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红素的研究精选.甄选范文

合集下载

番茄红素研究综诉

番茄红素研究综诉

番茄红素研究综诉摘要:番茄红素是一类重要的类胡萝卜素,在类胡萝卜素中抗氧化能力最强。

虽缺乏前维生素A的活性,但具有强抗氧化能力,能有效降低癌症、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病率。

目前很多研究表明,番茄红素具有优越的抗氧化及肿瘤预防作用,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本文就番茄红素性质、分布与吸收、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进行综诉。

关键词:番茄红素、抗氧化、抗肿瘤、自由基、类胡萝卜素。

引言:番茄红素是类胡萝卜素中的一种,主要存在于番茄中。

由于它没有β-胡萝卜素那样的β-芷香环结构,所以不具有维生素A的生理活性,因此过去人们认为它没有生理活性,从而未对其加以重视。

但近些年的研究发现,番茄红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特别是它的防癌抗癌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许多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表明,一些癌症发病的危险性与番茄或番茄制品摄人量以及血中番茄红素水平呈负相关[1],摄食番茄制品可以降低癌症的危险性。

其抗氧化性能在类胡萝卜素中最强,清除单线态氧的能力是目前常用的扰氧化剂维生豢E的100倍、β-胡萝p素的2倍多[2]。

1.番茄红素的性质番茄红素属于胡萝卜素的异构体,其化学组成为C40H56,相对分子质量为536.85,含有11个碳碳双键的非环状平面共轭多不饱和脂肪烃。

番茄红素有一系列的顺反异构体,在鲜食番茄中90%以上的番茄红素为反式机构围,天然来源的番茄红素主要以全反式形式存在,也是最稳定的结构,而在动物体内顺式异构体比例较大。

在人类血浆中,番茄红素是以异构体混合物的形式存在的,大约有50%的顺式异构体,血浆中番茄红素的水平受生物学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番茄红素不饱和性使其不稳定,易被氧化分解和从反式向顺式转变,光、热、氧化剂、高价金属离子及表面活性剂等都可以促进或加速这些变化。

一般说来,脱水和粉末化番茄中番茄红素的稳定性差,除非仔细加工且立即密封和充入惰性气体贮存,才能保护其生物活性[3]。

2.番茄红素的分布与吸收2.1 植物中的分布番茄红素广泛分布于各种植物中,成熟的红色职务郭世忠含量较高。

番茄红素 论文

番茄红素 论文

番茄红素论文摘要:综述了番茄红素的理化性质,重点介绍了番茄红素提取方法的研究,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番茄红素;提取;生理功能番茄是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西红柿。

番茄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以及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含量是蔬菜之冠。

番茄富含纤维素与钙、磷、钾、镁、铁、锌、铜、碘等多种元素。

番茄还含番茄红素、苹果酸、柠檬酸和糖类。

其中的番茄红素在近些年颇受研究者关注。

据科学研究证实:番茄中所含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清除体内的自由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效地减少胰腺癌、直肠癌、口腔癌、乳腺癌的发生,尤其可阻止前列腺癌变的进程。

番茄也含有谷胱甘肽,具有推迟细胞衰老, 降低恶性肿瘤发病率的作用,因此番茄拥有“长寿果”之美誉。

番茄红素是一种天然类胡萝卜素,其分子式为C40H56,分子量为536.85。

天然的番茄红素是反式结构,而动物体内的番茄红素则以顺式结构为主,研究表明顺式结构的番茄红素预防疾病的作用比反式结构的番茄红素强。

通过高温处理或油炸的番茄红素由反式向顺式构型转变,颜色变浅,溶解度降低。

而简单加工(加热)不会改变番茄红素的同分异构体形式。

番茄红素是含有11个共轭双键及2个非共轭双键的非环状平面多不饱和脂肪烃.正是由于番茄红素具有同一平面上较多共轭双键的结构,其化学结构不稳定,极易被氧化,所以它们具有还原性,使其在清除自由基的反应中速率最大,其清除速率是维生素E的1 OO倍,是β—胡萝卜素的2倍[1-4]。

共轭双键还能降低电子跃升到高能阶所需的能量,使分子吸收更长波长的可见光。

番茄红素能接受不同电子的激发,生成基态氧或三重态氧番茄红素。

一个三重态氧番茄红素,可消除数千个单线态氧自由基。

由于番茄红素吸收大多数的可见光,因此是红色。

有颜色的化学物质结构中大多都含有共轭双键的发色团和助色团,由以上可得明白为什么保健专家提倡大家多吃深色蔬菜和水果用以达到抗氧化、抗衰老的目的的理由。

番茄红素软胶囊稳定性及抗氧化功能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番茄红素软胶囊稳定性及抗氧化功能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番茄红素软胶囊稳定性及抗氧化功能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番茄红素是一种天然存在于番茄、西红柿等水果中的一种类胡萝卜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可有效地清除人体内自由基,对多种慢性疾病具有保护作用。

因此,番茄红素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保健食品、化妆品以及医药等领域。

然而,番茄红素作为一种极易氧化的物质,稳定性比较差,因此在番茄红素产品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其稳定性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番茄红素软胶囊的稳定性及其抗氧化功能。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1. 稳定性研究:通过制备一系列不同配方的番茄红素软胶囊样品,并进行氧化试验,测定样品的番茄红素含量及色泽变化等指标,评价不同配方对番茄红素稳定性的影响。

2. 抗氧化功能研究:利用不同配方的番茄红素软胶囊样品对自由基生成的抑制率进行测定,评价不同配方的番茄红素软胶囊的抗氧化性能。

3. 成品评价:对获得的番茄红素软胶囊样品进行物理及化学指标测定,并进行口感评价和储存稳定性测试,评价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三、预期成果1. 确定番茄红素软胶囊的最佳配方及生产工艺,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抗氧化性能。

2. 建立适合番茄红素软胶囊的抗氧化性能评价方法,为相关产品研发提供技术支持。

3. 对番茄红素软胶囊的功能进行全面评价,为产品上市提供技术指导和保证。

四、研究难点及解决措施1. 番茄红素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到氧化影响。

为解决这一难点,本研究将尝试添加不同的抗氧化剂和稳定剂等,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

2. 番茄红素软胶囊的抗氧化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解决这一难点,本研究将建立科学的抗氧化性能评价方法,并结合多指标评价,综合评价产品的抗氧化性能。

五、论文结构安排1. 绪论:简述研究背景、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

2. 番茄红素软胶囊的稳定性研究:介绍不同配方的番茄红素软胶囊样品的制备方法,通过氧化试验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

3. 番茄红素软胶囊的抗氧化功能研究:运用自由基产生体系检测其抗氧化性能,并与其它产品进行比较。

番茄红素研究进展

番茄红素研究进展
广 西农 业 科 学 2 1 , 16 : 8 — 9 004( )59 53 G a gi giutrl ce cs u nx A r l a S ine c u
・5 9 ・ 8
番茄红 素研 究进展
陈思呈I, 1 吴建璋 ,李典 鹏
( 1中国科 学院广 西植物研 究所 ,广西桂林 5 10 ;2广西师 范大学生命科 学学院,广 西桂林 406 5 10 ) 404
c rmao r p y t i a e h o tg a h , i h p roma c iu d c r ma o r p y a d df rn i ls a n n oo i t . h o tg a h , h n l y rc r mao r p y h g e r n e l i h o t g a h n i e e t c n i g c lr f q f a mer y L e p n i e a p i d i d r e d i u t e t d e . y o e e w l b p l n wi e l s w t f rh rsu is l e i f h Ke wo d : lc p n ; p y i o h mia p o e is h so o ia f n t n ; e t ci n e h o o y d t r n t n y r s y o e e h sc c e c l r p r e ;p y il gc l u ci s x r t tc n l g ; e e mi ai t o a o o me h d tO
应用领域将会越来越广泛 。 关键词 : 番茄红素 ; 理化性质 ;生理功能 ; 提取工艺 ; 测定方法
中 图分 类 号 : S0 . T 2 2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8 6 (0 0 0 — 5 9 0 10 — 1 1 2 1 )6 0 8 — 5

番茄红素的药理研究和应用

番茄红素的药理研究和应用

番茄红素的药理研究和应用番茄红素(Lycopene)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

作为一种天然色素存在于自然界中,呈红色,因最早发现于番茄中而得名。

番茄红素是胡萝卜素的异构体,由于它没有β-胡萝卜素那样的β-芷香环结构,所以不具有维生素A原活性,因此以前人们认为它不具有生理活性,而未对其引起重视。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番茄红素逐渐成为国际上的功能食品成分和抗癌防癌研究中心的一个热点。

番茄红素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各种器官和组织中,研究发现,在植物中存在的番茄红素几乎都是反式的,而在动物体内存在的番茄红素则是以顺式异构体的存在占的比例较大。

一、番茄红素提取工艺的研究番茄红素是脂溶性色素,可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超临界CO2萃取法、HPLC法、酶法、微生物发酵法及直接粉碎法等提取工艺。

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产品质量较差,纯度低,有异味和溶剂残留。

而在诸多的有机溶剂中,选用氯仿作溶剂提取番茄红素效果最好,提取过程要注意温度的影响。

欧洲一专利采用95%的乙醇作溶剂,逆流法78℃浸提5小时,获得色素液,真空浓缩去溶剂后得粉状色素产品。

采用超临界CO2提取番茄皮中的番茄红素,研究人员考察了四个因素:萃取压力(7.5~30.0Mpa),温度(40~50℃),CO2流速(5~50kg/h),萃取时间(0.5~4.0h),得到最佳工艺(得率≥90%)为温度40~50℃,压力为15~20Mpa,流速为20kg/h,萃取1~2小时。

除了由番茄皮中超临界萃取番茄红素以外,还可采用藻类和真菌及酵母发酵制备番茄红素。

目前含番茄红素较高的有红色细菌,但还未能工业化生产,利用霉菌Blakesleacrispora的发酵可生产番茄红素,但需避免环化反应,加入一些杂环氮化物如嘧啶或烟碱可以抑制番茄红素的环化。

酶反应法主要是利用番茄皮自身酶反应来提取番茄红素,在碱性条件下使番茄皮中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反应,分解果胶和纤维素使得番茄红素的蛋白质复合物从细胞中溶出,所得色素为水分散性色素;HPLC法是一种较为方便的番茄红素提取法,一般是将所有的类胡萝卜素经过高压液相色谱柱而将番茄红素分离出来。

番茄红素实验报告

番茄红素实验报告

番茄红素实验报告1. 引言番茄是一种常见的蔬菜水果,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其中番茄红素是其主要色素成分之一。

番茄红素在许多植物和水果中都存在,具有抗氧化、抗癌等多种生理功能。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证明番茄中存在番茄红素,并通过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2. 实验原理番茄红素属于类胡萝卜素的一种,其分子结构中含有若干个双键,使其具有一定的共振特性,呈现出红色的吸光峰。

利用此特性,可以通过分光光度法对番茄红素进行测定。

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量溶液在特定波长下对光的吸收,来推测溶液中物质的浓度。

3. 实验步骤1. 将新鲜番茄取皮并剁碎,将番茄碎液放入砂浴加热器中加热20分钟,使其完全破裂释放番茄红素。

2. 过滤番茄碎液,去除残渣。

取得的番茄汁即为待测番茄红素溶液。

3. 使用分光光度计,设置波长为480nm,将番茄红素溶液置于比色皿中,放入分光光度计测量室,记录吸光度值。

4. 设立不同浓度的番茄红素标准溶液,并使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其吸光度值,制作标准曲线。

5.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待测番茄红素溶液的浓度。

4. 实验数据标准溶液浓度(mg/L) 吸光度0.5 0.1201 0.2402 0.4904 1.0106 1.4708 2.10010 2.700待测番茄红素溶液的吸光度为0.930。

5. 结果与讨论通过测量待测番茄红素溶液的吸光度,并参考标准曲线,可以得出其浓度为3.244 mg/L。

因此,在所使用的实验条件下,我们成功地定量测定了番茄红素的浓度。

同时,通过对比标准溶液和待测溶液的吸光度,还可以推测番茄红素在不同浓度下的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

然而,实验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

首先,番茄红素的提取效率可能会受番茄的成熟度、存储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实验中的操作技巧和器材精确度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多次重复实验并取平均值,同时使用优质的实验器材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6.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分离出番茄红素并测定了其浓度为3.244 mg/L。

番茄红素含量报告

番茄红素含量报告

番茄红素含量报告引言番茄(学名:Solanum lycopersicum)是一种常见的蔬果,其红色的外皮和独特的味道深受人们喜爱。

番茄中含有丰富的番茄红素,这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番茄红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和报告。

研究方法样品收集为了研究番茄红素的含量,我们选取了10个种类不同的番茄作为研究样本。

这些样本来自于当地的农田,并且在成熟的时候进行了采集。

样品处理在采集到番茄样本后,我们将其进行了处理以得到可测量的番茄红素。

处理方法如下:1.每个番茄样本被切成小块,并去掉番茄的皮;2.将切好的番茄块放入搅拌机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3.打开搅拌机,将番茄块搅拌至均匀状态,制成番茄汁;4.将番茄汁过滤,去除固体残渣,得到纯净的番茄汁。

番茄红素含量的测定为了测定番茄红素的含量,我们使用了分光光度计。

测定步骤如下:1.将纯净的番茄汁分装到玻璃试管中,每管约装满2/3;2.将试管放入分光光度计中,设定波长为450nm;3.记录各样本的吸光度值;4.根据标准曲线,将吸光度值转换为番茄红素的浓度。

结果与讨论通过上述测定方法,我们得到了不同番茄样本中番茄红素的含量。

下表展示了10个样本的番茄红素含量(单位:mg/100g):样本编号番茄红素含量1 8.52 9.23 7.84 6.95 7.36 8.17 9.68 6.59 7.710 8.9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同番茄样本中番茄红素的含量有所差异,最低的样本为6.5mg/100g,最高的样本为9.6mg/100g。

这说明了番茄红素的含量与番茄的品种或生长环境有一定关系。

番茄红素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可帮助人体抵抗自由基的损害。

它还被发现具有抗炎、抗癌和心血管保护等多种保健功效。

因此,食用富含番茄红素的番茄是维护健康的一种选择。

结论本研究报告对10个不同种类的番茄进行了番茄红素含量的测定。

结果表明,番茄红素的含量在不同番茄样本中有所差异。

番茄红素的提取研究1

番茄红素的提取研究1

番茄红素的提取研究1选题背景1.1 课题来源1.2 实验目的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及实验动手能力。

掌握设计性实验的研究方法。

1.3 实验意义番茄红素是一种重要的类胡萝卜素,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防癌、抗癌以及护肤等多种生理功能,是一种功能性的天然色素。

研究番茄红素的提取有助于我们能在最佳条件下提取,同样的量获得最大量的番茄红素。

目前,保健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保健食品市场的崛起使得传统的医药行业面临挑战,生病服药的概念正遭受到以预防疾病为主概念的冲击。

特别是当今人们更加注重天然植物的活性成分对疾病的预防作用,更注重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番茄红素作为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抗氧化剂正在不断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如果科学研究继续进一步支持番茄红素在抗癌、防癌方面的作用,番茄红素将会成为21世纪营养保健品市场令人瞩目的一员。

1.4 解决的问题及技术要求本实验采用有机试剂从番茄中提取番茄红素,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找最佳溶剂以及最佳的提取条件。

技术方面主要采用萃取、蒸馏来提取番茄红素。

1.5 国内外现状以及发展番茄红素(lycopene)是开链式的不饱和类胡萝卜素,在类胡萝卜素中的抗氧化性最强,并且具有消除自由基、促进细胞间的连接与传导、防癌抗癌等多种生理功能,其特有的功能与性质颇令人瞩目,以致引发了世界性的对番茄红素生产技术及应用开发的研究热潮。

欧共体很早以前就允许使用番茄红素,但由于其在各种植物体内含量均较低因而一直未能商业化生产。

90年代后番茄红素已成为国内外营养学、医学、食品学研究的焦点。

在2002年美国食品工艺学IFT年会上,番茄红素成为学术交流中世界食品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医学研究发现番茄红素具有优越的生理功能后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开发番茄红素的热潮,以色列率先开发研制番茄红素制品他们利用基因工程得到的高番茄红素含量的番茄,并用来提取番茄红素。

此后日本、俄罗斯、匈牙利等国家也纷纷开始了研究工作,并先后申请了专利技术。

番茄红素研究概况

番茄红素研究概况

番茄红素研究概况作者:高志勇来源:《中国瓜菜》2009年第03期摘要:番茄红素是开链式的类胡萝卜素,具有清除活性氧自由基、促进细胞间隙连接通讯、防癌抗癌等多种生理功能。

作为一种功能性天然色素,番茄红素被广泛地用于多种功能性食品。

文章主要介绍了番茄红素的研究历史、理化性质及生理功能。

对番茄红素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番茄红素;类胡萝卜素;生理功能;功能食品;癌番茄红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其主要来自于蔬菜和水果,特别是成熟期的番茄。

另外,还存在于西瓜、番木瓜、粉红色葡萄柚、秋橄榄等果蔬中,给它们提供了鲜艳的红色。

番茄红素尽管缺乏β-胡萝卜素所具有的维生素A原活性,但其清除活性氧自由基能力在类胡萝卜素中是较强的,并且具有预防癌症、心血管病等疾病发生的功能。

由于其愈来愈显示出重要的利用价值,对它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课题。

1番茄红素的研究历史番茄红素的研究历史较久,1875年,Millardet最早从番茄中获得番茄红素的粗提物。

命名为Solanornbin。

1903年,Schunde发现番茄中提取的这种色素的吸收光谱与胡萝卜素不同,因番茄的拉丁名为Sulanum Lycopersicum L.,将这种红色素命名为lyeopene。

1910年提出其分子式,1930年提出化学结构式,并于1932年得到证实。

此后很长时期对番茄红素少有研究,直到1974年,有人发现吃番茄可以减少某些癌症的发生,才再次引起了人们对番茄红素的重视。

1989年,Mascio发现番茄红素在所有类胡萝卜素中对单线态氧的淬灭速度最高;1991年,发现肝癌患者的肝脏中番茄红素含量较低:1994年,发现消化道癌症的发生与番茄红素的摄入有关。

随后对番茄红素功能的研究成为一大热点。

1995-2003年与番茄红素有关的报道有800篇之多,内容涉及番茄红素的吸收、运输及新陈代谢的动力学,番茄红素在组织和体液中的分布。

番茄红素淬灭活性氧。

番茄红素与癌症、心脏病及其他多种疾病的关系,番茄红素的提取、测定以及番茄红素产品的开发研究等。

番茄中番茄红素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番茄中番茄红素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番茄中番茄红素提取及稳定性研究番茄红素是一种强效的天然抗氧化剂,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衰老和降血脂等多种生理活性。

因此,番茄红素的提取与稳定性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首先,番茄红素的提取方法多种多样。

常见的提取方法有溶剂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微波辅助萃取法等。

其中,溶剂提取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将加工后的番茄果肉样品与有机溶剂如正己烷、醇类等进行浸泡或回流提取。

随后,通过差速离心、浓缩等步骤,得到含有番茄红素的提取物。

此外,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一种利用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较强的特性进行提取的方法。

超临界流体一般选用二氧化碳,在高压和高温的条件下与番茄样品接触,使番茄红素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中,最后通过降温或减压,将番茄红素分离出来。

微波辅助萃取法则是利用微波加热的特性,加速植物细胞壁的破裂,提高提取效率。

其次,番茄红素的稳定性研究主要围绕其光热稳定性和抗氧化稳定性展开。

光热稳定性研究发现,番茄红素在光的作用下会发生异构化、氧化和分解等反应。

因此,在番茄红素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光和加入光稳定剂以提高番茄红素的稳定性。

抗氧化稳定性研究发现,番茄红素容易受到氧气和自由基的攻击,导致其降解和失去活性。

因此,可以通过加入抗氧化剂、调节pH值、降低温度等方式来提高番茄红素的抗氧化稳定性。

此外,一些研究还探讨了改善番茄红素稳定性的新方法。

例如,利用纳米技术将番茄红素包裹在聚合物纳米粒子或脂质体中,可以提高番茄红素在水相中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

另外,一些研究还通过合成或提取番茄红素的结构类似物,来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活性。

总之,番茄红素的提取和稳定性研究在食品科学、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选择适当的提取方法和探索新的改善稳定性的方法,能够更好地应用番茄红素的生理活性和营养功能。

基因工程之番茄红素研究

基因工程之番茄红素研究

结果 转基因 植株果 实中的 番茄红 素含量 均明显 高于未 转基因 植株
异 ❸中运 用了 mRNA 反转录 扩增、 高效液 相色谱 法检测 ❶中运 用了 GUS检 测、RTPCR、 Northern 杂交检 测❷用 没有运 用
同 1. 转基因 番茄中 番茄红 素的得 含量均 高于未 转基因 植株 2. 使用的 导入基 因都是 番茄红 素β—环 化酶基 因(LYC-b)
【结果】 p2300-121-Lyc-1 干扰载体的转化 植株中,番茄红素含量最高达到13.84 μg/g, 较对照株平均增长量为3.82 μg/g。p2300121-Lyc-2 干扰载体转化的株中,番茄红素 最高含量为6.76 μg/g,较对照株平均增长 量为2.05 μg/g转基因植株中番茄红素的含 量普遍增加 【结论】利用反向调控的手段针对番茄红 素β/ε 环化酶基因实施干扰作用来提高植株 内番茄红素含量的是一条更为有效的途径
所获得 的5 株 转基因 番茄果 实的番 茄红素 测定都 比非转 基因番 茄果实 中番茄 红素高
❶❷❸ 中所使 用的菌 用的菌 株、质 粒各不 相同
3. 都是运 都是运 用RNAi 的原理 将番茄 红素β— 红素 环化酶 ( Lcy ) 基因沉 默来增 加番茄 红素的 含量 4. 都运用 了农杆 菌转化 法、 PCR检 检 测、 PCR扩 扩 增技术
克隆载体 pUCm-T 质粒 pCAMBIA 2301 和 pUBI (含 含 Ubiquitin 基因) 基因 表达载体 p2300-121 (含P35S含 gus-Tnos 串联系 列) 大肠杆菌 (Escherich ia coli) XL1、根 、 癌农杆菌 (Agrobact erium tumefacie ms)
番茄红 农杆菌 素β—环 转化法 化酶基 因(LYC-b) 抗性植 株的 GUS检 测 PCR检测 RT-PCR、 Northern 杂交检 测 PCR扩增

最新-小议番茄红素研究进展综述 精品

最新-小议番茄红素研究进展综述 精品

小议番茄红素研究进展综述本文首先综述了番茄红素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并且介绍了其分布、理化性质、化学结构以及生理功能,最后对番茄红素的用途作出了展望。

番茄红素,类胡萝卜素,癌症前言番茄红素是膳食中的一种天然类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人体内各组织器官也有较多分布。

由于番茄红素没有维生素的生物活性,所以其作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但近几年的研究发现,番茄红素有比其他类胡萝卜素更好的生物活性,并且是防病治病的重要功能因子,已成为目前国际上功能食品成分研究的一个热点[1]1、番茄红素的国内外研究历史1873年,最早从中分离得到深红色的番茄红素结晶。

1875年,从番茄中获得一种含有番茄红素的粗提物,当时命名为。

1913年,根据它对生长条件的影响,又把它命名为。

而1930年的名称中文即番茄红素一直沿用至今[2]。

11国外对番茄红素的研究现状1989年,发现番茄红素在所有类胡萝卜素中对单线态氧的猝灭速度最高;1991年,发现肝癌患者的肝脏中番茄红素含量较低;1994年,发现消化道癌的发生与番茄红素的摄入有关。

随后,对番茄红素的功能的研究成为一大热点。

1995年~2003年[3]与番茄红素有关的报道达800多篇,内容涉及番茄红素的吸收、运输及新陈代谢的动力学;番茄红素与癌症、心脏病及其他多种疾病的关系;番茄红素的提取、测定及番茄产品的开发研究等。

12国内对番茄红素的研究现状对番茄红素的研究在2000年以前鲜有报道,近三年骤然升温,出现了大量综述类文章,内容包括番茄红素的性质和提取方法;番茄红素及其研究进展;番茄红素的保健功能的研究现状;番茄红素生理活性的研究进展;番茄红素及其生产应用研究;番茄红素的生产工艺研究进展;番茄红素分离与分析的研究进展等。

2、番茄红素的分布、化学结构21番茄红素的分布211番茄红素在果蔬中的分布番茄红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窄,主要存在于番茄、西瓜、红色葡萄柚、木瓜及苦瓜籽、番石榴等食物。

番茄红素稳定性研究综述

番茄红素稳定性研究综述

57 番茄红素稳定性研究综述毛立科,高彦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摘 要:番茄红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能有效降低癌症、心血管病等疾病的发病率,是目前功能食品、药品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但番茄红素稳定性差,容易发生降解和异构化。

本文综述了热、光、氧气、添加剂等环境因素对番茄红素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对微胶囊技术提高番茄红素稳定性做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番茄红素;稳定性;微胶囊中图分类号:TS20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513(2008)02-0057-04Revi ew on the study of l ycopene stabilityM AO L i 2keGAO Yan 2x i a ng(College of Food Science &Nutriti onal Engineering,China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Abstract:Lycopene has very str ong anti 2oxidant ability,and can efficiently reduce the risk of many cancers,cardi ovas 2cular diseases,which makes lycopene well investigated .Due t o its highly unsaturated structure,lycopene is easily de 2graded and is omerized .This paper revie wed recent researches on the stability of lycopene t o heat,light,oxygen,and s ome additives .M icr oencap sulati on of lycopene t o i m p r ove lycopene stability was als o menti oned .Keywords:lycopene;stability;m icr oencap sulati on番茄红素(Lycopene )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广泛存在于番茄、西瓜、葡萄、胡萝卜等植物中。

番茄红素的论文

番茄红素的论文

番茄红素的全面认知院系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 08级食品科学与工程姓名杨洁晶学号 P081412880摘要番茄红素是人们膳食中的一种类胡萝卜素,主要来自番茄及番茄制品。

它不仅提供了鲜艳的红色,而且具有高效猝灭单线态氧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其抗氧化性在类胡萝卜素中最强。

近年来,人们逐渐发现食用番茄可以防止癌症,特别是前列腺癌、胃癌、皮肤癌等,而且多吃番茄还可以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目前国际上功能食品成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本文主要介绍番茄红素的分布、性质、提取、生理功能、研发现状及展望。

关键词番茄红素分布理化性质提取工艺生理功能研发现状展望1 番茄红素的分布近年来研究证实,番茄红素主要分布在番茄、西瓜、南瓜、李、柿、胡桃、桃、木瓜、芒果、石榴、葡萄、草莓等果实和萝卜、胡萝卜、芜菁、甘蓝等的根部。

番茄和番茄制品的番茄红素是类胡萝卜素的主要来源,也是人体血清中含量最高的。

人们从番茄中获得的番茄红素约占总摄入量的80%以上。

番茄红素在番茄中的含量随品种和成熟度的不同而不同。

一般来说,加工用番茄红素的含量是鲜食番茄的3.0~3.5倍,成熟度越高、番茄红素的含量越高。

我国新疆产加工用番茄的番茄红素含量很高,番茄果实中含量为400mg/100g以上,果皮中含量为20mg/100g,纤维素含量高的番茄渣中含42.3mg/100g。

番茄红素的前体物质是植物组织中的有色体,随成熟度增加,叶绿体向有色体转化,番茄红素的生物合成也随之加快。

番茄刚成熟时,果实内的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的含量达到最大值,完全成熟后含量最高。

2番茄红素的理化性质2. 1 番茄红素的稳定性由于番茄红素分子中有11 个共轭双键及2 个非共轭双键,使得番茄红素的稳定性比较差,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顺反异构化和氧化降解。

番茄红素对氧化反应比较敏感,其溶液经日光照射12 小时后,其中的番茄红素基本上损失殆尽。

溶液中的Fe3 + 和Cu2 + 会对番茄红素的光氧化反应起催化作用,而其它金属离子如K+ 、Mg2 + 、Ca2 + 、Zn2 + 等则对其影响不大,所以天然番茄红素在提取和应用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铁制和铜制容器。

番茄红素功能及研究进展

番茄红素功能及研究进展

番茄红素功能及研究进展番茄红素(1ycopene)是一种天然食用色素,在有效预防各种疾病防癌抗癌、抗衰老等方面,显示其多方面的生物学功能作用。

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食品添加剂委员会(JECFA)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A类营养素,并被5O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具有营养与着色双重作用的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领域。

标签:番茄红素;抗氧化作用;天然色素;抗癌效应1959年,美国医学专家(Ernster)首次报导番茄红素具有抗癌效应。

番茄红素所具有的优越生理功能和防癌、抗癌作用,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食品添加剂委员会(JECFA)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A类营养素,而成为二十一世纪保健制品的新宠,在医药保健、食品添加剂、化妆品、食用色素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番茄红素的功能1.1 抗癌作用血液中的番茄红素水平与前列腺癌、消化道癌(食管、胃、结肠、直肠)、宫颈癌、乳腺癌、胰腺癌、膀胱癌、皮肤癌的发生率呈负相关,尤其对前列腺癌的作用更为明显。

番茄红素脂溶性特性使其能靶向包裹肿瘤细胞,切断营养源、饿死肿瘤细胞、抑制扩散。

番茄红素的天然抗突变能力,能刺激淋巴细胞大量释放肿瘤抑制因子,诱导细胞间隙调控生长信号,促使恶变组织失去营养源而逐步萎缩、消失。

1.2 抗氧化、抗衰老作用类胡萝卜素的抗氧化作用包括猝灭单线态氧、消除自由基以及与其它氧化剂协同抗氧化作用等。

番茄红素也具有此生理功能,并且其猝灭单线态氧的能力最强,是目前抗氧化剂β-胡萝卜素的2~3倍,维生素E的100倍,番茄红素可以通过猝灭单线态氧预防脂类过氧化反应,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的损伤。

番茄红素也具有抗衰老作用。

Brady等对400例受试者进行调查指出,血浆中番茄红素的减少与衰老有关。

Snowden等发现血液中番茄红素含量可以预防老年功能性障碍疾病的发生,提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

有实验发现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及自控能力与血清中高水平番茄红素含量有关,老年人血浆番茄红素浓度明显低于中年人,且随年龄增加而降低。

实验方案(皂化法纯化番茄红素的研究)

实验方案(皂化法纯化番茄红素的研究)

皂化法纯化番茄红素的研究一.研究意义番茄红素是番茄和番茄产品中主要的类胡萝卜素,在人体内不能自合成,只能从食物中摄取,是人类饮食中重要的化合物。

番茄红素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番茄、西瓜、柿子、南瓜、灯笼大红辣椒、葡萄柚、番石榴等食物中,其中在番茄中含量最高。

番茄红素能消除过氧化自由基,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对预防癌症有显著效果,并具有活化免疫细胞的功能。

因此番茄红素是一种很有开发前途的功能性天然色素,在食品、化妆品以及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番茄红素的提取是国内外的一个研究热点,天然植物浸提番茄红素包括溶剂浸提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F、酶反应法、皂化法等。

超临界CO 萃取原料处理量小,生产成本高,难以工业化生产;酶法由于没有特别有效的酶,影响因素多,番茄红素含量低;而有机溶剂浸提是番茄红素工业化生产最常用的方法,虽然产品有溶剂残留,但经过脱溶和调配,就能获得合格产品。

本文对传统的番茄红素的提取过程进行改进,使用混合溶剂作浸提剂,并在提取前使用弱碱对番茄糊进行皂化的方法提高浸提速率和浸提量,并消除β一胡萝卜素对番茄红素测定的影响,可行性强。

研究了在不同的预处理、溶剂的选择、皂化工艺条件的选择、液料比、pH值等因素下的提取效果,确定了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种功能性天然色素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材料与仪器⑴材料番茄红素粗品、乙醇、正己烷、石油醚、丙酮、氯仿、乙酸乙酯、氢氧化钾(上海化学试剂厂):均为分析纯试剂。

⑵实验仪器数显恒温水浴锅(HH一2国华电器有限公司);循环水多用真空泵(SHB一3郑州杜甫仪器厂);上皿电子天平(FA1604上海精科天平);722光栅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仪器厂);紫外一可见连续扫描分光光谱仪(UV一2401PC,日本岛津公司)。

2.实验方法⑴最佳浸提溶剂的选择:用不同的溶剂浸提番茄红素,浸提液在450~520 nm范围内用722型分光光度计测吸光度,以确定最佳浸提溶剂。

国内外对番茄红素摄入量的安全性研究

国内外对番茄红素摄入量的安全性研究

国内外对番茄红素摄入量的安全性研究番茄红素是人类饮食中常见的类胡萝卜素,大量的动物和人体实验表明适当的补充番茄红素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视觉、皮肤、前列腺、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方面都有一定保护和抑制作用。

因而,番茄红素成为人类饮食中重要的营养补充剂之一。

随着番茄红素越来越普遍的出现在人类饮食中,其作为人体营养补充剂的安全性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

番茄红素的最高服用量究竟是多少呢?大量的服用番茄红素究竟有没有副作用呢?到目前为止,与番茄红素相关的文献著作有30多篇(表1)。

1998年,美国Rao和Agarwal博士进行临床实验,20名健康人每天食用150mg番茄红素,连续食用7天后,与实验前进行对比。

结果发现,实验后人体血清中的番茄红素含量明显增长2.4倍(约为793.8nmol/L),同时实验组人群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和异常状况。

2002年,Olmedilla等人通过对93名健康人摄入番茄红素实验进行跟踪调查。

实验组每天摄入番茄红素13.3mg,服用期为140天。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各项指标检查,结果发现实验组人群血清中番茄红素的浓度为实验前的2倍(约1200nmol/L),并且实验过程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和异常状况。

近年来,更多的国内外动物和人体实验在探讨番茄红素的安全性。

2004年,Matulka等通过番茄红素的动物实验安全性结果显示,番茄红素动物安全性摄入剂量高达4500mg/kg的,由于人体和动物的种群差异,对番茄红素的吸收和代谢都存在不同,所以不能直接推断为人体的番茄红素摄入量。

假设动物和人体的差异倍率为1000倍,可以估算出番茄红素的人体摄入量在270mg/天。

由表1发现,番茄红素人体安全性研究表明:番茄红素的服用剂量可高达75mg/天。

参考文献:Risk assessment for the carotenoids letein and lycopene, Andrew Shao, John N.Hathcock, 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 45(2006)289-298.。

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

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

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摘要:红素是一种功能性食用色素,具有优越的生理功能。

本文综述了番茄红素的来源分布、结构性质、生理功能及生物合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番茄高红素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番茄红素;来源分布;结构性质;生理功能;生物合成;研究现状;发展方向番茄红素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

它不仅是一种天然食用色素,而且在有效预防各种疾病、防癌抗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方面,显示其多方面的生物学功能作用,素有“藏在西红柿里的黄金”之美称。

作为一种用途广泛又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产品,其在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行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 番茄红素的来源分布番茄红素的研究历史较久。

1875年,Millardet最早从番茄中获得番茄红素的粗提物,命名为Solanornbin。

1903年,Schunde发现番茄中提取的这种色素的吸收光谱与胡萝卜素不同.因番茄的拉丁名为Sulanum Lycopersicum L.将这种红色素命名为lycopene。

1910年提出其分子式,1930年提出化学结构式.并于1932年得到证实。

此后很长时期对番茄红素少有研究.直到i974年.有人发现吃番茄可以减少某些癌症的发生,才再次引起了人们对番茄红素的重视[1]。

番茄红素不仅存在于番茄中,还存在于西瓜、南瓜、李子、柿子、胡椒果、桃、木瓜、芒果、番石榴、葡萄、葡萄柚、红莓、柑橘等果实中,是这些果实显红色的主要色素。

番茄红素在人体内主要分布于血液、肾上腺、肝脏、睾丸、前列腺、卵巢、乳腺、子宫、消化道等器官中[2]。

2 番茄红素的结构性质番茄红素(1ycopene)是一种脂溶性不饱和碳氢化合物,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分子式为C40H56,分子量为536.85,熔点为172~175℃[3]。

分子结构如图1所示。

它是由11个共轭双键及2个非共轭碳-碳双键构成的直链型烃类化合物。

由于没有β-胡萝卜素那样的β-芷香酮环结构.所以不具有维生素A原活性。

番茄红素报告

番茄红素报告

番茄红素报告
[格式:报告]
番茄红素报告
背景
番茄红素是一种天然营养素,存在于许多植物中,尤其是番茄。

近年来,番茄红素的健康功效引起了广泛关注,被认为具有抗氧化、防止癌症、降低心脏病风险等多种作用。

方法
为了探究番茄红素对人体的影响,我们开展了一项六个月的人
体试验。

共有50名健康成年人参加了本试验,他们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每天服用番茄红素补充物,另一组则服用安慰剂。

结果
在试验期结束时,我们对参与者进行了一系列检查和测试。

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番茄红素组的参与者:
1.血液中的抗氧化物质含量显著上升。

2.心血管指标得到改善,如血压下降、血脂水平降低。

3.身体免疫系统有所加强,如运动时身体的疲劳感减轻。

4.身体内的炎症水平也得到降低。

结论
本试验显示,长期服用番茄红素补充物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多个积极影响。

尽管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验证这些结果,并寻找合适的剂量和服用方式,但这项试验结果仍为人们提供了一些参考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番茄红素的研究精选.番茄红素的研究摘要:番茄红素是一种黄,红色类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作为一种功能性天然色素,番茄红素主要应用于食品添加剂、天然着色剂、化妆品等行业。

番茄红索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和抗癌、抗氧化、增强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生理功能,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番茄红素的应用领域将会越来越广泛。

关键词:番茄红素;理化性质;生理功能;提取工艺;测定方法番茄红素是一种黄/红色类胡萝卜素。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番茄红素作为一种功能性天然色素,具有淬灭活性氧、消除人体自由基、预防心脏病、减缓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多种癌症、保护心血管、抗老化、保护皮肤等生理功能。

近年来,番茄红素相关产品的开发已成为国际上功能性食品和新药研究的一个热点。

从世界范围来看。

番茄红素产品主要应用于食品添加剂、天然着色剂、化妆品等行业,其作为药品尚未面世,具体的医用价值还在研发当中。

1 番茄红素的理化性质番茄红素晶体为红色长针状,熔点为174℃.可燃,易溶于二硫化碳、氯仿、苯等,可溶于丙酮、乙醚、正己烷、石油醚等有机溶剂,难溶于甲醇、乙醇,不溶于水。

番茄红素在各种溶剂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样品纯度越高,溶解越困难。

番茄红素是多不饱和碳氢化合物,分子中有11个共扼及2个非共扼双键,因此番茄红素稳定性差,容易燃烧,易被氧化。

其损失主要是由于发生氧化、顺反式异构化和降解造成,氧、热、光会促使番茄红素顺反异构化和氧化降解,因此稳定性研究是番茄红素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

番茄红素性质十分活泼,光、氧气、金属离子等均会影响其稳定性,但耐热稳定性较好,对碱也比较稳定,盐酸却对其有较强的破坏作用。

番茄红素对光尤为敏感,尤其是对日光和紫外光,日光下0.5d,番茄红素基本损失。

紫外光下3d后番茄红素损失40%,研究发现.番茄红素的降解在热处理和光照环境中为一级反应;500℃时最初9h异构化为主要趋势,100—1500℃时降解为主要趋势。

而且降解速率随温度升高而提高。

2 番茄红素的生理功能2.1 抗氧化活性氧化作用是诱发疾病的重要原因。

组织内产生的氧自由基能和细胞内的DNA、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等重要的大分子反应,破坏它们的功能,引起一系列的疾病。

番茄红素能够接受不同电子激发态的能量,使单线态氧的能量转移到番茄红素中,生成基态氧分子和三重态番茄红素,从而淬灭单线态氧,还可以通过电子转移过程清除自由基,防止蛋白质和DNA受到氧化破坏。

预防疾病的发生。

番茄红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在类胡萝卜素中,番茄红素能有效淬灭单线态氧和清除过氧化氢等。

潘洪志等研究发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而丙二醛(MDA)显著降低,说明番茄红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

研究表明,番茄红素可以明显缩小脑梗死范围,改善神经症状,明显升高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降低MDA含量。

番茄红素可以提高机体抗氧化酶活力,降低脂质过氧化,从而拮抗四氯化碳引起的氧化损伤,对大鼠急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2 抗癌活性番茄红素能抑制许多癌细胞增殖。

研究发现番茄红素可以强烈抑制子宫癌、乳腺癌和肺癌癌细胞增殖。

而且番茄红素可以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

番茄红素可通过影响乳腺癌、肺癌和子宫癌细胞周期中G1到S转化阶段来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

以骨髓白血病细胞系HL-60为试材,对许多分化促进剂和增殖抑制剂进行了研究,发现HL-60细胞的生长速度随着番茄红素浓度的提高而降低,这种降低总伴随着细胞生命周期中G0/G1周期的抑制。

番茄红素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和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时间,增强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活力,提高NK细胞杀伤活性。

番茄红素在体外培养下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血清中番茄红素含量与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呈负相关。

此外,血液中番茄红素的浓度与前列腺癌、食道癌、胰腺癌、胃肠癌、乳腺癌、皮肤癌、膀胱癌等的发病率呈负相关,尤其在预防前列腺癌方面效果显著。

2.3 增强免疫活性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自身的免疫力下降有关,番茄红素能保护吞噬细胞免受自身的氧化损伤。

番茄红素与机体免疫系统的相关研究相对开展较晚在细胞模型中发现番茄红素对T 淋巴细胞转化有促进作用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番茄红素保护了T 淋巴细胞的D N A 避免了增殖过程中D N A 复制时可能发生的损伤另一方面可能是番茄红素促进了淋巴细胞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活化细胞最终表现对T 淋巴细胞转化起到促进作用,刺激效应T细胞功能,具有延缓衰老和降低疾病发生的作用。

通过分泌细胞活化因子活化细胞,最终表现为对吞噬能力及淋巴细胞转化的促进,增强免疫功能。

2.4 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活性发现番茄红素能阻止DNA和脂蛋白氧化,从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还可以阻止LDL胆固醇氧化产物形成,防止冠心病的发生。

血清番茄红素水平与主动脉钙化呈负相关。

高番茄红素水平可降低急性心梗死亡率,番茄红素对兔主动脉脂质过氧化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且能降低甘油三酯,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减轻高脂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番茄红素还可使胆固醇合成减少,细胞中LDL的降解增加,从而减少心肌梗死的危险性。

2.5 其他活性在离体条件下.番茄红素能促进巨噬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抑制胆固醇合成。

并且番茄红素除了具有防癌抗癌的生理功能外。

还具有减轻皮肤受紫外线损伤的作用。

血浆中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水平和白内障的关系,发现血浆中番茄红素含量较低的人患白内障的可能性比正常人高2倍,而与其他类型的类胡萝卜素(玉米黄质和叶黄素等)及维生素E无关。

番茄红素可预防氧自由基引发的视网膜黄斑病变,对视网膜色斑退化引起的视力下降和失明可能有保护作用。

3 番茄红素的提取工艺随着番茄红素生物学功能的开发与应用番茄红素的制备技术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目前番茄红素可通过化学合成植物萃取和微生物发酵三种方法来获得其中植物萃取法又包括直接粉碎有机溶剂提取酶反应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方法。

3.1 有机溶剂浸提法番茄红素为脂溶性物质,可用正己烷、丙酮、氯仿、乙酸乙酯、石油醚等作为浸提溶剂,氯仿浸提效果较好,但毒性很大,而以乙酸乙酯作浸提剂可以获得很高的浸提率。

番茄红素的浸提工艺是:番茄果皮先干燥,然后有机溶剂浸提,取滤液,过滤,滤液真空浓缩,滤渣经过二次浸提,真空浓缩,精制包装。

3.2 酶反应法酶反应法是利用番茄皮自身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反应提取番茄红素的方法。

其提取工艺是:(1)番茄(或番茄加工副产物)经打浆粉碎后,加碱调节pH值至7.5-9.0;(2)45~60℃加热搅拌5h左右;(3)过滤除去表皮、种子和纤维等残渣,得提取液;(4)加酸调节提取液至弱酸性(pH4.0-4.5),以类胡萝卜素凝聚沉淀,经虹吸除去上部浑浊液,得含类胡萝卜素沉淀;(5)调节沉淀的pH值后真空浓缩,然后加酸或食盐保存。

3.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临界流体是物质的一种特殊相,具有良好的溶剂性质,广泛应用于有机物萃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食品工业新兴的一项萃取、分离和纯化技术。

即利用超临界流体作萃取剂,从液体或固体物料中萃取、分离和纯化物料。

其技术原理是利用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与其密度的关系,即利用压力和温度对超临界流体溶解能力的影响而进行的。

3.4 微波提取法微波是一种频率在300 MHz~300 GHz之间的电磁波。

具有波动性、高频性、热特性和非热特性四大基本特征。

微波的热效应是基于物质的介电性质和物质的内部不同电荷极化不具备跟上交变电场的能力来实现的。

与传统的索氏提取相比,微波法提取的最大优点是提取时间大大缩短.且提取率较高;而与超临界CO:萃取相比,具有成本低、投资少、提取效率高等优点。

3.5 超声波提取法为了加快浸提速度。

实践中常采用超声波提取法。

超声波可以加速番茄红素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减少番茄红素在空气和日光中暴露的时间,但对于超声波是否会对番茄红素本身造成影响,是否会加速番茄红素氧化降解以及导致其顺反异构化反应等,尚不是很清楚。

4 番茄红素的测定方法4.1 纸色谱法此法操作简单易行。

成本低廉,可迅速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

其中,选择适宜的展开剂是关键。

如果没有标准品,可将分离出的各个组分洗脱,洗脱液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进行扫描。

根据最大吸收峰的位置确定样品组成。

4.2 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应用广泛,常用的薄层色谱固定相为硅胶、氧化铝和聚酰胺等。

番茄红素为亲脂性物质,要用极性较低的展开剂展开。

如氯仿、丙酮、石油醚、乙酸乙酯等。

可用2.8%硝酸银-甲醇溶液进行显色,斑点颜色在甲醇挥发后会有变化,以此可以区别。

遇上番茄红素掰值过大不能用正相色谱分离时,可采用反相系统,即用亲脂溶剂(石蜡油、煤油、硅酮油、橡胶等)浸泡层析板.用含水的醇或与此极性相近的溶剂作为展开剂。

新疆农业大学张晓敏以番茄红素标准品作对照。

用硅胶G作薄层层析,用V(石油醚):V(丙酮)为19:1、9:1、4:1做一维多次展开获得了较好的分离效果。

4.3 高效液相色谱法此法因具有高效、样品用量少等特点.应用已较为成熟和广泛,只是番茄红素属于亲脂性物质。

实际检测中工作人员常用反相液相色谱进行测定。

固定相一般为C18键合硅胶。

国外也有用C30键合硅胶作为固定相的报道,一般以甲醇一水为流动相。

此法要求有番茄红素标准品作为对照.但番茄红素标准品极难保存,价格昂贵,日常使用难度大。

4.4 差示扫描量热法差示扫描量热法是法定的药物纯度测试手段之一,可以快速、方便、准确地测定高纯度化工、医药产品。

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纯度是以范特霍夫熔点下降理论为基础,根据熔点的下降来确定杂质的含量。

此法样品用量少,分析速度快,样品制备过程中无需分离样品中的杂质.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准确度.但对样品的纯度要求较高,纯度必须在98%以上.这大大限制了此法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1]刘仲齐,薛俊,金风媚.番茄红素作用机理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4(3):4-6.[2] 徐艳钢, 喻宜洋. 番茄红素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J]. 现代预防医学, 2004, 31(5):527-529.[3] 魏来, 赵春景. 番茄红素抗氧化和调节血脂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 2003, 13(10): 21-23.[4]张艳春,万丽葵,潘洪志.番茄红素对小鼠移植性肿瘤的抑制作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3):265—266.[5]潘洪志,姜秀梅,万丽葵,那立欣,王军.番茄红素对荷瘤小鼠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卫生研究,2004,33(4):456-457.[6] 袁暾, 魏大鹏, 廖林川, 等. 营养卫生番茄红素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体外实验研究[J]. 食品科学,2003,24(4):133-136.[7] 左爱仁, 范青生, 等. 天然番茄红素超临界CO2萃取和定量的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3,9(5).361-364.[8]张卫强,邓宇.微波辐射萃取番茄红素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2,23(5):36-37.[9]祝曙华,胡晓静,李远志,段翰英,黄苇.番茄红素的性质及提取方法[J].农牧产品开发,2001(5):14—15.[10]吴定,路桂红.番茄红素提取工艺及性质研究[J].食品科技,2002(10):37—39.[11]徐艳钢, 喻宜洋. 番茄红素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J]. 现代预防医学, 2004, 31(5):527-529.[12]韩美清, 赵致. 番茄红素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3, 22(5): 456-461.[13]张晓敏.番茄皮中番茄红素的提取及性质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6.367-368.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