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1课时)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1课时) 教案
一、地球的内部的圈层结构
1、通过图示展示地震波,并且指导学生读图,提问:
(1)、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它们在传播速度上有何差异?
(2)、假设某次地震发生后,横波和纵波都传播到地面,人的感觉会不会有差异?请说明原因。
(3)、地震产生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震波对地面的冲击造成的,你认为横波的破坏大还是纵波?请说明原因。
学生根据提供的图片,获取有效信息,并在立体空间中应用,在填、画图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再现,构建地球内部圈层的空间模型。
借助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探究讨论,从物质形态、空间分布、相互联系等方面了解地球外部的同心圈层,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最后.绘制地球圈层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加深学生对教材的把握与理解。
当堂检测
有效练习
1、在莫霍界面以下(A)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
2、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B)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3.岩石圈是指(B )
A.地壳
B.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C.地壳和上地幔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教法

学法
教法:读图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地图册
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批注
(导入)上天、入地、下海是人类向自然界挑战的三大壮举。目前,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太空遨游,可谓上天有路,但对于我们脚下的地球却是入地无门。那么地球内部到底什么样子呢?是否像传说中那样有十八层呢?今天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人们面对庞大的地球,要想得知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物质组成,逐步揭示地球内部的秘密。目前人们主要通过哪方面的研究来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还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的信息?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地球各圈层的特点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针对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案例,以地球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为线索,引导学生探讨地球圈层结构的特征和相互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案例中,我以一次户外考察活动为背景,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球圈层结构的魅力。首先,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岩石圈的露头、地形地貌等特征,加深对岩石圈的认识;其次,通过观察大气圈中的天气现象、空气质量等,使学生了解大气圈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然后,学生参观水圈的河流、湖泊等水域,探讨水圈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学生走进森林,观察生物圈的多样性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圈层的研究,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地球圈层结构的特征和相互作用。
2.教师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地球圈层结构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原因、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圈层结构的特征和规律。
3.教师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培养学实地考察等方式,主动寻找答案。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圈层的研究,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地球圈层结构的特征和相互作用。

高一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高一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教材分析地球是由不同物质组成和不同状态的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构成的,《地球的圈层结构》这节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介绍地球圈层结构内容之前,教材安排了地震波内容,向我们介绍了地震波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方法。

内外部圈层结构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地震波与内部圈层结构内容与之后第六章自然灾害内容息息相关;而外部圈层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并且外部圈层涉及的地理要素为后面四章自然环境不同要素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还处于简单的认识层面,缺乏对地球圈层的透彻理解。

在学习能力上,他们刚进入高中阶段还缺少自主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不强。

本课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图片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比较难掌握。

从心理上,他们自主性强,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渴望动手学习。

四、教学目标素养目标一: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地震波类型及特点、地球各圈层的特点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素养目标二:通过对不同圈层的认识,了解不同圈层结构的范围、组成物质及状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通过举例说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明确人类活动应与自然和谐统一,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岩石圈及软流层的范围。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七、教学过程3.结合课本P23“地球的外部圈层”内容,列表归纳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探究归纳】1.图示景观(九寨沟)涉及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四个圈层。

构成该景观主体要素的是水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高一地理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1)

1.4地球的圈层结构高一地理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1)
a.举例说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b.分析圈层结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圈层结构的影响。
c.探讨保护地球圈层结构的重要性,提出自己的建议。
2.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3.小组分享:各小组将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共同提高。
1.4地球的圈层结构高一地理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演变过程,理解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气候变化、水资源分布等。
3.拓展作业:
a.建议学生阅读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科普书籍、文章,了解圈层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拓展知识视野。
b.观看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纪录片、电影,感受地球的神奇与壮美,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4.预习作业:
a.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b.针对预习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1.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地球圈层结构的奥秘。
2.建立学生的知识框架,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地球圈层结构概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在地图阅读、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技能。
4.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b.水圈:介绍水圈的组成、分布、循环过程,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c.岩石圈:阐述岩石圈的构成、特点,以及岩石圈与生物圈、大气圈、水圈的相互关系。

地理: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案(新人教必修1)

地理: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案(新人教必修1)

地理必修1人教新课标1.4.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一、课标解读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和自然环境的组成。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概念:地震发生时,产生弹性,并以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1.地震波纵波<P):传播速度,可以通过、、传播。

分类横波<S):传播速度较,只能通过传播。

2.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莫霍界面:地下千M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地下千M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横波。

位置:位于界面以上。

地壳组成:由组成的坚硬外壳。

厚度: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千M。

2.内部圈层范围:介于和之间,呈固态。

地幔分层:分为和。

软流层:位于的上部,这里可能是主要发源地。

范围:介于古登堡界面到。

地核分层:分为和。

特点: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圈: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外部圈层圈:连续不规则的圈层,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相互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三、典题解读1.岩石圈位于<)A.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B.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C.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D.莫霍界面以下,软流层以上解读:做本题关键在于掌握软流层的位置,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组成的,它和地壳共同组成岩石圈。

2.有关地震波的正确叙述是<)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B.纵波传到古登堡界面时完全消失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小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解读: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

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波是弹性波而不是无线电波。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

横波传到古登堡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有显著减少。

纵波和横波传到莫霍面都明显增加而不是减小。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启发。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2.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任务。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力求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圈层结构的重要性,培养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通过探究地球圈层结构,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球圈层结构的关系,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卫星遥感图像、地质剖面图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地球圈层结构视觉感受。
2.通过播放地球圈层结构的动画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球圈层结构的动态变化。
3.创设生活情境,如气象变化、地质灾害等,让学生了解地球圈层结构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地质公园、气象站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圈层结构的魅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2.学生能够解释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及其相互作用。
3.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球圈层结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或地图,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和进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和模型,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2.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分析地球圈层结构的特征和相互作用,提高合作能力。
3.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4.针对学生的作业反馈,教师及时进行教学调整,确保教学效果的提高。

高中地理: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地球的圈层结构(二)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二、重难点内容讲解(一)地球的圈层结构1、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①、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固体传播②、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的研究,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结构。

从地球内部震波曲线图上分析P、S波的波速变化情况,由波速的突然变化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区分出P、S波。

通过分析P、S波速变化情况,发现地面下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莫霍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2、地球内部圈层3、地球外部圈层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如图所示),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二)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1、大气的受热过程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①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②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

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

③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地球会有地震和火山?”、“气候变化与地球圈层结构有何关系?”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构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4.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球圈层结构,提高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3.开展小组互评,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他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定期组织教学反馈,了解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地球圈层结构的学习状态:
1.完成教材相关习题,巩固地球圈层结构知识。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撰写小论文,探讨地球圈层结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3.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分析其与地球圈层结构的关系。
-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地理现象,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通过实例讲解,说明外部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3.讲解地球圈层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地震预测、火山监测等。
-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地区的地震预测为例,介绍地震预测的方法和原理。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一个圈层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3.小组合作,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形成了良好的沟通氛围。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圈层结构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4.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探索地理学科的奥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内容,绘制一份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基本概念、相互关系及作用。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帮助同学们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对圈层结构整体观念的理解。
b.选择题:关于圈层结构特பைடு நூலகம்和应用的问题。
c.填空题: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圈层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以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提醒学生关注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如风、雨、河流等,都是地球圈层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
2.提问:“地球上的这些自然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圈层结构。
3.简要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基本构造、气候现象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考虑到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实际问题导入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圈层结构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针对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上的差异,采取分层次教学策略,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的认识。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的“1.4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节中,我们主要探讨了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的组成、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其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特征及其相互作用;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其地理实践力。
3.创新性:在教学策略上,我采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地理核心素养。同时,我将多媒体课件、地理模型等教学资源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4.情感价值观:本案例以地球的圈层结构为主线,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培养其人地协调观。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本案例紧密结合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圈层结构”这一章节内容,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2.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锻炼其面对挑战的意志;
4.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分享、合作,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情感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完成课堂任务。同时,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使他们在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人教版必修一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教学过程与步骤: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2)地震波的分类:地震波纵波(P)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横波(S)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3)地震波的特点:分类传播介质传播速度共同点地震波纵波(P)固体、液体、气体快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横波(S)固体慢【思考题】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如果是在船上呢?答案:当地震发生时,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先到,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后到,所以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然后是左右摇晃到;而如果是在船上,因为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所以人们只会感觉到上下跳动。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关。

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假如地球物质完全是均一的,那么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将以直线和不变的速度前进。

但实际分析的结果表明,地震波在向下传播时总是沿着弯曲的路径传播并且不同深度的波速不一致,这表明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均一的。

(如下图所示)“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①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②总结P、S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③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界面(平均地下33Km处),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处)。

④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地球的内部结构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两界面深度及地震波速变化比较表不连续面地下深度波速变化莫霍界面33千米处(大陆部分)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2900千米处在这里,P波速忽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归纳】①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②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美丽和神秘;
2.提问:“你们对地球了解多少?地球有哪些圈层?”激发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好奇心;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4.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圈层结构的动画,引发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地球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7.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8.全面评价与反馈:本案例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9.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师在本案例中灵活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利用虚拟实验、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过程。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问题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通过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内涵和外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使学生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整体性;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从生活实际出发,探讨地球圈层结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演示、网络查询等,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提高地理素养。

地理: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河北地区专用

地理: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河北地区专用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要求: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能力要求: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设计】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教具设计】【讲授过程】【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

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学生回答】略。

1.4地球圈层结构教案新部编本人教版必修1

1.4地球圈层结构教案新部编本人教版必修1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四节:地球的图层结构【教课目的】一、知识要求:1.使学生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构成和区分依照2.使学生认识各内部圈层的界线、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能力要求:1.使学生认识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进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研究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认识地球内部圈层区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色,从宏观上认识全世界的整体相貌,形成地球系统观点。

3.经过概括、总结、对照地球内部各层的特色,对学生进行综合概括等思想能力的培育和训练。

三、感情目标经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舞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教课要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流传特色,差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区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色,特别是地壳的特色。

3.岩石圈观点,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点的形成。

【教课难点】1.“地幔”的相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点。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具设计】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结构图,地球内部结构表示图,投电影(或多媒体、图片)。

【教具设计】【解说过程】【导入新课】“聊天”是为了“说地” ,“聊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一样于篮球──空心,也不一样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区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结构”表示图)。

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面三外,界线是固态的地表。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亲密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 ─大气圈、“水” ──水圈、“食品” ──生物圈),今日我们这节课就主要叙述这几大圈层,【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过渡】第一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引起思虑】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拦,对人类来说一直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构成的呢?【议论】学生议论人类用什么方法能够认识地球?【学生回答】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行星地球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从容说课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对内部圈层内容的教学,关键要使学生抓住地震波、横波、纵波的概念和特征,知道不连续面的含义,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及原因,再引导学生分析教材23页图1.26,划分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岩石圈概念的教学要据图讲授,划出范围,强调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别。

外部圈层则要重点讲明各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物质形态,知道外部圈层是同心圈层。

教学方法可采取多媒体演示,对内外圈层逐个显示和叠加,并初步使学生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教具准备多媒体软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地球各内部圈层对比表,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

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推进(新知识传授)[教师精讲](知识拓展)师: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

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

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可划分为三大圈层呢?不妨借鉴一下夏季我们挑选西瓜的方法,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

我们也可以在地球内部制造某种震动,通过分析这种震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组成。

我们知道,地震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地震波却带来了地球内部的信息。

那么什么是地震波?(板书)1.地震波生: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即地震波。

师:很好。

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生:有纵波(P波)、横波(S波)之分。

(方法引导)师:那么纵波(P波)和横波(S波)各有什么特性?(提示:地震波特性——速度、通过介质)生:(看书讨论回答)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师:正确。

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探测地内结构?生:(讨论回答)地球内部物质性质不均一,不同深度上性状、组成不同。

[活动与探究]探究课题:地震波的利用探究内容:(1)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2)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3)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探究办法、过程:观察、分析、推理、讨论探究结果:(1)说明物质状态可能发生了变化。

(2)地幔物质是固态,地核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3)还可以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钻探得到的岩芯,来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

师: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是怎样的?(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先投影左半部分,待学生分析推测后再投影右半部分进行对比)生: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总的趋势——速度随深度递增,但不均匀,有突变现象。

师: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

请大家看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左半部分),找出地球内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填写表格。

(叠加投影表格)不连续面的特征生:(观察、讨论、回答、填表)(方法引导)师:(据学生回答逐个投影填充表格内容)特点界面深度纵波、横波传播速度发现者发现时间莫霍面33 km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莫霍洛维契奇1909古登堡面2900 km 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消失古登堡1914师: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为什么会出现?生:不连续面上下的物质性状发生了变化。

师:根据两个最主要的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几个圈层?生:三个圈层。

(对比)师:很好。

再看投影的右半部分,地球被分成哪几个圈层?生:地壳、地幔、地核。

师:(投影)地球的内部圈层示意图生:(指认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师:下面大家一起来研究这三个圈层。

(板书)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投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师:请看图说出三个圈层的划分依据、两个最主要的界面、各圈层的范围。

生: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依据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莫霍面以上是地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是地幔,古登堡面以下是地核。

师:很好。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判断地幔的形态是怎样的?(合作探究)生:(讨论回答)固态,因为横波能通过。

师:软流层的位置和形态是怎样的呢?生:(讨论回答)软流层在上地幔的上部,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呈融熔状态。

师:答的很不错。

岩石圈与地壳有什么区别与关系?生:(讨论回答)范围和界面不同。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物质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师:很好。

根据地震波来分析,地核又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形态是怎样的?生:(讨论回答)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外核是液态,温度高于熔点。

师:那内核的形态呢?生:(讨论回答)固态,因为地震波速度加快,随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升高得比温度升得快。

(知识拓展)师:刚才同学们作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回答得很正确。

我们下面作一个全面的分析。

地壳:在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由岩石组成。

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 km,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8 km,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17 km。

地壳最厚的地方在青藏高原。

地壳又分为双层结构: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在大陆地壳中,两个层次都有;在大洋地壳中,硅铝层变薄甚至缺失。

所以大洋地壳比较薄。

地幔:地幔的范围是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它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是三大圈层中的中间层,厚度为2800多千米。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地幔圈占了地球大部分的质量。

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软流层物质仍是岩石(主要是橄榄岩、榴辉岩等),为硅酸盐类、氧化物等。

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岩石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呈融熔流动状态,犹如倾倒的浆糊。

根据地震波变化情况推测,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与上下层物质都不同,并构成一个圈层,在地质构造学中称软流圈。

软流圈层厚度范围并不是从莫霍面算起,约在地下60~250 km,它属上地幔部分,但位置并不在地幔的顶部。

因此,软流圈层与地壳之间(即与莫霍面之间)还有一层物质存在,即上地幔的顶部,也是岩石,并构成了一个圈层,它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

地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外核,所以外核部分呈液态,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元素,而液态铁的运动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

因为地震波速度在内核处加快,随着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升高得比温度升得快,所以内核呈固态。

(投影)表格内部圈层组成分层状态地理意义地壳岩石硅铝层固态硅镁层地幔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上地幔固态岩浆和地震下地幔地核铁镍等重金属元素外核液态磁场内核固态师:(小结)可以用半熟的鸡蛋来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

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再来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

(板书)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师: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看大气圈有什么特点?(板书)1.大气圈(投影)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生:物质组成——气体和悬浮物。

主要成分:氮和氧。

师:很好。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16000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

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千米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千米高度左右的对流层范围内。

再来看水圈有什么特点?(板书)2.水圈生:由地球表面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

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的水在不断地循环运动之中。

师: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从离地球数万千米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

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

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师:生物圈有什么特点呢?(板书)3.生物圈生: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师:很好。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