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
属里实热证。
(2)微热:发热不高(体温不超过38),或仅自觉发热。
见于阴虚潮热、气虚发热、情志不舒以致气郁发热等(3)潮热: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更甚。
①下午3-5时热甚,称为日晡潮热,又称“阳明潮热”。
见于阳明腑实证。
②午后及夜间低热:阴虚、瘀血③身热夜甚,可见于温病热如营血。
3. 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
为半表半里证的主要特征。
(1)恶热往来,发无定时:见于少阳病。
(2)恶热往来,发有定时:见于疟疾。
(3)恶热往来亦可见于气郁化火。
二、问汗(一)病理性汗出的概念及诊断意义:当汗出而无汗,不当汗出而汗多,或仅见身体某一局部汗出,为病理性汗出。
是诊断病邪性质及人体阴阳盛衰的依据之一。
(二)问汗的内容:有汗无汗、汗出的时间、多少、部位及其主要兼症等。
中医诊断:问诊-问头身胸腹
(一)头晕:头脑有昏沉晕糊之感,病重者感觉自身或景物旋转,站立不稳。
实: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痰湿内阻、瘀血阻滞。
虚:气血亏虚、肾虚精亏。
头晕胀痛,口苦,易怒,脉弦数者,多因肝火上炎、肝阳上亢所致。
头晕而重,痰多苔腻者,多因痰湿内阻,清阳不升所致。
外伤后头晕刺痛者,多因瘀血阻滞脑络所致。
头晕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者,多因气血亏虚所致。
头晕耳鸣,腰酸遗精者,多因肾虚精亏,髓海失养所致。
(二)心悸:患者经常自觉心慌,心脏跳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
引起心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实证(心神被扰):胆郁痰扰、心脉痹阻、水气凌心等。
虚证(心神失养):心气心阳亏虚、心阴心血不足、心胆气虚等。
2022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诊断》考试大纲新
2022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诊断》考试大纲第一单元绪论要点: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原则其次单元问诊细目一:问寒热要点:1.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2.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3.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4.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细目二:问汗要点:特别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细目三:问痛苦要点:1.痛苦的性质及临床意义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细目四:问头身胸腹要点:头晕的要点及临床意义细目五:问耳目要点:1.耳鸣、耳聋的概念及临床意义2.目眩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目六:问睡眠要点:1.失眠的概念及临床意义2.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目七:问饮食与口味要点: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临床意义2.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临床意义3.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涩、口苦、口咸的临床意义细目八:问二便要点:1.大便特别(便次、便质、排便感觉)的要点及临床意义2.小便特别(尿次、尿量、排尿感觉)的要点及临床意义第三单元望诊细目一:望神要点:得神、失神、假神的常见表现及临床意义细目二:望面色要点:1.常色与病色的区分2.五色主病的内容和机理细目三:望形态要点:1.望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意义2.望姿势特别(动静姿势、特别动作)的临床意义细目四:望头面五官要点:1.望头形、囟门、头发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2.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望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3.望齿、龈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4.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细目五:望皮肤要点:1.望斑疹的内容及临床意义2.望疮疡的内容及临床意义细目六:望排泄物与分泌物要点:观看痰、涕的临床意义细目七:望小儿指纹要点: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第四单元望舌细目一:舌诊原理要点:舌与脏腑的关系细目二:望舌质要点:1.舌色变化(淡白、红、绛、紫)的临床意义2.舌形变化(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舌下络脉)的临床意义3.舌态变化(强硬、痿软、抖动、歪斜、吐弄、短缩)的临床意义细目三:望舌苔要点:1.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的临床意义2.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临床意义3.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第五单元闻诊细目一:听声音要点:1.音哑与失音的临床意义2.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的概念及临床意义3.咳嗽、喘、哮、短气、少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4.呕吐、呃逆、嗳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目二:嗅气味要点:口气、病室气味特别的临床意义第六单元脉诊细目一:脉诊概说要点:1.寸口脉与脏腑的关系2.切脉指法3.寸口"三部九候"的概念细目二:正常脉象要点:1.正常脉象的特点2.正常脉象胃、神、根的含义细目三:常见病脉常见病脉(浮、沉、迟、数、虚、实、滑、涩、洪、紧、弦、细、微、濡、动、疾、结、促、代)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第七单元按诊要点:1.按肌肤的内容及临床意义2.按腹部辨痛苦、痞满、积聚的要点3.按胸部虚里的内容及临床意义第八单元八纲细目一:概述要点:八纲辨证的概念细目二:表里要点:1.表证与里证的概念2.表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三:寒热要点:1.寒证与热证的概念2.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四:虚实要点:1.虚证与实证的概念2.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五:阴阳要点:1.阴证与阳证的概念2.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细目六:八纲证候间的关系要点:1.证候相兼与错杂2.证候真假(寒热真假)第九单元病性辨证细目一:辨阴阳虚损证候要点:1.阳虚证、阴虚证的临床表现2.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要点细目二:气虚类证辨证要点:1.气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气陷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三:血虚类证辨证要点:血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四:气滞类证辨证要点:1.气滞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气逆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五:血病其他证辨证要点:1.血瘀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血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血寒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六:气血同病类证辨证要点: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特点细目七:津液类证辨证1.痰证的临床表现2.水停证的临床表现3.津液亏虚证的临床表现第十单元脏腑辨证细目一:心病辨证要点: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心血虚、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心脉痹阻证痰、瘀、寒、气四因的比较4.痰蒙心神、痰火扰神证的比较让知识带有温度。
问诊
1、表证辨汗 2、里证辨汗 3、局部辨汗
前额部疼痛连及眉棱骨,为阳明头痛;头部两侧疼痛为少阳头痛;枕部疼痛连及项部,为太阳头痛;头项痛, 为厥阴疼痛;头重如裹,为太阴头痛;头痛挚脑,为少阴头痛。
具体内容
01
方法
02
基本内容
03
问寒热
04问汗ຫໍສະໝຸດ 06问胃脘05
问头身
问腰腹 问饮食
问睡眠 问二便
问小儿
问情志 根据神情反常表现及其伴随症状进行查询。若病人并非年老体衰却健忘,伴有精神疲乏,多属精血 虚衰;病人自诉心烦,自觉怒火欲发,伴有小便短赤,多属热扰心神;病人(特别是中年女病人)时时悲伤欲哭, 多是脏躁证。
大便的排泄与脾胃的腐熟运化、肝的疏泄等关系密切,小便的排泄与肾的气化、脾肺的转输肃降、三焦的通 调关系密切,因此问二便的情况,可了解消化功能、水液代谢是否正常,也可为判断疾病寒热虚实提供依据。问 二便应着重询问大小便是否顺畅,了解排泄次数和时间、排泄物性状及伴随症状。①问大便。若大便艰难,排出 如颗粒状,称为便难。若病程短,多为实证,伴有发热,口渴,腹胀满而痛,是大肠热结;伴有少腹疼痛,口苦 尿黄,夹有水样粪便,是湿热互结。若病程长,多为虚证,伴有面色㑇白,神疲力乏,便时用力则出汗、咳喘、 气短,多为肺气虚;伴有面色萎黄,浑身无力,便时脱肛,多为脾气虚;伴有精神疲惫,四肢不温,小便清长, 多为肾气虚;伴有口干咽燥,心悸头晕,唇甲色淡,多为阴血亏损。若多日不大便称为便秘,伴有面红发热,口 中有臭味,口唇生疮,小便短赤,是实热便秘;伴有腹中胀痛,饮食减少,嗳气,胸胁胀闷,是气滞便秘;伴有 面色㑇白,精神疲惫,气短懒言,是气虚便秘;伴有头晕心悸,唇甲淡白,是血虚便秘;伴有腹痛,按压或热敷 则缓解,小便清长,是虚寒便秘。如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如水,称为泄泻。水泻如注或溏泻发生在冬春 季节,伴有恶寒,腹痛,肠鸣,多属寒伤脾胃;发生在夏季湿气旺盛时,伴有腹痛,肠鸣,身重甚至头胀痛,多 属湿伤脾胃;发生在夏季炎热时,伴有腹痛,肠鸣,胃脘胀闷,小便赤,多属暑伤脾胃;大便溏泄,排出的粪便 有奇异的腐臭,发生在暴饮暴食之后,伴有胃脘胀痛,不思食,吐酸水,多属食伤脾胃。大便溏薄,有时水泻, 粪便中夹有未消化食物,食后胃脘饱胀,面黄,无力,多属脾胃虚弱;大便溏泄时作时止,伴有腹痛,肠鸣,胸 胁胀痛,饮食减少,多属肝旺脾弱;黎明前大便泄泻,腹痛,肠鸣,伴有怕冷,四肢不温,神疲乏力,多属肾阳 虚弱。②问小便。应着重对色、量、质及伴随症状进行查询。
2015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必背歌诀:问诊歌
2015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必背歌诀:问诊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问年龄八睡眠,九十个人家族史,麻痘虫惊食风寒。
【简释】一问寒热,即问发热和怕冷情况:发热怕冷无汗为外感风寒;寒热往来为邪在半表半里;发热持续,热势鸱张,舌苔厚腻,为湿热内阻;夏季高热不退,无汗多尿为夏季热;午后低热,常伴盗汗,称为潮热,见于阴虚;怕冷、纳呆、神疲、多为里寒或阳虚之证;二问汗:白天汗多,稍动即出,为自汗;睡中汗出,称为盗汗;汗出如油,淋漓不止,是亡阳虚脱;汗出热不退,热病为邪气由表入里之象。
三问头身:头痛,发热,恶寒,为外感风寒;头痛呕吐,高热抽搐为邪热入营, 属急惊风;头痛神萎,似搐非搐,为正虚肝盛,属慢惊风;头晕而兼发热多因外感; 头晕而兼面白乏力, 多为气血不足; 肢体酸痛而兼发热多为外惑,或邪阻经络; 关节疼痛, 屈伸不利, 常见于痹证; 肢体瘫痪不用, 强直屈伸不利为硬瘫, 多为风痰入络, 血瘀气滞; 痿软屈伸不能为软瘫, 多因肝肾阴虚, 筋骨失养.四问二便:大便次数多而稀薄,为脾不健运;大便次数多,赤白粘冻,为湿热积滞;大便秘结,腹部胀痛,多为内有实热或阴虚津亏;大便排虫,伴有腹痛,为蛔虫病;便时哭吵,多为腹痛;小便清长,或夜间遗尿,为肾阳不足,下元不固;小便频多,溲时疼痛,为湿热下注,如热淋;小便刺痛,滴而不尽,或排出砂石,为石淋所致。
五问饮食:不思饮食,食而不多,为脾胃虚弱;胀满不思饮食,为伤食积滞;腹泻而不思食为脾失健运;能食而便多不化,形体消瘦,多见于疳证;渴喜饮冷为热证;渴喜饮热,或口不渴,则为寒证;频饮,口唇干燥,为胃阴不足,津液亏耗;渴不欲饮,则常为中焦有湿。
六问胸腹:前胸胀满而频咳,为风寒束肺,肺气失宣;胸部闷窒,哮鸣痰呼,为痰阻肺络,如哮喘;胸痛发热,咳嗽,气促,为肺炎喘嗽;胸闷心悸,面青气促,为心阳不振,心血瘀滞;心悸胸闷,头晕乏力,为心之气阴不足;脘腹饱胀,多为伤食积滞;腹痛隐隐,以脐周为主,见于蛔虫证;上腹或右胁胀痛,面目黄染,为湿热黄疸。
中医诊断学10讲问头身胸腹、问耳目、问睡眠
第七个,身体沉重。身体沉重,头重、身重,有种重的感觉,严重的时候出现重痛,《金匮要略》里面讲,头如裹,身如缠,腰重如带五千钱,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对这个湿的表现比较明显。头如裹,好像阿拉伯的,阿拉伯吧,少数民族,头上包了一块大包裹,一种重的感觉。身如缠,好像有绳子等缠在身上一样。腰重如带五千钱,什么叫腰重如带五千钱呢?过去的钱叫冥钱,是那个铜板,中间有一个孔,这个钱过去,我们现在有一个钱包把这个纸币几千几万都可以用个皮包放着,过去那个冥钱,要放上一百个两百个冥钱,那没办法拿,只有用个绳子把那个钱穿串起来,捆在腰上,把这个钱捆在腰上,所以它形容这种腰身犯沉重,腰重如带五千钱,好像带了五千个冥钱在身上一样,这是形容这种身重的表现,所以多半是水湿泛滥,或者气虚不运。热病后期以后气阴两虚,体质虚了,他也感到没劲,气虚,实际上还是虚了,气阴不足,感到身体很沉重,很疲倦,没劲,所以身重。
第四个是胁胀。胁胀肯定是肝胆的病变,肝胆经络的病变。属于经常见到的肝气郁结,病人最常见的就是胁胀,胸胁胀闷。肝胆经气不利,为什么会经气不利?最常见的原因有湿热阻滞于肝胆,肝胆湿热可以吧,饮停于胸胁可以出现胁胀,胸腔积液的时候,悬饮可以出现胁胀。所以这是第四个。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小儿诊法概要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小儿诊法概要中医执业医师考点:小儿诊法概要医生运用视、听、嗅、触等感觉功能以及与病人或知情者交谈,全面了解系统掌握疾病各种相关信息,以探求致病原因、病变部位、病势转归和病证特点,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中医方法。
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4种方法,称为四诊。
【儿科望诊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望诊包括整体望诊和局部望诊两部分。
1.整体望诊包括神、色、形、态四部分。
(1)望神:神,是脏腑功能与气血津液的外在表现,也指意识、精神状态和思维活动。
神,反映在目光、面色、表情、意识和体态上,故应从局部到整体仔细观察。
目为心之使、肝之窍,内通于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察目是望神的重点。
有神:黑睛圆大,目光炯炯,转动灵活,精神充沛,表情活泼,常可逗乐。
其面色红润,呼吸调匀,四肢活动自主,此为脏气清灵,气血调和。
有神是健康的表现,即使有病,也轻浅易治。
无神:目光呆滞,精神萎靡,面色晦暗,疲乏嗜睡,呼吸不匀,肌肉痿软,为有病或病情较重。
(2)望色:小儿面部皮肤薄嫩,故气血盈亏、色泽变化易于显露。
色泽即颜色与光泽,皮肤颜色分青、白、黄、赤、黑五种,简称五色。
面呈红色,多主热证;面呈白色,多主寒证虚证;面呈黄色,多为体虚、湿盛;面呈青色,主寒、主痛、主惊、主瘀;面呈黑色,主寒证、肾虚、痛证、瘀证、水饮内停。
(3)望形体:应按顺序观察头囟、躯干、四肢、毛发、指甲等部位。
凡毛发润泽、皮肤柔韧、肌肉丰满、筋骨强健、神态灵活者,属胎禀充足,营养良好,是身体健康的'表现。
毛发萎黄、皮肤干桔、筋骨软弱、肌瘦形瘠、神态呆滞者,多为禀赋不足,或后天营养失调。
头方发少、囟门迟闭,可见于佝偻病。
头大颈缩、前囟宽大、头缝裂开、眼珠下垂者,见于解颅。
皮肤干燥、缺少弹性、伴眼眶凹陷者,为脱水征象。
(4)望姿态:“阳主动,阴主静”。
喜伏卧者,多为内伤乳食;喜蜷卧者,多为内寒或腹痛;翻滚不安,呼叫哭吵,双手捧腹,多为腹痛;端坐喘促,痰鸣哮吼,多为哮喘;气促鼻煽,胸肋凹陷,常为肺炎喘嗽。
问诊2
(二)问目
(1)目昏 : 视物昏暗 , 模糊不清的 目昏: 视物昏暗, 目昏 症状。 症状。 (2)雀盲 : 白昼视力正常 , 每至黄 雀盲: 雀盲 白昼视力正常, 昏以后视力减退, 昏以后视力减退 , 视物不清的症 状。 (3)歧视 : 视一物成二物而不清的 歧视: 歧视 症状。 症状。 三者均为视力减退的病症。 三者均为视力减退的病症 。 皆多 由肝肾亏虚,精血不足所致。 由肝肾亏虚,精血不足所致。
2.刺痛 刺痛
【特征】 特征】 痛如针刺。 痛如针刺。 多为瘀血。 【病机】多为瘀血。 常见部位】 【常见部位】 虚里 小腹 腰。
3.冷痛 冷痛
【特征】 特征】 痛有冷感而喜暖。 痛有冷感而喜暖。 多为寒凝或阳虚所致。 【 病 机 】 多为寒凝或阳虚所致 。 常见部位】 【常见部位】 脘腹 腰 四肢
【虚实鉴别】 虚实鉴别】
(1). 突发耳鸣 , 声大如雷 , 按 突发耳鸣, 声大如雷, 之尤甚(耳鸣如潮) 或新病暴 之尤甚(耳鸣如潮),或新病暴 聋者多属实证。 聋者多属实证。 多由肝胆火盛或气血瘀阻或 药毒损伤所致。 药毒损伤所致。
(2). 渐觉耳鸣,声细如蝉,按 渐觉耳鸣,声细如蝉, 之可减(耳鸣如蝉), ),或久 之可减(耳鸣如蝉),或久 病渐聋者多属虚证。 病渐聋者多属虚证。 多由肝肾阴虚、 多由肝肾阴虚、脾气亏虚 所致。 所致。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常见于心气心阳不足、 常见于心气心阳不足、 心血心阴亏虚、 心血心阴亏虚、 心脉痹阻、心肾阳虚、 心脉痹阻、心肾阳虚、 胆郁痰扰等证。 胆郁痰扰等证。
五、问耳目
(一)问耳 一 问耳 1.耳鸣、耳聋: 耳鸣、 耳鸣 耳聋: 含义】 【含义】 "耳鸣 是指病人自觉耳内鸣响的 耳鸣"是指病人自觉耳内鸣响的 耳鸣 症状。 症状。 "耳聋 是指听力减退,甚至听觉 耳聋"是指听力减退 耳聋 是指听力减退, 完全丧失的症状。 完全丧失的症状。
中医问诊《十问歌》
中医问诊《十问歌》“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中医讲究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四诊就是望闻问切。
说到中医的四诊,就不得不提及中医问诊《十问歌》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
它很好地总结了中医问诊的要领,提示医生要通过全面的四诊合参,综合性的进行分析诊断,最后来判定病症。
大众学习中医问诊《十问歌》,可了解一些中医问诊知识,也会对就医起到指导作用。
一问寒热二问汗问寒热寒热是辨别患者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问寒热”指询问患者是否感觉怕冷或发热。
“寒”可分为:遇风觉冷,谓之恶风;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谓之恶寒;若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缓解,称为畏寒。
“热”包括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局部发热。
中医又根据寒热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以此细致辨别疾病,患者也可根据以下表现看看自己属于哪种症状:恶寒发热,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只感觉冷而不发热,称为但寒不热;只感觉发热而不怕冷,则为但热不寒;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问汗汗能反映人体阴阳和表里两方面变化,“问汗”主要诊察患者是否出汗及部位、时间、多少等。
表证辨汗:表证无汗多为外感风寒;表证有汗为表虚或表热证。
里证辨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者为自汗,这类人多为阳气虚损;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身大热而大汗出,多为里热炽盛;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者为战汗,多见于急性热病;汗出身热、烦躁不安、脉来急促,为邪盛正衰之危候。
局部辨汗:头部出汗可能是由于阳热或湿热;额部出汗,脉微欲绝,为元阳离散,虚阳浮越之危象;半身汗出者,无汗部位多为病侧,可因痰湿或风湿阻滞,或营卫不和,或中风偏枯;手足心多汗,多因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所致。
三问头身四问便问头身头痛有虚实之分。
中医诊断-问头身胸腹不适
• 古汉语的单音节词,常在不另造新字的基 础上采用增加音读的方法来派生新义、区 别词性;而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主要靠 增加音节的方法派生新词,而主要的方法 就是同义语素的叠用。
• “悸”与“动”连用,“满”与“闷”的 连用,“胀”与“满”的连用。
• 而近代汉语词汇发展中一个显著特征是 双音化趋势:限制单音节,发展双音节 ,容许三音节,四个音节达到饱和之后 又往往以简缩的形式回到双音节的模式 中去。
头身胸腹不适症状术语的演变规律:字的变化
• 指术语在演变中,由于通假字、同源字 、古今字、异体字以及多音字等原因术 语发生了变化。
• 头眩→头晕 • 胸满→胸闷 • 腹满→腹胀 • 体重→身重
词语组合、词义过渡与转移
• “头晕”的发展历程从大的脉络来说如下: • 头眩→头旋;头旋→旋运 • 眩运→旋晕;旋晕→头晕
• 宋金元时期,医学理论不断创新,临床各 科均得到了较大发展。在此期间的病名在 明清时期得以沿用。
• 明清时期可以见到“眩晕”、“头晕”、 “头眩”、“头旋”、“眩运”、“晕眩 ”等并存的情况:“眩晕”多做为病名出 现,“头晕”多作为症状名出现。也有将 “头晕”作为病名,但比较少见。
• 唐代已有“眩晕”之说,但未成为专用术语。
第四章 问诊 Inquiry examination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 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 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 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Inquiring about head, body, chest and abdomen
• 指询问头身胸腹除疼痛以外的其它不适,如头晕、 胸闷、心悸、胁胀、脘痞、嘈杂、腹胀、身重、 麻木、乏力等症状之有无,及其程度、特点等。 但需特别注意的是,这些不适只是疾病的单个症 状,导致的原因很多,因此必须结合其兼症综合 分析,才能确定其病证及寒热虚实。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复习:按胸腹
按胸腹胸腹各部位的划分如下:隔上为胸、隔下为腹。
侧胸部从腑下至十一、十二肋骨的区域为胁。
腹部剑突下方位置称为心下。
胃脘相当于上腹部。
大腹为脐上部位,小腹在脐下,少腹即小腹之两侧。
按胸腹就是根据病情的需要,有目的地对胸前区、胁肋部和腹部进行触摸、按压,必要时进行叩击,以了解其局部的病变情况。
胸腹按诊的内容,又可分为按虚里、按胸胁和按腹部三部分。
(1)按虚里:虚晨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为诸脉所宗。
探索虚里搏动的情况,可以了解宗气的强弱,病之虚实,预后之吉凶。
古人对此至为重视。
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为健康之征。
,其动微弱无力,为不及,是宗气内虚。
若动而应衣,为太过,是宗气外泄之象。
若按之弹手,洪大而博,属于危重的证候。
若见于孕妇胎前产后或痨瘵病者尤忌,应当提高警惕。
至于惊恐,大怒或剧烈运动后,虚里脉动虽高,但静息片刻即平复如常者,是生理现象。
如果其动已绝,它处脉搏也停止的,便是死候。
虚里按诊对于指下无脉,欲决死生的证候,诊断意义颇大。
(2)按胸胁:前胸高起,按之气喘者,为肺脏证。
胸胁按之胀痛者,可能是痰热气结或水饮内停。
肝脏位于右胁内,上界在锁骨中线处平第五肋,下界与右肋弓下缘一致,故在肋下一般不能扪及。
若扪及肿大之肝脏,或软或硬,多属气滞血瘀,若表面凹凸不平,则要警惕肝癌。
右肋胀痛,摸之热感,手不可按者,为肝痈。
疟疾日久,胁下出现肿块,称为疟母。
(3)按腹部:按腹部主要了解凉热、软硬度,胀满、肿块、压痛等情况,以协助疾病的诊断与辨证。
辨凉热:通过探测腹部的凉热,可以辨别病的寒热虚实。
腹壁冷,喜暖手按扶者,属虚寒证;腹壁灼热、喜冷物按放者,属实热证。
辨疼痛:凡腹痛,喜按者属虚,拒按者属实;按之局部灼热,痛不可忍者,为内痈。
辨腹胀:腹部胀满。
按之有充实感觉,有压痛,叩之声音重浊的,为实满;腹部膨满。
但按之不实,无压痛,叩之作空声的,为气胀,多属虚满。
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者,称为膨胀。
它是一种严重的病证,可分水臌与气臌。
执业医师考试资料 中医诊断学
2.头发
(3)脱发:片状脱发,显露圆形 或椭圆形光亮头皮,称为斑秃,多为 血虚受风所致。有头皮发痒、多屑、多脂
者,为血热化燥所致。
(二)望面部 1.望目
“五轮学说”。即瞳仁属肾,称为水 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 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 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3)卒然昏倒:指病人突然昏倒, 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醒 后如常的症状。属痫病,肝风夹痰上 逆,阻闭清窍所致。
三:望形态
(一)望形体的内容 (2)消瘦:体重明显下降,较标准体
重减少 10%以上者,一般可视作消瘦。若 形瘦食多,为中焦有火;形瘦食少, 是中气虚弱。
(二)望姿态的内容
卒然跌倒,不省人事,口眼 斜, 半身不遂者,属中风病。卒倒神昏, 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者, 属痫病。
蒙清窍所致者,多属实证,或本虚标实证。 由气虚、血亏、阴精不足,目失所养引起者, 多属虚证。
2.目昏、雀盲 目昏指视物昏暗,模糊不清。雀盲指白天视 力正常,每至黄昏以后视力减退,视物不清 的症状,亦称夜盲、雀目、鸡盲。
六:问睡眠 (一)失眠 营血亏虚,或阴虚火旺,心神失养,或 心胆气虚,心神不安者,属虚。 火邪、痰热内扰心神,心神不安,或食 积胃脘所致者,属实。 (二)嗜睡 困倦嗜睡,头目昏沉,肢体困重者,多 是痰湿困脾,清阳不升所致。 饭后困倦嗜睡,多因脾失健运,清阳不 升。 精神极度疲惫,神识朦胧,困倦易睡, 多因心肾阳虚,神失温养所致。 心肾不交证的失眠 不易入睡,心烦多 梦 七:问饮食与口味 (一)口渴与饮水 口渴欲饮,咽干鼻干唇燥,多燥邪伤津。 口干微渴,发热,脉浮数,多见于温热 病初期,邪热伤津不甚。 大渴喜冷饮,壮热,大汗出者,为里热 炽盛,津液大伤。 口渴咽干,夜间尤甚,颧赤盗汗,五心 烦热者,是阴虚津亏。 口渴而多饮,小便量多,形体消瘦者, 属消渴病。 渴不多饮,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 红绛者,属温病营分证。 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者,多 由痰饮内停所致。
中医诊断学问诊中的胸腹诊断特点
胸腹部疾病种类繁多,症状复杂多变,医生在问诊时应保 持警惕,谨防误诊或漏诊。如遇疑难病例,应及时请教上 级医师或进行会诊。
勿忽视细微症状
有时候患者的主诉可能比较细微或模糊,医生在问诊时应 耐心细致,不要忽视这些细微症状,因为它们可能是疾病 的重要线索。
注意患者心理变化
在问诊过程中,医生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如有无因疾 病产生的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 干预。
腹泻是胃肠道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可能由感染、食物中毒、肠道炎症等引起。腹泻的特点包括大便次数、 性状、伴随症状等,有助于判断病情。
腹部肿块
腹部肿块可能是由肿瘤、囊肿、炎症等引起的局部隆起。腹部肿块的特点包括肿块大小、形状、质地等,有 助于评估病情及制定治疗方案。
05
胸腹诊断的注意事项与误区
注意事项
意义
胸腹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内藏心肺肝脾肾等脏腑,许多疾病都会在胸腹部表现 出症状。因此,胸腹诊断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辨证施治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 意义。
胸腹诊断的历史渊源
古代中医文献记载
早在《黄帝内经》等古代中医文献中 ,就有关于胸腹诊断的详细记载,为 后世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代医家经验总结
中医诊断学问诊中的胸腹诊 断特点
contents
目录
• 胸腹诊断概述 • 胸腹部位的划分与生理特点 • 胸腹诊断的方法与技巧 • 胸腹诊断的常见病症与特点 • 胸腹诊断的注意事项与误区 • 胸腹诊断的实践应用与案例分享
01
胸腹诊断概述
胸腹诊断的定义与意义
定义
胸腹诊断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观察、询问和检查患者的 胸腹部症状与体征,以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位。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问疼痛部位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问疼痛部位问疼痛部位是考试要求掌握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1.头痛阳明经与任脉行于头前,故前额连眉棱骨痛,病在阳明经;太阳经与督脉行于头后,故后头连项痛,病在太阳经;少阳经行于头两侧,故头两侧痛,病在少阳经;足厥阴经系目系达巅顶,故巅顶痛,病在厥阴经等;2.胸痛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时痛时止者,多因痰、瘀等邪阻滞心脉所致,可见于胸痹等病;胸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冷者,多因心脉急骤闭塞所致,可见于真心痛等病;胸痛,颧赤盗汗,午后潮热者,多因肺阴亏虚,虚火灼络所致,可见于肺痨等病;胸痛,咳喘气粗,壮热面赤者,多因热邪壅肺,肺络不利所致,可见于肺热病等病;胸痛,壮热,咳吐脓血腥臭痰者,多因痰热阻肺,热壅血瘀所致,可见于肺痈等病;3.胁痛胁痛多与肝胆病变有关;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火盛、肝阴亏虚及饮停胸胁,均可导致胁痛;4.胃脘痛因寒、热、气滞、瘀血和食积所致者,属实证;因胃阴虚或胃阳不足,胃失所养引起者,属虚证;5.腹痛因寒、热、寒湿、湿热、气滞、瘀血、结石、虫积和食积等所致者,多属实证;因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所致者,多属虚证;6.腰痛腰部经常酸软而痛,多因肾虚所致;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重,多因寒湿所致;腰部刺痛,或痛连下肢者,多因瘀血阻络或腰椎病变所致;腰部突然剧痛,向少腹部放射,尿血者,多因结石阻滞所致;问疼痛的性质1.胀痛指疼痛兼有胀感的症状;是气滞作痛的特点;但头目胀痛,则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所致;2.刺痛指疼痛如针刺之状的症状;是瘀血致痛的特点;3.冷痛指疼痛有冷感而喜暖的症状;寒邪阻滞经络,为实证;阳气亏虚,脏腑经脉失于温煦为虚证;4.灼痛指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凉的症状;火邪窜络所致者,为实证;阴虚火旺所致者,为虚证;5.重痛指疼痛兼有沉重感的症状;多因湿邪困阻气机所致;6.酸痛指疼痛兼有酸软感的症状;多因湿邪侵袭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亦可因肾虚骨髓失养引起;7.绞痛指痛势剧烈,如刀绞割的症状;多因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8.空痛指疼痛兼有空虚感的症状;多因气血亏虚,阴精不足,脏腑经脉失养所致;9.隐痛指疼痛不剧烈,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的症状;多因阳气精血亏虚,脏腑经脉失养所致;10.走窜痛若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称之为窜痛,多因气滞所致;四肢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多见于痹病,因风邪偏胜所致;。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问诊 (2)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问诊细目一问诊内容明代医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十问篇》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细目二问寒热恶寒发热——表证的特征性症状但寒不热——寒证的寒热特征实热但热不寒——潮热但热不寒——微热细目三问汗自汗与盗汗自汗与盗汗并见——气阴两虚证绝汗——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战汗——疾病好转或恶化的转折点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的症状局部汗出(头汗、手足心汗、半身汗、阴汗)细目四问疼痛头痛前额部连眉棱骨痛——阳明经侧头部痛,痛在两侧太阳穴附近为甚——少阳经后头部连项痛——太阳经巅顶痛——厥阴经全头重痛——太阴经脑中痛,或牵及于齿——少阴经头痛胸痛——心肺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时痛时止——胸痹胸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冷——真心痛胸痛,壮热面赤,喘促鼻煽——肺热病胸痛,颧赤盗汗,午后潮热,咳痰带血——肺痨胸痛,壮热,咳吐脓血腥臭痰——肺痈胁痛——肝胆病变有关※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火盛※肝血瘀阻※饮停胸胁胃脘痛——胃失和降,气机不畅腹痛※大腹——脾胃※小腹——膀胱、大小肠及胞宫※少腹——肝经◆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腹胀、呕吐、便闭——肠痹或肠结◆全腹痛,有压痛及反跳痛——腹部脏器穿孔◆脐外侧及下腹部突然剧烈绞痛,向大腿内侧及阴部放射,尿血——结石腰痛腰部经常酸软而痛——肾虚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重——寒湿腰部刺痛,或痛连下肢——瘀血阻络腰部突然剧痛,向少腹部放射,尿血——结石阻滞细目五问头身胸腹头晕——肝火、痰、瘀、湿头晕而胀,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肝火上炎头晕胀痛,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细——肝阳上亢头晕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气血亏虚头晕且重,如物裹缠,痰多苔腻——痰湿内阻头晕耳鸣,腰酸遗精——肾虚精亏若外伤后头晕刺痛——瘀血阻络胸闷—与心、肺等脏气机不畅胸闷,心悸气短——心气不足,或心阳不足胸闷,咳喘痰多——痰饮停肺胸闷,壮热,鼻翼煽动——热邪或痰热壅肺胸闷气喘,畏寒肢冷——寒邪客肺胸闷气喘,少气不足以息——肺气虚或肾气虚所致心悸※心胆气虚※胆郁痰扰※心阳不足※心阴血亏虚※心脉痹阻※脾肾阳虚脘痞脘痞,嗳腐吞酸——食积胃脘脘痞,食少,便溏——脾胃气虚脘痞,饥不欲食,干呕——胃阴亏虚脘痞,纳呆呕恶,苔腻——湿邪困脾脘痞,胃脘有振水声——饮邪停胃腹胀※腹部时胀时减而喜按——虚证※持续胀满不减而拒按——实证鼓胀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麻木、疲乏>>麻木※气血亏虚※风寒入络※肝风内动※风痰阻络※痰湿※瘀血>>疲乏※气血亏虚※阳气虚衰※脾虚湿困细目六问耳目>>耳鸣、耳聋※实证※肝胆火盛※肝阳上亢※痰火壅结※气血瘀阻※风邪上袭※药毒损伤耳窍>>虚证※肾精亏虚※脾气亏虚※肝阴血不足实——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之鸣声不减虚——渐起耳鸣,声细如蝉,按之可减,或耳渐失聪而听力减退目眩※实者——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及痰湿上蒙清窍※虚者——气虚、血亏、阴精不足,目失充养目昏、雀盲※目昏是指视物昏暗不明,模糊不清※雀盲是指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病因——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细目七问睡眠失眠※不易入睡,甚至彻夜不眠,兼心烦不寐——心肾不交※睡后易醒,不易再睡者,兼心悸、便溏——心脾两虚※睡眠时时惊醒,不易安卧——胆郁痰扰※夜卧不安,腹胀嗳气酸腐——食滞内停嗜睡※困倦嗜睡,伴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痰湿困脾※若饭后嗜睡,兼神疲倦怠,食少纳呆——脾失健运※大病之后,精神疲乏而嗜睡——正气未复※精神极度疲惫,神识朦胧,困倦欲睡,肢冷脉微——心肾阳衰细目八问饮食与口味※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口渴咽干,鼻干唇燥,发于秋季——燥邪伤津※口干微渴,兼发热——外感温热病初期※大渴喜冷饮,兼壮热面赤,汗出,脉洪数——里实热证※口渴多饮,伴小便量多,多食易饥,体渐消瘦——消渴病※口渴咽干,夜间尤甚,兼颧红盗汗,舌红少津——阴虚证口渴与饮水——渴不多饮※渴不多饮,兼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苔黄腻——湿热证※※口渴饮水不多,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温病营分证渴喜热饮,饮水不多,或饮后即吐——痰饮内停※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瘀血内停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食欲减退,兼见面色萎黄,食后腹胀,疲乏无力——脾胃虚弱※纳呆食少,兼见脘闷腹胀,头身困重,便溏苔腻——湿邪困脾食欲与食量——厌食※厌食,兼脘腹胀满,嗳气酸腐,舌苔厚腻——食滞胃脘※厌食油腻之物,兼脘腹痞闷,呕恶便溏,肢体困重——湿热蕴脾※厌食油腻厚味,伴胁肋胀痛灼热,口苦泛呕,身目发黄——肝胆湿热食欲与食量——消谷善饥※消谷善饥,兼多饮多尿,形体消瘦——消渴病※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泄——胃强脾弱食欲与食量——饥不欲食、除中>>饥不欲食兼脘痞,胃中有嘈杂、灼热感,舌红少苔,脉细数——胃阴不足>>除中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称为“除中”是假神的表现之一,因胃气败绝所致※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涩、口苦、口咸※口淡——脾胃虚弱证※口甜——脾胃湿热或脾虚※口黏腻——痰热内盛、湿热蕴脾及寒湿困脾※口酸——肝胃郁热或饮食停滞※口涩——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口苦——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口咸——肾病或寒水上泛细目九问二便>>大便异常——便次异常※便秘※胃肠积热※阳虚寒凝※气血阴津亏损※腹内癥块阻结>>泄泻※外感风寒湿热疫毒之邪※饮食所伤※食物中毒※痨虫※寄生虫寄生于肠道※情志失调※脾肾阳气亏虚>>完谷不化——脾虚、肾虚或食滞胃肠>>溏结不调——肝郁脾虚所致若大便先干后溏,多属脾虚>>脓血便——湿热疫毒>>便血——脾胃虚弱、胃肠积热、湿热蕴脾、气血瘀滞※远血:便黑如柏油,或便血紫暗,多见于胃脘等部位出血※近血:便血鲜红,血附在大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滴出者,内痔、肛裂大便异常——排便感异常※肛门灼热——大肠湿热(湿热泄泻或湿热痢疾)※里急后重——湿热内阻(湿热痢疾)※排便不爽——湿热蕴结、肝气犯脾,食滞胃肠※大便失禁——脾肾虚衰(久病年老体衰,或久泻不愈)※肛门重坠——脾虚中气下陷(久泻或久利不愈)小便异常——尿次异常>>小便频数※小便短赤,频数急迫——淋证——湿热蕴结下焦※小便澄清,频数量多,夜间明显——肾阳虚或肾气不固>>癃闭※实证——湿热蕴结、瘀血、结石、湿热、败精阻滞、阴部手术※虚证——老年气虚,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尿量增多※清长量多——虚寒证※多饮多尿而形体消瘦——消渴病——肾阴亏虚>>尿量减少※小便短赤量少——实热证,或汗、吐、下后伤津※尿少浮肿——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水湿内停小便异常——排尿感异常※尿道涩痛——淋证——湿热蕴结、热灼津伤、结石或瘀血阻塞细目十问经带经期异常——七天以上,连续两个周期以上>>月经先期——脾气亏虚、肾气不足,或因阳盛血热、肝郁化热、阴虚火旺>>月经后期※营血亏损、肾精不足,或因阳气虚衰(虚证)※气滞或寒凝血瘀,痰湿阻滞(实证)>>月经先后不定期——肝气郁滞,或脾肾虚损经量异常>>月经过多——热伤冲任;气虚;瘀阻胞络>>月经过少——虚者:精血亏少实者:寒凝瘀阻,痰湿阻滞闭经、痛经、崩漏>>闭经——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阴虚血燥,血海空虚;或因痨虫侵及胞宫,或气滞血瘀、阳虚寒凝、痰湿阻滞胞脉>>痛经※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气滞或血瘀※小腹冷痛,得温痛减——寒凝或阳虚※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气血两虚崩漏※经来势急,出血量多者,称为崩,或称崩中※经来势缓,出血量少者,称为漏,或称漏下热伤冲任脾肾气虚瘀阻冲任带下异常(白带、黄带)※经白带——脾肾阳虚、寒湿下注※经黄带——湿热下注、湿毒蕴结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属A.少阳病B.疟疾C.热入血室D.表寒证E.阳明病『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常见于疟疾。
问头身胸腹不适要点速记及歌诀问头身胸腹不...
问头身胸腹不适要点速记及歌诀问头身胸腹不...问头身胸腹不适要点速记及歌诀问头身胸腹不适是指询问头身胸腹除疼痛之外的其他不适或异常感觉的有无及特点。
(一)头晕指患者自觉头脑眩晕,轻者闭目自止,重者感自身或眼前景物旋转,不能站立的症状。
(二)胸闷是指患者自觉胸部痞塞满闷的症状。
胸闷与心、肺等脏气机不畅,肺失宣降,肺气壅滞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心悸指患者自觉心慌心跳,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因受惊而发,或心悸易惊者,谓之惊悸;无明显外界诱因,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悸动不安者,谓之怔忡。
(四)胁胀指患者自觉一侧或两侧胁部胀满不舒的症状。
由于肝胆居于右胁,其经脉又皆分布于两胁,故胁胀多与肝胆病变有关。
(五)脘痞患者自觉胃脘胀闷不舒的症状,是脾胃病变的表现。
(六)腹胀指患者自觉腹部胀满,痞塞不适,甚则如物支撑的症状。
(七)身重指患者自觉身体沉重的症状,其症主要与水湿泛溢及气虚不运有关。
(八)身痒指患者自觉全身皮肤瘙痒不适的表现。
多由风邪袭表、血虚风燥、湿热浸淫所致,多见于风疹、瘾疹、疥疮、黄疸等疾病。
(九)麻木指患者自觉皮肤发麻,或肌肤感觉减退甚至消失的症状,亦称不仁。
(十)拘挛指手足筋肉挛急不舒,屈伸不利的症状。
多因寒邪凝滞或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
(十一)乏力指患者自觉肢体懈怠。
多因气血亏虚或湿困阳气所致。
速记歌诀头晕症状多因成,肝亢目眩兼耳鸣,胸闷呕恶痰湿盛,面白舌淡血不荣,耳鸣遗精腰酸软,肾虚失养髓海空,气机不畅胸闷心,心慌不安为心悸,惊悸怔忡需分清,肝胆胁胀脘痞胃,气滞腹胀湿重身,身重因湿困阳气,嗜卧懒言脾病知,乏力或虚或脾湿,麻木或虚或肝风。
原文详情:网页链接#中医##中医学习##问诊#。
中医诊断问头身胸腹疼痛不适
下载后 可窜痛胀闷为气滞,刺痛为血瘀。如寒热往来,口苦咽干 ,目眩,烦呕等为少阳证。 5.脘腹痛 一般讲暴痛,疼痛剧烈,部位固定,按之痛剧或拒按多 实;久痛,食后痛减,隐隐作痛,无固定部位,喜按,按之痛减多 虚。 (1)胃脘痛:疼痛喜暖恶冷,口吐清水,遇冷加重为胃寒;反酸 口渴喜冷饮为胃热;按之痛减,得食痛减,属胃虚;痛如刺,痛处 不移,或有包块为血瘀。胃脘胀满,恶食嗳腐,为宿食停滞。胃热 便黑为胃脘痈。 (2)腹痛:痛在脐周,得热则减,遇冷则甚,喜温喜按属虚寒; 绕脐而痛,乍痛乍止,痛时起包块,异食为虫积痛。腹痛而胀,拒 按,便秘,喜热,为实寒痛;痛而喜冷恶热,口渴舌燥,属实热痛 ;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针刺,日轻夜重,或有积块,舌有瘀斑,为 血瘀痛;痛无定处,痛而胀,时减,为气滞痛;腹痛发热,下痢脓 血,里急后重,为湿热实证。 (3)少腹痛:胀满而痛,多属肝郁气滞;刺痛或痛甚于胀属血瘀 。 (4)小腹痛:疼痛硬满,小便不利,属膀胱蓄水;小便自利属下 焦蓄血。
下载后 可复制文字哦
中医诊断 问头身胸腹疼痛不适
01
问清部位、性质、时间 《景岳全书·传忠录》曰:“问其头可察上下,问其身可察表里。 ” 1.头痛 (1)部位:后头痛连及项背属太阳经,巅顶疼痛属厥阴经,前额 连及眉棱骨痛属阳明经,侧头痛属少阳经,头痛连齿属少阴经。 (2)性质:《医学入门》曰:“暴痛为外感,久痛为虚损。”头 痛无休止,疼痛剧烈,伴发热恶寒是外感;时痛时止,或绵绵作痛 ,多为内伤;劳累后加重多属气虚;头痛隐隐,兼烦热为血虚;头 痛沉重为痰湿;头痛如裹为湿困。头目眩晕,兼耳鸣,多属肝阳头 痛;若兼心烦目赤,口苦易怒,为肝火头痛。 (3)时间:上午头痛多属气虚,下午头痛多属血虚,白天头痛多 属阳虚,夜间头痛多属阴虚。 2.身痛 全身酸痛,兼发热恶寒,多属外感;久病身痛多属气血不 足;腰痛酸软发冷,为肾阳虚;腰痛无冷感,兼有咽干耳鸣等是肾 阴虚;四肢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酸麻,或关节肿胀沉重多属痹证 。 3.胸痛 胸痛发热,咳吐脓血或黄脓痰为肺热或肺痈;胸痛潮热, 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为肺痨;久病胸痛,痛彻肩背,反复发作, 剧则面唇青紫,为胸痹;胸痛如刺固定不移,属血瘀。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中医问诊6个常见考点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中医问诊6个常见考点问诊是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系统而有目的的询问。
包括病人的体质、生活习惯、起病原因、发病及治疗经过、现在的症状及过去的病史、家族史等。
具体来讲,可以包括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等。
问寒热寒热的产生,主要决定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是机体正邪相交的表现。
但寒不热:病人感觉寒冷,而不发热。
属于阳气不足的虚寒证。
但热不寒:病人发热,不感觉冷或反而怕热,为里热症。
若高热伴见口渴喜冷饮,出汗、大便秘结为实热证。
若午后低热,伴有手足心发热,夜间出汗,两颧发红者为里虚热证。
恶寒发热:病人自觉怕冷而体温升高。
表示外感病的初起。
寒热往来:寒与热交替出现。
寒热往来定时者,为疟疾。
寒热往来不定时者,伴两胁胀痛、口苦为肝胆病。
问汗汗出与阳气盛衰、津液盈亏相关。
无汗:外感病寒邪,发热、怕寒、头痛无汗者为表实证。
出汗:外感风邪,发热、怕风汗出者,为表虚证。
自汗:白天稍活动即出汗,常伴疲劳乏力、气短畏寒,阳气虚损所致,多为内伤病。
盗汗:指夜间睡着后出汗,伴有发热、颧红、心烦、失眠多梦、口干舌燥,为阴虚内热所致,为内伤病。
问疼痛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以观察病情。
头痛:突然头痛,痛无休止、伴有怕寒发热,多为外感实证。
头痛时发时止,有胀痛劳累后加重,或伴有眩晕者,多为内伤虚症。
胸痛:肺热之胸痛以一侧为多,发热咳嗽、痰黄而稠;胸痹证之胸前心区有重压感,或刺痛,反复发作,伴有心悸气短;肝胆病疼痛表现为两胁胀痛不适;胃病疼痛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伴有嗳气吐酸水。
问睡眠失眠:入睡难或睡中易醒,醒后难以入睡或易惊醒,或彻夜不眠。
多为阴血不足,心失所养。
常伴有心悸、多梦、耳鸣、潮热等症。
如痰火食积内忧失眠,常伴有面红、气短、口渴、胃部不适等症。
嗜睡:睡意很浓,经常不由自主地入睡。
若年高体虚者多属心肾阳虚;肥胖者多伴有腹胀、痰多,为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
问饮食口味包括了解饮水多少,喜冷喜热,食欲与食量,口中异常味觉等方面。
问诊妙法录之问胸篇
问诊妙法录之问胸篇中医学中的胸部,一般指膻中穴附近的这个部位,膻中穴的位置:如果男性寻找的话,可以拿一把尺子横在两个乳头之间,您的两个乳头中间那个平均距离的点,就是膻中穴了;女性查找比较困难,需要从中间开始数胸肋,人的正中线所在的第四根胸肋的位置就是膻中穴了。
这个位置有个特点,就是它也属于人体脏腑的重镇。
它向上一点,就是心肺所在,向下一点,就是其他脏腑所在。
所以一般人得了病,这个部位都会比较痛苦。
我们去查阅书籍的话,就会发现,很多疾病,都会在这个部位有反应。
大家平时诊病的时候,必须要去探查这个部位的情况,这样才能确定有没有邪气在体内,以便于判断用药是该补还是该泄。
凡是胸腹部很胀很满的情况下,不可以只用补药;凡是胸腹部不胀满的情况,不可以单独使用攻邪的药物,这是用药的基础。
大家要注意单独两个字,比如您腹部很胀满,我给您用一些大补的药物,这就不对了,需要攻守得当,先照顾到您胸腹胀满这个前提。
但是大家要注意一点,就是痞和满是两个概念,必须要区分开。
满的情况,是指这个人胸腹部位很涨,按上去觉得很硬,这是有强大的邪气在里面的表现,必须要用攻邪药物驱除。
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想吃饭,平时不知道饿,吃饭纯粹是为了执行任务。
这个时候按一按,你就会发现虽然肚子感觉很涨,但是按的时候里面并不是很硬,只是有股气在,似有似无的感觉,这就是痞气的问题了。
这种情况,往往不是邪气的缘故,但是也不排除邪气跑到了胸中的可能,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因为脾土虚弱,不能运化的缘故。
有些医家不懂得辩证的道理,但凡见到不爱吃饭,胸闷的,不管其是不是真的胀满,就随意下药,这样一下子就弄反了,问题往往会很严重。
有时候病家病于脏腑虚弱的,必须要用补药的,也必须认真辩证,不要乱用。
能不能用补,就在于其胸腹部是不是真的胀满,如果你辩证后觉得是真的胀满,那么用药也需要慢慢加量,在没有起到反效果后,再加大用量,这才是用补药的高明之法,凡是一上来就开大量补药,而病家又不是属于病危类病人的这类医生,基本属于会让人无奈的那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头晕
头脑有昏沉晕糊之感,病重者感觉自身或景物旋转,站立不稳。
实: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痰湿内阻、瘀血阻滞。
虚:气血亏虚、肾虚精亏。
头晕胀痛,口苦,易怒,脉弦数者,多因肝火上炎、肝阳上亢所致。
头晕而重,痰多苔腻者,多因痰湿内阻,清阳不升所致。
外伤后头晕刺痛者,多因瘀血阻滞脑络所致。
头晕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者,多因气血亏虚所致。
头晕耳鸣,腰酸遗精者,多因肾虚精亏,髓海失养所致。
二、心悸
患者经常自觉心慌,心脏跳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
引起心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实证(心神被扰):胆郁痰扰、心脉痹阻、水气凌心等。
虚证(心神失养):心气心阳亏虚、心阴心血不足、心胆气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