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基础知识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地质学基础知识培训教程(完整版)

地质学基础知识培训教程(完整版)

***史简展发学质地*** 。证保的作工业专本好做来将是�石基的厦大识知 业专关相各筑构是识知质地础基好学�此因。展发的学质地着动推�容内的学质地了富丰又 �果成究研的科学关相各 。性靠可和性确准的果成证保 �行进利顺作工证保能才 �法方学质地 握掌�维思质地会学�识知学质地的实扎备具须必都�家学质地文水及程工是还�者作工质 地气、油、煤、者作工探物是论无。提前和础基究研的们它是学质地�等程工矿采、程工藏 气、油、质地文水、程工土岩、探勘理物球地如诸�言而科学各的关相学质地与于对 系关的科学关相他其与学质地、四 知真出践实�4 。局结和展发的物事类同上史历质地 论推去再�律规其结总�手入程过质地的行 进在正前眼究研从�则原的”古论今将“ 则原的析分史历和比类实现用运�3 法方维思的证辩握掌�2 念观空时的件事质地识认立建�1 题问个几的意注应学质地习学�二� 显明异差域区�4
3
不 值论 理 与值 力 重测 实 使 因原 等 异 差构 结及 以 匀 均不 度 密质 物 球地 和 伏起 面 地于 由 。� s/mc13 少减 g�mk1 高升每�小减而高增的度高拔海随 2 g� s/g7712.389=g 极两� s/mc8130.879=g 道赤�大增而大增的值度纬随力重的面表球地 2 2 。力合的�力分面地直垂�力心离转自球地与力引心地受所处该是力重的处某上球地 力重的球地、二 。的匀均不是且并�大增而加 增度深随度密的球地�。度密均平于大应度密质物分部大部内球地�论推而因� mc/g58.2 3 为度密岩武玄, mc/g76.2 为度密岩岗花, mc/g6.2 为度密均平岩灰、页、砂�。 mc/g615.5 3 3 3 为 度 密 均 平 的 球 地 � gk 01 × 2749.5 为 量 质 的 球 地 出 算 计 律 定 力 引 有 万 顿 牛 据 根 度密和量质的球地、一

地质学基础 全套讲义

地质学基础 全套讲义

《地质学基础》讲义前言一、课程介绍1、课程性质地质学基础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程。

本课程对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具有重大作用,能够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地球观和世界观,初步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其他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目的任务(1)目的:使学生对地质学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逐步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的思维方法,为进一步学好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任务:学习和掌握地质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内容、意义及相互关系,从地球的组成、演化与各种地质作用的性质、特点、过程和结果入手,掌握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概念和术语、重要理论及地质思维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学生在低年级最先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城乡规划综合实习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的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土地资源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要求1、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及研究方法;现代地质学发展的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不同圈层的特点;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地壳类型及其特点;软流圈和岩石圈的特点;地质作用的分类;鉴定矿物的主要依据及其基本特征;矿物的分类;火成岩的分类,代表性的岩石及其特点;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的类型及相应的变质岩;板块边界的类型;岩层的产状要素;褶曲的分类;断层的分类;描述地震特征的相关术语;火山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人类的演化阶段。

重要术语:重力异常;地磁异常;地热增温级;克拉克值;硅铝层;硅镁层;软流圈;岩石圈;地质作用;矿物;岩石;晶质体;非晶质体;类质同像;同质多像;解理;风化壳;变质作用;变质强度;接触变质晕;双变质带;贝尼奥夫带;构造运动;构造变动;地槽;地台;地盾;板块;褶曲;地形倒置;断层;地层层序律;化石;标准化石;地层;岩相;构造旋回;沉积旋回;矿石;矿床;品位.2、理解人类在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获得的启示;酸性岩浆和基性岩浆的特征区别,岩浆性质与火山喷发类型之间的联系;鲍温反应系列对于认识矿物共生组合规律和掌握火成岩分类特征的意义;野外识别背斜与向斜;各种大地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分析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影响;第四纪时期地理环境演化的主要特征;分析矿床的形成与岩石成因之间的关系。

地质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地质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可 以了解古生物的生活环境和气 候条件,进而重建古地理环境 。
矿产资源的预测
古生物化石与矿产资源的形成 和分布密切相关,对古生物的 研究有助于矿产资源的预测和
勘探。
05
构造地质学基础
岩层的产状与接触关系
岩层产状的定义
01
指岩层在空间中的展布状态,包括走向、倾向、倾角三要素。
断层面、断层线、断盘(上盘、下盘 )、断距等,用于描述断层的形态和 性质。
06
水文地质学基础
地下水的赋存与运动
01
地下水的赋存状态
根据埋藏条件可将其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02
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受重力作用,由高处向低处流动;受毛细管力作用,在毛细管中上升;Βιβλιοθήκη 受分子力作用,产生渗透现象。
0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03
泥石流
04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 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 块的特殊洪流。
地面塌陷
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 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 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 象。
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
地质环境评价
对人类活动所影响的地质环境及其变化进行客观评估,包括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地质环境容量评价和地质环境风险评价。
研究对象
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岩石、矿物、古生物、地层、地貌 、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
地质学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04
萌芽时期
古代人们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 解释,如“女娲补天”、“共 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传说。
奠基时期
发展时期
现代地质学时期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地质 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代表人物有赫顿、赖尔等。

地质基础知识

地质基础知识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主讲:李椋京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第一章地质基础知识第一节地球层圈构造和地表形态46亿年。

地球大致以地壳表层为界限分为地球内部层圈和地球外部层圈。

内、外部层圈又进一步分成6个不同的层圈。

一、地球外部层圈及其主要特征地球外部层圈指包围着固体地球表层的地球组成部分,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一)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的最外圈。

根据气温垂直变化,从下而上将大气圈进一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中间层、暖层(电离层)、散逸层。

1、对流层是大气圈的最低层,下界为地表,上界为平流层底,厚约9-17公里,两极最薄,赤道最厚,在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流层的大气就是空气。

2、平流层是对流层顶部至大约50公里高空的大气层,它的特点是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其温度基本上不受地面温度的影响,平流层中存在大量的臭氧,成为地球生物的天然保护层,使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二)水圈固体地球表面包围着一层水体即水圈。

它大部分汇聚于海洋里,其它部分分布于大陆上的湖泊、河流、冰川、土壤和浅部岩石的孔隙中,构成一个不甚规整而基本连续的水圈。

海水占97.2%,其它大陆水体占2.8%。

在大陆水体中,极地和高山的冰雪约占其体积的78.6%,其余不足1/4的水为地下水、湖泊水和河流水体。

地球上的水以气、液、固三相态的形式赋存于大气、地表和地下,它不断地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方式交替移动,形成水分循环系统,这种循环在塑造地表形态的作用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生物圈生物圈是由地球表层生命物质即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一个封闭的层圈,也就是有机体的分布和活动的地球外圈,包括了近地表的大气圈和地壳表层,以生物生存的最大高度(约10公里)和最大深度(约3公里)为其上下界线。

出现于33亿年前,现在大约有100多万种动物、30多万种植物和数十万种微生物。

二地球内部层圈及其主要特征地球内部层圈就是固体地球的内层圈,按照莫霍面和古腾堡面(该界面波速不连续)两界面,地球内部分成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层圈,又进一步细分若干次一级层圈。

地质学基础部分教案

地质学基础部分教案

地质学基础部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质时期划分和地质作用的基本知识。

3. 培养学生对地质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其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质学基本概念:地质、地质学、地质时期等。

2. 地质学研究方法:地质观测、地质调查、地质勘探等。

3.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等。

4.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质作用过程与地质构造等。

5. 地质时期划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质学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质作用及地质时期划分。

2. 教学难点:地质作用过程与地质构造、地质时期的划分及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地质学基础》、《地球科学》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PPT、地球仪、地质标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质标本,引导学生关注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讲授地质学基本概念:介绍地质、地质学、地质时期等概念,让学生了解地质学的研究范畴。

3. 讲解地质学研究方法:阐述地质观测、地质调查、地质勘探等方法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4. 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介绍地壳、地幔、地核的结构特点和相互关系。

5. 探讨地质作用:讲解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及其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6. 讲授地质时期划分:介绍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时期的特征及其划分依据。

7.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地质学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地质时期划分,分享学习心得。

8. 总结与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和互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质作用及地质时期划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确保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一)性质:《地质学基础》是三年制师范专科学校地理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二)目的: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

它属于六大自然科学之一的地球科学范畴。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启发学生钻研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树立热爱地球科学事业雄心斗志。

(三)授课对象:地理专业一年级学生。

二、选修课程:无。

三、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一)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

(二)考试方式:考试。

四、学时数分配本大纲总学时为7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为56学时,实验教学为22学时。

具体分配见各章。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一)理论讲授绪论主要内容: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分科和任务;二、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三、地质学在地理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难点:地质学的概念、内容、特点,研究的主要对象(地壳)和方法,以及地质学的发展趋势和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要点:为什么要学习地质学,怎样学习地质学,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学,使学生全面了解地质学的概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作业习题: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2、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是根据什么划分的?各有什么特点?3、什么是地质作用?它包括哪些内容?4、如何研究和学习地质学?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章矿物主要内容:第一节矿物的基本特征一、矿物的基本概念二、矿物形态三、矿物的化学成分四、矿物的物理性质第二节矿物的分类和主要矿物一、矿物的分类和命名二、主要矿物简述重点难点:矿物的基本特征,矿物的概念、形态和物理化学性质,矿物的分类原则、命名和主要矿物的鉴定。

如何区别晶质与非晶矿物,矿物形态(单形和聚形)的决定因素及各自的特点;化学分类依据,类质同象与同质多象的概念及意义;掌握要点:如何运用物理性质鉴别矿物,以及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自然元素、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及氢化物和含氧盐矿物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比重、成因、特点、理化性质及作用。

地质学入门基础知识学习

地质学入门基础知识学习

序言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二、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地球概况第二节地球的结构第三节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第二章矿物第一节矿物的基本特性第二节重要矿物简述第三章火成岩第一节岩浆、岩浆作用和火山岩的概念第二节喷出作用(火山作用)第三节侵入作用第四节火成岩的成分第五节火成岩的结构和构造第六节火成岩的分类第七节最主要的火成岩第四章沉积岩第一节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第二节沉积岩的特征第三节沉积岩的分类和主要沉积岩第五章变质岩第一节变质作用的因素第二节变质岩的特征第三节变质作用的类型及有关的变质岩第四节有关变质岩的几个问题第六章矿床第一节矿床的概念第二节内生矿床第三节外生矿床第四节变质矿床和多成矿床第七章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第一节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第二节构造运动的证据第三节岩层的产状和岩石变形第四节褶皱构造第五节断裂构造(一)——节理第六节断裂构造(二)——断层第七节韧性断层与区域性大断裂第八节怎样分析和阅读地质图第八章地震第一节关于地震的一些概念第二节地震的成因和成因类型第三节地震波和地震仪第四节地震强度第五节地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第六节地震预报第九章大地构造学说第一节地槽——地台说第二节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和地洼学说第三节地质力学(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说)第四节板块构造学说第十章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第一节地史的研究方法第二节地层系统第十一章前寒武纪——太古宙和元古宙第一节太古宙第二节元古宙元古宙第三节震旦纪第十二章早古生代第一节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第二节加里东构造阶段古地理轮廓及地史特征第三节早士生代中国地史概况第十三章晚古生代第一节晚古生代生物界的飞跃发展第二节海西构造阶段世界古地理格局变化及地史特征第三节晚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第十四章中生代第一节中生代生物界的新发展第二节中生代全球大地构造和古地理演化第三节中生代中国地史概况第十五章新生代第一节早第三纪第二节晚第三纪第三节第四纪参考文献及指导读物第一版后记第二版后记第三版后记附表地质年代表[1]。

地质基础知识

地质基础知识

3、矿井水害事故 、
• 建井初期的水害事故: 建井初期的水害事故: • 主要指井底车场和三翼大巷施工 中曾发生过14水事故,涌水量在 1.2~10.1 m3/min, • 突水层位为K6~煤12顶板含水 层水。
⑴⑵⑶、投产初期的水害事故: ⑴⑵⑶、投产初期的水害事故:
• 1093综采工作面突水事故 综采工作面突水事故 • 一、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 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 • 1093位于井田南翼,是9煤层第一分层的 第 2 个综采工作面。于1979年3月掘出。 采面上覆岩层结构与1096相同,同样受第 Ⅴ含水层的威胁(距9煤层46米)。掘进 揭露工作面构造简单,仅距切眼130米处 为一宽缓背斜,且煤层产状平缓(5- 12°),平均煤厚8米。后期回采证实: 背斜顶部煤质松散、裂隙发育。
• ⑴、冲积层底部卵石层含水层:是含水极其丰富 冲积层底部卵石层含水层: 的含水层,直接覆盖在煤层露头上,对安全生产 威胁极大。一般采取留设足够的防水煤岩柱,经 过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能够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 • ⑵、煤5顶板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又称第5含 顶板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 水层。与9煤层间距40~80米,为一含水丰富的 含水层,曾多次造成9煤层开采突水事故。是防 止水工作的重点之一。 • ⑶、K ~煤12顶板含水层:静储量大、储量较易 、K6~ 顶板含水层: 顶板含水层 于疏放的含水层,井巷开拓初期的主要突水含水 层,是井巷开拓和底板 煤系地层、 煤系地层
• 1、煤系地层是指一套含有煤层的沉积岩 、煤系地层 层。其上部的盖层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 质,主要为沙、粘土、砾石等。开平煤 开平煤 田的盖层厚度0~890米(我矿井田北部 100米,南部380米);煤系地层的基地 为600多米厚的奥陶纪石灰岩。 我矿 我矿的 煤系地层由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总 厚度约450米,共含煤19层,含煤系数 5.7%,可采煤层共四层:煤9、煤11、煤 12-1、煤12-2,厚度分别为6.62、1.64、 2.45和5.05米。

地质基础知识

地质基础知识

第一章地质学基础知识第一节岩石学基础知识一、矿物矿物是天然产物,通常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和比较固定的化学成份。

有的矿物是由一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单质矿物,如自然金、自然铜、金刚石等;有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黄铁矿、方解石等。

某些人工合成的矿物,如人造金刚石、人造水晶等,其化学成份与物理性质与自然矿物类似,但不是天然产物,称之为“人造矿物”或“合成矿物”。

目前,已发现的矿物约3000多种,但组成煤系地层岩石的常见矿物仅有20余种,称之为造岩矿物。

常见的矿物有:石英、长石、方解石、黑云母、白云母、角闪石、黄铁矿、赤铁矿和铝土矿等。

二、岩石岩石是由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用下聚集而形成的,自然界中有些岩石是由一种矿物组成,如纯洁的大理岩是由方解石组成;而多数是由两种以上的矿物组成,如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组成;少数由火山玻璃物质、胶体物质或生物遗骸组成。

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征,与矿物比较,岩石的物质组成不固定,物理性质不均匀。

岩石与矿产的关系密切,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如煤炭、石油等)绝大多数蕴藏于岩石之中,与岩石具有成因和时空上的联系。

自然界中岩石种类名目繁多,但根据其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岩浆岩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它是地壳下面存在着高温高压的熔融硅酸盐物质(称为岩浆),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沿着地壳薄弱带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温度降低,最后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

岩浆岩的主要矿物组成是硅酸盐矿物,主要氧化物是SiO2。

根据SiO2的百分含量,岩浆岩可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

这些岩浆岩中的SiO2含量依次逐渐增大。

根据岩浆岩的产出深度和状态的不同,岩浆岩又可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

岩浆岩侵入煤系地层,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也是影响煤矿生产的重要地质因素之一。

岩浆岩侵入体对煤层的破坏性主要表现为:①煤层被侵入体所代替,破坏了煤层的连续、完整性,减少了煤炭的可采储量;②由于接触变质的影响,使煤的灰分增高,黏结性减弱,煤质变劣,降低煤的工业价值;③侵入体硬度较煤层大,会妨碍采掘工作的正常进行,增加生产成本;④侵入体在煤层中发育时,使采区和工作面布置困难,甚至造成废巷等损失。

第一章 地质基础知识

第一章   地质基础知识
CH1-25

“大陆漂移学说”
1.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被构造活动带分 为6大版块,浮在软流圈 2. 大陆运动和海底扩张同时进行 3. 升降运动是由水平运动而来
CH1-26
二、岩层产状


1. 研究的意义:利用沉积岩层的产状可以来研究构造运动 2. 产状要素: 走向:倾斜的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的方向(AOB) 倾向: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的线叫倾斜线(OD) 倾角:指平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图 2-1 中α角),即在垂直该平面走向的直立剖面上该平面与水平面间 的夹角
两个分界面:莫霍面 (地面以下30~80km) 古登堡面 (地面以下2800km) 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CH1-4
各层的特点: 地壳:(重点研究对象) 厚度各地不等 从地表放下,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增加 物质组成不均,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 地幔: 岩石圈(部分):地幔上部为一薄层坚硬岩石(60~ 100km),包含地壳 软流圈:200~300km,岩浆 地核: 组成物质:主要为铁镍物质 温度、压力、密度都很高
CH1-41
(2)根据断层面的产状与岩层的产状 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断层 (3)根据断层形成时的力学性质 压性断层、张性断层、扭性断层、压扭性断层、张扭性断层 储水条件:张性断层、张扭性断层〉扭性断层〉 压性断层、压扭性断层
CH1-42
CH1-21
3. 松散岩石: 沉积岩的分类较多,最为重要的一类是松散岩石,和地下水 的形成和存储有密切关系。 松散堆积物的颗粒大小变化很大,根据粒径的大小,划分 为粒组。 粒径由大到小:漂石〉卵石〉粗砾石〉中砾石〉小砾石〉 粗砂粒〉中砂粒〉细砂粒〉细砂粒〉粉土〉粘土

基础地质知识

基础地质知识

四、变质作用: 指地下深处固态岩石在高温高压或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下,引起岩石结构、构造或化 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岩石的一种地质作用。这种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做变质岩。 沉积岩和岩浆岩经变质作用都可以变成变质岩,变质岩可以再变质形成另一种新的变 质岩。 第二节 外动力地质作用 一、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 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 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二、剥蚀作用:将风化产物从岩石上剥离下来,有时也对未风化的岩石进行破坏,不断改 变着岩石面貌,这种作用称为剥蚀作用。其地质营力有风、流水、冰川和海浪等。因 此,剥蚀作用可分为风的剥蚀作用、流水的剥蚀作用、地下水的剥蚀作用、冰川的刨 蚀作用、海水和湖水的冲蚀作用等。 剥蚀作用的速度,与该地气候、地形及地址有关,一般在炎热干旱的低地最慢,而在 寒冷潮湿有冰川的高地最为快。 三、搬运作用:风化剥蚀的产物,在地质营力作用下,离开母岩区,经过搬运达到沉积区 的过程,这种作用称为搬运作用。其地质营力主要是风和地表流水,其次为冰川、地 下水、湖水和海水。搬运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拖拽搬运、悬浮搬运、溶解搬运。 四、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指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 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的作用。按沉积环境它可分为大陆沉积与海洋沉积两类; 按沉积作用方式又可分为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三类引。广义指造岩沉积物 质进行堆积和形成岩石的作用,狭义的指介质(如水)中悬浮状物质的机械沉淀作用。
五、成岩作用: 使松散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称为成岩作用。分为压固作用、 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第三节 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 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 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力(流 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作用,通过多种 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 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 地球上出现的各种地貌,就是内动力和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质学基础大纲

地质学基础大纲
第三大类:卤化物(17、氟石18、石盐)
第四大类:氧化物及氢氧化物(19、刚玉20、赤铁矿*21、锡石22、软锰矿*23、石英*24、磁铁矿*25、铬铁矿26、软锰矿*27、褐铁矿*28、硬锰矿*)
第五大类:含氧盐
第一类:硅酸盐类:(29、橄榄石*30、石榴子石*31、红柱石*32、黄玉33、绿帘石34、绿柱石35、电气石36、普通辉石37、普通角闪石*38、透闪石、阳起石和石棉39、蓝闪石40、硅灰石41、滑石42、蛇纹石和石棉*43、高岭石*44、云母45、绿泥石46、正长石*47、斜长石48、白榴石49、霞石)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地球的密度和重力;地球的磁性;地热;磁偏角;磁倾角的概念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掌握地球的结构的划分
一、地球外部圈
大气圈
水气圈
生物圈
二、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壳的一级构造单位:即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
大陆型地壳具双层结构:花岗岩层、玄武岩层
大洋地壳具单层结构:玄武岩层
六、火成岩的分类
七、主要的火成岩简介
超基性岩类(橄榄岩、辉岩)。基性岩类(辉长岩、辉绿玢岩、玄武岩)。中性岩类(闪长岩、闪长玢岩、安山岩;正长岩、正长斑岩、粗面岩)。
酸性岩类(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班岩、英发岩)。
碱性岩类(霞石正长岩、霞石正长班岩、响岩)。脉岩类(伟晶岩、细晶岩、煌斑岩)。火山玻璃岩类(黑曜岩、浮岩)。
11、总结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区别和转化关系。
第四章构造运动及构造变动
【教学目的】
掌握构造运动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和理解褶皱与断层构造的特点;了解新构造运动和地震的知识;了解各种大地构造学说。

第一章 地质测量基本知识

第一章  地质测量基本知识

1 基本知识
§1.3
测量常用的坐标系统
1.3.3
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高斯投影可将椭球面变成平面,但离开中央子午线越远变形越 大,这种变形将会影响测图和施工的精度。为对长度变形加以控制, 测量中采用限制投影宽度的方法——分带投影。投影带宽以相邻两 子午线的径差l来划分。有6°、3°带等不同投影方法。 6°带 投影是从英格林尼治子午线开始,自西向东,每隔6° 投影一次。将椭球分成60个带,编号为1~60带。 各带中央子午线经度 (L06)按下式计算:
1 基本知识 §1.2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两 世 纪 后 , 亚 里 士 多 德 (Aristotle) 作 了 进 一 步 论 证 , 支 持 这 一 学 说 。 •又 一 世 纪 后 , 埃 拉 托 斯 特 尼(Eratosthenes) 用 在 南 北 两 地 同 时 观 测 日 影 的 办 法 首 次 推 算 出 地 球 子 午 圈 的 周 长 。
为使y值都为正,将纵坐标轴西 移500km,并在y坐标前面冠以带号, 第20带,中央子午线以西P点:
x’pp=4429757.075m x’ =4429757.075m y’pp=-58269.593m y’ =-58269.593m 在20带中高斯直角坐 标为: =4429757.075m xx=4429757.075m pp y =20441730.407m ypp=20441730.407m
1 基本知识 §1.2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R=l/θ φ1 θ =
l=Rθ
L=2π R
φ2 - φ1
l
φ2
R
θ
1 基本知识 §1.2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测量工作是在地球的表面进行的,而地球自然表面很不规则, 有高山、丘陵、平原和海洋。其中最高的珠峰高出海水面达 8848.13m,最低的马里亚纳海沟低于海水面达11022m。但是这样 的高低起伏,相对于地球半径6371km来说还是很小的。再顾及到 海洋约占整个地球表面的71%,因此,人们把海水面所包围的地球 形体看着地球的形状。 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 地球上任一点都要受到离 心力和地球引力的双重作 用,这两个力的合力称为 重力,重力的方向线称为 铅垂线。铅垂线是测量工 作的基准线。

地质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地质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白云母较难风化, 风化产物为细小的 鳞片状,强烈风化 后能形成高岭石等 粘土矿物。
普通角闪石 Ca(Mg,Fe)3Si4O12
角闪石呈细长柱状,深绿 至黑色,玻璃光泽,完全 解理,硬度5.0~6.0,角闪 石主要分布在岩浆岩和变 质岩中的片麻岩和片岩中。 在岩石中呈针状或纤维状。 伴生矿物为正长石、斜长 石和辉石,角闪石易风化,
蛭石 Mg0-5(OH)4{Mg3[AlSi3O10](OH)2}
晶体属单斜晶系层状结构 硅酸盐矿物。因加热时能 迅速膨胀,弯曲呈水蛭状 而得名。集合体呈片状、 土状或粉末状。一般呈褐 色、褐黄色或暗绿色,带 油脂的玻璃光泽。底面解 理完全,解理片具挠性。 摩氏硬度1.5-2.8,比重 2.1-2.7。
高岭石 Al4[Si4O10]·(OH)2
高岭石,粘土矿物,晶 体属三斜晶系的层状结 构硅酸盐矿物。白或浅 灰、浅绿、浅黄、浅红 等颜色,条痕白色,土 状光泽。吸水性强,和 水具有可塑性。高岭石 是组成高岭土的主要矿 物,常见于岩浆岩和变 质岩的风化壳中。
滑石 Mg3[Si4O10](OH)2
滑石,属三斜晶系的层状结构硅酸盐矿物。 白色或各种浅色,条痕常为白色,脂肪光泽 (块状)或珍珠光泽(片状集合体),半透 明。摩氏硬度1,比重2.6-2.8。低硬度,有 滑感,绝热及绝缘性强。
2.非结晶矿物(又称无定形矿物) 指原子作无序 或短程有序排列,无法用X射线或电子衍射检测其 晶体结构的矿物或其他固态物质,如蛋白石等。
二、矿物的物理性质
(一)颜色 颜色是鉴定矿物的重要特征之一。根据矿物呈色
的原因,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三种。
(二)条痕 条痕就是矿物粉末的颜色,将矿物在未上釉的瓷
板上进行刻划,其留下的粉末痕迹就是条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主讲:李椋京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第一章地质基础知识第一节地球层圈构造和地表形态46亿年。

地球大致以地壳表层为界限分为地球内部层圈和地球外部层圈。

内、外部层圈又进一步分成6个不同的层圈。

一、地球外部层圈及其主要特征地球外部层圈指包围着固体地球表层的地球组成部分,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一)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的最外圈。

根据气温垂直变化,从下而上将大气圈进一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中间层、暖层(电离层)、散逸层。

1、对流层是大气圈的最低层,下界为地表,上界为平流层底,厚约9-17公里,两极最薄,赤道最厚,在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流层的大气就是空气。

2、平流层是对流层顶部至大约50公里高空的大气层,它的特点是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其温度基本上不受地面温度的影响,平流层中存在大量的臭氧,成为地球生物的天然保护层,使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二)水圈固体地球表面包围着一层水体即水圈。

它大部分汇聚于海洋里,其它部分分布于大陆上的湖泊、河流、冰川、土壤和浅部岩石的孔隙中,构成一个不甚规整而基本连续的水圈。

海水占97.2%,其它大陆水体占2.8%。

在大陆水体中,极地和高山的冰雪约占其体积的78.6%,其余不足1/4的水为地下水、湖泊水和河流水体。

地球上的水以气、液、固三相态的形式赋存于大气、地表和地下,它不断地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方式交替移动,形成水分循环系统,这种循环在塑造地表形态的作用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生物圈生物圈是由地球表层生命物质即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一个封闭的层圈,也就是有机体的分布和活动的地球外圈,包括了近地表的大气圈和地壳表层,以生物生存的最大高度(约10公里)和最大深度(约3公里)为其上下界线。

出现于33亿年前,现在大约有100多万种动物、30多万种植物和数十万种微生物。

二地球内部层圈及其主要特征地球内部层圈就是固体地球的内层圈,按照莫霍面和古腾堡面(该界面波速不连续)两界面,地球内部分成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层圈,又进一步细分若干次一级层圈。

(一)地壳(Crust)固体地球在莫霍面以上的部分称为地壳,它厚约33公里(大陆)或7公里(深海),总平均厚度16公里,大致为地球半径的1/400,仅是地球表层的一层薄壳。

大陆地壳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花岗岩质层或硅铝层;下层为玄武岩质层或硅镁层。

(二)地幔(Mantle)地幔即中间层,该层上界为莫崔面,下界为古腾堡面,厚约2900公里,按体积比约占整个地球的82.3%,按质量比则占67.8%,因此它是地球的主体部分,且基本上由固态物质组成,密度大于3.5,从莫霍面以下到大约1000公里深处,称上地幔,1000-2900公里深处称下地幔。

上地幔上部约90-400公里处存在一个软流层,为低速,将其上固态岩石上地幔上部和地壳统称为岩石圈。

(三)地核(Core)地核是以古腾堡面为顶界面直到地心的地球中心部分,其厚度约3473公里,占地球总体积16.3%,占总质量约l/3。

根据地震波速度变化情况可将地核分为外核、过渡层和内核三部分。

其物质组成推测为铁、镍为主,并含少量硫、硅元素。

三、地球形状和地表形态特征(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形状大小的主要数据如下:赤道半径(A)6378.16公里两极半径(C)6356.755公里扁率(A -C)/A =1/298.25赤道周长40075.24公里子午线周长40008.08公里表面积510070100平方公里体积1083157900000立方公里地球体或大地水准球体(geoid),接近于旋转椭球体(扁球体)。

而地球真实形状与之稍有出人,其南北半球并不对称,北极略凸出,南极略平凹,呈梨状。

偏离很小,且扁平率不大,看作一个球体。

地球具有塑性;地球内部存在着大范围的物质对流。

(二)固体地球表面的一般特征最明显的特征是高低不平,基本上可划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

大陆的平均海拔为875米,最高为亚洲的珠峰(8848.13米);大洋平均深3729米,最深为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11033米)。

1、大陆表面的形态特征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地形类型。

(1)山地山地是指绝对海拔高程较高(大于500米)、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程在200米以上的地区。

一般海拔500-1000米为低山,1000-3500米为中山,大于3500米者为高山。

山体呈线状分布的山地称山脉,如福建的武夷山脉、新疆的天山山脉。

(2)丘陵丘陵指有一定起伏的低矮地区,一般海拔在500米之下,相对高差不超过200米,地形特征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

如福建大部分地区属于丘陵地形。

(3)平原平原指面积较大、地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其海拔小于200米,内部相对起伏(高差)不超过数十米。

如我国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典型的平原多为冲积平原,;还有一些少数不很典型的平原,其上面松散沉积物层较薄,许多基岩直接出露,这些地区不像冲积平原那样平,常有低丘,如福建沿海小平原。

(4)高原高原是海拔高度较大(大于600米)、表面较为平坦或略有一定的起伏的广阔地区。

世界著名的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巴西高原等。

(5)裂谷系统大陆上有些宏伟的线状低洼谷地,这是地壳上被拉张而裂开的地区。

平面呈近90 或更大角度的“之”字型曲折延伸,且常有分枝、合并的现象。

这类谷地称为裂谷或裂谷系统。

它宽30-50公里或更宽,两壁或一壁多为陡峭的断崖,中间为低凹下陷的谷地。

世界最著名的裂谷是东非大裂谷。

2、海底表面的形态特征海底面积占地表71%,它具有比大陆更广阔更年轻的平原,也有更为险峻更宏伟的的山脊和海沟。

根据海底地形的基本单元特征,可以将海底分为海岭、海沟、大洋盆地、大陆边缘等地形单元。

(1)海岭(Range)海底的山脉泛称海岭,其中某些位于大洋中背、经常发生地震和正在活动的海岭称为洋脊或洋中脊。

洋脊为海底线状隆起地带,呈一系列平行的鱼鳍状山脉,其中部最高,中央部位常有巨大的裂谷,称为中央裂谷。

太平洋洋脊的中央裂谷不明显而称之为洋隆或洋中隆。

洋脊的中央裂谷在形态上与大陆裂谷极为相似,而且有些地方互相连接成全球的裂谷系统,如红海洋脊实际上是东非大裂谷的一段。

(2)海沟(Trench)海底的长条形洼地,泛称海槽(Trough),其中较深且边坡较陡的称海沟。

海沟长度一般超过6000米,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3米,它是地球表面最低的地段,其地表规模仅次于洋脊。

(3)大洋盆地(Oceon Basin)大洋盆地是海底地形的主体,约占海底面积的1/2,一般水深4000-5000米,平均3700米,比较平坦,有一些地段低缓起伏,分为深海丘陵和深海平原两个单元。

(4)海山(Seamount)海山是大洋底上孤立或比较孤立的隆起地形,其高度大于1000米,一般呈圆锥形,边坡较陡,多由玄武岩组成。

(5)大陆边缘大陆边缘是大陆和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或连接地带,占海底面积约1/5,它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但大陆基实际上是大陆坡向大洋盆地的过渡带,而大陆架是大陆边缘的主要地形单元。

(6)大陆架(Continental Shelf)大陆架紧靠大陆分布的浅水台地,是大陆向水下自然延伸的部分,其表面平坦,坡度小于0,1P;其外缘有一坡度转折线,该线之下则属大陆坡。

欧亚大陆、北冰洋沿岸的大陆架最为发育,宽可达500公里以上,而印度洋大陆架最不发育。

(7)大陆坡(Continental Slope)海底从大陆架外缘坡度转折线开始,沿较陡的斜坡一直到深海底,这个斜坡地带称为大陆坡。

它平均坡度4.3o,最大可达2W;宽度较窄,一般20-40公里,平均28公里;坡脚的深度一般在1400←3000米。

(8)大陆基(Continental Rise)大陆坡从坡脚逐渐变缓,过渡为大洋盆地的这一地带,称大陆基,它是由海洋沉积物组成,表面常有被浊流冲蚀的沟渠。

第二节地质作用概述—、地质作用概念在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可以改变固体地球物质组成、构造和地表形态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Ceσlogicol Procε埘)。

猛烈的地质作用地震、火山喷发、山洪和泥石流;缓慢的地质作用岩石风化、海陆变迁、山脉隆起、地面下陷等。

二、地质作用的动力能及来源(一)内部能内部能来自地球本身的能,包括重力能、地热能、旋转能等。

(二)外部能外部能主要是来自地球以外的太阳辐射能和日、月引力能。

三、地质作用基本类型根据地质作用的动力能来源和作用的主要部位,可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简称内力地质作用或内力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简称外力地质作用或外力作用)两大类型(表1-2-l)。

(—)内动力地质作用(Endogenous Proce埘eδ)内动力地质作用即以地球内部能为动力能而产生的地质作用,它主要在地下深处进行,并波及地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等。

(二)外动力地质作用(Exogenσus尸`σcesses)以外部能为主要能源,并在地表或地表不太深的部位(即近地表)进行的地质作用,称为外动力地质作用。

重力能主要是外部能转换的位能。

外动力地质作用实质上是各种形式的水、大气和生物,以外部能为能源,对地壳(主要是地壳表面)的岩石进行塑造的过程。

它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沉积成岩作用等。

在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动力地质作用起主导作用。

第四节岩石岩石(Rock)是矿物的集合体,它是在地壳和上地幔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和多种矿物或玻璃质等组成的,具有稳定外形的固态集合体。

它不包括元定形的泥、砂等松散物及各种气、液体。

但就其成因而言,可以分为三大岩类,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在这三大岩中,若按质量百分比计算,以岩浆岩最多(64.7%),变质岩次之(27.4%),沉积岩最少(7.9%);若以地表分布面积来看,沉积岩分布最广泛(占75%),而其它岩类相对较少。

一、岩浆岩(Magmatic Rock)(一)岩浆岩概述1、岩浆岩,也称火成岩(Igneous R。

ε∴)。

根据对现代火山直接观测表明,地下深处有炽热的硅酸盐熔融体,即岩浆(Mogrno);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总是向地壳薄弱的地带或断裂处这些压力小的地方流动,并循裂隙侵入地壳,甚至力图冲出地表;在岩浆侵入地壳的过程中,岩浆本身的温度、压力在降低变小,其物质成分也不断地结晶和分异。

当岩浆侵入到地壳而未达到地表就冷凝成岩的作用,称为侵入作用,其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九'`usiqe Roch);若岩浆喷出地表(火山喷发)后冷凝成岩的作用,称为喷出作用或火山作用,其形成的岩石称喷出岩(狭义的火山岩)(岛ε厂usiue Roc“)。

2、岩浆岩分类常以化学成分为基础,将岩浆岩分成酸性岩浆岩、中性岩浆岩、基性岩浆岩、超基性岩浆岩四大类及过渡类型,四大类型岩石特征见下表1-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