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群里的江湖恩仇

合集下载

【2019中央遴选热点】微信家长群矛盾频出,原因何在?怎么解决?

【2019中央遴选热点】微信家长群矛盾频出,原因何在?怎么解决?
四、处理好家长在老师与孩子之间的微妙位置。
家长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有专家指出,比较推荐的一个位置是,家长成为孩子在学校学习、社交的一个协助者,当老师投诉您的孩子一些需要调整的行为时,您可以作为老师和孩子冲突之间的润滑剂,化解彼此之间的对立情绪,聚焦问题的本质核心协助孩子去解决问题。
教师要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意识。家长不是教师的教育对象,与教师的关系更不是仆人和主人的关系,他们是与教师地位相同的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守护人和教育者。在微信沟通中,一方面,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不把本属于自己的教育任务和责任随意转嫁给家长;另一方面,教师不能仅仅关注自己所承担的教育任务,也要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协助家长有效实施家庭教育。
四、教师不注重隐私保护。
公布孩子的成绩和排名,截图孩子的日记,透露家长的经济状况,给家长批改作业情况打分等都属于透露隐私。“我看了昨天发群里的俞同学的关于壁虎的一段文章,其中有提到我家孩子‘残忍’地对待小壁虎,(老师没有核实)……,请问这样在群里发出来是否欠妥?”“你家经济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不请个一对一的家教”等内容,都涉及了泄露隐私。
二、强化教师在微信沟通中的角色担当,提高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
学业竞争、绩效考评和沉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多重压力,使得一些教师有意无意地向家长转移部分教育教学任务,以减轻工作和心理压力。同时,在微信沟通中,不乏颐指气使、傲慢轻辱等现象。笔者认为,这一方面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水平、教师角色认同的错位和职业道德的缺失等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微信交流技巧和能力不高有关。
二、家校权责模糊,边界不清,出现责任转嫁、教育干涉现象。
随着家校互相介入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家校合作便出现了模糊地带,责任转嫁、教育干涉现象屡见不鲜。

“熟读”变“服毒”,“应该”变“活该”,家长群接龙翻车太搞笑

“熟读”变“服毒”,“应该”变“活该”,家长群接龙翻车太搞笑

“熟读”变“服毒”,“应该”变“活该”,家长群接龙翻车太搞笑以前我们上学的时候,有什么事情,老师直接到家里面家访,跟家长沟通。

或者说是去接孩子的时候,老师会把家长叫到办公室里。

现在沟通完全没有距离,孩子只要一上学,入了一个班级,那么班级的班主任老师就会建一个微信群。

有什么消息,老师就在微信群里面通知,在微信群里面让家长执行。

因为有了微信,老师沟通起来似乎方便了很多,但是正因为沟通快捷,也会闹出很多笑话。

孩子刚上一年级,没多久老师就拉了一个群,后来来了一个新的老师,新老师在群里面自我介绍说:我是新来的一年级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家长好不容易看到老师发话,马上抢沙发:兼老师好欢迎您!老师一看不对劲,马上回复说哦,不好意思,我姓景。

但是下面失控的家长已经开始做复制粘贴党了。

直接复制第一个家长的话:兼老师好,欢迎您。

搞得老师非常尴尬,自己用了几十年的姓,一下就被家长给改了。

还有一个一年级的老师,在班级群里面布置孩子要熟读乘法口诀,问家长有没有让孩子熟读?前面有一个家长先说王某某已经熟读,但是下家长可能是用语音输入法,张某某已服毒。

一个弄错就好了,下面一堆复制黏贴党的家长,全部把上一个服毒家长的粘贴下来,改成自己孩子的名字,结果一堆孩子已服毒。

搞得老师哭笑不得,这些家长连打一个字都懒,明明只是让孩子熟读课本,变成了大型案发现场,老师也是很无奈。

教师节家长给老师送花,老师在群里面对家长表示感谢。

家长纷纷说应该的,老师辛苦了,早点休息吧!本来这楼也是很整齐的,没想到到到第四层的时候,一个家长打错字了,把应该打成活该。

于是变成了活该的,老师辛苦了,早点休息吧!下面复制党的家长们齐刷刷一排:活该的,老师辛苦了,早点休息吧!估计老师看到这个回复晚上都失眠了。

一个老师在组织家长会的时候,在群里面提醒家长明天要准时过来。

结果前面的家长说:好的,收到,谢谢老师。

结果到了第三个家长楼歪了,家长应该打的是笔画,好的写成:妈的,收到,谢谢老师。

家长群,拼爹拼妈“讨好”老师,终究成了“潜规则”的缩影

家长群,拼爹拼妈“讨好”老师,终究成了“潜规则”的缩影

家长群,拼爹拼妈“讨好”老师,终究成了“潜规则”的缩影在最近的这段时间,网上掀起了“家长该不该退出家长群”的讨论热潮。

说到“家长群”,其实看似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微信群,可里面却是暗藏了当今社会大部分的规则现象在里头。

就像一片大海,你看过去总是风平浪静的,可又有谁能知道海面底下的“暗流涌动”呢?除了那些当事人的家长体验最为深刻之外,其实大多人,都感觉“家长群”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长与老师的群聊罢了。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会有是非,不管你想不想置身其中,但你只要是当事人,那你就肯定不能置身事外。

就像一个同事群,里面有你的上级,有你的同事,更有你的下属。

你要说什么,对谁说什么,讨好谁,奉承谁,命令谁,你的选择都是不一样的。

那么,家长群也是同样的道理。

里面和你身份角色一样的,就是每个孩子的家长。

另外,身份有点特殊的,就是你孩子的老师。

就拿你孩子的班主任来说,你肯定想跟班主任老师的关系好一点。

因为你知道,虽然每个人上课的科目是一样的,但老师对于每个学生的态度都是不同的。

所以,当这样的情况出现后,当这样的“人情”关系出现后,家长群的“奉承讨好”就成了常态。

而里面的这几个潜规则,值得我们思考。

家长群,拼爹拼妈“讨好”老师,终究成了“潜规则”的缩影跟风讨好,不想被人视为“不合群”每当去到一定的节日时,我们总是会发现,一些家长总是在群内说些“漂亮”的好话来奉承讨好老师,而别的家长见到这样的情况,也都跟风“复制”,进行讨好。

你可以看到,满屏都是齐刷刷的“老师辛苦了......”这样的字眼。

我们不知道家长是真心的,还是假意的,但是没有人敢不发。

很多人就会疑惑,我又不想奉承讨好老师,为何我非要发呢?其实,这就印证了一句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你不发,可别人的态度,以及群里的环境,会逼迫你去发。

因为在这个社会,强调的就是“合群”。

当盲目合群到了一定的程度时,不想合群的人,都会被拖下水。

要知道,家长不合群没关系,可自己的孩子,他是无辜的。

现代教育故事:家长微信群,是个什么“玩意儿”

现代教育故事:家长微信群,是个什么“玩意儿”

现代教育故事:家长微信群,是个什么“玩意儿”0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几年前流行QQ群,后来微信群悄然兴起。

什么群都有,同学群,公司同事群,闺蜜团购群,兴趣爱好群……林林总总。

还有一种群,群里的人互不相识,只因为孩子是一个班级,班主任就建个群,把一群散兵游勇召集在一块儿。

我有两个家长群,一个是儿子班级的——我是家长身份参加群的,另一个是我建的,因为本人担任着五年级班主任。

儿子是初中生,他的班群里比较清静。

家长多是咨询一下孩子学习生活情况,到了节日给老师送个祝福,偶尔有家长发一些段子图片什么。

有“仗义之士”就会说:这是家长老师的交流群,一切与学生无关的,就不要发到群里了。

老师也忙碌得很,不怎么回复。

家长们察言观色,谨小慎微,倒是保持了群里的清净明澈。

而我的班级群却是另一番景象。

建群初期,家长们都不说什么,一个个正襟危坐,端着架子在观望。

作为群主的我开始发表就职演说:“建立这个群,为了更好地沟通教育理念,共同学习适合的教育方法,为了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未来……家校共建……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什么什么的。

说完这些,我就退隐江湖了。

家长们先是表示举双手赞同,有几个会“来事儿”的会附和几句:“老师辛苦了……孩子交您我们很放心……孩子该怎么管怎么管……”寒暄之后,有的家长自来熟,开始自我介绍:“我是大牛的妈咪,做微商,代理某某品牌的化妆品,宝妈们多跟我联系哦~”“我是帅帅的爸爸,西城区的,某某小区,上学放学有同路的不?”不啦不啦不啦……02微信群于是热闹起来,发图片,发视频,发红包,发段子,发广告,呼吁爱心号召民族团结……过年过节更是一呼百应,呼朋引伴,祝福之声不绝于耳。

家长们充分展示出驾驭微信的能力,不管什么都复制粘贴一气,乱花渐欲迷人眼,俨然一个超级市场。

从早上五点的“早安”一直到晚上十二点的“晚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面对家长们如此高涨的热情,我选择了防打扰设置。

如此过了一段时间,群里有人看不惯了,扬起笑脸柔声劝说:还是少说些与学习无关的话题吧?要不你们重新建个聊天儿群?老师发个通知要爬楼好久才能看到的……这边话还没说完,那边不干了,“我们聊个天儿也没妨碍你什么呀?老师都没说什么,你倒管起闲事来了!”立刻有人支持前一个人,站出来为他说话,而这边也有拥护的,于是分成三大阵营,支持的,反对的,中立的,一轮接一轮的辩论,唇枪舌箭,你来我往,硝烟弥漫。

QQ群的一次危机“公关”——班主任如何处理生生引发的家长冲突

QQ群的一次危机“公关”——班主任如何处理生生引发的家长冲突

呢 ? 我 一 时 心烦 意乱 … … 二 、危 机 分 析
查难度较 大,请有线 索的家长和 学生能通过私 信的方式联 系我 , 谢 谢 1
父母 的爱 ,是单纯的爱 ,不看重孩子 的表现甚 至无 论是非 ,只
2.今天早上 ,我找 A 同学本人谈话 ,安抚其 个人情绪 ,对 于个
因为他是我的孩 子 ,是一种天然的、无条件的爱 。A同学父 亲如此 别 同学对其造成的伤害感到很 抱歉 !希望她能尽快调整状 态 ,回
的祸。个别学生在 QQ学生群 里 ,用 匿名发言 的方式 ,对 A同学的
告 家 长 书
照片指指点点甚 至恶言相 向。这确实 突破 了我的认知 :平 时乖巧
近期 班 内有个别 同学在 网络 空间 出言 中伤 A 同学,对她造
沉 默的文科班学生 ,竟会说 出如此粗俗恶劣 的话语 ?以前担任过 成 了严 重 的 心理 伤 害 ,也 给 班 级 和 学 校 抹 黑 。造 成 了恶 劣 的 影 响 。
长太武断 了,一竿子打 翻一船人 。”家长们跟我说委屈 、辩道理 ,所 解与宽心 ,在老师 的关 怀下 ,同学们 的帮助下 ,A同学终于 同归到
幸的是 ,他们没在家长群里唇枪舌剑。
学 习生 活 中 了 … …
待我平 复心情 ,弄清原委 ,竟是社会 实践期 间的几张 照片惹
附全 文如 下 :
一 谈话 。告诉 她们 :“个性 ”是青春期的一种标 志 ,但是个性 中优劣 对孩子 的学习、生活、人 际交往有反馈诉 求的 ,欢迎通过各种 方式
4.我要 求 学 生 立 即解 散 这 个 学 生 自主 建 立 的 QQ群 ,并 在 期
得活泼 、热情 ,但容易急躁 、激动 ,不善于控制 自己的感情 。这些身 中考试后建立官方的学生群 ,便 于双休 日和暑假的学习经验 交流。

家长和教师在网络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家长和教师在网络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家长和教师在网络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谢春花【摘要】在现代社会中,网络交流平台在教师和家长的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提供了途径,而且利于教师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但对网络交流平台的价值认识不足、不和谐关系的出现,以及沟通交流的随意性大,成为教师和家长在网络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发挥其教育价值,需要制定并遵守家长群交流规则,以平等、坦诚的态度进行沟通交流.【期刊名称】《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3页(P55-57)【关键词】家长;教师;家校互动;网络交流平台;QQ;微信【作者】谢春花【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5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551 前言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学习和交流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学校和家庭间的沟通不再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也不再局限于家访、家长会、电话等形式,网络交流成为家长和教师沟通的新载体。

2 网络交流平台在家长和教师互动中的重要性家庭和学校是两个带给学生不同感受的教育场所,学生的表现也有所差异,有的学生是教师眼中的“乖宝宝”,在家里却很调皮无理;有的学生在学校做作业的速度快、态度端正,在家里却喜欢“磨洋工”。

网络交流平台使家长和教师能清晰地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动态地把握学生的进步与退步,密切家长和教师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网络交流平台给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家长是孩子健康成长和学习方面的引路人和支持者,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相对于教师来说,家长作为教育者,对孩子的“教”更为困难,需要向学校和社会获取经验支持。

而网络交流平台的运用恰恰能使家长及时、方便地获取学校和社会提供的经验支持,从而更好地教导孩子成长。

1)家长通过与教师的网络交流,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有利于对孩子的成长提出适当的要求和引导,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进行个别教育。

学生家长群里让人反感的现象

学生家长群里让人反感的现象

学生家长群里让人反感的现象
学生家长群里现象反感的主要表现有:
一是学校政策纠纷。

有些家长会在学生家长群中不断的争论学校
的政策,无论是小孩的学习、考试评估,还是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具体
的教学策略,这些都是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同时也会蔓延到多个家
长之间,导致家长群产生了不必要的矛盾。

二是家长自我意识过强。

有些家长在学生家长群里会过度强调自
己的权利,以自己的立场为出发点,以自己的观点为最大,总以自己
的想法来压倒性的支配着群里的讨论。

三是家长互相攻击。

很多家长在学生家长群中,会相互诋毁、攻击、吐槽,这种情况非常使人反感,也会破坏学生家长群形成的友好
氛围。

四是爱得过分,要求过高。

由于爱子过于深厚,很多家长在学生
家长群里,会把孩子当做最高优先级,过分把持着孩子的每一个表现,要求孩子完成太多的事情。

五是过激的言论。

有的家长会在学生家长群里发表极端、煽动性
的言论,严重影响了学生家长群的良好氛围;
总之,学生家长群里会出现的反感现象,主要就是上面所述的几种,让学生家长群的氛围恶化,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情和良好的学习
环境。

“群”里的家长江湖

“群”里的家长江湖

“群”里的家长江湖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5年第6期随着通讯手段的快速发展,实用便捷的“群”功能,不仅受到职场青睐,也蔓延到了校园。

然而,这看上去很美的现代通讯工具,却也令不少家长五味杂陈。

为了孩子建立的群,在提供沟通便利的同时,更将家长从身到心“绑架”于无形……《北京晚报》刊魏婧的文章讲述了家长群背后的愁与忧。

每个班级都有一上来就爱张罗的“骨干”去年九月,孙琴的女儿迈入校园,成了一年级的“小豆包”。

而在孩子们彼此尚不熟悉、孩子和家长还“对不上号”的时候,女儿所在的班级就非常有效率地建立了家长微信群。

群内成员以“孩子名+爸爸/妈妈”作为昵称,老师也被拉进群中。

建群是家长自发的,每个班级都有一上来就爱张罗的骨干啊!孙琴“有点羡慕别人出头,可自己又实在不爱出头”,揣着略微复杂的心情观察几位活跃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互动,自我安慰般极为笃定地得出“肯定有之前就跟老师特别熟悉的家长”的结论。

当然,微信群本身是非常方便和有帮助的。

作业本丢了,在群里问问,互相找找,看是不是哪个孩子装错书包弄混了;老师留了什么任务,自己家孩子记不清记不全,到群里确认一下到底怎么通知的;孩子生病几天没去上学,都学了啥,要补哪些功课;有在外面上兴趣班的,大伙儿讨论讨论报哪个班好……到了周末,有些孩子会直接拿着爸爸妈妈的手机在微信群说话,“你们都在干吗呀?”“咱们一起去哪儿玩呀?”群里一片奶声奶气的童音,很是热闹。

跟刚建立起微信群的家长相比,“资深小学生”家长的新鲜劲儿就没那么大了。

汪敏的儿子正读小学五年级,班里的沟通平台是几年前成立的QQ群。

家长们不会在群里闲聊,基本都是老师唱“独角戏”,通知一些诸如放假、缴费之类的信息,也有关于辅导孩子学习的信息。

“最近一条是老师在群里说,关于方程式的辅导要按新方法来,家长不要按照过去的方法教孩子。

”但汪敏平时就不怎么关心孩子的作业,都让儿子自己做,更不了解“新方法、旧方法”,这种消息看看也就过去了。

被蝙蝠吸走的自控力

被蝙蝠吸走的自控力

特别关注/TEBIEGUANZHU位老师要同时面对80位家长,要一一回复这么多人的问题、问候,想想就累。

“家长们有问题的时候都挺着急,我能理解,也会尽可能给家长解答。

”徐老师说,但有些家长只从自己角度出发,完全不为别人着想。

“经常有家长周日下午问作业,其实周五的时候已经发到群里了。

”徐老师说。

因此,很多老师开始想逃离微信群,有的学校甚至明令禁止老师进入家长群。

“我们总觉得节省了时间,但其实要花更多的时间在无用的周旋上,比如感谢家长的‘感谢’。

”逐渐地,一些老师又开始退回到原来的状态,有事发短信,或者打电话。

家长和老师互不信任怎能形成教育合力不仅老师们想逃离,其实不少家长也对家长群“有了二心”。

“学校的班里就有3个大群,再加上美术班的群、英语班的群,光跟孩子有关的群就不下5个,真有些招架不住。

”陈静说,而且有些群里,不仅孩子的父母在,就连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加入了,“这些老人白天没啥事,一点小事就讨论来讨论去,上班都不得安生。

”最近,陈静就把除了“消息群”之外的几个群设置了“消息免打扰”模式。

更让陈静受不了的是,为了沟通方便跟一些家长互加了“好友”,从此之后,陈静的朋友圈就经常被卖面膜的、卖手串的、卖衣服的、卖旅游项目的广告刷屏。

“我有时候恨不得把微信给卸了。

”陈静说。

话虽这么说,但又有几个家长敢这么做?一位家长这样跟记者说:“老师的通知是必选项、家长的讨论是可选项、向老师献殷勤是备选项,但是当想到自己孩子时,所有的不满和无奈都可以放下,这一切便都成了必选项。

”其实,各种各样的“群”就是一个小社会,家长、老师在群中有爱有恨、有喜有悲的关系就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应。

一位老师说,现实生活中家长给班里购置公共用品、私下塞给老师购物卡,是为了让老师能够对自家孩子好一些,这意味着家长不相信老师能公正地对待每个孩子;而老师对家长相敬如宾、小心提防是为了能与家长保持“敬而远之”的距离,这意味着在老师心目中家长是无法沟通的人。

巧妙应对“家长群”里的那些事

巧妙应对“家长群”里的那些事

巧妙应对“家长群”里的那些事作者:刘阿涛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年第02期〔摘要〕一些家长利用QQ群平台,总是无形中宣传一些错误的教育理念,混淆其他家长的视听。

作为班主任,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巧妙应对。

〔关键词〕家长群;班级管理;班主任〔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2-0066-02教育原本是一件极其单纯的事情:老师们的目的单纯——教书育人,孩子们想法单纯——刻苦学习,但是一遇到家长,教育这件事变得就不再那么单纯了,因为一些家长的利己主义实在是太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获得更好的资源。

有时教师处理学生的事情需要一小时,而处理家长的事情,却需要十小时。

一些家长利用QQ群平台,总是无形中宣传一些错误的教育理念,混淆其他家长的视听,影响班级的管理,家长没有成为班级建设的后援军,反而成了绊脚石。

这不,军训期间我们班家长群就发生了一些事情,给班级的管理带来一丝困扰。

因此,适时地对家长进行一定的教育培训,很有必要。

一、无意攀比型一些家长总是热衷于将自己孩子的班级和其他班级进行无意义的比较,虽然他们本意不坏,但是很容易扰乱一些不明就里的家长的视听,造成其他家长盲目跟风,打乱老师的工作步骤,为此,我这样回复了他们:最近有很多家长一直聊其他学校怎么做、其他班级怎么做、其他老师怎么做,还有的家长在我们班群发其他学校、其他班级的照片,问为什么我们没有这么做,在这里我提醒家长一下: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的学情,每个班主任、老师也都有自己的管理方式,如果我们一直盯着其他班级,而总是对自己的班级说三道四的话,会让这个班忙于各处模仿,无所适从,很难成为别具特长的优胜班。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一直盯着其他的孩子的长处,而总是对自己的孩子指手画脚,那孩子就很难培养出自信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会比较自卑,就很难成功!所以,请不要用“其他班级都这么做了、其他老师都这么做了”这种话来绑架老师,也不要用“人家孩子怎么就这么优秀”来绑架学生!二、推卸责任型一些家长在群里说:老师,我们白天工作都很忙,晚上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检查孩子作业,只能托付给老师,拜托老师多多看管了!刚好我拍下了班级的几盆绿植,展示给家长们看,顺便跟他们这样说:很高兴我们班的绿植还健康地活着。

“家长群”成双刃剑

“家长群”成双刃剑

“家长群”成双刃剑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8年第47期第34个教师节来了!不少学生和家长们都在今天向老师们道了声“辛苦”。

可如今,老师们的辛苦程度似乎又增加了不少。

现在,家长微信群已经成为老师课外工作的重要阵地。

不过,本用于方便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渠道,已成为老师的隐形负担,不少老师感叹:“自从进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长会!”班主任吐槽家长群在北京一所中学当初中班主任的刘明,觉得自己最近得了“手机恐惧症”。

这是因为,他的微信总有点不完的未读信息。

原来,这些成指数上升的聊天记录,都来自刘明所在的班级家长群。

“有时候发一条学校通知,家长就轰炸式回复。

一会儿一条,微信一直蹦。

”刘明感慨。

有类似经历的,还有在甘肃平凉某幼儿园做老师的赵娟。

她告诉记者,老师每天都要在群里把小朋友吃饭的照片、学校通知等内容发送到家长群里。

家长们看到消息后,就会在下面跟风回复“谢谢老师”、“老师辛苦”等客套话。

“我很感谢家长们对我工作的支持,但每个家长都发一句,反而让后来的家长看不到重要信息了,所以我希望家长们少发。

”赵娟说。

当然,这还只是其中一种情况。

更让赵娟郁闷的是,不少家长会在群里发广告或者各类点赞、转发抽奖等信息。

赵娟说,有时候十多分钟没看手机,再一看微信,未读消息就过百了。

结果点开看,全是家长们在群里聊些琐事,或者发些广告宣传。

闲聊的微信轰炸著老师的手机,但他们的家长群负担还远不止这些。

“家长放心,宝贝们开始上课啦”、“孩子进入午睡时间啦”、“我们在室外玩游戏啦”……这些在幼儿园里平凡不过的日常活动,陈宏每天都要录制短视频,发送到家长群里。

陈宏是南昌市一所幼儿园的班主任,上课之余,她每天花精力最多的事情,就是追着孩子们拍短视频。

“从孩子进园到放学,从教室里到教室外,我几乎是跟踪拍摄,一天要在家长群发至少10个短视频。

”陈宏说。

但这些工作,很多家长们觉得还不够。

“没有在视频里看到我家孩子”,是群里家长最经常给出的反馈。

家长群成“江湖”,可理解可解决

家长群成“江湖”,可理解可解决

家长群成“江湖”,可理解可解决王铎绘只要老师在群里发一个通知,就有一群家长跟帖说:“老师您辛苦了!”“老师您想得真周到!”“谢谢老师”……据媒体报道,为了孩子,不少家长争相跟老师拉关系、套近乎;但老师们似乎并不享受这种感觉。

小小微信群,究竟多大程度上折射出了家校之间关系的不平衡?是什么让家校之间互信不足?如何让家校形成合力?利用好新媒体平衡家校关系■王天定有教师说自己在与家长的关系中是“事实上的弱势群体”,这种抱怨可以理解。

但是,教师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因职业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双方所处地位必然是不对等的,学校和教师为社会提供教育服务,由此形成的学校与家长的关系中,学校总体是处在一种相对强势地位,这首先是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

而这一状况,又被我国的特殊国情如独生子女政策、高考压力等放大。

身处相对强势地位的部门,在处理职业活动中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时,必须要对这关系中的不对等因素有清醒认识,这样才会有意识通过多种努力,以求尽可能降低这种信息的不对称。

职业活动中,真正的尊敬以信任为前提,而这种信任的建立,居于强势地位的一方负有更大的责任。

以学校为例,要在老师和家长之间建立真正的互信关系,学校首先要制定严格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规范,比如教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媒体报道中提到,有的班主任通过微信群安排任务,向家长们征集“推广普通话活动”的口号。

类似这样的事情,显然并不符合教师职业规范。

试问,班主任有什么权力把本应自己完成的工作摊派给家长?但有的老师不但做了,而且理直气壮,浑然不觉其非。

在笔者看来,这跟学校对此缺少基本规范有很大关系。

学校还应切实扩大学校的开放程度,吸引家长能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事务管理,而不是简单的训话式家长会。

在这种有章可循、充分平等开放的环境中,家长才可能由衷地理解学校及老师工作的艰辛和付出,相互的信任才有逐步建立的可能。

互联网是人性的延伸,虚拟空间是社会环境的真实投影。

家长微信群的生态是当前学校与社会及家长关系的缩影。

班级家长群的看法

班级家长群的看法

班级家长群的看法咱今儿就来说说班级家长群这档子事儿。

嘿,这家长群啊,就像是个小社会,啥样的人都有,啥样的事儿都可能发生。

你说这家长群,不就是为了方便老师和家长沟通嘛。

老师在里面发个通知,布置个作业啥的,家长们能及时知道,挺好的事儿吧?可有时候啊,也能闹出不少笑话来。

有的家长那可真是“积极分子”,老师一发话,他立马就响应,“老师说得对!”“老师辛苦了!”就跟那应声虫似的。

咱也不是说这样不好,就是有时候感觉有点太夸张了,老师说个啥都捧,那场面,真跟追星似的!还有些家长,在群里那叫一个能聊啊!从孩子学习聊到生活,从今天吃啥聊到周末去哪玩,那话题转换得比风还快。

这要是没人打断,能聊个三天三夜不带停的。

有时候老师发个重要通知都被淹没在那一堆聊天记录里了,这不是给大家找麻烦嘛!再说说发照片的事儿。

有时候学校有个活动啥的,老师会拍些照片发群里,让家长们看看孩子们的表现。

这本来挺好的,可有的家长就开始挑刺儿了。

“哎呀,我家孩子怎么就露个后脑勺啊!”“老师,能不能多拍几张我家孩子啊!”嘿,这老师又不是专门给你家孩子拍照的摄影师,能给拍就不错了,还要求这么多!当然啦,家长群里也有很多暖心的事儿。

比如有孩子生病了,家长们会在群里互相问候,出主意;有家长分享一些教育经验,大家也都能互相学习。

这才是家长群该有的样子嘛!咱做家长的,在家长群里也得有点分寸不是?别啥话都说,啥事儿都掺和。

该响应老师的时候就响应,不该说话的时候就闭嘴。

别把家长群当成自己的聊天群,想说啥就说啥。

这家长群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大家都得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家长群也是了解孩子在学校情况的一个重要渠道,咱得好好利用起来。

别整天就知道在群里瞎聊,多关心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要是孩子在学校有啥问题,咱也能及时知道,及时解决。

总之呢,班级家长群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有欢笑,也有烦恼。

咱得正确对待它,让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别让它成了咱的负担,也别让它影响了咱和老师、其他家长之间的关系。

退出家长群的告别语

退出家长群的告别语

退出家长群的告别语各位家长朋友们,我要和大家说再见啦!没错,我决定退出这个家长群咯!想想看,这个家长群就像一个热闹的大集市,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消息在里面“飞来飞去”。

一会儿是这个活动要交钱啦,一会儿又是那个作业要家长监督啦,简直让人应接不暇。

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一场混乱的交响乐中,努力想听清属于自己的那个音符。

说真的,每次手机“叮咚叮咚”响个不停,我都得深吸一口气,做好心理准备才敢去看。

这哪里是交流群啊,简直就是信息的海洋,一不小心就能把人给淹没了。

我这小身板,可经不住这么折腾呀!而且啊,有时候家长们讨论个问题能争得面红耳赤,就好像在进行一场辩论赛似的。

我就奇了怪了,不就是孩子的一点小事嘛,至于这么较真吗?这家长群里的热闹程度,可不比那街头巷尾的闲谈逊色多少呢!你们说,这家长群是不是就像一个小社会,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在发生。

我呢,就像一个游客,逛了一圈,觉得差不多了,也该走啦。

我知道,可能有人会说我太绝情,说走就走。

可我也是没办法呀,我也有自己的生活要过,总不能一天到晚就盯着这个群吧。

我得去陪陪家人,得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呀。

难道你们就不想从这个热闹的“集市”中偶尔逃离出来,去享受一下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吗?其实退出家长群也不代表我就不关心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了呀,我只是换一种方式而已。

我会更加专注地和孩子面对面交流,听听他在学校的趣事,看看他的作业情况。

这样不是更直接、更有效吗?再说了,没有了家长群的那些纷纷扰扰,我感觉自己好像卸下了一个大包袱,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呢!我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不用再被那些随时可能蹦出来的消息打扰。

所以啊,各位家长朋友们,不要太想我哦!我相信你们也能理解我的决定。

就让我们各自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上继续前行吧,为了孩子的未来,也为了我们自己的幸福。

我就先走一步咯,拜拜啦!。

多维思辨破解家长群危机

多维思辨破解家长群危机

龙源期刊网 多维思辨破解家长群危机作者:顾迎春姜有荣来源:《家长》2019年第08期家长群危机往往具有对象多、取向多、看法多等特点,让人莫衷一是,十分棘手。

我们只有展开多维思辨,综合考量,才能因势利导,打破僵局。

下面以一则家长群危机为例,谈谈多维思辨的路径。

杭州李先生遭遇了一次家长群“危机”。

李先生开法拉利跑车送孩子上学,老师却在家长群向其建议不要再开跑车接送孩子,理由是会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

李先生回怼:钱是辛苦赚来的,不偷不抢,有什么不对?难道还要为照顾其他孩子的心情,特意买一辆普通汽车来接送孩子吗?随后,李先生被踢出了家长群。

从多个角度思辨这则案例涉及三个对象,即老师、家长和孩子。

在研判时,我们需要站在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而不能只站在老师的角度听他讲一人之理。

站在老师的角度,他保护孩子,防止孩子攀比,这个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站在李先生的角度,老师提出的要求就不太合理,因为其家庭日常就开法拉利跑车。

老师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接受任何反对意见,未免太专制了。

从多个层次思辨人生境界可以分为多个层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树立榜样、典型,但不应以其为标准来要求每个层次的人。

要求“人皆圣贤”,既不顺乎常情,也不合乎常理。

这则案例中的李先生在开什么车接送孩子的问题上,可以有常态、高调、低调等三个不同层次的选择。

他選择常态接送是个人的权利,无可厚非。

他在接送孩子时,只要不“高调”,我们就不应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横加指责。

至于是否“低调”,他有个人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通过沟通,征询他个人的意见,但不应该不给他说话的机会,对其实施道德绑架,要求其“低调”接送。

从多个方面思辨事物发展有内外、主次等各种各样的原因。

在诸多因素中,我们如果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势必会影响对真相的把握、实情的了解、发展走势的预判以及应对策略的制定。

为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统筹兼顾,又要抓住关键。

家长群成“江湖”,可理解可解决

家长群成“江湖”,可理解可解决

家长群成“江湖”,可理解可解决
佚名
【期刊名称】《师资建设》
【年(卷),期】2016(029)002
【摘要】只要老师在群里发一个通知,就有一群家长跟帖说:“老师您辛苦
了!”“老师您想得真周到!”“谢谢老师”……据媒体报道。

为了孩子,不少家长争相跟老师拉关系、套近乎;但老师们似乎并不享受这种感觉。

小小微信群,究竞多大程度上折射出了家校之间关系的不平衡?是什么让家校之间互信不足?如何让家校形成合力?
【总页数】2页(P106-1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8
【相关文献】
1.臧天朔成也江湖败也江湖 [J], 楚翘
2.六成人不满国内教育九成家长想送孩子留学2011最受关注的教育问题 [J], 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欧阳海燕
3.儿童节成“家长劳动节”亲子活动家长忙孩子累 [J], 无;
4.四成老年人有养老餐需求混业运营或可解决外卖养老餐盈利难题 [J], 黄仕强
5.家长群成马屁群源于家长的“成功焦虑” [J], 叶建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个老师的来信中国式家长群为何异化

一个老师的来信中国式家长群为何异化

作者:园丁1号,一线教师近日,一条关于家长群的新闻登上了微博热搜。

起因是江苏一位家长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从视频内容来看,这位家长认为教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让自己承担了教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

视频结尾处这位家长问道:“你们(教师)上课不用心教,下课叫我帮忙批改作业,那我要你们干什么……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到底谁辛苦?”目前微博话题#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的阅读量已累计超过7亿次,或许是教师与家长在家长群上“积怨已久”,这位家长的“呐喊”得到了众多家长的共鸣。

翻看网友评论,几乎都是一边倒地控诉教师“不负责任”,认为现在很多教师当起甩手掌柜,把本该属于教师的责任直接在家长群甩给家长;而家长苦不堪言又敢怒不敢言,担心不按老师说的办,孩子会遭到老师的差别对待……随着话题发酵,又衍生出一个新的话题#家长群有必要存在吗#,好像取消了家长群,教师就能负起责,家长就能真减负了。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说,公众对教师这个职业、对教育和家校关系都抱有极大的误解,这一次#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引起的后续一系列对教师的讨伐就是一个例证。

甚至权威媒体的表现,也没有更“专业”。

我看到澎湃新闻刊发的一篇评论《一个安静的家长群,对家长和老师都是福音》,作者的观点与网友一致,认为家长群的异化,责任在教师。

他写道,“在异化的家长群中,老师把很多属于自己的责任转嫁给了家长,让家长不堪重负。

这背后的逻辑在于,一些老师把育人的责任转换成唯我独尊的权力,大搞一言堂,享受着一呼百应、阿谀奉承的感觉。

家长一个不到位,轻则点评批评、公开示众,重则开除‘群籍’。

”文中描述的这样的教师当然存在,但无论如何,这样的教师是少数的,不该成为贬低整个教师群体的一个论点。

作者提出的纾解之道是让家长群“安静”下来,教师不说不该说的,家长不做没必要做的,就是彼此的“福音”。

换言之,作业是教师的责任,不要甩给家长。

家长群邂后语

家长群邂后语

家长群邂后语
1、只脚的螃蟹——横行霸道。

2、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3、铁匠骂徒弟——不会打。

4、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5、出水的虾——又蹦又跳;连蹦带跳。

6、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7、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耗子钻风箱——两头咬气;自找罪受。

10、太岁头上动土——好大胆。

11、枯木刻象棋子儿——老兵老将。

12、麻子喂麻雀——喂一个,跑一个。

13、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

14、芝麻开花——节节高。

15、强盗念经——冒充好人;装善人。

16、串起来的螃蟹——横行不了几天。

17、拿着鸡毛当令箭——小题大做。

18、老头的帽子——一把抓。

19、就着猪肉吃油条——腻透了。

20、猴子抱西瓜——顾此失彼。

小班打架家长群发言稿范文

小班打架家长群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我是XX班的小明妈妈,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关于孩子在学校发生的小插曲——打架事件。

首先,我想对那些关心此事并给予我们支持和理解的家长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接下来,我将详细阐述事件的经过,以及我们家庭对此事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事情发生在上周五下午的体育课上,我们班的小明与邻班的小刚发生了冲突。

据小明所述,当时小刚无缘无故推了他一下,导致小明情绪激动,双方发生了肢体冲突。

事发后,老师们迅速将两位孩子分开,并立即通知了家长。

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和小明爸爸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赶到学校了解情况。

在老师的协助下,我们与小刚的家长进行了沟通。

在沟通过程中,我们深感意外,因为两个孩子在平时相处得还不错,怎么会突然发生这样的事情呢?通过与小刚家长的交流,我们了解到,那天小刚可能因为一些个人原因心情不佳,才会做出冲动之举。

对此,我们表示理解,并向小刚家长表达了歉意。

同时,我们也感谢小刚家长的配合,希望双方能够共同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处理矛盾,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针对这次事件,我们家庭有以下几点想法:1. 加强家庭教育。

我们将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教育他们学会尊重他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同时,也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内心的困惑。

2. 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我们将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遇到问题时冷静思考,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法。

3. 加强与学校的沟通。

我们将密切关注孩子的在校表现,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4. 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通过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学会团结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在此,我也想呼吁各位家长:1. 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内心的困惑。

2. 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3. 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教会他们如何保护自己。

4. 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最后,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长群里的江湖恩仇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社交平台迅速普及,老师和家长的沟通渠道已经从短信时代、飞信时代进入微信时代。

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几乎每个班级都建立了用于家校沟通的微信群,老师发通知、留作业等变得方便快捷了,家长也可以第一时间得知孩子的在校情况。

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微信群也一样。

虽然家长和老师都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但和现实生活中一样,家长和老师之间、不同家长之间、家长背后所代表的不同孩子之间,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小摩擦以及矛盾。

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现在家长微信群就是一个江湖,群里家长、老师的个人利益、群体利益交织在一起,于是,就有了争斗、猜忌、恩怨,看似一团和气,实际上暗流涌动。

老师一声令下家长“争宠”怕落下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北京妈妈张倩认为自己过得惊心动魄。

周六下午陪女儿上课外班时,张倩关了手机,下课后一开机,女儿所在班级的家长微信群里,未读信息像潮水一样涌了出来。

原来,就在张倩关机的时段,班主任老师通过微信群安排了任务,向家长们征集“推广普通话活动”的口号。

张倩看到时,群里的家长已经争先恐后贡献了上百条口号,有些家长一个人就写了七八条。

看到这些,张倩一下子慌了,担心自己的表现在老师面前失了分,于是急急忙忙给几位大学同学打电话,让大家一起帮她想口号。

终于,张倩从同学们“友情赞助”的口号中选出了3条上交。

直到看到还有几位家长在她后面新交口号,张倩才松了口气。

张倩所谓的“惊心动魄”,在很多人看来有点“小题大做”,但身为家长的人,都能理解张倩的焦虑。

在微信群里,几乎没有哪个家长能做到不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当回事。

以前都说“孩子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现在“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的,又多了家长。

很多人给中国家长的评价只有一个字“贱”。

“每个家长在职场都有‘身份’,比如是权威、是专家、是知心姐姐。

”家有幼儿园男童的妈妈王颖说,只有在孩子面前是完全没有身份的,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孩奴”。

一个机构到哪儿能找到那么多有思想的人为一个口号头脑风暴?老师就是有这个权威和能力,“指挥”孩奴做他们平时不可能做的事儿。

在微信群里,谁完成了老师交待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都一目了然,“都在那里摆着呢,大家能不较劲儿吗?大家不为别的,就为了孩子。

”林丽说。

于是,“为了孩子”,家长们不仅“把老师的话当圣旨”,争先恐后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且还纷纷利用各种机会讨好老师,有时候甚至是谄媚拍马。

隗玉的女儿是学校管弦乐团的成员,因为今年管弦乐团要参加比赛,所以训练得很辛苦,导致有段时间乐团的孩子纷纷生病。

一天,管乐团的老师在微信群中发了一张图片,是一罐杭白菊,并感谢了送
杭白菊的家长。

结果,第二天就有家长给送去了胖大海、罗汉果,第三天就有家长送去了亲自熬的银耳汤,第四天好几个家长送了绿豆汤,整个乐队的孩子都没有喝完这些汤,老师又不得不在微信群里劝阻家长。

“虽然我也觉得家长们有点过分了,不过,这就是我们家长在替
孩子向老师争宠,谁也不想落后。

”隗玉说。

北京家长陈静的儿子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开学还不到一个月,但是,家长微信群已经从刚开学的一个变成了三个。

开学之初,班主任老师建了一个微信群,主要用来发学校的通知。

结果,只要老师发一个通知,就有一群家长跟帖说:“老师您辛苦了!”“老师您想得真周到!”“谢谢老师”。

“我从来不愿说这样的话,但又担心刚一开学就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也只好跟风说谢谢。

”陈静说。

于是,在一个近百人的群里,老师发出的通知很快就被淹没了,有的家长根本就没看到。

没办法,老师只能又建了一个只用来传送信息的“消息群”,要求家长不能随便跟帖。

几天之后,家长们又觉得
有老师在群里说话不方便,一个没有老师的家长群又出现了。

老师带着一颗提防心潜伏在微信群
在家長微信群里,老师是众星捧月般的存在,家长对老师的态度都是小心翼翼、毕恭毕敬,按理说,老师的心理感觉应该不错。

但事实并非如此。

“有家长的微信群,我是能不进就不进。

”在北京市某中学教英语的郭老师说,“在微信群里,跟家长相比,老师是弱势群体。


这番话估计会让很多家长震惊。

对于家长们在群里发的感激、恭维之语,郭老师看得很清楚:“都是虚的,我们知道那些并不是家长的真心话。


一些老师还表示,越是那些在群里活跃的家长,越是他们提防的对象,“平时经常跟你沟通打招呼的,只要出了事他们就是最难缠的”。

北京某小学的徐老师就有这样经历。

一次,班里两个男孩子在学校打闹,一个孩子的胳膊上被划了一个口子。

徐老师随即跟两个孩子的家长联系,沟通之后两位家长都表示孩子之间打闹磕碰是难免的,
能够理解和谅解。

过了没多久,就在徐老师还感叹家长通情达理时,受伤孩子的家长突然改变了态度。

这位家长是家长群中的活跃分子,他把这件事小范围地跟群中的家长说了之后,很多人给他出主意。

第二天,这位家长开始不停地找徐老师、找校长,非要另外一个孩子给自家孩子公开道歉。

“我们每天跟孩子打交道已经够累的了,再加上家长就更累了,家长们各行各业的都有,脾气各异,能少打交道就少打交道吧。

”郭老师说,现在她尽可能不进家长的微信群,如果有些群不得不进,她也尽可能猫在里面少说话。

的确,一个班如果40名学生,学生父母一般都在群里,那么,一位老师要同时面对80位家长,要一一回复这么多人的问题、问候,想想就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