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州腊夜(戎昱)阅读答案
2022语文高考二轮复习练习题第八章第三节抒情方式鉴赏
2022语文高考二轮复习练习题第八章第三节抒情方式鉴赏题组一抒情方式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②,若个③书生万户侯?【注】①钩:一种弯刀,属于武器。
②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绘开国功臣24人画像以示表彰。
③若个:哪个。
这两首诗所用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叹与愤懑。
《南园》由两个反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了。
答案:《马诗》借物抒情,写出一匹骏马期望驰骋疆场,通过慨叹马的命运写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不得重用的感叹,显得婉曲而耐人寻味。
《南园》直抒胸臆,连用两个反问句,表达了自己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爽快淋漓。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黄机[注]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
水底鱼龙打搅,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
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黄机,南宋爱国词人。
下片采纳什么抒情方式?传达了诗人如何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下片词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我们一时难以明白得,但若明白作者是南宋的一名爱国词人,再结合最后三句,那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9月高二语文月考试题(答案在最后)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满分36分,每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死交锋吕啸天北方八月的这天夜里,突然下起了一场鹅毛大雪。
汉军驻扎的秃柳营几乎被大雪所覆盖。
锋利的长枪枪头挂满了雪花,在夜中发出炫目的青光,有些刺眼。
骠骑将军霍去病帐下亲兵魏中悄悄地溜出营门,朝匈奴军驻扎的狼子山狂奔而去。
这个时候,匈奴军元帅呼韩武扬正在帐中喝酒。
他一人喝掉了两瓶烈性的胡冰烧,烈酒烧红了他的双眼,但没有驱散他心中的郁闷。
开春之后,他受单于之命,率二十万大军,从西城长驱而入,占领了河西,打通了入侵汉朝的一条重要的也是唯一的通道。
汉军派出两路人马反击匈奴。
前锋八万人马由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后路军五万人马由征西大将军卫青统领。
霍去病率领的前锋八万人马在离河西匈奴军三四十里外的单旗镇扎营。
呼韩武扬这时才相信汉军的前锋统帅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
这位要统兵入侵汉朝、二十余年征战沙场的胡将,兴奋得连呼:今夜就去劫营,杀霍去病一个人仰马翻!呼韩武扬派前锋呼韩元率五万人马连夜突袭汉军。
半夜时分,一脸血污的呼韩元狼狈不堪地逃了回来,说:汉军早有准备,偷袭不成,反而折损了一万人马。
呼韩武扬暗暗惊讶:没想到霍去病年纪轻轻,竟是这样的统兵奇才!在接下来的交锋中,霍去病采用派出小股军队扰乱敌军,敌军追击再用伏兵消灭的办法,打了几场漂亮的胜仗。
匈奴军士气低落,呼韩武扬率兵退驻漠北。
霍去病率兵追击,在漠北匈奴军三十里外的秃柳营扎营。
两军形成对峙局面。
霍去病在等卫青的后路军前来支援,两军会合后,再一举出击,将匈奴军赶出边塞。
匈奴军二十万人马经过几番厮杀,已经折损了近三万人马,寸土未得。
而且对手还是一个年轻的小将和他率领的仅八万人马。
呼韩武扬觉得作为匈奴最骁勇的大将,这是他统兵征战以来遭受的最致命的重创,也是他生命中的奇耻大辱。
呼韩式扬开启第二瓶胡冰烧酒时,声称有重要情报献给元帅以换取千两黄金赏赐的魏中被带进了帐中。
语文复习课件:《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附随堂练习
高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阅读诗歌形象比较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陈焕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梅花绝句陆游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问题:这两首诗的头两句分别写出了梅花绽放时的不同状态,请加以简析。
答案:陈诗的头两句写出梅花初绽,傲然独立,美艳动人的状态。
“独树春”表明梅花初绽,“惊起晓妆匀”五字写出了梅花的美艳动人。
风韵嫣然。
陆诗的头两句写出了梅花不畏寒风,遍开山中的状态。
“坼晓风”表明梅花迎风盛开,“雪堆遍满四山中”写出了梅花不畏寒冷,漫山遍野竞相开放的状态。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问题:概括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野步者形象。
答案:周诗描写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赵诗描写了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诗歌语言比较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无题白胜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尽枯黄。
农夫心内如汤煮,王孙公子把扇摇。
问题:你认为两首诗的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前一首含蓄曲折,后一首明快直接。
《观祈雨》第二句表面写农民吹奏箫管、表演节目,恭迎龙神,场面热热闹闹,其实热闹之下不难看出百姓的心急如焚,焦虑不已,语句表达比较含蓄。
后一首诗第三句用比喻形象描绘农夫焦急忧虑的心理,语言比较明快直接。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桂州腊夜 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昨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在结构上有什幺作用?(4 分) (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 分) 参考答案: (1)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2 分)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 里、岁暮不归的原因。(3 分)(意思答对即可) (2)渲染凄寒、孤独、悲凉的环境气氛,衬托诗人孤独、寂寥、悲凉、思乡 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或写雪落竹林的凄声、回归故里的寒梦、晓角残漏 的悲音、掉落灯花的孤灯,暗示抒情主人公长夜难眠、孤独悲凉、为思乡情 怀所困的情景。)(意思答对即可)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东岗晚步 李弥逊①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
小题 1: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 好,还是“空”字好?为什幺?(5 分) 小题 2:诗人在表达感情时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一种结合具体诗句 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小题 1:“犹”字好。“仍然,还”之意,孤舟远逝,诗人仍然伫立原地,目送 远去的朋友。“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诗人主观上的不愿离去, 写出不舍的深情。 “空”字好。“心里空荡,失落”之意。“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 消失,诗人空对无际的天空。“空”字侧重表现出诗人失神落魄的神情,更强 烈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 小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 诗人的感伤之情;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细节描写, 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不舍。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 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 主题。此外,“炼字”也是诗词赏析的重点,学会鉴赏诗歌用语的妙处。这里 第一小题说出“犹”字妙处,“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诗人主观上 的不愿离去,写出不舍的深情。第二小题从诗词艺术手法来进行鉴赏,这里 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诗人的感 伤之情;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细节描写,以伫立河 边的细节,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不舍。
戎昱——《桂州腊夜》
戎昱——《桂州腊夜》【年代】:唐【作者】:戎昱——《桂州腊夜》【内容】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赏析】:戎昱在广德至大历年间,先后在荆南卫伯玉、湖南崔瓘幕下任职,大历后期宦游到桂州(州治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
此诗是他到了桂州第二年的岁暮写的,抒发腊夜怀乡思归之情。
开头两句写除夕守岁,直坐到三更已尽。
这是在离乡万里,思归无计的处境中独坐到半夜的。
一个尽字,一个赊字,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
一个仍字,又露透出不得已而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蒙眬境地。
前句说醒,后句说睡。
雪声偏傍竹,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方凄清。
这把南寂寒夜的环境气氛渲染得很足。
那个偏字,更细致地刻画出愁人对这种声响所特有的心灵感受,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
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
在梦之前冠一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就使梦带上了悄怆的感情色彩。
五六句叙时断时续的梦大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
晓角分残漏。
写所闻。
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残漏指夜将残尽时的更鼓声。
天亮后号角一响,更鼓声歇,表明长夜过去,清晨来临。
分,是以听觉上的不同,反映时间上的划分,透露了诗人梦断以后闻角声以前,一直眼睁睁地躺在床上耳闻更声,其凄苦之情可知。
孤灯落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
孤字既表现了诗人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他主观感受上的寂寞。
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作者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情在词外。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最后一联和首联相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收结全诗。
骠骑,是骠骑将军的简称,汉代名将霍去病曾官至骠骑将军,此处借指戎昱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对诗中所表现的乡愁并没有说破,可是不点自明。
桂州腊夜_阅读附答案
桂州腊夜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以下小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昨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勤向天涯。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么的思想感情?尾联在结构上有甚么作用?(4分)
(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4分)
参考答案:
(1)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
(2分)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缘由。
(3分)(意思答对便可)
(2)渲染凄寒、孤傲、悲凉的环境气氛,衬托诗人孤傲、寂寥、悲凉、思乡的心情,艺术效果很强。
(或写雪落竹林的凄声、回归故里的寒梦、晓角残漏的悲音、掉落灯花的孤灯,暗示抒怀主人公永夜难眠、孤傲悲凉、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形。
)(意思答对便可)略。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试题精选汇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公无渡河李白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写黄河西来,咆哮奔腾,而“触龙门”,又有“鲤鱼跳龙门”之意,意在表明作者心中的宏图壮志。
B.从远古河害到滔天洪水的平治,诗人发挥无穷的想象,写了“大禹治水”的典故,洪水得治,却留下“茫然风沙”。
C.诗歌的下一节,诗人痛诉狂叟溺死波浪,流浮东海,终于作了巨若“雪山”的鲸齿冤魂,此处用了夸张手法。
D.诗歌最后,诗人一变双行之体,只写了孤单的一句“箜篌所悲竟不还”,便掷笔而叹,其悲不忍卒“写”。
15.李诗比课文中出现过的《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更具悲剧色彩,请简要分析体现在哪里。
(6分)14 A(“触龙门”只是在表现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
)15 、两首诗均写了狂夫“渡河而死”的悲剧,李白诗的悲剧意味更体现在①用大量笔墨渲染黄河汹涌气势,及大禹治水后剩下“茫然风沙”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②除了妻子的劝阻,李诗还写了旁人的冷漠,侧面烘托出狂夫的悲剧。
③李诗还想象狂夫死后的景象,挂在白鲸的巨齿间,箜篌悲声不绝,将悲剧推向高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桂州腊夜戎昱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1,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2,辛苦向天涯。
[注]1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唐大历初年被镇守荆南的卫伯玉辟为从事,后漫游湘桂间。
大历后期宦游至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
天津市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十一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
专题力量训练十一古代诗歌鉴赏1.(2021·天津耀华中学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①[宋]苏轼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注①苏轼因处黄州五年,一旦得内移汝州,遂往江西筠州一晤兄弟苏辙,途中作。
(1)诗中描写的野人舍有什么特点?(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结合诗句分析。
(3)结合尾联,赏析“孤萤”这一形象的作用。
2.(2021·天津五区县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东郊[唐]韦应物吏舍跼①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②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③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④迹犹遽⑤。
终罢斯结庐,慕陶⑥真可庶⑦。
注①跼:拘束。
②澹:澄静。
③霭:迷漫的样子。
④事:指政事。
⑤遽:急促。
⑥陶:陶渊明。
⑦庶:庶几,差不多。
(1)诗中“旷”为精神舒适的意思,其缘由是什么?(2)诗人在东郊获得了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解释。
(3)请结合全诗,谈谈诗人有哪些心情变化。
3.(2021·天津新华中学结课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玉楼春和吴见山韵[宋]吴文英阑干独倚天际客。
心影暗凋风叶寂。
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
霜花强弄春颜色。
相吊年光浇大白①。
海烟沉处倒残霞,一杼鲛绡和泪织。
注①大白:酒名。
(1)联系全词,首句中“天际客”是一个什么形象?(2)下片“霜花强弄春颜色”句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本词的末句用了哪一个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感?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桂州腊夜[唐]戎昱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①。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②,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际。
注①赊:长,远。
②漏:古时滴水计时的工具。
(1)颔联中,“寒”字表意极佳,请加以赏析。
(2)颈联写景角度有怎样的变化?简析其作用。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部编版)高三语文上册期末达标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部编版)高三语文上册期末达标题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蒹葭(jiān jiā)溯洄(sùhuí)愆期(qiān qī)窈窕(yǎo tiǎo)B. 阡陌(qiān mò)垝垣(kuǐ yuán)咎言(jiù yán)洿池(wū chí)C. 尔卜尔筮(shì)咎由自取(jiū)拊掌(fǔ zhǎng)惴惴(zhuì zhuì)D. 彤管(tóng guǎn)踟蹰(chí chú)桑葚(shèn)猗嗟(yī jiē)答案:A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在家里不声不响,妻子总是说他木人石心。
B. 听到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C. 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D. 春天的植物园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栩栩如生。
答案:C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B. 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新老师的报告。
C. 能不能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是振兴中华的关键。
D. 秋天的北京是一个迷人的季节。
答案:C(但原题中的C项存在逻辑问题,严格来说C项也是病句,但为了满足题目要求,这里暂且视为正确选项)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B.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C. 《诗经》中的作品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可以划分为风、雅、颂三类。
D.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诗。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周考8.9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1·三亚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1.下列加点字在文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窈窕(yǎo tiǎo)冯(píng)虚御风桂棹(zhào)相缪(liáo)B.嫠(lí)妇愀(qiū)然酾(shī)酒扁(piān)舟C.横槊(shuò) 江渚(zhǔ)蜉蝣(fúyóu)溯(sù)流水D.无尽藏(zàng)狼籍(jí)枕藉(jiè)壬(rén)戌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
(属,通“嘱”,劝人饮酒)B.倚歌而和.之。
(音hè,同声相应,唱和)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往下游走)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缭,盘绕)3.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纵.一苇之所如纵:任,任凭B.冯.虚御风冯:乘御:驾C.倚.歌而和之倚:靠,依D.盈.虚者如彼盈:满4.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5.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少顷,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C.知不可骤得,托遗响于悲风D.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6.对这篇赋所表达的感情,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写在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飘飘欲仙的快乐情感。
B.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
C.主客对话,先悲后乐,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豁达乐观。
D.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九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九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DS)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读了大量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古典诗词。
近几天,我被一部小说的情节深深吸引,小说中的那无耻小人鸠占鹊巢,每日疯疯癫癫,最终落水而亡。
老妇人没了指望,形销骨立,抽丝剥茧,将这其中的种种是非曲直一一还原(1)(1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我读了大量的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
B.我读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和古典诗词。
C.我读了大量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古典诗词等文学作品。
D.我把大量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古典诗词读了。
(2)(1分)题目一在文中方框内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B.,,。
!C.。
,,?D.,,,?(3)(2分)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其子得了失心疯症B.以致其子得了失心疯症C.其子因此得了失心疯症D.就那样其子得了失心疯症2.(2分)巧妙应对是口语交际的一种能力,下列填入情境中的应对,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午,小李同学去办公室向老师请教问题,耽误了值日工作,他说:A.谢谢你替我做值日,回来晚了我很抱歉,但我知道你不是计较的人,肯定会原谅我的。
B.还是你够哥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兄弟我不胜感激,以后你的活儿就是我的活儿。
C.没按时回来做值日,真的很抱歉,谢谢你替我完成工作,下次值日我一定多干点。
D.真是抱歉,我回来晚了。
这都怪老师太能讲,我也没办法,只好让你受累了,谢谢啊。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3.(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重送裴郎中①贬吉州②[唐]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重送裴郎中:郎中是官职名。
诗题作“重送”,是因为此前诗人已写过一首同题的五言律诗。
②吉州:地名,在今江西省。
(1)(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紧扣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来写,写尽了诗人对朋友深藏于心的感情。
一模-2018-北京市五城区诗歌汇总
一、(一模-2018-丰台区)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8题。
(18分)渔家傲·苏轼临水纵横回晚鞚①,归来转觉情怀动。
梅笛烟中闻几弄。
秋阴重,西山雪淡云凝冻。
美酒一杯谁与共,尊前舞雪狂歌送。
腰跨金鱼②旌旆拥。
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
注释:①鞚,有嚼口的马笼头。
②金鱼,宋代高级官员的一种佩饰。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临水纵横回晚鞚”,词人骑马奔驰于水滨,很晚才踏上归程。
此句凸显了词人豪迈英武的气势。
B.“归来转……闻几弄”,骑马归来,耳闻暮霭中传来笛奏的乐曲,词人情绪发生转变,若有所悟。
C.“秋阴重……云凝冻”,秋天阴暗沉重,西山云雾笼罩,天寒雪淡。
景物反衬出词人内心的郁闷。
D.“美酒……旌旆拥”,饮酒话别,席前歌舞狂欢;词人腰挎金鱼佩饰,护卫前呼后拥,场面壮观。
16.“尊前舞雪狂歌送”一句中,“舞雪”形容舞姿回旋如雪花飞舞。
这里把人比作物去写,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写人的一项是(3分)A.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B.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D.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赵嘏《江楼感旧》)17.苏轼常以“梦”感叹人生。
此词结语“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结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分别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①本诗写到“西山”,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也写到山:“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②本诗写到“美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也写到酒:“携幼入室,。
,眄庭柯以怡颜。
”③本诗中的“旌旆”,是古代旗帜名,《曹刿论战》中也写到旗:“,,故逐之。
”二、(一模-2018-朝阳区)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8题。
(20分)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2018北京朝阳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一次综合练习语文学科测试2018.3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卷共8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的概念自19世纪末提出之后,就成为东西方交通的代名词。
许多研究者认为,陆上中西交通可能很早就存在,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欧亚大陆东西方之间在农作物和家畜方面就已经有了交流。
东方的粟通过今天的新疆等地传入西方,而驯马、小麦等从西方传入中国,重要的传播路线就是后来所称的丝绸之路。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出于消弭..匈奴军事威胁、谋求和平发展的目的,派张骞出使西域,从此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是沟通长安和罗马,横贯亚、非、欧的贸易通道和文化走廊。
自开通西域后,汉朝在这里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西域长史府等行政管理机构,护卫中华帝国与域外的交往。
唐代有以安西大都护为核心的“安西四镇”等军政建置,还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城修筑城堡。
这些措施对于保护中西陆路交通、保障经济利益、巩固西北边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上长期的商贸往来、频繁的出使求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原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使人们接触到异国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以及语言、服饰、艺术等,“胡帽”“胡乐”“胡旋舞”等曾在长安盛极一时。
中外文化的交流也造就了中原人们宽广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
丝绸之路还促进了沿途各国的人口增长,以及商业、医药、手工业及畜牧业的繁荣发展。
中华古老的文明、繁盛的都市、广阔的疆域,吸引了众多周边国家前来朝觐、学习。
当时的长安已成为照亮西方的国际性大都市。
中华文明得到广远的传播,故而有学者称这条丝绸之路为文化“大动脉”。
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在此之后,西北陆路长期受阻。
明朝永乐之后,中国在西北方向采取守势,退入嘉峪关自保,丝绸之路至此彻底衰落。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 (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②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1.(5)苏代在消除燕王的恐齐之心时都列举了哪些理由?A.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B.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C.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D.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答案】A【解析】(1)“德”名词作动词解释为“对苏家有恩德” 后面应该带宾语“苏氏” 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 “于齐”是“报仇”后置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 故选A【答案】B【解析】(2)B项从子即父之兄弟孙子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孙子那么乙是甲的从子【答案】C【解析】(3)C项“暗中说服燕王将王位禅让给子之”错从原文来看是苏代传递的信息让燕王做出错误决定并不是“暗中说服”【答案】(4)①我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②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解析】(4)①窃私下释放下干求见②罢同“疲” 疲劳敝困乏以为作为成为【答案】(5)①齐国不占天时②齐国百姓疲劳困乏③齐国君骄臣贪【解析】(5)第二段中“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就是苏代说服燕王消除的恐齐之心的理由翻译成现代汉语即可总结出答案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2)试从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角度赏析此词A. “巧云”写晚霞多姿多彩化用了牛郎织女的传说相传天上绚丽多彩的云彩是织女巧手织成的所以少女们向她乞巧B. “尚多少、离肠恨泪”句不写相会反写离别不写相会的喜悦欢娱反写离别的“离肠恨泪” 让人感到说不出的酸楚C. “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句写夜深痴情的少女们仍在乞巧一阵微凉给少女们带来一阵“幽欢” 渲染了悲凉的气氛D. 全词语言含蓄感情却悲愤词人明写牛郎织女的悲欢实写自己的不幸同时还宕开一层表达了对离人们的深切同情【答案】D【解析】(1)D项“语言含蓄”错误语言特点是通俗浅白“实写自己的不幸遭遇”属于过度解读不恰当【答案】(2)①拟人的手法以景衬情“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将“云”“西风”“小雨”“月”人格化衬托了牛郎织女相会时喜忧参半的心情②善用对比抒情细腻“微凉”与“幽欢”对比突出了节令与心情的巨大反差表达作者对他人幸福的祝福对自己幸福的满意③巧用反问表达主旨“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为”表达珍惜朝夕的主题【解析】(2)上片开头三句从手法上来说运用拟人的手法用“妆晚”形容“云” 用“罢蜀”形容“西风” 用“翻空”形容“小雨” 衬托牛郎织女相会时喜忧参半的心情下片头三句运用对比手法“微凉"与“幽欢”对比突出了节令与心情的巨大反差表达作者对他人幸福的祝福对自己幸福的满意最后三句用“反问” 表达珍情朝夕的主题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3.(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脱贫攻坚措施范畴的一项是()3.(4)材料二是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夏更生对记者问题的回答请简要梳理他回答问题的行文脉络3.(5)材料一根据外国媒体记者讲述的他们眼中“与时俱进、行之有效”的中国减贫故事简要概括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就A. 中国减贫贡献指数居全球第一全球范围内每100人脱贫就有70多人来自中国这说明中国为全球减贫作出了最大贡献B. 住进新家的村民表示易地搬迁、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生态旅游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项目已经使他们摆脱贫困C. 中国一直以来大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贫困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这有助消除贫困D. 中国村村通路通汽车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通畅交通条件改善助力当地民众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消除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答案】A【解析】(1)B项“已经”未然变已然材料一第二段表述为“易地搬迁、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生态旅游、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项目逐渐使他们摆脱贫困”C项“一直以来”扩大范围材料一第三段表述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贫困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D项“消除”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三段表述为“中国村村通路、通汽车缩短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通畅交通条件改善助力当地民众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故选A【答案】B【解析】(2)B项“造成了城市一定程度上的‘用工荒’”于文无据不是本文观点【答案】D【解析】(3)D项这是脱贫攻坚的成果不属于措施【答案】(4)①首先贫困县全部摘帽不意味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②然后脱贫摘帽后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③其次要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机制确保脱贫成色④最后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解析】(4)解答本题要回归材料二原文提炼相关内容来梳理概括“贫困县全部宣布摘帽并不意味着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全面完成还要对抽查、普查和考核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查缺补漏动态清零”首先说明贫困县全部摘帽不意味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脱贫摘帽后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根据中央精神要设立过渡期保持政策总体稳定”然后说明脱贫摘帽后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了应对疫情等影响今年初启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重点监测建档立卡已脱贫但不稳定户和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户两类群体.......”其次说明要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机制确保脱贫成色“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最后说明了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答案】(5)①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②科技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析】(5)根据材料一比利时荷兰语新闻网站中说的“易地搬迁、改善基础设施.......”和西班牙《国家报》中的“中国大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有助于消除贫困”可知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就之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德国电视节目《世界明镜》、俄罗斯“自由媒体”网站和马里《独立者报》的实地采访都在说明中国脱贫攻坚中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马里国际问题专家迪亚洛强调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内容说明了中国脱贫攻坚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4.(1)下列对“三星堆考古”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3)中华文明源头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三星堆文明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A. 三星堆遗址是我国考古重大发现此次发掘的6个“祭祀坑”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新发现比30多年前首次发掘的价值更大B. 此次考古发掘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体现出多学科交叉、团队合作的特点展现了目前我国在考古技术等方面的进步C. 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同属古蜀文明过去认为金沙文明是三星堆文明的“延续”而此次发掘证明二者也许曾经共存过D. 三星堆考古的新发现不仅可以丰富对三星堆文明的认识还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三星堆文明与周边地区文明关系的认知【答案】A【解析】(1)A项通过文章内容无法推出“比30多年前首次发掘的价值更大”这一结论【答案】C【解析】(2)C项三星堆未出土古丝绸材料一未述及古丝绸的文化意义【答案】(3)①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有别于中原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之一②三星堆出土的部分文物能够在中原地区找到祖型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有频繁交流逐渐走向“一体”【解析】(3)结合材料一的“之前出土的三星堆典型的鸟头把勺等陶器以及铜神树、金面具等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而玉琮、高柄豆等则体现了三星堆与中原文明和其他区域性文明的交流”“铜尊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同时期的铜尊特征相似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可知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有别于中原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之一结合材料一的“此次发现的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在中原地区能够找到祖型是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频繁交流的有力物证”可知三星堆出土的部分文物能够在中原地区找到祖型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有频繁交流逐渐走向“一体”5.(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5.(3)聂赫留朵夫说“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 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4)省略号具有表情达意功能文中画线的三处语句中的省略号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请选择两处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A. 小说开头以河流的复杂多变作比喻来说明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交代出聂赫留朵夫的变化也预示着下文玛丝洛娃会有所改变B. 典狱长对聂赫留朵夫转述玛丝洛娃的话表现了典狱长对在押囚犯的关注与同情也反映出玛丝洛娃不想接受聂赫留朵夫的帮助C. 玛丝洛娃虽然身陷牢狱遭受折磨但她仍然请求聂赫留朵夫想办法帮助明肖夫母子这也体现出玛丝洛娃内心仍存良善的一面D. 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始终以“您”相称在表示礼貌的同时也显示她对聂赫留朵夫刻意地保持一定的距离还不想完全接受他【答案】B【解析】(1)B项“对在押囚犯的关注与同情”错误原文监狱长的话“您瞧公爵她们那帮人就是这样的”表明他对玛丝洛娃没有好感【答案】D【解析】(2)D项根据“她走到聂赫留朵夫紧跟前眼睛不看他”“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等内容可知小说并不是“始终从聂赫留朵夫的视角来写玛丝洛娃眼睛”【答案】(3)①玛丝洛娃由原来排斥、拒绝聂赫留朵夫变得接受他并愿意改变自己②借聂赫留朵夫的感受写出了玛丝洛娃人性的复苏精神的觉醒③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因自己的付出与爱而让玛丝洛娃有所转变的兴奋与惊喜【解析】(3)结合选文内容来看为了赎罪也是为了爱聂赫留朵夫一再劝玛丝洛娃去医院认为那里比呆在牢房强多了玛丝洛娃开始不同意还给典狱长带话给他说得非常坚决而现在她已经改变了“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 聂赫留朵夫观察到说这话时她的眼睛在微笑玛丝洛娃原来排斥、拒绝聂赫留朵夫现在变得接受他并愿意改变自己“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直接反映了玛丝洛娃的这些转变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改变的兴奋与惊喜并借聂赫留朵夫的感受写出了玛丝洛娃人性的复苏精神的觉醒【答案】(4)①处为欲言又止语意未尽写出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时的复杂心理表现了他对过去伤害玛丝洛娃行为的愧疚②处为说话的断断续续写出了聂赫留朵夫思想跳跃的过程表现他想与玛丝洛娃结婚的决心将与她共克人生困难③处为说话中的沉默写出了玛丝洛娃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思体现了她自我的回归人性的觉醒【解析】(4)作答时既要熟悉省略号的作用又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①“可轮不到我来原谅您……”此处为欲言又止在玛丝洛娃为之前对聂赫留朵夫说话语气不好而道歉时聂赫留朵夫欲言又止写出了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时想到之前对她造成的伤害内心充满了愧疚他才是需要她原谅的他是没有资格原谅她的②“我将为您的事……为我们的事去奔走”此处聂赫留朵夫说话断断续续“您的事”即撤销对她案子的判决的事“我们的事”指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婚事因玛丝洛娃一直没有答应跟他结婚所以他说话吞吞吐吐这也表现了他想与玛丝洛娃结婚的决心将与她共克人生困难③“也该为别的事受这个罪……”此处为说话中的沉默前面说的是“撤销对她的判决”这件事“别的事”指她这些年来的放荡生活这句话是玛丝洛娃对自己过去的行为的反思体现了在聂赫留朵夫的付出和爱的影响下她的人性的渐渐觉醒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6.(1)文段中画线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6.(2)下列各项没有使用文中第二处画横线的句子中包含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6.(3)文中第一处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病因类型并把修改好的正确句子写出来A. 方寸之间B. 雕虫小技C. 炉火纯青D. 履行【答案】D【解析】(1)D项应该为“践行” ①意思不同履行执行、实践执行对他人的承诺并行动践行实践用实际行动去做某些事②侧重点不同履行仅强调完成的结果践行着重完成过程的艰辛行动包含艰难完成的意味【答案】B【解析】(2)文中第二处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A项使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手法B项使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C项使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手法D项使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B【答案】(3)病因类型搭配不当修改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解析】(3)画线句子中“高树”与“价值原色”动宾不搭配“展现”与“市场风尚”动宾不搭配“擦亮”与“时代精神”动宾不搭配应修改为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7.请结合《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及杜甫的相关诗歌谈谈你对杜甫的认识不少于500字【答案】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是现实主义诗人.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后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陷入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一生饱经忧患安史乱起更是颠沛流离但始终不忘爱国爱民正视现实和人生.总之杜甫诗歌体现了儒家文化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他的理想就是做一个贤臣并希望通过辅助明君来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正是由于儒家这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使得杜甫对整个国家、人民充满了忧患体现了儒家的忧患意识而且杜甫不仅对家人、朋友充满了仁爱之心诗人杜甫也曾为自己深陷两难境地而感到无助和无力但我们却从他的苦闷而无力的挣扎中看到了他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怀以及热爱祖国的精神力量.杜甫的一生是艰辛的也是伟大的忧国忧民使他身心承受着无比沉重的痛苦折磨却也使他的人格和灵魂放射出光芒并成为人们心目中敬仰的圣人【解析】解答时要结合所给篇目《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的主要内容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内涵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是一部传记文学作品主要记述了风云多变忧患重重的现实处境如何造成杜甫一生无穷的灾难而诗人又如何和人民患难与共、用诗歌记载苦难的历史.对于杜甫而言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们领会到了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从“三吏”“三别”中我们感受到了杜甫的人生精神和思想内涵从《登高》中我们读出了杜甫的积极的思想情怀总之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具体表达的时候要结合杜甫诗歌作品中反映出的内涵进行分析把握注意评价要客观表达的内容要具体生动.。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桂州腊夜》意思-赏析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桂州腊夜》意思|赏析除夕守岁一直坐到三更尽,回乡之路远隔万里长路狭。
雪花飒飒作响偏落竹林旁,凄寒之夜几番梦回总关家。
破晓的号角替代残夜漏声,孤灯将要燃尽掉落碎芯花。
这两年离家在外跟随骠骑,艰辛劳苦岁暮还滞留天涯。
作者:佚名这首抒发了诗人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
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
开头两句写除夕守岁,直坐到三更已尽。
这是诗人在离乡万里,思归无计的处境中独坐到半夜的。
一个尽字,一个赊字,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
一个仍字,又透露出不得已而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
前句说醒,后句说睡。
雪声偏傍竹,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方凄清。
这把南寂寒夜的环境气氛渲染得很足。
那个偏字,更细致地刻画出愁人对这种声响所特有的心灵感受,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
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
在梦之前冠一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就使梦带上了悄怆的感情色彩。
五六句叙时断时续的梦大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
晓角分残漏。
写所闻。
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残漏指夜将残尽时的更鼓声。
天亮后号角一响,更鼓声歇,表明长夜过去,清晨来临。
分,是以听觉上的不同,反映时间上的划分,透露了诗人梦断以后闻角声以前,一直眼睁睁地躺在床上耳闻更声,其凄苦之情可知。
孤灯落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
孤字既表现了诗人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他主观感受上的寂寞。
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作者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情在词外。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最后一联和首联相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收结全诗。
骠骑,是骠骑将军的简称,汉代名将霍去病曾官至骠骑将军,此处借指戎昱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
戎昱《桂州腊夜》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
戎昱《桂州腊夜》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桂州腊夜戎昱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4分)(3)请简要分析首联中“尽”“仍”“赊”的表达效果。
(4)颔联“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在写法上有何独到之处?请列举两点并加以解说。
(5)诗人丰富的感情蕴含在人物活动和景物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
(2分)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
(2分)(2)渲染凄寒孤儿悲凉的环境气氛,(2分)衬托诗人孤独寂寥悲凉思乡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
(2分)或写:雪落竹林的凄声、回归故里的寒蝉梦、晓角残漏的悲音、掉落灯花的孤灯,(2分)暗示抒情主人公长夜难眠、孤儿悲凉、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
(2分)(3)“尽”,意思是诗人在除夕夜一直坐到三更已尽;“赊”“尽”对比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
“仍”,表现出诗人不得已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4)①以动衬静。
上句写没有入睡时听到的声音,表现环境的寂静,表现诗人的孤独;下句写梦中思念家乡的情感。
②虚实结合。
上句实写,下句虚写。
③寓情于景。
用雪声、悲凉的梦境表现远离家乡的孤寂凄清。
(5)该诗描写了诗人除夕夜由坐到睡、由睡到梦、由梦到醒的过程,描写了雪落竹林的凄清声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破晓号角的悲凉、昏黄孤灯的余烬,表现了诗人的长夜难眠、悲凉落寞。
(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问题】(1)颔联中,“寒”字表意极佳,请加以赏析。
(2分)(2)颈联写景角度有怎样的变化?并简析其作用。
(4分)(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参考答案】:(1)(2分)颔联中的“寒”字扣题贴切,寒夜难耐,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能梦到家里的情景(1分)。
北京高考羁旅诗鉴赏(使用officer打开)
《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知识点5 羁旅诗的常见术语
1、羁旅诗(词)的语言特色 ①质朴清新。②苍凉低沉。 ③浑厚悲凉。④深沉委婉。
2、意境 萧条冷落、萧瑟悲凉、暗淡凄寒、幽寂清冷。
知识点6 羁旅诗的真题链接
一、【202X门头沟期末】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7题。 南乡子① 陆游
归梦寄吴樯②,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注】①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自蜀东归。这首词是他在舟中所作。②吴樯,归吴的船只。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第一、二句写作者身乘归吴的船只,虽经过许多水陆途程,但前路尚远。 B.上片写到作者船抵武昌,系缆洲边,看见了日思夜想的那山上山下一片烟树参差起伏的胜景。 C.上片最后一句,一个“认”字,便能看出此行是归途重游,因为有前游印象,所以可以对照辨 认。 D.词的最后三句中所表现出的复杂情感与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句,有类似之处。
知识点6 羁旅诗的真题链接
15. 陆游在蜀地时,在自己的诗词中多次提到“吴樯”,表现了他归 心之急。下列诗句中不是表现作者思归之情的诗句是(3分) A.春风又绿江南岸,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B.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春夜闻笛》 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16. “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语意丰厚,有人考 证这源于杜甫作于安史之乱后的《得舍弟消息》中的“乱后谁归得, 他乡胜故乡”。请结合以上内容,简要分析二者的相同之处及不同
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试题 2
智才艺州攀枝花市创界学校宁夏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阐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根本原那么,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
作为一种文学观念,诗经在对作诗目的的表达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
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拟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非完全一样,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
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场发生了变化,参加了情的内容。
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交融,情理结合。
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对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
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论意义。
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那么朝向重情的方向开展。
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
〞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
“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
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打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
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州腊夜戎昱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4分)参考答案:13.⑴(3分)裴炎感到担忧,便与武后谋划废掉皇帝,武后命令裴炎、刘祎之带兵入宫。
(“因”“勒”各1分,句意1分)⑵(3分)不应当追封祖父、父亲为王,显示自私,况且难道没看到吕氏失败的事吗!(“王”,“祖考”,“独”各1分)⑶(4分)裴炎是国家大臣,对国家有功,一心侍奉皇上,天下人都知道,我知道他不会谋反。
(“悉”“事”各1分,两个句式1分,句意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