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文学中的男性形象

合集下载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塑造的父亲形象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塑造的父亲形象
记》中塑造的父亲形象
文 / 刘宇杰
摘要:余华作为我国的一名先锋作家,其父亲的形象在余华作品中出现次数频繁。 在先锋创作时期,余华塑造的父亲 形象大多是自私丑陋的,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父亲形象。 但是在九十年代的民国创作时期,余华逐渐改变了对父亲人 物形象塑造的手法,开始描写父亲的伟大、慈爱与坚韧,使父亲的形象回归了传统。 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就塑造 了一位敢于与苦难作斗争、顽强坚韧的父亲形象。 本文分析了《许三观卖血记》的创作手法及人物形象,对其中塑造的 父亲形象及其原因进行了探究,以期能够更好的理解余华的作品。 关键词:父亲 形象 线索 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林 静 声 . 从 先 锋 的 幻 影 走 入“民 间 ” 的 本 真———论 余 华《活 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的父亲形象[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8,(01). [2]雍楠.探析《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小人物形象[J].兰州教育学 院学报,2013,(01). [3]杨春红.论《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人物形象[J].文学教 育(中),2011,(10).
四、《许三观卖血记》中塑造的父亲形象 《许三观卖血记》叙述了一个平凡家庭在历史困难时期的 经历,在生活苦难的压力下,许三观用宽容与父爱化解了往日 的怨恨,体现了他坚韧的品格与对孩子无私的爱[3]。 许三观是 一个坚韧的父亲,他依靠卖血来反抗现实的苦难,在灾年也让 全家吃了面条。 除此之外,许三观还是一个英雄的父亲,一乐 虽然不是他亲生的儿子,但是在一乐身患肝炎时,许三观一路 卖血攒钱给一乐看病,这不仅仅是背离了传统的行为,也是平 民父亲的壮举。 五、结语 余华创作风格转折的重要作品就是《许三观卖血记》,《许 三观卖血记》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其中塑造的父亲形象。 许三 观作为一个父亲,体现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堪称是平民中的 英雄,他有着高于常人的品格,慈爱又坚韧。 余华通过对许三 观父亲形象的塑造揭示了生活中充满了许多苦难与挫折,但 是只有理解生活,直面苦难,坚韧不拔,才能从这些苦难中感 受到世间的真情,才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善良与美好。

现当代文学第六节 先锋小说

现当代文学第六节 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的文体意识鲜明,重 视小说的叙述策略,把叙事 本身看作审美对象。
马原的“叙事圈套”P195
马原,被认为是“中国当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形式主义 者”,第一个把小说的叙事因素手段置于创作第一位。
广泛采用元叙事的手法,作者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揭露 小说的虚构性,破除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觉”。虚构 成为他的小说叙述的首要原则。他的经典句式是“我就是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强调虚构的技法,形成一种间离效
格非《迷舟》《褐色鸟群》
孙甘露《信使之函》《访问梦境》
余华《现实一种》《世事如烟》
苏童《妻妾成群》《红粉》
二、创作特点
现代主义小说更专注于小说的 精神气质;先锋小说则更具有
鲜明的文体试验的指向。
1、先锋小说的文学观念
(1)对文学真实观的重构 把作家的主观真实(心灵的真实)
作为文学真实的首要原则。强调 “虚构”是小说叙述首要原则。
格非构建叙事迷宫 善于在小说叙事的关键部分设置中断和 空白,制造“叙事空缺”,使故事变得 扑朔迷离,并与小说表达的主题构成隐 喻关系,预示着历史与生活的不确定性。 《迷舟》中萧去榆关到底是送情报还是 去与情人杏相会?这个关键情节成为一 个“空缺”,故事是一个谜。
孙甘露的“反小说”的语言智力游 戏
在语言试验上走得最极端,彻底割 断小说与现实的关系,专注于幻象 与梦境的虚构。着力对小说语言诗 化的探索,小说语词摒弃表意功能,
成为自由的语像。
孙甘露《信使之函》 “信是锚地不明的孤独旅行” “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 “信是耳语城低垂的眼帘”
四、先锋小说的价值
先锋小说使文学摆脱意识形 态的控制,走向独立和自律, 凸现个人化风格。 但其艺 术形式的试验和创新有极端
化、贵族化的倾向。

1余华小说中关于父亲的形象

1余华小说中关于父亲的形象

邹艳琴将其分为“消解的父亲意象和重建的父亲意象。

“余华无疑是先锋小说中最具文化冲击力和颠覆性的作家。

他的作品不仅偏离了以确立人的主体性为目标的新时期文学主潮,而且对五四新文学启蒙主义构成了解构和颠覆。

”[1] 如果说这句话成立的话,那无疑言中了余华早期中短篇小说创作的要害。

余华的中短篇小说正是这样直指人的非理性、非逻辑、无秩序,将一个价值多元时代的迷茫、无望、困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读者一同体认转型期的文化百态及道德疲软。

余华的小说创作中,对父亲形象的描写无疑是比较矛盾的。

早期他是站在儿子的立场来审视父亲的,随后又陷入了弑父、失父的无助和焦灼中,最后又重新确立了新父亲的形象,找到了精神上的依托。

他小说中的弑父意识逐渐削弱,新父亲成为儿子们的精神归宿,这暗示着余华作为先锋派经历了从颠覆到回归的曲折过程。

在评论界,似乎荒诞、暴虐、死亡以及苦难与生存等抽象主题就构成了余华小说世界的全部。

虽然余华采取的是先锋式的写作策略,他的文本也并不以塑造典型人物见长,但他却似乎偏执的不断描写一类人物的形象,那就是“父亲”的形象。

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到《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再到《现实一种》、《黄昏里的男孩》、《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最后到《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父亲的形象不断被书写,并经历着从审父、弑父到敬父的微妙改变,显示余华从颠覆走向了回归。

余华作为先锋派较有代表性的一位,率先以对“父亲”形象的审视/审判,实践着这一使命。

他笔下的父亲形象不再只是落后观念的象征物,而是作为控制子辈生活的实体存在,他们在狭窄空间的催逼下呈现出完全丑恶龌龊的、令人生厌的现实生活细节,剥开“封建性”和“自私”的外壳,暴露在子辈面前的是他们人格上的可怕缺陷:极权制后的“父亲”已然丧失了文化的主体性,他们是阴谋家,也是嗜血的暴力狂,因为自身的失败而用卑劣、阴险并且暴力的方式戕害着子辈的命运。

早期余华作品中就有一种“反俄狄浦斯”性,即“父杀子”情节的反复叙写,大都设置为“父亲(父辈)——儿子(子辈)”的两极对立关系,在这两极关系中,父亲(父辈)占据着强势地位与绝对权威,儿子(子辈)或被疏离冷落,或遭受父亲(父辈)的肆意虐待或暴力戕害。

浅议余华长篇小说中的父亲形象

浅议余华长篇小说中的父亲形象

浅议余华长篇小说中的父亲形象作者:黄舒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6期摘要:父亲是余华的作品中频繁出现的一个形象。

利用父亲这个特定的意象进行内容的隐喻和扩充是余华创作的一大修辞技巧。

本文围绕主题“余华长篇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展开,分别分析了余华创作的父亲形象的三个分类以及余华钟情于“父亲”形象的原因。

通过分析,我们将更好地理解余华的创作理念及作品背后的思想价值。

关键词:余华;长篇小说;父亲形象作者简介:黄舒婷(1993-),女,江西抚州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01稍微读过余华长篇小说的读者会发现,其小说中“父亲”的形象频繁担当文本角色之一。

相比于其他如“母亲”,“兄弟”等的亲属称谓,“父亲”这个词在其笔下更像是一个感情代码和象征符号,有着无尽的意蕴。

余华笔下的父亲形象可以粗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如在《在细雨中呼喊》中对家人喜怒无常,暴力相向的无赖父亲孙广才,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推诿责任,不认亲生儿子的窝囊父亲何小勇,在《兄弟》中李光头的生父,因偷窥女厕被溺死的刘山峰。

在这些父亲身上我们几乎看不到他们的优点,或者非常有限;第二类父亲如《在细雨中呼喊》中的养父王立强,《活着》中的福贵,《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这几个人物的共性在于他们多少都带有为人父的情感,道德缺陷,如王立强的出轨,福贵在家珍怀孕时对其拳脚相加以及玩命赌博最后倾家荡产,许三观在探望林芬芳时的龌龊举动……他们并非是对家庭投入了全部责任(破产之后的福贵除外),承担起角色分配的父亲,但是我们又很难将其归为第一类父亲形象。

总的来说,这是一类因为具有了人格缺陷让人觉得真实,并且在关键时刻值得依靠的父亲形象。

第三类父亲,即《兄弟》中宋凡平的形象。

在刻画宋凡平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赋予了他在那一时代背景下一般人难以达到的美好性格:积极,乐观;富有正义感和责任心;对家庭无微不至,对恶势力能屈能伸等等——他可是说是作者心中父亲的完美化身。

一个人的文学史:关于先锋文学和先锋编辑

一个人的文学史:关于先锋文学和先锋编辑

一个人的文学史:关于先锋文学和先锋编辑走走: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是当代小说历史上的大事,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把它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

有位评论家曾经告诉我,说您也算是一位先锋编辑,在当时独具慧眼。

程永新:八十年代,那是一个令人神往、令人无限怀恋的年代。

在那个时期,我们这个民族所激发出的那种,对追求真理的热忱和虔诚,在文学艺术领域所呈现出的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前所未有的。

那时候,我是一个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编辑工作对我来说,就是谋生的手段。

我能够做一点事情,那也是前辈编辑的引领和顺应大势的结果。

当时在《收获》新掌门人李小林的支持下,我像挑选潜力股一样,把一些青年作家汇集在一起亮相,一而再,再而三,那些年轻人后来终于通过一场文学革命,成为影响中国的实力派作家,余华、苏童、马原、史铁生、王朔、格非、北村、孙甘露、皮皮等一大批作家,他们被称为中国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

其实不仅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与新世纪,我们《收获》杂志过去和现在一直在培养新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收获》是为当代文坛提供了很多新作家的杂志。

从新时期文学复苏开始,那时的谌容、张抗抗、张一弓都是新人,到后来的张辛欣、刘索拉也是新人,这是所谓的先锋文学出现之前;九十年代到世纪之交出现的文坛新人,像后来为张艺谋写《英雄》的李冯,像这个时期比较重要的青年作家李洱,都可以说是从《收获》走出去的。

再比如我们可以说说韩东、朱文,为什么我们后来跟他们疏远了?快十年了,我一直对这件事保持沉默。

他们在九十年代后期,纠集一批刚刚学习写作的新人搞了个“断裂”,为了表示对现状不满,为了表示一种姿态,他们骂了很多东西,但是不应该骂《收获》(注1)。

就像莫言说的那样,他们反对的很多东西也是我们所反对的。

这是我很多年里,第一次正面谈这件事。

那时的韩东和朱文从社会底层拱出来,内心比较压抑,对此我能够理解。

其实说穿了,他俩就是嫌自己还不够有名。

他们俩喜欢来事,却又缺乏搞运动的素质。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先锋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与传统小说相比,它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先锋小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由开放的创作思路、强烈的现实关注、独特的表现手法以及对传统文学形式的突破。

先锋小说的创作思路是自由开放的。

传统小说往往受到各种规范和传统观念的限制,而先锋小说则不受束缚,提倡个人创造力的发挥。

在先锋小说中,作家们可以以任何方式来探索和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无论是通过写实手法,或是采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都是被接受和鼓励的。

先锋小说关注现实,强调对现实的直观感受和表达。

这种关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问题、历史事件、人性特点等方面的揭示。

许多先锋小说作品通过对现实的深入观察,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批判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表达对社会命运的担忧和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先锋小说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通过对语言和叙事结构的独特处理来实现的。

先锋小说注重对语言的创新和表达方式的变换,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大量的内心独白、碎片化的叙述以及错综复杂的时间结构等手法,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和观赏性。

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突破和革新。

传统小说往往有严格的章回体结构和线性故事叙述,而先锋小说则往往没有明确的线性结构,篇幅短小,甚至常常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

先锋小说以其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迎合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作品更具思想性和实验性。

先锋小说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许多重要的作家在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1.韩寒:《三重门》、《飞魚再度飛翔》等。

韩寒的作品以青春、叛逆、社会问题为主题,语言简练、幽默风趣,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形象。

2.魏杰:《双雄》、《檀香刑》等。

魏杰的作品大多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注,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生活的热爱。

3.余华:《活着》、《在细雨中呼喊》等。

余华的作品以对中国社会的探索和对人性的思考为主题,以深邃的情感和鲜明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论余华小说中父亲形象的转型

论余华小说中父亲形象的转型

论余华小说中父亲形象的转型作者:石蕾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1期石蕾内容摘要:父亲形象在余华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创作时期、90年代的转型期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创作中都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在不同时期父亲这一形象所代表的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轨迹也反映出作家在不同阶段的写作历程与创作心理。

关键词:余华父亲转型余华从登上文坛开始,就以其特有的冷酷叙述方式,在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被认为是 80年代最有前途的先锋作家之一。

90年代后,余华开始寻找内心的真实,调整自身与现实的关系,在先锋文学向当代化转型的大潮中再次走在了文坛的最前沿。

在长达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余华始终关心的对象“人”,人的家庭生活是他一再书写的对象,余华通过对家庭伦理的建构来实现他启蒙社会的人文理想。

一.父性的解构在余华先锋创作时期的第一部短篇小说《死亡叙述》中,作为卡车司机的父亲在撞死了别人的儿子后便逃之夭夭,甚至在事故发生的若干年里都将这场“杀戮”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担心自己的儿子会发生意外才让这位父亲对多年前的事故有了一丝歉疚。

这也是余华在解构父性时的一次“回光返照”,自此在他的先锋创作中,父亲这一伟岸的形象便以更加阴暗的方式瓦解和消散。

卡车司机在第二次事故中担起了肇事者和父亲的责任,却被愤怒的民众无情砍死,这是余华对父性回归的一次自裁,他以外界暴力的方式结束了父性的回归,从而走向了更为深刻的父性解构。

一旦确定了这种基调,余华在接下来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就塑造了一位冷漠的父亲,他例行公事般将儿子养到了十八岁便像丢垃圾一样弃之不顾。

《四月三日事件》中余华则以儿子的限知视角来观察一位暗中操控一切的父亲,是阴谋还是好意,读者跟故事中的儿子一样都不得而知,只能终日惶惶不安,作为儿子的叙述者已经对父亲的权威产生了怀疑,父亲到底是可靠的臂膀还是暗光的匕首?这个问题余华在他1988年创作的三部短篇小说《难逃劫数》、《世事如烟》、《古典爱情》中给出了答案,并且一次比一次肯定,一次比一次冷酷。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学习和模仿了美国作家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但内在思想却来自 于存在主义。小说写一群音乐学院学生的生活作品表现了在强大的音乐传统 (功能圈)面前,这群年轻人面临的选择困境。
中国当代文学史
先锋小说
第七章 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又称实验小说、新潮小说、后新潮小说等,是对八十年代以
来的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创作的总称。 中国先锋文学迄今都是西方文学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的结果。
中国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引进与认识
五四时代将其和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混为一谈的阶段, 把它作为反封建文学的一种武器;
3、张洁
张洁(1937- ),祖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 中共党员。当代著名女作家。1960年毕 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开始文学创 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著有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 《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 太阳》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两次获 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
二、80年代中期的先锋小说
以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家族》、刘索拉的《你别无选 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 等为代表的新潮小说。
这批作家人称“中国现代派”。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了反传统的精 神,开始冲击传统的价值观而不是一般地批判社会政治。
这个时代的先锋文学对现代主义精神的关注胜过了对文本的模仿。 这批作家将中国文学引入了新的创作领域,使中国文学出现了新的创作 境界。
1、莫言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 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 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 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 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 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社会融合在一起。

先锋小说研究考试重点

先锋小说研究考试重点

先锋小说研究一、名词解释:180年代初相对于的是旧的历史形态规范下政治色彩较浓厚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

90年代以后指通俗小说、大众化作品。

先锋小说或先锋文学属于纯文学范畴。

2,它关注表现的是虚构本身和创作过程。

把虚构呈现出来,元小说有很多表现技法,最典型的是作家、叙述者、叙述对象三者合一。

叙事方式打破传统小说的审美拟真性。

3“先锋”一词最早的含义是“先驱”,是一个军事化术语,以后逐渐转化为一个文学术语。

在当代中国小说创作中,它主要指1985年崛起的马原、余华、苏童、格非、孙甘露等人的小说创作。

套》一书中提出的概念。

他——马原的小说不仅要叙述故事的情节,还要叙述此时此刻正在进行的叙述过程。

叙述过程本身不断的被另外一种叙述干扰着、评论着。

因此,马原小说的叙事圈套,实际上是“元小说”的形式。

二、问答题(注意与作品相结合)1答:⑴、80年代是典型的先锋小说创作。

具体表现:①、大量的存在主义的死亡、暴力的描写。

余华以此来表明他对虚假文明的批评。

②、艺术上,想象力丰富、结构多复杂,叙述犹如迷宫。

如《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

⑵、以1991年《呼喊与细语》的发表为分界线,余华的创作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①、死亡、暴力的气息开始减少,人性温情、坚忍的一面实现。

代表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余华注重在民间强劲的生命力上寻找人性的支点。

②、艺术上讲先锋色彩淡化、写实成分增加,可读性增强,但依然有先锋的痕迹。

2欲望性的描写在先锋小说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性爱描写集中、高强的表现力人性的高强点,往往表现出一种原始的、错落的、病态的、反道德的倾向。

策略:①、非文化、非意识形态化。

②、病态化、畸形化(如《米》)③、符号化(如《世事如烟》)。

3⑴、表现丑与恶,大大超出道德底线(人性的放纵)。

⑵、精神病态、欲望、死亡,以一种变态的方式呈现出来。

⑶、人性的和文化的想象代替了价值文化判断。

4⑴、写死亡的“体验性”(“体验性”描写)。

解读苏童小说中的_父亲_形象

解读苏童小说中的_父亲_形象

析和 “ 救救孩子 ” 的震撼人心的呐喊, 也不像巴金对 封建大家庭的儿子们是继续做牺牲品还是努力挣开 枷锁大胆叛逆作细腻地描绘, 甚至也不同于他的同 路人余华醉心指认父亲对儿子的无情戕害、 残酷杀 戮的罪恶, 苏童小说中儿子对父亲的抗拒表现为宿
!*%+,
!"
!"#$
% & ’(()
当代文学
名作 欣赏
缩的儿子被父亲决定支配也不无忧虑和否定; 他抛 弃了人类应该具有的悲悯的情怀而没有施舍一点善 意于父亲, 而试图 “ 弑父 ” 的儿子们也不仅难以 “ 告别
# 丑陋的父亲们 ” , 甚至退化为根本连父亲也不如的
生物。 在对父亲的审视中, 苏童以 “ 先锋们 ” 的叛逆精 神重构了父亲的寓言, 不过也因找不到生命拯救的 途径而留下深深的遗憾。
“ 父亲 ” 这一角色有着多重的内涵和指向。 在中 “ 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 父亲 ” 以男性的优势成为宗 法家庭的家长,同时也具备了威权、 规范、 力量、 英 武等超血缘的意义, 因此传统文学中的 “ 父亲 ” 保持 着不可侵犯的姿态和神话般英雄的光辉。 在异质文 化的强烈冲击下,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开始对 “ 父亲 ” “ 形象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 审父 ” 成了文学创作的 重要主题; 八十年代以来 “ 先锋派 ” 作家更是大胆地 将“ 审父 ” 演化为 “ 弑父 ” 或“ 渎父 ” , 在他们的笔下, “ 父亲 ” 遭到义无返顾的拒绝和无以复加的亵渎。 苏 童作为 “ 先锋派 ” 文学的代表作家, 当他的同路人如 “ 余华早期对强权的 “ 父亲 ” 妖魔化 ” 处理从而彻底颠 覆时 ! , 他也不甘示弱地把 “ 父亲 ” 拉下圣坛, 既狂热 地渲染他们的丑陋堕落, 又冷漠地把众多的臭帽子 “ 扣在他们头上, 在苏童笔下, 父亲 ” 与其说是鲜活的 人物形象, 倒不如说是承载着作品寓言意义需要破 译的象征符号。 一、 强权意志的象征 中国传统的父权制沿袭着 “ 君臣父子 ” 等级分明 的伦理原则和法律模式, 在家庭权力结构中历来强 调长者的权威, 父亲享有 “ 父权 ” 或“ 父亲身份的权 利” , 儿子生来就隶属于他们的父母, 是臣服于父亲 的弱势群体。 因此在强大的父权制话语体系下, 父亲 们兼任着统治者、 启蒙家、 法官、 导师等多重身份, 拥 有至高无上的威权, 成为强权意志的象征。 敏感的苏 童自然极易感受到历史和现实中的父辈的威力和束 “ 缚, 审父 ” 也成为苏童早期建构的小说的重要主题。 苏童笔下没有鲁迅 “ 我们应该怎样做父亲 ” 的理性分

文学考研先锋文学(小说)考点总结

文学考研先锋文学(小说)考点总结

文学考研先锋文学(小说)考点总结先锋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所影响的一种小说文学创作思潮。

先锋小说强调的不是写什么,而是如何写,与传统小说关注叙事的真实性不同,先锋小说关注的是叙述行为本身。

他们强调讲述或虚构的功能,也就是作者的叙述行为。

先锋小说试图寻找一种摆脱意识形态权力话语控制的叙述途径,使小说真正成为一种主体叙事,将文学拉向了自由主体意识,进而指向了包括梦幻、死亡、暴力、性等内容的个人潜意识。

代表作家作品有马原的《拉萨河女神》《当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洪峰的《极低之侧》;格非《迷舟》《褐色鸟群》;苏童《平静如水》《我的帝王生涯》;孙甘露《访问梦境》;余华《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古典爱情》等等。

(1)先锋小说的特征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谑、反讽等写作策略。

(2)先锋小说的意义先锋小说在思想文化、文学观念和手法上将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资源植入中国当代文学的土壤。

给本土的文学带来新鲜血液丰富了文学的色彩,激发了文学的创造活力,在激进的反抗姿态里透露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先锋小说所引起的文学叙述革命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反叛,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思想文化背景。

在这种意义上,先锋小说的形式实验不仅表现为形式本身而是时代精神的某种象征。

这些小说实验在观念和方法上对后来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3)先锋小说的局限性先锋小说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将“叙述”和“语言”视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它对意义的放逐也使自身丧失了广泛的交流基础,从它的历史发展来看,这都是导致其渐趋衰落的重要原因。

《红高粱——余占鳌形象分析》

《红高粱——余占鳌形象分析》

《红高粱》----对余占鳌人物形象的分析摘要:莫言是当代先锋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恣意豪迈”的创作风格征服了读者与文坛,而《红高粱》是使其获得成功并奠定其创作风格的重要作品。

本文分析《红高粱》中余占鳌野蛮强悍的个性、惊世骇俗的行为所展现的民族久被压抑的顽强生命力和民族精神。

关键词:余占鳌;原生态;独立不羁;民族精神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莫言的“红高粱”作品系列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与中国民间文化的奇妙结合刻画人物形象,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罕见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深度,震撼了整个文坛。

以《红高粱》中余占鳌为代表的一批具有独特个性和民族精神的人物形象,不再是某种思想理念和道德模式的体现者,而是一批充满野性、充满原始生命激情、狂放不羁、不屈不挠、追求自由人生的大写的独特的人,他们鲜活、叛逆的生命个性是任何现有政治术语和艺术理念无法“定位”的。

在余占鳌等人物的身上显示的恰是我们久被压抑的生命活力,在人物形象的系列活动中,体现了桀骜不驯的独立人格和宁死不屈精神,为新时期作品灌注了勃勃生机。

一、在原生态的人物刻画中呼唤人性之美《红高粱》中余占鳌人物塑造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展现追求人物原生态之美。

这是莫言从哲学的角度审视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而产生的源于心底的呼唤,他在张扬着人作为生命主体的个性尊严和人性之美。

莫言受到拉美作家马尔克思的影响“, 他在《红高粱》中几乎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顺序与情节逻辑,把整个故事讲述的非常自由散漫,但这种看来任意的讲述却是统领作家的主题情绪之下,与作品中那种生机勃勃的自由精神相结合”[1 ] 。

马尔克思是用一颗悲怆的心灵寻找拉美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

莫言也试着以独特的视角来审视东北高密乡“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努力打破传统小说总是刻意寻找人物的英雄面或卑微面,以集中显示社会教育作用的创作原则,回归人的本性,从而深层次地剖析我们的民族。

“创作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无论是在创作思想上,还是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

论余华小说中的疯子形象

论余华小说中的疯子形象

的 典型 ,这 是对 人 性 异化 及 人 生 存状 态 的 隐 喻 。


疯 子 形 象 的文 本 呈 现 :破 坏 欲 的化 身
力 的途径 ,达到 破 坏欲 的满足 ,显示 了人性 恶 的本 质 。 《 九 八 六 年 》 中那 个 疯 子 的 自虐 行 为 , 被 余 华 描 一
在 余 华 8 年 代 的 小 说 创 作 中 , 他 的 小 说 呈 现 出 令人 咋 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舌 的残酷 、冷峻 与黑暗 ,疯子形象 频频出现 : 《 四月三 日 写得那样精 细 ,那样富有表现 力 ,就像他在读 者的眼前 ,
事 件》里患迫害妄想 症的l 岁 青年; 《 8 一九八六年 》中 自 对 自己 施 行 着 各 种 酷 刑 ,令 读 者 的 脊 背 直 冒冷 汗 , 而 作 品
在 2 世 纪 8 年 代 先 锋 小 说 创 作 时 期 , 余 华 的小 说 以 其 呢 ?这 一 个 疑 问就 把 先 前 看 似 合 情 合 理 的理 由推 翻 了 。 他 0 O 怪 异 、 荒 诞 、奇 特 的 气 息 ,在 文 坛 上 独 树 一 帜 。有 人 曾 这 打 么 四婆 婆 , 砍 下 三 名 受 害 者 的 人 头 ,他 杀 人 毫 无 动机 可
零度 的情 向 外 渗 了 。锯 开 皮 肤 后 锯 齿 又 搁 在 骨 头 上 ,他 停 住 手 , 得 心 里感 到透 骨 的悲 凉。余 华用 冷酷 的 语言 , “ 意地 笑 了笑 。然后双 手优美地摆动起 来 ,沙沙声又 响了起 感 ”笔调 ,让读者们看到 了面 对血淋淋的生活场 景,看客
古代 的各种 酷刑 。他热衷于研 究古代酷刑 ,并将 其变为现 打 扰 , 她 不 想 再 回想 起 那 段 令 人 害 怕 的历 史 , 她 不 想 打 破

论余华小说中温情的父亲形象

论余华小说中温情的父亲形象

论余华小说中温情的父亲形象班级:汉本0703 学生:景艾敬指导老师:赵海燕摘要:余华作为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早期作品曾以叛逆的精神重构了“父亲”的寓言,将其“妖魔化”。

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华却一改其冷漠阴郁的风格,在作品中塑造了“另类”的“父亲”形象,他们已不同于前期的“恶父”,而是一些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温情的父亲的形象。

关键词:道德评价余华小说温情父亲“父亲”这一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多重指向和内涵,他们以男性的优势成为宗法家庭的家长,同时也是权利和秩序的象征,始终保持着不可侵犯的姿态和神圣的威严。

然而在异质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开始对“父亲”形象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审父”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八十年代以来的先锋派作家更是大胆地将“审父”演化为“弑父”、“渎父”。

余华的同路人苏童在余华将“父亲”进行“妖魔化”处理时,他也把父亲写成了人性堕落的象征。

“父亲”形象在这些作品中几乎被彻底解构和颠覆。

我们从中看不到人性的美好,有的只是杀戮,血腥,病态,畸形。

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余华的《活着》开始,还有后来的《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上),我们却看到了比较温情的父亲形象。

富贵,许三观,宋凡平三个男性是作者为我们塑造的在困境中成长起来的父亲形象,他们一个比一个高大,到宋凡平时可以说他已经是一个“完美”的父亲形象。

下面我们就从他们面对苦难时的方式和承受力来分析一下这三个人物形象。

1、富贵—为了活着而坚强地活着富贵是《活着》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形象,。

他的一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从最初的纨绔子弟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小子,从原来的儿女双全变成最后的形单影只。

但是这一切的不幸并没有把他压倒。

我们看到了他在温暖的夕阳下平静地讲述着自己的一生,回顾着自己的过去,似乎这样以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P37)在家产未败光之前,富贵的形象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浪子,整天出入妓院,赌场,对待他的父可以说是不孝至极,而对待妻子和女儿,也没有感到有丝毫的责任感。

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

二、名词解释1、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

(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2、新写实小说:指(1)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2)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3)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

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3、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6、大墙文学:指反映文化大革命中因遭受迫害而被关押在监狱的“大墙”之内的人们的遭遇的文学作品,在伤痕文学或伤痕小说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是其中一个独特的类型。

代表性作品是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类似的作品还有王亚平的短篇小说《神圣的使命》。

7、《平凡的世界》是中国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被誉“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三、简答2、马原小说的元小说叙事或“叙事圈套”答:1、元小说叙事:元小说就是有意暴露小说虚构性的小说。

余华长篇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分析

余华长篇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分析

余华长篇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分析作者:罗盼盼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1期摘要:我们在阅读余华的作品时会发现,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先锋时期的作品,还是20世纪90年代转向民间的作品,余华都对父亲形象极为关注。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余华长篇小说中的父亲形象,以期更好地理解余华作品。

关键词:余华;长篇小说;父亲形象作者简介:罗盼盼(1991.6-),女,汉族,甘肃甘谷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01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中的著名作家,在他的长篇小说从《在细雨中呼喊》到《第七天》中,父亲都是其作品中频繁出现的重要人物。

王安忆曾说:“我觉得余华看上去就是一个爸爸的儿子。

不管是生活里,还是写作,父和子的关系都是他的一对主要关系。

他仿佛总是一个离家的找不到父亲的孩子,仿佛总在找,始终存在一个认同的焦虑。

”[1]因此,对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研究余华作品。

一、先锋创作时期余华在80年代刚步入文坛之时,塑造了一系列丑陋、无耻、龌龊、懦弱的父亲形象。

通过对父亲的丑化,颠覆了传统的父亲形象,揭露了人性深处的恶之花。

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余华用调侃的笔调塑造了一个自私、丑陋、无赖的父亲形象,对父亲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和戏谑,瓦解了父亲的尊严。

父亲孙广才的丑陋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第一,对待父亲孙有元的态度。

他对孙有元谩骂、训斥,甚至有时不给饭吃。

在孙有元弥留之际,他期盼着孙有元早点死亡。

第二,对待三个儿子的态度。

他以荒谬的理由打“我”,而且讨厌“我”,将“我”赶出家门。

当小儿子因为救人而溺水身亡时,他抱着成为英雄的父亲的私欲,希望摆脱困境,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当愿望破灭时,他又去向被救者的父母敲诈勒索。

他对大儿子的妻子动手动脚,最终导致了儿子婚姻的失败。

第三,对待妻子的态度。

寻根与先锋文学中的父子身体修辞与男性主体成长状况

寻根与先锋文学中的父子身体修辞与男性主体成长状况

寻根与先锋文学中的父子身体修辞与男性主体成长状况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化转型的复杂时代语境下,寻根文学在经历了对民族文化精神短暂的“寻父”之旅后,开始与先锋文学一起不遗余力地“弑父”,这是由他们所持有的“现代性”视角决定的。

力量强大的民族文化精神成为持有现代性世界观的男性主体成长中的规约性力量。

对“父”与“子”身体的异样修辞在“弑父”冲动涌动的同时宣告“弑父”的失败。

他们必须寻求新的途径来平衡民族文化精神与“现代性”的力量,以在象征秩序内为自我找到合适位置。

而这同样是走入现代世界格局的中国所面临的问题。

标签: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寻父”;身体;成长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化转型过程中,伴随着国门开启,中国文化艺术界也掀起了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浪潮。

旧有的国家政治意识形态逐步退潮,民族话语勃兴,以“现代性”为核心的启蒙运动蓬勃发展。

中国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思想领域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革。

传统与现代、愚昧与文明的冲突空前激烈。

新一代男性主体在这种矛盾、复杂而又生机勃勃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

精神分析学认为,父子关系场域是男性主体成长的基本场域。

“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主体在经历俄狄普斯情结和阉割情结的过程中获得了性别和主体性。

”①父亲的介入破坏了母子同一的完美场景,伴随着“俄狄普斯情结”的产生,成长的“子”一代经历了青春期的“弑父”冲动。

“子”一代在克服“俄狄浦斯情结”与象征之“父”认同之后,获得强大的超我,完成了新一代男性主体的成长。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复杂文化环境中的男性主体同样在“俄狄普斯情结”中进行着艰难的主体蜕变。

他们的成长与复杂的时代环境紧密胶着在一起。

其“寻父”与“弑父”历程不仅是个体性的,而且展现出时代文化的结构与动态,以及民族国家主体的文化心理需求。

此时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寻根与先锋文学,在反复出现的父子场景中为探讨男性主体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文学文化信息与广阔的文本空间。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先锋文学,又称前卫文学,是指在文学创作中,采用新颖、激进或挑战传统观念和形式的艺术实践。

它与传统文学的规范和传统审美观念有所区别,更加注重对语言、形式和主题的创新。

在当代文学中,先锋文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它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试图挑战和突破传统的文学限制和约束,以达到更自由、更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先锋文学的创作形式多样,包括自由诗、实验小说、戏剧性表演和视觉艺术等。

它通常关注社会和政治问题,以及个体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等主题。

当代文学是指当代社会背景下的文学创作。

它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反映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当代文学的特点是多元性,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并存,代表了多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它更加注重对时代精神和价值观的把握,力求表达当代人的情感、思想和体验,并传递对当前社会状况的思考和反思。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
先锋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一小群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艺术家(包括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引进被忽略的、遭禁忌题材。

先锋派的艺术家们经常自我表现出“离异”既定的秩序,从中宣布自己的“主体性”,他们的目标是震撼受传统影响的读者的感受能力,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传统文化的反叛,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

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先锋小说的鲜明特点有: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文学五先锋

文学五先锋

文学五先锋
1、马原
马原“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在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代表作品有《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等。

2、洪峰
洪峰与余华、苏童、格非、马原并称先锋文学五虎将,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作家,被批评界的许多人士称为“属于下一个世纪的作家”,作品主要有《梭哈》、《和平年代》等。

3、余华
余华是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其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是中国十大富豪作家之一,是中国十大先锋作家排行榜第三位。

4、苏童
苏童曾是《钟山》杂志最年轻的编辑,张艺谋的著名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其作品获奖无数,代表作还有《黄雀记》、《河岸》等。

5、格非
格非是先锋文学代表作家之一,其中篇小说《褐色鸟群》被视为
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2015年以其“江南三部曲”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锋文学中的男性形象分析
摘要 :先锋文学活跃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它是继寻根小说后的新的文学思潮,先锋文学以反传统的特征体现了作家的探索精神,本文将对先锋文学中的男性形象进行分析。

在对比中得出先锋文学中男性形象的特点。

关键词 :先锋; 男性形象 ;反传统
要对先锋文学中的男性形象进行分析,首先要界定一下先锋文学的概念。

先锋文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作为开端,先锋文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学的规范,本文将选取先锋文学中代表作家的典型作品,分析男性形象的特征。

一、余华笔下的男性形象
余华的早期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和《世事如烟》中对于男性形象的描写不同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中的形象,后三篇标志着余华的叙事风格由先锋转向了传统。

余华用先锋性的话语和文学样式颠覆了以往的文学叙事模式,使他成为先锋作家中不容忽视的一员,纵观余华的主要创作,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大胆的反传统写作模式见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许多作家对于人物的描写大胆地颠覆了传统,成为一种先锋文学。

正在此时,余华因《十八岁出门远行》成名于文坛,文中的父亲形象有这样一句描写,“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

”写父亲不再是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宽厚仁爱、维护家庭的顶梁柱,而成了一个被异化的丑角。

在接下来的小说《四月三日事件》中父亲在主人公生日当天成了阴谋的叛逆者,在稍后发表的小说《世事如烟》中作者对男性形象的描写更是让人看得毛骨悚然、目瞪口呆,算命先生为了为自己增寿,卖掉了自己的七个女儿,牺牲了儿子的健康换来自己的健康,这种丧失了基本的人伦亲情、没有丝毫责任感、对子女没有丝毫爱护的男性形象实在让人痛彻心扉,甚至对这种形象产生无可救药的无奈感。

在《细雨中的呐喊》中作者对这种反传统的男性形象的塑造达到了极致,孙广财简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无赖,他为了讨好他的寡妇相好,将自己的东西都搬到了那个寡妇家。

他虐待父亲,迫害儿子,甚至干出了乱伦的勾当,侮辱儿媳妇,结果自己最终被儿子孙广财割去了耳朵。

这样反传统的形象描写让人作呕,传统文化塑造出的威严、敢于担当、高大的父亲形象,在余华的小说里完全消失了,从孙广才身上我们看到的只有丑陋,丧失伦理道德,没有担当的形象。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作为一名父亲,以卖血作为养家方式,宁可卖血也要让家人过的好,这种行为似乎已经非常感人了,但他在一生十一次的卖血中,九次是为了儿子一乐,一乐是他领养的孩子,他对于这一养子的态度,可以从他的一句话中体现“我养了你十一年,到头来我才是个后爹,那个王八蛋何小勇一分钱都没出,反倒是你的亲爹,下辈子你做我的后爹吧……”相对比的是一乐的亲爹—何小勇,他出车祸生命垂危时,乞求亲生儿子一乐为他喊魂,以求得在这个世上继续生存的权利,从这一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男人是毫无原则、毫无尊严的,他没有尽一点养育儿子的责任,反过来让儿子维护他的生命,这与许三多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兄弟》中主人公宋凡平收养了李光头作为儿子,他对自己亲生儿子宋刚和李光头都付出了平等的爱,这是一个忠厚仁爱的男性形象,宋凡平的儿子宋刚也继承了父亲的传统,然而宋凡平的结局并不好,他在文革时被“红袖章”群殴致死,甚至在死后砸断了双腿才能入殓。

宋刚后来经历了厄运,使他失去了信心,丧失了承担的能力,这也是可悲的,这种描写不得不说是余华童年经历的文革的大环境在他心灵上产生的烙印。

再看一下被改编成影视剧的《活着》,书中主要描述了福贵这一农民形象,从富贵身上我们看到了农民的势单力薄。

福贵被拉了壮丁,混入了部队,然而他挂念自己的娘和媳妇,想到逃走,但当他看到逃走的人被枪击毙后他不敢再反抗了,只是期望着有一天能够活着回家。

富贵的命运是悲剧的,他吃喝嫖赌,没有节制,身上透露着纨绔子弟的气息,嗜赌成性的他将家产全部输光,因此也气死了他的父亲,然而在余华的笔下富贵是个有血有肉的男性形
象,虽然他身上存在着致命的缺陷,但他有着坚忍的精神,在他输光家产之后,父亲被气死了,母亲和妻子也因无钱治病而丧命,他的女儿凤霞结婚后难产身亡,儿子有庆因抽血过多致死,七岁的外孙苦根也因多吃了豆芽撑死,女婿二喜也意外的死去,七个亲人都相继离开自己,这丧失亲人的悲痛都落在他一个人的身上,而他一个人奇迹的活了下来,他一个人承受了如此巨大的苦难,是他的坚韧品质铸就了他的存活。

福贵的晚年只有一只和他同名的老水牛为伴,经历了那么多人生的痛苦,他已经在与土地的磨合中变成了一位平常的、善良的、勤劳的农人。

他老了,是对生命无法把握的无奈,或许是一丝乐观,还有许多坚韧使他在晚年对待生活是那样的平静、安宁,这种朴实的话语体现了一种释然,一种超脱,最终他领悟了生活的真谛。

二、莫言笔下的男性形象—英雄
莫言作为一名先锋作家,代表作主要有《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我读了这两部品,对其中的男性形象印象颇深。

莫言的家乡是山东高密东北乡,他写的《红高粱家族》拍成了电影,小说多以作者的家乡作为背景,人物都以自己熟悉的农民为原型。

《红高粱家族》中男主人公余占鳌兼有双重身份,他活脱脱是一个土匪,他杀人越货、卑鄙猥琐、作风不正,与有夫之妇的戴凤莲有染,纯粹一个违反常伦的地痞流氓和小混混,这样一个男性形象令人唾弃。

然而人性是复杂的,虽然他在个人品格上具有如此大的缺陷,但这并不阻碍他成为一名英雄,莫言在这里就塑造了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英雄形象,余占鳌生活的时代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之时,他自己组织了队伍,还请军校出身的任副官训练队伍,面对敌人侵略这样一个时代变迁,他扛起了抗日旗帜,组织在胶平公路上伏击日本敌人的汽车队,他不是一个具有英雄气概的人,但他却成为抗日先锋,日本的侵略激发了他不甘被欺凌的本能,他在这场战斗中脱颖而出成了时代的英雄。

1955年,莫言创作的《丰乳肥臀》主要塑造的是一个坚强的母亲形象,小说中的男性主人公是无耻、没有人性的,上官寿喜是一个铁匠,在结婚之后他不断地打骂自己的媳妇上官鲁氏。

莫言笔下的男性形象都是没有脱离故土的平民百姓,带有乡土气息,具有劣根性的余占鳌却在敌人入侵时拼命保卫家乡,称得上是一个英雄。

三、苏童笔下的男性形象—孤独者
苏童无论在写少年男孩还是描写成年男性都透露着男性作为孤独者的信息,在《米》中男性主人公五龙这个孤儿本来在乡村过着平静的经典乡村生活,然而村子里发生了水灾,将五龙驱逐到了城市,开始了他的流浪与逃亡生活。

(一)孤独者
来到城市的五龙内心十分失落,他不能被新的环境所接纳,与以冯老板、绮云为首的充满铜臭味的城市商业格格不入,也不屑加入以织云为首的享乐主义者队伍,对城市黑社会的刘爷更是憎恶,他成了一个孤独者,没有了精神的依托和生命的归属感。

五龙成了漂泊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边缘人,与城市生活的格格不入导致了他无法生存,他对米的感情是一种天生的痴狂和喜好,为了米,他宁愿守在米店门口,几天几夜不睡,他甚至咀嚼生米。

问题在于五龙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也仍然是一个精神的孤独者。

在城市里,即使做了米店的女婿、主人甚至建立了五龙家族后,他仍觉得自己像“大水中漂流的一支稻穗或一朵棉花”。

可以看出,他这种无一不安、漂泊不定的情绪一直陪伴着他。

这种孤独感体现在他内心欲望的不断扩张,财富和地位提高了,他对女性的占有欲愈来愈强烈,描述他终日出没于妓院酒楼,用性欲的满足获得暂时的满足他空虚的心灵和变态的欲望。

这种建立在女性肉体上的权威是虚幻脆弱的。

最终,五龙并非被女性所害,而是成为一个妄想者,被他自身对生活的梦想贻害了。

他逃离了精神家园,成了地地道道的孤独者。

(二)救赎
城市对于五龙来说总是异己的,他思恋着他的枫杨树故乡,他回到了家乡,企图找回他的精神归宿。

他在家乡置办了一千亩水稻田,还买了晒场、祠堂、房屋等。

然而,这也体现了他的农民思想的局限性,这种小农意识使他只
能在幻想中寻求自救,外敌入侵时,城市受到打击,农村也不例外,五龙拥有的土地是暂时的,最终还是向战争屈服了。

其他的先锋小说作家如残雪、孙甘露的等,也出现了男性形象,这里就不再作细致分析。

先锋文学创作时期处于改革开放之时,这是的文学更多的转向了文学自身,其中的男性形象都体现了反传统的特点。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上海:南海出版社.2001
[2]蔡军.《活着》福贵形象分析.景德镇高专学报.2009年第3期
[3] 吴崑.回归传统还是继续“先锋”—余华作品中“父亲”形象分析.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4]张小燕.论莫言笔下的英雄.太远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5]陆燕.个体自由主义飘零者—五龙形象分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