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①聚落的概念与特点:
-重点知识点:聚落的概念、类型(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特点(环境特点、规模大小、规划原则)。
-关键词:集中居住、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环境特点、规模大小、规划原则。
-板书设计:标题“聚落的概念与特点”,分别列出聚落的定义、类型、环境特点、规模大小、规划原则,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阐述。
2.聚落的特点: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分析聚落的环境特点,如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
3.聚落的分布:让学生了解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等。
4.聚落的发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如乡村变成城市,城市规模的扩大等。
5.聚落文化: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聚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如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与聚落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如《城市的起源》、《乡村聚落的发展与变迁》等,以加深对聚落的理解。
-视频资源:鼓励学生观看与聚落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乡村聚落的文化传承》等,以增强对聚落的认识。
2.拓展要求: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通过阅读材料和观看视频资源,深入了解聚落的各个方面。
介绍与聚落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聚落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聚落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聚落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七年级地理上册 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3、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区别。
师:活动一、探究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因素
1、展示 材料一 展示图片 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
材料一,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示意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和课本最后一页世界地形图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班级
科目
地理
上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区分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2.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1) 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有什么共同特点?
2) 为什么会出现在大河的冲击平原上?
生:1、阅读地图《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
2、分析为什么会在这些地方出现城市?说明了什么跟聚落的发展也有关系?
生:学生通过所展示材料分析结果,总结出影响聚落形成于发展的有利条件。
师总结: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一般来讲,一个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环境需要是: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当然,有些时候交通,宗教,政治等人文因素也影响到了聚落的发展。
生:分析丽江古城保护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为丽江古城的发展出谋划策。
〖板书设计〗
一、聚落的形态
1、城市和乡村
2、聚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1、运用图片描述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
2、聚落形成的因素、特色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七年级地理上册 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材内容详解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类型,知道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知道聚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正确认识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通过联系实际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生活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通过读图训练,进一步培养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快乐点击1.乡村和城市(1)聚落——我们把人们的集中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2)聚落的分类:①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②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3)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4)同类聚落的景观差异:①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特征:②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也风格迥异。
2.聚落与环境(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
②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③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
(2)聚落的分布:①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
②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1)聚落发展带来的利与弊①聚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
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
②聚落的发展过程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有特色的民居正逐步消失。
(2)聚落的保护①原因: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②措施: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教材分析】学习二聚落与环境【过渡】聚落往往形成于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假使我们能历史重演,回溯到远古时期,让你为我们临沂选址你会选择甲、乙、丙哪一处?原因是什么?(出示:亚洲文明发祥地)看来大家的选择与古代的人们一致,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在大河的冲积平原上。
除了这些因素,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成,例如金融发达的上海形成金融城市,资源丰富的攀枝花形成钢铁城市,文化资源丰富的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风景优美的威尼斯形成旅游城市。
【过渡】环境因素不仅影响聚落的形成还会影响聚落的分布、形态等。
请大家阅读课本82-83页,说说环境是如何影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的?时间2分钟1.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目前世界上的聚落集中地分布在地区,而、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2.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态: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聚落常呈状。
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河流延伸成状。
【过渡】一些有特色的民居往往也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请大家组内合作探究民居与聚落的关系。
【合作探究】民居与聚落:西亚民居东南亚民居1.西亚的房屋具有、的特点,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2.东南亚的民居常见,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3.你还知道哪些特色民居?与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举手回答:选择乙,沿河平原地带。
这里地形平坦…这里土壤肥沃,适于耕种…这里水源充足…这里交通便利…学生阅读课本82-83页,了解环境对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影响,总结答案。
举手回答:1.河流中下游平原;高山、荒漠2.团块、条带【合作探究】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西亚、东南亚民居与环境的关系,并交流自己所了解的特色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1.在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墙厚适应昼夜温差大,窗小适应风沙大。
2.双层木楼或竹楼;热带地区全年炎热多雨,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就地取材,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因为上层通风防潮,适应过于潮湿的环境。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聚落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2. 课程平台:人教版地理教材、教学课件、教案、学生作业模板等。
3. 信息化资源:网络搜索引擎、在线地图服务(如谷歌地图、地图等)、地理相关教育网站和视频资源。
4. 教学手段:讲解、问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图片展示、实地考察、互动游戏等。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2)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提出改进聚落发展的建议。
(3)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制作聚落模型、设计理想城市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撰写研究报告:鼓励学生针对感兴趣的聚落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5)分享学习心得: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在拓展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促进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可能会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复杂因素感到困惑,特别是在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地理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困难。在实践调查环节,学生可能会遇到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的挑战。
四、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教室内的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打印机、地球仪、地图、白板、黑板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 4_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学案新人教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学案【学习目标】1.说出聚落的主要类型,判断聚落类型并描述其差异。
2.举例分析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3.举例分析聚落发展变化对文化遗产影响的利与弊,说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学习任务及展示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分析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一、聚落与环境1.聚落的分类:聚落分为和。
2.聚落的比较:聚落类型聚落规模生产活动乡村_____ 人们一般从事_____、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城市_____ 人们主要从事工业、_______等工作3.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①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_________、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_________、地形平坦等。
②聚落的分布:一些_______________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密集;在高山、_____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③聚落的形态:一般在平原地区聚集的聚落呈_____状,沿河流、山麓、谷地分布的聚落呈_____状。
④民居与环境:西亚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屋具有_____、_____特点;东南亚热带地区,乡村聚落中常见_________或_____。
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1.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有些聚落从不同角度记录着当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信息,便于后人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状况。
2.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__________城,我国山西省的__________古城、云南省的__________古城、安徽省的__________古村落、澳【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你能解释下面两种居民建筑特色形式形成的原因吗?①寒冷地区的居民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
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坡度大。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道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2:理解并能表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4: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与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自读教材,比一比,看谁过目不忘:① __乡村与城市__统称为聚落,先有_乡村_聚落,后有_城市__聚落。
②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_劳动生产和_社会活动的场所。
③由于_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出的_景观_有较大的差异。
④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_地形_、_土壤_、_自然资源_、_水源_和_交通_等。
⑤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_平原_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_密集_,在高山_、__荒漠__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⑥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_人类活动__和_自然环境__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⑦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生活习惯、_历史文化_、_宗教信仰_等不同,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_建筑_风格。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聚落的景观因_环境_而异。
⑧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世界上多数聚落都在增长,主要表现为: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_越来越完善_。
⑨亚洲乡村聚落人口_众多_,房屋较_密集__;欧洲乡村聚落人口_较少__,农业机械化水平_高_,房屋较_分散_;非洲许多地方保留了_较为原始__的村落。
(教师订正答案后给点时间让学生读记知识点,小组按分工互查记忆情况[德华1] )[德华1]学生在自学的时候,教师巡查批改,5分钟的时间到后点学生订正答案,在教师批改忙不过来时提醒学生按小组分工批改。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4章 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4章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地理上册第4章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地理上册第4章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三、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来防寒暑、避风雨,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住冰屋,而东南亚地区的人们却住适合通风散热的高脚屋。
世界不同的地区,人们的居住地有何差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2、探究新知一、聚落与环境讲述: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
1.聚落承转:乡村与城市有什么差异呢?2.乡村与城市的差异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问:从聚落的规模大小、从事的工作方面比较乡村与城市。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
讲述: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指导学生读图4。
12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提问: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何差异?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承转:聚落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呢?3.聚落的形成展示图片: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示意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4.聚落的分布讲述: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小明:我来自农村,家乡周围有农田、池塘。
夏天可以去池塘里摸鱼捉虾------里有小路通往附的小镇。
【过渡】根据两位同学的描述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你能否试着总结出乡村与城市景观的差异?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时间2min.那么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 【总结】由于乡村或城市的人们劳动生产方式差异,导致乡村和城市景观出现差异。
一般来说,现有乡村后有城市,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城市。
学习二 聚落与环境【过渡】聚落往往形成于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假使我们能历史重演,回溯到远古时期,让你为我们临沂选址你会选择甲、乙、丙哪一处?原因是什么?(出示:亚洲文明发祥地)看来大家的选择与古代的人们一致,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在大河的冲积平原上。
除了这些因素,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成,例如金融发达的上海形成金融城市,资源丰富的攀枝花形成钢铁城市,文化资源丰富的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风景优美的威尼斯形成旅游城市。
【过渡】环境因素不仅影响聚落的形成还会影响聚落的分布、形态等。
请大家阅读课本82-83页,说说环境是如何影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的?时间2分钟1.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 目前世界上的聚落集中地分布在地区,而、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2.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态: 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聚落常呈状。
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河流延伸成状。
【过渡】一些有特色的民居往往也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请大家组内合作探究民居与聚落的关系。
【合作探究】民居与聚落:西亚民居 东南亚民居1.西亚的房屋具有、的特点,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2.东南亚的民居常见,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学生举手回答: 选择乙,沿河平原地带。
这里地形平坦…这里土壤肥沃,适于耕种… 这里水源充足… 这里交通便利…学生阅读课本82-83页,了解环境对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影响,总结答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标内容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课标分解同课异构【教学设计一】作者:王文枫单位:济南锦苑学校目标与策略重点与难点重点: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难点: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教学环节一:初识聚落学习过程:课前播放泉城影像及本校师生工作学习照片,寓意立足泉城放眼世界。
“走遍世界”欣赏世界各地聚落景观。
(景观图片略)抢答导入:你可以把下面的景观分为哪两类?展示课题: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问题引领:1.“聚落”是什么意思?用“聚”与“落”分别组词。
2.乡村与城市在景观上有哪些差异?3.现代化农村与城市的最主要差异表现在哪里?总结归纳:设计意图:“聚落”是学生刚接触的概念,通过设计组词来加强认识。
聚落的分类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欣赏聚落景观图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完成对聚落的分类及景观差异的比较。
造成差异的原因,学生总结归纳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设计提问“现代化农村与城市的最主要差异在哪里?”启发学生理解。
教学环节二:聚在何处学习过程:(一)影响因素启发提问: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哪些因素会影响聚落呢?学生活动:“勇闯亚欧非”。
活动要求: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为自己的部族在亚欧非大陆上寻找最有利的栖息地。
活动过程:1.全班分为六个部落,每组派一位代表在选定的位置插上自己部落的图腾,先到先得。
2.所选位置由全班同学举手表决是否有利。
如认为不合适,请说明理由。
教学评价:由于时间有限,可能有些同学会考虑不周而慌不择路,例如选在西西伯利亚平原等地区,这样的即时课堂生成资源非常宝贵,一定要充分利用,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小结:影响聚落的因素有地形、气候、河湖、土壤、资源等因素。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有两个难点,一是影响聚落的因素众多,如果只是从景观图片分析,缺少对比性和趣味性,印象不深刻,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
七年级地理上册4_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人教版1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不同。
2.举例说出聚落概念自然环境的关系。
3.咱们要爱惜聚落。
4.通过对阻碍聚落形成与进展的要紧因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进程与方式使学生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思维方式,形成地理概念,明白得地理事物散布和进展转变的大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知道爱惜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形成爱惜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1.学会分析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2.熟悉聚落的散布特点。
3.知道爱惜人类文化遗产。
【教学方式】读图分析、对照、总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一、情景导入居住是人类的大体需要之一,人类为了生存,必需成立适当的居住地来御寒暑避风雨,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址,有些人居住在乡村,有些人居住在城市。
咱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什么不同?阻碍聚落形成和进展的要紧因素有哪些?怎样来爱惜传统聚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咱们一起走进《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去寻觅答案。
二、新课学习(一)聚落与环境1.聚落概念:人们集中居住的地域形式:乡村和城市(先有乡村,后有城市)乡村与城市的区别劳动生产方式: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样从事耕耘、放牧、打鱼等生产活动。
城市规模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要紧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观看填表景观不同:2.聚落与环境想一想:若是让你选择居住地,你以为具有如何自然条件的地址才够理想?你会选择哪一种地形?(平原)你会选择哪一种水源条件?(河流)你会选择哪一种气候?(全年温和而湿润)你会选择哪一种土壤?(黑土地)归纳:易形成聚落的地域(聚落的形成与环境紧密相关。
一样来讲,在水源充沛、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硕、交通便利的地址比较容易形聚落。
)聚落的散布特点: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域或河口、沿海地域,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散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域,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4.3 人类的聚居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师: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乡村聚落还可以分为以下那些类型。(生答)
课件展示景观图片:农田、牧场、渔场、林场。
师:在乡村人们住要从事什么工作呢 哪城市呢?
师: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在城市郊区还出现了城市话村这类似城市的乡村聚落,如:中国第一村华西村。
课件展示华西村图片。
过渡: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是先有乡村聚落还是先有城市聚落?(生回答)
师:聚落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假如时光倒流,我们是第一批原住居民,该如何择地而居呢?
课件展示:
请同学分别从每组的不同环境条件中选出你认为最适宜居住的地方,并说明原因。
(生答)(利用多媒体展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图片。)
(抽两组同学,分别派代表发言。
生答)
自
主
学
习
合
作
共
建
知
能
应
用
巩
固
小
结
诊
断
评
价
作业布置
与
预习提纲
板
书
设
计
聚落与环境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教
学
札
记
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我们把人们的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在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在高山、荒漠的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生答)
1、第一组材料:地形条件。
提供图片:雪域高原、长江中下平原、横断山区。
2、第二组材料:水源条件。
提供图片:荒漠、河流、湖泊。
3、第三组材料:土壤条件。
提供图片:盐碱地、荒漠土、黑土地。
4、第四组材料:气候条件。
人教版地理七年期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学案设计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学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聚落的主要形式;知道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能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重点难点1.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三、导学问题1.人们集中的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__________。
它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_。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______________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观察图片,分组讨论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从景观、生活方式、污染、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比较并填表:(找出生活中城市与乡村的景观、生活方式、污染、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象,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分享给全班同学。
)5.许多乡村民居都体现了当地的____________习俗和____________特点。
6. 世界各地的民居有不同的建筑风格,既能适应当地的又与居民的密切相关。
7.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聚落可分为和两大类。
(2)图中A、B、C三处聚落都属于聚落。
三处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共同点是。
(3)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理由是。
(4)从上题分析来看,先有城市聚落还是先有乡村聚落?(5)C聚落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如果C处建立一造纸厂是否合理?为什么?四、参考资料1. 巴黎的塞纳河沿岸从卢浮宫到埃菲尔铁塔或是从协和广场到大小凡尔赛宫,巴黎的历史变迁被看作源于塞纳河。
当豪斯曼的宽阔广场和林荫道影响着19世纪末和20世纪全世界城市主义的时候,巴黎圣母院和圣徒教堂成为了建筑上的杰作。
塞纳河是法国河流中流程很短但极负盛名的一条河。
这条流经法国北部的河流,全程仅776千米,她发源于东部海拔471米的朗格勒高原。
从西向北流过巴黎市区,在市区内的流程约达13千米。
她的水流曲折宛转,向西伸展,穿过巴黎盆地,经鲁昂最后在勒阿弗尔港附近注入英吉利海峡。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3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结合本节学习,说出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过程与方法1、利用生活经验,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形成表象;初步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分析和处理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城市和乡村的差异的描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条件”以及“对有价值的聚落的保护和发展”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学习,感受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1、聚落的类型及差异。
2、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讨论探究、自学归纳等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你喜欢住在城市还是乡村,为什么?教师承转: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学生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什么叫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这两个问题。
归纳: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学生活动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回答(1)居住在乡村与城市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2)乡村聚落按聚落中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归纳总结:乡村和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是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场所,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农业生产活动。
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工作。
教师承转: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泛指可观赏到的景物)又有较大的差异。
学生活动3:通过仔细观察图4.12,说出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 教学方法:a. 讲授法:针对聚落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形成条件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b. 讨论法:在讲解聚落与环境关系、聚落文化与传统等内容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c. 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具体的聚落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 教学手段:a.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聚落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学生对聚落形态、特点有直观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b. 教学软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聚落分布图的绘制和分析,增强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
c.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聚落案例,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具体实施:1. 讲授法:a. 在讲解聚落的基本概念时,结合教材和实际案例,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让学生易于理解。
b. 在讲解聚落形成条件时,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使学生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 讨论法:a. 在分析聚落与环境关系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同环境下聚落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b. 在探讨聚落文化与传统时,组织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聚落习俗,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3. 案例分析法:a.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聚落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条件、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b. 鼓励学生提出改善聚落发展的建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多媒体设备:a. 通过展示聚落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聚落形态、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b. 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互动,如开展聚落知识问答、抢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 教学软件:a. 运用GIS软件,让学生在课堂上绘制聚落分布图,分析聚落分布规律。
b. 通过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如模拟聚落发展过程,让学生观察不同因素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运用图片说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重难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状况的一部活的“”。
2.由于一些和的原因,一些有鲜明特色的乡村聚落正在逐渐减少。
为此,处理好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
3.目前,世界上有许多聚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例如法国,意大利的,山西的,云南的,安徽的,澳门历史城等等。
4.你还知道中国的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85-86页,小组合作以丽江古城为例讨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1.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主要特色?你怎样理解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语?
2.丽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3.如果你去丽江旅游,作为一名旅游者,你能为保护丽江古城做些什么?
【拓展延伸】
查阅资料了解山东省的世界文化遗产。
【知识构建】
【优化训练】
1.聚落的两种基本形态是()
A.城市和乡村
B.工人和农民
C.平原和高原
D.气温和降水
2.下列地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是()
A.热带雨林地区
B.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C.热带沙漠地区
D.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3.在下列地区,一般来说,聚落比较密集的是()
A.高山地区
B.丘陵地区
C.平原地区
D.河流上游地区
4.中国的很多房屋坐北朝南。
下列关于坐北朝南建房的好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防寒冷的北风
B.可以防台风
C.阳台上可晒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