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发酵生产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
番茄红素研究进展
・5 9 ・ 8
番茄红 素研 究进展
陈思呈I, 1 吴建璋 ,李典 鹏
( 1中国科 学院广 西植物研 究所 ,广西桂林 5 10 ;2广西师 范大学生命科 学学院,广 西桂林 406 5 10 ) 404
c rmao r p y t i a e h o tg a h , i h p roma c iu d c r ma o r p y a d df rn i ls a n n oo i t . h o tg a h , h n l y rc r mao r p y h g e r n e l i h o t g a h n i e e t c n i g c lr f q f a mer y L e p n i e a p i d i d r e d i u t e t d e . y o e e w l b p l n wi e l s w t f rh rsu is l e i f h Ke wo d : lc p n ; p y i o h mia p o e is h so o ia f n t n ; e t ci n e h o o y d t r n t n y r s y o e e h sc c e c l r p r e ;p y il gc l u ci s x r t tc n l g ; e e mi ai t o a o o me h d tO
应用领域将会越来越广泛 。 关键词 : 番茄红素 ; 理化性质 ;生理功能 ; 提取工艺 ; 测定方法
中 图分 类 号 : S0 . T 2 2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8 6 (0 0 0 — 5 9 0 10 — 1 1 2 1 )6 0 8 — 5
微生物发酵生产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
番茄红素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天然色素, 呈红色, 因最早发现于番茄中得名。主要存在于植 物细胞的有色体中, 其中番茄中含量最高, 达 3- 14mg/100g。 而 美 国 学 者 最 近 发 现 秋 橄 榄 浆 果 所 含 的 番 茄 红 素 相 当 于 番 茄 的 1.8 倍[1]。
112: 517~527. 23 Wei F, Gobelman-Werner K, Morroll SM, et al. Genetics, 1999,
153: 1929~1948. 24 Bhattacharyya MK, Gonzales RA, Kraft M, et al. Plant Mol Biol,
66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06 年第 4 期
18 Berenyi M, Gichuki S T, Schmidt J, et al. Theor Appl Genet, 2002, 105: 862~869.
19 Labra M, Imazio S, Grassi F, et al. Plant Breed, 2004, 123: 180~ 185.
番茄红素与其他类胡萝卜素一样, 动物自身不 能 合 成 。由 于 番 茄 红 素 没 有 类 似 胡 萝 卜 素 那 样 的 芷 香 环 而 没 有 VA 活 性 , 在 过 去 一 直 不 被 重 视 。然 而 , 近年研究发现其具有优越的生理功能: 在类胡萝卜 素中, 其抗氧化作用最强。其对单线态氧的淬灭作 用 是 β-胡 萝 卜 素 的 2 倍 , 维 生 素 E 的 100 倍 。同 时 还具有防病抗癌, 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衰老等生理 功 能 , 在 食 品 、化 妆 品 以 及 医 药 领 域 具 有 重 要 用 途 , 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应用价值。
番茄红素的药理研究和应用
番茄红素的药理研究和应用番茄红素(Lycopene)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
作为一种天然色素存在于自然界中,呈红色,因最早发现于番茄中而得名。
番茄红素是胡萝卜素的异构体,由于它没有β-胡萝卜素那样的β-芷香环结构,所以不具有维生素A原活性,因此以前人们认为它不具有生理活性,而未对其引起重视。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番茄红素逐渐成为国际上的功能食品成分和抗癌防癌研究中心的一个热点。
番茄红素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各种器官和组织中,研究发现,在植物中存在的番茄红素几乎都是反式的,而在动物体内存在的番茄红素则是以顺式异构体的存在占的比例较大。
一、番茄红素提取工艺的研究番茄红素是脂溶性色素,可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超临界CO2萃取法、HPLC法、酶法、微生物发酵法及直接粉碎法等提取工艺。
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产品质量较差,纯度低,有异味和溶剂残留。
而在诸多的有机溶剂中,选用氯仿作溶剂提取番茄红素效果最好,提取过程要注意温度的影响。
欧洲一专利采用95%的乙醇作溶剂,逆流法78℃浸提5小时,获得色素液,真空浓缩去溶剂后得粉状色素产品。
采用超临界CO2提取番茄皮中的番茄红素,研究人员考察了四个因素:萃取压力(7.5~30.0Mpa),温度(40~50℃),CO2流速(5~50kg/h),萃取时间(0.5~4.0h),得到最佳工艺(得率≥90%)为温度40~50℃,压力为15~20Mpa,流速为20kg/h,萃取1~2小时。
除了由番茄皮中超临界萃取番茄红素以外,还可采用藻类和真菌及酵母发酵制备番茄红素。
目前含番茄红素较高的有红色细菌,但还未能工业化生产,利用霉菌Blakesleacrispora的发酵可生产番茄红素,但需避免环化反应,加入一些杂环氮化物如嘧啶或烟碱可以抑制番茄红素的环化。
酶反应法主要是利用番茄皮自身酶反应来提取番茄红素,在碱性条件下使番茄皮中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反应,分解果胶和纤维素使得番茄红素的蛋白质复合物从细胞中溶出,所得色素为水分散性色素;HPLC法是一种较为方便的番茄红素提取法,一般是将所有的类胡萝卜素经过高压液相色谱柱而将番茄红素分离出来。
[精品]番茄红素提取与分离的研究
[精品]番茄红素提取与分离的研究随着人们对健康的不断关注,天然保健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番茄红素因其抗氧化、免疫调节、抗肿瘤等多种功效而备受青睐。
然而,番茄红素在番茄中的含量较少,一般只有0.1%~0.2%,因此从番茄中提取和分离番茄红素,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将综述番茄红素提取与分离的研究进展。
1、番茄红素的结构与性质番茄红素是一种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应用的类成员,其化学名称为全反式-番茄红素,分子式为C40H56,分子量为536.87g/mol。
番茄红素的分子结构如下图所示:番茄红素是一种四苯基萜类类胡萝卜素,它具有一些特殊的结构和性质,如强的抗氧化作用、免疫调节、降低胆固醇等等,广泛应用于保健、医药及食品工业。
然而,番茄中番茄红素含量较低,提取和分离工艺复杂,成本较高,因此目前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发酵法、化学合成法、生物合成和植物提取等方法来生产和提取番茄红素。
目前,提取和分离番茄红素的方法有很多种。
其中,传统的番茄红素提取方法主要包括溶剂提取法、超声波浸提法、微波辅助提取法、酶辅助提取法等。
下面将对各种方法进行介绍。
2.1溶剂提取法溶剂提取法常用溶剂为乙醇、丙酮、乙酸乙酯、正庚烷、石油醚等,可实现尽可能高的回收率、分离度和纯度。
由于番茄红素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因此溶剂提取法需要进行反复提取,以提高提取效果。
2.2超声波浸提法超声波浸提法是一种通过高频的超声波波长来破坏细胞壁、破译细胞膜从而释放出番茄红素的技术。
该技术的优点在于操作简便、提取时间短、能提取出更多的番茄红素并且对物质不会产生破坏。
2.3微波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是利用城市和介质之间的能量交换实现提取的技术。
微波的频率和波长特性可以与许多有机物和其他物质结合,从而对此进行可控制的提取和处理。
该技术具有节能、短时间、高效、安全等优点。
酶辅助提取法是利用酶的选择性作用将番茄红素从细胞壁、膜中涤出。
酶的选择性能使提取速度提高,而且还可以避免高温长时间操作带来的漏洞,提高提取品质。
三孢布拉霉生产番茄红素研究进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光照、 加热、 氧气均会引起番茄红素的变化。光照和 加热时, 番茄红素由全反式构型转化为顺式构型。与全 反式构型相比, 顺式构型具有更低的熔点, 更低的摩尔消 光系数和最大吸收波长。在氧气中, 番茄红素易形成环 氧化物。为了防止异构化和氧化, 通常加入抗氧化剂和 惰性气体, 放置在棕色试剂瓶中, 置于阴凉处。 番茄红素易溶于油类和某些有机溶剂( 氯仿、 二硫 化碳、 四氢呋喃等) , 可溶于乙醚、 石油醚、 己烷、 丙酮, 不溶于水, 甲醇, 乙醇。
2 3 ] L o p e z N i e t o 等[ 以大豆粉( 4 4 g / L ) 和玉米粉( 1 9 g / L )
分别作碳源、 氮源, 添加物最优添加量为: 0 . 1 g / L异烟 肼、 2 m g / L维生素、 1 0 0 m l / L大豆油, 作为表面活性剂的 T r i t o n X 1 0 0 , 煤油添加对番茄红素的产生带来副作用。 机械搅拌罐中的 p H 、 温度、 搅拌速度和通气率等 对三孢布拉霉生产胡萝卜素的产率, 菌体生物量等都
2 3 ] 会带来影响。L o p e z N i e t o 等[ 研究表明发酵液的初始
报道了用大剂量 1 0 0 g / μ
6 亚硝基胍处理 1× 1 0 / m l 孢子悬液 3 0 m i n , 孢子存活 m l
p H 7 . 5时较利于番茄红素的积累, 但在发酵过程中控 制恒定的 p H 7 . 5 , 对发酵极为不利, 原因为不调节 p H 时, 菌体能产生多种有机酸, 作为自身利用的碳源, 而 H , 影响代谢流向。产生番茄红素的最佳 调节恒定的 p 温度为 2 5 ℃, 较高的温度( 2 8~ 3 0 ℃) 将会增加 β 胡萝 卜素和 γ 胡萝卜素的含量, 降低番茄红素的产量。三 孢布拉霉代谢进入稳定期后开始合成番茄红素, 此时 溶氧不再是番茄红素合成的限制因素。采用较低的搅 1 5 0 r / m i n ) 会使番茄红素的产量降低, 主要是 拌速度( 因为低搅拌速度致使菌体在生长阶段供氧不足, 发酵 液的粘度增加, 菌丝细长。搅拌速度为 3 0 0 r / m i n时, 菌 丝短粗, 番茄红素产量增加, 转速大于 3 0 0 r / m i n时, 由
番茄红素的发酵法生产工艺研究进展
阻断R 胡萝 卜 - 素生物合成途径中最后的二步环
化反应, 从而使番茄红素积累,从而增加番茄红
素产量。这些物质包括 1 叔胺 (ei . T a ty rr aist m e f 包括大麦芽碱、 一 n ) l 7 , 2 二甲基氨基乙
柱层析等手段得到精制的番茄红素,最后结晶得 到番茄红素晶体。随着超临界技术的发展,国内
能和消除自 基的能力[,因 由 [ 2 此在保护细胞防止 l
氧化从而减少慢性病的发生方面被认为发挥重要
的作用[。除了 [ 3 l 抗氧化功能外, 番茄红素在诱导
外很多学者进行了以 超临界C2 0 为溶剂萃取番茄 红素的研究。孙庆杰等以新疆番茄酱厂生产的副 产品为原料, 在萃取压力在 1一 5 P, 5 2M a 温度 4 0 一0 , 50 流量2k h 萃取 1 2, C 0g , / 一 h 可以将番茄
J r l h e I t to Fo Si c ad ho g on o Ci s n i e od e e Tcnl y u a f n e t f c n n e o su
霉菌 Mcas i a sa Co e o 以及 u ref g (lee, a p r ol u B k l h n ha n Py mc )等,特 别 是 三 抱 布 拉 氏 霉 菌 hc y s o e
发酵的温度一般在2一 8 5 2℃之间。
一种三饱布拉氏霉菌产番茄红素的培养基配 方如下: ①种子培养基配方: 每升培养基含有大
产生二甲 基辛烯焦磷酸 (P) GP GP, 继续与 I P P P
番茄红素的微生物发酵法生产
扬州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三孢布拉氏霉发酵生产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姓名:周玲学号:M13824专业:食品科学课程老师:于海2014年3月3日三孢布拉氏霉发酵生产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摘要:番茄红素是一种重要的脂溶性类胡萝卜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功能及抗癌、增强免疫力、保护皮肤等生理功能,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番茄红素的来源有植物提取法、化学合成法、微生物发酵法。
相较前两种方法,微生物发酵法是生产番茄红素最适合的方法。
目前目前研究应用较多的是三孢布拉氏霉菌。
综述了通过构建番茄红素高产菌株、优化番茄红素发酵生产工艺提高番茄红素产量,最后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番茄红素,发酵生产,高产菌株,发酵工艺Study on Lycopene Fermented from Blakeslea TrisporaAbstract: Lycopene is a kind of important fat-soluble carotenoid, which has many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including antioxidant function, anti-cancer, enhance immunity, protect the skin. Lycopene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 value in food, medicine and other fields. The source of lycopene includes plant extraction, chemical synthesis and microbial fermentation. Compared with the former two methods, the microorganism fermentation method is the most suitable one for the production of lycopene. At present, Blakeslea trispora is applied widely. Building lycopene high yield strains, optimizing the lycopene fermentation production process to increase production of lycopene are reviewed,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 putted forward finallyKey words: Lycopene, Fermentable production, High yield strains, Fermentable process 番茄红素(Lycopene)是一种天然植物色素,为类胡萝卜素中的一种,是许多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中间体,经过环化可形成其他类胡萝卜素。
番茄红素的发酵生产及功能研究进展
Ke y wor ds: c p n ; r n r d c i nf u c i n r s a c r g e s Ly o e ef me tp o u to ; n to e e r h p o r s e o
、
( u gG o pC , t.e ig1 0 ;. ag o gF  ̄n eme t nC ,t.iy 2 6 0 ) F  ̄n ru o LdB in , 62S n d n u gF r t i o d n i 7 6 0 j 1 0 7 h ao L L
Absr c : y o n i a t a t L c pe e s ki d f u c in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l a u a c l r n si a ma y h soo ia f n to n o f n to a n t r l oo a t , h s t n p y il g c l u c in,
了 明显 的优势 。本 文就 番茄 红 素的生 产方 法及 应
孢 布 拉霉 的筛 选多采 用传 统 的诱变 和原 生质 体融
合 等 方法育 种 。 近几 年 ,随着 番茄 红素合 成途 径 的阐 明和相 关 酶 基 因的克 隆 , 用重 组 D A级 数构 建 的高产 应 N
用概况 进 行简 要综 述 。
有 3 6个 椭 圆型 的孢子 . P A平板 培养 基 上呈 - 在 D
蔓 延生 长状 态 ,难 以将单个 孢 子形成 的菌落分 隔
番茄红素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3 卷 7
应完毕时水洗番 茄浆 至中性 ,再将番 茄浆干燥 粉
由于有些高效 液相色 谱仪安装有 成 品输 出端 口, 的峰值被分离 出来后 ,可直接在产 品输 出端 得到 纯度较 高的番茄 红素成 品。此种方法 操作 简单 、
维普资讯
第 3 卷 第6 7 期
20 年 l 月 06 2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3 ()85 8 8 76: 2  ̄ 2
De e e 0 6 c mb r2 0
J un l f o te s A rc l r nv ri o ra r at giut a U ies y oN h ul t
二氧化碳流体发生系统 、萃取分离系统和二氧化碳 循环系统四部分 。
G m zPio 等I 4 ℃条件下利用二氧 o e rt M S 0 — e 6 l 在
文章编 号
10—3920)60 2-4 0596 ( 60— 850 0 -
番茄红素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付 晶,李 盎 ,王宝东 ,王艳波
(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熏龙江 哈尔滨 103 ) 500
摘 要:番茄红素是类胡萝 卜 素的一种,它具有很强的抗氧化、防癌、抗癌的作用,是 目 国际上功能食品 前 成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文章综述了番茄红素的提取方法。包括直接粉碎法、有机溶荆浸提法、超临界流体萃取 法、制备高压液相色谱及酶反应法等。
等非水溶性组分既影响了产品的纯度 ,又使包含在 其 中的番茄红素很难释放 出来。因此 ,在此基础上
番茄红素功能及研究进展
番茄红素功能及研究进展番茄红素(1ycopene)是一种天然食用色素,在有效预防各种疾病防癌抗癌、抗衰老等方面,显示其多方面的生物学功能作用。
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食品添加剂委员会(JECFA)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A类营养素,并被5O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具有营养与着色双重作用的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领域。
标签:番茄红素;抗氧化作用;天然色素;抗癌效应1959年,美国医学专家(Ernster)首次报导番茄红素具有抗癌效应。
番茄红素所具有的优越生理功能和防癌、抗癌作用,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食品添加剂委员会(JECFA)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A类营养素,而成为二十一世纪保健制品的新宠,在医药保健、食品添加剂、化妆品、食用色素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番茄红素的功能1.1 抗癌作用血液中的番茄红素水平与前列腺癌、消化道癌(食管、胃、结肠、直肠)、宫颈癌、乳腺癌、胰腺癌、膀胱癌、皮肤癌的发生率呈负相关,尤其对前列腺癌的作用更为明显。
番茄红素脂溶性特性使其能靶向包裹肿瘤细胞,切断营养源、饿死肿瘤细胞、抑制扩散。
番茄红素的天然抗突变能力,能刺激淋巴细胞大量释放肿瘤抑制因子,诱导细胞间隙调控生长信号,促使恶变组织失去营养源而逐步萎缩、消失。
1.2 抗氧化、抗衰老作用类胡萝卜素的抗氧化作用包括猝灭单线态氧、消除自由基以及与其它氧化剂协同抗氧化作用等。
番茄红素也具有此生理功能,并且其猝灭单线态氧的能力最强,是目前抗氧化剂β-胡萝卜素的2~3倍,维生素E的100倍,番茄红素可以通过猝灭单线态氧预防脂类过氧化反应,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的损伤。
番茄红素也具有抗衰老作用。
Brady等对400例受试者进行调查指出,血浆中番茄红素的减少与衰老有关。
Snowden等发现血液中番茄红素含量可以预防老年功能性障碍疾病的发生,提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
有实验发现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及自控能力与血清中高水平番茄红素含量有关,老年人血浆番茄红素浓度明显低于中年人,且随年龄增加而降低。
番茄红素的提取与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番茄红素的提取与合成工艺研究进展番茄红素(lycopene)是成熟番茄的主要色素,是一种不含氧的类胡萝卜素。
1873年Hartsen首次从浆果薯蓣Tamus communis L.中分离出这种红色晶体。
1913年Schunk发现这种物质和胡萝卜素的不同,将其首次命名为lycopene,使用至今。
长期以来,番茄红素一直作为一种普通的植物色素,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
近些年来,由于番茄红素在防治癌症,特别是前列腺癌、胃癌、皮肤癌、宫颈癌等方面的功效不断被发现和证实,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近年的研究证实,番茄红素不仅分布在番茄中,还存在于西瓜、南瓜、李子、柿于、胡椒果、桃、木瓜、芒果、番石榴、葡萄、葡萄柚、红莓、云莓、柑橘等的果实,茶的叶片及萝卜、胡萝卜、芜菁甘蓝等的根部。
番茄及其制品中的番茄红素是西方膳食中的类胡萝卜素最主要的来源,人体从番茄中获得的番茄红素占总摄人量的80%以上。
研究表明,番茄红素除提供鲜艳的红色外,还具有许多生物学活性。
如淬灭单线态氧、清除自由基、诱导细胞间连接通讯、调控肿瘤增殖等。
在所有发现的类胡萝卜素中,番茄红素是最有效的单线态氧淬灭剂。
胰腺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及消化道癌的发生均受番茄红素的制约。
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摄人番茄及其制品会大大降低患前列腺癌的几率。
研究发现,血清中番茄红素含量较高时,人体患消化道癌和胃癌的机率较小。
此外,番茄红素还有防止核糖核酸和脂蛋白氧化的作用,能减缓动脉粥样硬化,阻止LDL—胆固醇的氧化,防止冠心病的发生,USDA人体营养研究中心的约翰逊指出,番茄红素较B—胡萝卜素更能抵抗酒精和尼古丁。
1、番茄红素的制备国内外对番茄红素制备方法和工艺的研究很活跃,新的方法不断出现。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1.1 浸提法:番茄红素不溶于水,难溶于甲醇、乙醇,可溶于乙醚、石油醚、己烷、丙酮,易溶于氯仿、苯、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
利用这一性质,可利用亲油性有机溶剂浸提番茄红素。
重组大肠杆菌产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
+ I
l脱氧. 木酮 糖.. 一 D一 5磷酸
DXP
l
3 甲基 一。一 甲 基 戊 酸 . 35二
M VA
JF I s p
M E. PP c
HM BP P
’p lG I s
' J
2C 甲基. . -. D 赤藓糖.. 酸 4磷
M EP
甲羟戊酸一 . 磷酸 5 焦
刁 :
1 I
P+ r G 3 Py ‘ ““
Is d x Ir c ( ) dI Xs p
Ip I s D
CDP. E M
M E 途 径 P
M VA 选 , 伫
JE I s p
CDP M EP .
丙酮酸+ 甘油醛. 酸 3磷
P yr G3 P
乙 酰Co A
( V P 和 甲 羟戊 酸 一 M A ) 5一焦 磷 酸 ( V P ) MV P M A P , A P最 后 通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番茄红素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番茄红素项目简介
番茄红素具有强抗氧化作用,有卓越的防癌、抗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在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以及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用途。
目前,国外已将这一产品广泛用于食品添加剂、功能性食品、医药原料等方面。
2003年,美国《时代》杂志把番茄红素列在“对人类健康贡献最大的食品”之首,番茄红素由于其优越的功能和防癌、抗癌作用,被誉为“植物黄金”,成为“二十一世纪医药保健制品新宠”。
本项目采用生物发酵法生产番茄红素,具备了工业化开发的条件,生产工艺成熟,产品质量稳定,番茄红素产量可达 1.5-2.5g/L,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获国家863计划资助。
创新要点
采用三孢布拉酶菌发酵生产番茄红素,其合成水平高于多种生物体,而且具有生产原料易获得,不受自然条件限制,周期短和适用工业生产等优点。
效益分析
番茄红素广泛应用于各种食品、饲料添加剂、保健食品、医药,也可直接开发成保健食品。
产品所有原料、辅助材料、资源充足、易于购买,原、辅材料供应有可靠保障。
该项目的产品有较为广阔的销售市场。
该技术已取得一定经济效益。
推广情况已转让相关企业。
番茄红素的生产工艺研究进展
(g3 ) 1/ L 、正 己烷 (g1L ℃) 1/4 ,0 ,溶 于 氯 仿 和苯 微 溶于 乙醇 和 甲醇 ,不 溶 于 水 ;无
毒。
番茄 红素在 自然界 中主要 以全反 式结构 存 在 ,是一 种 具有 1 个 碳碳 共 轭 双 键 的 多 1
不饱和脂肪族烯烃 ( 1。番茄红索具有两大特点 ()易氧化性。光照 、与氧接触 、 图 ) 1 p H降低以及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均可使番茄红素降解 .而且温度的升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加速降解 ;( ) 2 异构化性。番茄红素有 7 种顺式异构体结构 顺式结构与反式结构相 比,物理化学性 2 质的差异主要包括熔点的降低和消光系数 的减小 等,特别 是消光 系数的减小 对于番茄
蛋 白 (D )的氧化 ,从 而防 治动 脉硬 化 ;()能有 效抑 制 癌 细胞 的繁殖 LL 4 因 而番
茄红素在食品 、化妆品以及医药领域有重要的应用 。
1 番茄红索 的物理化 学性质
17 年 H r 首次分离得到番茄红 素;1 3 Shnk 83 a n 9 年 euc 正式将 这种与其 它类胡 萝 0 b 素相比具有不 同的吸光度的物质命名为番茄红素 ;11 年 ,W l tr 和 Eee 测定 90 ilt h s ee a s r h 了番茄红素的分子式 ;13 K r r 90年 a ̄ 等人公布了番茄红素的分子结构 l 番茄红索的分子式为 C } , 4k 分子量为 568 ;针状深红色晶体 ( 二硫化碳和乙 0 3. 8 k L 醇混合液中的析 出物) ;熔点为 1  ̄ 7 C,可燃 ;易溶于二硫化碳 (g5m ) 4 1/0 L 、沸腾 己醚
酿酒酵母合成番茄红素的途径优化研究
酿酒酵母合成番茄红素的途径优化研究酿酒酵母合成番茄红素的途径优化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关注日益增加,番茄红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色素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防止心血管疾病等多种保健功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
由于番茄红素在大自然中的富集度较低,传统的提取方法成本较高且生产周期长,因此寻找替代的生产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酿酒酵母作为一种常见的真菌,具有许多优秀的特性,如耐高温、耐久保质期以及广泛的生物途径。
因此,利用酿酒酵母合成番茄红素成为一种潜在的替代方法备受关注。
然而,在实践中发现,利用酿酒酵母合成番茄红素的效率和产量仍然有待优化。
首先,优化合成番茄红素的途径需要考虑到改进酿酒酵母自身的代谢途径。
酿酒酵母合成番茄红素的途径主要包括葡萄糖分解和异戊二烯合成两个关键步骤。
因此,通过调控酿酒酵母的代谢通路,增加相关途径的反应速率和产物的积累,可以有效提高番茄红素的合成效率。
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酿酒酵母内部的酶活性,增加异戊二烯的合成速率。
其次,为了提高酿酒酵母合成番茄红素的产量,可以考虑优化培养条件和培养基组成。
合适的温度、pH值和氧气供应对于酿酒酵母正常生长和代谢是非常关键的。
同时,通过添加适当的有机碳源和氮源,以及微量元素和辅助因子等,可以增加番茄红素的积累和产量。
此外,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酿酒酵母基因组和代谢途径,也是优化合成番茄红素途径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引入与番茄红素合成相关的基因和调节元件,可以提高番茄红素的转化效率和积累量。
此外,利用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手段,可以全面了解酿酒酵母的代谢网络,为优化番茄红素合成途径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总之,酿酒酵母合成番茄红素的途径优化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通过改进酿酒酵母自身的代谢途径、优化培养条件和培养基组成,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酵母基因组和代谢途径,可以有效提高番茄红素的合成效率和产量。
发酵法生产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
发酵法生产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柳巧宁;朱丽雯;王义华;李冬生;万端极;汤亚杰【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年(卷),期】2009(035)006【摘要】番茄红素是由11个共轭双键及2个非共轭碳碳双键构成的高度不饱和直链型烃类化合物,具有预防癌症、防治心血管疾病、缓解骨质疏松症和提高免疫等重要的生理功能.番茄红素的生产方法主要有提取法、化学合成法和微生物发酵法.由于番茄红素含量低,提取法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化学合成法存在收率低、产物不稳定以及合成成本高等缺点;发酵法被认为是生产番茄红素最有潜力的方法,文中对发酵法生产番茄红素的关键技术环节(如菌种选育、发酵工艺优化和分离纯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总页数】5页(P157-161)【作者】柳巧宁;朱丽雯;王义华;李冬生;万端极;汤亚杰【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45;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发酵工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8;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工业微生物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8;江西农业大学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45;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发酵工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8;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工业微生物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8;湖北工业大学,膜技术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68;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发酵工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8;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工业微生物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相关文献】1.发酵法生产番茄红素工艺的研究 [J], 张邦建;王海峰;侯成林2.超临界CO2萃取发酵法生产的番茄红素工艺的研究 [J], 张邦建;王海峰3.发酵法生产番茄红素培养方法的改进及优化 [J], 王航;袁其朋;张黛黛4.发酵法生产番茄红素研究进展 [J], 周义凤;聂波5.发酵法生产制备番茄红素的工艺研究 [J], 王英燕;陈文娜;贾存江;房树标;秦斌;朱正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Blakeslea trispora发酵制备番茄红素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Blakeslea trispora发酵制备番茄红素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番茄红素是一种天然存在于许多水果和蔬菜中的红色色素。
它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强大的抗氧化能力,被认为可以预防和治疗许多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和老年痴呆症等。
但是,由于番茄红素的生产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
近年来,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番茄红素成为了一种新的制备方法。
其中,Blakeslea trispora是一种常见的产生番茄红素的微生物,已广泛用于该领域的研究中。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Blakeslea trispora的发酵工艺优化和菌株改良,提高番茄红素的生产效率,降低其生产成本,为其在工业上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Blakeslea trispora的选择和优化:通过筛选出产生番茄红素能力强的菌株,优化其生长条件和发酵工艺,以提高菌株的产量和生产效率。
2. 发酵过程中关键因素的优化:通过对影响番茄红素生产的关键因素进行优化,如pH值、温度、氧气含量、营养物质等,提高发酵效果和产量。
3. 菌株改良:通过基因重组和突变等方法,提高菌株对产生番茄红素的适应性和能力。
4. 异位表达番茄红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将番茄红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转入Blakeslea trispora,促进其产生番茄红素。
本研究将采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技术分析和检测Blakeslea trispora的生长情况、菌株改良程度和番茄红素的生产情况。
三、研究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实现以下目标:1. 筛选出高产番茄红素能力的Blakeslea trispora菌株。
2. 优化发酵工艺,提高发酵效率和产量。
3. 通过菌株改良,提高菌株对产生番茄红素的适应性和能力。
4. 实现异位表达番茄红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促进其产生番茄红素。
通过以上成果,我们希望可以为Blakeslea trispora发酵制备番茄红素提供一种可行、高效的方法,并为其在工业上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
微生物发酵生产高品质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发酵生产高品质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王红波;吴华;陈禅友;刘琴;潘磊;郭瑞;胡志辉【期刊名称】《中国酿造》【年(卷),期】2015(034)005【摘要】番茄红素是一种良好的抗氧剂,能减小活性氧自由基对细胞的氧化损伤、预防癌症、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和医药领域,市场前景良好.该文综述了用重组大肠杆菌和三孢布拉霉菌体发酵生产天然高品质番茄红素的研究现状,并对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番茄红素的前景作出展望.【总页数】4页(P7-10)【作者】王红波;吴华;陈禅友;刘琴;潘磊;郭瑞;胡志辉【作者单位】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省豆类(蔬菜)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56;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省豆类(蔬菜)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56;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省豆类(蔬菜)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56;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省豆类(蔬菜)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56;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省豆类(蔬菜)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56;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省豆类(蔬菜)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56;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省豆类(蔬菜)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5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2.3【相关文献】1.番茄红素的微生物合成及发酵生产研究进展 [J], 吴军林;吴清平;张菊梅;莫树平;柏建玲2.微生物生产番茄红素及其发酵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J], 徐娜;郑珩;许激扬3.番茄红素的发酵生产及功能研究进展 [J], 赵兰坤;邢芳芳;张春宇4.微生物发酵生产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 [J], 张丽靖;杨郁5.发酵法生产番茄红素研究进展 [J], 周义凤;聂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产番茄红素酵母工程菌的构建及发酵工艺优化开题报告
产番茄红素酵母工程菌的构建及发酵工艺优化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番茄红素是一种天然的色素,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和医药等领域。
传统的番茄红素制备方法主要是采用化学合成或提取自天然来源。
但这些方法存在着成本高、纯度低、环境污染等问题。
酵母工程菌生产番茄红素是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法。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番茄红素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导入酵母中,就能使酵母具备合成番茄红素的能力。
产番茄红素酵母工程菌的构建及发酵工艺优化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一株高产番茄红素的酵母工程菌,并通过发酵工艺优化,提高产量和纯度。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一)构建番茄红素合成途径基因的酵母工程菌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番茄红素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导入酵母中。
筛选高产番茄红素的酵母工程菌,并通过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合成途径基因的表达情况。
(二)发酵工艺优化优化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包括温度、pH值、氧气供应和培养时间等参数。
通过响应面分析和优化设计方法,获得最优的发酵工艺参数组合,提高产量和纯度。
(三)产物分离和纯化采用超滤、离子交换、透析和层析等技术对产物进行分离和纯化。
结合分子质量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产物纯度和结构的鉴定。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能够构建出一株高产番茄红素的酵母工程菌,并成功优化其发酵工艺,获得最优的产量和纯度。
同时,对番茄红素生产工艺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为番茄红素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五、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目前已收集了番茄红素合成途径基因的信息,并初步设计了导入酵母中的基因工程方案。
下一步将采用目的基因扩增、克隆和转化技术进行构建。
同时也在进行不同培养条件下菌株的发酵实验,初步确定优化工艺参数范围。
但仍有待进一步解决番茄红素的高效合成及优化产物的纯化分离等技术问题。
番茄红素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新疆农业科技2009年第3期总第186期XIN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收稿日期:2009-04-15·园艺特产·0引言在众多胡萝卜素类物质中,番茄红素以其卓越的抗氧化性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
一方面,它对肺癌、膀胱癌、皮肤癌以及前列腺癌均有抑制作用,可以作为抗癌、防癌的药品或相关的保健品。
另一方面,它可以抗紫外线辐射,而且色泽鲜艳、丰满,非常适合化妆品以及食品添加剂。
作为一种用途广泛又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产品,其在食品添加剂行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番茄红素的性能介绍番茄红素(Lycopene )属黄/红色植物碳氢化合物类胡萝卜素,是一种脂溶性天然色素,广泛存在于水果及蔬菜中,因最早于番茄中发现而得名。
在番茄、胡萝卜、杏、西瓜、红葡萄、红色胡椒粉以及红色棕榈油中均含有较多的番茄红素,尤以番茄中的含量最高,通常每吨西红柿含3~16g 番茄红素。
番茄红素是目前自然界中被发现的最强的抗氧化剂之一。
2番茄红素的制备工艺2.1天然提取法天然提取法主要是以番茄果实或番茄皮为原料,通过有机溶剂萃取、超临界萃取或酶法生产番茄红素。
在萃取和溶剂分离中可使用如BHT 和VE 之类的抗氧化剂来控制氧化和异构化的发生。
同时,容器端充入N 2或He 也可防止番茄红素与氧的接触,减少氧化程度。
2.2化学合成法采用化学合成法生产番茄红素主要是德国的罗氏公司和巴斯夫公司。
1997年10月,罗氏公司完成了工艺开发并在欧洲提出专利申请。
德国巴斯夫公司也看到了番茄红素不可估量的市场潜力,投入力量进行研究开发,1997年8月完成了合成工艺开发,并在欧洲提出专利申请,产品已面市。
2.3微生物发酵法随着番茄红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天然提取番茄红素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再加上基因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菌生产番茄红素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迄今为止,能够生产番茄红素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藻类以及基因工程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03 年 Schundc 发 现 番 茄 中 提 取 的 这 种 色 素 的 吸 收 光 谱 与 胡 萝 卜 素 不 同 , 将 其 命 名 为 Ly- copene。1910 年 Willstatler 和 Escher 指 出 番 茄 红 素 是类胡萝卜素的异构体, 并首次确定其分子式 C40H60, 分 子 量 为 536.58, 含 11 个 共 扼 双 键 及 2 个 非 共 扼 碳 一 碳 双 键 。结 晶 呈 暗 紫 色 , 为 脂 溶 性 色 素 , 不 溶 于 水 , 大 部 分 为 全 反 式 构 型 。性 质 十 分 活 泼 , 易 受 氧 、紫 外 线 、温 度 的 影 响 而 迅 速 氧 化 。在 酸 性 环 境 和 有 CO2 存 在 的 条 件 下 以 及 温 度 低 于 50℃的 酸 性 条 件 下 , 色 素 性 能 稳 定 [3]。
112: 517~527. 23 Wei F, Gobelman-Werner K, Morroll SM, et al. Genetics, 1999,
153: 1929~1948. 24 Bhattacharyya MK, Gonzales RA, Kraft M, et al. Plant Mol Biol,
1997, 34: 255~264. 25 Kenward KD, Bai D, Ban MR, et al. Theor Appl Genet, 1999, 98:
387~395.
( 上 接 第 60 页 )
红 素 的 生 物 合 成 。1994 年 Shige-yuki Yamano 等 人 将 生 物 合 成 番 茄 红 素 和 β胡 萝 卜 素 的 基 因 (crtE, crtB, crtI, crtY) 及 其 启 动 子 插 入 啤 酒 酵 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 , 将 该 酵 母 菌 在 选 择 性 培 养 基 30℃培 养 3d。冷冻干燥离心过滤 所得细胞 , 再加入丙酮, 破碎细胞, 再用丙酮萃取 4 次并蒸干 丙 酮 得 到 番 茄 红 素 的 含 量 为 113"g/g 细 胞 干 重[12]。
关键词: 番茄红素 微生物 生产
The Study on Lycopene Pr oduced by Micr oor ganisms
Zhang Lijing Yang Yu
(key laboratory for Molecular Design and Nutrition Engineering of Ningbo City, Ningb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Ningbo 315100)
3 番茄红素的微生物法生产
近些年来, 研究人员对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番茄 红素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涉及微生物主要有三孢 布 拉 氏 霉 菌 (B1akeslea trispora)、一 些 基 因 改 造 的 酵 母 菌 、红 色 细 菌 及 能 自 身 合 成 番 茄 红 素 的 革 兰 氏 阴 性 非 光 合 菌 , 包 括 萎 蔫 欧 文 氏 菌 (Erwinia uredovora) 和 草 生 欧 文 氏 菌(Erwinia herbicola)。下 面 分 别 以 不 同微生物的发酵生产研究进行简单概述。 3.1 细菌
·技 术 与 方 法·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微生物发酵生产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
2006 年第 4 期
张丽靖 杨郁
(浙 江 大 学 宁 波 理 工 学 院 分 子 设 计 与 营 养 工 程 市 重 点 实 验 室 , 宁 波 315100)
摘 要: 番茄红素是一种功能性天然色素, 具有抗氧化、防病抗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生理功能。简要介绍了其理化 性质、生物合成, 并综述了微生物发酵生产法的研究进展。
2 番茄红素的生物合成
异 戊 烯 焦 磷 酸 (IPP)作 为 番 茄 红 素 合 成 途 径 中 第 1 个较为直接的前体物质, 是由葡萄糖转化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收稿日期: 2006-03-07 作者简介: 张丽靖( 1979-) , 女, 讲师, 主要从事微生物发酵研究, E-mail:zlj@nit.net.cn
Ke y words : Lycopene Microorganisms Production
番茄红素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天然色素, 呈红色, 因最早发现于番茄中得名。主要存在于植 物细胞的有色体中, 其中番茄中含量最高, 达 3- 14mg/100g。 而 美 国 学 者 最 近 发 现 秋 橄 榄 浆 果 所 含 的 番 茄 红 素 相 当 于 番 茄 的 1.8 倍[1]。
20 Venturi S, Dondini L, Donini P, et al. Theor Appl Genet, 2006, 112: 440~444.
21 Yu GX, Wise RP. Genome, 2000, 43: 736~749. 22 Syed NH, Sorensen AP, Antonise R, et al. Theor Appl Genet, 2006,
Gavrilov 等 人 [10]添 加 了 烟 草 的 废 弃 物 1%于 霉 菌 的 发 酵 液 中 , 经 110h 发 酵 , 得 到 番 茄 红 素 约 60 ̄ 80mg/100ml。 非 离 子 型 表 面 活 性 剂 span-20 可 以 改 变发酵液流体特性和细胞通透性, 再加上其水溶 性, 从而有利于细胞内外物质的传递, 达到有利于 番茄红素合成的条件, 因而可使番茄红素生产能力 提 高 2 倍 , 达 98.6mg / L 发 酵 液[10]。用 三 孢 布 拉 氏 霉 菌发酵生产技术获得的结晶番茄红素, 经异丁基醋 酸 盐 再 结 晶 可 得 到 高 纯 度 的 反 式 番 茄 红 素[11]。 3.3 酵母菌
目前世界上番茄红素的开发生产主要有天然 提 取 、 化 学 合 成 、 微 生 物 发 酵 等 方 法 。 以 色 列 、日 本 、瑞 典 、瑞 士 、美 国 、法 国 和 澳 大 利 亚 等 国 家 以 及 罗氏、巴斯夫等跨国公司在此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但目前只在以色列实现了从鲜番茄中提取的商业
化 生 产 [2]。 由 于 番 茄 中 的 番 茄 红 素 含 量 很 低 , 而 且 天然提取法产率低且价格昂贵, 无法满足需求; 而 化学合成法成本虽有所下降但存在一定不安全性。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 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番 茄红素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Abs tra ct: Lycopene is a kind of functional natural colorants, it has many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tioxidation, anti-cancer, enhancing immune ability and so on. This paper introduced briefly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biological synthesis of ly- copene. Moreover, the advance in ferment production of lycopene by microorganisms was reviewed.
酵母菌本身并不能合成番茄红素, 研究者发现 酵母在生长稳定期能在体内积累的大量麦角固醇, 利用麦角固醇与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在 FPP 分 叉 的 特 性 , 通 过 引 入 欧 文 氏 菌 crtE 竞 争 FPP, 使 之 部 分 从 麦 角 固 醇 生 物 合 成 途 径 转 向 番 茄
( 下 转 第 66 页 )
60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06 年第 4 期
图 1 番茄红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来 。番 茄 红 素 的 类 异 戊 二 烯 代 谢 途 径 合 成 过 程 详 见 图 1。番 茄 红 素 经 环 化 酶 作 用 可 形 成 多 种 类 胡 萝 卜 素[4]。 对 革 兰 氏 阴 性 菌 欧 文 氏 菌 代 谢 途 径 的 研 究 发 现 从 法 呢 基 焦 磷 酸(FPP)合 成 番 茄 红 素 是 由 3 个 crt 基 因(crtE,crtB,crtI)控 制[5]。
3.2 霉菌 三 孢 布 拉 氏 霉 菌 在 工 业 化 生 产 中 主 要 用 于 β-
胡 萝 卜 素 的 生 产 。当 在 培 养 过 程 中 添 加 一 些 胺 类 和 杂环氮化合物以抑制细胞内环化酶的活性时, 三孢 布 拉 氏 霉 菌 合 成 大 量 的 番 茄 红 素[8]。不 过 , 这 种 抑 制 机制一直是用来研究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 用于 生 产 则 较 少 。 王 永 生 等[9]在 培 养 中 添 加 三 孢 布 拉 氏 霉 菌 合 成 β-胡 萝 卜 素 的 前 体 物 质(β-紫 罗 酮 和 异 烟 肼) 之 后 选 正 确 时 机 添 加 β-胡 萝 卜 素 环 化 阻 断 剂 , 一 定 程 度 地 提 高 了 番 茄 红 素 的 产 量 。控 制 环 化 的 另 一 个 重 要 条 件 是 pH, 中 性 偏 高 有 利 番 茄 红 素 形 成 , 方 法 是 添 加 碳 酸 钠 保 持 发 酵 液 pH6.6 以 上 , 有 关 工 艺 已 有 专 利 申 请 , 产 量 0.15g/L。
红色细菌的番茄红素含量较高, 但未能进行工 业 化 生 产 。 有 一 则 68 年 专 利 曾 报 道 用 浅 红 链 霉 菌 (Streptomyces rubescens)突 变 株 发 酵 6d 产 番 茄 红 素 0.5g / L[6]。 最 近 研 究 者 分 离 出 一 分 枝 杆 菌 属 野 生 菌 株 , 在 其 产 生 的 类 胡 萝 卜 素 中 有 80%为 番 茄 红 素 。 将 pH 控 制 在 非 生 长 最 适 宜 范 围 (pH6 ̄6.4)或 在 培 养 基 加 入 高 盐(85mM 氯 化 钠), 番 茄 红 素 产 量 达 7.4 mg/g 生 物 量 [7]。 革 兰 氏 阴 性 非 光 合 菌 , 包 括 萎 蔫 欧 文氏菌和草生欧文氏菌虽然也能自身合成番茄红 素, 但含量较低, 主要用于番茄红素生物合成代谢 途 径 的 研 究[5]。 之 后 , Rose M 等 利 用 大 肠 杆 菌 载 体 pA—CYCl84 建 立 携 带 欧 文 氏 菌 控 制 番 茄 红 素 合 成 基 因 的 质 粒 pACCRT—EIB(载 有 crtE, B, I), 将 其 转 入 JMl01 大 肠 杆 菌 后 生 产 出 200 ̄500 ug/g (DW)的 番茄红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