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5课《核舟记》教学实录 沪教版

合集下载

《核舟记》语文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实录优秀教案

《核舟记》语文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实录优秀教案

《核舟记》语文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实录优秀教案《核舟记》教案上海市东格致中学陈莉教学目标:1、能通过文章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2、能通过互助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能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能通过文章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通过互助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利用校园教学平台,将自己对课文理解存在的疑问发布在网上,并解答他人提出的求助信息。

教学过程:一、由一条网上互助合作学习信息导入:1、大屏幕展示一学生在教学平台上发的一条预习求助信息:“核舟这么小,是用什么工具雕的?”2、展示部分回复信息:“无聊,当然是用刀刻的!”“你不会是以为他是用牙啃的吧?师:如果你是这位发出求助信息的同学,你看到这些回复信息,心里会怎么想?3、展示徐寒草同学就微雕工艺特色所作的解答信息。

师:看到这条解答信息,你又会怎么想?小结:徐寒草同学的信息给了陈老师很大的触动。

相比其他信息,他的信息更有价值。

他发现了他人未曾思考过的问题,而且,他的探索给他人提供了帮助,这是一多么有意义的事啊!陈老师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合作学习时,不妨借鉴徐寒草同学的做法,善于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是快乐的,我们的合作才是最有意义的。

二、默读课文,圈划出关键句。

思考: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以下一些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1、“珠可历历数也”,从这句,发挥你的想象力,你看到了什么?(特写镜头、远景镜头)你能想象作者在点数佛珠时的神情、动作、语言吗?2、最后九个“为”:你能想象作者在点算核舟上的物品时的神情、动作、语言吗?3、“神情与苏黄不属”:作者当时是怎么发现苏黄神情的不同的?发现了之后他会怎么说?4、“若听茶声然”“如有所语”等:我们是否又能想象出他侧耳在核舟边倾听的模样?(所有找出的句子,都应在分析完之后及时朗读,注意读出真情!)小结:要体会作者的情感,不仅可以从他直抒胸臆的语言中去体会,还可以从他细致入微的观察中想象他当初摩玩不已的情景,从而体会出作者对物品的喜爱。

2023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核舟记》

2023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核舟记》

2023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核舟记》2023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核舟记》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书写。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引导下探究:疏通课文的字词句,理解全文。

2、合作学习的过程:主要通过一些有关课文问题的讨论解答,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的卓越技艺。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振兴中华而读书。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__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2、引导学生体会__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__内容,学习__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二、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部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1.__出处及作者简介。

2.,给__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思考下列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

朗读后,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1.学习第一段。

《核舟记》课堂实录

《核舟记》课堂实录

《核舟记》教案执教:沈国华班级:杭州湾初中八(6)班时间:2014-10-14周二下午第一节活动:语文高效课堂展示听课:全校语文教师教材分析:明代奇巧人王叔远微雕技术出神入化,用果核雕刻了一只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舟。

魏学洢以文记之。

核舟雕工精美,《核舟记》文笔精美,文“舟”相得益彰,为“大苏泛赤壁”这一雅游更添光辉。

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翻译重点词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语感。

2、梳理文章井然有序的层次结构,围绕“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八个字,领会文中精美独到的神韵。

3、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才艺,领略工艺美术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工艺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翻译重点词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语感。

梳理文章井然有序的层次结构,体会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围绕“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八个字,领会文中精美独到的神韵。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准备:预习,印发有关《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介绍及部分段落。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介绍微雕艺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读课文。

译读课文。

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当堂练习,检查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师: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地学习了《核舟记》这篇文章,知晓了有关微雕艺术的知识,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还通读了全文,并对一些重点句子进行了译读。

在此基础上,我们来做一些练习。

请同学们把语文作业本翻到第七十六页,完成第一至四题。

开始。

生做练习题(加点字、通假字、加量词、文学常识,共填15个空),师可作巡视。

估计三分钟后交流。

师作点评。

二、梳理思路师:文章题目叫《核舟记》,顾名思义,这文章是记一只核舟的,记一只用果核雕成的舟的,请问,这文章里,从哪一句话开始写到核舟了?生:第一段第二句就开始了,“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师:第一段一共就两句话,我们看第一句话写什么的?请找出一个核心词——生:奇巧。

师:请解释这一词的意思——生: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师:有点儿小小的误差——生:奇妙精巧。

上外大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核舟记》word教学实录及反思(1)

上外大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核舟记》word教学实录及反思(1)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作者:魏学洢执教:上外大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岳化宇教学目的:1、解决本单元教学要求——段篇质疑中提出的几个问题。

2、通过对说明文的学习探讨作者如何选材组材为中心服务的特点。

教学重点:围绕学生课前质疑的问题展开讨论,以便深入理解课文。

1、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再写船头?引用苏轼《赤壁赋》语句的目的何在?2、人物形态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最后一段似乎跟主题无关,可否去掉?教学难点:作者文章中蕴涵的深层思想。

教学方法:讨论、引导、评述。

教学步骤:一.课前3分钟“介绍”。

学生介绍《小王子》及作者,点评。

二.复习前一节课相关文言常识。

(出示幻灯片)1、字音:罔不贻八分有奇衣褶矫首昂视不属锥髻虞山篆章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明有奇巧人特别手巧罔不因势象形无不模拟(如象形字)石青糁之涂其两膝相比者靠近(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珠可历历数也清清楚楚(如“历历在目”)其船背稍夷平(“化险为夷”的“夷”为“平安”)钩画了了清清楚楚(今有“清晰明了”)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3、比较多义词的用法:为宫室/ 中轩敞者为舱/ 为人五(刻——是——刻有)能以径寸之木/ 以至鸟兽、木石(木头——树木,如“草木皆兵”)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长约八分有奇(特别——零数)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边——正,如“端正”)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大约——可以)能以径寸之木/ 闭之/ 石青糁之/ 左臂挂念珠倚之(的——窗——涂——左膝)4、找出句中通假字。

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诎右臂支船“诎”同“屈”三、新授:前边我们扫除了字面障碍,简单明确了本文总分总结构及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船舱——船头——船尾——船背)为顺序的说明顺序,也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苏轼及其《赤壁赋》,今天我们来讨论同学们段篇质疑中提到的几个问题:(幻灯片显示)1、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再写船头?引用苏轼《赤壁赋》语句的目的何在?2、人物形态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最后一段似乎跟主题无关,可否去掉?4、本文似乎是一篇简单的说明文,好像没表达什么更深的感情,是这样的吗?老师:首先请同学们来看问题1——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后写船头?(同桌讨论)学生:思考,但一时没有答案。

11《核舟记》教学课堂实录

11《核舟记》教学课堂实录

11 《核舟记》教学课堂实录《核舟记》教学设计导入:核舟虽小乾坤大,妙笔如椽意趣丰,今天我们继续追寻魏学洢的笔触去感受核舟之奇巧。

首先我们来一同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师:字正腔圆,声音响亮,很好。

一、寻宝——感核舟之奇巧师:同学们,老师特别喜欢央视的一档节目叫寻宝,栏目组会邀请各地的博物专家进行鉴宝,鉴定其创作年代和市场价值。

今天我要聘请在座的所有同学作为鉴宝专家,为核舟写一份鉴宝辞。

这里有一份正式的邀请函,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师:声情并茂,很好,请坐。

师:鉴宝辞应该怎么去写呢,这里有一个范例。

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并分析一下。

师:请各位专家结合《核舟记》内容仿照示例,为核舟写鉴宝辞。

学生鉴宝辞一:核舟,奇巧灵怪,刻有“大苏泛赤壁”,人五、窗八、箬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及三十四字于不盈寸修狭桃核,经鉴定为明代雕刻家王叔远作品,市场估价10万元。

师:你关注的是文章的第6段,小小的一枚核舟在不盈寸的桃核上却雕刻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可谓尺寸小,容量大。

(板书:尺寸小容量大)对于桃核的尺寸文章还有多处提及,哪位同学还找到了?生:“径寸之木”“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师:哪位专家还从别的角度对核舟进行了鉴定?学生鉴宝辞二:“大苏泛赤壁”核舟,以一修狭桃核刻之,造型精美,人物情态各异,灵巧生动,展现尺幅千里的绝妙雕刻艺术。

经专家鉴定为明朝王叔远之佳作,市场估价约60万元。

师:你关注到了人物各具情态,(板书:情态异)苏轼、鲁直、佛印的动作神情各是什么样的?反映出人物怎样的身份和性格?生:我关注到了动作的词语“阅”“执”“抚”“指”“卧”“诎”;神情的词语“如有所语”“矫首昂视”。

他们神情或专注或洒脱,苏轼和鲁直关系亲密,志同道合,共同切磋诗文画作,佛印超凡脱俗。

师:这位同学对船头的主要人物品析细致,从人物的动作神情进入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师:同学们佛印“矫首昂视”,矫首昂视看的是什么?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核舟记》优秀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核舟记》优秀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核舟记》优秀教案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名称:《核舟记》优秀教案公开课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中学语文课堂的一堂优秀公开课,主要围绕中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展开。

通过对《核舟记》这篇文学作品的精读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通过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核舟记》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掌握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和技巧;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核能与环境保护的思考;- 提问:你们了解核能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吗?2. 阅读与分析(25分钟)- 学生阅读《核舟记》,并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标记;- 分组讨论:就文中的主题、情感表达、人物形象等方面展开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学手法,如比喻、意象等。

3. 主题探究(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中的主题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情感表达来体现;-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4. 写作任务(20分钟)- 教师提供写作任务:请你以《核舟记》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你对核能与环境保护的思考;- 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反馈。

5. 作品分享(15分钟)- 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意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否提高;2. 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是否得到提升;3. 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否有所进步;4.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否得到培养。

五、教学资源:1. 《核舟记》文本;2. 阅读指导材料;3. 学生写作材料。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对《核舟记》这篇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和写作任务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核舟记》教学实录(一)【推荐下载】

《核舟记》教学实录(一)【推荐下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核舟记》教学实录(一)
师: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在进入这节课之前,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幺是微雕幺?有谁见过微雕作品呢?
生:“我见过贝壳微雕。


师:“在哪里见过的呢?”
生:“电视里”。

师:“好的,甲同学请坐。

还有哪位同学见过微雕,来说一说?”
生:“我见过竹子微雕”。

师:“好的,请坐,还有哪位同学见过微雕作品?”
(无人回答)
师:没有人知道了幺?可能微雕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不常接触,所以只能
从字面上理解个大概,可能大家会认为微雕就是微型雕刻,其实呢,仅仅说出它的一部分含义,现在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大屏幕。

(幻灯片演示):“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
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

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
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师:了解过微雕的定义过后,相信大家对微雕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为
了加深大家对微雕的印象呢,老师从网上找了几幅微雕的图片:
(幻灯片演示第一张图片)
师:这幅微雕图片呢,分为两个部分:左半部分是一个只有拇指肚儿大
小的桃核上面刻着一幅惟妙惟肖的世界名画;右半部分呢是微雕大师用玉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核舟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核舟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核舟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核舟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教学目的】1、解决本单元教学要求──段篇质疑中提出的几个问题。

2、通过对说明文的学习探讨作者如何选材组材为中心服务的特点。

【教学重点】围绕学生课前质疑的问题展开讨论,以便深入理解课文。

1、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再写船头?引用苏轼《赤壁赋》语句的目的何在?2、人物形态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最后一段似乎跟主题无关,可否去掉?【教学难点】作者文章中蕴涵的深层思想。

【教学方法】讨论、引导、评述。

【教学步骤】一、课前3分钟“介绍”。

学生介绍《小王子》及作者,点评二、复习前一节课相关文言常识(出示幻灯片)1、字音:罔不贻八分有奇衣褶矫首昂视不属锥髻虞山篆章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前边我们扫除了字面障碍,简单明确了本文总分总结构及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船舱──船头──船尾──船背)为顺序的说明顺序,也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苏轼及其《赤壁赋》,今天我们来讨论同学们段篇质疑中提到的几个问题:(幻灯片显示)1、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再写船头?引用苏轼《赤壁赋》语句的目的何在?2、人物形态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最后一段似乎跟主题无关,可否去掉?4、本文似乎是一篇简单的说明文,好像没表达什么更深的感情,是这样的吗?老师:首先请同学们来看问题1──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后写船头?(同桌讨论)学生:思考,但一时没有答案。

老师:齐读一下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总结一下作者笔下的核舟特点:学生甲:小巧。

老师:学会从文本中找有代表性的词语来表达。

学生:奇巧、灵怪。

老师:为什么说它奇巧、灵怪?学生:那么小一个核舟,刻了那么多人和物。

老师:请同学们边看核舟的图示(幻灯片显示),边思考──核舟的大小(长八分有奇,八分,不足3厘米,高两黍许,即两个黄米粒高。

这么小的一个空间内王叔远刻了什么? 学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蓬;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三十有四。

老师:是不是刻画东西多,刀法精细就可以称为“灵怪、奇巧”?学生:摇头,但不能说出所以然。

核舟记特级教师课堂实录

核舟记特级教师课堂实录

核舟记特级教师课堂实录核舟记讲述的是一名艺人把一个核桃雕刻成一个小船的事情,作者是怎样侧秒映衬艺人的高超技术的呢?一起来看看店铺整理的核舟记特级教师课堂实录,希望对您有用。

核舟记特级教师课堂实录第一课时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核舟记》。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字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文章的内容。

(教师板书课题,写到作者时停顿。

)师:作者是谁?生:魏学洢。

生:张潮。

生:应该是魏学洢,张潮只是编者。

师:我们前面学过的哪篇文章也选自他编的这本《虞初新志》?生:《口技》。

师:对。

从这两篇文章里,你能看出这本文集有什么特点吗?生:都是记录一些奇人异事。

师:说具体点?生:《口技》讲的是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这篇文章讲的是雕刻艺人雕刻技艺的神奇。

[利用课题巧妙地引出核舟的特点,为下面的分析张本。

]师:说得非常好。

再想想,作者为了表现其技艺的高超神奇,首先需要强调什么?生:强调核舟的小和雕刻的东西特别多。

师:哪些句子表现了它的小呢?生:径寸之木;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生:还有“计其长曾不盈寸”。

师:表现它雕刻东西多的呢?生: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生: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师:从哪些方面表现它多的呢?生:事物多,数量多。

生:还有文章用“为…为…为…”这样的排比句也能表现多。

师:为什么?生:这里的排比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

师:很好,我们读一读,体会体会。

[技艺高超神奇之一——小而多。

如何体会“多”,没有简单化,而是从事物、数量和句式上去体会,具体而深入。

]师:在这么小的桃核上雕刻了如此多的东西,可见其技艺真的了不得啊。

但是仅仅凭桃核小、雕刻的东西多就能反映其技艺神奇吗?生:不能。

它不仅形似,更神似,形神兼备。

师:说得好。

你从哪发现的?生:第一段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象形是讲形似,各具情态是讲神似。

师:讲得非常好。

具体体现在哪呢?生:主要表现在对苏黄、佛印和两个舟子的描写上。

《核舟记》教学实录

《核舟记》教学实录

《核舟记》教学实录师(出示桃核):同学们,老师拿的是什么?生:桃核。

师:通常,我们吃桃时都会扔掉桃核,但是有位艺术家却能让桃核变废为宝。

这位艺术家用桃核做了什么呢?这位艺术家又是谁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明朝作家魏学洢的《核舟记》去寻找答案。

(生打开课本。

)师:下面,我先检查一下大家预习课文的情况。

大家齐读一遍课文,老师想看看大家的朗读有没有进步。

(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的朗读真让老师刮目相看!同学们今天的朗读进步最明显的是对节奏的把握更准确了,舒缓的节奏让我感受到了文言文特有的韵味。

下面,我们看昨天留下的练习题。

(屏显练习题。

)师:第一小题包含三组字词,我们分别请三位同学来说。

生:第一组的第一个“为”是“雕刻”的意思。

师:你从哪里找到答案的?生:课下注释④。

生:第二个“为”是“是”的意思,也是从课下注释找到答案的。

生:第二组的“可”分别是“大约”和“可以”的意思。

师:很好,回答得又准确又清楚。

生:第三组,第一个“端”指“右端”,第二个“端”指“端正”。

师:三位同学都回答得很好。

现在,我们观察一下这三组词,它们都是同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解释。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叫什么?生:一词多义。

师:我们来看下一组字词。

生:加点的“冠”字,应解释为“戴着帽子”,是名词用作动词。

师:不仅能解释,还能说清用法,真棒!生:加点的“髻”字,应该也不是名词,我觉得意思应该是“梳着发髻”。

师:这位同学很会猜读。

这两个加点的字都改变了它们原本的词性,这种现象叫——生:词类活用。

师:我们班同学的文言文功底很不错。

通过这两个练习,我们同学应学会一种积累文言字词的方法——分类法。

下面,请三个同学翻译一下这三个句子。

(屏显句子,学生翻译。

)师:昨天的课后作业还要求同学们结合注释读懂课文。

理解课文方面,同学们有没有疑问?如有,请举手。

(生无人举手。

)师:同学们不举手,那说明你们都读懂了!那我就考考大家。

请再次默读课文,完成大屏幕上的填空题。

沪教版七上《核舟记》word教案

沪教版七上《核舟记》word教案

《核舟记》学案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执笔人:审核人:备课时间:使用时间:学习目标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计划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

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2. 范读课文/[演示文稿:字、词]请同学们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

并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演示文稿:结构]三、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

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

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2.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这样一个核心。

4.怎样表现奇巧、灵怪?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5.核舟大小如何?(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较“二黍许”即二市分多点,约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

具体6.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读课文第二段。

窗八:刻有对联,可以开启。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和教学参考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和教学参考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和教学参考教学实录教学目标•掌握和运用汉字的笔画及结构,进一步提升汉字书写能力。

•了解“核舟记”这一经典故事,并能够理解其中的道理。

•培养学生品德素质,善良、勇敢、诚实、正义等品质。

教学过程1.上课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学习第二个字“核”。

2.分割汉字:“核”字由两个部分组成,左边是“木”,右边是“亥”。

3.讲解笔画:分别讲解“木”和“亥”的笔画,让学生掌握这两个部首的笔画顺序和书写方法,特别是“木”字的“勾”笔画要注意书写规范。

4.教学练习:教师示范书写“核”字,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汉字笔画和结构。

5.讲解故事:向学生讲解“核舟记”这个经典故事的梗概,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教育意义。

6.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故事中的重点内容和教育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7.课堂汇报:要求每个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和收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含义。

8.总结反思: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有助于增强学习记忆。

9.作业布置:布置汉字书写作业,要求学生书写“核”字3至5遍,并写出其意思和构造。

教学参考语言课•《初中语文必修1》第8课《核舟记》•《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与时间做朋友》、《从国画慢慢说起》等。

品德课•节目:《善良的人》•课文:《种菜养花,从心出发》书写练习•每天写汉字:对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进行每日训练,让学生提高书写规范和美观度。

•手机或平板上的字帖软件:电子字帖应用可以让学生在手机或平板上练习书写,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笔画和结构,提升书写能力。

•小学汉字练习册:针对小学生的汉字练习册,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写法和笔画,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核”字的笔画和结构,更深入了解“核舟记”这一传统文化,增强自己的品德素质,同时提高自己的汉字书写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思路综述进入八年级以来,大部分同学都变得不爱举手发言了,特别是文言文课,教师讲一点学生记一点,没讲的学生便“理直气壮”地不记。

眼看着“众言堂”很快又要变成“一言堂”了,在此情况下教师若不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便会对语文课越来越不感兴趣。

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中提出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结合我们班学生学有余力,研有能力的特点,我想放开手脚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应是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好方法。

于是在第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了文章,再要求学生仍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本课内容,深入下去,自己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两课间隙时间调查、搜集信息后,准备第二天语文课上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师:(出示桃核)我手里有一个桃核,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桃核,想想看,如果你是一个微雕大师你想把它雕刻成什么样?生:老师,这个桃核有多大?师:你拿尺来量量吧,最后把结果告诉大家。

生:(量桃核)长,2.9厘米,宽2厘米。

师:请在白纸上画一个长2.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在长方形内尽可以大地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内设计你要雕刻的人或物,设计好后请为你的作品再设计一段解说词。

生1:我设计的是一个扎瓣子的小女孩正在读一本书,书名是《简爱》,她双手捧着书,戴着一幅眼镜,读得非常专心。

师:一人、一书、一瓣子、两个字(生笑)。

生2:我设计的是篮球架下,五个人在争着投篮,一个大个男生正把篮球向篮筐投去,他热得满头大汗。

师:五人,一球,一篮筐,无数汗珠(生再笑)师:想想王叔远在核舟上雕刻了多少人、物。

生3:人五,窗八,箬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对联,题名篆为字共三十有四。

师:很好,能抓住课文总结段落来回答问题。

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明微雕艺术家王叔远能在同样大小的桃核上雕出我们想都想不出的那么多事物,真是——生齐:“技亦灵怪矣哉。

”师:齐读一下课文,让我们一起再一次感受一下核舟的精妙。

生:(齐读)师:我们虽看不到核舟这一艺术珍品,但它好像就在我们眼前一样,这应归功于——生4:文章的作者。

师:对,作者以高超的写作技巧,用他的传神之笔把这件珍品再现在读者眼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一下本文写法上的传神之处。

师:昨天各组都申报了要研究的课题,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组长组织本组成员交流昨天所查的资料,并请发言人兼记录员边听边记,整理好发言提纲。

先在小组内“试讲”,一致通过后,发言人代表全组发言,发言时要求脱稿,到讲台上来讲。

生5:我代表第三组发言,我们研究的课题是“甫”字的读音,书注中说“甫”通“父”,但是“父”是个多音字,给查字典,我们发现,读fǔ时有(1)老年人(2)同“甫”两个义项,读fù时有(1)父亲(2)对男性长辈的称呼两个义项。

所以文中应读fǔ师:能说说你们探究后的收获吗?生5:通过这次探究使我们明白了要读准字的读音,不能主观臆断,要勤查字典,特别要注意多音字。

师:接下来哪一组发言:生6:(邀请生7同时上前板书):我们组探究的问题是文章的结构问题。

这篇文章的布局独具匠心,全文分三部分。

首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高,接着交待核舟的来历和它雕刻的内容。

第二部分是全文主体,共四个自然段,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而以船头和三位主人公为主,三人中又重点突出苏东坡的形象,以紧扣“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

对核舟各个部分的描写说明,先总后分,左右上下清楚分明,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程序。

文章的最后部分,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内容总计一下,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

这样再以直接惊叹与赞咏作结,就使具体说明与议论、抒情结合,使古代工艺家的精湛技艺的极高成就全面展示在读者眼前。

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第一部分在结构上的特点?生7:总师:补充或修改一下你们的板书好吗?生7:(加上“总”“分”“总”三个字)板书: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高与核舟来历、内容。

(总)具体介绍核舟各部分的情况(分)统计数字,再赞精妙(总)师:第5组材料准备得相当充分,讲述条理清晰、板书简洁明了,还有没有哪一组敢向他们挑战的?生8:我代表第2组向他们挑战。

生9代表我们组板书,我们探究的课题是“人物形象”。

这篇文章以说明为主,但想使文章变得生动传神则需要有人物的介入。

本文的作者则把五个本是没有生命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五个人看似有相同的形象和性格特点,细细品味则却又不完全相同。

我们可以通过三和四段外貌、动作、神态描写研究人物形象: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可以看到一个历经沧桑穿着讲究的人。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

鲁真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通过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可以猜出苏东坡和鲁直的关系很友好,并且他们很健谈,性格开朗、平易近人。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或许因为他们都是诗人,学者。

所以举止很讲究也很受束缚。

这则与下文佛印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右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佛印是一个僧人不同于东坡和鲁直的形象。

他不拘小节,放浪形骸的形象让人揣摩他那种豁达、开阔的胸襟。

第四段的两位船工形象和性格大致与他们三个相呼应。

船工右与佛印相仿,不拘小节很随意。

而船工左则与东坡,鲁直比较相近。

都是很讲究,很绅士的形像。

下面请看板书:苏东坡黄鲁直举止讲究,办事严谨船工(左)佛印不拘小节,放浪形骸船工(右)师:对第2组探究的结论,别的组有没有不同意见?生10:老师,我认为不能说“左面船工很绅士”(生笑)说他烧茶时专心致志就足够了。

师:听力真不错,好听力来自——生11:专心致志(生笑)师:还有哪组准备好了,想发言?生11:老师我们组换个课题行不行?师:换什么课题啦?生11:逼真的细节。

师:请为我们讲讲吧。

我们组研究的是本文逼真的细节,我们认为文章最大的特点是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例如第130页第三段写东坡和鲁直二人,除了写神情、姿态,还写了“各隐卷底衣褶中”之两膝。

第130页第二段写船窗,“启窗而视,雕栏相望,”特意点明窗能自由开关,以可见雕刻之精巧;第131页第5段所题的字,以“细若蚊足”形容它,可见笔迹之纤细,这一切都说明作者的观察入微。

(因为生11平时不爱发言,今天讲得很好,全班为他鼓掌)师:本课细节描写很多,其他组有没有补充。

生12:“珠可历历数也”这一句他落了。

生11:点头。

(全班鼓掌)师:能说说你们原来的课题吗?生11:是数词的探究。

师:为什么换题呢?生11:太简单了。

从文中可见数词用在名词后,例“人五”。

“窗八”。

生13:老师,还有数词用在名词前的,如“通计一舟”。

师:谁能总结一下,古代数词的用法。

生14:用在名词前后都可。

师:和现代汉语有何区别?生14:现代汉语中,数词只用在名词前,而且数词和名词间还有量词。

师:说得真好,看来这个课题也不简单啊。

师:最后一次机会了,还有哪个组想把探究的结论汇报给大家?生15:(从来不举手的生15把手举了起来,来到讲台提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核舟)我们组研究的是《核舟记》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

本文的二至五自然段写的是核舟的具体形状、外观及附带物品等。

其中第二自然段写的是船的中部,第三自然段介绍了核舟的船头,船尾于第四自然段介绍,第五自然段写了核舟的船背。

(配以黑板上所作之图向大家介绍)。

文章采用了说明顺序中的空间顺序,但却并未按正常顺序——即船头、船中、船背和船尾的顺序向读者介绍核舟,而是先写了船的中部。

因为这个部分是核舟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决定核舟外观的部分。

所以,作者先向读者介绍船的中部并不是没有目的,而是先让读者获得一个对船的总体印象。

这样便把所要介绍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作者魏学伊的写作技巧。

师:生15借助图形,汇报了他们组对说明顺序的探究结论。

强调了本文在说明工艺品部位时是按空间顺序说明的,那么我们是否真的学会了按空间顺序对事物进行说明呢?我们现场检验一下好不好?生(齐):好。

师:请同学们选出三名有苏轼,黄鲁直,佛印风度的男生上场。

师:再请同学选出两名有导演才能的女生上场。

(学生选演员,导演)师:先请导演A为苏轼,鲁直导演动作,神情。

再请导演B为佛印导演。

其他同学为副导演。

(导演口述,演员造型)导演A:鲁直在苏轼的左边,苏轼右手拿着画卷的右端,左手扶鲁直背,鲁直左手拿着画卷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卷,他们靠近的两个膝盖靠在一起。

对了,还有,身体往里微侧,东坡露出左脚,鲁直露出左脚。

师:副导演有没有补充。

生:16他们的神态应该是专心致志的,不能笑。

生17:嘴应该在动,因为文中说“如有所语”。

师:再请导演B导演佛印。

导演B:佛印右腿屈着,左腿竖起,右臂弯着支在船上,仰着脸看着天,在笑。

生18:老师,佛印的右腿应是跪着的,不是盘着的,而且应该是微笑,而不是像他那样大笑。

还有他还没有袒胸露乳呢,应该把运动服的拉链拉开。

(生笑)师:现在请演员们重新造型,请大家观察并口述一下他们现在的动作、神态。

(演员们造型)。

师:下面,请一名同学当解说员为我们解说一下演员们的造型。

生19:于啸晨站在中间,背着双手,站着,站在左边的许奇伟右手拿着语文书,左手指着书上的文字让他看,于啸晨头转向左边,嘴动,二人好像在说什么。

于啸晨右边的李德龙现在是盘腿坐在地上,右手抚在右边同学的桌子上,左手挠着头,正在憨笑。

师:讲得很好,这节课我们用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但明白了本文说明工艺品是按空间顺序说明的,而且还学会了用空间顺序对人物的位置进行说明。

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收获吗?能不能和大家说说?生20: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使文章严谨,浑然一体。

生21:逼真的细节,细致的人物描写可以使文章显得更形象生动。

生22:古代汉语中,数词可以放在名词前,也可以放在名词后。

师:真高兴这一课大家有这么多的收获,学无止境,本课还有很多课题,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探究。

作业:(分层次作业)A层:请同学们根据本课探究到的知识修改一下你们课前为自己画的核舟写的解说词。

B层:揣摩一下鲁直或苏轼可能在说什么或佛印可能在想什么,以第一人称来写。

C层:继续探究本课中涉及的暗示手法,色彩搭配、呼应等课题,上网查资料,看看王叔远的核舟的真面目。

教师后记探究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第三条便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这节课,让我尝到了探究式学习的甜头,课堂上每个同学,都充分展示了自己查阅的资料,并在交流中获得了更大的收益,而且有一名从上初中语文课上就没举过手的男生不但主动举手要求代表全组到讲台前发言,而且还图文并茂地设计板书,博得了阵阵掌声。

另外全班语文基础最差的一名男生也在探究中有所发现,被公推为该组的发言人。

探究学习,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我在探究学习中发现教师的适时、恰当的指导是必要的,但切记不能剥夺学生尝试错误或继续探究的权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