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

合集下载

(完整word)四大经典之温病

(完整word)四大经典之温病

《温病学名著选》《叶香岩外感温热篇》1.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与伤寒辨治的异同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伤寒与温病由表入里传变的区别及温病表证初起的治法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

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3.风邪、湿邪与温热相搏的证候与病机及湿热病与伤寒的鉴别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

以此为辨。

4.温热夹风、夹湿逆传营分的病机、证候与治法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成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

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热入于营,舌色必绛。

风热无湿者,舌无苔,或有苔亦薄也。

热兼湿者,必有浊苔而多痰也.然湿在表分者,亦无苔。

5.斑出而热不解的病机与治法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

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战汗的病机与预后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

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

中医温病 温病的概念

中医温病 温病的概念

2.有流行性
❖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人群中的连续传播,引 起在同一时期内同一疾病在一定范围内的蔓延
王叔和《伤寒例》:“是以一岁之中,长幼 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天行之病,大则 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 家”
❖ 流行性有大小之别。与病邪本身的性质、自然 和社会因素有关
❖ 入院时症见:神清,精神较倦,咳嗽咯 痰,鼻塞流涕,时有头晕及前额部不适, 无恶寒发热,无口干咽痛,无胸闷胸痛, 纳寐可,小便调,大便干结,3-4日一 解。舌淡苔白厚。脉象细弦。
二、温病的范围、命名和分类
❖ 温病的范围:外感热病中,除外感风寒性质 的急性外感热病皆属于温病范畴。

传 染 性 四时温病 较
从外感受(非内伤) 温热性质(非伤寒)
(二)、多数温病具有有传染性、流行性、季 节性、地域性
❖ 1、传染性:
❖ 大多数温病具有传染性。 ❖ 《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 ❖ 吴又可:“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 但一些传染病如狂犬病、破伤风、某些寄生虫病却 不属温病,而一些病虽然无传染性如大叶性肺炎、 中暑等可归温病范畴。传染性不是温病最基本的特 征。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 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 热病的总称。
一、温病的特点
❖ 1、致病因素的有特异性—温邪 ❖ 2、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 3、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 ❖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一)、致病因素的有特异性
特异性表现在: ➢ 外邪(从外侵袭人体)---温邪、戾气、 ➢ 有特定的侵犯部位;温热性质,易耗阴津
❖ 伏气温病-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 发于里,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一 类温病,如春温、伏暑等

温病学名词解释+简答

温病学名词解释+简答

温病学名词解释温病学:指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基础学科。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具有熱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邪:外邪中属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是温病的致病因素。

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传染:指通过直接接触瘟疫: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逆传:温邪由上焦手太阴肺不传于胃而直接传于手厥阴心包经的过程,是温病的传变形式之一。

心中憺憺大动:心跳迅速而有空虚感。

文库瘛瘲:瘛,屈曲;瘲,弛张;指四肢时伸时缩,抽动不止的证候表现。

透热转气:是指温邪入于营分时,不可一味地清营养阴,而应在其中辅以清气之品,使热邪从营分转出气分而解.白㾦:指在湿热类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

日脯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

日脯,即申时,相当于下午3-5点。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熱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热,久扪时感体温升高。

战汗:指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

神昏谵语往往并见,故昏谵并称。

昏聩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着。

神志如狂:指昏谵躁扰,狂乱不安。

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或时有谵语,呼之能应。

痉厥:痉,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之证,厥,一般包括昏厥和肢厥,昏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肢厥指四肢逆冷或不温,,轻者到踝腕,重者逆冷可过肘膝。

燥干清窍:是气分的一个特殊病证。

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引起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的病证,俗称上火。

内闭外脱:邪气内闭,气机不通,阴阳气不相顺接,则可出现正气外脱。

暑瘵:是暑热毒邪入血分,壅积于肺,损伤肺络,引起骤然咳嗽,咯血的病证,状如痨瘵,属暑温类证。

风温:指感受风热病邪,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要证候的急性外感热病。

热结旁流: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表现,由于燥尿与邪热搏结与肠道,肠道液体从燥屎孔隙中渗下流出,表现为纯利恶臭稀水。

温病学-3温病的病因及发病

温病学-3温病的病因及发病

但应注意的是,古人对外邪感 受途径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其发病初起 的症状特点而推断出来的,并不一定 反映了病邪入侵人体的真正途径。如 初起时出现体表症状则认为外邪是从 皮毛而入的;如初起时出现肺卫症状, 则认为外邪从鼻而吸入;如初起时出 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就认为外邪从 口通过饮食而入等。
(三)发病类型
伏 邪 温 病
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 伏邪自里而发,或由里外达 或进一步内陷深入。若伏
难速愈。 初起即现表证,一般无 初起即现里热证,如无外感 里热证。 引发,则无表证。 初起多以解表透邪为主。初起以直清里热为主。 风温、秋燥、大头瘟等。春温、伏暑等。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温邪? 2、风热病邪与燥热病邪致病特点有何异同? 3、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 分别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其致病特点如何? 4、温热病邪、疫疠病邪及病毒病邪的致病特点 主要有哪些? 5、试述体质在温病发病中的作用。 6、试述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初起的临床表现、 病机传变、治疗原则。
6、疫疠病邪
疫疠病邪又称为疠气,是 六淫邪气中具有强烈传染性, 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 病因素。
(1)形成条件
与气候特别反常、地理环境、 战乱有关。
(2)致病特点
致病力强。 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 病 变定位。 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 行。 为病严重,病情凶险。 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
2、暑热病邪
暑温、暑湿、伏暑
(1)形成条件:
暑热病邪的形成多在夏季
(2)致病特点:
径犯阳明 易耗气伤津 易致闭窍动风 易夹湿为患
3、湿热病邪
湿温
(1)形成条件
湿热病邪的形成多在长夏季节
(2)致病特点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病位以脾胃为主 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病邪,均属于它的范围。 温邪的特异性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它从外感受而不同于内伤杂病的病因; 二是性质属热而有别于伤寒、中风等风寒性质外 感病的病因(二)多Βιβλιοθήκη 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 地域性
1、传染性
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中医文献 中,很早就有关于温病传染性的记载:
《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 病状相似”。
等方药。 湿温、暑温夹湿、伏暑、
湿热疫、霍乱等。
2、根据温病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 即根据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新感和伏邪两类。
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如风温、秋 燥等。
伏邪温病: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偏重为特点, 如春温、伏暑等。
五、温病与相关概念的分析
(一)温病与伤寒 1、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关系 (1)伤寒有广狭二义
治疗特点 包括病种
以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寒、 苦寒、甘寒、咸寒等方药
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 烂喉痧、暑热疫等。
湿热相兼
多为脾胃。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 程较长,缠绵难解。
初起发热及伤阴表现均不 明显,而阳气被遏征象较 著。初起多湿重热轻,继 之出现湿重于热或热重于 湿之证;后期既可燥化 伤阴,出现腑实、营、 血分证,亦可湿化伤阳, 以化湿清热为大法,宜用 芳香、苦温、苦寒、淡渗
刘河间在《伤寒标本》中称疫疠为“传染”并列传染专 节。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疫气盛行,所患者重,最 能传染”;“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2、流行性
由于多种温病具有传染性,因此在一定条件 下,可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
古代所说的“天行”、“时行”就包含了流行的 意思。

温病学

温病学

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 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所以懂得才是最美的相遇!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尊重, 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 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 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 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 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 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 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 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 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忘记你;你有情,他无意。谁都希望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时, 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 岁月匆匆像一阵风,有多少故事留下感动。愿曾经的相遇,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青涩年华的懵懂赏 识,还是成长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愿曾经的过往,依然如花芬芳四溢,永远无悔岁月赐予的美好相遇。 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 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 善待自己和他人。 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 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

温病名解

温病名解

1.暑厥-暑热之邪闭塞清窍,出现神昏肢厥的病证2.疫喉痧-烂喉痧别名。

由温热时毒引起,具有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等证候,多发于冬春二季,因其能互相传染,引起流行,所以名为疫喉痧。

3.中燥增液-为秋燥病的治疗大法之一。

秋燥中期,病多在中焦胃,此时胃阴为燥热之邪所伤,治宜滋养胃津,以胃主津液而居中焦,故曰“中燥增液”。

4.轻法频下-湿热积滞,胶粘滞着肠道,非一次重剂猛攻即能使病邪排尽,须轻剂连续攻下,因势利导,方如枳实导滞汤。

5浊邪害清:湿浊与热邪组合,湿热蕴积而上蒸,轻清的阳气被阻遏,以致孔窍壅塞,出现神识昏蒙、耳聋、鼻塞等症状。

6.上燥治气-为秋燥病初期的治疗大法。

秋燥初起必先犯肺,治宜轻宣肺燥,以肺主气而居上焦,治肺即是治气,故曰“上燥治气”。

7.透热转气:邪入营分治以清营泄热法,在清营药中加入轻清之品,使营分热邪透出气分而解。

8.逆传:心包、肺卫之邪热直接内陷心包,出现神昏谵语、舌蹇、肢厥等证候,这种传变形式是与肺卫之邪顺传阳明的病机相比较而言。

9.心中憺憺:是形容心慌心跳,并伴有空虚之感。

多见于温热病后期,是肾阴亏虚,阴不恋阳,心阳浮动,虚风旋扰的表现10.伏邪温病: 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

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习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病发初期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引发,一般无表证。

以高热、烦燥、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11.温疫: 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12分消走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焦气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

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

13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温病学

温病学

温病学名词解释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学科。

2.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3.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4.天受:温病传染途径之一,把通过空气传染的称为“天受”。

5.传染:温病传染途径之一,通过直接接触传染的称为“传染”。

6.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属性为风寒性质的狭义伤寒和属性为温热性质的温病。

7.狭义伤寒:风寒性质的“伤寒”与“中风”合称为狭义伤寒,它与温热性质的“温病”是并列关系。

8.风热病邪:春季温风过暖,或冬季应寒反温的季节气候环境中,产生的病邪称为风热病邪。

由风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风温,由冬季风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冬温。

9.暑热病邪:是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生的一种致病温邪。

由暑热病邪引起的温病为暑温。

10.暑湿病邪:暑热挟湿的病邪称为暑湿病邪。

暑湿病邪虽然是暑热挟湿,但仍以暑热性质显著为特点。

由暑湿病邪引起的温病有暑湿和伏暑。

11.湿热病邪:是长夏病邪中产生的一种病邪,因长夏炎热,雨水较多,易致湿热为病。

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湿温。

12.燥热病邪:是秋季秋阳已曝,气候炎热干燥时产生的一种病邪。

由燥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秋燥。

13.温热病邪:是一种致病后即以里热炽盛为主要特点的外感病邪,即传统所说的“伏寒化温”。

古人认为是由于寒邪内伏未即发病,日久寒邪转化为热邪,阴邪转化为阳邪,至春时阳气生发,温热自内而发或为时邪引发。

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春温。

14.温毒病邪:六淫邪气郁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

因其致病与时令季节相关,并能引起流行,故又称为温热时毒。

可引起大头瘟和烂喉痧。

15.疬气:又称疫疬之气、戾气。

疬气即是指致病暴戾,在外邪中具有一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

温热性质的疬气引起温疫的发病、传染、流行。

由疫疬病邪引起的是疫疹,由时行疫疬所致的是霍乱。

温病名词解释

温病名词解释

1透风于热外:风热在表的一种治法,即辛凉清泄药中加入薄荷,牛蒡等疏风之品,使风从外解,热自易清。

2渗湿于热下:指至湿热之邪为病的治法,芦根,滑石之类,使湿从下利,则湿去热孤,热自易解而病愈。

3上受:邪气侵入的途径为口鼻,和感受的部位为肺,口鼻为清窍,在人身的上部,肺入华盖,位置最高,居脏腑之首,称为上受。

4水主之气:包括肺肾之气,因为肾主水,肺属金而生水,指温热之邪耗伤津液而至头面诸窍失去濡润。

5两阳相劫:指风邪和温邪都是阳邪,两阳相合,风火交织,劫烁津液,出现口鼻等头面部清窍干燥,和口渴的燥像。

6浊邪害清:浊指湿邪,清指清窍,即湿热蒸郁,上蒙清窍,致使耳鼻失灵,出现耳聋,鼻塞等证状。

7透热转气:也叫透营出气,又称清营泄热,即在清泄营分热毒的主药中加入清清宣透之品,把营分邪热引出气分而解。

8耗血动血:学分证的病机,耗血指热度炽盛,耗伤营阴血液,动血指血热炽盛,破血妄行,血溢脉外的出血见证。

9凉血散血:学分证的治法,以清热凉血和活血散血之品治以清散血分郁热。

10辛开苦降:用辛味药开宣气机,用苦味药燥湿泄热的方法,适用于湿热炽盛,闭阻中焦证。

11分消走泄:以辛开苦泄之品以宣展气机,泄化痰热,分消三焦气分之邪,主治邪留三焦,气化失司之证。

12开达膜原:用辛通苦燥之品疏利透达膜原湿热秽浊之邪,主治湿热秽浊郁闭气分的邪伏膜原证。

13膜原:外通肌肉,内进胃腑,一身之半表半里。

14大头瘟: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引起的以头面部焮赤肿痛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15烂喉沙:是指多发于冬春两季,由温热时毒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病急,传变快,病情重,初起即见咽喉红肿疼痛甚或糜烂,肌肤发出丹沙为特征,具有较强传染性的急性外感热病。

16阳血:齿龈出血,结瓣于上,其色紫如干漆,多为阳明热盛动血,属实,称阳血。

17阴血:齿龈出血,结瓣于上,其色黄如酱瓣,则为热灼肾阴,虚阳载血上浮,属虚,称阴血。

18晶培:培出晶莹饱绽,颗粒清楚,称“水晶培”又称“晶培”。

温病名词解释

温病名词解释

温病名词解释1、温疫类温病:是指由疗气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主要包括湿热疫和暑燥疫。

这类温病多发病急剧,病情险恶,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传染性,甚至可迅速传播造成流行。

2、大头瘟: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y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红肿热痛等表现。

3、辛凉平剂:银翘散为辛凉解表之方剂,适用于风热侵犯肺卫之证。

因银翘散中荆芥、豆等辛散透表之品合于大队辛凉药物中,其解表之力较胜,故称之为辛凉平剂。

4. 邪陷心包:指温邪内陷,阻闭心包,出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病理变化。

症见身灼热,神昏,肢厥,舌蹇,舌绛等。

邪陷心包的途径,一是肺病逆传,心包受邪:二是由表入里,渐传心包;三是邪热直中,径入心包。

2、透热转气:温病邪入营分治宜清营泄热,即于清解营分热邪药物中伍以轻清透泄之品,冀使营分热邪透转气分而解。

(1.5分)如清营汤中用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透热外出即是透热转气的很好体现(1.5分)。

3、内闭外脱:邪热闭遏于内,正气外脱,出现气夺阴耗的病理表现。

(1.5分)多见于邪热内闭心包,阳从上脱,汗出气夺,阴从下脱而液亡。

(1.5分)48.透热转气:治疗营血证的一种佐治法(1分)。

即在清营泄热的基础上,加入轻清灵动之品,如双花,连翘,竹叶等(1分),使热邪从营分转出气分而解(1分)。

49.上受:指邪气从口鼻(2分)而入人体的途径(1分)。

50.阳湿:指的是病理演变,非单纯湿分阴阳(1分)。

薛生白把湿已化热,以恶寒伴有发热、身重关节疼痛,(1分)且发热不为汗解的热象已显的证候称为阳湿49.气营两燔:热邪入气不解(1分),又进入营分,致气营皆热的病理(1分),以高热,烦躁,口渴,斑疹隐隐等为主要表现(1分)。

48.热解旁流:阳明腑实病变过程中,由于燥屎结于肠道,致肠中水液自燥屎旁流下(2分),病人排出稀水,但多臭秽(1分)。

49.暑秽:感受暑湿秽浊之气(1分)所导致的猝然烦躁、闷乱的证(2分)。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1.致病力强无分老幼,众人触之即病。
2.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专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
3.传染性强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
4.病重多变为病严重,病情凶险,传变迅速,症状复杂多变。
上述温毒病邪、疠气同样具有六淫邪气的致病特点,温毒病邪系六淫邪气蕴蓄不解而形成,疠气是六淫中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致病因素,因此它们都未脱离六淫范围。通过“审证求因”能分辨出不同温毒病邪及疠气的六淫属性;可按“审因论治”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对于温毒病邪导致的肿毒特征,还须注重清热解毒;对于疠气导致温病的传染和流行,应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预防传染,控制漫延、扩散。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种温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 熟悉温病的发病因素,感邪途径和发病类型
3.了解温病病因的共性特点和温病的发病因素。
基本内容
1.明确外感温邪是温病致病的主因,其发病则与正气强弱密切相关。
2.重点讲授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热等主要病邪的病因性质及致病特点。
3.介绍温毒和疠气的概念、致病特点。
1.病变以肺为主
燥为秋令主气,肺属燥金,同气相从,燥热病邪易先侵犯肺经,使肺失清肃,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口鼻干燥,咳嗽少痰等。
2.易燥伤津液
燥胜则干,热盛则伤津,燥热病邪易燥伤肺胃阴津,症见口渴,口鼻、唇咽及皮肤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大便干结,舌苔少津等,即出现口、鼻、唇、咽、舌苔、皮肤等干燥,失于濡润的表现(可称为燥象)。燥热严重者可燥伤肝肾之阴。
2.蕴结壅滞
温毒病邪客于脉络,可致局部血脉阻滞,毒瘀互结,而形成肿毒特征,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甚则破溃糜烂等。
(七)疠气
又称疫疠之气,因其致病暴戾,亦称戾气。疠气是六淫邪气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分为温热性质和寒凉性质两大类,属温热性质者能引起温疫的发病、传染、流行。如疫疠毒邪所致的疫疹,时行疫疠所致的霍乱等。致病特点:

温病学重点[1]剖析

温病学重点[1]剖析

和解 表里
清泄少阳 分消走泄
热郁少阳,兼有痰湿犯胃 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
蒿芩清胆汤 温胆汤加减, 或杏、补、苓之类
法 开达膜原 湿热秽浊之邪郁闭膜原
雷氏宣透膜原法 或达原饮
祛湿 清热 法
宣气化湿 燥湿泄热 分利湿热
湿温病初起,湿中蕴热,湿遏表里气机 中焦湿热遏伏,湿渐化热,遏伏中焦 湿热阻于下焦,膀胱气化失司
9.“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的含义是什么?
P74
⑴“上燥治气”针对秋燥病初起,燥热郁闭肺气,燥伤肺之津液的病变提出的治疗方法;燥热伤肺,肺气抑
郁,肺失宣降,治宜清热宣肺,甘寒滋润,调养肺之气阴。
第 四 页 共 十一 页
⑵“中燥增液”针对郁滞在肺之燥热化火,移热于胃肠,导致胃肠津液耗损的病变提出的治疗方法;燥热盛 于中焦,灼伤胃、肠阴液,治宜在清泄里热的同时,用甘凉濡润之品滋养胃肠的阴液,胃肠阴液充足了,肺 之燥热亦易清除;因为肺胃经脉相连,肺与大肠相表里,三者之气阴相互为用。 ⑶“下燥治血”针对病之后期,少数正虚邪盛的病例,燥热化火传入下焦,耗伤肝肾阴液的病变提出的治疗 方法;燥伤真阴,水亏火旺,水不涵木,机体失养,治宜滋养肝肾、填补真阴而奉养精血,阴血充足燥热亦 易清除;因为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从补阴血能达到补肝肾阴液的目的,此时当重用血肉有情之品。
P111
12.轻法频下 :暑湿夹滞郁结肠道, 非阳明腑实燥结, 故不得用三承气汤苦寒下夺。 若误投承气大剂峻攻行速, 徒伤正气而暑湿仍然胶结去,又因暑湿夹滞胶着肠腑,难速驱除,需再三缓下清化,暑湿积滞方尽。用药往
往要连续攻下,但制剂宜轻,因势利导,即所谓轻法频下。
P112(附:章虚谷《医门棒喝》 :“湿热凝滞,大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07温病学绪论小结;温病的概念;-温病的特点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07温病学绪论小结;温病的概念;-温病的特点

07温病学绪论小结;温病的概念;-温病的特点同学们好,我们把温病的总论讲完了,主要是介绍温病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给大家介绍了十几部代表性的著作,从上面的介绍,大家可以看出来,温病学派的形成是非常艰难的。

咱们是从内经讲起,战国时期,战国是从公元前475年到221年,咱们不要说从475年算,就从秦始皇统一六国,221年算,这是公元前221点,现在是2002年的,已经是2200多年了,那温病学说的形成到现在,实际上也就260多年的历史,大家可以看出来,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到温病学派的形成,经过了两千年的历史,是非常艰难曲折的。

如果讲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有几次重大的突破,从战国时期中医学的第一部专著《黄帝内经》开始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一直到的今天,《内经》也是我们中医理论的渊薮。

但是,《内经》是不是完美无缺?不是,如果是完美无缺,后世就不可能在发展了,所以在内经以后,中医学有几次大的突破,真正能够算得大的突破的,我觉得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这是一次重大突破,它成书年代大概是公元150到219年间,在这个过程中,距离《内经》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就是在这几百年,酝酿了一次大的突破,最后由张仲景完成了,著成了《伤寒杂病论》,这是中医第一部临床的经典著作,它确立了中医学辩证论治体系,是个了不起的著作,所以它作为经典,点是《内经》之后的又一部经典。

在伤寒论之后,再大的突破,到了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刘河间的火热论,他是寒凉派、主火派。

李东垣的脾胃论,补土派。

张子和的攻邪派。

朱丹溪的养阴派,这么四大派,这个时候为什么酝酿了一次大的突破,伤寒论的时候,为什么有一次大的突破?这两次之间经历了将近一千年的历史,一千年的历程,为什么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才有次突破。

这是个问题。

再之后就是温病学派的形成,这是又一次大的突破,这个学派的突破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实际上最后完成于清朝的中期,我觉得够得上重大的突破的也就这三个阶段。

温病名词解释

温病名词解释

温病名词解释(总1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名词术语解释天津中医学院中医系温病教研室2005年1月1、温病学: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2、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3、温疫: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

4、温毒:温毒是指因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临床除具一般温病的见症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发斑疹等独特表现的急性热病。

5、热象:热象是指性质属热的征象,证见发热、心烦、口渴、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一组证候群。

6、温邪:温邪是指外邪中具有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等特点的一类病邪。

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以及温毒、疠气等。

7、风热病邪:风热病邪是在春季温暖多风,冬季应寒反暖的气候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温邪,其引起的温病,在春季称风温,冬季称冬温。

8、暑热病邪:暑热病邪是由夏季火热之气化生的一种温邪,可引起暑温病。

9、湿热病邪:湿热病邪多形成于长夏暑气犹盛,湿气偏重的气候条件下,可引起湿温病。

四季均有,以长夏为多。

10、燥热病邪:燥热病邪是在早秋“秋阳以曝”的温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温邪,可引起秋燥病。

11、温毒病邪:温毒病邪是六淫邪气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

12、疠气(戾气):疠气是六淫邪气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

13、新感温病:新感温病是指感受当令之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的温病。

14、伏气温病:伏气温病是指感受外邪伏藏于体内过时而发,初起病发于里的温病。

15、天受:见于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空气传染。

16、传染:见于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接触传染。

17、卫分证: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引起卫气功能失调而出现的一种证候类型。

18、气分证:是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而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出现的一类证候类型。

温病学考试 重点

温病学考试 重点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

温病的分类:病证性质:温热性质温病,湿热性质温病;发病初期是否有里热见证,及病证特点是否符合时令病邪:新感温病,伏气温病。

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即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其临床特点主要为:初起病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恶寒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新感温病一般较伏邪温病病情轻,病程短,其病机传变,总的趋向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

风温、秋燥。

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检查“伏邪”。

伏邪温病是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其临床特点为:病发初期即显现一派里热证候,以高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若无外感引发,一般无表证。

伏邪温病若为受时令之邪诱发的,发病初起可兼见表证而呈表里同病,即所谓“新感引动伏邪”。

伏邪温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其传变既可里热外达,亦可进一步内陷深入。

春温、伏暑。

卫分证:是指温邪初犯人体,引起卫气功能失调而出现的证候类型。

气分证:是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响人体气得生理功能所出现的一类证候类型。

营分证:是指温邪深入营分,劫灼营阴,扰神窜络而出现的证候类型。

血分证:是指温邪深入血分,引起动血耗血,淤热互结所出现的证候类型。

卫气营血各证的病理特点、证候、辩证要点:卫(病理:邪郁卫表,肺卫失宣;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或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辩证要点:发热,微恶寒,咳嗽,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气(病理:里热蒸迫,热炽津伤;证候: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渴喜饮冷,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辩证要点: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脉数)/营(病理:营热阴伤,扰神窜络;证候: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或室有谵语,或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辩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时谵语,舌红绛)/血(病理:动血耗血,淤热内阻;证候:身灼热,躁扰不安,神昏谵语,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辩证要点:身灼热,神昏谵狂,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舌质深绛)顺传:温邪始犯上焦手太阴肺,继则传至中焦阳明胃的过程,被称为顺传。

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名词解释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2.温病:是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3.温邪: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4.热象:热的性质形于外的征象;5.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6.传染: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感染;7.逆传:相对顺传而言,即不按一般规律传变,而是;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预后较差;8.新感:感受邪气当时发病名词解释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2.温病:是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3.温邪: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包括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温热病邪等。

4.热象:热的性质形于外的征象。

如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数、口渴、尿黄。

5.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

6.传染: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感染。

7.逆传:相对顺传而言,即不按一般规律传变,而是急剧内陷生变。

如由肺内陷心包或由卫内陷营血。

特点是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8.新感:感受邪气当时发病,病发于表。

特点是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传变趋势,病情轻,病程短,易愈。

9.伏气:感受邪气当时不病,邪伏体内,过时而发,发病于里。

特点是由内外透,亦可里而再里传变。

病情重,病程长,难于速已。

10.温疫:指感受疫疠病邪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11.温毒:一指病因,即温毒病邪,具有蕴结壅滞,攻窜流走的致病特点;一指病名,由温毒病邪引起的,具有温病的共性,还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溃烂或斑疹的一类外感热病。

12.升散疏泄:指向上、向外导致人体腠理疏松、津液外泄。

13.逆传心包:是证的概念,即肺卫之邪不解,患者突然出现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舌蹇舌绛,四肢厥冷的病证。

14.燥干清窍:即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而致清窍不利的病证。

表现为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温病学B》辅导资料一、选择题A型题1、认为伤寒六经传变皆是热证,治疗以寒凉为主的医家是:B刘河间2、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黄帝内经》3、下列哪项不属于风热病邪致病特点:C最易伤气4、三焦辨证中,哪种症候表现不会出现在上焦证当中:E低热不退,舌干绛而痿5、邪在气分的辨证要点:E身热,汗多,心烦,苔黄燥6、以下热型除… 外皆属气分病证所见:DD、夜热早凉7、证见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心烦不寐,口燥咽干,神疲脉虚,此属:A足少阴肾病变8、斑出色红,艳如胭脂为:B 血热炽盛9、邪热迅速化燥入胃,津液被灼的阴阳腑实证的舌象是:C 苔灰而干燥10、温病苔白,厚而干燥的临床意义是:C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11、分消走泄法适用于:A邪留三焦,气化失司,痰热湿浊阻遏12、温热病邪初传气分,热势不甚,气失宣畅之证,可用:A 轻清宣气法13、湿温,湿热并重,郁阻中焦,出现白,宜用:C 王氏连朴饮加苡仁、竹叶14、“增水行舟”法的代表方剂是:D增液承气汤15、病在初起,多以上焦肺卫为主,而后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病至后期阶段,多肺胃阴伤的温病是:A风温16、营分证的辨证要点是:A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17、风温病咳喘不宁,痰涎壅盛,潮热便秘,苔黄滑腻,脉右寸实大,证属:A痰热阻肺,腑有热结18、风温邪袭肺卫,兼热入气分,气粗如喘者,用桑菊饮加:D石膏、知母19、应用加减复脉汤与三甲复脉汤的主要区别是后者:A手足蠕动或瘛疭20、下列哪项治法不宜单独用于春温?D滋养肝肾21、对热病的治疗,首倡寒凉为主的医家是:B 刘河间22、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C 朱肱23、吴鞠通论温病“始上焦、终下焦”不能概括下列哪种温病?D 湿温24、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提法欠妥的是:A致病有着严格的季节性25、壮热烦渴,头痛如劈,烦躁不安,肌肤发斑,吐血衄血,舌绛,苔黄,脉数,其病变阶段是:B 营血分26、在斑疹的治疗上,哪种提法是错误的?C发斑因里实壅滞而不易透发者,必用峻下27、下列何种舌象主胃气衰败:C 白霉苔28、湿遏热伏的舌象是:A白苔粘腻如积粉,舌质紫绛29、燥湿泄热法的最佳代表方是:A王氏连朴饮30、黄连阿胶汤证与连梅汤证的区别在于后者有:D 消渴、麻痹31、风温后期多呈现:A肺胃阴伤32、风热犯肺,又见气粗如喘者,用桑菊饮加:A黄芩、枇杷叶33、春温病名首见于:AA、《内经》34、提出“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

”并对本病的理法方药作了较为系统论述的医家是:A叶天士35、烂喉痧以“畅汗为第一要义”是指:A首重清透,使邪从汗透36、以下症状中,哪项不属于营分证的常见症状:D 口干喜饮37、暑温,暑湿弥漫三焦之耳聋,机理是:B 少阳胆热上冲38、分消走泄法适用于:A邪留三焦,气化失司,痰热湿浊阻遏39、下列哪项不是卫气营血辨证的主要临床意义?E说明各种温病的不同受邪途经40、初起喉痒干咳,继则痰粘带血丝,胸胁牵痛,腹部灼热,大便水泄如注,肛门灼热,舌尖红,脉数。

方宜:A阿胶黄芩汤41、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黄帝内经》42、在开窍法的使用上,哪项提法是不对?A卫、气分因热盛而致一时神昏者,不可滥用开窍之剂43、舌诊在温病学中的诊断意义哪项是错误的?C区分卫、气、营、血和三焦的证候类型44、暑病首用辛凉的“辛凉”剂,是指:C 清暑益气汤45、按三焦辨证,病在足少阴的病理是:B 邪热久留,肾阴耗损46、“逆传心包”是指:A由肺传入心包47、热蒸头胀,呕逆神迷,小便不通,渴不多饮,苔白腻者,其病机为:A湿浊上蒙,泌别失职48、风温与春温初起最主要的鉴别点在于后者:C 初起以里热见证为主49、温病夜热早凉的发热类型见于:E 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50、暑湿弥漫三焦证,下列处方中哪一方剂最适宜?D三石汤51、身热面赤,渴欲饮冷,饮不解渴,得水则呕,胸脘痞满,按之疼痛,便秘,苔黄滑。

治宜:E小陷胸加枳实汤52、证见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最合适的处方当是:E 栀子致汤加竹叶、黄芩53、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是:D《温疫论》54、以下热型除…外,皆属气分病证所见:C夜热早凉55、吴鞠通认为:“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的温病是:B 春温、暑温、温毒56、生脉散除下列哪一证外均不适宜?C暑伤津气,津气欲脱证57、伏暑热在心营,下移小肠与阳明腑实,小肠热盛证都具有的症状是;B小便短赤热痛58、温病初传气分,热势不甚,心烦坐卧不安者,治宜:C轻清宣气59、病人于秋末发病,初起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无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脘痞苔腻,脉濡数;证为:E湿温,湿遏卫气60、某男,八月患病,猝然昏倒,不知人事,身热肢厥,气粗如喘,牙关紧闭,舌绛脉数,其诊断是:B暑厥61、温病学形成于:C 元末62、风温病的病名首见于:B《伤寒论》63、血分热毒极盛的舌象是:E舌焦紫起刺64、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D心营热毒极盛,营阴受损65、宣白承气汤的组成是:D杏仁、瓜蒌皮、石膏、大黄66、温病绛舌上罩粘腻或霉酱苔垢为;C热在营血,而挟痰湿秽浊之气67、轻清宣气法的主治病证为:C热郁胸膈证68、分消走泄法适用于:A湿热留滞三焦,气化失司69、吴鞠通论温病“始上焦、终下焦”不能概括下列哪种温病?D暑温70、对热病的治疗,首倡寒凉为主,表里双解的医家是;B刘河间71、身热面赤,烦渴欲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胸脘痞满,按之疼痛,便秘,舌苔黄滑。

其病机为:B热结腑实72、温病证见身热不解,烦躁不安,口苦且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其治疗法宜:B、清热泄火73、温病伴见胸脘痞闷,嗳腐吞酸,恶闻食臭,腹胀肠鸣,苔垢厚腻,为温病兼夹:D食滞74.邪在营分的辨证要点是:C身热夜甚,斑疹隐隐,舌质红75、风温,邪袭肺卫,兼热入气分,气粗如喘者,用桑菊饮加:D石膏、知母76、湿温身热,口渴,胸痞腹胀,肢重倦怠,咽肿尿赤,苔黄腻,最宜用:B 三石汤77、病人于秋末发病,初起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无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脘痞苔腻,脉濡数,证为:E、湿温,湿遏卫气78、下列不属气分发热类型的是:C身热夜甚79、舌苔薄白,舌质红绛,最多见的病证是:A卫气同病80、区别营分证和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D吐血、衄血81、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并主张把温病从伤寒体系中分离出来的医家是:A王安道82、《广温疫论》一书作者是:C戴天章83、首创温病“卫气营血理论体系”的医家是:C叶天士84、既能化燥化火,又能伤阳气的温邪是:B温毒85、燥热病邪致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D少数严重病例后期可损伤下焦肝肾之阴86、发热而时有出汗的病机是:D湿热袭表,卫气郁阻87、若证见身热,腹胀便秘,口燥咽干,倦怠少气,舌苔黄燥,脉沉无力等,其病机为;B肺燥肠闭88、“斑出热不解”,对肾水素亏的,虽未及下焦,必验之于舌的舌象是:B 舌紫晦而干89、患者于七月下旬冒暑远行,中途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身热肢厥,气粗如喘,牙关微紧,舌绛脉数,其治疗应急予:C安宫牛黄丸90、头痛无汗,全身疼痛,恶寒发热,心中烦热,口渴甚,脘痞溺赤,舌红,苔微腻,脉濡数。

治宜:C黄连香薷饮91斑色黑而隐隐,四旁赤色者:D火郁内伏,气血尚活92、神识如蒙,少腹硬满,大便不通,苔垢腻,病机为:A热陷心包兼阳明腑实93、温病伴见胸脘痞闷,嗳腐吞酸,恶闻食臭,腹胀肠鸣,苔厚,为温病兼挟:D食滞94、在开窍法的使用上,哪项提法是不对?B邪入营血而未见厥闭者,不可早用清心开窍95、患儿五岁,12月15日就诊,发热五天,汗出不畅,咳喘气急,痰声漉漉,咬牙嚼齿,时时抽搐,舌红苔薄腻而黄,脉滑数,证属:A痰热阻肺,引动肝风96、秋燥,证见咳嗽不爽,痰多,脘腹胀满,便秘,治疗可选用:A五仁橘皮汤97、区别营分证和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D吐血、衄血98、“生脉散是伤暑之后存津液之方也,用此方者,须详审其邪之有无,不可徇俗而谓治暑之剂也。

”是哪位医家说的?E吴鞠通99、“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是吴鞠通针对哪一种温病初起的治疗禁忌而言?B湿温100、暑湿弥漫三焦之耳聋的机理是:B少阳胆热上冲101、春温热郁胆腑治宜:A A、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102、痰热结胸证呕恶明显的,应在小陷胸加枳实汤中合用:B竹茹、竹沥103、以下哪种口渴表现属湿热邪气为患:C口干,漱水不欲咽104、“长夏湿令,暑必兼湿。

”其语出:E叶天士105、下列那种舌象提示温病下焦肝肾阴涸的危重证:D舌紫暗如猪肝106、“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是吴鞠通针对哪一种温病初起的治疗禁忌而言?B、湿温107、用辛温芳香开肺气,使气化则湿亦化的处方是:A雷氏芳香化浊法108、证见壮热烦渴,肌肤斑疹,神昏谵语,口秽热臭,苔黄舌绛者,治法宜用:A清营泄热109、清营汤中轻清泄热,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的药物是指:A连翘、竹叶、银花110、提出暑温治疗“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的医家是:B吴鞠通111、发热而时有汗出的病机是:A湿热郁蒸112、头痛无汗,全身疼痛,恶寒发热,心中烦热,口渴甚,脘痞溺赤,舌红,苔微腻,脉濡数。

治宜:C黄连香薷饮113、吴鞠通认为:“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的温病是:B春温、暑温、温毒114、患者身热,腹胀便秘,口燥咽干,倦怠少气,舌苔黄燥脉沉无力等,其病机为:E腑实兼气液两虚115、初起喉痒干咳,继则痰粘带血丝,胸胁牵痛,腹部灼热,大便水泄如注,肛门灼热,舌尖红,脉数。

方宜:A阿胶黄芩汤116、诊断大头瘟的诸要点中哪种提法欠妥?E常见内陷心包证候117、烂喉痧的典型舌象是:E舌绛而干,遍起芒刺状如杨梅118、某某,秋末患病,头身痛,恶寒发热,无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脘痞,苔腻,脉濡数,其诊断应为:C 伏暑卫气同病119、患者于八月上旬冒暑远行,中途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身热肢厥,气粗加喘,牙关微紧,舌绛脉数,其治疗应急予:C安宫牛黄丸120、湿热积滞交结胃肠,在使用下法时下列哪项提法是错误的?D 可大量使用苦寒攻下之品121、湿温病,湿热化燥化火,深入血分,易发生:A便血122、证见壮热烦渴,咽喉红肿腐烂,肌肤丹痧显露,舌红苔黄燥。

其治法应:A清气解毒123、高热,烦渴,咽喉肿烂疼痛,声嘶气急,肌肤丹痧密布,赤紫成片,舌绛干起刺,状如杨梅,脉细数。

治宜:A凉营清气汤124、温病证见身热不解,烦躁不安,口苦且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其治疗宜用:B 清热泄火125、在开窍法的使用上,哪项提法是不对?D温病出现昏愦不语时,不宜用清心开窍126、患儿五岁,12月15日就诊,发热五天,汗出不畅,咳喘气急,痰声漉漉,咬牙嚼齿,时时抽搐,舌红苔薄腻而黄,脉滑数,证属:A痰热阻肺,引动肝风127、温病肺热移肠下利与热结旁流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无:B下利热臭C、苔黄燥128、三焦辨证中,哪种症候表现不会出现在上焦证当中:E低热不退,舌干绛而痿129、下列哪项不属卫气营血辨证的主要临床意义?E说明各种温病的不同受邪途径130、风温后期,肺胃阴伤,用药当以之品为主:B、咸寒131、证见壮热烦渴,咽喉红肿腐烂,肌肤丹痧显露,舌红苔黄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