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三次产业比重为 07395598

合集下载

2000-2016年全国各地区第三产业占比

2000-2016年全国各地区第三产业占比

2005年 2006年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41.3 41.8 69.6 71.9 41.5 40.3 33.32 33.91 37.5 37.2 39.5 39.1 41 40.8 39.1 39.5 33.7 33.7 51.6 52.1 35.6 36.4 40 40.2 39.96 39.1 38.9 39.9 34.7 33.4 32.3 32.8 30.8 31 40.7 40.8 43.7 42 42.9 42.7 39.2 38.7 41.6 41.4 41.5 42.2 38.4 38.2 39.9 40 39.5 38.5 37.8 36 40.7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9.53 39.3 38.4 42.3 40.6 35.7 34.7
2007年 2008年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42.9 42.8 73.5 75.4 40.54 37.94 33.75 32.89 36.9 37.2 38.4 37.8 40.2 38.1 38.7 38.0247 35.1 34.9 54.6 56 37.4 38.4 40.7 41.0071 37.9 36.54 40.8 40.2 33 33.7 33.5 33.5 31.2 29.6 42.1 40.5 40.7 40.1 43.3 42.9275 37 36 42.9 43.6 43 45.5 36.8 36.2 41.8 41.3044 39.1 39.1 34.9 32.921 38.35 38.97 37 34.9 39.8 39.4 35.6 33.9146
2017年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2001年 2002年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41.2 42.2 67 69.1 47.58 47.5 34.56 35.72 43.9 42.1 40.8 41.8 40.7 41.4 36.5 36.7 34.8 36.3 52.4 52.9 36.5 36.7 38.6 40.3 37.92 34.9 39.7 39.5 40.6 39.6 35.7 36 32.3 32.8 41.6 42.6 41.6 42.9 40.4 41 40.9 42.6 42.9 42.2 42.5 42.9 40.5 41.1 36 36.2 35.9 36.3 40.1 39.6 40.82 41.79 43.4 43.7 45 45.4 38.2 38.9

2007全国工业数据

2007全国工业数据

007年)


资 总
产 计
流动资产 合 计
流动资产 年平均余额
增加值
117048.40
353037.37
163259.62
152021.72
4696.33 6450.83 928.78 973.32 517.24 3.27 4642.45 1861.56 1883.66 2918.82 4913.92 2265.11 1480.39 1030.29
所 有 者 权 益
主营业务 收 入
主营业务 成 本
主营业务 税金及附加
149876.15
399717.06
334598.64
4772.08
5386.79 6094.99 1026.37 944.49 479.31 1.46 3800.77 2084.47 2289.51 2835.87 5476.68 2041.67 1149.23 957.23
13.62 31.02 10.75 7.16 416.36 154.95 38.56 10.61 19.39 33.62 116.82 191.34 124.30
3080.69 5999.66 4073.78 9335.86 6420.59 9290.50
11100.92 17837.30 10265.54 26637.10 23213.79 39014.14
7537 184 2899 2183 3004 24 18140 6644 4422 150 27914 14770 7452 7852
9201.83 8300.05 2130.61 2288.75 1365.63 10.97 17496.08 6070.96 5082.34 3776.23 18733.31 7600.38 5153.49 3520.54

2007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增长11.4%。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7%,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9.2%,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1%,下降0.3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三季度增长11.5%,四季度增长11.2%。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3%。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9%。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2%,生活资料价格上涨2.8%。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4%。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8.5%。

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7.6%,其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8.2%,二手住宅价格上涨7.4%;房屋租赁价格上涨2.6%。

表1 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单位:%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9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90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9350万人,净增加1040万人,新增加1204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528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619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7.3046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6.9%。

全年税收收入49449亿元(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比上年增加11813亿元,增长31.4%。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55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59万公顷,增加7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094万公顷,减少60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67万公顷,增加10万公顷。

绵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绵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绵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绵阳市委、市政府动员和组织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三大要务”,全面落实“五个加快推进”,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加速发展。

2007年,全市实现GDP6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4.6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01.8亿元,增长22.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7.1亿元,增长10.3%。

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为21.5:44.8:33.7。

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加快。

2007年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涪城区2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游仙区61.7亿元,增长15%;三台87.2亿元,增长12.1%;盐亭39亿元,增长11.7%;安县50.7亿元,增长14.3%;梓潼29.2亿元,增长12.2%;北川13.2亿元,增长15.3%;平武16.3亿元,增长14.6%;江油138.4亿元,增长15.4%。

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007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16.7亿元,增长19.8%,占GDP的比重为47%,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2.5%,拉动GDP增长8.9个百分点。

物价涨幅较大。

在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下,全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5.8%。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5%,粮食价格上涨5.0%,猪肉价格上涨51.7%,油脂价格上涨29.1%;居住类价格上涨4.8%。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4%。

企业预期经营形势向好。

2007年全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2.1点,上升8.5点;企业景气指数为150.7点,上升10.3点,预示全市经济也将保持稳中趋好的上行趋势。

科技城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2007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意见》,成立了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领导小组,赋予科技城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成功组建科技城党工委、管委会,科技城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2007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南省统计局2007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推进“两大跨越”和“两大建设”,国民经济呈现效益显著、结构优化、速度较快、运行平稳的良好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中原崛起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15058.07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65.91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8280.25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4411.91亿元,增长13.9%。

人均生产总值16060元,增长14.5%。

三次产业结构为15.7:55.0:29.3,二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88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5.8%提高到59%。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涨幅较上年扩大4.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4.8%,拉动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4个百分点,占全部涨价因素的81.5%。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4.4%。

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5.2%。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涨6.4%。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水平上涨4.6%。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涨6.1%。

表1: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末从业人员5759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40.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8.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20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8万人,比上年增长20.6%。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61.46亿元,比上年增长27.0%,其中:税收收入624.52亿元,增长32.6%,税收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2.5%,较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68.37亿元,增长29.7%,其中:教育支出增长42.3%,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33.5%,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32.8%。

天天向上每日一练之4-11参考答案

天天向上每日一练之4-11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由表格可查找出,2008年7月城市商品价格中,食品价格比上年同月上涨了15%,燃料上涨了22%。

日用品上涨了3.9%,金银珠宝上涨了24%,所以选D。

2.【答案】A。

解析∶由表格可查找出,2008年7月城市跟农村商品价格涨幅相差最小的是化妆品,相差100.7-100.6=0.1个百分点。

3.【答案】B。

解析∶只需看价格指数大于100的有几种即可。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2008年7月农村各类商品零售价格与上年同月相比上涨的有12种。

4.【答案】A。

解析∶2008年7月比上年同月相比,全国燃料价格上涨了24.5%,城市食品上涨了15%,农村体育娱乐用品上涨了0.4%,全国书报杂志及电子出版物上涨了1.1%,所以选A。

5.【答案】C。

解析∶此表格只给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价格,所以无法对饮料和烟酒的价格进行比较,A项错误;在商品零售价格计算中各类商品的权数和价格没有给出,则无法估计哪种商品对商品零售价格整体上涨的贡献最大,B项错误;城市体育娱乐用品的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而农村上升了,C项正确;城市各类商品价格中,涨幅与全国商品零售价格平均涨幅最接近的是饮料、烟酒和日用品,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8247亿元,增长26.4%.则2006年前三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是78247÷(1+26.4%)=61904亿元。

7.【答案】D。

解析∶由资料可看出,2007年前三季度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同比增长13.7%,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同比增长24.9%,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0.3%,有色金属矿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1.2%。

所以选D。

8.【答案】B。

解析∶2007年前三季度,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938亿元、34522亿元和427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1%、29.3%和24.0%。

A项错误∶第一产业投资增长额为938—938÷(1+41.1%)=272.7亿元,第二产业增长额为34522-34522÷(1+29.3%)=7822.8亿元,第三产业增长额为42’787—42787÷(1+24.0%)=828l亿元,B项正确;第一、第二产业的投资总值为938+34522=35460亿元,小于第三产业的投资额,C项错误。

2007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湖南省统计局【发布日期】2008.03.17【实施日期】2008.03.1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7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湖南省统计局 2008年3月17日)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着力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作,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湖南,全省经济发展加快,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民生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谱写了富民强省的崭新篇章。

一、综合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达到9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4%,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最高增幅。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1.45亿元,增长 4.6%;第二产业增加值3901.16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3632.39亿元,增长14.4%。

2003-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4405元,比2000年增长109%,翻了一番。

财政总收入跨过千亿元大关。

据快报统计,全省财政总收入1119.31亿元,比上年增长25.2%。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3.18亿元,增长26.2%。

企业效益明显提高。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59.56亿元,比上年增长70.1%,加快26个百分点。

推进新型工业化成效显著。

在全省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6∶41.6∶40.8调整为17.6∶42.7∶39.7。

由于新型工业化有力推进,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推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也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加快4.2个百分点。

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株洲2007统计公报

株洲2007统计公报

2007年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株洲市统计局2007年全市上下紧扣“推进跨越发展、构建和谐株洲”工作主题,突出四大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

全市呈现出经济稳健快速增长、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居民生活不断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总体特征是“又好又快又稳”。

一、综合国民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48.7亿元,增长14.9%,比上年加快2.6个百分点,为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幅。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96.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55.8亿元,分别增长5.5%、17.8%和14.1%。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首次突破20000元大关,达到20257元,比上年增加3731元。

全市GDP总量从2002年的344亿元,连续跨越400亿、500亿、600亿和700亿元四个台阶,5年GDP年均增长12.6%。

在全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列第56位。

图1:2003年-2007年GDP总量及增幅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7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5:51.5:36.0调整为12.9:52.9:34.2(按现价GDP计算),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和新型工业化的有力推进,一、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上升了0.4和1.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5.2%,提高26.4个百分点。

城乡经济结构比为0.94:1,城市经济占株洲市经济比重为48.5%,提高1.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9%,提高0.31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快速发展。

2007年,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402.6亿元,增长15.8%,比GDP增幅快0.9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08.4亿元,增长34.9%;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167.2亿元,增长57.2%;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02.9亿元,增长19.9%。

年末有个体私营经济90133户,从业人员24万人。

2007年1-11月郴州经济运行简况.

2007年1-11月郴州经济运行简况.

2007年1-11月郴州经济运行简况1-11月,全市经济运行呈现出恢复性增长逐步加快、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的向好态势。

一、工业生产加快发展。

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87.9亿元,同比增长17.1%,增幅比上年同期高9.3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呈现四大特点:一是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

1-11月,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64.7亿元,同比增长18.4%,增幅比轻工业快9.2个百分点;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3.2亿元,同比增长9.2%。

二是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引领增长。

1-11月,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20.0亿元,同比增长47.3%,比全部规模工业增速快30.2个百分点。

三是优势产业支撑作用明显。

1-11月,全市六大优势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3.0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86.7%;同比增长17.9%,比全部规模工业增速快0.8个百分点。

其中,有色金属产业增长12.3%;能源产业增长26.1%;建材产业增长29.3%;食品医药产业增长3.3%;电子信息产业增长49.7%;化工机械产业增长36.0%。

四是园区主平台作用显著。

园区规模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4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8.8%;同比增长17.6%,比全部规模工业增速快0.5个百分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

1-11月,全市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9.3亿元,同比增长22.2%,增幅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

其主要特点:一是内资企业投资增速较快。

1-11月,内资企业完成投资137.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5.3%,增幅高于城镇以上投资13.1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分别完成投资3.3亿元和16.8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20.6%和27.9%。

二是技改投资增速较快。

1-11月,全市技改投资完成65.5亿元,同比增长80.6%,增幅比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高58.4个百分点。

三是第一产业投资增长快于第二、第三产业。

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抢抓新机遇、建设新唐山”为主题,紧紧围绕“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构建和谐唐山”两大任务,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总量与速度、结构、效益、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开创了唐山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一、综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79.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6.08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1595.55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897.51亿元,增长16.2%。

非农产业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

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由上年的10.8:58.0:31.2调整为10.3:57.4:32.3。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37734元,比上年增长13.9%。

物价呈现结构性上涨,食品价格涨幅较大。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3%,涨幅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4.0%,农村上涨5.2%。

在统计的八大类价格中,食品类上涨11.7%、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6%、衣着类下降1.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4%、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2%、居住类上涨4.2%,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下降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8%。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3.3%,涨幅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2%,涨幅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7.8%,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0%,生活资料价格上涨4.7%。

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07.31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32.23万人,比上年减少2.54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53.65万人,增加7.96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21.43万人,增加2.45万人。

2007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

2007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

2007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五大建设”和“五个更加”战略目标,突出科学发展,突出和谐建设,突出改善民生,积极推进改革开放步伐,大力倡导自主创新创业,切实提升经济发展活力,着力推动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质量提高、结构改善、效益优化、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的良性运行态势。

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综合实力稳步攀升,产业结构持续改善。

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下同)15.6%。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3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122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695亿元,增长16.0%。

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结构为3.4∶59.6∶37,其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0.4个、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全市按常住人口、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43674元和52805元,按现行汇率折算分别超过5800美元和7000美元。

在经济总量扩大、结构改善的同时,我市宏观经济效益继续向好,财政收入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全年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8亿元,比上年增长3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继续提高,由上年的7.6%提高到8.4%。

财政的公共服务能力有所增强,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以及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稳步加大,全年一般预算财政支出150.7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3亿元,比上年增长37.6%;教育支出24.5亿元,比上年增长34.6%。

【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现代农业初具雏形。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6.8亿元,比上年增长7.1%。

国家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模拟试卷177_真题无答案-交互

国家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模拟试卷177_真题无答案-交互

国家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模拟试卷177(总分70, 做题时间90分钟)资料分析每题所给出的图、表或一段文字均有5个问题要你回答。

你应根据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和判断处理。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5年中非贸易额为396.9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非洲出口186.5亿美元,自非洲进口210.4亿美元。

2006年中非贸易额为554.9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非洲出口266.9亿美元,自非洲进口288亿美元。

2007年中国与非洲双边贸易总额首次突破700亿美元,达到735.7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非洲出口372.9亿美元,自非洲进口362.8亿美元,全年对非洲实现贸易顺差10.1亿美元。

2008年中国与非洲贸易额首次迈上千亿美元的新台阶,达到1068.4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非洲出E1508.4亿美元,自非洲进口560.0亿美元。

2009年中国与非洲贸易额为910.7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非洲出口477.4亿美元,自非洲进口433.3亿美元。

SSS_SINGLE_SEL1.2001—2009年间,中国对非洲贸易逆差的年份有几个?( )A 4B 5C 6D 7SSS_SINGLE_SEL2.以下哪一年中非贸易总额的同比增量最高?( )A 2006年B 2007年C 2008年D 2009年SSS_SINGLE_SEL3.2009年中国对非洲贸易顺差比2007年高多少亿美元?( )A 34B 38C 43D 48SSS_SINGLE_SEL4.2008年我国自非洲进口额的同比增速比对非洲出口额的同比增速( )。

A 低6个百分点B 低18个百分点C 高6个百分点D 高18个百分点SSS_SINGLE_SEL5.根据以上资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2000—2008年,中国自非洲进口额呈逐年增长态势B 2000—2006年,中国与非洲双边贸易总额均低于700亿美元C 2002年,中国对非洲贸易顺差为2000—2009年间最大D 2001—2009年,中国与非洲双边贸易总额保持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0905人次,比上年增长21.8%。其中,外国人8472人次,比上年增长8.4%。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07.7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0%。全年旅游总收入18.6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旅游外汇收入413.6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0.5%。全市共有涉外星级饭店41家,客房出租率59.2%。
八、 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29.35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06亿元,增长18.6%。其中,税收收入7.92亿元,增长27.6%。税收收入中,增值税1.80亿元,增长44.9%;营业税2.23亿元,增长13.7%;企业所得税0.60亿元,增长72.5%;个人所得税0.31亿元,增长21.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合计38.66亿元,增长32.8%。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4.95亿元,增长39.2%;教育支出7.63亿元,增长42.0%;科学技术支出0.42亿元,增长8.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96亿元,增长28.1%。
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92752万元,增长29.7%。其中,财险保费收入16241万元,增长26.9%;寿险保费收入76511万元,增长30.3%。保险赔付支出42540万元,增长44.9%。其中,财险赔付支出9993万元,增长16.0%;寿险赔付支出32547万元,增长56.8%。
九、 教育和科学技术
9.3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382.45
15.7
包装机械

277
-45.1
1-11月,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4.6,比上年提高45.19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9.07亿元,增长25.7%;实现利税30.31亿元,增长2.36倍,其中利润13.41亿元,和上年相比扭亏增盈17.08亿元。在全市利税总额中,地方企业实现利税20.87亿元,增长43.9%;实现利润12.16亿元,增长61.2%。亏损企业亏损额0.85亿元,增长1.0%。

2007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统计局•【公布日期】2008.02.27•【字号】•【施行日期】2008.02.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07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黑龙江省统计局2008年2月27日)2007年,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国民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圆满完成了预期,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和谐龙江建设成效显著。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在高平台运行。

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07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2.5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3779.5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2405.2亿元,增长11.2%。

三次产业构成为12.6:53.4:34.0。

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64.5%和31.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510 元,增长12.0%。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5.4%,涨幅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和农村均上涨5.4%。

分八大类别看,表现为“七升一降”:食品价格上涨13.7%(其中粮食价格上涨5.0%、鲜蛋上涨27.7%、肉禽及其制品上涨37.0%、油脂上涨41.2%)、居住上涨4.6%、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上涨2.2%、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2.0%、烟酒及用品上涨1.1%、交通和通信上涨0.9%、衣着上涨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2.1%。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9.4%,涨幅提高7.5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3%,涨幅下降4.6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0%,涨幅下降0.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4.5%,涨幅提高2.4个百分点。

株洲2007统计公报

株洲2007统计公报

2007年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株洲市统计局2007年全市上下紧扣“推进跨越发展、构建和谐株洲”工作主题,突出四大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

全市呈现出经济稳健快速增长、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居民生活不断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总体特征是“又好又快又稳”。

一、综合国民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48.7亿元,增长14.9%,比上年加快2.6个百分点,为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幅。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96.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55.8亿元,分别增长5.5%、17.8%和14.1%。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首次突破20000元大关,达到20257元,比上年增加3731元。

全市GDP总量从2002年的344亿元,连续跨越400亿、500亿、600亿和700亿元四个台阶,5年GDP年均增长12.6%。

在全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列第56位。

图1:2003年-2007年GDP总量及增幅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7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5:51.5:36.0调整为12.9:52.9:34.2(按现价GDP计算),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和新型工业化的有力推进,一、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上升了0.4和1.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5.2%,提高26.4个百分点。

城乡经济结构比为0.94:1,城市经济占株洲市经济比重为48.5%,提高1.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9%,提高0.31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快速发展。

2007年,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402.6亿元,增长15.8%,比GDP增幅快0.9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08.4亿元,增长34.9%;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167.2亿元,增长57.2%;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02.9亿元,增长19.9%。

年末有个体私营经济90133户,从业人员24万人。

2007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2008年03月19日[字体:大中小]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着力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作,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湖南,全省经济发展加快,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民生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谱写了富民强省的崭新篇章。

一、综合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达到9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4%,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最高增幅。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1.45亿元,增长 4.6%;第二产业增加值3901.16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3632.39亿元,增长14.4%。

2003—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4405元,比2000年增长109%,翻了一番。

财政总收入跨过千亿元大关。

据快报统计,全省财政总收入1119.31亿元,比上年增长25.2%。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3.18亿元,增长26.2%。

企业效益明显提高。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59.56亿元,比上年增长70.1%,加快26个百分点。

推进新型工业化成效显著。

在全省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6∶41.6∶40.8调整为17.6∶42.7∶39.7。

由于新型工业化有力推进,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推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也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加快4.2个百分点。

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省级及以上园区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9.1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完成年度目标,比上年有明显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