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高海拔地区电力企业及重点工程后勤协同保障体系建设

合集下载

践行“奋进”文化 凝聚企业永续发展内生动力

践行“奋进”文化 凝聚企业永续发展内生动力

践行“奋进”文化凝聚企业永续发展内生动力作者:中国葛洲坝集团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来源:《企业文明》2024年第04期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作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要子企业,葛洲坝路桥公司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守正创新,积淀文化底蕴,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魅力,逐步形成了以“敢为人先、永不止步”为核心的“奋进”文化,通过传承、推动、践行,让“奋进”文化成为激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唱响强信心的主旋律。

溯源,在传承中不断积淀“奋进”文化底蕴“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文化传承是跌宕起伏的,也是一以贯之的。

“奋进”二字,源于葛洲坝路桥人水电报国的初心使命和红色基因,是葛洲坝路桥公司曾经在葛洲坝、三峡工程和闯荡市场经济大潮中传承下来的引以为傲的精神内涵,成就了公司的“灵魂”,沉淀为公司真正的“家底”。

敢为人先、永不止步。

“敢为人先”,是葛洲坝路桥人打破原有路径依赖的惯性,寻求改变、开辟新领域的勇气;是冲破思想观念障碍,探寻发展新路径的无畏。

“永不止步”,是勇闯大江南北,参与工程建设的从不停歇,是在顺境中全速前进、在困境中突破瓶颈、在发展中坚持创新的不懈追求。

回顾发展史,葛洲坝路桥公司曾开创光荣岁月,为葛洲坝和三峡工程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也曾陷入困境,迷茫于未来何去何从,上下求索破局之法。

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凭借“奋进”的一股子劲儿,葛洲坝路桥公司总能逆势而起、涅槃新生。

在葛洲坝工程尾声,第一代葛洲坝路桥人闯字当头、一往无前,率先进入中小水电市场,开辟了持续发展新天地;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第二代葛洲坝路桥人拒绝一味守成、勇闯发展新路,再次率先进入路桥领域,成为葛洲坝集团内第一家开启业务转型的子企业;截至2008年,葛洲坝路桥公司业务涵盖路桥、砂石、铁路、市政、港航等多领域,成为葛洲坝集团内第一家百亿营收企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第三代葛洲坝路桥人心系“国之大者”,服务“国之所需”,不断深化“一创三转”,积极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建设四个保障体系

建设四个保障体系

吉林省将“四个体系”建设作为推进“四好农村路”的方针,加快构建组织保障、资金保障、技术保障、落实保障的闭环式治理体系。

构建责任清晰的组织保障体系高位统筹推进发展。

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四好农村路”发展,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工作,今年8月15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四好农村路”现场会,8位省级领导、54个省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市(州)县(市、区)党委主要负责人及交通局长出席会议。

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省长景俊海作了重要讲话,全面部署“四好农村路”工作。

成立了由主管交通副省长任组长、15个省直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四好农村路”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重大问题联合协商、重大政策联合制定、重点环节联合督查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各方通力协作的发展格局。

强化政策制度保障。

经省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发展的实施意见》《“四好农村路”督导考评办法》,省交通运输厅、各县(市)出台规范性文件,为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联动共治汇聚合力。

进一步深化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市州公路管理机构行业管理和指导职能,规范统一县级公路管理机构履行农村公路管理职能,重点在市辖区、乡级政府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初步建立农村公路省、市、县、乡、村五级管理体制。

全面推行“路长制”,并逐条路线落实具体路长,建立了网格化联动管理新机制。

构建稳定可靠的资金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奖补资金杠杆作用。

建立完善农村公路“先修后补”“以奖代补”激励机制,吉林省交通运输厅依据年度督导考评结果,对成绩优秀、良好、达标的县(市、区)分别按日常养护投入标准的40%、30%、20%予以补助投资;对全面完成“畅返不畅”整治任务的县(市、区),采取“先修后补”的方式给予补贴;对评为国家和省级示范县的,给予奖补资金1000万元。

发挥地方财政资金基础保障作用。

吉林省政府规定县级政府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按照县、乡、村公路每年不低于每公里2.5万元、每公里1万元、每公里5000元标准安排小修保养资金。

电力公司后勤保障优化措施

电力公司后勤保障优化措施

电力公司后勤保障优化措施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电力公司在发电、输电、配电等方面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对后勤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确保电力公司的正常运转和工作效率,必须对后勤保障进行优化和加强管理。

本文将针对电力公司后勤保障进行分析,提出优化措施,以期提高后勤保障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一、后勤保障的重要性电力公司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其后勤保障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后勤保障不仅包括设备、物资、人员等资源的供给和管理,还包括日常的生产生活保障、安全保障、环境保护等工作。

良好的后勤保障工作可以为电力公司提供有力的支持,确保生产运营的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可靠。

后勤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后勤保障存在的问题尽管后勤保障的重要性被人们广泛认可,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配置不合理。

由于某些地区的电力需求相对较大,导致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有的地区资源过剩,有的地区则供不应求。

2.物资管理不规范。

在物资采购、存储、使用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的情况,造成浪费和损失。

3.人员管理不精细。

人员流动频繁,人才培养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人员管理的困难。

4.环境保护工作不到位。

在电力公司的生产过程中,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后勤保障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物资管理不规范、人员管理不精细、环境保护工作不到位等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予以解决。

三、优化措施1.合理配置资源。

电力公司可以根据各地区的电力需求情况,合理分配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不平衡的情况。

2.规范物资管理。

制定严格的物资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对物资采购、存储、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减少资源损耗和浪费。

3.加强人员管理。

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培养人才,科学合理地配置人员,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效率。

4.加强环境保护。

引入先进的环保设备和技术,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电力公司后勤保障优化措施

电力公司后勤保障优化措施

电力公司后勤保障优化措施电力公司后勤保障优化措施是指为了提高电力公司后勤保障工作质量和效率,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通过对电力公司后勤保障工作流程的优化和改进,可以提高电力公司的整体运行效能,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电力公司可以通过调整和优化后勤保障工作流程,减少工作环节和冗余操作。

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电力公司内部的物资管理系统,实现物资的统一采购和库存管理,减少物资的浪费和管理成本。

可以建立供应链管理系统,优化物资的采购、运输和配送过程,提高物资的供应效率。

还可以建立一套高效的设备维修和保养流程,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故障,减少设备的停机时间和维修成本。

电力公司可以加强后勤保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

在招聘后勤保障人员时,应注重人才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确保后勤保障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对后勤保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后勤保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还可以加强后勤保障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电力公司可以加强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合作,优化后勤保障的供应链。

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物资的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

与合作伙伴共享资源和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协同效应。

可以与物流公司合作,优化物资的运输和配送,降低运输成本和时间。

与维修公司合作,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设备故障的及时维修和保养。

电力公司可以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后勤保障的自动化水平。

可以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对物资和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管理,减少人工巡检和维修的工作量。

可以使用无人机和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对电力设施进行巡检和维修,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可以使用先进的能源管理系统,对电力设备的能耗进行监测和优化,实现电力的节约和环保。

高寒地区抢险救灾后勤保障能力浅析论文

高寒地区抢险救灾后勤保障能力浅析论文

高寒地区抢险救灾后勤保障能力浅析摘要:抢险救灾是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汶川到玉树,快捷、高效、立体的后勤保障为快速救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本文通过对玉树抗震救灾后勤保障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归纳出保障的特点,提炼出抢险救灾后勤保障的启示性内容,有效提高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关键词:高寒地区抢险救灾后勤保障一、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中后勤保障情况(一)高原高寒地区“两高一缺”的特点,卫勤保障成为首要难题。

“两高一缺”即高海拔、高寒、缺氧。

玉树县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平均海拔4493.4米,年均气温2.9℃,氧气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60%左右,空气稀薄、透明度大,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较强烈。

内地调往玉树参加救援的部队、专业救援队员甚至搜救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搜索效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由此可见,人员救护将是救灾人员实施后勤保障必须克服的首要困难。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两少一贫”的特点,物资运输配送成为重大难题。

“两少一贫”即人口稀少、道路缺少、资源贫乏。

玉树属于藏族自治区域,经济欠发达,经济发展以牧业为主兼有少量农业;村镇分散,地震导致3县13个乡镇78个自然村受灾,社会可动员的资源较少。

从灾区的情况来看,地震呈现出受灾地区相对集中的特点,主要受灾点沿峡谷地带展开,导致g214、s308、s309等多条主要道路受损;目前玉树地区没有铁路,运力大受影响;所幸玉树机场于2009年启动,但飞机起飞增速减慢、升力减小,滑跑距离加长,运载量减少。

(三)高原高寒条件下“两难一专”的特点,物资供需矛盾成为现实难题。

“两难一专”即就地保障难、自我保障难、装备器材要求专。

玉树地区受灾严重,当地条件非常有限,距离玉树最近的西宁仍有820公里,缺乏保障依托,从当地政府或民间就地补充物质十分困难,必须立足自我保障。

然而,处于“两高”地区,不仅灾民安置困难,救援队伍自我保障也遭遇御寒被服、食品短缺等方面的问题。

浅谈输配电线路的运行维护与管理 孙波

浅谈输配电线路的运行维护与管理 孙波

浅谈输配电线路的运行维护与管理孙波发表时间:2017-11-16T17:38:41.8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4期作者:孙波[导读] 摘要:配电线路的分布既广泛又数量众多,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

同时,它的作用又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国家、社会、生产生活都有巨大的影响。

作为电力运输的重要环节,输配电线路的安全、工作运行都至关重要。

文章针对输配电线路的运行维护与管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内容仅供参考。

江苏中压电气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摘要:配电线路的分布既广泛又数量众多,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

同时,它的作用又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国家、社会、生产生活都有巨大的影响。

作为电力运输的重要环节,输配电线路的安全、工作运行都至关重要。

文章针对输配电线路的运行维护与管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输配电线路;运行维护;管理导言如今社会,没有电,人们就没办法正常生活,输配电线路作为电力输送的载体,关乎着人们日常生活的用电情况,也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输配电线路也要有很高的要求。

1输配电线路的特点1.1分部广泛,分布地形复杂我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占地面积也是非常辽阔,这就需要我国电力企业对输配电线路的分布也要很广阔,覆盖我国的每个角落,我国地形也非常复杂,平原占地面积并不多,大多数是高山、盆地地区,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输配电线路在建立以及维护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输配电线路的运行维护与管理工作就变的非常重要。

时代的进步带动着电力输送系统的不断发展,电力公司对输配电线路的运行维护与管理工作更加难以掌控,在我国辽阔的区域,电线路很有可能要同时跨越高海拔的寒冷和低处的酷热,再加上西北地区昼夜温度变化剧烈,气候条件恶劣,所以电网线路在运行与管理方面难度很大,工作时候的每个问题都要考虑周到。

1.2科技含量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加之我国的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所以,我国电网在铺设时运用了大量先进的高科技设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对我国输配电线路进行维护与管理,保障着我国人们生活以及工厂生产的正常需要。

军队遂行高原高寒地区抢险救灾任务保障协调机制浅析

军队遂行高原高寒地区抢险救灾任务保障协调机制浅析

军队遂行高原高寒地区抢险救灾任务保障协调机制浅析高原高寒山地由于其特殊地形,容易发生雪灾、冰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一旦发生相关自然灾害,由于高原地区地广人稀,村落分布零散,救援力量稀缺等原因,很大程度上可能需要军队协助地方进行抢险救灾行动。

而由于高原经济条件落后,军队遂行高原高寒山地抢险救灾任务时的后勤保障物资供应不及时、不精准、不高效的问题突出存在。

如果能够打通军地后勤保障协调机制,构建上级“一站式”,地方“直达式”,本级“跨越式”的保障协调机制,就能够较大提升军队遂行高原高寒山地抢险救灾任务后勤保障效率。

一、协调上级支援保障“一站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军队后勤保障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一体化后勤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建立,扁平化和通畅的保障链路在方便各级后勤保障指挥机构充分调配自身保障要素的同时,也为下级协调上级支援保障提供了基本体系支撑。

而更高层级的后勤保障指挥机构,由于权限更高,与下级保障指挥机构相比较往往具备保障态势更宏观、指挥体系更全面,保障力量更充足的特点,加之高原高寒山地居住区域分散度高的特点,使得高原高寒山地抢险救灾行动中协调上级支援保障成为了辅助本级保障的重要手段。

一是上级保障态势更宏观。

更高一级的后勤保障指挥机构通常对后勤保障活动总体态势掌握的更加全面,使得其能够更合理的调配后勤保障资源,从空间、时间、效果上全面提升保障效能。

军队遂行抢险救灾行动物资消耗巨大,巨大的物资消耗量加之高原居住区分散需要多点位同时展开任务的实际,导致具体执行抢险救灾任务的单位可能很难独立、高效的完成物资输送。

只有协调上级后勤保障指挥机构从更加宏观的层面协调进行物资补充才能满足抢险救灾行动物资消耗的巨大需求。

同时,为了达到时效性要求,需要上级后勤保障指挥机构在完成相关保障任务时,采取“一站式”的保障模式,直接将相关物资运送至需求单位,减少中间环节,以克服本级保障能力与抢险救灾行动物资需求巨大之间的矛盾。

浅谈高寒高海拔地区光伏电站项目管理

浅谈高寒高海拔地区光伏电站项目管理

浅谈高寒高海拔地区光伏电站项目管理摘要光伏电站是国家大力支持的绿色能源项目,西藏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是世界上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年日照时数在1500~3000h 之间。

本文以国家电投谢通门县恩久塘30兆瓦并网光伏电站项目为依托,针对高寒高海拔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项目管理进行浅谈。

关键词光伏电站;高寒高海拔;进度;质量;安全;控制1 工程概况本工程场址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塔丁乡,北距谢通门县约4km,西距拉孜县约70km,东距拉萨市约270km,本项目装机容量为30MWp,用地面积约为0.44km2,场址区海拔高程约4020m。

本工程采用分块发电、集中并网方案。

工程建设主要由光伏阵列区、升压站和送出工程三大部分组成。

光伏阵列区分为26个子阵,组件选用280Wp 单晶硅光伏组件,1#~23#子阵选用集中式逆变器,322台直流防雷接地汇流箱。

24#子阵选用1250kW 一体化集散式箱式逆变器,16台MPPT汇流箱。

25#~26#子阵选用50 kW组串式逆变器,14台交流汇流箱。

1#~25#子阵采用固定式支架安装,倾角为32°,26#子阵采用平单轴跟踪模式,跟踪倾角±45°。

光伏阵列区经6回集电线路送至场内升压站10KV配电装置室,以 1 回110kV 出线送至谢通门县卡嘎110KV升压站,线路长度2.377Km,并入藏中电网[1]。

2 工程进度管理2.1 进度控制的主要措施(1)公司高层重视,积极推动,统筹协调。

每月组织召开参建各方领导的高层协调会,建立项目中高层微信交流群,实时发布工程动态信息,问题得以及时、彻底解决,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2)每月组织监理、总承包方及供货方召开现场生產例会,根据阶段性进度计划控制目标编制月施工计划。

(3)每周每天监理组织要召开例会,制定实施每周每天计划,全方位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

(4)安排专人24小时跟踪设备材料,保证设备安全及时到货。

高寒地区风光互补供电系统的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

高寒地区风光互补供电系统的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

高寒地区风光互补供电系统的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随着全球对可持续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风力和太阳能成为了受到广泛关注和利用的清洁能源之一。

然而,在高寒地区,尤其是高海拔山区,由于严寒的气候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风光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着一些独特的技术难点。

本文将针对高寒地区风光互补供电系统的技术难点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高寒地区的极端气候条件对电力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低温会对电池、电缆、逆变器等设备的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电力系统的效率下降和寿命缩短。

解决这一问题的技术方案是选用能在极寒环境下正常运行的设备,如低温抗冻电池、低温抗冻电缆等,并加强设备的保温绝缘设计。

此外,定期维护和检修设备也是确保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

其次,高寒地区由于地势复杂和交通不便,风光资源的测量与评估相对困难。

对于风力资源,传统的测量方法可能存在数据获取不足或不准确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技术方案是采用提高高度的风力测评塔和先进的监测装置,确保获取准确的风力数据。

对于太阳能资源,由于地形起伏和阴影的存在,选址与布局需要更为谨慎。

解决这一问题的技术方案是通过高精度的遥感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太阳能资源评估,优化光伏板的布置和倾角,提高光伏发电效率。

第三,高寒地区的高海拔环境对风力和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了限制。

由于空气的稀薄和氧含量的减少,风力资源总量相对较低,风能利用系数也会下降。

解决这一问题的技术方案是采用高海拔适应性的风力发电机组,提高机组的发电效率和能量利用率。

同时,结合风力和太阳能资源进行互补供电,以克服单一能源的局限性。

在高海拔地区布置太阳能发电站,利用阳光充足的夏季进行光伏发电,与风力发电互为补充,在季节和时间上实现能源的平衡。

最后,高寒地区由于人口稀少和用电需求较小,风光互补供电系统的经济性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传统的电力网络建设投资较高,难以满足高寒地区的需求。

解决这一问题的技术方案是采用分布式电源和微网技术,将发电和用电的网络集成在一起,减少输电损耗和投资成本。

简论高原高寒地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问题

简论高原高寒地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问题

简论高原高寒地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问题发布时间:2022-12-04T05:54:06.944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15期作者:何海博[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利水电工程逐渐发展起来,其不仅是国家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何海博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301700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利水电工程逐渐发展起来,其不仅是国家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高原高寒地区作为自然条件比较特殊的区域,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上存在着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水利工程管理设备老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材料质量把控不严以及缺乏对水利水电工程现场施工质量的监督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海拔地区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

因此,本文针对高原高寒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期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质量,努力创建优质精品工程。

关键词:高原高寒地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施工质量;控制一、高原高寒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特征高原高寒地区作为我国西部的特殊区域,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上具有以下特征:(1)自然气候特征。

高原高寒地区气温较低、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且冬季比较漫长,昼夜温差大。

这样的气候条件给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带来了困难,灌溉方面存在很大困难,多年来受冻土层结构发育程度不同而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也是普遍现象,影响了水利水电工程冬季的施工效率,在工程的保温上面临的严重的自然环境。

(2)地形地势特征。

高原地区地势高,沟壑复杂,水土流失严重,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场地比较缺乏,渣场、交通等布置困难;同时高原高寒地区的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塌方、涌水、岩爆等问题,大大增加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难度[1]。

(3)人为施工特征。

新时代中国消防跨区域灭火救援战勤

新时代中国消防跨区域灭火救援战勤

31FIRE AND RESCUE 消防救援张寅,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昆明训练总队灭火救援训练部教研一室工程师,三级指挥长,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应急管理、防灾减灾、灭火救援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马克思主义工程、省部级科研项目,近来年著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视域下的民族建构》《消防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授课指南》《云南普洱茶茶山文化》等专著,并在《求索》《学术探索》《经济问题研究》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研究成果曾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引言当前,消防救援队伍作为应急救援的国家队和主力军,承担着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职责使命,跨区域灭火救援即是处置重特大事故灾难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跨区域灭火救援行动中,消防救援队伍为了能够第一时间控制灾情的发展,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调集不同地区的各类救援资源,形成精准、齐备、迅速、畅通的战勤保障线,不断提升战斗力。

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军争篇》在两千多年前就强调了后勤保障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的重要思想。

当今,只有持续抓好跨区域灭火救援战勤保障能力建设,形成科学高效的战勤保障网络,实现全天候全功能保障,才能有效应对我国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频发的挑战。

可以说,抓好跨区域灭火救援战勤保障体系是保证消防救援队伍战斗力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包括经费保障,人员配备,物资采购、储备、运输、维修、保养,医疗救助,以及现代化战勤保障信息平台建设等,是一项符合“全灾种,大应急”需求的全新保障模式(图1)。

提高跨区域灭火救援战勤保障能力的必要性(一)是有效应对处置各类复杂灾害事故的基础工程国家消防救援队伍自组建以来,承担的灭火救援任务日益繁重,尤其是近年来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各类跨区域、重特大灾害事故对消防新时代中国消防跨区域灭火救援战勤保障能力建设张寅32城市与减灾C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图1 消防救援队伍战勤保障车辆救援队伍的战勤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市县公司的后勤保障支撑体系建设分析——以国网丽水供电公司为例

市县公司的后勤保障支撑体系建设分析——以国网丽水供电公司为例

学术研究2019年12期︱485︱市县公司的后勤保障支撑体系建设分析—以国网丽水供电公司为例莫江滨 朱旭辉 夏之罡 占军伟 黄雪峰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丽水供电公司,浙江 丽水 323000摘要:丽水是浙西南经济、文化、科技中心,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市,下辖9个县市区,全市总面积172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68万。

近年来,丽水深入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市经济社会保持稳定发展。

国网丽水供电公司综合服务中心是该公司后勤管理部门,承担着丽水供电公司的后勤保障等工作,负责公司后勤系统的应急保障工作,并垂直管理指导下属9个县市公司的后勤应急工作。

关键词:抢险救灾;后勤;体系建设1 后勤保障支撑体系建设的实施背景 近年来,丽水境内自然灾害频发,大型泥石流、台风洪涝、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财产乃至生命的损失。

当地方遭受大型自然灾害侵袭时,供电系统主要有两大任务:一要开展对受损电力设备的抢险,尽早恢复对灾区的电力供应;二要接受地方政府的统一指挥,承担救援现场的临时供电任务。

在丽水电力铁军参加大型抢险救灾保供电任务时,丽水公司后勤管理部门有力地承担了后勤保障支撑工作,建立起涵盖车辆管理、物资(劳保防护用品)管理、伙食管理、营地建设管理、后勤应急管理等多方面的后勤保障支撑体系,为电力铁军拉得出、打得响提供了优异的后勤保障。

从2006年的雨雪冰冻灾害开始,到2015年的“里东”泥石流救援和2016年的“苏村”泥石流救援,期间每年都经历沿海台风的数次侵袭,在具体保供电救援中,丽水供电公司逐步摸索建立成一套建制完备、实施有效、反应迅速的后勤保障支撑体系,并在全市各公司推广,为打赢抢险救灾这一重大的政治任务提供了优异的后勤保障。

2 后勤保障支撑体系建设的成果内涵 大型抢险救灾保供电后勤保障支撑体系建设的内涵主要包括社会责任、理念、范围和内容、目标等方面。

高原高寒地区后勤保障工作流程详解

高原高寒地区后勤保障工作流程详解

高原高寒地区后勤保障工作流程详解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一、高原高寒地区后勤保障工作概述高原高寒地区后勤保障工作是指在我国高原高寒地区,为满足军事、科研、勘探、施工等各项任务的需求,对人力、物资、装备等进行有效组织、调度、供应和服务的一系列工作。

智能化战争背景下无人机在军事物流中的应用分析

智能化战争背景下无人机在军事物流中的应用分析

智能化战争背景下无人机在军事物流中的应用分析摘要:无人机一旦成功用于军事物流保障,将会极大提升战役战术后勤保障能力,文章分析了无人机军事物流的优势和应具备条件,研究了建设重点内容。

关键词:无人机军事物流未来智能化战争中,作战部队机动性强,物流保障距离远,物资装备需求量大,战场环境复杂恶劣,加剧了需求与保障之间的矛盾。

以AI技术赋能的无人机等为代表的智慧物流应用于军事后勤领域,将会带来军事物流运用方式、应用场景、发展理念的全面变革。

一、无人机用于军事物流的优势分析无人机(Unmanned AerialVehicles,简称UAV)是指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一旦能够成功用于军事物流保障,将会极大提升战役战术后勤保障能力。

(一)有效提升保障能力随着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基于无人机的物流配送体系已趋于实用,采用无人机执行军事物流保障任务可将物流保障力量延伸到“散兵坑”,打通“最后一公里”保障链路,有效提高了后勤保障的时效,降低保障行动的风险,提升后勤保障质量。

(二)有效突破保障瓶颈未来智能化战争中,运用无人机实施战场补给任务,其快速、高机动性、较低起降约束、优秀的越障能力的特性,将克服环境复杂、地形险恶、道路运输条件差的现实困难,特别是对高原、高寒、山地、岛礁等复杂地形气候条件,以及在核生化沾染、无人区、敌占区、边远地区等恶劣环境条件下,无人机能够适应人类难以承受的恶劣环境,有效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后勤保障瓶颈。

(三)有效增强保障效益智能化战争作战态势变化加剧,容易产生保障关系混乱、供应不及时等问题。

将无人机用于军事物流保障,特别是将中远程支线无人机投入实战后,能够长时间、不间断、高强度、高效益保障,减少了后勤常规人力、物力的投入使用,扩大了后装保障的范围,提升了时空效益与军事经济效益。

二、无人机军事物流系统应具备的能力智能化战争背景下对无人机的指挥控制、侦察定位、通信抗扰、投送防护等都提出了全新要求。

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的几点建议

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的几点建议

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的几点建议装配式建筑是指将在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运送到工地,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建筑,相较传统现浇建筑具有绿色环保、缩短工期等优势,为促进设施建设提质增效,推动新时代设施建设工作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本文针对推广装配式建筑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转型发展实际,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

一、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面临的瓶颈问题(一)发展目标不明确,工作开展没有标准指引目前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应用研究还不够深入,对行业了解还不够全面,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工作尚处于在试点阶段,对装配式建筑在设施建设中的应用范围、发展目标没有具体规划。

由于缺乏装配式建筑的应用经验,在编制招投文件、工程采购文件以及评标规则等方面都只能暂时参照地方,没有形成与设施建设工作特点相适应的制度规范和运作流程,并且由于试点建设工作刚刚铺开,关于装配式设施建设标准的编制还要结合试点建设成果实现进一步的完善。

另外,装配式建筑前期的试点工作对能够发挥多大的价值、应当具备怎样的效能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缺乏方向化、标准化的引导。

(二)体系建设不健全,顶层设计亟需科学布势目前,虽然对应用装配式建筑的总体思路和相关要求都做出了明确,但仍然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统筹整个装配式设施应用工作,各级设施建设部门没有可参照的执行标准来开展相关工作,虽然有“先试点,后展开”的基本工作思路,但各级设施建设部门应该担负的具体责任、各单位按照当地实际状况应达到的装配率估算等具体指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有效的发展规划来满足指导要求,因此各级设施建设单位、院校以及科研单位只能自我发挥,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性,整个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三)设计理念较滞后,前沿技术尚未熟练掌握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方式和设计方法不同于传统现浇式建筑,强调“技术前置”这一理念,要求从策划阶段开始,将构件生产厂家的技术能力和生产实力、构件运输路线的各项基本情况、施工总平面的布置、项目整体造价和项目施工组织等情况纳入考虑范围。

高寒、高海拔地区电力企业及重点工程后勤协同保障体系建设

高寒、高海拔地区电力企业及重点工程后勤协同保障体系建设

高寒、高海拔地区电力企业及重点工程后勤协同保障体系建设根据地理气候气象学,高寒地区是指冬季平均气温低于-10℃的地区;海拔位于1500-3000m为高原区域;3000-5000米为高海拔区域;5000m以上为极高海拔区域。

高寒、高海拔地区是指冬季平均气温低于-10℃且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

该地区在地理环境上具有“三高一多”的特性,即高原、高寒、高山、多河流;在气候环境上具有“三低两大一强”的特性,即气温低、气压低、含氧量低,太阳总辐射大、日温差大,紫外线强;在社会经济发展上具有“三少一贫”的特性,即人口稀少、道路缺少、经济规模总量较少、保障资源贫乏;在人文环境上呈现出多样化、民族特色浓厚等特性。

青海电网东西横跨1300公里,南北纵越800公里,供电区域72.2万平方公里,供电人口586万。

青海电网主要电压等级为750/330/110千伏,现有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4166万千伏安,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2.2万公里,其中位于高寒、高海拔地区变电站共计118座,占比72%;线路共计1.7万公里,占比77%;电网运维最高海拔点位于5263.6米的唐古拉山口青藏联网输电铁塔和线路。

近5000余名电力员工分布在西宁市以外的各州、县建设运营电网,电网建设、变电运行、输电检修、用电报修、计量收费等户外作业对电力员工应对严寒缺氧、高温辐射、雪雨狂风、山地沼泽等恶劣地形气候带来严峻挑战,对优化后勤保障资源配置、提升后勤保障服务能力,建立后勤协同保障体系提出迫切需求。

一、实施背景(一)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国网青海电力网架结构、配置能力、科技装备、整体功能全面跨越提升,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先进输电技术的运用和光能、风能的大量开发,多端联系紧密的枢纽电网和新能源输送的智能新型电网逐步建成,这些项目区域跨幅大、现场作业复杂、工作环境恶劣,部分线路横跨高寒、高海拔或无人地区。

要确保电力企业日常运维及重点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就必须按照“保障有力”的原则,结合高寒、高海拔地域特性,针对日常运维和重点工程建设中后勤保障的特殊需求,加快建设后勤协同保障体系,力求后勤保障与电网发展要求相匹配,从而以优质高效的后勤保障确保电网跨越发展稳步推进,充分体现后勤业务支撑价值和自身创造价值。

高寒高海拔地区水电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作思考

高寒高海拔地区水电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作思考

高寒高海拔地区水电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作思考
马军林;元晓平
【期刊名称】《云南水力发电》
【年(卷),期】2022(38)4
【摘要】大型水电工程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参建单位多、组织管理复杂,相比高寒高海拔地区大型水电工程受自然条件、气候特点、交通状况以及高原施工组织等因素影响,工程建设难度更大,影响工程质量好坏的“人、机、法、料、环”五大因素显得更加突出、敏感。

因此建设各方应更加重视质量管理工作,结合高寒高海拔地区特点严格落实各项质量管控措施,确保工程质量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努力创建优质精品工程。

【总页数】4页(P270-273)
【作者】马军林;元晓平
【作者单位】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512
【相关文献】
1.高寒高海拔地区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心墙施工质量控制
2.高寒高海拔地区堆石坝混凝土面板浇筑质量控制
3.高寒高海拔地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4.高海拔高寒地区公路工程混凝土质量控制研究
5.高寒高海拔地区防渗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下达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的通知

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下达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的通知

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下达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12.03•【字号】冀发改能源〔2021〕1670号•【施行日期】2021.12.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电力及电力工业正文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下达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的通知承德市发展改革委、张家口市能源局,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按照国家《关于印发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清单的通知》(发改办能源〔2021〕926号)要求,现将我省纳入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下达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本次纳入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清单3个项目、300万千瓦(详见附件1),经各市申报、国家相关部门论证,电网公司确认接入和消纳条件、第三方咨询机构要件审核及网上公示,现作为保障性并网规模下达。

二、请承德市、张家口市能源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基地项目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专项协调机制,协助开发企业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尽快完成项目核准(备案)并开工建设。

两市要将基地项目及配套电网工程纳入重点项目保障范围,开辟绿色通道,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前期和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确保项目2023年底前全容量建成并网。

三、请电网企业高度重视电源配套送出工程建设,开辟绿色通道,会同开发企业加快配套电网建设与改造,及时办理基地项目接网手续,保证项目与配套电网工程同步建成投入使用。

四、请两市能源主管部门、电网企业每月10日前将项目建设进展报送我委,并组织开发企业通过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填报项目开发建设的大基地模块)及时填报项目进展情况。

附件:1﹒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表2﹒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印发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清单的通知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1年12月3日。

我国电力系统政策法规

我国电力系统政策法规

我国电力系统政策法规核心提示:国务院日前批转发展改革委、电监会《关于加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电监会关于加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日前批转发展改革委、电监会《关于加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电监会关于加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认真贯彻执行。

通知指出,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

在今年中国南方地区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电力设施大面积损毁,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

通知要求,国家电力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订配套措施,协调推动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工作。

电力监管机构要严格执法,加大电力安全监管力度,督促电力企业加强安全管理,确保电力正常供应。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电力企业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科学制订工作计划和方案,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关于加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全文如下:关于加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展改革委电监会为提高电力系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加强电力建设规划工作,优化电源和电网布局(一)电力建设要坚持统一规划的原则,统筹考虑水源、煤炭、运输、土地、环境以及电力需求等各种因素,处理好电源与电网、输电与配电、城市与农村、电力内发与外供、一次系统与二次系统的关系,合理布局电源,科学规划电网。

(二)电力规划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在低温雨雪冰冻、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易发地区建设电力工程,要充分论证、慎重决策。

要根据电力资源和需求的分布情况,优化电源电网结构布局,合理确定输电范围,实施电网分层分区运行和无功就近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寒、高海拔地区电力企业及重点工程后勤协同保障体系建设根据地理气候气象学,高寒地区是指冬季平均气温低于-10℃的地区;海拔位于1500-3000m为高原区域;3000-5000米为高海拔区域;5000m以上为极高海拔区域。

高寒、高海拔地区是指冬季平均气温低于-10℃且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

该地区在地理环境上具有“三高一多”的特性,即高原、高寒、高山、多河流;在气候环境上具有“三低两大一强”的特性,即气温低、气压低、含氧量低,太阳总辐射大、日温差大,紫外线强;在社会经济发展上具有“三少一贫”的特性,即人口稀少、道路缺少、经济规模总量较少、保障资源贫乏;在人文环境上呈现出多样化、民族特色浓厚等特性。

青海电网东西横跨1300公里,南北纵越800公里,供电区域72.2万平方公里,供电人口586万。

青海电网主要电压等级为750/330/110千伏,现有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4166万千伏安,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2.2万公里,其中位于高寒、高海拔地区变电站共计118座,占比72%;线路共计1.7万公里,占比77%;电网运维最高海拔点位于5263.6米的唐古拉山口青藏联网输电铁塔和线路。

近5000余名电力员工分布在西宁市以外的各州、县建设运营电网,电网建设、变电运行、输电检修、用电报修、计量收费等户外作业对电力员工应对严寒缺氧、高温辐射、雪雨狂风、山地沼泽等恶劣地形气候带来严峻挑战,对优化后勤保障资源配置、提升后勤保障服务能力,建立后勤协同保障体系提出迫切需求。

一、实施背景(一)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国网青海电力网架结构、配置能力、科技装备、整体功能全面跨越提升,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先进输电技术的运用和光能、风能的大量开发,多端联系紧密的枢纽电网和新能源输送的智能新型电网逐步建成,这些项目区域跨幅大、现场作业复杂、工作环境恶劣,部分线路横跨高寒、高海拔或无人地区。

要确保电力企业日常运维及重点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就必须按照“保障有力”的原则,结合高寒、高海拔地域特性,针对日常运维和重点工程建设中后勤保障的特殊需求,加快建设后勤协同保障体系,力求后勤保障与电网发展要求相匹配,从而以优质高效的后勤保障确保电网跨越发展稳步推进,充分体现后勤业务支撑价值和自身创造价值。

(二)推进后勤协同发展的迫切需要国家青海电力后勤工作紧紧围绕公司战略决策和发展目标,坚持规划统领,深化集约管控,强化改革创新,提高后勤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有力支撑公司发展战略,保障电网核心业务正常运营,高品质服务员工生产生活。

当前,受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环境复杂、经济发展滞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寒、高海拔地区电力企业及重点工程后勤保障是后勤综合保障体系建设中的薄弱一环,保障标准缺位、经费来源不明、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要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必须针对高寒、高海拔地区后勤协同保障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补齐后勤综合保障体系建设的短板,推进高寒、高海拔地区电力企业及重点工程后勤协同保障体系建设。

(三)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迫切需要高寒、高海拔地区,一是工作环境“险”。

低气压、缺氧、严寒、强辐射等,给电力员工生理心理造成损害,加之地质复杂、冰冻雨雪、泥石流和塌方频发,给后勤、医疗保障、防灾减灾等带来挑战和风险。

二是保障实施“难”。

当地经济落后、物资短缺,交通状况差,所需部分物资需从内地超长距离运抵现场,通过人背马驼等方式送抵驻地,保障极其艰难;特别是所经无人区,医疗条件差,沿线多为鼠疫自然疫源地,传染机率高、防控难度大。

三是保障任务“重”。

高原地广人稀,电力企业生产服务和工程建设人数多、区域广、驻地分散,后勤及医疗保障任务十分繁重。

在完成普遍优质高效保障的基础上,提升高寒、高海拔地区电力企业及重点工程后勤保障服务水平已提上日程并极为迫切。

二、内涵和主要做法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一线、一切服务一线、一切保障一线”的保障理念,始终坚持“五个保障”原则(超前谋划、先行保障;着眼全局、重点保障;需求主导、协同保障;科学规范、精确保障;以人为本、智慧保障),以体系完善为基础、以机制健全为纽带,以制度规范为保障,以资源配置为着力点,以评价体系建设为闭环,重点通过“四个建设”(保障体系建设、保障资源建设、保障协同机制建设、保障效能评价机制建设),实现“六个能力”提升(独立保障、持续保障、应急保障、机动保障、特需保障和智慧保障),全面完成高寒、高海拔地区后勤协同保障体系构建,奠定了高寒、高海拔地区后勤协同保障的管理基础和实践指导。

具体做法如下:(一)调查并总结后勤保障基本现状1.全面调查基本现状,深入分析突出问题根据对国网青海、四川电力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以及青藏联网、川藏联网、玉树联网、果洛联网等高寒、高海拔地区重点工程建设后勤及医疗保障实践的深入分析总结,后勤协同保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四差四难四不足”,其中“四差四难”主要表现为:自然环境差,保障实施难。

高寒、高海拔地区后勤协同保障面临着低温与缺氧双重挑战,一方面是低温,呈现出气温低、寒期长、温差大、寒潮多等特点,最冷月平均最低气温均低于零下10℃;另一方面是缺氧,呈现出海拔愈高,空气愈稀薄而干燥,气温愈低,紫外线愈强,容易发生高原适应不全症、冻伤、上呼吸道感染和雪盲等疾病。

高寒、高海拔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后勤保障在办公环境、住宿条件、物资装备、健康饮食、医疗卫生等各方面保障需求多,实施受资金、环境、道路、装备等各方面制约难度大。

经济基础差,就地筹措难。

高寒、高海拔地区受自然环境、地域分布、人口密度、可开发利用资源等各方面条件制约,多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其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当地后勤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相当匮乏,工程沿线缺乏基本的生活和物资后勤保障,如食品等消耗类物资都需从省会城市购买,运输成本高,平均物价高于省会城市50%;当地可依靠卫生资源有限,基本无可利用的社会化物业服务机构,具备相应资质的技能或服务用工人员匮乏,后勤保障服务管理成本和人员成本较高。

道路条件差,前运后送难。

高寒、高海拔地区道路窄、路况差,特别是在藏区,沿途沟壑纵横,多断崖绝壁,并间有石峡路、傍崖窄路,加之季节性自然灾害频繁,易出现泥石流或山洪暴发等灾害,道路通行条件较差,给日常运维与重点工程建设期间的前运后送工作带来了极大地挑战。

新生活物资配送在途时间长,容易出现腐烂变质、或因道路损毁而断供;一旦有紧急情况需后运危重病人,后运时间约需3-5小时,特别地段需达7-10小时,若没有充分准备及各种预案就仓促后运,后果不堪设想。

医疗条件差,三全覆盖难。

一是多种疾病高发、并发,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作业,87.5%的生命体征有明显变化,在海拔4500米以上地区作业,人的体力只有在平原时的60%甚至更少,而长期驻守在高原,易发生慢性高原病。

二是传染病、地方病较多,自然疫源性疾病种类较多、分布广泛,对生命健康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工程沿线医疗机构技术力量薄弱,仅能提供常见病门诊、急诊的简单救治任务,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的救治经验和力量非常有限,多数需送州医院或省级合作医院救治,由于路途远、路况差,容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难以确保“全员、全过程、全覆盖”的医疗保障,难以实现“零高原死亡、零高原伤残、零鼠疫传播”的“三零”目标。

“四不足”主要表现为,组织建设不足,高寒、高海拔地区重点工程及日常运维期间的后勤及医疗保障常被忽略,极为薄弱,且无专项的后勤保障费用,无规范的标准制度体系,物资装备配置简陋,仅能保障最低生活及工作标准,与维护条件恶劣形成鲜明反差,甚至承担了巨大的生命威胁。

资源配置不足,在高寒、高海拔地区,未进行差异化管理,未对后勤保障资源配置、医疗保障配置制定相关的配置标准,保障内容、装备配置、物资配置、医疗设备配置条件等都各不相同,且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

设备出力不足,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压逐渐降低,空气密度逐渐减小,导致发动机充气量下降,动力性下降,海拔高度每增加1000米,大气压下降约11.5%,空气密度减小约9%,功率下降10%;其次,低温导致蓄电池工作能力下降。

当电池温度低于30摄氏度时,每降低1度,容量降低1%~1.5%。

风险意识不足,高寒、高海拔地区存在医疗保障及救治风险,职工队伍流动性风险,医疗和物资规范配置无章可循,凭借经验决定配置标准,存在保障不到位风险,岗前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易造成患病风险,资金结构不合理,存在资金短缺风险。

2.深入研究相关理论,充分指导后勤协同保障体系构建。

一是依据需求理论,指导后勤协同保障资源建设与配置。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高寒、高海拔地区后勤协同保障应充分考虑人员生存、安全、精神等的需求。

二是引用协同理论,指引后勤协同保障组织与管理体系构建。

协同学是由希腊文发展而来,意思为共同、合作工作;协同系统是指由各种不同的子系统组成的、通过自己独立的组织方式形成的宏观的开放系统。

高寒、高海拔地区特殊环境条件下,后勤保障须依据协同理论进行构建实施。

三是借鉴系统理论,提升后勤协同保障统筹能力。

系统论是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

高寒、高海拔地区后勤保障应充分考虑组织结构、管理机制、资源配置规范和运行机制等重点之间的密切关系。

四是立足风险理论,加强后勤协同保障风险防范。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评估、处置、事后评价等途径,实现“消除或控制存量风险,预防或减少增量风险”的目标。

高寒、高海拔地区后勤协同保障应用风险管理理论,可有效识别后勤保障风险因素,将风险降到最低。

3.全面总结领先特点,借鉴指导后勤协同保障实践。

(1)军队后勤保障领先实践。

军队后勤保障经历了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机械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军队后勤保障模式在后勤保障力量上,强调多元保障力量高度融合,联合聚焦保障成为战争后勤保障的重要标志;在后勤保障组织指挥上,为确保实现后勤精确保障目标,后勤保障组织指挥的控制权提高到了战役和战略层次之间;在后勤保障方式上,超越传统的保障方式,主动配送型后勤保障成为战争后勤保障的显著特征;在后勤保障物资筹措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社会化网络保障优势尽显;在后勤保障单元上,为具备超常的综合保障能力,后勤保障编组小型化、多功能化、模块化;在后勤保障系统平台上,为确保保障动态机动能力,后勤保障全资产全过程可视化成为必然。

这些适用于军队后勤保障的模式,部分同样适用于高寒、高海拔地区的电力企业和重点工程的后勤保障体系构建与实施。

(2)铁路建设后勤保障领先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