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_媒体与战争
浅谈对中国公共外交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公共外交的认识【摘要】在全球化时代,公共外交的主体逐渐由单一的政府变成了“政府——公众”和“公众——公众”的二元模式,这使得公共外交的内容更加丰富也使得公共外交的工作更加复杂。
中国的公共外交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印迹,并一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成立。
在现阶段,中国更加注重公共外交在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重大作用。
积极争取举行和参与各种国际重大活动,向外界展示中国。
在现阶段,中国的公共外交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中国在发展公共外交时首要的工作还应该是积极拓展中国公共外交的平台。
在发展中国公共外交时,要注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发挥中国深厚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
同时,应该避免公共外交“万能”的倾向,清醒认识“硬实力”的根本性作用。
【关键词】公共外交历史与现状公共外交平台协调合作硬实力一、关于公共外交概念的界定对公共外交概念、内容的界定,学术界已经有了诸多详尽的介绍和分析,而且似乎有了基本统一的结论。
美国学者埃蒙德·格里恩在1965年首次使用“公共外交”一词时,将其定义为:“公共外交旨在处理公众态度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实施所产生的影响,它包括超越传统外交的国际关系领域:政府对其他国家舆论的开发、一国私人集团与他国的互动、外交使者与国外记者的联络等。
公共外交的中心是信息和观点的流通。
”美国国务院编的《国际关系术语词典》中认为,公共外交是指“由一国政府支持的主要通过出版物、电影、文化交流、广播和电视告知、影响他国公众舆论的项目”。
我国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基本没有大的分歧。
百度百科对公共外交所下定义比较有代表性:“公共外交”是一种面对外国公众,以文化传播为主要方式,说明本国国情和本国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活动。
它对政府的外交工作有相辅相成的支持性意义。
一般认为公共外交有两大基本特征。
一是行为对象是另一国的公众。
公共外交的对象应当针对外国的公众舆论,通过影响外国的公众舆论,进而影响外国政府的外交政策。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并且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的特点、挑战和影响,并同时探讨如何在这个时代有效推进国家各类信息的传播和互动。
一、新媒体时代公共外交的特点和挑战公共外交是国家与外部公众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传播活动。
在新媒体时代,公共外交具有以下特点:1. 多元化传播渠道:传统媒体主要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等渠道进行信息传播,而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视频平台等多种渠道进行信息发布和传递。
2. 信息传播速度快: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新闻和事件可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这对于加强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然而,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外交也面临挑战:1. 假新闻和信息泛滥: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成为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领域的重要问题。
虚假信息的传播往往会对国家形象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2. 跨文化传播的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跨文化传播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需求和利益,以减少误解和冲突。
二、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的影响1. 提高了国家形象塑造的影响力: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使得国家形象塑造更加直接和广泛。
国家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展示自己的文化、发展成果和国家形象,吸引国际社会的目光。
2. 增强了国际人文交流和合作:新媒体提供了一个开放和互动的平台,促进了国际人文交流和合作。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人们可以轻松地与世界各地的人沟通、交流和分享。
3. 加大了跨文化理解和认同的机会: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跨文化理解和认同提供了更多机会。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促进相互间的和谐与认同。
公共外交论文(简述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
简述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公共外交”是一种面对外国公众,以文化传播为主要方式,说明本国国情和本国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活动。
它对政府的外交工作有相辅相成的支持性意义。
进行公共外交的主体包括政府外交部门,但更多的是非政府组织,如民间团体、大学、研究机构、媒体、宗教组织以及国内外有影响的人士。
他们可以借助各自的领域和国际交往的舞台,面对外国的非政府组织、广大公众,甚至政府机构,从不同角度表达本国的国情和国际政策。
公共外交比起我们熟悉的“民间外交”的内涵更丰富。
其中,媒体一直以来都作为公共外交的有效“工具”之一,而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媒体和国际政治的互动日益频繁,更是导致国际传媒成为“国际政治的掮客”。
这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和大众对政治参与程度的加深,媒体与外交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媒体日益成为现代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者们开始用一系列新的名词来描述这种变化,比如“公共外交”、“媒体外交”、“瞬时外交”、“电视外交”等等,但这些名词在使用上产生了一些混乱,人们隐约感到了媒体在外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具体到在什么范围内发挥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影响力的大小如何以及如何进行操作,往往语焉不详。
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主要内容在当今时代,媒体外交主要指政府运用新闻、出版、无线电广播、电视、电影、录像带以及新兴的电子通讯手段,宣传对外政策。
一般来说,根据媒体外交管道的先后顺序,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公共声明。
政府声明是政策信息的起点,也是媒体外交管道的开端。
政府的公共声明往往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发布,比如政府记者招待会,各部门的吹风会,政府官员在一些重要场合的演讲、参加电视脱口秀的节目、接受记者的采访等等。
由于政府的公共声明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指导性,一旦确立口径,驻外使领馆、政府各部门以及其他延伸机构都必须按照该口径在全世界解释本国的政策,容不得半点马虎。
第二,公共信息活动。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公共信息的传播速度,任何国家要想使自己能够较好地得到国际公众的认识、了解和支持,就必须充分把握技术发展带来的这一块公共资源,逐步通过加强领导,配套体制,把公共信息的散播纳入媒体外交轨道,诚如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所言,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自由散播信息的能力能够增加该国在世界政治中的劝诱潜力”。
公共外交与媒体外交
公共外交与媒体外交作者:陆佳怡来源:《对外传播》2013年第02期菲利普·赛博(Philip seib)是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公共外交和国际关系领域教授。
著有《实时外交》(Real-time Diplomacy)、《标题外交》(Headline Diplomacy)、《新媒体与新中东》(New Media and the New Middle East)等专著。
笔者在南加州大学安尼伯格传播学院学习期间就公共外交和媒体外交等问题与他进行了讨论。
公共外交的本质在于传播问:目前中国学界对于公共外交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您能给公共外交下一个定义吗?答:是的,给公共外交下一个简练的定义不太容易,我们刚刚还在讨论研究中心网站应该如何给公共外交定义。
我在文章中常使用的定义是公共外交是指政府与公众间的互动,与政府间的传统外交不同,公共外交直接面向公众。
问:您所在的公共外交研究中心设立在安尼伯格传播学院内,这是否意味着新闻传播是公共外交研究的重心所在?答:我认为传播和媒体研究在公共外交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因为传播是公共外交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如何与公众进行沟通。
事实上,我们的公共外交硕士项目是由安尼伯格传播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合办的,这表明新闻传播与国际关系是公共外交研究的两种路径。
我个人觉得这种合作富有逻辑。
问:正如您所说的,传播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提到传播,人们就会想起新闻媒体,接着又会想到新闻的一些基本原则,比如客观性原则。
公共外交通常被认为是有目的(purposeful)的传播。
您如何看待客观性与有目的性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答:我不认为所有的新闻价值观和准则都能适用到公共外交领域,我所强调的是新闻的机制(mechanism)——传播非常适用于公共外交。
你提到公共外交的目的性,从理论上来讲,这不存在于新闻领域,但实际上新闻也具有目的性。
比如美国的福克斯新闻频道(Fox News),它就提供有观点的新闻。
新媒体时代下的公共外交策略与效果分析
新媒体时代下的公共外交策略与效果分析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之一。
在这个新媒体时代,传统的公共外交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的需求,国家和政府机构需要制定新的公共外交策略来应对这一变化。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的公共外交策略,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
首先,新媒体时代下的公共外交策略需要注重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这给政府机构提供了更多传播信息的机会。
政府机构可以通过发布新闻稿、举办线上活动和与公众互动等方式,将相关的信息传达给全社会。
这种策略可以快速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并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
其次,新媒体时代下的公共外交策略还需要注重传播渠道的选择。
每种社交媒体平台都有自己独特的受众群体和特点,政府机构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
例如,如果目标受众是年轻人群体,那么选择使用抖音、微博等平台能够更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通过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政府机构可以更好地与目标受众建立联系,并促使他们参与到公共外交活动中。
此外,新媒体时代下的公共外交策略需要注重故事性和情感共鸣。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更愿意看到真实、有趣的故事,而不是枯燥的官方说辞。
政府机构可以通过讲述成功的合作案例、个人感人的事迹等方式,来吸引公众的眼球。
这样的策略能够增加信息的传播度,并引起公众的情感共鸣,进而提升公共外交的效果。
除了以上策略,新媒体时代下的公共外交还需要注重互动和对话。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公众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政府机构需要积极参与到公众的讨论中,回应公众的关切和问题。
通过与公众的互动和对话,政府机构可以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调整和优化其公共外交策略,进一步拉近与公众的距离。
对于新媒体时代下的公共外交策略的效果进行分析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考虑公众对于政府信息的接受程度。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快、内容繁杂,公众的注意力往往分散。
什么是公共外交
什么是公共外交刘炳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又译作公众外交)作为一种外交实践古已有之,但理论层面上对公共外交的研究则是在二战之后,并且这一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尤其是美国。
冷战期间,美国政府实施的积极而广泛的公共外交对美国赢得冷战的胜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冷战之后,公共外交在美国一度受到冷落。
“9・11”之后,美国学界和政界反思美国的对外政策,公共外交研究重新受到重视。
“公共外交”作为一个术语,首次出现是在1965年,当时美国塔弗兹大学弗莱舍法学院系主任埃德蒙德·古利恩(EdmundGullion) 将其定义为:“公共外交旨在处理公众态度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实施所产生的影响。
它包含超越传统外交的国际关系领域:政府对其他国家舆论的开发,一国私人利益集团与另一国的互动,外交使者与国外记者的联络等。
公共外交的中心是信息和观点的流通。
”在当时,公共外交主要指美国新闻署所从事的非传统性外交活动,如包括国际广播在内的信息活动及教育文化交流活动等。
1987 年, 美国国务院《国际关系术语词典》把公共外交定义为:“由政府发起交流项目,利用电台等信息传播手段,了解、获悉和影响其他国家的舆论,减少其他国家政府和民众对美国产生错误观念,避免引起关系复杂化,提高美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形象和影响力,进而增加美国国家利益的活动”。
1997年美国政府将新闻署并入国务院时的政策设计小组认为公共外交是通过理解、增进和影响外国公众的方式来促进美国国家利益的实现。
美国学界对公共外交也有各种不同的界定,其中以汉斯・N ・塔克(Hans・N・Tuch)的观点最为典型。
他认为公共外交是“为了更好的推行美国的对外政策,减少美国同其他国家的误解和猜疑,由政府开展的塑造海外交流环境的努力。
”从国外的公共外交实践看,公共外交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行为对象是另一国的公众。
公共外交的对象应当针对外国的公众舆论,通过影响外国的公众舆论,进而影响外国政府的外交政策。
媒体外交
媒体外交:公共外交的核心与主体1965年,美国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院长埃德蒙·葛里昂(Edmund Gullion)首次提出了“公共外交”的概念,自此以后这个概念进入了官方和学术的话语体系中,并且被付诸国际关系和外交事务的具体实践中,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与传统外交不同的理论和实践范式。
在当时的冷战语境下,公共外交最为直接和典型的表征便是国际广播,葛里昂将其称之为“外交的新武器”。
因此,“媒体外交”从一开始便成为“公共外交”的核心与主体。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和对外交往的深度、广度的提升,“公共外交”逐渐进入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视野,成为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国际关系、新闻传播、公共关系等新兴学科领域的重要议题。
“公共外交”这一概念涵盖的领域很广,具体表现为媒体外交、学术外交、文化外交、民间外交、非政府组织外交等多种形式。
在上述诸种形式中,媒体外交是当前我国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值得我们做出更为深入的探索和尝试。
学术界对公共外交的讨论多以美国经验为参照对象。
同样道理,“媒体外交”目前开展的最为深入的也非美国莫属。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媒体外交”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进行:从宏观的层面来说,政府通过向目标国家推销其新闻理念和媒体运作模式,以变革目标国家的新闻和媒体为切入点影响其政治社会的转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体外交”属于“观念政治”(noopolitik)的一部分,也是“价值观外交”的一种表现形式。
从微观的层面来说,政府采用“新闻管理”的手段,促使媒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外交事务。
“媒体外交”与“价值观外交”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媒体不仅仅被视为外交的工具和渠道,其本身就是外交政策中的重要一环。
美国国务院2003年发表的一份有关公共外交的报告中将“推动新闻自由与媒体社会责任”作为总体外交战略的政策性环节。
其基本任务是通过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自由而负责任的媒体”的理念,从而推动美式的民主、自由等价值观。
公共外交第一讲
公共外交第一讲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愈发紧密,公共外交作为一种新型的外交形式,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维护国家利益、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
本讲将从公共外交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性等方面展开论述,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公共外交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二、公共外交的定义与内涵1. 定义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是指政府或非政府组织通过传播、交流、合作等方式,影响外国公众、民间组织、媒体等,以塑造国家形象、推动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外交活动。
2. 内涵(1)公共外交的主体:政府、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个人等。
(2)公共外交的客体:外国公众、民间组织、媒体等。
(3)公共外交的手段:传播、交流、合作等。
(4)公共外交的目的:塑造国家形象、推动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外交活动。
三、公共外交的特点1. 跨界性:公共外交不受地域、国界限制,涉及政府、民间、国际等多个领域。
2. 多元性:公共外交的主体、客体和手段具有多样性,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个人等。
3. 互动性:公共外交强调双向交流、互动,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4. 软实力:公共外交是一种软实力,通过传播、交流、合作等方式,提升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四、公共外交的发展历程1. 萌芽阶段:20世纪初,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各国开始关注公共外交的重要性。
2. 发展阶段:二战后,公共外交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成熟阶段:20世纪末以来,公共外交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各国维护国家利益、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
五、公共外交的重要性1. 塑造国家形象公共外交有助于塑造一个国家的形象,提升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为国家带来更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
2. 推动国家利益公共外交通过传播、交流、合作等方式,为国家争取更多的资源、市场、技术等利益。
3. 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公共外交有助于各国之间建立互信、合作的关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反思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外交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5月/2日/第A08版新闻与传播学反思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外交王莉丽中国人民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公共外交”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埃德蒙德・古利恩在1965年首次提出的。
之后形成的传统公共外交理论认为,公共外交是以政府为行动主体,以国外公众为目标受众,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实施的外交行为。
公共外交的核心是信息和观点的流通,关键要素是行动主体、传播媒介及目标受众。
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不断变化、全球化的持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公共外交的行动主体已从政府拓展为以政府为主导,以智库、利益集团、媒体和普通公众为主的多元行动主体,其倚重的传播媒介也逐渐从传统的广播、电视转向了新媒体。
公共外交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构建的重要途径,在新媒体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媒体赋予公共外交新机遇新媒体具有开放、多元、瞬时、互动、跨界等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成为民众表达意见、强化认同、进行社会动员的新工具,对公共外交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外交更加注重目标公众的反馈和参与,从“发送-接受”的单向信息传递转向双向交流和分享,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传而不受”、“听而不闻”的状态。
利用新媒体,公共外交更紧密地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结合,实现了对目标受众的有效影响。
新媒体时代,一国政府可以利用新媒体将本国的外交决策、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源源不断地传送到他国,影响该国民众的文化根基和意识形态。
然而,新媒体在赋予公共外交新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严峻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正在引起一场外交革命。
目前,推进新媒体公共外交已成为世界潮流,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都已加入其中并颇有建树。
美国可谓是当今世界推行新媒体公共外交最活跃的国家。
在理论研究方面,它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并可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不断调整、演变的理论体系和运行机制;从实践层面看,总统奥巴马甫一上台,即将Twitter等新媒体视为“外交箭袋中的一支新箭”,提出了“新媒体外交”和“全民网络外交”的新理念。
公共外交方法论
公共外交方法论公共外交方法论是指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用外交手段和公共传播渠道,以提升国家形象、传递友好信息、促进国际合作和增进国家利益为宗旨的一种外交方式。
公共外交的重要性在于国际社会的多样性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国际关系已经不再是仅限于政府间的互动,而是需要借助各种公共外交手段来推动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形象和利益。
公共外交方法论要注重定位和目标。
不同国家在制定公共外交政策时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包括宣传自己的国家形象、传递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推动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等。
中国的公共外交注重“和谐世界”理念,强调和平与发展,鼓励合作共赢;而美国则注重弘扬自由民主理念,提升美国的软实力。
公共外交方法论要运用多种手段和渠道。
包括外交官的讲话,使馆的文化交流活动,国际会议的参与,公共媒体的宣传等多种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的传播渠道如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也成为了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能够快速传播信息,塑造国家形象。
公共外交方法论需要注重传播策略和效果评估。
国家在进行公共外交时,需要根据不同国情和受众特点,制定合适的传播策略,比如策划精准的公共外交活动,针对性地选择传播渠道等。
也要关注公共外交活动的效果评估,包括国际社会的反响、国内外媒体的报道、受众的认同等,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公共外交策略。
公共外交方法论要强调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
国际社会的多样性和全球化的深化使得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成为公共外交的重要方式。
通过搭建国际平台、举办文化活动、加强人文交流等方式,不仅可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友谊,也能够为国际关系的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公共外交方法论是一项极富挑战性与前瞻性的工作。
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的政府需要更加重视公共外交的角色与意义,不断完善公共外交方法论,以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促进合作发展、维护国家利益,为全球和平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外交学中的外交传媒与公共外交
外交学中的外交传媒与公共外交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外交传媒与公共外交变得日益重要。
作为外交学的重要分支,外交传媒与公共外交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外交学中的外交传媒与公共外交的概念、作用以及在国际关系中的具体运用。
一、外交传媒的概念与作用1. 外交传媒的概念外交传媒是指通过各种媒体手段进行的国际传播和信息交流活动。
它包括但不限于新闻机构、社交媒体、互联网等各种渠道。
外交传媒是国家间进行信息交流、塑造国际形象和传达信息的重要工具。
2. 外交传媒的作用外交传媒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国际关系中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可以帮助国家及时了解国际形势和其他国家的政策动向。
其次,外交传媒可以塑造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和公众舆论,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公共外交的概念与实践1. 公共外交的概念公共外交是国家与其他国家以及全球公众进行的双向交流和互动。
它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向外传达国家政策和价值观,同时也接受其他国家和全球公众的观点和意见。
公共外交是国家间进行相互沟通的重要方式。
2. 公共外交的实践公共外交的实践包括各种形式,如国际会议、文化交流、外交讲座、新闻发布等。
这些活动旨在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加强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公共外交有助于建立国家间的信任与友好,并在国际问题上取得合作共识。
三、外交传媒与公共外交的结合应用1. 提升国家形象外交传媒与公共外交的结合应用可以帮助国家塑造良好的形象。
通过运用外交传媒的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宣传国家的文化、旅游资源等,提高国家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公共外交的方式,增进国际社会对国家的了解与认同。
2. 传递国家政策外交传媒与公共外交的结合应用可以有效传递国家政策。
国家通过外交传媒向国际社会传达重大政策和立场,通过公共外交的形式与其他国家和公众进行交流与对话,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与合作。
3. 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外交传媒与公共外交的结合应用也在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媒体视角下的公共外交研究
新媒体视角下的公共外交研究公共外交是各国政府之间的传统交际方式,旨在加强彼此间的关系,增进相互了解,以达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日益成为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它为传统公共外交方式的延伸和补充,成为双边、多边沟通交流、互动、合作的新型渠道。
本文旨在从新媒体视角出发,探讨公共外交的发展趋势及其意义。
一、新媒体的本质特征及其应用新媒体是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产物。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更具有互动性、多样性、时效性和社交性等特点。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全球互联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人们的在线时间不断增加,新媒体对于公共外交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渠道。
首先,新媒体对于公共外交的传播速度有了更快的响应。
传统媒体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传递信息,而新媒体可以将信息实现实时传递,这种实时性使得公共外交得到了更为迅速的反应。
其次,新媒体对于公共外交和群众沟通的交互性更强。
新媒体平台的结构致力于促进与公众的相互联系、交流与反馈。
它将传统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转变为开放式多方互动传播方式。
这种开发性,使得公共外交可以更加精准地掌握民意和社会热点,更加有针对性地传递信息和展示国家形象。
最后,新媒体对于公共外交的信息多样性和快速变化非常有益。
因为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信息内容更加多元化和广泛,这意味着公共外交可以通过新媒体实现更加多元化的宣传和交流,能够更加真实和充分地表达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形象和特点。
二、新媒体的应用与公共外交发展新媒体渠道在传播公共外交方面,已经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各国之间的新型合作和互动模式。
首先,通过社交媒体和博客,巨大群众可以同各国官员、外交人员和各国知名人士交流互动。
在互动的过程中,分享的照片、视频、实时账号等等都能够成为宣传时的精彩素材。
这类方式不论是单向宣传模式,或者是双向互动式,都非常适合展示国家形象,宣传政策理念和重要经验,以增进国际间的互信,共同推动国际合作。
外交学中的外交媒体与公众外交
外交学中的外交媒体与公众外交从古至今,外交一直是各国之间交流、合作、竞争的重要手段。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外交手段也日新月异,其中外交媒体与公众外交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外交学中的外交媒体与公众外交的定义、历史演变和意义进行探讨。
一、外交媒体与公众外交的定义外交媒体是指通过各种传媒形式向公众传播外交信息和政策的渠道。
它包括但不限于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形式。
公众外交是指通过外交媒体等途径与国际社会和各国公众进行交流,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友好合作的外交活动。
二、外交媒体与公众外交的历史演变外交媒体与公众外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
早期的外交媒体多为信使或使节通过书信、面谈等方式传递信息。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报纸成为重要的外交媒体,各国大使馆也设立了新闻处,通过报纸宣传本国政策。
20世纪初,电视和广播的兴起进一步扩大了外交媒体的传播范围,外交官员通过广播讲话、电视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向全球公众传递信息。
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公众获取外交信息更加便捷,新兴媒体如微博、博客等也成为外交官员开展公众外交的新平台。
三、外交媒体与公众外交的意义1. 促进国际关系:外交媒体与公众外交可以帮助各国政府宣传自己的政策,增进国际社会对本国的了解与认同。
通过多样化的媒体形式,外交官员能够向全球公众传递信息,主动解释政策,减少误解与偏见,促进和平与合作。
2. 塑造国际形象:外交媒体与公众外交有助于国家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通过宣传本国文化、历史、发展成就等,吸引他国公众的兴趣与好感,从而增加外国友人对本国的信任与尊重。
良好的国际形象也有利于吸引外国的投资和人才流动。
3. 国际影响力:外交媒体与公众外交可以扩大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表重要演讲、举办国际会议等方式,国家可以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实力与主张,引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瞩目。
四、外交媒体与公众外交的挑战与展望1. 异质化信息:在信息时代,外交媒体面临着大量信息的竞争,公众外交的效果容易受到信息过载和信息错乱的干扰。
美国“公共外交”及若干相关概念辨析
“进 行 宣 传 活动必须是有意识的、故 意 的 。宣 传 的 ‘目 标 ’是关键。没有目标,宣传就没有目的和方向……宣
“公共外交”:如果外交是一个国际行为体通过与其他 传 就 是 为 了 一 个 特 定 目 标 ,故意通过观念和价值观的
国际行为体的接触实施其外交政策的活动(传统上的 传 播 ,而非通过暴力和贿赂,来影响公众舆论。”现代政
1965年 ,美 国 前 外 事 官 员 、时任塔夫茨大学弗莱 战”“国际政治传播”以及“战略交流”等的区别与联系
彻 学 院 院 长 的 埃 德 蒙 • 格 利 恩 ( Edrmmcl Gillion) 在建 等 ,从而形成对“公 共 外 交 ”的 一 种 相 对 明 确 的 界 定 。
立 爱 德 华 •R •默罗( Edward R. Murrow) 公共外交中 明确“公 共 外 交 ”与这 些 相 关 概 念 在 内 涵 与 外 延 方 面
进 展 相 伴随的是,国 内 学 术 界 、政 策 界 和 舆 论 界 对 “公 共外交”的 理 解 和 界 定 也 存 在 着 很 大 差 异 ;“公共外
而 把 不 同 国 家 政 府 间 的 互 动 归 于 “传 统 外 交 ”。曾长 期在“美国之音”(VOA)任 职 的 汉 斯 •N •塔奇( Hans
寻求 与 其 他 国 家 的 人民之间的沟通,公共外交补充并 终 是 服 务 于 美 国 的 传 统 外 交 政 策 的 ,着眼点同样是美
加 强 了 传统外交。他 认 为 ,公 共 外 交 有 四 个 目 标 :第 国现实的国家利益。传 统 外 交 ,指 的 是 政 府 间 的 关 系 ,
一 ,确保其他国家更准确地理解美国及其价值观、制度 和政策;第二,确保美国对其他国家的理解及对美国与
新闻传播与公共外交国际关系中的角色与影响力
新闻传播与公共外交国际关系中的角色与影响力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新闻传播和公共外交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对于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影响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和公共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力。
一、新闻传播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新闻传播在国际关系中充当着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的角色。
首先,新闻传播通过报道全球重要事件和发生的变化,向公众提供各国之间的情况和对外政策的动向。
例如,当国际关系中出现紧张局势或重大冲突时,新闻媒体通过报道和解读,将信息传递给世界各地的受众,增强了公众对国际事务的关注并促进了对话与合作的可能性。
其次,新闻传播在国际关系中还起到了宣传和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
各国通过新闻传播向外界传递自己的国家形象,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利于吸引外国投资、促进国际旅游和加强国际交流。
经过战略宣传,国家可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塑造自己的国际形象,提高自身的软实力。
二、公共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公共外交是各国开展国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交流和对话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了解与合作。
首先,公共外交可以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
通过外交活动,包括各种文化、教育和体育交流等,各国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拓展双方的共同利益,从而达成更加和谐的国际关系。
其次,公共外交可以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
通过开展外交谈判和交流活动,各国能够沟通利益分歧,寻求解决争端的途径。
公共外交为国际组织及多边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
通过这些平台,各国可以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减少误解和误判,维护和平与稳定。
三、新闻传播和公共外交的影响力新闻传播和公共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使得它们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首先,它们可以激发公众的共鸣和参与。
新闻传播通过报道国际事务,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推动公众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同时,公共外交通过文化、教育交流等活动,增进了各国民众之间的了解,从而提高了公众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度。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外交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外交■胡泳【内容摘要】在网络时代,传统外交人员的情报信息作用、议题设置能力和专业地位都受到挑战,而网络外交借助其意志结盟和互动性的特征,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拒绝学习和使用网络的“古典外交官”或者不把网络当一回事的“传统外交官”将会发现自己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境地,外交部门使用信息科技已不是要不要、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必须做与如何做的课题。
【关键词】新媒体;公共外交;网络外交一、美国驻华使馆的网络外交1.博客吹风会2009年11月12日下午2点,我和其他7名博客作者一起,在美国驻华大使馆参加了专门为中国博客举办的奥巴马访华吹风会。
同时,上海/广州领事馆还和北京大使馆视频连线,另有5名博客作者在沪粤两地参加会议。
这对我是一种新鲜的经历,对美国使馆而言也是首次。
行前我特意询问可否携带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对方回答没问题,为方便博客作者网络直播,上级给予了专门的批准。
此种特殊礼遇使得这场吹风会成为在Twitter上全程直播的新媒体吹风会。
吹风会主要讨论美中两国关系和奥巴马总统访华,使馆各部门的资深官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领事、科技、能源、贸易和新闻文化等方面的人员悉数出席,面对面回答来自北京、广州和上海的博客上提出的问题。
此次博客吹风会,在形式上打破了过去使馆对媒体吹风会的限制,以前这类会议几乎都只面对媒体记者。
不过这仅仅是奥巴马访华与中国民众交流计划的外围测试。
实际上,包括博客吹风会在内,奥巴马开辟了不同的网络渠道来了解中国网民的意愿。
在奥巴马2009年11月16日抵达上海之前,美国国务院开启Co.Nx门户网站,欢迎中国网民向奥巴马提问,提问时间一直持续到11月15日晚7点,中国网民可将问题发送到美国国务院开通的网页,网站首页写道,“如果你可以向奥巴马总统提一个问题,你会提什么问题?”在网页中,网友无需注册便可以访客身份参与,输入昵称便可参与讨论。
据称,这些问题都在11月16日早3点至9点汇集,通过投票确定从中选出向奥巴马提出的问题。
公共外交中的媒体运作
公共外交中的媒体运作【摘要】公共外交作为一种新兴的外交形式,是我国外交转型的重要一步。
而媒体则是公共外交运行的核心机制,因此公共外交发展需要从媒体入手,先行推进。
文章从公共外交中媒体运作的特点出发,通过梳理美国公共外交发展的历史,分析总结媒体运作经验,从而为我国完善不足、增强国际影响力及提高国际地位提供有效支持。
【关键词】公共外交;媒体;经验公共外交是当代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媒体兴起并进入到外交领域的一个新产物。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公共外交的概念,彰显了公共外交在新政策背景下的新作用。
公共外交作为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
作为公共外交对外宣传的媒介,新闻媒体在公共外交的发展中地位独特,是对外展示国家形象,宣传政策的必经途径,也是国内民众了解外交动态并从心理认同的信息机制。
把媒体的对外传播纳入公共外交,不但没有降低其重要性,反而使其具备更高立意、提出更高标准、赋予更重责任,也使得对外传播媒体的内容更丰富、表达更活泼、效果更明显。
我们有必要探寻公共外交媒体机制的相关运作,借鉴世界优秀经验,从而在更深层上发展公共外交,以期更好的效果。
一、公共外交——外交新方式本文认为,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了解、获悉情况和影响国外公众,以提高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
公共外交的主体是政府主导下的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媒体、企业及公众,具有广泛性与多样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和人文外交,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
这是中国在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正视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化的战略选择。
公共外交是一个寻求共识的过程,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和大众对政治参与程度的加深,媒体与外交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的发展赋予公众更大的话语空间,为公共外交创造了人际化、个性化、多样化的传播渠道。
冲突中新闻媒体与国家外交政策的关系
两国冲突中我国新闻媒体为维护国家利益应采取的行动——以韩国海警抓扣中国渔民被刺死为例作者:张保内容摘要:政治文化和新闻传播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新闻传播总是要受到一定社会政治文化制约,并进而受到其影响。
作为人的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的新闻传播,必然受到政治文化的影响。
同时新闻传播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受制于政治文化与政治行为,新闻报道也以其具体的角度选择以及报道方式影响着政治文化。
在一系列的政治事件背后,我们可以得出新闻传播对政治文化在民间的实践起着关键作用。
关键词:政治文化新闻传播影响关键作用据韩国媒体报道,12月12日上午,两名韩国海警特攻队员在仁川市瓮津郡小青岛西南方85公里海上抓捕“非法捕捞”的中国渔船时,被中国船长手中挥舞的凶器刺中,李姓警长不治身亡,另一名海警腹部受轻伤。
事发后,中国外交部在第一时间作出表态,称有关事件造成韩国海警伤亡,中方对此表示遗憾。
中方愿与韩方积极配合,尽快妥善处理有关问题。
在此事件发生后,韩国媒体集体态度强硬,韩国媒体对此事的报道口气都很强硬,一致给中国渔船扣上了“凶船”的帽子,呼吁政府“不能放过中国人”。
这种强硬态度很快蔓延至了民间。
13日至15日,连续三天,不断有韩国民众在中国使馆前示威抗议。
示威者举着“中国是邻居还是海盗”等牌子,有人把中国国旗放在地上喷涂,有人朝中国大使馆投鸡蛋。
韩国警方动员大量警力维护秩序,示威者与警察发生了冲突。
集会后,有30余人试图强行进入中国大使馆,但被警察制止。
其间,一名30多岁男子驾车试图冲撞中国使馆,他反复开车撞击保护中国使馆的韩国警车,后被警方抓走,该男子称,他的目的“至少是撞到中国使馆的大门”。
现在再让我们回到事件发生的当天,看看韩国主要媒体对于事件的报道。
“渔船”、“中国”、“海警”,这是韩国《朝鲜日报》网站13日在首页列出的“热门关键词”。
当天韩国主要报纸的头版和社论几乎都是“中国船长刺死韩国海警”。
韩国《朝鲜日报》在社论中指出,中国渔船不仅在韩国的专属经济区内非法捕鱼,还杀害制止这种非法行为的韩国警察,对此,韩国决不能让步,有必要加以严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ory Research学论理★★★★收稿日期:2011-05-10作者简介:任琳(1984-),女,山东青岛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国际政治传播、欧洲研究、战后和平研究。
公共外交、媒体与战争任琳(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政治与社会科学学院,德国柏林12249)摘要:以美国政府在阿富汗战争前的公共外交为例,分析媒体公共外交与国家意图之间的关系。
国际政治理论结合国际政治传播学、传播心理学为分析国家行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最后,强调了在新时期,提高国家声誉,重视公共外交的重要性。
关键词:公共外交;战争;国家声誉中图分类号:D 8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6-0042-02一、公共外交的产生和意义公共外交是随着国际政治公开化的大潮,在二战后才引起人们注意的。
对于公共外交的概念众说纷纭,但都不可忽视地和美国挂上了关系。
还有学者曾经玩笑说,是美国新闻署制造了“公共外交”这个概念。
1953年的8月1日,随着美国新闻署的建立,公共外交也开始具有独立地位。
因此有学者指出公共外交是指“通过国际交流、国际信息项目、媒体、民意测验以及对非政府组织的支持等,了解、获悉情况和影响国外民众,扩大美国政府、公民与国外民众的对话,减少他国民众对美国的错误观念,提高美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形象和影响力,进而增进美国国家利益的外交形式”[1]。
公共外交是一种重要的外交现象,是随着传统秘密外交的衰落以及外交公开化的深入而产生的。
把公共外交作为分析国际上一些热点问题的工具越来越时髦,比如伊拉克战争前后美国公共外交的变化和影响力等等。
但是,作为国际政治传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公共外交的实际作用力有多大,合理性如何,一直是困扰人们的话题,单纯依靠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无法作出解释。
外交事务专家长期以来就感觉需要一种可靠的分析途径,来处理文化和心理维度的政策制定和协商。
特别是随着公共外交这种新型外交形式的兴起,文化、心理因素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对于一种可靠分析途径的呼吁也越来越高[2]。
公共外交在某种意义上还可以归属于国际政治传播的范畴,因为它是国际政治传播的主要表现形式。
本文主要分析,战前美国是如何为其后来的战争行为作出铺垫的,从而揭示公共外交与国家意图的关系。
二、案例分析本文的主要分析对象之一是WashingtonFiles ,美国国务院的每日新闻稿(周一至周五),亚太地区版。
内容包括华府政策报导、重要官方讲词、部分政府部门报告摘要、与新闻纪实等。
Washingtonfiles 的前身是美国新闻署利用数据传输和电传打字设备向125个国外站点发布5个地区版本的无线信息,以便提供给各国的记者和新闻机构。
后来,适应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美国把国际信息办公室分割为地区服务办公室、专题项目办公室和技术服务办公室,利用互联网、数字传输。
卫星电视等渠道直接把信息传递给世界各地区中心。
内容包括官方文本、副本、政策声明、解释性文本以及一件备忘录等,可以迅速地把相关信息直接传输到各个地区办公室。
然后,由地区办公室根据华盛顿口径对相关信息进行战略规划,根据政策需要剪辑和编辑,围绕政策需要进行信息传播。
美国的这一切控制都是在幕后进行的,是一种利用先进传播工具散播经过编辑的信息的活动,传播的是“政府有意识删改的信息”。
选取911事件以后至阿富汗战争前的一段时间作为研究对象,有助于观察从911后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变化,全球联合反恐、反恐战争口号的提出,直到阿富汗战争的爆发是否是一个连贯的历史过程。
这之间存在什么必然联系,媒体的报道是否带有暗示性,在不同时间段美国政府所引导的媒体报道主题体现出了如何的删减状态。
密切关注这个时段的Washington Files 或者其他媒体,是否可以粗略地预测美国政府可能的“反恐”战争行为呢?(表1:栏目分布表)42阿富汗战争爆发于2001年10月7日,而此前的Washington Files中所有相关报道都在为该战争的定性打下基础。
该过程也是一个通过宣传使战争获得合法性的过程。
美国政府认为争取国际支持,免于国际道义谴责,并确保战争的胜利,获得国际社会的人心背向是十分重要的。
究竟WashingtonFiles中所反应的官方口径是通过侧重哪个层面的问题来完成这一任务的呢?对战前宣传部分的统计分类表明了,美国在对此次针对阿富汗的战争定性时的着重点的排序如下:战争对美国的意义<国际联合<针对阿富汗<对恐怖主义的战争。
公共外交,被学者公认为一种“心灵政治”,认知和说服是其核心字眼。
它的目的,是通过认知领域的说服,达到改变思维方式,从而使行为达到“期待值”的模式。
而这一目标则是通过“编辑”公共外交传播信息完成的。
自肯尼思·华尔兹的《人、国家与战争》出版以来,国际关系领域内的众多研究都主要围绕他的三个层次(或“意象”)展开。
即:个人、国家和国际体系[3]。
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个层次分析美国在战前公共外交中所体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个人层次的解释一般来说是不够充分的,因为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些不邪恶的领导人好战,而有些邪恶的领导人不好战,有些好的领导人好战,而有些好的领导人却不好战。
正如小约瑟夫·奈将这种低预测率比喻为:一只停了的钟之指针,在大多数时候都会误导人们的行为[4]。
当然,在阿富汗战争中的本·拉登和布什两个人的作用正如1991年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萨达姆·侯赛因以及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布什一样,是关键而且不可缺少的。
但是,个人因素不足以支撑战争的合法性树立。
在战前的宣传阶段,只有五篇报道的题目将战争的对象和恐怖主义的主体锁定为本·拉登。
小约瑟夫·奈也总结了第二层次,即国家层次分析国际关系的可行性,“如果某种类型的社会能导致战争,那么为什么有些好的社会或者国家也介入战争呢?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把‘民主的’‘共产主义的’、‘资本主义的’或者其他性质的国家定性为‘好的’或‘坏的’国家”[4]。
但是,历史见证了民主国家经常性地介入战争,也见证了共产主义的苏联介入战争。
所以,单纯国家的性质无法准确预测战争的可能性。
但是,如果无法将责任锁定在某一个“坏”国家,战争因为缺乏对象将无法发动。
因此,为了改变缺乏说服性的现状,使这次“越过”主权界限的战争具有合法性。
美国没有把阿富汗定义为何种政治意识形态的国家,而是将其定义为恐怖主义国家。
有意义的解释通常是第二个(国家或社会)和第三个(国际体系)分析层次结合起来。
体系层次的分析是从外部来解释问题,也就是探讨整个体系如何制约国家的行为以及国家行为又如何反作用于体系。
第二个层次的分析关注内部性,也就是通过内部发生的事情来解释结果。
在Washington Files的报道中,第三层次上的解释体现为呼吁国际社会上其他的个体国家参与到全球反恐中来,将这场战争定性为一场为了保护人类生命与财产安全的正义战争,全部战前报道中有77%的栏目依照这一层次来设置,体现为将战争定性为反恐战争、呼吁国际联合。
通过观察美国的传播口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推断美国将会进行的干涉、打击行为。
战前公共外交的成败,关系到美国干涉行为、战争行为的合法性。
媒体在外交活动种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理论基础是国家声誉。
国家声誉是着眼于国家合法性的属于认知领域的一个概念。
一般来说,作为研究对象的是狭义的国家声誉,即“一个国家在国际新闻流动中所形成的形象,或者说是一国在他国新闻媒体界的新闻言论报道中所呈现的形象”[5]。
相对于其他模糊的国际交往过程中的认知改变,这种狭义的国家声誉由于文本的可获得性,比较容易成为研究的对象。
塑造这种狭义的国家声誉即媒体外交的目标所在。
基于Washington Files在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前夕的可获文本,捕捉美国可以塑造的国家形象和声誉,可以在一定意义上预测美国的国家行为。
战争前夕,或者准确地说,是有战争苗头或者可能性的时候,正是需要利用一国声誉来预测其行为的最为迫切时刻。
战时新闻中一国的口径和用词的感情色彩也是预测战争走势的风向标。
三、结论在阿富汗战争前期,战中以及战后,美国政府精心谋划了一场传媒战。
为了保证“先发制人”战略的顺利实施,减少世界舆论的压力,在战争打响之前,兵马未动,舆论先行,利用各种传媒手段,针对对象国政府的“失道”进行大量的宣传,为战争作好铺垫。
在战争打响之后,让传媒成为战争机器上与军队并驾齐驱的另一个轮子,使媒体战场与军事战场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媒体外交以攻心战为主要特点,以争取公众支持为主要目的。
涉及现代战争宣传,相比于传统外交而言,这种“心灵外交”的重要性更为凸显。
特别是在信息化和全球化影响充斥的时代,各国战争决策者们需要重新审视传媒在战争中的作用,他们意识到不能像在过去一样,传媒仅仅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化战争的配角;更加没有哪个政府能够从战略上对所有层次上的传媒进行整体谋划。
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中美媒的“精彩”表现,使其成为信息时代战争机器的一枚关键性棋子。
此次战争中的“传媒战”启示我们,在信息时代高技术战争中,新闻传媒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由国际关系的观察者、记录者变成参与者和协助者。
因此,我们在进行战略决策时,必须把“传媒战”放到战略层面上来重新定位。
我国提倡重视公共外交,并非像美国一样为自己的干涉行为提供舆论支持。
我国需要做的是增加世界对我们的理解,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适宜的国际环境。
这就需要国家通过公共外交提高国家声誉。
参考文献:[1]唐小松,王义桅.试析美国公共外交及其局限[J].现代国际关系,2003,(5).[2]G len Fisher,Public diplom acy and behavioral science,IndianaU niversit y Press,1972.[3][美]肯尼思·N·华尔兹.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M].倪世雄,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4][美]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徐小鸽.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责任编辑/田苗)Z h e n g Z h i Ya n J i u☆政治研究☆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