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人口问题
哲学考研复习:社会结构论部分训练思考题
社会结构论部分训练思考题一、简答题与参考答案1.简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关系。
答:(1)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
它主要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方面。
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
在文化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
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即政治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关系。
第一,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二,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反作用。
它们给物质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方向、政治制度的保证和智力技术的支持。
这三个文明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
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
2.简述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作用的性质。
答:(1)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
(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一,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生产资料的来源。
这些资源可以包括三类: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第二,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
地理环境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可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地理环境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的发展。
(3)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的必要前提,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因为:第一,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地理环境相同的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可能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的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又可能相同,这说明地理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与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005年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与答案
2005年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与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答题要求: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 )。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D.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 A ).A.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物质和运动的统一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D.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3. 近代西方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是(A )。
A.康德和休谟B.费尔巴哈和黑格尔C.孟德斯鸠和卢梭D.歌德和席勒4.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说明(B )。
A.实践对认识有指导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能动的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重要D.实践比理论更重要5.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D )。
A.坚持为现实服务的原则B.坚持政治第一的原则C.以传统的观念为标准D.坚持历史的原则和阶级分析方法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统一的观点和斗争的观点C.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D.全面的观点和重点的观点7、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帐: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则值20多万美元。
这种算帐方法强调了( C )。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8、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
从哲学上看,这表明(C)。
A、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C、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D、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9、“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A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卷2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分,每小题1分,共3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们在一切实践中所作的无非是两件事,即()A 认识自然,改造自然B 认识社会,改造社会C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D 改造自然,认识社会2,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A 批判的和革命的B 唯物的和辩证的C 科学的和革命的D 实践的和科学的3,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A 绝对主义B 唯物主义C 不可知论D 诡辩论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A 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B 世界是发展的C 世界是物质的D 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5,在对待运动和静止的问题上,形而上学的典型命题是()A 天不变,道亦不变B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C 此亦彼矣,彼亦此矣D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6,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 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观点()A 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B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C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D 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8,人工智能的出现证明()A 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B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规定己经过时C人脑是可以认识的。
思维模拟是可能的D 人类思维最终会发展到机器思维9,“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观点属于()A 机械的条件决定论B 形而上学的外因论C 辩证法的普遍了解观点D 相对主义的诡辩论10,运动和发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A 运动是根本变化,发展是一般变化B 运动包括世界上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发展则是指前进性、上升性运动C 运动是量变,发展是质变D 运动是位移,发展是新陈代谢11,正确认识具体事物的基础是分析()A 矛盾的同一性B 矛盾的斗争性C 矛盾的普遍性D 矛盾的特殊性12,质变的复杂性表现为()A 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B 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C 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质变中包含着量变D 事物构成成分的变化引起质变13,“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A 机械决定论B 神学目的论C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D 唯物主义决定论14,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相互区别主要在于()A 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现象,第二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B 第一次飞跃获得感性认识,第二次飞跃获得理性认识C 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主要是改造世界D 第一次飞跃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飞跃的目的是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15,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看是因为它是()A 人们的自觉能动的活动B 对人类有用的活动C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的活动D 社会历史性的活动1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B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C 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D 真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17,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A 制造和使用工具B 具有宗教信仰C 具有语言文字D 具有思想意识18,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 人口增长的快慢B 地理环境的优劣C 社会风气的好坏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9,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 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20,先进的社会意识由于反映和代表了进步的社会势力的利益和要求,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人口问题
运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人口问题(1)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
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2)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
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每年增加的大量劳动力适龄人口与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相当多的人就业困难。
②人口增加与消费品的增长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
人口过多地对农业、工业、交通、住房及其他消费品的生产构成了巨大压力。
③人口增长与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之间矛盾十分尖锐。
我国科技文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青壮年文盲较多,适龄学生升学率较低,生产过程事业存在的诸多困难,无一不与人口过多有直接或间接联系。
④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增加了国家、集体、家庭的负担,既拖了经济建设的后腿,又极大地限制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对我国面临的严重的人口问题,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生育实行调节和控制,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
二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优化人口结构。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正是从这一国情出发,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将解决发展问题与解决人口问题紧密结合,坚持改革开放与计划生育两大基本国策,实行综合决策、统筹推进。
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全面发展的两大奇迹。
实践证明,从中国国情出发,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谱写了辉煌篇章。
论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论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摘要]:人类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可能构成社会。
人口是促进与制约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与影响,但当人口规模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会对经济、资源等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人口因素作用影响人类自身繁衍生息的活动一代代地持续着,周而复始地生产出人类自己,因此产生了人口因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也是构成一定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发展速度等等。
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制约和影响的重要作用。
一、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一、人口因素是构成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能构成社会。
人类社会的存在,既要进行生产劳动,又要战胜自然的侵袭。
但是,个人的劳动能力和自卫能力总是有限的,只有在一定数量人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物质生产,才能与自然抗争,也才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第二、人口因素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不同的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首先,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应是同社会的生产和科技水平要求相适应的人口数量。
其次,人口素质越高就越能适应生产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就越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人口的质量和构成,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状况,对社会发展的进程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当人口状况同物质生产状况相适应时,就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当人口状况同物质生产状况不相适应时,就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例如,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情况下,物质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的增加。
如果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增长快,能够为物质生产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就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人口数量少、密度小、增长慢,劳动力不足,就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马克思论述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大学公共课)论述题1、试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改革开发以来,我们恢复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实际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实践证明,是否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2、论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
答:(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第二:发展新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因而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看不到另一方面,坚持一点论。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避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少犯错误,取得成功。
3、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2006,2003答:(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
马克思模拟二试卷及答案
马克思模拟二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分,每小题1分,共3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们在一切实践中所作的无非是两件事,即( C)A 认识自然,改造自然B 认识社会,改造社会C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D 改造自然,认识社会2,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 B )A 批判的和革命的B 唯物的和辩证的C 科学的和革命的D 实践的和科学的3,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 C )A 绝对主义B 唯物主义C 不可知论D 诡辩论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D )A 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B 世界是发展的C 世界是物质的D 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5,在对待运动和静止的问题上,形而上学的典型命题是( A )A 天不变,道亦不变B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C 此亦彼矣,彼亦此矣D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6,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 )A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 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观点( B )A 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B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C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D 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8,人工智能的出现证明(C )A 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B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规定己经过时C人脑是可以认识的。
思维模拟是可能的D 人类思维最终会发展到机器思维9,“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观点属于(C )A 机械的条件决定论B 形而上学的外因论C 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D 相对主义的诡辩论10,运动和发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 B )A 运动是根本变化,发展是一般变化B 运动包括世界上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发展则是指前进性、上升性运动C 运动是量变,发展是质变D 运动是位移,发展是新陈代谢11,正确认识具体事物的基础是分析( D )A 矛盾的同一性B 矛盾的斗争性C 矛盾的普遍性D 矛盾的特殊性12,质变的复杂性表现为( C )A 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B 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C 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质变中包含着量变D 事物构成成分的变化引起质变13,“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A )A 机械决定论B 神学目的论C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D 唯物主义决定论14,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相互区别主要在于( C )A 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现象,第二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B 第一次飞跃获得感性认识,第二次飞跃获得理性认识C 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主要是改造世界D 第一次飞跃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飞跃的目的是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15,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看是因为它是(C )A 人们的自觉能动的活动B 对人类有用的活动C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的活动D 社会历史性的活动1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 )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B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C 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D 真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17,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 )A 制造和使用工具B 具有宗教信仰C 具有语言文字D 具有思想意识18,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D )A 人口增长的快慢B 地理环境的优劣C 社会风气的好坏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9,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D )A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 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20,先进的社会意识由于反映和代表了进步的社会势力的利益和要求,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试题(5)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试题(5)及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5)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观点的依据是()A.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3.哲学基本问题是指()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的普遍联系B.量变转化为质变C.事物的运动与发展D.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内部矛盾5.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 )A.前者不转移价值,后者转移价值B.前者转移价值慢,后者转移价值快C.前者不发生价值增殖,后者发生价值增殖D.前者价值增殖少,后者价值增殖多6.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C.产品分配形式D.生产工具7.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A.阶级性B.相对性C.主观性D.可变性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D.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趋势C.事物发展的状态D.事物发展的途径10.人类解放就是( )A.实现绝对自由B.摆脱规律性的支配C.不受任何束缚D.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A.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B.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C.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D.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宝贵材料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文艺复兴思想3.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C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客观的 D.真理是主观精神的客观化E真理是全人类的经验形式4.量变与质变的相互关系表现为()A.量变引起质变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C.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包含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E.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5.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A.地理环境B.意识形态C.人口因素D.上层建筑E.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6.二次大战后资本输出出现的新特点有( )A.资本主要由发达国家流向经济落后国家B.资本流向上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C.私人资本输出比国家资本输出增长更快D.国家资本输出比私人资本输出增长更快E.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多采取“援助”的方式7.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表现为( )A.实践是把认识客体与认识主体区分开来又联系起来的中介B.实践是认识产生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得以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E.实践是认识的归宿和目的8.在意识起源的问题上,下列哪些观点是正确的()A.一切生命物质都具有意识B.所有的物质都具有意识C.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E.大脑活动是意识产生的根源9.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A.它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没有影响B.它的好坏优劣对社会发展没有影响C.它不能决定社会性质D.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E.它不能影响某一国家的经济面貌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唯物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它们是()A.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实践唯物主义E.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统一。
浅谈我国人口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
浅谈我国人口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可耕地少、国家底子薄,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人口增长过快,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从而造成社会再生产投入不足,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认真分析研究我国目前的人口发展现状和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控制人口的高速增长,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已成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人口的主要特征1.人口众多,绝对增长量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2008年末我国人口已达到13.28亿,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
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还未公布,预计十二五期末,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3.9亿左右,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突破7亿,人口城镇化率超50﹪,城市人口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总人口54167人。
由于当时社会不稳定、生产发展的需要、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对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人口迅速增长,1969年已达到80671万人。
面对严重的人口问题,从七十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到2003年,已下降至12.41‰。
目前,中国已基本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下降,但因为基数太大,所以人口总数还在不断增加,比如说平均年龄是70岁,25岁结婚生子后也会是三代同堂,因此,人数是在增加的,一般要先进入老龄化后,人数才会慢慢减少。
2.地区分布不均,城乡结构倒挂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之一,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37人。
但分布颇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超过400人;中部地区每平方公里200多人;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1.简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就是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原因:(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表述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人类哲学意识产生时就出现了,在传统哲学中主要表现为形神关系或者说是肉体与灵魂的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是:(1)哲学问题的第一个方面。
即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4.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浙师大 马克思主义原理 习题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A.18世纪末B.20世纪初C.19世纪末D. 19世纪40年代中期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实践条件是()A.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B.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准较之以前有很大提高C. 世界地理大发现D.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的尖锐化3、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条件的有()A. 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万有引力定律B. 达尔文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C.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D.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现代系统论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德国古典哲学B. 法国的启蒙哲学C. 美国的经验论哲学D. 德国的宗教改革理论5、世界观是()A. 人们对世界的看法B.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C. 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D. 人们对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看法6、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A. 哲学就是世界观B.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 世界观就是哲学D. 哲学与世界观没有联系7、哲学基本问题是指()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问题C.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8、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A.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B. 是否承认事物是运动的C. 是否承认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9、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 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D. 唯意志论和存在主义10、评判一种哲学是否为“真正的”哲学,即是否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要看()A. 是否以思想的形式表现时代精神B. 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C.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D. 是理性主义还是非理性主义11、思维和存在无同一性的哲学是()A、唯心论B、二元论C、诡辩论D、不可知论12、正确处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学习科学的关系表现为()A.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代替学习科学B. 只求学习科学,认为没有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C.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学习科学是相辅相成的D.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当作平行的知识学科去学习1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14、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运动B. 物质可以认识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 客观实在性1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就是()A. 发展B. 就是位置的移动C. 物体形状发生变化D. 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16、下列命题中未能正确反映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的有()A. 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的, 不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B. 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没有的C.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17、“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观点是()A、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B、行而上学的错误观点C、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D、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的错误观点18、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19、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导致()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朴素唯物主义20、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A. 劳动改变了自然界B. 劳动提供了人类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C. 劳动制造了生产工具D. 劳动形成人脑,产生语言,丰富了意识的内容21、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是()A. 脱离人身的纯粹的逻辑思维运动B. 物质C. 高度复杂的物质——人脑的机能D. 高等动物的脑活动22、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论述题
《1、从哲学的角度论述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及其现实意义。
(1)我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正确处理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矛盾。
可以说,唯物辩证法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7分)(2)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区之间的差别;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6分)》《2.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可以表述为:世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其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该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它包括了物质观、运动发展观、规律观和意识论。
对于指导我们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既然世界是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
其次,既然客观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实事求是制定方针和政策。
第三,既然客观世界有自己固有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3.试述普遍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答案要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总是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中。
这个观点的方法论意义主要有二:一是有助于我们树立条件论的思想。
联系是普遍的,而具体事物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5、相对静止是指()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6、时间和空间是()A、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种()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C、众人意见D、社会实践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7、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1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19、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集资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B、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20、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A、暴力掠夺的产物B、社会契约的产物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21、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A、非决定论B、辩证决定论C、机械决定论D、唯心主义决定论22、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A、唯一形式B、基本形式C、辅助形式D、特殊形式23、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论述题1、试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改革开发以来,我们恢复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实际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实践证明,是否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2、论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
答:(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第二:发展新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因而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看不到另一方面,坚持一点论。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避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少犯错误,取得成功。
3、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
联大系统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有答案
联大系统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有答案[论述题,4.3分] 请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意识一般特点基本原理的具体内容,并请用该原理分析说明: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为什么必须既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的中心,同时又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答案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了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平衡、不一致、历史继承性、内部相互作用、反作用|物质文明是基础,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的不一致不平衡等,又会对物质文明的发展产生巨大反作用,或者会促进或者会阻碍|现实生活中精神文明发展存在的众多问题对物质文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限制作用[论述题,3.3分]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论述题,3.3分]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原理,说明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更替的历史必然性答案是: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是在生产力发展及其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它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过程|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阶级统治的革命过程中,在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时期,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代替封建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进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它自己又逐渐演变为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迟早要为一种新的更为先进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论述题,3.3分] 试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及其实践意义,并结合实际说明现时代如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答案是: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批判地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第三,深化认识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第四,深化认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论述题,3.3分] 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答案是: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剩余价值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论述题,3.3分] 试述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答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并科学论证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马克思指出,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抠纽”|这是因为: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解决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劳动价值论方面的重大缺陷,从根本上论证了价值的本质,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其他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论述题,3.3分] 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答案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一致、不平衡、社会意识内部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论述题,3.3分] 中国古代思想家说:“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人口发展趋势如何影响社会发展
人口发展趋势如何影响社会发展人口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人口的发展趋势,包括人口数量的增减、年龄结构的变化、素质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诸多领域都产生着深远且广泛的影响。
从经济角度来看,人口数量的变化是一个关键因素。
当人口数量增长过快时,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比如,会对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包括粮食、能源、水资源等。
这可能导致资源短缺、物价上涨,进而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反,如果人口数量减少,劳动力市场可能会出现短缺,特别是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会推高劳动力成本,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带来挑战。
同时,消费市场也可能会萎缩,影响经济的增长动力。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同样显著。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是当今许多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
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的加重,社会保障体系面临巨大压力。
养老金、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增加,给政府财政带来沉重负担。
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年轻人的比例相对减少,可能导致创新活力不足,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受到影响。
相反,年轻人口占比较高的社会通常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消费潜力,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升级换代。
人口素质的提升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素质的劳动力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从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成为企业和国家竞争的核心资源。
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能够提升个体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也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
在文化领域,人口的发展趋势同样引发了一系列的变化。
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口构成,会塑造出不同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模式。
年轻人口占比较高的社会通常更倾向于追求时尚、流行文化,而老龄化社会可能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此外,人口的流动和迁移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社会的文化内涵。
但同时,也可能带来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的问题。
马原模拟第一套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
36,规律的特点有()A 客观性B 无条件性C 稳定性和重复性D 普遍性E 具体性37,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A 时空的客观性B 时空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 时空是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D 否认了时空的绝对独立性E 混淆了时空与物质之间的质的区别38,某山乡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钒矿以来,办了三个钒矿厂,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由于没有严格的环保措施,每天排出大量钒烟,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
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A 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B 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C 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E 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39,客体与客观存在的区别是()A 一切客体都是客观存在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都是客体B 部分客观存在的是客体,客观存在的不完全是客体C 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体与人的实践密切联系D 客观存在的是无限多样的,客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有限的E 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客体还包括精神客体40,在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主要有()A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B 哲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C 哲学高于所有具体科学D 具体科学可以藐视哲学E 具体科学需要哲学的指导41,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是()A 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发展B 地理环境的优劣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C 地理环境对社会作用的大小受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D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E 地理环境的变化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42,“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共同的发展规律,这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
2020年4月浙江自考真题马克思主义原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4月自考真题马克思主义原理试题课程代码:1009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标准D.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空间是指(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B.物质运动的顺序性C.物质运动的广延性D.物质运动的规律性3.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4.下列选项中,强调外因在事物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 )A.出污泥而不染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C.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D.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5.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看(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6.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感觉-概念-感觉D.实践-认识-实践7.任何真理都不是“终极真理”,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这是因为真理具有( )A.客观性B.绝对性C.全面性D.相对性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1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9.下列说法中,符合马克思主义检验真理标准观点的是( )A.以实践的效果定是非B.以伟人之言论定是非C.以众人之意见定是非D.以自己的认识定是非10.下列概念中,反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是( )A.生产资料B.生产方式C.生产力D.生产关系11.国家的政体是指( )A.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B.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C.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D.行使国家权力的指导思想12.阶级首先是一个( )A.政治范畴B.思想范畴C.经济范畴D.社会范畴13.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A.管理社会各项公共事务的机关B.调节社会各种民事纠纷的机关C.统治阶段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D.保卫国家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组织1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把社会历史理解为( )A.社会形态的演变史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C.国家政权的更替史D.思想文化的交流史1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交往概念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B.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C.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16.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A.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D.按照人们共同拟定的计划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17.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A.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者B.原料、燃料、辅助材料2C.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D.劳动者的劳动、工具、厂房18.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是(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1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A.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大小决定的B.是由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大小决定的C.是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D.是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具体劳动时间决定的20.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成正比关系的因素是( )A.货币流通速度B.货币周转次数C.商品价格总额D.相互抵消的货币额21.从资本周转的角度来考察,能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是( )A.生产资本B.货币资本C.商品资本D.流通资本22.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抽象劳动的作用是( )A.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生产出使用价值B.转移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C.创造出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D.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和剩余价值23.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指随着资本总量的增加(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同比例上升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同比例下降C.不变资本比例上升,可变资本比例下降D.不变资本比例下降,可变资本比例上升24.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是指( )A.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B.劳动者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时间C.劳动者创造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D.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325.生产价格形成后,个别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更多利润属于( )A.平均利润B.超额利润C.垄断利润D.不当获利26.资本主义地租是( )A.农业资本家向地主缴纳的对土地投资的利息B.农业资本家为使用土地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全部MC.农业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资本折旧费D.农业资本家由于租种土地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27.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 )A.资本输出B.货币输出C.商品输出D.劳务输出28.由于商业资本家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商品生产价格就等于( )A.生产成本+产业利润+商业利润B.所有资本+产业利润+商业利润C.生产成本+商业利润+平均利润D.生产成本+企业利润+利息29.垄断阶段银行的新作用集中表现在( )A.它是借贷的中介者B.它是收支的代理者C.它是万能的垄断者D.它是货币的发放者30.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 )A.先进的技术获得的B.科学的管理获得的C.新颖的产品获得的D.垄断地位获得的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
我国人口问题
答:一、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
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二、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
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我国人口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①1949年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消费品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人口的增长十分缓慢,呈现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②新中国成立后到70年代后期,由于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增长势头迅猛,呈现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特点。
1949年人口死亡率为20%,1973年为75%;自然增长率1949年为16‰,1973年为20‰;③80年代以来,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国策,控制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呈现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如1992年,人口出生率为18.24‰,死亡率为6.64‰,自然增长率为11.6‰,1996年人口自然增长为11.44‰。
2人口发展地区之间的不平衡
我国人口的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总的说来,农村地区人口发展的速度高于城市,西部地区人口的发展速度高于东部地区。
由于人口发展的地区差异,造成农村劳动力过剩,大批农村人口涌进城市。
3.人口数量大,净增人口多
1953年,我国人口总数为6亿多,1964年为7.2亿,1982年为10.3亿,1990年达11.6亿,1996年达12.24亿。
根据计算机仿真模拟,2025年前后,我国总人口将达15亿~16亿,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成效显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仍净增人口1500多万。
4.人口素质低
人口素质低下,是我国目前人口问题的主要方面。
人口素质低下,一方面表现为人口的身体素质不高。
根据国家卫生部公布的一项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5500多万残疾人,平均每20人中就有一个残疾人。
另一方面,表现为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不高。
据1990年统计,大学文化程度的占0.1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0.1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33%,文盲、半文盲的达15.88%。
在许多偏僻的农村,由于经济贫困,儿童失学率较高,文盲的数量还有增加的
趋势。
三、人口问题对策
1.控制人口数量是前提
(1)由于人口数量多,人均资源数量相对越来越少,我国耕地、森林、草场等资源的绝对数量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资源的数量很少。
如我国人均耕地仅为0.09公顷,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9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0%;我国江河径流量人均仅有245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23.5%,我国多种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的1/3。
我国是世界上生产粮食、棉花最多的国家,油菜籽、猪牛羊肉的产量也居世界第一位。
糖料、大豆、茶叶、花生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但人均拥有量都很低。
199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是44258万吨,1949年粮食总产量11318万吨,增长了约3.9倍;1992年人口总数为11.7亿,1949年为5.4亿,增长了2.2倍;1949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为209千克,1992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80千克,人均粮食消费增长幅度不到2倍。
(2)由于人口数量增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因为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的发展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由于人口的高速增长,人们从自然环境中摄取的物质和能量不断地增加,从环境中摄取的物质和能量的数量在许多地区已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受量,滥垦滥伐,毁林开荒,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现象严重,荒漠化面积不断增加;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并引起地面下沉;工业和农业排放出来的“三废”严重污染环境,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造成交通拥挤、汽车废气、噪声的污染不断加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3)由于人口增长快,造成教育、就业紧张,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
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社会各项事业所需要的劳动人口数量总是一个可以计算的有限数量。
由于人口增长快,目前劳动年龄的人口远远多于社会所需要的数量,尤其是农村,人口过剩问题严重。
大量农村富余人员涌进城市,造成城市流动人员的急剧增加,不仅造成教育、就业的紧张,也给社会增添了许多不安定因素。
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增长,是协调我国人口与环境的首要问题。
2.提高人口素质是关键
在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前提下,提高人口素质是人口问题的关键。
只有全面提高了人口素质,才能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中,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在自然规律及经济规律指导下,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保证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才能使可持续发展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人口质提高了,人们对人口与资源的认识也随之而提高,人们能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从而能够更加自觉地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增长。
人口素质提高了,能够积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步伐,加快我国民主与法制的完善进程,促进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广大人民,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有用人才。
”
3.加强法制建设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自从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的政策,人口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而且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也很显著。
在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的经济落后的地区,偷生、超生现象仍很严重。
加强法制建设,把人口发展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依法办事,对违反计划生育法规的依法处理。
同时,建立必要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使孤寡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这是做好我国人口工作的重要保证。
综上所述,只有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的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使人的素质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人口政策的贯彻实施,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