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 考试 名词解释.doc
医学微生物必考名词解释
1.spore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称为内芽胞(endospore),简称芽胞。
2.Capsule荚膜: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粘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厚度≥0.2微米者成为荚膜。
荚膜具有抗吞噬、黏附、抗有害物质入侵等功能,与细菌致病密切相关,也可用于细菌的鉴定。
3.flagellum, flagella鞭毛:某些细菌细胞表面附有着生的一至数百条细长弯曲的丝状物,具有推动细菌运动的功能,为细菌的“运动器官”,可用作细菌鉴定指标。
4.pilus or fimbriae菌毛: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丝状物,电镜下可看到。
根据功能不同,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sex pilus)两大类。
其中,普通菌毛主要行使粘附功能,帮助细菌牢固粘附于敏感细胞表面,与病原菌致病性密切相关;而性菌毛可通过接合辅助细菌间遗传物质的转移,参与细菌间毒力、耐药性等性状的传递。
5.L-form of bacteria L型细菌:即细胞壁缺陷型细菌,指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因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受到抑制而形成的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进而成为胞壁缺陷型细菌。
因英国李斯德(Litser)研究所首先发现而得名。
6.pyrogen热原质:是细菌合成一种注入机体可致发热反应的物质,称热原质。
G-菌的热原质就是细胞壁中的脂多糖,G+菌的是一种多糖。
热原质耐热,不被高压蒸气灭菌(121.3℃,20min)所破坏。
7.disinfection消毒: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一定杀死非病原菌和芽胞。
8.sterilization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包括杀灭细菌芽孢、病毒和霉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9.Bacteriophage噬菌体:一种能感染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
微生物名词解释
1、SPA :葡萄球菌A蛋白,是存在于90%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的一种蛋白抗原,可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IgG分子的Fc段特异性结合,而与巨噬细胞竞争IgG分子的Fc段而抗吞噬,还可根据这一结合特点开展协同凝集试验。
2、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3、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4、抗原性漂移:指甲型流感病毒抗原的一种变异方式,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属于量变,即亚型内变异。
一般认为这种变异是由病毒基因点突变和人群免疫力选择所造成的,引起小规模的流行。
5、噬菌体:是一类侵袭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的病毒。
根据噬菌体侵入细胞后,是否增殖并裂解细菌,可以分为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6、Dane颗粒:即大球形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颗粒,因系1970年Dane首先在乙肝病人血清中发现的,故名。
7、朊粒:又称传染性蛋白因子,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至今未查到任何核酸。
朊粒可引起人和动物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化性疾患,如疯牛病等。
8、噬菌体:是一类侵袭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的病毒。
根据噬菌体侵入细胞后,是否增殖并裂解细菌,可以分为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9、原体:衣原体独特发育周期中出现的一种小而致密、呈球形,有细胞壁,发育成熟的具有感染性的衣原体细胞外结构形式。
10、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能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1、BCG:即卡介苗,是早在1980年卡介二氏将有毒牛分枝杆菌在含有胆汁的甘油马铃薯培养基上,经13年连续传230代获得的一株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变异株,用之作为减毒活菌苗以预防结核。
12、R质粒:又称接合性耐药质粒,可通过细菌间的接合进行传递,它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的耐药性。
13、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供体菌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转移到受体菌内的过程。
微生物 考试 名词解释.doc
一、名词解释1-3章:1微生物学(Microbiology):2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3菌落(colony)4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5原核生物(prokaryotes)6细菌(bacteria)7霉菌的气生菌丝8原生动物(Prokaryote)9细胞壁(cell wall):10磷壁酸(teichoic acid)11外膜(outer membrane)12周质空间(periplasmic space, periplasm):13抗酸细菌(acid-fast bacteria)14古生菌(Archaea,又称古细菌Archaebacteria,古菌)。
15L型细菌(L-form of bacteria)16原生质体(protoplast)17球状体(spheroplast)18支原体(Mycoplasma)19革兰氏染色法20细胞质膜(cell membrane)21间体(mesosome)22细胞内含物(inclusion body)23细菌胞质储藏物(reserve materials)24异染粒(metachromatic granules )25磁小体(magnetosome)26羧酶体(carboxysome)。
27芽孢(endospore,spore):28芽孢的萌发(germination):29伴孢晶体(parasporal crystal)。
30孢囊:31糖被(glycocalyx)32S层(S layer)33鞭毛(flagellum,复数flagella)34趋性:35菌毛(fimbria,复数fimbriae)36真核生物(eukaryotes)37鞭毛38纤毛:39膜边体(lomasome)40几丁质酶体(chitosome)41氢化酶体(hydrogenosome)42裂殖(fission)43芽殖(budding)微生物生长繁殖与控制、生态与系统发育部分1.生长2、繁殖。
微生物名词解释
1.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2.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间的最小原核生物。
3.酵母菌:是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的俗称。
通常具有5个特点:1.一般为单细胞2.多数出芽繁殖3.能发酵糖类产能4.细胞壁常含有甘露聚糖5.常生活在含糖量较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中。
4.单细胞蛋白:指可用工业方法大量生产的微生物蛋白,尤其是酵母菌蛋白。
5.“9+2”型鞭毛:某些真核微生物细胞表面长出的毛发状,具有运动功能的细胞器。
因其鞭杆的横切面呈9+2型,即中心有一对包在中央鞘中的相互平行的中央微管,其外被9个微管二联体围绕一周,故称“9+2”型。
6.2um质粒:存在于酿酒酵母的细胞核内的一个闭合环状超螺旋dna分子,长约2um,故名。
可作酵母菌遗传操作中外源基因的有效载体。
7.子实体:真菌气生菌丝的特化后的组织,有一定的形状和构造,在其内部或表面可产生大量的无性孢子或有性孢子。
8.锁状联合:是担子菌双核菌丝细胞增殖的一种独特方式。
因在顶端细胞分裂过程中有一个细胞核必须通过该细胞上伸出的一个喙状突起输送到后一细胞中,故称锁状联合。
9.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后,其基因组与宿主基因组相整合,并随后者的复制进行同步复制,但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10.溶源现象:指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现象。
11.类病毒: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一种分子,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12.拟病毒:拟病毒是一类被真病毒包裹的缺陷的类病毒。
13.朊病毒: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分子,以构象感应方式增殖。
14.光合细菌:通过不产氧的方式进行光合作用的光能营养型微生物,为厌氧菌。
15.异养微生物:即异养菌,必须利用有机碳源的一类菌。
16.基团转移:指一类既需要特异性载体蛋白,又需耗能的物质运送方式。
特点是溶质在运送前后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
微生物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每题1.5分,计30分)包含体:是病毒在寄主细胞内形成的内含物。
细胞膜:是围绕在细胞质外面的双层膜结构。
衣原体:是仅在脊椎动物细胞中生活的专性寄生菌,形态上呈球形或椭圆形,个体小,能通过细菌滤器。
同宗配合:同一菌丝体两菌丝结合形成接合孢子。
酵母菌:单细胞的子囊菌,一般以芽殖的方式进行繁殖。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组成的整体系统。
碳源:是微生物细胞内碳素物质或代谢产物中的C的来源。
拮抗:是一种微生物通过产生某种代谢物质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
菌种复壮:使衰退的菌种重新恢复到原有的活性。
DNA的变性:双链的DNA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双链可解链成为单链的现象。
DNA复制:首先DNA的双螺旋解开,其次以每条DNA链作为模板,通过碱基配对的原则合成与之互补的一条新链的过程。
根际微生物:生长在植物根系直接作用土壤范围内的微生物。
物质流:物质流是生态系统中生物元素的循环。
类菌体:在根瘤组织中形态和功能上和培养基的根瘤菌有很大的区别根瘤菌。
硝化细菌:能够将氨氧化成硝酸的严格好氧的化能无机营养微生物,包括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
细菌活性污泥法: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生物反应器:是通过酶、微生物、动植物细胞等的固定化,进行物质转化的反应器。
微生物细胞固定化:将酶活力强的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的方法。
堆肥化: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微生物,人为地促进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生物转化的过程。
自生固氮作用:是指微生物独立生活时进行固N的作用。
噬菌体:是侵染细菌、放线菌、霉菌等微生物的病毒。
菌落:菌落是指在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微生物的单细胞经过生长繁殖,形成肉眼能看到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微生物群体。
PHB:是细菌细胞中含有的叫聚羟基丁酸盐的贮藏物质。
初生菌丝体:担子菌的孢子直接萌发而成的菌丝体,一般不会繁殖成为子实体。
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是由菌丝分枝顶端细胞或者由菌丝分化成的分生孢子梗的顶端细胞分割缢缩而成的单个或者成簇的孢子。
微生物 名词解释
1.【BOD】生化需氧量,或称生物需氧量,是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
指在1L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
单位为mg/L。
2.【COD】化学需氧量,是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
指在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
单位为mg/L。
3.【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
4.【转导】通过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小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5.【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了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与整合,从而获得部分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
6.【置换】DNA链上的一对碱基被另一对碱基所取代,从而造成DNA上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的一类突变,包括转换(嘧啶取代嘧啶,嘌呤取代嘌呤)和颠换(嘧啶取代嘌呤)。
7.【移码突变】DNA序列中的一个或数个核苷酸发生增添或缺失,从而使该处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阅读框架发生改变的,并进一步引起转录和转译错误的一类突变。
8.【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9.【共生】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时,互相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10.【拮抗】一种微生物通过产生特殊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来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
11.【寄生】一种微生物寄生在另一种微生物细胞中或表面,从后者取得养料,引起病害或死亡。
12.【抗原】是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并能与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物质。
13.【抗体】指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所形成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结合的血清活性成分称为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
微生物历年考题整理名词解释
by bgwang微生物历年考题整理名词解释07.5五年制Normal flora(正常菌群):指定居于正常人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的微生物群,在一般情况下,对机体有益无害.Virion(病毒体):结构完整的、成熟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Sterilization(灭菌):杀灭或除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抵抗力极强的细菌芽胞. Interferon(干扰素):病毒等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细胞产生的一种小分子量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Pyemia(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形成新的化脓性病灶.06.11Interferon(干扰素):病毒等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细胞产生的一种小分子量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Negri body(内基小体):狂犬病病毒在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在胞浆内形成的嗜酸性包涵体,可作为诊断狂犬病的指标.Sterilization(灭菌):杀灭或除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抵抗力极强的细菌芽胞. Transduction(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内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Antigenic shift(抗原性转变):流感病毒株表面抗原结构一种或两种发生变异形成新亚型,由于与前一次流行株抗原结构相异,人们缺少对变异病毒株的免疫力,从而引起大流行.一般认为是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05.11Prion(朊粒):蛋白感染颗粒,能引起动物和人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朊粒个体微小,不含核酸,其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对各种理化因素抵抗力强,具有传染性.Toxoid(类毒素):细菌外毒素经0.4%甲醛液处理后,其毒性消失而仍保留抗原性的生物制品. Antigenic shift(抗原性转变):流感病毒株表面抗原结构一种或两种发生变异形成新亚型,由于与前一次流行株抗原结构相异,人们缺少对变异病毒株的免疫力,从而引起大流行.一般认为是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Cytopathic effect,CPE(细胞病变效应):大多数病毒在敏感细胞内增殖后,会引起细胞病变,可表现为细胞圆缩、溶解、脱落、融合、形成包涵体,甚至死亡,称细胞病变效应.根据选择的细胞类型、细胞病变的种类可对标本中感染的病毒进行判定.50%组织细胞感染量是判断病毒感染性和毒力的指标.肽聚糖糖):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原核细胞所特有.在革兰阳性菌由聚糖骨Peptidoglycan(肽聚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在革兰阴性菌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Louis Pasteur(巴斯德):19世纪法国科学家.开创了细菌生理学时代,使微生物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创造了加温(61.2℃30分钟)巴氏消毒法,首先研制出了炭疽菌苗、狂犬病疫苗,成功地预防了炭疽病和狂犬病,创建了现今所用疫苗的原理.Dimorphism(真菌二相性):有些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可发生单细胞形态与多细胞形态的互变,此称为真菌的双向性或二相性.05.5五年制Fungi(真菌):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主要特征是:有典型细胞核;不含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能进行无性或有性繁殖;大多数种类为多细胞,少数种类为单细胞.Cytopathic effect,CPE(细胞病变效应):大多数病毒在敏感细胞内增殖后,会引起细胞病变,可表现为细胞圆缩、溶解、脱落、融合、形成包涵体,甚至死亡,称细胞病变效应.根据选择的细胞类型、细胞病变的种类可对标本中感染的病毒进行判定.50%组织细胞感染量是判断病毒感染性和毒力的指标.Interferon(干扰素):病毒等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细胞产生的一种小分子量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Plasmid(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双链DNA,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它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性状(如耐药性、毒力等).Lysogenic conversion(溶原性转换):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溶原性转换.04.11Antigenic shift(抗原性转变):流感病毒株表面抗原结构一种或两种发生变异形成新亚型,由于与前一次流行株抗原结构相异,人们缺少对变异病毒株的免疫力,从而引起大流行.一般认为是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Sterilization(灭菌):杀灭或除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抵抗力极强的细菌芽胞. Septicemia(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Sub-clinical infection(亚临床感染):病毒感染对组织细胞造成轻微损伤很快被机体修复,或组织损伤程度低于功能性损伤的界限,不出现临床症状的感染.Dimorphism(真菌二相性):有些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可发生单细胞形态与多细胞形态的互变,此成为真菌的双向性或二相性.03.11Colony(菌落):在平板固体培养基上,单个细菌生长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Fungi(真菌):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主要特征是:有典型细胞核;不含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能进行无性或有性繁殖;大多数种类为多细胞,少数种类为单细胞.chlamydia(衣原体):一类严格在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原体、始体),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二分裂方式繁殖,革兰阴性,圆形或椭圆形.Transformation(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DNA,获取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Cytopathic effect,CPE(细胞病变效应):大多数病毒在敏感细胞内增殖后,会引起细胞病变,可表现为细胞圆缩、溶解、脱落、融合、形成包涵体,甚至死亡,称细胞病变效应.根据选择的细胞类型、细胞病变的种类可对标本中感染的病毒进行判定.50%组织细胞感染量是判断病毒感染性和毒力的指标.02.11Capsule(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其厚度≥0.2μm,化学组成为多糖或多肽,与细菌致病性有关.Autoclaving(高压蒸汽灭菌法):将需灭菌的物品放在高压锅内,加热时高压锅内温度随着蒸气压的增加而升高,其压力为103.4kPa,温度为121.3℃,维持15~20分钟,可杀灭包括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选择适宜时是灭菌效果最好的灭菌方法.Plasmid(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双链DNA,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它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性状(如耐药性、毒力等).BCG(卡介苗):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接种在含胆汁、甘油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过230次传代,历经13年所获得的抗原性仍保留的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可使人获得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力,目前用于结核病的预防.Antigenic drift(抗原漂移):通常认为流感病毒基因发生了点突变,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部分人群对新毒株没有免疫力,引起小规模流行.一般认为属于量变,即亚型内变异.问答题07.5五年制1.写出三种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在致病中的作用.答: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1)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其厚度≥0.2μm,化学组成多数菌为多糖,少数为多肽.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粘附作用和保护菌体抗有害物质损伤作用,是构成细菌毒力的因素之一.荚膜具有抗原性,可用作鉴别细菌和进行细菌分类.(2)鞭毛:有的细菌包括所有的弧菌和螺菌,约半数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根据鞭毛的数量和部位,分为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和周毛菌.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使细菌趋向营养物质,逃离有害物质.某些细菌如霍乱弧菌、空肠弯曲菌等通过活泼的鞭毛运动穿透小肠粘膜表面覆盖的粘液层,与细菌的致病有关.根据鞭毛菌的动力和鞭毛的抗原性,可用以鉴定细菌和进行细菌分类.(3)菌毛: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细而短、直硬的丝状物,必须用电镜观察.根据功能不同,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类.普通菌毛遍布菌细胞表面,是粘附于宿主细胞表面构成感染的必要因素.性菌毛仅见于某些革兰阴性菌,细菌通过性菌毛互相连接沟通,将质粒或核质的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称为接合.细菌通过接合使编码耐药性或毒力等基因在细菌之间转移和播散.(4)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菌体内部形成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芽胞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远远大于繁殖体.细菌芽胞并不直接引起疾病,当发芽成为繁殖体后大量繁殖而致病.芽胞的大小形状和位置等随菌种而异,可用作鉴别细菌.当进行消毒灭菌时,芽胞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2. 写出三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答: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多种毒素和侵袭性酶,其中主要与致病性相关的有:凝固酶,可增强金葡菌的抗吞噬能力;葡萄球菌溶血素,损伤宿主细胞膜;杀白细胞素,只攻击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肠毒素,刺激呕吐中枢而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表皮剥脱毒素可裂解表皮组织的棘状颗粒层,使表皮与真皮脱离;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3.甲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特点,分型依据及常用培养方法.答:甲型流感病毒的核酸为分节段的单负链RNA,由8个节段构成.由于病毒进入细胞后核酸拆开分节段复制,病毒成熟时再重新装配于子代病毒体中,所以病毒在复制过程中极容易发生基因重组而导致新病毒株的出现,这一特点是流感病毒易变异而导致爆发流行的主要原因.每个基因节段分别编码不同蛋白质,例如1~6片段分别编码PB2、PB1、PA、HA、NP和NA单个蛋白,第7片段编码M1和M2两个蛋白,第8片段编码NS1和NS2两个蛋白.MP和NP蛋白是流感病毒的分型依据,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HA和NA抗原性不同分为若干亚型.流感病毒通常接种于鸡胚羊膜腔(初次分离)和尿囊腔中增殖,或在组织培养细胞(人羊膜、猴肾等细胞)中增殖,但不引起明显CPE.4.预防乙型肝炎的方法.答:预防乙肝要采取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对乙肝患者及携带者的血液、分泌物和用具等要严格消毒灭菌;严格筛选献血员,防治血液传播;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及输液器;凡手术操作,使用接触过血液的医疗器械等也必须严格消毒,要防止病人与医务人员间的相互传播;对高危人群要进行特异性预防.种细菌和病毒及其所致的疾病5. 分别写出STD传播的一传播的一种细菌和病毒及其所致的疾病答:细菌: 淋病奈瑟菌——淋病杜克雷嗜血杆菌——软下疳.病毒: HIV——AIDSHSV——生殖器疱疹HPV——尖锐湿疣EBV——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06.111.郭霍原则答: 1.从患者体内可分离出病原体并进行纯培养.2.在其他患者和健康人体内未发现此种病原体.3.经动物实验能复制出此病.4.从实验所复制出该患病动物体内,又可重新分离出此病的病原体.2.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答: 1.发热反应:LPS激活巨噬细胞释放具有内源性致热原的细胞因子,再作用于宿主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体温升高2.白细胞反应:LPS注入血循环后,血液白细胞数骤减,1~2小时后,LPS诱生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因子刺激骨髓释放中性粒细胞进入血流,使其数量显著增加,并有核左移现象.但伤寒沙门菌例外,血流中白细胞数始终减少.3.内毒素血症与毒素性休克:LPS诱生大量血管活性介质,使全身小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出现血流循环障碍,表现为血压降低,有效循环量减少,组织器官毛细血管灌流不足,缺氧,酸中毒等,严重者可出现微循环衰竭和低血压为特征的内毒素休克.4.Shwartzman现象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Shwartzman现象是观察内毒素致病作用时动物出现的反映情况,实验是在家兔皮内注射革兰阴性菌液,8~24小时后静脉再注射同种或另一种革兰阴性菌菌液,约10小时后发现在第一次注射的局部皮肤呈现出血和坏死的局部反应,是局部Shwartzman现象.若两次均静脉注射休克剂量菌液,则动物两侧肾上腺皮质坏死,全身广泛出血,最终死亡,称全身性Shwartzman现象.在人类严重革兰阴性菌感染中常出现的DIC,其病理变化与动物全身性Shwartzman现象相同.感的病毒体的成分,分亚型依据.3. 甲型流甲型流感的病毒体的成分答:病毒体的结构由内向外分为三个部分,即病毒体的核衣壳,包膜和刺突.核衣壳由8个核酸片段和核蛋白(NP)及RNA 聚合酶复合体组成,位于病毒体最内侧.核酸为单负链RNA,分8个节段,每个基因节段分别编码不同的蛋白质,1~6片段分别编码PB2、PB1、PA 、HA 、NP 和NA 单个蛋白质,第7片段编码M1和M2两个蛋白质,第8片段编码NS1和NS2两个蛋白质.NP 是主要的结构蛋白,它与3种RNA 多聚酶复合体(PB1、PB2、PA)一起形成核糖核蛋白(RNP).RNP 与病毒RNA 片段形成核衣壳,核衣壳蛋白呈螺旋对称排列.核蛋白无感染性,抗原结构稳定,与M 蛋白一起决定病毒的型特异性,很少发生变异,其抗体没有中和病毒的能力.病毒体的包膜由两层组成,其内层为基质蛋白(MP),MP 蛋白不仅增加了包膜的坚韧度,而且自身抗原结构较稳定,具有型特异性.包膜外层是来源于宿主细胞膜的脂蛋白(LP).病毒体的包膜上镶嵌有两种刺突,即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HA 的主要功能是:凝集红细胞;吸附宿主细胞;HA 具有抗原性.NA 主要功能有:参与病毒释放;促进病毒扩散;NA 的相应抗体不能中和病毒感染性,但能抑制该酶水解.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HA 和NA 抗原性的不同,分为原甲型、亚甲型、亚洲甲型、香港甲型和新甲型等若干亚型.4. 金葡金葡菌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淋病球菌的酶及其对细菌致病性的意义答: 金葡菌:凝固酶——增强抗吞噬能力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透明质酸酶——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链激酶——溶解血块,组织血浆凝固链道酶——降解粘稠的DNA,使脓液稀薄均有利于细菌的扩散.淋球菌:IgA1蛋白酶——裂解并灭活粘膜表面存在的特异性IgA1抗体,使细菌粘附于粘膜上皮细胞表面.5. 人畜共患病病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原体:病毒病毒,,细菌细菌,,螺旋体各具一例并写出对应病名.答: 病毒:狂犬病病毒;狂犬病.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森林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细菌:鼠疫耶尔森菌;鼠疫.布鲁菌;布鲁菌病.炭疽芽胞杆菌;炭疽.螺旋体: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病.伯氏螺旋体;莱姆病.回归热螺旋体;回归热.6.HIV05.5五年制1. 列表比较内外毒素,并各举3例.答: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活菌分泌,少数菌体崩解释放 菌体崩解释放蛋白质 脂多糖不稳定,60℃~80℃30分钟破坏 稳定,160℃2~4小时破坏强,有选择性 弱,大致相似,有发热、白细胞反应、微循环障碍、休克及DIC 等0.4%甲醛处理脱毒成类毒素 受甲醛作用不形成类毒素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中和抗体作用弱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 白喉毒素 肠毒素 致热外毒素志贺菌沙门菌布鲁菌2. 列表从病原体结构列表从病原体结构、、繁殖方式繁殖方式、、核酸类型核酸类型、、培养方法培养方法、、对抗生素敏感性方面比较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方面比较细菌、、病毒病毒、、衣原体衣原体、、支原体支原体、、真菌.答:单细胞原核微生物,胞内无成形细胞核 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的核心,无细胞结构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圆形或椭圆形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壁,多形态 单细胞或多细胞真核微生物二分裂 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 独特发育周期(原体-始体-原体),二分裂 二分裂 孢子生殖或出芽生殖DNA 和RNA DNA 或RNA DNA 和RNA 双股DNA DNA培养基 活细胞或动物体内传代培养 鸡胚或鸭胚卵黄囊,或某些传代细胞株 添加牛心浸液、动物血清和酵母浸液的培养基培养基敏感 不敏感 敏感 对干扰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不敏感.对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敏感不敏感3.解释bacteremia,septicemia,toxemia,pyemia 并各举一例.答: bacteremia: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繁殖,只是一时性或间断性地经过血液到达体内适宜的组织器官后再生长繁殖而致病.脑膜炎奈瑟菌等.Septicemia: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产生毒性代谢物,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性症状.葡萄球菌,链球菌等.Toxemia:毒血症.病原菌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不侵入血流,只其毒素入血,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破伤风梭菌等.Pyemia: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形成新的化脓性病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4. 叙述流感病毒的结构和其生物学意义.答: 病毒体的结构由内向外分为三个部分,即病毒体的核衣壳,包膜和刺突.核衣壳由8个核酸片段和核蛋白(NP)及RNA 聚合酶复合体组成,位于病毒体最内侧.核酸为单负链RNA,甲型和乙型由8个节段、丙型由7个节段构成,病毒在复制过程中极容易发生基因重组而导致新病毒株的出现,这一特点是流感易变异而爆发流行的主要原因.每个基因节段分别编码不同的蛋白质,1~6片段分别编码PB2、PB1、PA 、HA 、NP 和NA 单个蛋白质,第7片段编码M1和M2两个蛋白质,第8片段编码NS1和NS2两个蛋白质.NP 是主要的结构蛋白,它与3种RNA 多聚酶复合体(PB1、PB2、PA)一起形成核糖核蛋白(RNP).RNP 与病毒RNA 片段形成核衣壳,核衣壳蛋白呈螺旋对称排列.核蛋白无感染性,抗原结构稳定,与M 蛋白一起决定病毒的型特异性,很少发生变异,其抗体没有中和病毒的能力.病毒体的包膜由两层组成,其内层为基质蛋白(MP),MP 蛋白不仅增加了包膜的坚韧度,而且自身抗原结构较稳定,具有型特异性.包膜外层是来源于宿主细胞膜的脂蛋白(LP).病毒体的包膜上镶嵌有两种刺突,即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HA 的主要功能是:凝集红细胞;吸附宿主细胞;HA 具有抗原性.NA 主要功能有:参与病毒释放;促进病毒扩散;NA 的相应抗体不能中和病毒感染性,但能抑制该酶水解.5.列表比较5种肝炎病毒的结构种肝炎病毒的结构、、核酸类型核酸类型、、致病性致病性、、传播途径传播途径、、预防及治疗.答:球形无包膜,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 完整颗粒为球形双层衣壳,外层为脂质包膜和表面抗原,其内为20面体立体对称核心,核心表面为内衣壳有核心抗原.此外有病毒组装过程中剩余的衣壳蛋白形成的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球形有包膜 球形有包膜,为缺陷病毒 球形无包膜 +ssRNA dsDNA +ssRNA -ssRNA +ssRNA急性肝炎,预后良好 起病徐缓,部分患者转慢性 大多演变为慢性肝炎,20%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与HBV 联合感染时,病情常呈良性自限性.与HBV 重叠感染时,无症状携带者可急性发作,并转变成慢性 急性戊型肝炎,多数痊愈,不发展为慢性.病死率高,尤以孕妇严重粪-口 血,注射,性交,母婴 血,注射,性交,母婴 血,注射,性交,母婴 粪-口改善饮食饮水卫生,接种减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严格筛选献血员;及时隔离和治疗病人,对常用医疗手术器械进行严格的灭菌,大力推广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注严格筛选献血员和加强血制品管理.暂无疫苗;被动免疫用HCV预防乙肝 保证用水安全;暂无有效疫苗.丙种球蛋白用于紧急预防射乙型肝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抗体或丙种球蛋白04.111. G+和G-菌细胞壁结构比较.答:20~80nm 10~15nm较坚硬较疏松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组成三维立体结构,可多达50层,占细胞壁干重50%~80% 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组成二维平面结构,1~2层,占细胞壁干重5%~20%约45% 15%~20%1%~4% 11%~22%有无无有(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 2. 侵袭侵袭力力,A族链球菌侵袭族链球菌侵袭力力相关的致病物质.答:侵袭力指病原菌突破宿主天然屏障,进入机体定居、增殖和扩散的能力,其物质基础是:(1)荚膜和微荚膜,具有抗吞噬和阻挠杀菌物质的作用.葡萄球菌A蛋白和链球菌M蛋白也有此作用.(2)粘附素,具有使细菌粘附宿主细胞表面作用,包括菌毛、非菌毛物质(如A群链球菌的膜磷壁酸)等.(3)侵袭酶类物质,包括一些细菌的胞外酶(如葡萄球菌的血浆凝固酶、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等)和侵袭性蛋白质(如大肠埃希菌侵袭素和志贺菌的侵袭蛋白),能协助细菌抗吞噬或有助于其在体内扩散.A族链球菌侵袭力相关物质有:脂(膜)磷壁酸(LTA),M蛋白,致热外毒素,溶血素(O和S),侵袭性酶(如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3. 持续性病毒感染几个种类,举例各一.答:持续性病毒感染包括:(1)慢性病毒感染.发病缓,病程长,症状时好时坏,病毒持续存在.如HBV,HCV,CMV,EBV等.(2)潜伏病毒感染.初次感染后,潜伏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作.如HSV,VZV,CMV,HBV等.(3)慢发病毒感染.潜伏期长达数年,出现症状呈慢性进行性感染.如HIV,HTLV,朊粒,麻疹缺陷病毒等.4. SARS相关冠状病毒相关冠状病毒、、汉坦病毒汉坦病毒、、HIV、流感病毒,与感染性有关的结构以及相应基因. 答:SARS相关冠状病毒为有包膜单正链RNA病毒,包膜上有花瓣状呈放射性排列的刺突.基因组结构依次为5’-pol-S-E-M-N-3’.5’端帽状结构,3’端有polyA尾,pol基因编码非结构蛋白RNA 聚合酶和蛋白酶类,S、E、M、N分别编码S糖蛋白(刺突蛋白)、E蛋白(外膜蛋白)、M蛋白(基质蛋白)、N蛋白(核蛋白).其中S蛋白被认为在侵入宿主细胞时发挥作用,S蛋白前体在宿主细胞质中合成后被切成S1和S2两部分,靠分子间作用力结合,S1通过受体结合位点与宿主细胞膜受体结合后,S1与S2分离,S2上螺旋结构穿过细胞膜使病毒外壳膜与宿主细胞膜发生融合从而侵入感染.汉坦病毒外层是双层脂质包膜,表面有由病毒糖蛋白G1和G2组成的刺突,病毒包膜中存在有3种大小的病毒核衣壳,呈螺旋对称,均由病毒核蛋白N、RNA聚合酶L分别包绕病毒核酸的不同片段(M、L、S)组成,表现为疏松的带粗颗粒的丝状结构.进入敏感细胞脱壳后,L和S基因的mRNA直接合成L蛋白(RNA多聚酶)和S蛋白(核蛋白),M基因的mRNA需要在膜性核糖体上合成G1和G2蛋白后在高尔基体中进行糖基化处理成为包膜糖蛋白G1和G2.HIV为球形颗粒.电镜下病毒内部有一致密圆柱状核心,该核心由两条相同单链RNA构成的双体系统及包裹其外的衣壳蛋白p24组成,构成病毒核衣壳.病毒核衣壳外层包有两层膜结构,内层是跨膜蛋白p17,外层是脂质双层包膜,包膜表面有刺突并含有gp120和gp41包膜糖蛋白.HIV基因组5’和3’端各有一端长末端重复序列(LTR),中间为gag、pol、env三个结构基因及tat等6个调节基因.gag基因编码前体蛋白p55,p55经蛋白酶裂解成p24(衣壳蛋白)、p17(跨膜蛋白)和p15(核衣壳蛋白,进一步水解为p7和p9).pol基因编码逆转录酶、整合酶及蛋白水解酶.env基因编码跨膜糖蛋白gp41及包膜表面刺突蛋白gp120.HIV共6个调节基因,其中tat、rev和nef三个基因最为重要,表达产物对HIV表达的正负调节及对维持HIV在细胞中复制的平衡均具有重要意义.流感病毒(略).5.STD??03.111.画图:SARS和HIV结构.要点:SARS:多形,有包膜和突起,单链核酸(+ssRNA),无RNA聚合酶.HIV:圆球状,有包膜和刺突,二倍体单链核酸,有逆转录酶.2. 内、外、类、抗毒素及抗生素概念.答:内毒素(endotoxin):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为脂质A,当菌体死亡崩解后释放出来.外毒素(exotoxin):由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具有毒性作用的蛋白质.类毒素(toxoid):细菌外毒素经0.4%甲醛液处理后,其毒性消失而仍保留抗原性的生物制品.抗毒素(antitoxin):类毒素注入机体可刺激其产生具有中和外毒素作用的抗外毒素抗体,简称抗毒素.抗生素(antibiotics):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3. A族乙链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答: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较强的侵袭力取决于其能产生多种胞外酶及毒素,如脂磷壁酸、M 蛋白、致热外毒素、溶血素、侵袭性酶(包括透明质酸酶、链道酶、链激酶).人类约90%的链球菌感染是由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常见的传播方式为呼吸道传播.感染类型可归为三种主要类型:化脓性感染(如化脓性扁桃体炎、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脓疱病等)、中毒性疾病(如猩红热,链球菌毒素休克综合征)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4. HBV血清学检查临床意义.答:HBsAg(+):表明机体感染了HBV,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携带者均可阳性.。
微生物试题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革兰氏阳性菌:细菌经革兰氏染色染色后最终染成紫色的菌2.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半胞晶体3.菌落:一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繁殖形成肉眼看见的群体。
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此即菌落。
4.生命周期:指的是上一代生物个体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阶段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部过程。
5.荚膜:是细菌外成型的一层多糖或多肽类物质。
6.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的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7.菌落:单个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就会在培养基表面形成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群体,即为菌落。
8.静息孢子:是一种长期长在细胞链中间或末端的形大、壁厚、色深的休眠细胞,富含贮藏物,能抵御干旱等不良环境。
9.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相互依赖,互相有利,显示出一起共同生活比分开来单10.独生活更为有利。
有时,甚至一种生物脱离了另一个种生物后即不能生活。
这种产关系即为共生。
11.发酵:广义的“发酵”是指利用微生物生产有用代谢产物的一种生产方式;狭义的“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代谢产物的过程。
12.BOD 5 :即“生化需氧量”或“生物需氧量”,是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
一般指在 1L 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有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的溶解氧毫克数(其单位为 mg/L )。
BOD 的测定条件一般规定在20 ℃ 下 5 昼夜,故常用 BOD 5 符号表示。
13.温和噬菌体:凡吸附并侵入细胞后,将噬菌体的DNA整合到宿主染色体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DNA的复制而同步复制,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增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
14.烈性噬菌体:侵染后并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病毒。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常考)
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以机会感染、恶性肿瘤和神经系统症状为特点,是一种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致死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为HIV. ASO实验:即抗链球菌溶血素O实验,是一种检测患者血液中是否有链球菌O抗体中和实验。
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 变异:在一定条件下,若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称变异. 败血症:败血症是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胞外菌:指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细菌.胞外菌主要停留在细胞外的体液中.胞内菌: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称为胞内菌(又称兼性胞内菌).波浪热:布氏杆菌病,是感染布氏杆菌后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反复形成菌血症,使患者的体温呈现波浪型变化.病毒体: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并具有感染性.包涵体:某些病毒在感染细胞内增殖后,所形成的光镜下可见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病毒血症:是病毒在体内的一种播散方式。
病毒由局部侵入机体后通过淋巴液或受损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流,并随血液播散到器官中繁殖。
包膜:是包膜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并以出芽方式释放时,从宿主细胞获得的由类脂构成的囊膜,包裹在核衣壳外。
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刺突:为某些病毒包膜上的棘状突起结构.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是指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可出现症状也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毒,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垂直传播:病原体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从宿主的亲代传到子代的感染称垂直传播.CPE:指病毒在体外细胞培养时引起的细胞损害。
传染性免疫:又称带菌免疫,机体特异性免疫的建立与维持有赖于病原菌在体内的存在,一旦体内病原菌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虫媒病毒:是指一大类以节肢动物为媒介在人、家畜及野生动物间传播疾病的病毒。
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Microbiology)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芽胞: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P23)3.碳素养料:凡是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碳素来源的物质4.氮素养料:凡是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碳素来源的物质6.选择培养基:是指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生长的特殊要求或对某种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7.鉴别培养基;是指培养基反应中加入能与某菌的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化学试剂,从而用肉眼就能识别所研究的细菌。
8.光合磷酸化:是由光照引起的电子传递作用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而生成ATP的过程,即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P489.发酵作用:不需要外源电子受体的基质能量代谢。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氢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代谢产物。
10.有氧呼吸:有氧呼吸即呼吸作用,是指微生物氧化底物时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作用。
11.无氧呼吸:无氧呼吸是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作用,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分解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课本P51)12.酒精发酵: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丙酮酸转化成乙醇的过程。
13.同型发酵14.异型发酵:异型发酵是指一些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使发酵液中大约50%的糖转化为乳酸,另外的糖转变为其他有机酸、醇、二氧化碳、氢等。
15.丁酸发酵:这是由专性厌氧的梭状芽孢杆菌所进行的一种发酵,因产物中有丁酸,故称为丁酸发酵。
16.次生代谢;是微生物合成一些与其本身的生命活动没有明确功能的物质过程。
其产物包括糖苷类、多肽类、萜烯类、芳香类等化合物。
(P64)17.质粒;许多细菌细胞中还有染色体以外的DNA分子,一般以不同大小的环状双螺旋状态存在,称为质粒。
(P21)18.野生型(wild type);从自然界分离获得的茵株称为野生型。
(P89)19.突变体(mutant);细胞中DNA碱基和碱基序列的任何改变称为突变,如果变化了的碱基在复制后稳定地存在于子代中,则成为突变型。
微生物名词解释
1、原核微生物DNA不与组蛋白结合,染色体仅由一条DNA组成,DNA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一个细胞内只有一条染色体(单倍体haploid)。
无核膜膜包围,只在细胞中央形成核区。
2,烈性噬菌体:这类能在宿主细菌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噬菌体,并通过裂解细菌细胞而释放出来的噬菌体,被称为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
T4噬菌体是一个典型的烈性噬菌体。
3、潜伏期Latent period :是病毒颗粒吸附于细胞到受染细胞释放出子代病毒颗粒所需的最短时间,不同病毒的潜伏期长短不同,噬菌体以分钟计,动物病毒和植物病毒以小时或天计。
4、裂解量Burst size:是每个受染细胞所产生的子代病毒颗粒的平均数目,其值等于潜伏期受染细胞的数目除稳定期受染细胞所释放的全部子代病毒数目,5、营养物质:能够满足机体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物质.6、碳源: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能为微生物提供碳素来源的物质7、生长因子:那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而且需要量很小,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的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8、天然培养基:含用化学成分还不清楚或化学成分不恒定的天然有机物9、合成培养基: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10、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特殊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微生物的生长11、高压蒸汽灭菌法:实验室及生产中常用的灭菌方法。
加压则可提供高于100℃的蒸汽, 加之蒸汽热穿透力强,可迅速引起蛋白质凝固变性, 效果最佳、应用较广。
一般培养基、各种缓冲溶液、玻璃器皿等,常采用1 kg/cm2 (121℃) 处理15~30 min即可达到灭菌的目的。
12、鉴别培养基:微生物产生某种代谢产物,与培养基中的特殊化学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变化13、消毒: 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14、接合conjugation:通过供体菌与受体菌间细胞相接触而传递大段DNA分子。
微生物名词解释
65.选择培养基: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将所需微生物从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中选择分离出来。
66.透过屏障:微生物细胞表面由原生质膜、细胞壁、荚膜及粘液层组成的限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屏障。
9.霉菌:以多细胞丝状群体形式生存的真菌。
10.真菌:有线粒体,无叶绿体,没有根茎叶分化,以无性和有性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微生物。
11.酵母菌:单细胞真菌。
12.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微生物。
13.原生动物:缺少真正细胞壁,具有运动能力,进行吞噬营养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14.原核生物:一大类细胞微小,只有称作核区(无细胞膜包裹的裸露DNA)的原核单细胞生物。所有原核生物都是微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1基因组由无核膜包裹的双链DNA环组成。2缺少单位膜分隔而成的细胞器。3核糖体为70S型。
1、晶体:苏云金芽孢杆菌等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内毒素),称为半胞晶体。
2、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糖被有数种:1,形态固定、层次厚的为荚膜。2、形态固定,层次薄的为微荚膜。3、形态不固定、结构松散的为黏液层。4、包裹在细菌群体上有一定形态的糖被称菌胶团。糖被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菌体免受干旱损伤或被宿主免疫活性细胞吞噬。
1.菌落:单个微生物细胞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2.菌苔: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所形成的微生物生长群体。
微生物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微生物(microbe ,microorganism) 是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是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生物、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通称。
2、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细胞直径约0.5um,长度约0.5~5um)、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3、磷壁酸teichoic acid(垣酸):占壁干重40~50%。
是以磷酸多元醇分子的重复结构单位为主链(骨架)的阴离子多聚物。
(在多数情况下,磷壁酸分子中的磷酸多元醇是磷酸甘油,或磷酸核糖醇,因此,根据主链组成不同可以将磷壁酸分为两大类:磷酸甘油型磷壁酸和核糖醇型磷壁酸。
)4、脂多糖: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
脂多糖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
5、芽殖:在母细胞表面(尤其在其一端)先形成一个小突起,待长大到与母细胞相仿后再相互分离并独立生活的一种繁殖方式。
6、缺壁细菌:在溶菌酶或青霉素作用下产生细胞壁缺陷或无细胞壁的细菌。
7、L型细菌(L-form of bacteria):L型细菌专指那些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8、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一类具有丝状分枝的单细胞,主要以外生孢子的形式繁殖,革兰氏阳性,与细菌同属原核微生物。
放线菌菌落中的菌丝常从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状呈放射状生长,并因此而得名。
放线菌有特殊的土霉味。
9、菌丝(hyphae):具有G+菌细胞壁丝状细胞,没有间隔,为多核体。
可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
成团的菌丝为菌丝体。
10、基内菌丝(substrate hyphae): 培养基内匍匐生长的菌丝,无隔,约0.2-0.8μm。
通常会产生水溶性或脂溶性色素。
功能:吸收营养,所以又称营养菌丝。
11、气生菌丝(aerial hyphae):由营养菌丝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
(完整)微生物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体型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到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微生物学: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的一门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细菌(bacterium):是属原核生物界的一种单细胞微生物。
细胞壁:是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肽聚糖或粘肽: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肽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链间交联桥构成.脂多糖:即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
它由脂类A、核心多糖和寡糖重复单位构成.荚膜:许多细菌的最外表还覆盖着一层多糖类物质,边界明显的称为荚膜.芽孢:某些细菌在它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或某些细菌在遇到不良环境时,细胞质.细胞核逐渐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内生胞子。
鞭毛:鞭毛是某些细菌的运动器官,由一种称为鞭毛蛋白(flagellin)的弹性蛋白构成,结构上不同于真核生物的鞭毛。
细菌可以通过调整鞭毛旋转的方向(顺和逆时针)来改变运动状态 .菌毛:菌毛是在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须用电镜观察。
质粒: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闭合共价环状双链DNA分子。
L型细菌:当细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核成被抑制时,细菌并不一定死亡而成为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热原质:许多G-菌如伤寒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一些G+菌如枯草芽胞杆菌能产生一种多糖,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应,成为致热原.(其实就是指菌体脂多糖)。
抗生素:由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某些生物细胞(主要是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物质。
微生物名词解释(全)
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和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
菌落: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细胞生长群体。
菌苔: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
原核微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微小、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细胞壁: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由肽聚糖构成,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等多种生理功能。
肽聚糖:又称黏肽、胞壁质或黏质复合物,是真细菌类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
磷壁酸:是结合在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外膜:位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层,由脂多糖、磷脂和脂蛋白等若干种蛋白质组成的膜,有时也称为外壁。
周质空间:又称周质或壁膜间隙。
在革兰氏阴性菌中,一般指其外膜与细胞膜之间的狭窄空间,呈胶状。
肽聚糖薄层夹在其中。
原生质体:是指在认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着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一般由革兰氏阳性菌形成。
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着部分细胞壁,一般由革兰氏阴性菌形成。
间体:是一种由细胞质膜内褶而形成的囊状构造,其中充满着层状或管状的泡囊。
内膜系统:膜内陷并延伸到细胞质内,在繁殖代谢多种过程中起作用。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机枪的休眠体,称为芽孢。
荚膜: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黏液性物质,是最常见的一种糖被,其含水量很高,经脱水和特殊染色后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体表的丝状、波曲形的蛋白质附属物,其数目为一至数十根,具有运动功能。
菌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
线粒体:是一种进行氧化磷酸化反应的重要细胞器,其功能是把蕴藏在有机物中的化学潜能转化成生命活动所需能量(A TP),故是一切真核细胞的“动力车间”。
微生物名词解释
包涵体:是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见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斑块,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称为包涵体,包涵体由病毒颗粒或成分组成,也可是增殖痕迹。
干扰素(INF):是由病毒或其他INF诱导剂诱导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它具有抗病毒、抑制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
病毒体:将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
复制周期:病毒增殖是复制,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复制一般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装配与释放5个阶段,成为病毒的复制周期,进过复制产生大量的子代病毒。
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内,细胞不提供酶、能量及必要成分,则病毒在其中不能合成病毒本身成分,或虽能合成部分或全部成分,但不能装配与释放,次感染过程成为顿挫感染。
肥达试验:是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的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做试管或微孔板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极其小家的试验,用于肠热证的辅助诊断。
结核菌素试验:是用结核菌素来测定结核分枝杆菌能否引起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以判断机体对结核分支杆菌有无免疫力,也可用于婴幼儿结核病诊断及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灭菌:杀灭或除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抵抗力极强的细菌芽孢。
消毒: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可能仍存活。
细胞病变效应:大多数病毒在敏感细胞内增殖后,会引起细胞病变,称细胞病变效应(CPE)。
疫苗:是用各种微生物制备的用于预防相应传染病的抗原性生物制品。
葡萄球菌A蛋白(SPA):是绝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SPA可与除IgG3外的IgG分子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
微生物考试名词解释
(1)郭霍原则:(1)病原菌是在患传染病的个体中存在,在健康者则不存在。
(2)病原菌能被分离而得纯培养。
(3)纯培养接种易感染动物,应引发相同疾病。
(4)该病原菌可从患病实验动物中从新分离出来,并可在实验室再次培养并于原始病原菌相同。
(2)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毒初次感染后,可以在机体的某种组织细胞内潜伏下来。
病毒不增殖,机体也不表现症状。
一旦集体免疫力下降,则病毒可被激活,从而在细胞内增殖,出现临床症状(3)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溶原性噬菌体感染宿主菌时,将其基因组整合进入宿主菌染色体,前噬菌体基因组编码的某些生物学性状在宿主菌中表达,称溶原性转化(4)血清学试验:用单克隆抗体或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可快速、准确地检验出临床标本中极微量的致病菌特异性抗原,亦可鉴定分离培养出的未知的纯种细菌,亦可确定致病菌的种或型,有助于确定病因。
(5)葡萄球菌A蛋白SPA: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上组分,一种单链多肽,与胞壁肽聚糖呈共价接合。
可与IgG Fc段接合后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超敏反应、损伤血小板作用。
(6)肥达反应(Widal test):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 抗原与待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效价增长情况, 辅助肠热症的临床诊断。
(7)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变形杆菌中某些特殊菌株X19、X2、XK的O抗原与立克次体有共同的多糖抗原成分,能与立克次体疾病患者血清凝集,因此可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患者血清做凝集反应。
(8)牛乳汹涌发酵现象stormy fermentation: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培养18-24H,该菌分解乳糖产酸,是牛奶中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冲散凝固的酪蛋白,并将封固液面的凡士林顶开,甚至冲掉试管口棉塞,气势凶猛。
(9)DPT(白百破三联疫苗):白喉类毒素、百日咳疫苗、破伤风类毒素三种成分混合制成(10)ASO试验:用SLO检测血清中抗slo抗体,常用于风湿热或肾小球肾炎的辅助诊断,一般效价在1;400以上有意义(11)卡介苗(BCG):将有毒牛分支杆菌培养于含胆汁、甘油、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230次传代,使其毒力变异,成为对人无致病性,二仍然保持良好免疫原性的疫苗株(12)旧结核菌素(old tuberculin,OT)指结核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物经加热浓缩后的滤液,主要成分是结核蛋白,也含结核杆菌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和培养基成分。
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热原质: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3、培养基(culture medium):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4、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5、灭菌(sterilization):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6、无菌(asepsis):不存在活菌,多是灭菌的结果。
7、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皮肤表面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8、噬菌体: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9、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10、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该种状态称溶原状态。
该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
11、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
12、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组整合,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菌体基因编码的某些性状。
13、正常菌群:正常人体的体表和外界相同的腔道黏膜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对人体无害而有益的微生物群,称正常菌群。
14、菌群失调症:因长期使用广谱类抗生素,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被抑制或消灭,而耐药菌大量繁殖而致病,称菌群失调症或二重感染。
15、条件致病菌:当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失调时,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引起宿主发病,此时的菌群称机会致病菌,即条件致病菌。
16、医院感染:指包括医院内各类人群所获得的感染。
17、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一时性或间断性侵入血流,但不在血中繁殖。
微生物名词解释(完全版)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等}、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
·原核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细菌:指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周质空间:指在G-细菌中,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胶质空间。
·L型细菌: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间体: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串状物,一般位于细胞分裂的部位或附近。
·细胞质: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细胞内含物:指细胞质内一些形状较大的颗粒状构造。
·PHB :聚—β—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炭源类贮藏物,不溶水,而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炭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等作用。
·羧酶体:指存在于一些自养细菌细胞内的多角形或六角形内含物,大小与噬菌体相仿,内含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在自养细菌的CO2固定中起着关键作用。
·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糖被:指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鞭毛:指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壁厚、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3章:1微生物学(Microbiology):2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3菌落(colony)4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5原核生物(prokaryotes)6细菌(bacteria)7霉菌的气生菌丝8原生动物(Prokaryote)9细胞壁(cell wall):10磷壁酸(teichoic acid)11外膜(outer membrane)12周质空间(periplasmic space, periplasm):13抗酸细菌(acid-fast bacteria)14古生菌(Archaea,又称古细菌Archaebacteria,古菌)。
15L型细菌(L-form of bacteria)16原生质体(protoplast)17球状体(spheroplast)18支原体(Mycoplasma)19革兰氏染色法20细胞质膜(cell membrane)21间体(mesosome)22细胞内含物(inclusion body)23细菌胞质储藏物(reserve materials)24异染粒(metachromatic granules )25磁小体(magnetosome)26羧酶体(carboxysome)。
27芽孢(endospore,spore):28芽孢的萌发(germination):29伴孢晶体(parasporal crystal)。
30孢囊:31糖被(glycocalyx)32S层(S layer)33鞭毛(flagellum,复数flagella)34趋性:35菌毛(fimbria,复数fimbriae)36真核生物(eukaryotes)37鞭毛38纤毛:39膜边体(lomasome)40几丁质酶体(chitosome)41氢化酶体(hydrogenosome)42裂殖(fission)43芽殖(budding)微生物生长繁殖与控制、生态与系统发育部分1.生长2、繁殖。
3、发育4、个体生长5、群体生长6、代时(倍增时间)7、迟缓时间(T)8、总生长量-9、分批培养10、单细胞微生物生长曲线11. 二次生长12. 同步培养13、连续培养(continuous culture)14.恒化培养15、恒浊培养16、无性孢子繁殖17、有性孢子繁殖18、丝状真菌的生活史19、假酵母20、真酵母21、酵母菌假丝22.芽痕23.巴氏德消毒法24、专性好氧菌(strict aerobe)25、微好氧菌(microaerophilic bacteria)26、兼性好氧菌27. 耐氧厌氧菌28、专性厌氧菌(anaerobe)29、水活度(aw)值30.灭菌31. 杀菌剂32、消毒33、防腐34、化学治疗35、抑菌剂(Bacteriostatic agent)36、杀菌剂(Bactericide)37、溶菌剂(Bacteriolysis)38、消毒剂39、防腐剂40、间歇灭菌法41、光复活现象-生态与系统发育部分1.生态学2.微生物生态学3.生物圈4.生态系统5.群落6.种群7.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ing)8.硝化作用 (nitrification)9.铵同化作用 (assimilation of ammonium)10.同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 (a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11.异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 (dissimilation of ammonium)12.亚硝酸氨化作用13.氨化作用14.硫的氧化15.硫酸盐还原-16.同化硫酸盐还原。
17.异化硫酸盐还原18. 微生物群落19.互惠共生20.寄生21.中立生活22.偏利作用23.协同作用24.捕食25.偏害26.竞争。
27.嗜极微生物28.嗜酸微生物29.嗜碱微生物30.嗜盐微生物31.嗜压微生物瘤胃微生物33、根际微生物34、菌根35、外生菌根(哈啼氏网36.内生菌根37、霉变(mouldness)38. 腐朽(decay)39. 腐烂/ 腐败( putrefaction/rot):40. 腐蚀(corrosion):41. 变质(deterioration)42.正常菌群(normal flora)43.生物降解44.BOD\COD\ TOD45、DO-----46.SS-----47.TOC48. 生物膜(biologic film)49.活性污泥50 .抗代谢物51.系统发育树(phylogenetic tree)52、培养物(culture)53、菌株(strain)54居群(population)----55、型(form或type)56种(species)57亚种(subspecies)或变种(variety) 58属(genus)遗传1、微生物基因型2、微生物表现性3、变异(variation):4、基因组(genome)5、遗传丰余6、.质粒7、隐秘质粒8、窄宿主范围质粒9、广宿主范围质粒10、Ti质粒11、附加体(episome)12、F+ 菌株13、F- 菌株14、Hfr菌株15、F’因子16、质粒的不亲和性17、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18、野生型菌株(wild type strain)19、突变株(mutant,突变体,突变型)20、同义突变(same-sense mutation)21、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 、22、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23、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 、24、营养缺陷型。
25、抗药性突变型(resistant mutant)26、条件致死突变型(conditional lethal mutant)27、形态突变型(morphological mutant)28、致突变物的微生物检测29、回复突变30、光复活作用31、切除修复(暗修复)32、重组修复33、SOS修复34、接合作用(conjugation,mating)35、接合子36、转导(transduction)37、转导子38、转导噬菌体39、局限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40、普遍性转导41、转导颗粒42、遗传转化(genetic transformation)43、感受态细胞(competence)44、感受态因子45、自溶素(autolysin)46、转染(transfection):47、中断杂交(interrupted mating experiment)技术48、共转化(cotransformation)49、共转导(cotransduction)50、酵母2μm质粒51、准性生殖(parasexual reproduction)52、准性生殖的单元化53、异核体(heterocaryon)54、生长因子55、诱变育种56、转座因子57、抗阻遏和抗反馈突变型58、代谢工程育种(metabolic engineering)59、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60、DNA Shuffling代谢:名词解释:32生物固氮、合成代谢、酶的活性调节、反馈抑制、异型乳酸发酵、同型乳酸发酵、酵母的三型发酵、酵母二型发酵、酵母一型发酵、磷酸解酮酶途径发酵、协同反馈抑制累积反馈抑制顺序反馈抑制同功酶、生物发光、甘油酸途径、乙醛酸循环、还原性三羧酸循环、卡尔文循环、底物水平磷酸化、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呼吸作用、双歧发酵、ED途径、HMP、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非环式光合磷酸化、环式光合磷酸化、嗜盐菌紫膜的光合磷酸化、TCA循环、转氨基作用病毒:干扰现象、类病毒、朊病毒、亚病毒溶源性细菌、烈性噬菌体、温和性噬菌体、前噬菌体、噬菌体、衣壳(Capsid)、衣壳粒(capsomer)、噬菌斑(pHague)、卫星RNA、包涵体、DI颗粒、感染性核酸、半数致死剂量、刺突、突起营养:主动运送、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加富培养基、基础培养基、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生长因子、微量元素、大量元素、灰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