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醉翁亭记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水山之间。欣赏山 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③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来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 乐事的人,就是太守啊。
④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烟云聚拢来,山里就显得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而酒洌,山 肴野 蔌,杂然而前陈者, 太守宴也。
而酒水清,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
畅快地喝酒
不在于音乐
宴 酣 之乐, 非丝非竹,射者中,
下棋
弈者 胜,
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 下棋的下赢了,
酒杯 酒筹
觥 筹交错,
起 坐 而喧哗者,
众 宾 欢 也。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的, 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
记述
是
同其乐,醒能 述以文者,
太守也。太守谓谁?
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
庐陵欧阳修也。 庐陵欧阳修啊。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 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 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水清,山中 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 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 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的, 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 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写作背景
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 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知州。被贬后,他心 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 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 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 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 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翻译、解释
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
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
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课件(80张PPT)
前面有伏笔,后面有照应。 觥筹交错:
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 场面。
3.本段在句法上较多地采用对 句,对句的形式多样,有:单句 对、双句对、三句对。请找出本 段中的对句,并指出属于何种形 式?
4.“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
主要指被美丽的山间 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 活所陶醉。
本文写出了谁的“乐”?
禽鸟乐、滁人乐、众宾乐、太守乐
负者歌于途…… 从太守游而乐、宴酣之乐
山水乐、宴酣乐、乐民之乐
第三段把“太守宴”放在“滁人游”之前写好 吗?
滁人游说明百姓和乐,太守才能尽 情享受这“山水之乐”,体现了文章“与 民同乐”的主旨。
醉 翁 亭 记
(一)
写景:山 泉
叙事:作亭者
亭(由远到近)
山
翁
行
醉翁亭
醉去
六
翁八
七 里 亭
欧 阳
亭 记
百 载
修醉
影
乡
不
犹
孤
在
读出下列词语
林壑 hè 蔚然 wèi 翼然 yì 晦明 huì
潺潺 chán 辄醉 zhé
环滁 chú 野蔌 sù 觥筹交错gōng 伛偻 Yŭ lǚ 琅琊 lángYá 阴翳 yì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 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欧阳修
醉翁亭
春 景
夏 景
秋 意 浓
雪 景
欧 阳 修 手 植 梅
欧 门
教学重点
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醉翁亭记》
作者: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字永叔, 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本文是作者被贬滁州时所作。
《醉翁亭记》课文翻译(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课文翻译环滁皆山也环绕都是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许多,各个尤其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幽深秀丽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在山间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像鸟的翅膀一样靠近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修建造亭子的人是谁呢?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取名,命名给它起名字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就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稍微喝一点儿就醉了,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称呼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情趣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第二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雾气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云归而岩穴暝,聚拢昏暗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暗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野芳发而幽香,花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佳木秀而繁阴,茂盛美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天气高爽,霜露洁白。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朝而往,暮而归,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背着东西的人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脊梁弯曲,这里借指老人牵扶,这里借指小孩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答应,老人弯着腰,小孩有大人抱着领着,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
给下面的字注音。
滁
壑
蔚
chú hè
wèi
琅潺 láng chán
酿
辄
niàng zhé
暝
晦携
míng huì xié
伛偻 yǔ lǚ 山肴 yáo
佝偻
清洌 凛冽
gōulóu
liè
liè
野蔌
觥
翳
sù gōng
yì
字词梳理
环滁(chú) 林壑(hè)尤(yóu)美 琅琊(láng yá)也 水声潺(chán)潺 饮少辄(zhé)醉 若夫(fú) 林霏(fēi)开 岩穴(xué)暝(míng) 晦(huì)明变化
画荻教子
• 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 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 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 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 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 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 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链接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当时欧阳修 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 州来的。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 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 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 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 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 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 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 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 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 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走 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回环,曲折环绕
名词作状语
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
九年级上册语文同步预习《醉翁亭记》
九年级上册语文同步预习《醉翁亭记》一、作者作品1.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记:“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二、原文及翻译醉翁亭记欧阳修【原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
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的,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原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云雾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原文】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课文
赏
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
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课
文
欣
赏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
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贰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识字识词
识 字 识 词
贰
识 字 识 词
贰
识 字 识 词
贰
叁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课文赏析
课
文
欣
赏
由山而峰,由峰而泉,
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
叁
而酒,由酒而醉翁。句句相
衔不着痕迹,给人完整的
“山水之乐”印象。
课
文
欣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
赏
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
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叁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课 文 欣 赏
叁
课
文
欣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
叁
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
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
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课件
拟声词,形容水声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回环,曲折环绕
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名词作状语
靠近
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许多山峰, 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 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 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有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 是醉翁亭。
11 醉翁亭记
欧阳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导入新课
秋高气爽,云淡风轻,正是出外旅游的大好时机!今 天我们就跟着欧阳修一起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阅读一番。
春 景
醉 翁 亭
夏 景
记
秋
欧
意
阳
浓
修
雪 景
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 居士 。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背着东西的人
休息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
牵扶,指儿童
应,伛偻 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
应答 弯腰曲背,指老人
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错杂的样子
清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菜蔬
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 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容许。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 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 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清甜而酒水香醇,山中的野味 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
乐亦无穷也。
黄昏云聚拢来,山谷就 显得昏暗了,黑暗与光明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秀丽的树繁茂成_____;秋 高气爽凝霜洁白;水面下降隐石出现;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 ___。早晨上山,黄昏返回,四季的景___不同,而乐趣也是 无穷无尽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 课件60张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 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 ,小 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 州人 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 泉的泉 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 地摆在面 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 趣,不在 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 酒杯和酒筹 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 宾客在尽情欢 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 在众人中间, 是太守喝醉了。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 “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 “ 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 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 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 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 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 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 上册《醉翁亭记》
欧阳修
目
录
01. 作者简 介
02.
个人作品 03. 创作背
景
04.
整体赏 05. 析白话译
文 06. 内容赏
析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 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籍贯 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 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 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 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 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 称欧阳文忠公。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原文及译文
《醉翁亭记》原文及译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
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
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
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知识归纳(全面,含答案)
• 泉香而酒洌(清) • 山肴野蔌(野菜) • 弈者胜(下棋) • 杂然而前陈者(错落的样子)(陈列、摆开) • 宴酣(尽兴地喝酒)之乐 • 非丝非竹(音乐) • 觥(酒杯)筹(酒筹)交错(交互错杂) • 苍颜(脸色苍老) • 已而夕阳在山(不久) •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文中指醉醺醺的样子) • 宾客从(跟随) • 阴翳(遮盖) • 游人去(离开)
• 11、醉翁亭记
•
一、文学常识
• 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 家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之一。
• 二、一词多义
• 归:
• ①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归集)
•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 乐:
• ①山水之乐(乐趣)
•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动词)
• ③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 (后为“乐 趣”)
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
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 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 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 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 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 老的老人,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 四、重点语句翻译
• 环滁皆山也: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山势回 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 开翅膀一样,高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九年级上册原文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一篇散文,该文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在醉翁亭畅谈诗文、品味美酒的生动场景。
以下是《醉翁亭记》的一部分内容:
> 古者有感于物而作,苍者有感于物而狂,直者有感于物而赋。
故屈原赋而大激,孟轲赋而一怨,公羊赋而汉史,司马昭赋而诏诸文官,苏子词而舒其心者,与屈赋无异。
大抵屈赋起胸臆,彰雄豪,乐天知命,儆君子者也。
若乐天知命者,仁爱一至也。
君子不得志之时,愿为君子乎,然乐天知命之为君子者,其心甚焉耳。
> 汉之文宣,非淡泊无以明志;燕、宋之宴然非慷慨无以尽欢。
屈起居处之间,非雅歌非淫词无以流怀。
惜哉夫,时衰世颓,志捐而道弃矣。
欲以散愁遗患,宁背遗善而已矣。
> 今以仲夏耳,烈风劲气,百卉,龙蛇焰张,于时遂感物以赋志也。
出得吾志,己欢己乐,为之言辞,欲观物情,人心之故耳。
先贤圣王之教人而不自劝者,未之有也。
若夫无私之谓大公,不忍之谓大廉,无欲之谓大度,中情之谓大和。
和、度、廉、公,大道之行也,一寸若孤儿之般,一寸若耄耋之类,着赋而可数,失道之士莫此为甚也。
这段文字通过引用古今圣贤的例子,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局的感慨,以及他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醉翁亭记》以其豪放、激越的文笔和深邃的哲理而成为明代
散文的佳作。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醉翁亭记》是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山水游记,描写了作者在醉翁亭游玩时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课文语言优美,描绘生动,富有诗意,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本文篇幅较长,内容较为丰富,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提高审美情趣。
4.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3.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描绘课文中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课文注释及译文。
4.学习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然后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作品《醉翁亭记》。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感受作者对山水的热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出课文中描述的景物特点。
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自称“醉翁”?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回答。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1 醉翁亭记 课件(共22张PPT)
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 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 “中国四大名亭”,居“四大名亭”之首。 醉翁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 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 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 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 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 所忘。
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 向的许多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望 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 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 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 路也跟着拐弯,有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 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 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 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客人来 这里喝酒,喝了少许就醉了,而年龄又 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 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 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 里,寄托在喝酒上。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 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 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 州的人们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 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水清,山 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的,这是太 守的酒宴啊。
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 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 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 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 是太守喝醉了。
背景链接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当时欧阳修 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 的。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 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 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 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 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 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 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 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林里的雾气散开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意思是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 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
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
背着东西的人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
在树下休息
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
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
清
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野味野菜
陈列,摆开。
太守宴也。
译文: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 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 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 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 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 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
意趣,情趣。
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
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
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在酒上。
译文: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 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 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下棋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
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老的容颜 醉倒在众人中间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 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 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 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 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明确:先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显 得轻松闲逸。由写景巧妙的过渡到叙事、言情。太守自号 “醉翁”,别有情趣又显得理所当然。
4.如何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明确:这是全文的核心,表明“醉”是表象, “乐”是根本,作者陶醉于山水,借饮酒而寄托。
文史趣话:关于《醉翁亭》的传说
老樵夫赶来建言:“开头这山那山有点啰嗦”。 “虽然写了不少山名,但仍有许多山头被丢”。欧 公拿来大笔一划,开头一段全部删掉。添上“环滁 皆山也”五个大字,言简意赅山山都有。
第二段
1.本段描写的是什么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景——山间早晚的阴晴变化,四时迥然不同的景物 情——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2.从本段中选择你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太守醉:特写镜头:“苍颜白发”,写出 太守形象,“颓然”,写太守醉醺醺的样子, 与前面“饮少辄醉”相呼应。这两笔形神俱 备的速写,把太守突出在大小环境及众多人 物的中心,非常醒目。
第四段
本段写了哪几种“乐”的情景?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禽鸟之乐”。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游人 或许惊扰了它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当人去山空后, 它们归巢之际,又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
11 醉翁亭记
1.熟读成诵,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3.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体会作者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画荻教子
北宋时期,有一个小孩,四岁那年,父亲去 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 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
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 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 儿子认字。这个小孩后来成为一个十分杰出的 文学家和史学家。
全文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仿佛 全景镜头,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然 后层层推近,先写西南峰壑之美,后写琅琊 山草木之秀,再写泉水潺潺,最后于“峰回 路转”处推出主景——醉翁亭。作者用寥寥 数语,由远到近,由大到小,写山写水,写 泉写路,神形兼备,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3.作者是怎样介绍醉翁亭的来历的?
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 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 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 叶茂而一片浓荫,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 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 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欧阳修被贬滁州,特别喜爱琅琊山的灵秀。 公务之余常到山上玩赏,和黎民百姓同乐同游。一 天他同智仙和尚对弈,棋盘是一块巨大的石头。观 战的人围了石头一圈,突然间都被大雨淋了个湿透。 老樵夫快言快语,建议在此建个亭阁。于是智仙筹 资快速建成,可惜一时名称没有。
这天欧公在此应酬,自称“醉翁”颤颤悠悠。 吩咐随从拿来“四宝”,“醉翁亭”匾一挥而就。 尔后写下《醉翁亭记》,抄贴滁城六大门楼,恳请 城民帮助修改,并刻碑立于亭右。
第三段 本段写了哪几幅图景?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你喜欢哪幅图?说说你从中得到的体会。
滁人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 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 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十 分热闹,这个场景在太守眼里,应更多了一 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更多了一些自信和自得。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 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 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 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 的第二年。
hè
林壑
yǔ lǚ
伛偻
láng yá
琅琊
yáo
山肴
zhé
辄
gōng
觥筹
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为,是。 庐陵郡,就是吉州(今江西吉安)。
译文:醉后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 这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一、一词多义 云归而岩穴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2.“游人之乐”这里强调“从太守游而乐”, 可见官民关系的协调。
3.“太守之乐”。太守之乐的境界最 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 既有“同醉”之乐,又有独省之思。
作者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 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作者既为滁州的山 水美景而乐,又为滁州百姓的丰衣足食而 乐。作者运用层层烘托的表现手法,来展 示了自己复杂的内心情感和志趣追求。
【山肴野蔌】指野味蔬菜。
【峰回路转】现比喻局势发生变化。
本文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所体现的情感?
乐
文中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
山水之乐(1、2) 宴饮之乐(3)
乐
滁人之乐
禽鸟之乐 (4)
太守之乐
第一段
1.根据第一段,说出醉翁亭在滁洲的具体位置。
滁州西南诸峰中琅琊山的酿泉上
2.作者是如何层层推近,推出主景——醉翁亭的?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
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
指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
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
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
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 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荫蔽, 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 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 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 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 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 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 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 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 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 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
(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 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 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 是醉翁亭啊。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 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 别号称它的。
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 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 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 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示例: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明。
运用对偶,分别写朝暮之景,又自然的蕴含 着事理的逻辑关系:因为“日出”所以“林霏 开”;因为“云归”所以“岩穴瞑”。这样静态 的景物又具有了动感,丰富了表现力。
作者首先用排偶句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 画面,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琅琊山有晦有明,交 替变化的朝暮景象;接着以“香”言春,以“繁” 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概括了山间 四季的不同风光;最后小结,直抒被美景陶醉的 欢乐心情。第二段分承总起以乐作为抒情主线, 是第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