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教学目标:1.加深对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3.经历整理过程,构建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间的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
4.在解决问题中感受除法和混合运算的价值,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解析:在问题中经历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整理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计算的方法;在对比中明辨混合运算的顺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巩固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为什么要小于除数。
2.巩固同级、不同级及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深化对运算及其之间关系的理解,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整理除法相关知识,逐步学会整理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一)游戏活动:教师选12个小朋友上台。
1.分组。
让其他同学给他们分分组,要求每组人数同样多,且每组不止1人。
(可以每组2人,分成6个组;可以每组3人,分4个组;可以每组4人,分3个组,可以每组6人,分2个组。
)2.抢答。
分好组后,开始抢答游戏。
( 课件依次演示:)七八( ) ( )三十 ( )八十一四八( ) 54÷9=( ) 35÷( )=7 ( )÷8=9 ( )÷2=5 (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复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形式,既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知识,即除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从而揭示课题,又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回顾梳理,构建联系(一)复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1.课件出示:(1)16枝铅笔,装在4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多少只?(2)16枝铅笔,每8枝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3)16枝铅笔,装在7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几枝?还剩几枝?2.学生分析后列式并计算。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三篇】
【导语】教育要使⼈愉快,要让⼀切的教育带有乐趣。
⼩编整理了北师⼤版⼆年级数学上册第⼆单元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买⽂具 教学⽬标 1、结合具体的购物情境,认识⼩⾯额⼈民币,知道1元=10⾓,1⾓=10分 2、经历购物过程,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并会进⾏简单的计算,积累购物经验。
3、了解⼈民币与⽇常⽣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民币的使⽤价值,懂得要爱护⼈民币。
教学过程 1、教科书呈现了⼩⾯额的各种⼈民币,包括纸币和硬币,⽬的是让学⽣认识各种⼩⾯额的⼈民币,知道元、⾓、分之间进⾏换算的⼗进制关系。
2、买1⽀钢笔可以怎样付钱? 这个问题主要⽬的是在解决如何付钱的过程中,进⼀步巩固元与⾓之间的关系。
同时,使学⽣根据“1元=10⾓”这⼀关系,体会1元可以⽤不同的⾓币来组合,进⽽体会购物时付钱⽅法的多样化。
3、⽤1元买尺⼦,应找回多少钱? 通过探究买尺⼦的活动研究如何找钱的问题,让学⽣学会正确使⽤⼈民币,进⼀步体会不同⾯值⼈民币的换算,同时,体会“1元=10⾓”也是找钱的根据,并体会减法在购物中的应⽤。
4、和同伴说⼀说,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 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主要巩固“1元=10⾓”,使学⽣体会1元的使⽤价值。
上⾯这些活动都仅仅围绕“认识⼈民币”⽽展开,能够使学⽣感受到数学与实际⽣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的思维能⼒。
5、认⼀认,填⼀填 教学时,教师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1)认识⼩⾯额的⼈民币 教师可以利⽤附页1中的⼈民币模型或提供⼀些真实的⼩⾯额的⼈民币,请学⽣认⼀认,把认识的⼈民币在⼩组⾥介绍⼀下,然后认真观察⼈民币上都有什么,说⼀说⾃⼰是通过什么⽅法来辨别这些⼈民币的。
教师要引导学⽣仔细观察⼈民币的材料,⼤⼩,颜⾊,图案及⽂字,使学⽣能准确、迅速地辨认各种⼩⾯额⼈民币。
学⽣对⼩⾯额的⼈民币⽐较熟悉,说出币值并不难,但是对上⾯的⼀些字和图案可能不认识,如贰、国徽等,教师可以让学⽣提出问题后进⾏适当讲解。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积极参与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加法运算教学内容: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加法计算。
2. 第二课时:减法运算教学内容: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减法计算。
3. 第三课时:加减法混合运算教学内容:理解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4. 第四课时:借助工具进行计算教学内容:学习使用计数器进行加减法计算,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第五课时:综合练习教学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 采用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实物、图片等教学道具。
2. 准备计数器等教学工具。
3. 准备练习题和游戏材料。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3. 通过家长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第六课时:应用题训练教学内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入实例:讲述一个实际问题,需要用加减法来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4. 讨论和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5. 教师点评和指导。
七、第七课时:数学故事会教学内容:通过讲述数学故事,让学生理解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1. 理解题意,确定正确的解题思路。
2. 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进行计算。
# (二)教学难点1. 能从实际问题中准确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
2.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数量关系,能够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推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场景图片(如购物、分东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在这些场景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呢?”2. 引出课题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解决问题。
# (二)讲授新课1. 呈现例题例如:小明有12颗糖果,小红的糖果比小明多5颗,小红有多少颗糖果?2. 题目解析明确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小明有12颗糖果,小红的糖果比小明多5颗。
然后,分析问题:要求小红有多少颗糖果,因为小红的糖果数比小明多,所以要用加法来计算。
得出算式:12 + 5 = 17(颗)。
3. 归纳解题步骤第一步:读题,理解题意,找出已知信息和问题。
第二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是用加法、减法、乘法还是除法)。
第三步:列出算式并计算。
第四步:检查答案是否合理。
# (三)巩固练习1. 基础练习给出一些类似例题的简单题目,如:小丽有8朵花,小花比小丽少3朵,小花有几朵花?让学生按照解题步骤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2. 提高练习例如:学校图书馆有故事书30本,科技书的数量是故事书的2倍,两种书一共有多少本?引导学生先分析数量关系:先求出科技书的数量(30×2 = 60本),再求两种书的总数(30 + 60 = 90本)。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加减运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加减运算》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运算的概念。
2. 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加法运算的概念。
2. 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三、教学准备1. 课本《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材。
2. 单元研究用具:计算器、小黑板、教具卡片。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复1. 复上节课学过的数字。
2. 让学生口头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步骤二:引入新知1. 引导学生讨论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定义。
2. 用教具卡片上的数字进行加法和减法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步骤三:引导讨论1. 引导学生思考加法和减法的应用场景。
2. 提问学生一些具体的问题,让他们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计算。
步骤四:巩固练1. 教师出示算式,让学生逐一计算。
2. 学生互相出题,进行口头练。
步骤五:拓展应用1. 引导学生思考加法和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让学生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并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计算。
步骤六: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重点。
2. 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检查他们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程度。
五、课堂实施效果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3. 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积极参与,思维活跃。
六、板书设计加法运算:数字相加的计算方法。
减法运算:数字相减的计算方法。
七、教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够进行基本的运算。
但是在拓展应用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大的困难。
下次教学时,我将增加更多的实际问题和应用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加法和减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2)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10以内的加法:让学生掌握加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加法计算。
2. 10以内的减法:让学生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减法计算。
3. 加减法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教具展示加减法的运算过程,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运算方法。
2. 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 采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生活实例,引出加减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示范:讲解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并进行示范。
3. 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进行加减法运算,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分享各自的解题方法。
5. 游戏教学: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7. 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检查学生对10以内加减法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 游戏环节评价:在游戏教学中,观察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初步认识除法-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初步认识除法-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认识除法,掌握整除和余数的概念。
2.理解除法和乘法的关系。
3.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二、知识点1.整除和余数的概念。
2.除法和乘法的关系。
3.简单的除法计算。
三、教学重难点1.如何使学生理解除法和乘法的关系。
2.让学生熟练掌握整除和余数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导入学生已经学过了乘法,那么你们知道除法和乘法有什么联系吗?2.讲解1.新概念的引入。
我们介绍了乘法的概念和乘法的应用,乘法有什么运算规律呢?乘数交换律、因数分解等等,接下来我们要学习什么?——除法运算。
2.整除和余数的定义•什么是整除?可以整除表示什么?•如果不能整除怎么办?会留下什么?3.除法和乘法的关系•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总结•理解除数、被除数、商、余数的含义3.操作练习1.听到题目后,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寻找答案。
2.精选少量的例题,让学生进行模拟演练。
例:小樱家500元钱用来买七本数学书,每本数学书65元,那么还剩多少钱?请你们进行计算。
4.巩固练习对于小班级,可以列出一些小练习,让学生自己完成。
对于大班级,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实际运用。
例:王老师买了两打橙色圆珠笔,共有多少支?5.总结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采取“概念讲解—习题演练—生活实际运用”这个教学上的步骤,让学生慢慢从知道除法的概念走到熟练应用除法的运用上来。
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理解除法和乘法的关系还需要加强,我应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这个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优秀9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优秀9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课本第39-40 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创设的情景,体会用正确的方法收集数据很重要。
2、初步学习收集数据,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数据记录。
3、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统计数据。
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类计数、描述和分析等统计过程。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统计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培养初步统计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记录,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小调查:[小轿车、公交车和卡车]师:今天要学习的本领,在生活中十分有用处。
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请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这三种车分别出现了几辆。
(媒体播放)交流汇报记录的方法及数据。
小结:像我们刚才这样将出现的物品分类进行记录、整理数量的过程,就叫做统计。
二、感悟统计学习新知1、介绍“正”字记录法。
2、介绍竖杠记录法。
比较看一看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
2、学习“正字记录法”小丁丁他们班正好在统计女生最喜欢的水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观看视频教学)3、尝试记录第一个小调查用正字记录法再来统计一次。
交流反馈。
引出统计表格。
(出示表格)车辆出现的情况统计表种类辆数(辆)小轿车10公交车8卡车11师:像这样把记录的结果用数来表示,整理在一张表中,就叫统计表。
出示课题:统计表初步。
4、尝试填写统计表师:小朋友们已经会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了。
小丁丁的班级也完成了一项小调查(出示记录)。
请你们帮他把数据整理填在统计表中。
(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40/2.)最喜欢的水果情况统计表师:知道哪种水果最受小朋友欢迎?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不能再提些数学相关的问题?示范:喜欢草莓的人数是喜欢橘子人数的几倍?前后两个学生进行一问一答。
交流反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主要是对第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内容包括加减法的运算规则、100以内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序数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能够比较大小,并用序数表示。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对100以内的数有所认识,但部分学生对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运用不够熟练,对比较大小和序数的理解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能够比较大小,并用序数表示。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加减法的运算规则,100以内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序数的表示。
2.教学难点:加减法的运算规则的灵活运用,比较大小和序数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通过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在交流中提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教学道具(如小卡片、小动物图片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加减法游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老师出示一张小卡片,上面有一个数字,学生需要说出一个数字,使得这两个数字相加的结果是一个特定的数。
例如,老师出示数字3,学生需要说出数字4,使得3+4=7。
2.呈现(10分钟)老师通过PPT呈现100以内的数,让学生认识这些数,并能够比较大小。
例如,呈现数字23和35,让学生判断哪个数字更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内的加减法运算和比较大小练习。
例如,每个小组发放一些小卡片,上面有不同的数字,小组成员需要进行加减法运算,并比较结果的大小。
人教版2024年春季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2024年春季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认识并书写0-100之间的数字。
–能够认识并掌握十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能够利用最简单的加法口算游戏及数轴游戏增强对数学认知。
2.能力目标:–能够合作参与小组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能够串联工于整体,发现问题进行解决。
–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让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0-100之间的数字认知与书写。
2.掌握十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对十内加法的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2.通过口算游戏增强对数学认知。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2024年春季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
2.辅助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数字卡片、十六方小计算石、计数器等。
3.学生自主学习材料:加法口算游戏、数轴游戏练习册。
4.教师备课材料:教案、教学课件、课堂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数字卡片的方式,让学生在黑板上排出从0到100的数字,帮助学生复习数字的书写。
2. 概念讲解•通过示范十内加法的计算方法,教授学生如何通过快速计算达到正确答案。
3. 练习与活动•利用十六方小计算石和计数器进行口算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不断练习并加深对十内加法的理解。
•进行数轴游戏,让学生在数轴上进行数值的标注和计算,增强数学认知。
4. 总结和拓展•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合作解决问题,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的学习体会,分享学习心得。
五、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0-100之间数字的认知与书写,掌握了十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口算游戏和数轴游戏巩固和提升了数学技能。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后继续加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1.完成加法口算游戏。
2.完成数轴游戏练习册。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十内加法的口算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下一次课会针对此部分内容进行更细致的讲解,并增加相关练习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6、连加)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6、连加)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6、连加。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连加是一种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加法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的运算。
通过学习连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算能力,对加法和减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连加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理解连加的概念,能够正确地进行连加运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理解连加的意义,并能够运用连加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连加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连加运算。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连加的意义,并能够运用连加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思考中理解和掌握连加;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PPT、黑板、粉笔、连加卡片、小动物图片等。
学具准备:学生作业本、计算器、小动物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故事中,小兔子要过生日,邀请了小猫、小狗等动物朋友们来参加生日派对,需要准备食物。
引导学生思考,小兔子需要准备多少份食物。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连加的算式,如3+4+5,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理解连加的概念。
同时,通过具体的实例,如小兔子为每个动物朋友准备食物的过程,让学生理解连加的意义。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教案(精选17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教案〔精选17篇〕篇1: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教案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局部名称。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1.老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2.分小圆片:老师拿出8个小圆片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老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
使学生知道,老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老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
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刚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课1.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
(1)老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学生分完后,老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
(老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3)让学生回忆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刚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4)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
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
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③认识除法各局部的名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总案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表内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的含义。
本单元内容包括“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第二部分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运用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到平均分,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这些都为学习本单元内容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理解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与联系。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多方面思考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平均分(1)
第二课时平均分(2)
第三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1)
第四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2)
第五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六课时解决问题
第七课时整理和复习
练习课。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教案:追溯方位史,了解方向演变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教案:追溯方位史,了解方向演变导入老师可以展示一张自己家的照片,让学生猜测照片中拍摄的方向是朝向哪个方向。
然后通过引导学生推断,引入“方向”的概念。
1.学生能够理解方向、位置。
会运用日常语言描述物体的方向和位置,认识方位词。
活动一:方位图谜题老师将地图分成上下左右四个方位,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顺序来走,最后找到谜底。
老师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用美工纸做出一个指南针和一个迷宫图,指定一个组开始作答,其他组则用美工纸出题,时间过了30秒后,换下一组开始。
这个活动可以激发学生集体合作的能力,也能让他们在玩中了解方位的概念。
活动二:语言描写物体的位置及方位老师可以准备一些小鱼,应该是各种形态不一的鱼,让学生分别用方位词描写出小鱼:鱼在桌子上,鱼在书架下面,鱼在门前等等。
这个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描述能力,通过观察物体的位置并应用方位词来描述,陶冶语感和理解能力。
2.了解方向的演变历史。
活动三:方向演变文化之旅一、学生参观《古代罗盘展》让学生了解罗盘的发明历史,并解释罗盘是什么、有什么用、如何使用等等问题。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来讲述这个发明的有趣故事。
让学生思考罗盘的运用对于方向的历史变化产生的深刻影响,了解东南亚国家的风水文化和传统建筑规划等等。
二、讲解指南针的演变史指南针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演化过程可以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了解汉字的轮廓与字形的发展、罗马数字等等。
这个活动可以增长学生的非常规知识,锻炼他们多方位思考的能力。
同时,可从文化角度和科技创新角度解读指南针的历史变迁对于方向和位置的重大贡献。
3.会使用朝向东南西北的方向词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活动四:课外趣味游戏让学生认识各个方位的概念,比如朝向、平行、垂直等等。
利用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具体场景,来练习学生使用方向词的能力。
比如,让学生描述足球赛场,足球场中间是什么方向,向外跑掉球是什么方向。
让学生练手,并设置得分规则作为评判。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例2,例3,(做一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退位减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两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顺序。
教法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法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理解退位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1、口算我最棒16―8= 10―4= 15―7= 12―5= 17―8= 12―8= 10―5= 18―9=2、算一算43=21= 64―32= 56―41= 77―43=学生上黑板笔算,教师检查,表扬做的又对又快的。
3、(出示第17页奥运金牌榜的表格)同学们,今天我们还是要研究各国奥运金牌的问题,上节课同学们针对这张表格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
谁还记得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学生回答: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寻找条件,列式。
学生列式:51―36=?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拿出小棒摆一摆。
有一下几种分法:1、在5捆和1根中,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走6根,再拿走3捆。
2、在5捆和1根中,先拿走3捆,再拿出1捆拆开,拿走6根。
3、在5捆和1根中,先拿走4捆,再从4捆中拿回4根。
4、在5捆和1根中,先拿1捆拆开与1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走6根,再拿走3捆。
你发现了什么?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6。
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五篇】
由于我们教学⾯对的是⼀个个活⽣⽣的有思维能⼒的学⽣,⼜由于每个⼈的思维能⼒不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同,常常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看法,教师⼜不可能事先都估计到。
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进程常常有可能离开教案所预想的情况,因此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
要根据学⽣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忧考⼩编整理了⼩学⼆年级上册第⼆单元数学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两位数加两位数第⼀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
教学⽬标:知识点:1、使学⽣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法。
2、通过实际操作、⾃主探究、⼩组协作等⼿段帮助学⽣掌握计算⽅法,能正确的进⾏计算。
能⼒点:培养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德育点:对学⽣进⾏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法,能运⽤多种⽅法正确计算。
教学模式:“⾃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棒。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学校决定组织我们⼆年级的⼩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图。
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家估算⼀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辆车呢?(⼩组交流)汇报不同的乘车⽅法。
师:有这么多的⽅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主探究:1、验证⼆(1)和⼆(2)班的同学能否乘⼀辆车。
⼩组合作,也可以请⼩棒来帮忙。
学⽣汇报:(1)⽤⼝算30+30=60 ,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辆车。
(2)想40+30=70,36+30肯定⽐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辆车。
(3)⽤⼩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70少。
可以两个班合乘⼀辆车。
(4)我使⽤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位3+3=6,在⼗位下⾯写6,所以等于66。
你认为哪⼀种⽅法⼜快⼜准确?2、⽤你喜欢的⽅法验证⼆(3)班和⼆(4)班能否和乘⼀辆车。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优秀6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优秀6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
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会正确的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3、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以学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而且,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都很不错,但也有个别学生计算较慢,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对于大部分学生的指导外,还特别要关注计算较慢的学生。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经常进行口算练习。
教学重点:会正确的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规避计算错误。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喜欢。
师:那谁来说一说你们都上哪旅游过?旅游的时候你们感觉怎么样?生:非常高兴、非常开心“”二:探究新知师:的确,我们大家都很喜欢旅游,旅游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今天,我们书中的一个小学,假如这就是我们学校。
我们要组织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去旅游,参观历史博物馆。
我们打开书11页一起来看一看。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请把这些有用的信息用铅笔给底下画横线标记出来。
生:观察图画,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二(1)班有35 人、二(2)班有32人、二(3)班有37人、二(4)班有34人。
生2:我发现每个班都有两名带队老师。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教师随即板书:二(1)班35名学生2名老师二(2)班有32名学生2名老师二(3)班有37名学生2名老师二(4)班有34名学生2名老师(两辆汽车用图片代替)师:现在我们学校准备了两辆大巴车专门来送小朋友们到博物馆参观。
但是每辆汽车准乘70人,如果让你来设计乘车方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生:自己设计乘车方案,可同桌交流。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第一种:二(1)班和二(2)班二(3)班和二(4)班第二种:二(1)班和二(3)班二(2)班和二(4)班第三种:二(1)班和二(4)班二(2)班和二(3)班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帮助老师设计了3种乘车方案,我们先来看第一种,要想知道二(1)班和二(2)班能不能合乘一辆车我们应该怎么办?生:算一算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人?师:真棒!谁会列式?生:35+32=师:那我们如何计算呢?生:用一年级所接触过的前后排队法(即竖式法)。
二年级数学上:《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教案(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目标:1. 复习整理数学知识,加强对数字的理解。
2. 强化数学计算的技能,包括加法和减法。
3. 探索数学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复习数字和数学计算(15分钟)1. 复习数字的读法和写法,让学生依次说出10以内的数字。
2. 通过实际操作,教授加法计算公式。
例如:3 + 2 = ?让学生自己完成计算。
3. 通过练习题目,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例如:4 + 1 = ? 5 + 3 = ?等等。
4. 引导学生复习减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例如:7 - 3 = ?让学生解决减法问题。
二、整理数学问题(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数学问题,例如:有5个苹果,如果再添加3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2.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写在黑板上。
3.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
4. 给学生一些关于整理和分类的问题,例如:如果有6只红色的苹果和4只绿色的苹果,你如何整理它们?三、数学活动(25分钟)1.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通过数学游戏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2. 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用数字卡片来解决几个简单的数学问题。
3. 帮助学生夯实他们的数学计算技能,例如通过加法和减法游戏来巩固技能。
4. 结束时,让学生报告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心得体会。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分发一些数学练习题,帮助学生复习整理和计算。
2. 监督学生的完成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3. 收集练习题,检查学生的答案。
4. 鼓励学生互相检查对方的答案,发现错误并进行纠正。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请学生回顾今天学到的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 讨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3. 点评学生的表现并给予鼓励。
这是一个简单的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河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教案主备人:皮晓雪时间:2012-2-16
车河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第二课时教案主备人:皮晓雪时间:2012-2-16
车河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主备人:皮晓雪时间:2012-2-16
车河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第四课时教案主备人:皮晓雪时间:2012-2-16
车河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第五课时教案主备人:皮晓雪时间:2012-2-16
车河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第六课时教案 主备人:皮晓雪
时间:2012-2-16
车河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第七课时教案
车河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第八课时教案主备人:皮晓雪时间:2012-2-16
车河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第九课时教案主备人:皮晓雪时间:2012-2-16
车河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第十课时教案主备人:皮晓雪时间:2012-2-16
车河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第十一课时教案主备人:皮晓雪时间:2012-2-16
车河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第十二课时教案主备人:皮晓雪时间:2012-2-16
车河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第十三课时教案主备人:皮晓雪时间:201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