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栏目与传统文化的对接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分析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分析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分析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而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

本文从节目形式、内容特色、受众反应等方面对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进行分析。

一、节目形式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形式多样,常见的形式有选秀、讲座、真人秀、歌舞晚会等。

其中,选秀节目以《中国好声音》《中国新歌声》为代表,通过声音来传播传统文化,让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讲座节目以《国家宝藏》为代表,通过讲述博物馆中的文物故事,让观众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真人秀节目以《舌尖上的中国》《非诚勿扰》为代表,通过展示中国的美食和传统文化习俗,让观众了解中国的文化魅力;歌舞晚会则以《春节联欢晚会》为代表,通过演唱歌曲、表演舞蹈等形式展示传统文化元素,传递喜庆祥和的氛围。

二、内容特色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内容特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突出中国特色。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往往强调中国特色,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展现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

2.提高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往往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知识,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提高了文化素养。

3.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通过展示传统文化元素,推广传统文化知识,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让观众更加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

三、受众反应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在观众中反响热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观众认为这类节目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视听效果好,能够传递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文化自信。

此外,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还能够引导观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提高观众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同感。

总之,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通过多种形式和特色,为观众提供了娱乐与文化相融合的节目内容,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更多的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也将会出现,推广传统文化知识,传承文化遗产,为我国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CCTV-4《中国新闻》栏目中国传统节日的报道框架浅析

CCTV-4《中国新闻》栏目中国传统节日的报道框架浅析

CCTV-4《中国新闻》栏目中国传统节日的报道框架浅析CCTV-4《中国新闻》栏目是中国最重要的国际新闻报道平台之一,每天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平台,传递着中国的新闻信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信息。

在节目中,也经常会对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行特别报道,以展示中国丰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新闻》栏目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报道框架,来探讨其报道方式和特点。

一、节日报道的主题选择在《中国新闻》栏目中,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报道是根据节日的时间和重要程度来确定的。

通常来说,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力的,因此会成为《中国新闻》栏目报道的主题之一。

也可能会针对一些地方性的传统节日进行报道,如元宵节、龙抬头节等。

二、节日报道的内容安排在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报道时,《中国新闻》栏目会从多个方面进行内容安排,以展现出中国古老而丰富的传统文化。

具体来说,报道内容通常包括以下方面:1. 节日的历史渊源报道者会在节目中介绍所报道节日的历史渊源,包括节日起源、发展过程、历史典故等。

这可以帮助海外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增进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2. 节日的习俗和传统《中国新闻》栏目会对所报道的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民俗风情、传统习俗等进行介绍,例如春节的拜年、放鞭炮,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等。

这些内容能够让观众深入了解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节日生活,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3. 节日的现代发展节目也会对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报道,如春节期间的旅游热点、年俗变迁等。

这使得报道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的内涵,也能够反映出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三、报道手段和技巧《中国新闻》栏目作为中国的国际新闻报道平台,具备先进的报道手段和技巧,对传统节日的报道也会采用多种方式呈现:1. 图片、视频展示节目在报道传统节日时,通常会通过高清图片和视频的展示,来展现节日的盛况和热闹场面,让海外观众通过视觉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喜庆氛围。

从《百家讲坛》看传统经典文化与电视传播媒介融合

从《百家讲坛》看传统经典文化与电视传播媒介融合

从《 百家讲坛》 看传统经典文化与电视传播媒介融合
罗 燕
摘 要 :百 家讲 坛 》 2 0 年 改版 以后 , 综 合 竞 争 力进 一 步 增 强 , 视 率 日创 新 高 , 响 力 日益 扩 大 。 《 家讲 坛》 《 自 05 其 收 影 百 已经 成 为 科 教 频 道 品 牌 栏 目。 近 几年 来 , 种 商品 利 益 的 节 目层 出不 穷 ,百 家 讲 坛 》 被 卷 入 商 品 文 化 经 济 的 大 浪 潮 中 , 各 《 也 为 了提 高 收视 率使 文 本表 面化 、 浅化 , 肤 导致 传 统 经典 文 学 的精 髓 缺 失 , 对 于 中 国 经典 传 统 文 化 无 疑 是 一 个撞 击 。 《 这 从 百 家讲 坛》 传 统 经 典 文 化 与 电视 传 播 媒 介 的 融 合 , 析 其 生长 、 扎 、 熟 、 大 、 落 的 过 程 , 对 这 一 融合 进 行 反 思 。 看 分 挣 成 壮 衰 并
关 键 词 : 百 家讲 坛 》 传 统 经 典 文化 : 《 : 电视 媒 介 : 合 融
中图 分 类 号 : 0 l2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19 (02 0 — 15 0 1 7 — 99 2 1 )2 0 4 — 2
作 者 简 介 : 燕(9 2 )女 , 罗 1 8 一 , 吉首 大学 ( 南 吉 首 4 6 0 ) 学 与 新 闻 传播 学 院硕 士研 究 生 。 湖 1 0传统文化
的理解 能力 , 文本表 面 化 、 浅化 。但这 样一 来 , 把 肤 传
统 经典 文化 中的经典 也就 消失 了 ( ) 二 受众 的文化 水 平分层
( ) 一 经典 传统 文化 与 电视媒 介 融合

文化类电视节目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文化类电视节目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文化类电视节目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作者:王琦来源:《声屏世界》 2017年第11期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精彩纷呈。

广电媒体作为大众主流媒体,弘扬和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责无旁贷。

近年来,随着中央电视台和一些省级卫视部分文化类节目的热播,赢得了社会广大观众的一片叫好声。

这些节目从不同的角度,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电视节目的形态有机结合,生动展现了华夏文明中的文化魅力,形成了独特的电视文化现象,在节目的创新以及节目的深度、广度、精度上具有示范意义。

关键词:文化类电视节目电视文化节目创新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唯一没有出现过文化断层的国度。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文化具有深邃的丰富内涵以及历史价值。

笔者认为,广播电视媒体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应起到主导作用,充分体现与发挥好媒体的作用与功能,让电视节目成为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主渠道。

文化类节目热播赢好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多元又精彩。

而现今不可回避的现状是,当下我们国家的年轻一代,基本没有时间接触到四书五经,没有意识去翻阅经史子集……这样的情况一旦蔓延,民族文化将会出现问题,民族精神将会受到损伤。

面对这一现状,广电媒体应担起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开办出有特色、有品味、有价值的原创文化类节目,在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中发挥引领作用。

可喜的是,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及部分省级广电媒体,陆续推出了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绿水青山看中国》《见字如面》《耳畔中国》等一批有内涵、有品味、有质量的文化类热播节目,掀起了电视文化节目的一波波热浪,赢得了观众的眼球,收获了好声一片。

这些节目从不同的方面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现代电视节目形态有机结合,生动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了独特的电视文化现象。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于2001年7月开播的一档科教文化类讲座式栏目。

这个栏目坚持以“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宗旨,从创办至今,邀请数以百计的历史、文化、医学、经济、科技、军事、音乐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为观众授课。

从《百家讲坛》浅析电视节目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与发展

从《百家讲坛》浅析电视节目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与发展

从《百家讲坛》浅析电视节目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与发展内容提要在当今众多的电视节目中,《百家讲坛》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当代生活的紧密结合,以及对广大观众在传统文化普及和深入了解方面的探求,受到观众的热烈期待和欢迎。

虽然与其他电视节目相比,《百家讲坛》的学术性相对较强,但专家的精彩讲解和形式的新颖别致,使这个节目并没有陷入曲高和寡的境地,而是不断刷新着收视记录。

可以说,《百家讲坛》是电视节目的大胆创新,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此,本文以《百家讲坛》为研究对象,探讨电视节目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和发展问题。

关键词百家讲坛电视节目传统文化传承一、引言 (3)二、简析电视节目 (3)(一)电视节目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3)(二)《百家讲坛》的出现 (4)三、电视节目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和发展 (4)(一)创新之道 (4)(二)发展之道 (8)四、结语 (11)注释 (11)参考文献 (11)一、引言在当今众多的电视节目中,《百家讲坛》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当代生活的紧密结合,以及对广大观众在传统文化普及和深入了解方面的探求,受到观众的热烈期待和欢迎。

可以说,《百家讲坛》是电视节目的大胆创新,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简析电视节目(一)电视节目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对于电视节目,大家并不陌生。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电视机的出现和普及,人们可以在家里通过调换频道观看不同的电视节目,以电视机为媒体的文化传播方式从此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

在文化传播的众多手段中,电视具有无法比拟的传播效率,由于集声音、画面和文字于一体,所以相对文字和广播等传播手段来说,电视更为直观、生动,在信息的交流上也更加广泛,对观众的认知能起到良好的强化作用。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相当一部分传统文化由于曲高和寡而处于被淡忘和冷落的尴尬之中,传承传统文化成为社会的当务之急。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分析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分析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分析1. 引言1.1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定义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是指以传统文化为内容核心,通过电视媒介形式呈现的节目。

传统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文学艺术、历史故事等内容,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节目中,旨在通过娱乐的方式向观众传达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定义还包括了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演绎和创新,通过现代化的制作技术和表现形式,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这类节目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更好地服务于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诉求。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定义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不仅涵盖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也体现了现代电视节目对文化传播和价值观塑造的积极意义。

通过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呈现和传播,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为当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定义不仅仅是对节目形式和内容的界定,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和担当。

1.2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

当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电视媒体也开始尝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综艺节目中,以满足观众对文化内涵的需求。

最初,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主要以纪录片、访谈、文化讲座等形式呈现。

这些节目主要以传统文化的介绍和解读为主,旨在向观众传递更多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些节目开始采用综艺娱乐的形式,加入互动环节和娱乐元素,使传统文化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

通过游戏环节、表演、真人秀等方式,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使节目更具观赏性和参与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传媒的进步,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也逐渐走向多样化和全方位发展。

从交互视角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创新进路——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

从交互视角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创新进路——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

声屏世界2024/2从交互视角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创新进路———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阴程振雨安佳维摘要:自《唐宫夜宴》爆红以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引领国潮强势崛起。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大胆创新内容和形式,实现了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破茧蝶变和换道领跑,为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供了优秀范本。

文章从交互视角出发,从时空交互、符码交互和想象交互三个方面分析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创新表达,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潮流中如何破局进取。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交互视角2021年春节,河南卫视打造的《唐宫夜宴》火爆全网,此后河南卫视又相继推出了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和重阳等以“中国节日”为核心内容的文化节目,全网点击量超605亿。

2022年,河南卫视再次创新推出“中国节气”系列,继续引领国潮新发展。

“中国节日”等传统文化类节目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尝试从交互视角出发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潮流中的创新发展,以期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创新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起源:“中国节日”的概念与外延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日承担了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角色,其内容包括祈福祭祀、传统民俗、天文地理等人文与自然内容,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特点。

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包含着中华民族先民们对生存现状的抗争与希冀,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们苦难深重的生活故事,如战乱、饥荒、瘟疫、洪涝灾害等。

而中国节气则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二十四节气记录了自然节律的变化,对农耕时代指导农耕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实际上,节日的前身就是节气,由于节气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粮食的丰歉,进而影响到社会的治乱和国家的兴衰,因此古人在节气到来之际就会举行相关的仪式和庆典。

后来随着阴阳合历制度的创立,导致节气和节日的分化,从而形成了节日系统和节气系统两个并行不悖的时间序列。

[1]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气”系列节目延续着“中国节日”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情怀,持续在凝聚民族精神、弘扬当代价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广播电视如何助力文化传承与创新

广播电视如何助力文化传承与创新

广播电视如何助力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当今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关乎民族发展和国家繁荣的重要课题。

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广泛传播的媒体形式,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力工具。

首先,广播电视通过丰富多样的节目内容传承文化。

各类历史纪录片、文化专题节目深入挖掘和展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比如,讲述古代建筑艺术的纪录片,通过镜头细致呈现古建筑的构造、工艺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理念,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审美。

还有关于传统手工艺的节目,详细介绍了诸如剪纸、刺绣、陶瓷制作等技艺的流程和传承现状,使这些逐渐被遗忘的手艺重新走进大众视野。

再者,电视剧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许多以历史为背景的古装剧,在剧情中融入了当时的社会风俗、礼仪制度、服饰文化等元素,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对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些现代都市剧中,也常常巧妙地融入传统家庭观念、邻里相处之道等文化因素,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

其次,广播电视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平台。

它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创意节目,激发了人们对文化创新的热情。

例如,一些文化竞技类节目,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展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创新理解和应用。

他们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独特的作品,如用3D 打印技术制作的传统戏曲脸谱、结合电子音乐改编的古典诗词吟唱等。

同时,广播电视的传播力能够迅速推广创新的文化成果。

一档成功的创新文化节目,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观众的关注,从而使创新的文化理念和作品得到广泛传播。

比如,某档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创意改编的舞蹈节目,播出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和模仿,相关的舞蹈作品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激发了更多人对传统文化创新的兴趣和尝试。

此外,广播电视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文化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跨地域的节目制作和播出,各地的特色文化得以相互碰撞和借鉴。

比如,来自不同省份的民俗文化在同一档综艺节目中展示,观众可以看到各地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这有助于激发新的文化创意和灵感。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分析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分析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分析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是近年来备受追捧的一类节目。

这类节目在传递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会进行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因此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喜爱。

本文将分析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特点、吸引力和发展趋势。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传承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弘扬民族精神、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可以通过栏目主题、话题,介绍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底蕴、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寓教于乐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着重于寓教于乐,这些节目针对大众的文化需求,以娱乐为主、知识为辅,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学习到一些有价值的知识和文化内涵,引导观众主动、积极地接受传统文化,使文化传承在欢乐中进行。

三、形式多样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形式多样,例如以《中国好诗词》为代表的诗词歌咏类节目,以《国家宝藏》为代表的文物欣赏类节目,以《熟悉的味道》为代表的传统饮食文化类节目等。

这些不同形式的节目吸引了不同的观众群体,让观众在欣赏中接受文化知识。

一、情感共鸣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还是一种情感联结,节目将传统文化与生活紧密结合,让观众在经历节目中体验身临其境、情感共鸣。

例如《中华好诗词》以诗词为媒介,引发观众对生活的思考,增强了观众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认同。

二、传统文化的独特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地域文化的融合,越来越多元化的文化形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许多挑战,这也使得传统文化日益稀缺和珍贵。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恰恰利用了这一点,让观众从节目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美和珍贵性,产生了浓厚的文化兴趣和认同。

三、文化认同的需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更加关注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文化认同的需求,让观众在丰富多彩的文化中感受到自己的文化归属感,进而激发更多文化创造性和创新性。

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综艺节目相结合

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综艺节目相结合

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综艺节目相结合作者:师洋来源:《新丝路杂志(下旬)》2018年第02期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创造了“中国奇迹”,与此同时,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凝聚力被提升到了越来越重要的高度。

“弘扬传统文化”、“植根中华沃土”是从十八大以来被屡屡提及的关键词。

另一方面,一些过度玩闹浮夸、深度欠缺的节目也越来越得不到观众认可。

近几年来,一批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汉字英雄》、《最爱是中华》、《唐宋风云会》等等涌现出来,也被看腻了娱乐节目的观众称为一股股“清流”。

不需要专业人士拿出数据报告,就是普通观众也都了解,长期以来,娱乐综艺类节目一直是电视市场中的“宠儿”,《快乐大本营》、《奔跑吧兄弟》、《今夜百乐门》、《非诚勿扰》等等节目,可以说是扛起了各大卫视的收视大旗。

但是,娱乐综艺类节目过多过滥,加上个别节目格调欠佳、价值导向有瑕疵,助长了文艺领域的过度娱乐化倾向,也对一些年轻观众产生了負面的影响。

2015年后,在相关部门政策的调控下,歌唱、选秀等传统娱乐类电视节目大幅减少,而文化类节目则成为电视荧屏上的新风景。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兴起,一方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弘扬提供了平台和渠道,另一方面也用有深度、有力量的电视表达,为追逐娱乐和喧嚣的荧屏带来了一股清流。

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很多文化类节目收视并不理想,不少电视台刚刚摆脱“唯收视率”的极端,又陷入了“无收视率”的尴尬。

对于这种情况,一些专家认为,“曲高”必然“和寡”,传统文化节目涉及的知识太专业太复杂,很多老百姓看不懂,文化节目必然不如娱乐节目有市场、受欢迎,因此制作方就必须要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贫穷。

但是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好节目只有取得好的收视,才能获得好的传播效果,才能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落到实处。

更何况,近两年,《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在观众中,尤其是年轻观众中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很强的话题性、很好的收视反馈,这就说明文化类节目并不是不受欢迎,那些“和寡”的节目并不见得单纯是因为“曲高”,而是策划方向和制作手段有所欠缺。

泛娱乐时代下的传统文化传播类节目--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

泛娱乐时代下的传统文化传播类节目--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

告与品牌研究新闻文化建设 2021.4上广电传媒112泛娱乐时代下的传统文化传播类节目——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汪冰莹摘要:当今时代,我们被各种媒介包围,空气中弥漫着信息的味道。

媒介渠道多种多样,内容铺天盖地,信息冗余度越来越高,连带着人心也越发浮躁。

各种综艺节目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

而在2014年娱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现象级综艺爆红后,各类真人秀节目疯狂生长,开始为了抓取受众的眼球剑走偏锋,各种博出位的手段也层出不穷。

就在此时,《中国诗词大会》横空出世,承载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厚重文化使观众眼前一亮。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播;《中国诗词大会》;文化自信一、泛娱乐时代下的传统文化传播“泛娱乐化”是指过度的娱乐,是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多领域共生。

众所周知,提供娱乐是大众媒体的社会功能之一,但过度娱乐化就会导致大众媒体功能的单一化,影响其他社会功能的发挥。

关于泛娱乐时代的解读,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的观点指出:“媒体泛娱乐化包涵两层含义,一是娱乐新闻和节目、栏目的过度泛滥和低俗化;二是主流、严肃新闻的娱乐化倾向。

”[1]在这个时代,传统文化传播遇到瓶颈,人们在学校外的地方几乎看不到传统文化的踪影。

随着智能手机等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一般通过打字和视频见面、聊天,甚至在学生群体中都经常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

传统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人们不断追求更新、更快、更流行,淡忘了传统文化的底蕴。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马当先,推出《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系列文化综艺节目,在新颖的传播方式中,重新演绎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让观众再次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传统文化别样的美。

二、《中国诗词大会》传播优势分析(一)创新的传播渠道《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会脱颖而出,关键在于传播方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通过电视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

以往人们对诗词的了解只限于书本,现在利用各种新颖的模式、竞赛方式对诗词有了更深的印象,实现了形式和内容的结合。

新媒体时代语言类电视综艺节目基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以《朗读者》为例

新媒体时代语言类电视综艺节目基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以《朗读者》为例

告与品牌研究新闻文化建设 2021.3上广电传媒126新媒体时代语言类电视综艺节目基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以《朗读者》为例董怡辰摘要:2017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朗读者》栏目,其属于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是通过访谈、朗读等形式,根据嘉宾的情感需求与贴切的文化作品,使个体的内心情感得到有效抒发,实现多样化人文精神的全面呈现。

通过朗读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对文字的认识与理解,洗涤其心灵、惬意其生活,并且能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人们审美思维、价值观念的端正与引导,对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性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语言类电视综艺节目;传统文化;融合;创新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综艺类娱乐节目实现了规模化发展,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群体的生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娱乐同质化状况的出现,这种娱乐化、利益化的节目很难使人们在观看中汲取到养分,加上节目制作质量、邀请嘉宾素质良莠不齐,极有可能给社会的和谐安宁带来负面影响。

而语言类电视综艺节目能够借助传统文化实现对正向精神文明的传播与发展,提高人们对正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促进其综合文化素养的有效提高,营造更为积极和正能量的社会氛围。

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言类电视综艺节目中,积极探索其融合与创新发展路径,就成为当前语言类电视综艺节目改革发展的重点。

一、新媒体时代语言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兴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各种电视综艺类节目迎来了发展高峰期,各大卫视抓紧契机相继推出更具趣味性、丰富性且独具一格的综艺类电视节目,深受广大民众的认可与青睐,继而涌现出更多的综艺类电视节目。

新媒体时代,移动电子设备、互联网技术等的推广与应用,使人们能够在闲暇之余随时通过移动网络终端进行视频的观看,综艺节目的娱乐性、趣味性,是其博取人们眼球的重要因素,在娱乐民众的过程中实现收视率的攀升[1]。

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简单局限于综艺类节目的趣味性,而是期望能通过电视节目获取更多的知识,提升自身的文化与思想境界,进而衍生出来语言类电视综艺节目。

浅谈电视综艺节目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

浅谈电视综艺节目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

2016年12月上青春岁月61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她传承和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传统文化于我们每个人的意义在于帮我们去提升个人的内在,如何用更为智慧的角度方式去面对生活,如何与天地万物生灵和谐相处。

然而,众多中国人在这个信息丰富又复杂的时代对传统文化失去了基本的尊重和认识,更不要谈传承传统文化了。

如何正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在外来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特别要引以重视的问题。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阐发“中国梦”的倡导下,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而综艺娱乐类节目,作为一种形式轻松、娱乐、多样化的节目,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

二、综艺节目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韩剧和韩综为代表的“韩流”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休闲娱乐的主要内容,传统文化被叛逆的90后、80后认为是老土的落后的文化内容。

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而言将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局面。

这一局面随着2012年我国综艺娱乐节目“限娱令”的出台也将被打破。

各大品牌综艺频道也开始关注在节目中传播中华文化,努力实现娱乐节目知识化的发展方向。

1、综艺节目知识性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方向《中华好诗词》这档节目在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便利的今天,让我们已经对古诗词曲里那份穿越千年的情和美觉得晦涩难懂了。

这些音韵和谐、字句铿锵的诗词其实都汇集了我国传统文化精粹,是浓缩的民族文化精华。

在这样节目播出的同时,电视机前的观众自然而然的加入到比赛的队伍中来,和参赛选手一起体会竞赛的乐趣,更能激起国人对诗词,甚至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013年《中华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播出时段微博话题讨论位居榜首,百度搜索高达42万,和《中华好诗词》被定性为2014年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浅析新闻记者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浅析新闻记者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174媒介观察浅析新闻记者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甘晓喻(会理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和体育旅游局,四川 凉山 615100)摘 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电视新闻工作者依托传统媒体,应当率先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大力宣传传统文化。

本文分析了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如何在新闻采访和文字编辑中恰当运用传统文化元素,为电视新闻节目增添文化色彩。

关键词:新闻记者;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14-0174-01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宝藏,对当今的现实生活依然有重要的意义。

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在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生活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都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

在新闻节目和电视栏目中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元素,不仅能增添节目的魅力,更能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作出贡献。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危机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现状令人担忧。

传统文化虽然没有完全出现断层,但更多地表现为习俗所支撑的文化碎片,许多传统精神被逐渐淡化,导致国人严重缺乏精神文化内涵,不能很好地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

具体表现如下:一是传统文化的淡化。

表现为经典唐诗宋词背诵少、经典文化书籍少有问津等。

二是传统文化的丑化。

封建迷信活动作为传统文化、风水观念的一部分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

三是传统文化的异化。

例如,钢筋混凝土建成的仿古建筑、顶着传统文化旗号的娱乐活动。

上述的所有现象令人深思。

论电视传播对传统戏曲的推动作用——以央视戏曲频道《空中剧院》栏目为例

论电视传播对传统戏曲的推动作用——以央视戏曲频道《空中剧院》栏目为例

的戏 曲栏 目
以 “ 百花
齐放
、 继承创新
强强

联合
、 德艺
双馨


十 六 字 方 针 为 宗 旨 以 播 出 经 典 大 戏 或 折 子 戏 为 主 体 以 京


剧 艺 术 家 和 中 国 京 剧 优 秀 青 年 演 员 研 究 生 的 联 合 演 出 通 ,
过现场 直播或录 播方式 呈现 给广 大 戏 曲观 众 。
该 栏 目 由 央
视戏
曲频
道每周
六晚
上独家播

并定期

重播

首播剧
目 有
专家访谈 普及戏 曲 知 识 ,
介 绍 剧 目 和 主 要 演 员 的 有 关 情

况 介 绍 当 晚 演 出 剧 目 的 剧 情 与 观 众 进 行 及 时 的 互 动 与 交


流 。
这 种 播 出 频 率 高 、 传 播 范 围 广 的 新 颖 的 戏 曲 栏 目 , 使 观
7 传 媒 与 社 会 /
论 电 视传 播对传 统戏 曲 的推 动 作 用
以 — 央 视 戏 曲 频 道 《 空 中 剧 院 》 栏 目 为 例
◎ 肖 松琼 摘 要 弘 杨优[ Nhomakorabea]
秀 传 统 文化 是 媒体
的使 命 但在 ,

元文化 与
审 美 的 新媒体环境
下 ,
戏曲
的舞
台演
出 遭遇
困境 ,
众 传 播 时 代 传 统 戏 曲 艺 术 遭 受 商 品 经 济 和 外 来 文 化 娱 乐 ,
产 品 的 冲 击 演 出 市 场 日 益 萎 缩 观 众 大 量 流 失 的 今 天 如

探析电视节目对传统文化的传播

探析电视节目对传统文化的传播

探析电视节目对传统文化的传播
电视节目是当今主流娱乐方式之一,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

电视节目不仅传
递了当代文化,同时也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

那么,电视节目又是如何对传统文化进
行传播的呢?
首先,电视节目可以通过特别节目、电视剧等形式直接宣传传统文化。

比如说,近些
年来古装剧风靡荧屏,除了力求营造高水准的视觉效果外,也注重对历史故事、传统习俗
等进行真实再现和传承,让多数观众通过关注电视作品,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特色。

其次,在电视娱乐性明显的综艺节目里,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如说节目《非诚勿扰》中摆放着一座琉璃塔,主持人还要根据嘉宾们的春节习俗和文化传统,来制定相应的约会规则。

这样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娱乐,也促进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推广。

再次,新闻节目也是宣传传统文化的一个渠道。

很多重大的传统文化活动或庆典都将
在电视新闻中得到报道,让观众通过视听的方式了解到各地区不同传统文化的特色和精华。

比如说,央视每年会对春节的庆祝活动进行现场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春节的习俗和
文化意义。

此外,一些文化类节目也能推广传统文化。

比如说,国家电视台的《中国文化》栏目,每期都会介绍当代和传统的中华文化,包括历史文化名人、传统文化艺术、历史古迹等。

通过这些周详的介绍,让观众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且让传统文化得到
有效的传承和弘扬。

传统文化与电视节目的融合方式

传统文化与电视节目的融合方式

传统文化与电视节目的融合方式就电视媒体和现有的文化类节目来说,纵观现今流行的文化类节目,立足文化市场,在充分体现趣味性的同时能够把我国文化紧密串联的节目却很少。

虽然有文化类栏目,但是节目形式较为单一,观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较少,不能将文化交流与电视节目的娱乐性相结合,也不能满足观众的收视需要。

由此,思考了选题作为文化节目的创作缘由,对现在电视上存在的各个栏目进行分类,例如通过讲座方式讲述相关知识的节目,或是将品味书中的内涵作为节目的主要内容,还有的节目会使用纪实的手法进行拍摄,将比赛的形式引入知识的推广之中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

其次在栏目的呈现方式上也做了深入的分析,从板块的灵活设置凸显地域特色,从视听表达上突出人物特征。

最后也在传统文化与电视节目融合上提出思考与建议,意识到对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亟需保护的迫切性,以及地域特色为栏目增加亮点的重要性。

本文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将电视节目中有关文化表达的部分进行探讨,目前传统文化在电视之中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但节目的影响程度不高,没有达到传播文化的作用,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电视节目的创新能力相互融合,让更好的节目传递出更多的传统文化,也让文化与电视可以互相借鉴。

多元融合: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表达方式的创新

多元融合: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表达方式的创新

2023/10争鸣与探讨路标与航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塑造文化认同的重要工程,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电视节目生产的重大题材领域。

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宣部、文旅部、广电总局等部门先后推出“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等重点项目,各级各类视频媒体系统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创新节目形态,生产制作了如弘扬传统诗词文化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传播传统技艺的《国家宝藏》《了不起的匠人》,介绍传统节日习俗的《古韵新声》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视频节目。

尤其是近几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非遗里的中国》《寻古中国》等“中国系列”原创节目,更是在形式和内容的表达上戮力创新,充分运用戏剧美学、CG 特效等方法手段,使得节目整体气势恢宏而细节又精致细腻,增强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

对“中国系列”节目表达方式的创新进行分析,可为传统文化视频节目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融“技术、艺术和思想”于一体,创新节目理念任何类型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都是在一定的理念的影响下完成的。

理念是人们经过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文学作品的理念往往需要通过具体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手段来体现。

一个时期内流行的电视节目形态往往受到当时人们的认知、表达、接受习惯乃至社会思潮的深刻影响,是某种社会文化生态的产物。

中华传统文化电视节目理念和节目形态的发展演变,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发展理念在电视生产领域的一个具体实践和表现。

20世纪80-90年代,刚从“文革”中走出来的中国人,心里充满重塑国家的愿望,人性自由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1991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纪录片《望长城》,创新运用了主持人串联和长镜头跟随拍摄两个主要形式,形成了“长镜头与平民视角”纪实风格。

1983年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纪录片《话说长江》,大量运用“挑、等、抢”等拍摄手法,开创了主持人直接讲解与电视画面相互配合的演播形式。

现代媒介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

现代媒介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

现代媒介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随着科技和媒体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介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和道德内涵,对于一个民族的价值观、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何在现代媒介环境下传播和保护传统文化成为了当务之急。

传统文化在现代媒介环境下的传播策略,需要充分利用和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以多种形式呈现和传达传统文化,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受度。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探讨现代媒介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一、创新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仍然是重要的传播渠道,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和一些偏远地区的居民来说,传统媒体仍然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我们可以通过创新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打破传统的局限性,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

1. 利用电视节目打造传统文化IP在电视媒体上,可以开辟传统文化的节目栏目,通过专题纪录片、文化访谈、文化活动直播等形式,展现各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可以打造一些传统文化IP,比如历史人物、传统手艺、传统节日等,推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节目和活动,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 利用广播节目加强传统文化宣传广播媒体具有语音直达人心的特点,可以通过广播节目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普及。

比如推出一些有关民间故事、传统乐器、传统戏曲等主题的节目,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和介绍,提升传统文化在广大民众中的影响力和认知度。

3. 报纸杂志扩大传统文化版面传统媒体中的报纸和杂志也可以通过扩大传统文化版面,增加传统文化的相关报道和专栏,提高传统文化内容在报刊媒体上的曝光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新媒体平台如网络、社交媒体等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观点的重要渠道,也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

电视栏目策划文化传承类节目

电视栏目策划文化传承类节目

主持群:角色分工,有相互配合,每个主持人以自己鲜明的特色和个性化的专长相互补充,迸发出更具效果的娱乐空间,形成多元丰富的主持氛围。多位主持人可以避免冷场,使现场主持不单调而且笑料百出。
一、叙事结构流畅二、视觉节奏鲜明二、视觉节奏鲜明四、文化内涵凝练
天天向上:汪涵与舞蹈家十三亿分贝:节目立意好,剪辑有点乱以汪涵、大张伟、撒贝宁的功力,踏踏实实的做出一档有趣的棚内综艺不是难事,直播选人的设定、网友只评论不参与选人决策、两个直播间抢人的设置,主持人会打断选手表演。
第四部分节目行销
(1)在传统文化不断式微的状况下,人们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关于文化的综艺节目部门也受到了较好的反向。
《我的新衣》吴昕呼吁关注“非遗”疆绣不仅被中国新闻网转载,也在网上被许多网友所关注该期节目成为《我的新衣》收视率最高的一期,收视率达0.918。
叙事方式
不同于其他真人秀节目,虽然《星火传承者》节目的单元是一定的,但是叙事方式会比较多样化。由于节目的目标主在于宣传,其次是保护,同时力图兼顾娱乐性,因而叙事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基本上随着每期节目所介绍的文艺各有特色,大相径庭,相应的节目叙事方式也就必须随之变化,不拘泥于形式以求更好的表现各种文艺的独特性。
4、整体目标
每一期节目制作之前,由策划人员召集主持人、本期节目主编、本期节目编导、制片人再次就下面的问题进行讨论:1、如何使现场对话精采。2、什么是本期节目的最理想效果。3、如何将节目做得更加新颖、煽情。4、规定现场在一些固定时段必须讨论的话题。5、固定成员的开场、结语与过渡。6、预测节目的效果。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大火。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已经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这样基本的要求。民以食为天,在物质文明丰富至如斯的今天,人们开始重视对于生活品质更高层次的追求。对于吃,食不厌精、烩不厌细,不只吃味道,还要吃环境、吃服务、吃文化,吃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策略●传统文化中可供媒体借鉴的资源●传统文化对接现代传播●《百家讲坛》:用现代人的表达方式传播传统文化●从戏曲类节目的成功实践看民族文化传播的出路●《鉴宝》:让传统文化时尚起来●《快乐驿站》:以动漫演绎经典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传媒的重要资源。

电视不仅不应该拒绝传统文化,还应该积极向传统文化汲取营养,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电视应该传播什么民族传统文化,如何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果弄清了这些问题,就不仅有利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而且为我国电视奠定了立足的基石,找到了发展创新的重要出路。

一、传统文化中可供媒体借鉴的资源中国电视艺术走过的道路,是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化之路;中国电视艺术的成功与成就,正是民族化探索与追求的成功与成就。

中国电视艺术从起步即已明确宗旨:“为中国亿万大众服务。

”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从中国老百姓的“喜闻乐见”出发,使电视节目富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

中国电视艺术发展的事实已经证明,坚持民族化道路,电视艺术便得以枝叶繁茂、花果丰实;如若背离民族化的道路,盲目地食洋不化,一味地妄自菲薄,我们的电视艺术终将被时代抛弃。

国有国格,人有人格,电视艺术也有自己的品格;回眸中国电视艺术的成长过程,我以为,她的最高品格便展现在“民族化”之中。

首先,民族化的题材资源,为中国电视艺术提供了无限的宝藏。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十三亿的黎民百姓,五色缤纷的生活,给予电视文化无穷尽的创作灵感,艺术创造的世界是如此丰厚,不论哪种电视艺术节目,都面对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民族化题材资源,给予电视创作者极其宝贵、丰沃的营养,解决了创作中“拍什么”问题。

其二,民族化的思想、情感特征,赋予中国电视艺术以独特的人文内涵。

中国电视艺术蕴藉着民族的性格与民族的气质,深入地表现了当代电视艺术家对生活的观照与思考。

仔细体会我们的电视艺术,不论文艺性节目,还是电视剧作品;不论再现历史,还是展示现实,往往充盈着伦理化的思想判断与情感诉求,并体现在种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创造意识之中,如浓郁的宣教意识、忧患意识、苦难意识、团圆意识等等。

强烈的是与非评判,鲜明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对照,“情”与“理”的二元对立,发生在一个巨大的抒情文化传统之内,造就了“主情”的民族文化精神。

其三,民族化的艺术表现特质,成就了中国电视艺术独有的美学范畴,确立了自己的审美方式、美感构成和审美价值取向,也已深刻地体现在我国的电视创作和观众评价之中。

如:“气韵”的贯注。

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从电视剧到电视片,从电视综艺节目到不同类型的电视主持人,似乎都可以运用“气韵”的贯注加以观照,并以此把握他们的民族特色与神韵。

如“情趣”的传达。

情趣,既包含着电视艺术作品中借助媒介手段传达的人生情味,也蕴涵着受众在审美活动中被唤起的主观的美感享受。

回顾我国成功的电视作品,无不活跃着若干充满情趣的细节,不仅在深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里经常出没着它的踪迹,即使在广受观众欢迎的电视栏目里也不乏绝妙细节的身影。

电视艺术通过这些“举重若轻”的巧妙情趣传达,却能达到震动观众心灵的强力艺术作用。

其四,民族化的理论与批评的建设,使中国电视艺术进入了自觉的理性思考阶段。

总体看来,中国的电视理论与批评,在数十年中面对实践、关注现实,重视中国电视艺术经验的总结,并努力加以提升以期再发挥作用于实践。

但相对于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电视理论建设却显得薄弱,主要凭借外来理论的借用,而忽略本土文化的支撑。

中国电视发展的历史表明,它虽然属于典型的舶来品,但作为一个文化品种,却不能只是欧美电视的翻版,而应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

因为,它不仅是科技工业,也是美学和艺术;科技手段固然没有民族和国家的界限,美学和艺术却有着明确的民族性格;换言之,电视的语言是国际的,电视的语法却是民族的。

它的每一种功能的发生,都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土壤,电视艺术输入中国的历史,正是它逐步本土化的过程。

由于未能及早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与中国文化相匹配的、能够有效地指导中国电视实践的电视理论体系,在一定意义上制约着中国电视的健康发展。

一个不善于研究和总结本土艺术与文化的民族,不可能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甚至不能很好地吸收其他民族的艺术及文化经验,因为它缺少立足的根基。

向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寻求滋养,建立富有民族特色的电视文化主体,将是中国电视今后的发展方向。

如何在未来的信息竞争和文化传播领域里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形象,应当成为我们特别关注的课题。

中国电视任重而道远,应始终不忘自己最重要的使命:“为中国百姓服务”、“对子孙后代负责”,为此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化道路,用中国人的眼睛、头脑与文化,去拥抱世界,汲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以丰富自己。

(黄会林《中国电视艺术的民族化之路》/focus/article/200206280061.htm2002-06-28)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一方面体现为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班驳陆离、绚烂多姿的具体文化成果,如各种文化典籍,各种文物,各种艺术品等等,一方面更体现为几千年历史绵延不绝的各种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的传承,对于今天的世界特别有意义,又独具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体现在中国宇宙观、人文观、艺术观与美学观之中。

这些文化性资源作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念,已牢牢地扎根在这片土壤之中,而且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

不论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还是"知行合一"、"和而不同"的社会--伦理观,还是"和谐统一"的艺术观与美学观,对于中国媒体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为这些文化资源是丰厚的,也是相当稳固的,而且这些资源中所体现出的深刻、独特的内涵,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同化力与生命力。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利用本土的文化性资源,创造富于民族特色的新文化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而中国媒体能否在世界上拥有它应当具有的地位,关键在于中国媒体是否生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风格。

(李燕楠《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媒体发展中现实价值》2007年09月05日人民网--传媒频道)二、传统文化对接现代传播(一)传媒对受众要有足够尊重主持人单三娅(光明日报编辑):今天的话题是谈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对接。

《易中天品三国》打响后,你曾标榜自己是“平民立场,现代视角”。

这二者怎么经过电视这个媒体发挥了影响力?易中天:亲和力非常重要。

作为一个电视主讲人,面向大众讲演,一定要有亲和力。

亲和力来自于“平民立场”。

曾经有一个13岁的小女孩被问到为什么喜欢易中天的演讲时说:“易老师和我们是平齐的。

”观众认为你与他一样看问题想事情,就没距离没隔阂,不是居高临下、咄咄逼人,也没有对立情绪,也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

不仅你和他们是一样的人,故事中那些历史人物、英雄人物也和他们一样,他就爱听你讲话。

(主持人:可能光有亲和力还不行,观众还得觉得你比他高。

)比他高的地方就是“现代视角”。

我们今天的人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看古人自然比古人自己看自己要清楚。

有了这两点,就有了亲和力和吸引力,传播效果就会好。

主持人:你怎么估计现代传媒的受众?易中天:现代传媒的受众是一大群松散的人们,他们散落在各个家庭或办公室里,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有一搭没一搭地接受着媒体上的信息。

他们可选择的东西很多,而且是各色人等,老中青幼,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包括,正所谓众口难调。

能不能把观众吸引过来看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这就要求学者用非学术的语言,来讲学术性的内容。

说得再白一点,你要说人话,别说书话,更不能打官腔。

我总结我自己就是三句话,也叫三要三不要:说真话不说假话,说实话不玩虚套,说人话不打官腔。

主持人:我看你的观众群,年轻人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易中天:对,我的观众中有一批年轻人,当然老观众也有。

上电视参与讲坛栏目的观众不收费,一些年轻人通过央视网站上的预告和信息,还通过观众耳口相传,形成一个口碑,自发地来听这个节目。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传媒的作用与局限主持人:你谈论的主要是电视观众,但你现在的影响扩大到了网络等等更大的群体,我在网上看你的博客和贴吧都很热闹。

易中天:电视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现代传媒,也是一个传播学术的很好平台。

但它又是一把双刃剑,成人也毁人。

如果你想成名,可以利用它,但是成名不等于成功。

所以我说,传媒和学术相结合,做好了是双赢,学者赢得了观众,媒体赢得了品位,关键在你自己的把握。

但电视毕竟受限制,它是一个时间性很强的东西,多一分钟少一分钟都不行,一期节目必须是一个主题一个中心、若干悬念,如果你的内容超出了时间的限定,就要忍痛割爱,如果你的内容略有不足,只好搀水。

这会使很多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有意见,他们会说:“你这个事情没说全,这个问题还有好几个方面,你为什么只讲一方面?”他不知道我说的另一个方面被剪掉了。

我有苦难言,也不能怪编导,编导也没有办法。

编导在剪辑的时候往往尽可能保留你出彩、吸引观众的那些内容,如果只留简单的学术观点,就没有观众了。

所以尽管说做好了是双赢,但没有一点牺牲是不可能的,天底下没有只赢不亏的生意。

而且在媒体做节目,你不能求全责备,你不能要求像学术专著那样严丝合缝,面面俱到,它有时候要突出某些东西,弱化某些东西,有些地方要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这样会使很多专业和准专业的人觉得不对劲。

我只希望激起广大观众对我们祖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我能做到就可以功成身退了,就完成我的历史任务了。

深入地研究是那些历史学家的事而不是我的事了,这是我作为一个不是学历史的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讲历史的真实的想法。

我是学文学的,我可以把历史文学化,使它变成一个有趣的事情,激起大家的兴趣,他们再去读书,这样我们的历史不就传承下去了吗?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就得到弘扬了吗?主持人:一个学者,怎么才能让人喜欢听他讲历史文化呢?易中天:这要有几个条件:一是要有哲学修养,二是要有人生阅历,三是要有体验能力,也就是对历史人物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四是表达方式,就是我前面说的三要三不要。

这样,你讲的历史人物才能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我不忌讳媒体把我的讲史方法称为“摇滚史学”,这也不会影响我传播传统文化啊。

这也符合了我那八个字:“以人为本,与时俱进”。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一定要用现代手段,当然还要有现代观念、立场、方法等等。

主持人:目前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裂,一代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

你怎样看用现代传播手段传播传统文化?易中天:媒体的调查发现,讲文学和讲历史的节目最受欢迎,而其中又以讲文学名著为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