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

“(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

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

”(《礼记·经解》)(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

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史学史,是指史学发展的客观过程。

中国在商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因铸或刻在青铜器上,故后人称之为金文。

商周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从发展走向鼎盛的阶段。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秦的统一,标志着封建制的社会形态在全国的确立,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成长时期。

(秦朝的“焚书坑儒”政策对史学的发展造成了眼中的阻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发展阶段。

(世家地主被门阀地主取代)隋唐时期,门阀地主仍然在政治上居于主导地位。

明清时期(1840年前)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老时期。

清代后期(1840-1911),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历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国时期(1912-1949)史学的近代性质更加突出,我们也把它称作中国近代后期史学。

《尚书》是一部记载统治者施政言论和行为的史料汇编,是真正意义上的史书。

古文25篇,现已认定是伪书。

有今文28篇是可信的。

《尚书》汇集的是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章,基本是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或文诰。

反映了当时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和人物活动,是研究商、周社会的基本史料。

《诗经》是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周易》本是占卜之书。

现在的《周易》包括西周时期成书的《易经》和战国时期成书的《易传》两个部分。

孔子《春秋》:春秋晚年,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创了私人讲学和私人撰述之局,这是孔子的创造,也是社会变化的思想文化发展的结果。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又有很深的文化修养。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史旧文改写的一部史书,也称《春秋经》。

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

主要记述鲁国及其邻国的一些军政大事,也记载水旱灾害等自然界变异的情况。

《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史事,记事简略,一般在年月日之下只记事目,不记事件详细和原因结果。

中国史学史资料

中国史学史资料

中国史学史资料通过搜集、整理和研究各种历史资料,中国史学史的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和发展。

这些资料包括文献、考古遗址、碑拓、史料辑佚、官方档案、历史文物、口述历史等。

本文将探讨中国史学史资料的种类、意义以及对于史学研究的重要性。

一、文献资料文献资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

中国史学史资料中的文献资料包括历代的史书、编年体史作品、史料选编以及各种记载历史的文字材料。

这些文献资料通常以书籍的形式流传下来,记录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研究这些文献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思想、观念、制度等方面的变化和演进。

二、考古遗址考古遗址是研究中国史学史的另一重要资料来源。

通过对古代城市遗址、古墓葬、遗址遗迹等进行发掘和研究,可以揭示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情况,还可以追溯和还原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考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有助于填补文献资料的不足,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

三、碑拓碑拓是一种特殊的文物保护和研究方法,对于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的碑刻常常镌刻有历史事件、个人事迹、政策宣告等内容,通过研究碑拓,可以还原历史的真相,丰富史学研究的内容。

同时,碑拓还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对于了解和传播中华文明也有积极作用。

四、史料辑佚史料辑佚是对历代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汇编的工作,有助于保存和传承珍贵的历史信息。

中国史学史资料中的史料辑佚多以丛书、选集、史志等形式出版,让相关研究者和读者可以更好地接触和利用历代的史料。

通过对史料辑佚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和修正历史的认识,并且有助于发现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五、官方档案官方档案是政府机构和组织的历史记录。

这些档案通常包括国家机密、重要政策、国家行政管理、军事决策等方面的文件、信函等。

通过研究官方档案,可以了解到历代政权的决策过程、政策调整以及政府行为。

官方档案对于探索历史真相和揭示历史事件的发生背后的原因和动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学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它通过对历代史学家和史学著作的研究和整理,探寻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演进,以及历史观念的变化。

本文将系统梳理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内容,助您复习期末考试。

一、古代史学的兴起与发展古代中国的史学起源于传统的纪传体,以《春秋》和《史记》为代表。

《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录了周代诸侯国的政治事件。

《史记》则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不仅记载了历史事件,还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和解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更迭,汉代出现了大量以编年体为主的史书。

常见的如《汉书》、《后汉书》等,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史学体系。

此时期的史学注重实证和批评思维,注重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

二、封建时代的历史学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历史学又出现了新的发展阶段。

此时的历史学主要以编年体为主,依然注重历史事件的记录。

例如,唐代的《旧唐书》、宋代的《宋史》等。

宋代以后,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代表的编年体史书成为主流。

《资治通鉴》综合使用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种形式,不仅记录了政治事件,还思考了历史的规律和原因。

三、近代史学与现代史学研究方法近代中国的史学由于受到西方历史学的影响,开始引入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例如,明代的李贽提出的历史原始均衡说,强调历史发展的不可预测性;清代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主张通过实证研究来认识历史。

进入近现代,中国史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清末的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使传统历史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冲击。

中国的史学开始引入西方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例如考古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研究方向。

四、现代中国的史学研究20世纪初,中国的史学思潮经历了多次变革。

初期,许多学者主张发扬学派和注重个人研究,例如梁启超等人提出的实证主义史学;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历史学开始注重人文精神和批判思维,例如胡适等人强调历史的人文性。

1949年后,中国的史学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历史研究受到政治的影响,注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中国史学史考试内容.doc

中国史学史考试内容.doc

中国史学史考试内容.doc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第二节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和产生的时代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1)文字的发明: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书。

A、结绳记事法;B、刀刻记事法;C、图画表示法。

(2)历法的产生历法大体可分为三类: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叫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的变化制定的。

月亮乂叫太阴。

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53059 H,近似于29.5天,为计算方便,把大月、小月交替为30 天和29天。

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叫阳历,也称太阳历。

即把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

一-年365.24220天,平年365年,闰年366天,一年十二月,每月的日数为31天、30天、29天、28天不等。

阴阳合历:俗称“阴历”、“农历”“夏历”。

历法年平均长度为365天,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

年、节气是阳历成份。

一个朔望月为29.5天,符合阴历的月的天数。

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分为六个大月,各3()天,六个小月,各29天,全年共354天。

(3 )史学意识的产生二、史学产生的年代中国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

内在的因素: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需要史学为它的统治服务。

第三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传说中黄帝时有史官仓颉、沮讪,舜时石伯夷,夏有终古。

始于商朝的先公示壬、示癸的时期,距今约3700多年。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第四节孔子以前的史学和孔子修《春秋》一、孔子以前的史学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它是根据鲁国史官所撰《鲁春秋》编纂而成。

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

记事的原则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三、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普洱学院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普洱学院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

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2、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

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

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

3、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

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

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

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4、史记五体:指的是《史记》的五种体例,由司马迁首创,分别是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书八篇,表十篇,列传七十篇。

其中,本纪是以朝代先后为序记载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各朝代或皇帝的历史,世家是世代相传的诸侯王的历史,书是专门的分类史,表是以表格形式记载的以年月为纲以事件为纬的历史重大事件,列传是除本纪和世家以外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五种体例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5、唐八史:唐以前,史书大都是私家著作。

唐建立后,提倡设馆官修史书,令宰相监修。

唐代先后修撰的正史有八部,习称“唐八史”,即《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六部以及李延寿私人编修但获得政府批准而列为正史的《南史》和《北史》。

6、“史才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

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

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综合修订版)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综合修订版)

中国史学史一、名词解释:(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

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

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历史--《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历史--《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历史《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1一、填空1.《尚书》是反映我国______时期历史的古典文献。

2.编年体史著以______为中心记述历史。

3.司马迁提倡“究天人之际,________ ,成一家之言”的历史编撰思想。

4.《三国志》是由____撰写的史学著作。

5.《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记载______的史著。

二、单选1. 《尚书》的体例不包括______。

A.典B.训C.书D.命2. “春秋三传”不包括以下的_____。

A.《左传》B.《公羊传》C.《谷梁传》D.《吕氏春秋》3. 《史记》的体裁是_____。

A.纪传体B.综合体C.编年体D.典制体4.我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成型阶段大致在_____。

A.秦汉B. 魏晋南北朝C.隋唐五代D.宋元5. 下列不属于刘知几提出的“史才三长”的是_____。

A史德 B.史学 C.史才 D.史识三.名词解释1.《左传》2. “前四史”3. 《史记》四、简答1.简述先秦时期史学发展的成就。

2.简述具有代表性的纪传体史著。

3.简述刘知几的史学贡献。

五、论述根据个人体会,试论如何继承、弘扬中国传统史学精神遗产。

参考答案一、填空1.夏商周2.时间3.通古今之变4.陈寿5.典章制度二、单选1.C2.D3.A4.A5.A三、名词解释1.《左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详细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等诸侯国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叙事史著的杰出代表。

2.“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3.《史记》《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全书有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记载了从黄帝时代至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

四、简答1.简述先秦时期史学发展的成就。

诞生了记言体史著,如《尚书》。

诞生了编年体史著,如《春秋》《左传》。

诞生了国别体史著,如《国语》。

诞生了以史为鉴的史学思想。

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历史观念,如循环论、复古论等。

中国史学史大事年表

中国史学史大事年表

中国史学史大事年表
以下是中国史学史大事年表:
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

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

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

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

公元前206年:汉朝建立。

公元220年:三国时期开始。

公元280年:西晋统一中国。

公元317年:东晋建立。

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北朝开始。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中国。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

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南宋建立。

公元1279年:元朝统一中国。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

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

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1.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

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2.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

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

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3.《通典》: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所著。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

该书所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也涉及到历代的典章制度。

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等九门,对每一种制度,都能综惯古今,溯源明流。

该书为编写制度通史开创了先例4.《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诸多方面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堪称为一部体大思精的百科全书。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让历代学习。

其记录的时间、范围广泛,事迹全面,人物丰富,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这些进步思想对史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5.《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作者刘知几,是我国古代社会杰出的史学家。

《史通》共20卷,对唐代以前的史学著作和史学家做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刘知几个人的修史主张。

著名的“三长论”和“直笔论”。

认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必须具有才、学、识三长,而以识最重要,对于写史,刘知几主张“直笔”,要做到“不掩恶,不应美”,“不避强御”,“无所阿容”,反对迎合权势或从个人恩怨出发歪曲史实。

这些卓越的见解,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史学史资料

中国史学史资料

中国史学史资料二,简答。

1,简述中国古代史学产生的标志2,简要论述《春秋》的史学贡献3,简要论述《左传》的史学贡献4,简述班马异同5,简述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6,简要评价刘知几《史通》对我国史学的贡献7,简要列举唐修八史8,简述《文史通义》的内容三,论述。

1,论述司马光及其《史记》的历史贡献2,论述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史学贡献3,论述明清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绪论一、“史学”的产生梁启超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

”(《中国历史研究法》)其表现为:第一,历史记载和历史著述在时间上连续不断,从上古直至晚近,各个时期都有相应的史书;第二,史籍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形成同一时段内多种形式、多种内容范围的史籍;第三,史学与政治联系紧密,史学的社会功能明显,史学直接成为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活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第四,史家群体成员广泛、队伍庞大,从皇帝、官员到平民,从文人、学者到武将,撰史者在在多有;第五,史学活动主体的非单一性,即官方和私家皆热衷修史;第六,中国古代官方、私家都对史书义例、史学方法、修史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讨,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一)“史”的含义及其演进1、史官许慎《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

从又,持中。

中,正也。

”清人吴大澂在《说文古籀补》中说:“史,记事者也,像手持简形。

”认为“中”为即(册)字的省形,“持中”即“持册”。

可见,“史”就是记事、记载的意思。

因而“史”也逐渐演变为掌管文献记录的一种官职。

2、史书秦汉时,“史记”可能是最早对史书的泛称。

《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

”三国以后,以“史”单称史书。

3、史事唐人赋予“史”以史事(客观历史)的含义。

《中国史学史》课件

《中国史学史》课件

历史研究中的“文化热”
01
历史研究中的“文化热”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文化研究的兴起,历史研究
中出现了对文化因素的重视。
02
“文化热”的影响
拓宽了历史研究的领域,深化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促进了跨学
科的研究合作。
03
“文化热”的局限性
有时过于强调文化因素在历史中的作用,忽视了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制
详细描述
刘知几是唐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的著作《史通》是中 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对之前的史书进行了系统的 分析和评价。他提出了史书编写的原则和方法,强调 史论的重要性,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总结词
编年体通史巨著,对后世影响巨大
详细描述
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它详细记载了从周威烈王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的历 史。司马光在编纂过程中不仅注重史实的准确性,还强 调史论的重要性,使得《资治通鉴》成为一部具有极高 价值的史学著作,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总结词
清代史学以考据为主,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描 述和分析。
详细描述
清代史学以官方修史为主要形式,修有《明史》、《清史稿》等重要史书。同时,清代 学者注重考据和校勘,对史料的真伪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的考量和评估。在研究方法上, 清代史学开始引入了西方的一些学术思想和理论,如实证主义等,对传统史学进行了改
胡适与《中国哲学史大纲》
总结词
首部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史著作
详细描述
胡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史著作。该 著作采用西方哲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对中国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价,对中 国哲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总结.doc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总结.doc

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绪论史学史:即历史学的历史,涵盖了其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内容。

如重要不同时代的史学侧重点及其表达的思想、著作或著名史学家、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史学著作、史学理论、史学思想等等。

第一章先秦时期1、传说:.传说是神话演变而来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的名称。

有关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

纯地方性传说中的人类及历史价值。

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做纪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此即为传说的由来。

因此传说通常不可靠,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年代远在文字发明前的遥远过去。

中国的神话传说是最悠久的了。

目前未解无法解释之谜只能靠时间有待考证。

2、文字出现前人们的交流和记录手段(1) 八卦或是画卦。

黄帝时出现(2) 结绳记事。

神农氏时出现(3) 壁画。

远古时期出现(4) 物语。

远古时期出现不足:模糊不精确,易失传,需专人记诵。

3、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1) 传说不仅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历史内容。

(2) 当人们创造出文字后,传说经过后人加工、整理并记录下来,成为史学家探索和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

(3) 远古传说反映出来的氏族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人和神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始认识,曾在相当长的年代里影响着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和史学面貌。

4、卜辞组成:卜辞,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眷、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

由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组成。

名词解释: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

19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 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在陕西等地发现了几批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但数量比殷墟卜辞少得多。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屮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Z—。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一、《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史,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

作为魏襄王随葬品入土,西晋初年出土。

原称《纪年》、《古书纪年》、《汲冢纪年》。

它记事起自夏商周,止于战国后期,宗周、春秋、战国部分独记晋国,三家分晋后独记魏国。

它开编年体记事通史的先河。

二、《战国策》是战国人的作品,大约在战国末年成编,后经西汉刘向整理、编次,厘为33篇。

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辩士的活动及他们的策谋权变,也记载一些军国大事和社会情况。

它以记言为主,写辞令善铺成,写人物多显示精神和思想变化。

三、孔子的史学贡献孔子所修《春秋》是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之后,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私人历史撰述。

史学贡献:(1)、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3)、属辞比事(历史编撰法)。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敬而远之)缺点:(1)、内容过于简单。

(2)、主观性太强(曲笔)四、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以历史学家著称的第一人,他所作的《史记》原称《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52多字,其中本纪12篇(五帝一篇,夏商周各一篇,秦一篇,始皇一篇,项羽一篇,汉五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史记》总的要求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学成就:(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

(2)、广泛搜集史料,全面总结历史(全面搜集文字材料,采自政府文书档案,实地调查考古)史料的收集与取舍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3)、为历史文学提供了一个范例史学思想:(1)司马迁根据历史变化提出了阶段性看法,对于时代越近、变化越大的史事记载越详细。

(2)司马迁重视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

(3)提出历史变化的又一法则:见盛观衰。

(4)遵从自然规律,提出“物极则衰,时极而转”的历史命题。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简述1、《后汉书》创立了哪些新传?有何意义?根据东汉时期独特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特色,范晔在《后汉书》中首创《列女传》,“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

因此他把“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的蔡文姬收入该传,而蔡文姬曾先后嫁给卫仲道、匈奴左贤王、董祀。

此例一开,后史多沿用,从而使妇女在正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后史多将《列女传》改为《烈女传》。

此外还建立了《文苑列传》,把文学从经学的附庸中独立出来而与儒林并列,反映了当时重视文学的社会风气。

创立了《党锢》、《宦者》、《独行》、《逸民》等传,反映了东汉政治上一个突出现象:外戚与宦官交替掌权,互相斗争,皇帝随立随废。

而对于那些“逸民”,东汉统治者礼遇甚厚。

范书揭露了统治者通过那些戏剧性的征、聘、召、赐,以达到“举逸民天下归心”的目的。

2、关于东汉末年的史事记载,《后汉书》和《三国志》谁更可靠?《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

《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总的来说《后汉书》再现了东汉的历史,保存了东汉一代的诸多史料。

而章太炎认为,“史、汉之后,首推后汉书”。

三国志这本书记载很谨慎,很多不确切的地方会特别注明,而不任凭主观臆断去撰写。

而后汉书的作者在内容上是真实大胆的陈述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不免偶尔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一些事情,最明显的就是他对黄巾起义的看法。

3、《汉纪》和《东观汉纪》是怎样的一部著作?从内容和特点上简要分析《东观汉记》——最早的东汉史。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中国史学史,简称“史学”,是研究中国历史的学科。

它不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研究,例如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等。

以下是史学的主要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1. 先秦时期的史学先秦时期的史学主要是记录历史事件的典籍和纪传体史书。

代表作有 史记》、 尚书》、 春秋》等。

其中, 史记》是古代中国最早的正史,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宝库和典范,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汉代的史学汉代的史学以编纂正史为主要特点。

代表作有 汉书》、 后汉书》、 续汉书》等,它们通过纪传体的叙述方式,详实地记录了汉代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变迁。

3. 魏晋南北朝的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主要流派是史论派和志怪派。

其中,史论派主要研究史书的编纂方法和规范,代表性作品有 史通》、 太史公世家》等;志怪派则主要研究神怪、异闻等非正史的志书,代表作有 南怀瑾集》等。

4. 唐代的史学唐代以来,史学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史料的搜集和整理。

代表作有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等。

其中, 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部巨著,许多史学家都把它看作是中国史学的终极目标。

5. 宋代的史学宋代的史学主要特点是注重政治史的研究。

代表作有 宋史》、 续资治通鉴》等。

其中, 宋史》是中国史学的又一部经典之作。

6. 明清时期的史学明清时期的史学主要特点是注重士大夫文化和思想的研究。

代表作有 明史》、 清史稿》等。

其中, 清史稿》是中国史学的最后一部正史,也是中国史学的集大成之作。

以上就是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

通过对中国史学史的复习,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判断题1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这是殷周时期的史官名称。

正确2孔子修的《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历史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正确3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正确4商鞅认为历史发展由简单到复杂说,韩非认为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说,这些均表明历史进化论的史观。

正确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主要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

正确6从纵的方面记述了从黄帝到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从横的方面记载从中原、西至西亚,北到大漠,南到越南,东到大海这一广阔地域,各民族及地方政权活动。

这是《史记》的主要内容范围。

正确7《汉书》的作者严格来说指的是班固、班昭、马续。

正确8《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而组成,共100篇,80万余言。

正确9班固所创立的断代史,完全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突出了帝王的地位和作用。

以后各朝代的正史,基本上沿袭了《汉书》的编纂方法。

正确10《汉书》的十志是在《史记》“八书”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来,记事内容比“八书”更丰富而完备。

对后世书志体、典制史书的编撰有直接影响。

正确11在史书中专为少数民族立传和记载邻国历史,始于司马迁的《史记》,而班固出色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并有所发展。

正确12董仲叙的《天人三策》;贾谊的《治安策》;晃错的《教太疏》、《言兵事疏》;公孙宏的《贤良策》;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通过《汉书》保存下来的。

正确13《汉书》把人性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这种评价人物的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正确14关于纪传体体裁得到巩固的史实,可以这样说,前有《史记》,中有《汉书》,后有《东观汉记》。

正确15荀悦将《汉书》改为编年体,命名曰《汉纪》,首创断代的编年史。

错误。

命名《汉纪》的是汉献帝(PPT专题二P31)16《华阳国志》是东晋时期的地方史著作。

正确17关于魏晋南北朝史学多途发展的原因,可以这样说,皇朝政权对史学的重视,史官制度的新发展,储备史料,建立起传授历史知识的学馆,私家撰史盛行等,均是重要的原因。

历史--《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历史--《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历史--《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历史《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1一、填空1.《尚书》是反映我国______时期历史的古典文献。

2.编年体史著以______为中心记述历史。

3.司马迁提倡“究天人之际,________ ,成一家之言”的历史编撰思想。

4.《三国志》是由____撰写的史学著作。

5.《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记载______的史著。

二、单选1. 《尚书》的体例不包括______。

A.典B.训C.书D.命2. “春秋三传”不包括以下的_____。

A.《左传》B.《公羊传》C.《谷梁传》D.《吕氏春秋》3. 《史记》的体裁是_____。

A.纪传体B.综合体C.编年体D.典制体4.我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成型阶段大致在_____。

A.秦汉B. 魏晋南北朝C.隋唐五代D.宋元5. 下列不属于刘知几提出的“史才三长”的是_____。

A史德 B.史学 C.史才 D.史识三.名词解释1.《左传》2. “前四史”3. 《史记》四、简答1.简述先秦时期史学发展的成就。

2.简述具有代表性的纪传体史著。

3.简述刘知几的史学贡献。

五、论述根据个人体会,试论如何继承、弘扬中国传统史学精神遗产。

参考答案一、填空1.夏商周2.时间3.通古今之变4.陈寿5.典章制度二、单选1.C2.D3.A4.A5.A三、名词解释1.《左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详细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等诸侯国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叙事史著的杰出代表。

2.“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3.《史记》《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全书有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记载了从黄帝时代至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

四、简答1.简述先秦时期史学发展的成就。

诞生了记言体史著,如《尚书》。

诞生了编年体史著,如《春秋》《左传》。

诞生了国别体史著,如《国语》。

诞生了以史为鉴的史学思想。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一、名词解释1、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辩士的活动及他们的策略权变,也记载了一些军事大事和社会情况。

有西汉刘向整理编次,厘为33篇。

2、三国志注:南北朝时裴松之撰,他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裴松之不仅开创了注史的新例,而且对研究三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国志注》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注”之首。

3、十六国春秋:记载十六国(304年~439年)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作者是北魏的崔鸿。

崔鸿根据旧的记载,加以综合汇编,写成一百卷,此外还有序例一卷,年表一卷。

4、五代史志:唐贞观年间,梁、陈、北齐、周、隋五朝的史书修成后,均没设“志”,贞观十五年,诏令于志宁、李淳风等修撰“五代史志”,历时十五年,到高宗显庆元年(656)完成。

5、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等人编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

6、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

7、通志:是一部纪传体的史学巨著。

在史学题材上把表提高高度,从致用的角度重视史志,纪传篇目重新安排。

8、尚书:汇集了殷、周王朝的训诰和追述古代的史篇,现存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

9、文献通考:一部典志体的通史,宋代马瑞临所著,是继杜佑通典以后再典章制度方面的大书。

二、文献索引1、五代史志:梁、陈、北齐、周、隋2、文景所设的博士官:朝廷设立《书》博士(张生、晁错),《诗》博士(申公、辕固生、韩婴),《春秋》博士(胡毋生、董仲舒)。

3、宋代的类书:4、汉书的史学背景:班固鉴于汉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止于武帝太初年间,太初以后便阙而不录。

后扬雄、刘歆等虽为缀续,但多鄙俗失真,不足以踵继《史记》,班彪乃发愤继续前史,终作成“后传”(列传)六十五篇。

同时班固因“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究,欲就其业”,遂本其父所作,潜精研究,续成其书,踵继先人之业。

汉书没有“世家”这一规制。

班固亦有歌颂汉朝功德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史以来最全的中国史学史自考资料(背会一定过)第一章史学的产生第一节失学的萌芽一、中国史书的特点:1、记述的连续性;2、内容的丰富性;3、体裁的的多样性二、史,历史,史学“史”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原意是指掌握文献记载的官职(史官)。

“历史”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指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即活的历史事实;一指历史的记载,即被史学家认识或掌握了历史事实。

“史学”是指一门学问,一门以人类客观历史为对象,利用各种史料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规律的科学。

它相当古老,且无所不包,但“史学”一词,产生较晚,“史学”由产生到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也由一个历史过程。

三、口述史事和三代史诗口述史是最早所传播历史的手段,它不仅在文字产生之前,在文字产生以后的很长时期内仍是一种重要形式,直到文字记载发展比较成熟,书写工具比较方便之时,口述史事才被记载并保存下来。

在先秦口述史事一直在史事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

传说的历史(口述史事)内容有两大特点:1是传说人物被神话;2是英雄人物都是群众利益代表者。

这既反映了当时认识水平的底下,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历史观点。

三代史诗是指夏商周时期以神话故事、历史传说为主要内容而编成的史诗。

它们都是经过长期流传,不断加工完善起来的众人的作品。

今天能见到的三代史诗主要保存在《诗经》中,三代史诗与历史传说一起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内容,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并对后来的某些史体有创始之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汉武帝立五经博士,把《诗》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始称《诗经》,汉时赵人毛苌所传的《毛诗》独传,故又称《诗经》为《毛诗》。

《诗经》创作的年代由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历时五百年之多,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贵族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为歌颂祖先神灵之辞。

《诗经》的价值:1、是研究商周的重要历史史料;2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3还描写了古人爱情与婚姻的情况。

四、史官、档案、编年纪史官产生大约与“史”字同时。

最初的史官除记事外,还兼有多方面的职责,地位尊贵显要,官职是世袭的,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机构的完善,史官职责逐渐有了明细分工,史官与中国史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的关系。

商周的甲骨卜bu辞和金属器物上的铭文,是我国最早的档案。

甲骨文是历史记载的萌芽,即已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活动)的四个记事要素;金文记事较甲骨文有发展,不仅字数增加,而且有明确的历史意识,这是一种质的飞跃。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可识汉字体系。

这种文字因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故称甲骨文。

因它是刀刻的文字,又称契文,其内容大部分占卜的记录,又称卜辞。

它开始出土于殷都废墟河南安阳小屯村,也称殷墟文字或殷墟卜辞。

甲骨文的意义:1、它是古文文字四大分之之一;2、创造了干支记日法;3、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4、找到了完整的世系。

金文:是商周时代铸zhu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商周贵族为了颂扬其祖先的懿德烈业,以垂后世,故而铸器勒铭。

它反映了奴隶制法礼制结果阶段。

其内容丰富,是研究商周的珍贵资料,尤其是西周的土地资料受到学者的高度重视。

它是我国已发现早期文学史料之一,在语言学研究上有重要价值,保存了甲骨文早期象形文字。

对比:甲骨文与金文的不同甲骨文是记载占卜的结果,以其简单的祭祀以显示上天的安排。

金文是当时的人记当时的事,一般不追述已,的历史,仅仅因事而注,有很强的传世意识,作文官文书的作用,更加突出政治性强,其最后有有一句话:“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多常在财产纠纷铭文里,有作历史凭证的含义的作用,子数记事比甲骨文多,反映了历史由简向繁的发展。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录的内容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迄春秋中期的秦穆公,大约记载了我国从原始社会末期到春秋中叶的历史。

全书分典、谟、训、诰、誓、命六种体例(并不能覆盖所有篇章)分别记述历代典故、治国谋略、君主诏令、臣僚奏议、誓词和宣言。

《尚书》是上古文献的汇编,不是历史著作,是中国古代史籍雏形,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与甲骨文金文相互参照,对研究奴隶制时代与春秋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宗教、文化等观念都有很高的价值。

《尚书》的意义,在体例上有三个第一:1、每一篇都有一个标题,每一个标题下都记述着一个完整的人和事件,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2、按朝代篇排,每一个朝代又按照帝王顺序排列文献先后,使人读后能了解一个王朝的兴衰历程,实际上又开了编年体的先河。

价值:首先它建立起我国历史的正统观,我国历史就是以虞夏商周四代作为正统王朝的开始;其次保存了我国上古时代极为珍贵的史料;再次反映的敬天保民,重农裕民和慎狱宽民的民本思想,给后代政治以深远影响。

缺点:文字古奥,艰深拗口,给读者带来许多困难不便。

第二节中国第一部史学著作--《春秋》一、《春秋》诞生的历史条件《春秋》是春秋末孔子依据《鲁春秋》,兼采列国史料,整理编纂而成的。

以鲁国12位君主世系为序,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记载了240多年间的史事。

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著。

《春秋》产生具备的三个客观条件:1、史料的积累,2、写作经验的借鉴、官府垄断学术的局面被打破。

所以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二、孔子与《春秋》孔子(前551-前497约)在史学上的三项贡献:整理历史文献,普及历史教育,编写历史著作孔子作《春秋》是在其政治处处碰壁,无法实行自己政治抱负的情况下,推而著史以明志,所以《春秋》对史料的取舍和写史方法,都与《鲁春秋》不同。

三、《春秋》在中国史学上的地位1、中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

这种编写方法是对古老的编年纪的继承,又为后来一些史书所袭用;2、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带有鲜明目的写作史书,这种写生方法对后来的史学有很大影响;3、中国第一部由私人独立编撰而成的史书,开我国私人修史的先例;4、记事重点在当代,略古详今,这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5、记载了一些自然科学的内容,这一传统为后来历代“正史”所继承。

第三节战国时期史学领域的拓展一、战国时期的文化特点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社会大变革,文化普及,学术下移,“士”的出现,百家争鸣二、《左传》-完备的编年史书《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作者左丘明,成书于战国初年,原是一部独立的史著;今以传附经的形式是由西晋杜预改编而成的。

全书按鲁国12位君主次序,记载了自隐公元年至悼公14年的春秋历史。

具有取材广泛、内容丰富。

事言皆记,史论结合,叙事得法、文笔生动等特点,对后世影响甚广,在中国史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左传》在史书编纂技术上的成就:1、记事完整清晰,对于主要历史事件必叙其前因后果;2、事言皆记,突破了已往分别记言、记事的格局;3、创造了“君子曰”等史评形式,开创了后来史学的“史论”之先河;4、文笔生动,善于描写战争场面和刻画人物性格等。

《左传》记叙了广泛的社会内容,反映了不同的思想主张,因而它的历史观带有复杂性:1、在天人关系方面,坚持神意史观,却又受到怀疑天道,重视人事的社会思潮影响;2、注意到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国家兴衰的关系;3、对这会变革的态度,既有强调旧的保守观点,又表现出相当进步的观点;4、重视伦理道德的约束作用。

三、多种体裁书史书的编定《国语》是我国的最早的国别史,它的编撰方法是以国分类,以语为主,故名《国语》。

所记史事上起周穆王征犬戎,下至韩赵魏三家灭智伯,保存资料比较丰富,是研究春秋历史的重要典籍。

特点:开创了国别体;详于记言,略于记事;诸国并述,独详晋史;主写中原,兼笔边远。

《竹书纪年》和《世本》都是古代的记事史书,原书现已失传,今所见着为辑本,但史料价值高,有补《史记》之缺陷之功。

《竹书纪年》:晋太康二年(281年)汲郡人不准(人名)盗发古墓(魏襄王墓)得竹简古书甚多,其中有以编年形成记事者十三篇,通称《竹书纪年》,亦曰《汲冢纪年》。

内容记载夏商周三代之事,幽王魏犬戎所灭,则接记晋国殇叔之事(周幽王元年为晋殇叔四年),其下历文候、昭候,接记曲沃庄伯以及武公、献公等,至战国三家分晋后,独记魏事,至今王(魏襄王)二十年止,以世次推之。

《竹书纪年》为我国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编年体通史。

《世本》以初建纪传体规模,具有通史性质。

四、诸子历史观的主要内容:战国诸子在争鸣过程中纷纷引史事为自己的立论根据,表达了对历史的看法,形成了各自的历史观点。

诸子历史观的总倾向是,都承认历史是变化的,但对变化趋势的认识存在分歧;在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神的作用让位于人,但更重视少数“圣人”的作用。

第二章封建史学的奠定第一节秦汉社会与史学一、汉初史学产生了一批著名史论,适应了时代需要,形成了注重历史借鉴的特色,并针对社会现实发表见解。

司马迁继承汉初史论的精神成果撰著《史记》,从编纂形成到史学思想,都奠定了封建史学的基础。

二、纪传体史书的兴起司马迁著《史记》,创立纪传体的史书体例,以五种形式(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并用,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内容,开辟了以史书概括整个社会生活的新途径。

纪传体史书的两大特点:1、以人物传记为主,体现了重视人为的时代精神;2、以书’表形式表现了记载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刘向著《烈女传》为利用人物传记独立的表彰人物提供了范式。

刘向、刘歆父子撰《七略》为纪传体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开了先河。

东汉班固通过《汉书》的撰著,完成了纪传体例的正统化和规模化,以后历代正史皆沿袭其例。

四、两汉史学发展的特点:1、史学思想正统化;2、著史目的明确化;3、史书体例规范化;4、官方修史制度化。

《史记》《汉书》代表了两汉的史学水平。

第二节司马迁与《史记》一、概述:1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yi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2《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的皇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共三十年左右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贯通古今的大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二、《史记》撰述宗旨与体例司马迁撰《史记》,有明确的宗旨和与之相适应的撰述体例,撰述宗旨表现在三个方面:1、吸取治国经验,进行道德教育;2、歌功颂德,为汉政权树立丰碑;3、进行文化总结,成一家之言。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用五种形式区分限定所记内容,以本纪12世家30列传70的人物传记为主,以表10书8来贯通概括,为封建史学开创了一种适合社会需要的史书体例。

三、《史记》在史学史上的地位1、史书编辑学上的贡献:创立规模宏大,组织完备的纪传体例;信守以实录著史的原则;创立序、论、赞的史论形式;确定详近略远的编纂原则2、史学思想上的影响,积极方面:对人为作为的认识;对历史变化规律的探讨;对经济活动的重视。

消极方面:以血统论确立了一套帝王传授体系和民族大一统的理论根据;尊孔尊儒倾向为儒家独尊做了舆论宣传;循环论观点3、历史文学上的成就:善序事理;善于描写第三节《汉书》-封建正统史学的确立一、概况:作者:班固,字孟坚,东汉扶冈安陵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