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格律常识
唐诗宋词的韵律与格律
唐诗宋词的韵律与格律唐诗和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格律而闻名于世。
韵律是指诗文中的音韵规律,而格律则是指诗文中的格式和结构。
两者相辅相成,使得唐诗宋词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首先来谈谈唐诗的韵律。
唐诗以五言、七言为主,每句诗都有严格的音节和韵脚要求。
五言诗一般由五个音节构成,每个句子的韵脚都要保持一致。
而七言诗则由七个音节构成,同样也要求每句的韵脚保持一致。
这种严格的音节规定使得唐诗在音韵上达到了极致的和谐。
与此同时,唐诗的格律也是非常独特的。
唐诗通常采用对仗的形式,每句诗都有相互呼应的对仗句。
比如在《登鹳雀楼》中,王之涣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进行了呼应,使得整首诗在结构上更加完美。
此外,唐诗还注重运用平仄、押韵等技巧,使得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而宋词作为唐诗的继任者,也有其独特之处。
宋词在韵律上相比唐诗更加自由。
宋词的音节和韵脚没有像唐诗那样严格的规定。
词作者可以根据词的内容和情感来自由安排音节和韵脚的变化。
这就使得宋词在表达情感和抒发内心时更加灵活和自由。
在格律方面,宋词也有其独特之处。
宋词通常采用对偶的形式,每句词都有相互呼应的对仗句。
这种对偶结构使得宋词在表达感情时更加精炼而深入人心。
同时,宋词还注重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得词歌更具有想象力和表现力。
总的来说,唐诗宋词的韵律和格律使得这些文学作品在音韵和结构上都非常精致。
唐诗以其严格的五言、七言韵律和对仗的格律成为了经典之作,而宋词则以其自由的韵律和优美的对偶格律而流传至今。
这些韵律和格律不仅增添了唐诗宋词的艺术魅力,更使得这些文学作品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通过学习和欣赏唐诗宋词的韵律和格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味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它们都是古代文人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传承。
总之,唐诗宋词的韵律与格律使得这些作品在音韵和结构上达到了极致的和谐。
唐诗(近体诗)的格律
分為” 「絕句」、「律詩」、「排律」
句式
絕句(四句)
律詩(八句)
五言
七言 五言 七言
共20字
共28字 共40字 共56字
排律(十句以 上)
押韻
句子的最後一字 偶數句句末必押韻 奇數句不可押韻 只有第一句可押,也可不押韻 押韻需ㄧ韻到底,中間不可換韻
詩體: 五 言 絕 句
詩名: 下 江 陵 作者: 李 白 詩文: ( 押 ㄢ 韻 )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 ㄏㄨㄢˊ。 , 。
詩體: 七 言 絕 句
詩名: 黃 鶴 樓 送 孟 浩 然 之 廣 陵 作者: 李 白 詩文: ( 押 ㄡ 韻 )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 , , ,
東 蠟 夜 青
風 炬 吟 鳥
無 成 應 殷
力 灰 覺 勤
百 淚 月 為
花 始 光 探
殘 乾 寒 看
。 。 。 。
詩體: 七 言 律 詩
詩名: 黃 鶴 樓 作者: 崔 顥 詩文: ( 押 ㄡ 韻 ) 昔人已乘黃鶴去 黃鶴一去不復返 晴川歷歷漢陽樹 日暮鄉關何處是
, , , ,
詩體: 七 言 絕 句
詩名: 逢 入 京 使 作者: 岑 參 詩文: ( 押 ㄢ 韻 ) 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鍾淚不乾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 。 , 。
對仗(對偶)
句式相同、詞性相對(如名詞對名詞) 律詩必對仗(8句) 第三、四句必對仗 第五、六句必對仗
唐诗宋词格律详细讲解(1)
唐诗宋词格律详细讲解五律格律平仄表及例注:⊙表示可平可仄五律仄起首句押韵⊙仄仄平平(韵),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珠。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平(韵),⊙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晚晴》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送友人》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七律格律平仄表及例注:⊙表示可平可仄七律仄起首句押韵⊙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咏怀古迹》杜甫诸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唐诗宋词元曲的知识]唐诗宋词元曲知识简单介绍
[唐诗宋词元曲的知识]唐诗宋词元曲知识简单介绍[唐诗宋词元曲的知识]唐诗宋词元曲知识简单介绍篇一 : 唐诗宋词元曲知识简单介绍一、唐诗唐诗一般指的是格律诗。
格律诗是成于唐并盛于唐的1种讲究格律的诗体,所以唐人就把它叫做今体诗或近体诗。
它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3类,根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又可分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排律5种。
五言律诗:每句五字,四联八句,偶句押韵,一韵到底,讲究平仄,中间两联对仗。
七言律诗:是在五言的每句前面加上平仄相对的两字。
绝句:则是绝取律诗的一半。
有4种绝法:一、二、七、八句,三、四、五、六句,一、二、三、四句,五、六、七、八句。
二、宋词词是成于唐,盛于宋的1种配乐歌唱的诗体。
开始叫曲子,后来也叫乐府。
它的句子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又称长短句。
内容多写诗之外的风花雪月、儿女情长,又称诗余。
每首词都有1个曲调名称,叫词牌。
词牌规定着该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牌约有八百多种。
分小令、中调、长调3类。
词的分段叫“片”或“阕”,如果是三段以上则叫一叠、二叠、三叠……三、元曲元曲有大概念和小概念之别。
大概念的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包括套数和小令。
散曲相当于元杂剧的一折,但无宾白科介,即一套曲子组成的清唱。
小概念的元曲是小令,小令即单只曲子,我们平常所讲的元曲指的就是小令。
元曲是元代兴起的1种配乐歌唱的诗歌体裁。
元曲4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元曲4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赵氏孤儿》纪君祥《梧桐雨》白朴元曲4大爱情剧:《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6个方面: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曲的每1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
唐诗平仄规律
唐诗平仄规律唐诗平仄规律是:第一,平仄两两交替。
平仄知识我们这里不详解了,大家大概知道汉字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即可。
唐诗肯定是以当时的古韵为主,四声中“平”为平,“上去入”为仄,我们可以根据南宋末的平水韵大致分析。
这个我们用俗话“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来更容易解释。
格律诗平仄关系正格中的“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
格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起句,我们排列出来,大家就可以看清楚: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七言的平仄基本格式的关键位置也是一样: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仄大多数近体格律诗的句子都是这种结构。
如果关键位置的平仄出现问题,比如五言“平、平”,七言“平、平、仄”之类的,统称为“失替”。
另外极少数的特殊情况就是变格和拗救。
第二,出对句平仄相对。
这个规则适用于绝句的上下句,律诗和排律中一联中的上下句。
还是看刚才的例子:白日依山尽,仄、平黄河入海流。
平、仄欲穷千里目,平、仄更上一层楼。
仄、平我们会发现,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平仄规律。
第一句是“仄、平”,则第二句为“平、仄”,第三句为“平、仄”,则第四句为“仄、平”,相互之间是平仄对应的。
我们称这为格律诗的平仄“相对”的规则,有了这个规则,我们在创作近体格律诗的时候写了第一句,自然就知道第二句要如何用相对应的平仄的字词来写了。
如果出现平仄不相对的情况,称之为“失对”。
第三,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平仄要相粘。
这个也简单,其实就是为了保证音调的承续性,如“黄河入海流”为“仄、平”,那么“欲穷千里目”的关键位置平仄要完全相同,所以也是“平、仄”。
如果出现平仄不同,我们称之为“失粘”。
“失替”、“失对”、“失粘”就是近体格律诗平仄的三大错误,出现了这三种情况,一般就会把诗作划入古风范畴。
唐诗宋词格律详细讲解(1)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xx
原唐教坊曲名,本名《万斯年》,因皇甫松词有《懊恼天仙应有以》句而改名。
[⊙仄⊙平平仄仄(句),⊙平⊙仄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
【格二(摊破浣溪沙)】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注】上片第三句末三字,可作“平仄仄”。“中”表示可平可仄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9.渔家傲
唐、五代词中不见此词牌,取自北宋词人晏殊的“神仙一曲渔家傲”一句。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和《游仙咏》等。双调六十二字,仄韵。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山中》xx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秋晚,山中黄叶飞。
绝格律注:
括号xx可仄
第一种:
逢一、二、四句押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
《早发xx》xx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xx一日还。
《送友人》xx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韵律与格律唐诗宋词的音韵之美
韵律与格律唐诗宋词的音韵之美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格律而受到广泛赞赏。
在这些经典作品中,音韵之美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诗词增添了韵味和魅力。
本文将就韵律与格律唐诗宋词的音韵之美展开探讨。
一、唐诗的韵律之美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韵律之美源于其独特的押韵方式和音节结构。
在唐代,以五、七言绝句居多,每句四个字。
五言绝句严格遵循aabb的韵脚,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种押韵的方式使整首诗有了平衡感和和谐美。
而七言绝句则是aabba的韵脚,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种规则的安排,不仅让作品具有了较强的歌谣性质,也展现了诗人对音韵和平衡的追求。
此外,除了五、七言绝句之外,唐代还有律诗,如李白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律诗比绝句更为复杂,在诗句的押韵上更加讲究。
二、宋词的格律之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高峰,其格律之美在词牌的运用上有所体现。
宋代词牌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江南四大才子”所创的“西江月”、“渔家傲”等。
这些词牌不仅给予了词曲以固定的音乐结构,也赋予了整部词以特定的情感氛围。
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人生自是有愁处,欲语泪先流。
”这首词采用了五言律词的格式,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押韵方式,表达了词人的爱情悲哀。
宋词的格律之美还表现在对平仄和对仗的讲究上。
平仄要求词的音节抑扬顿挫、升降调高,增加了词的音乐感。
同时,对仗则是指词中每个字的平声、仄声配对的方式,使整首词显得韵律和谐。
综上所述,唐诗宋词以其独特的韵律与格律而让人称道。
无论是唐诗的押韵方式,还是宋词的词牌制度,都使诗词充满了音乐的魅力。
这种音韵之美不仅使诗词更加动人,也延续了千年的中华文化传统。
唐诗的平仄格律及押韵
唐诗的平仄格律及押韵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好好聊聊唐诗的平仄格律及押韵那些事儿。
咱先说说平仄,这就好比音乐里的节奏一样。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读起来是不是有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就像走路,一高一低,有起有伏,多有意思呀!你想想,如果一首诗全是平平平或者仄仄仄,那读起来得多单调呀,就像一首曲子从头到尾一个调调,那还有啥听头呢?再来讲讲押韵。
押韵就像是给诗穿上了一双漂亮的鞋子,让它能走得更稳、更好看。
一首诗里的韵脚就像一家人,相互呼应,亲密无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你看,“光”“霜”“乡”,读起来多顺口呀,就像唱歌一样好听。
要是不押韵,那感觉就像走路一瘸一拐的,多别扭呀!唐诗里的平仄格律和押韵那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它们让唐诗变得那么优美,那么动人。
这就好像是做菜,平仄格律是菜的形状,押韵就是调料,只有搭配好了,才能做出一道美味佳肴。
你可能会问了,学这个有啥用呀?哎呀,用处可大啦!你要是会了这些,自己也能写写诗呀,把自己的心情、想法都用诗表达出来,多有文化呀!而且,当你读唐诗的时候,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就像跟古人聊天一样。
比如说,杜甫的诗大多比较沉郁顿挫,那平仄格律和押韵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气势,这韵律,啧啧,是不是让你仿佛看到了那萧瑟的秋景和奔腾的江水?再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那平仄格律和押韵就像是他脚下的云彩,带着他自由自在地翱翔。
咱平时说话也可以注意一下平仄和押韵呀,虽然不是写诗,但说出来也会好听很多呢!就像唱歌一样,有点节奏感。
总之,唐诗的平仄格律及押韵可真是个宝呀!咱可得好好学,好好用。
别觉得难,慢慢来,就像学走路一样,一开始可能会跌跌撞撞,但只要坚持,总会走得稳稳当当的。
大家一起加油吧!让我们都能成为唐诗的好朋友,感受那美妙的韵律之美!。
格律诗是一种什么样的诗
格律诗是一种什么样的诗一首诗歌总是有其独特的韵律在,那么格律诗你了解多少,就让小编带你来了解下格律诗的一些常识吧。
格律诗是一种什么样的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
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
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
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
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
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
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
南北朝也有乐府诗。
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
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
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
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
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
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
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
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quot;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唐诗格律要求
唐诗格律要求
唐诗格律是唐代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唐诗格律要求包括:
1. 唐诗应按七言或五言排列,每句五七字或七言排列,每句七七字。
2. 五言绝句的格律要求是:平起首句,仄起第二句,平起第三句,仄起第四句;且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应呼应对仗。
3. 五言律诗的格律要求是:每句五七字,平仄相间,起首句和终止句必须平声,中间的句子必须押韵,一般是押二句相连的韵。
4. 七言绝句的格律要求是:平起首句,仄起第二句,平起第三句,平起第四句;且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应呼应对仗。
5. 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是:每句七个字,平仄相间,起首句和终止句必须平声,中间的句子必须押韵,一般是押二句相连的韵。
总之,唐诗格律要求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规范,它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诗歌音律和韵律的深刻认识和艺术追求,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认识唐诗中的格律与韵脚
05
案例分析:唐诗中的格律与韵 脚运用
杜甫《登高》中的格律与韵脚分析
平仄规律
对仗工整
杜甫《登高》一诗中,每句的平仄安 排都遵循了严格的规律,使得诗句在 朗读时抑扬顿挫,节奏感强。
诗中多运用对仗手法,如“风急天高 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句,体 现了杜甫诗歌的精湛技艺。
押韵特点
《登高》一诗采用了隔句押韵的方式 ,韵脚为“an”,使得全诗在音韵上 和谐统一。
感谢观看
深入研究唐诗格律与韵脚的内在规律 :尽管唐诗的格律和韵脚已经被广泛 研究,但仍有许多内在规律等待发掘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唐诗格 律与韵脚的组合方式、变化规律以及 它们与诗歌内容、情感表达之间的关 系。
拓展研究领域,关注跨文化影响:随 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文化之间 的交流日益频繁。未来的研究可以关 注唐诗格律与韵脚在跨文化交流中的 影响,以及它们与现代汉语诗歌、世 界其他语言诗歌之间的比较与对话。
表情达意
韵脚的选择和运用可以突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诗歌在传达情感和意义时更加生动有 力。
格律与韵脚的互动关系
相互制约
格律和韵脚在唐诗中相互制约,格律规定了诗句的基本框架和节奏,而韵脚则需要在这个框架内进行 选择和运用。
相辅相成
尽管格律和韵脚相互制约,但它们也相辅相成。格律为韵脚提供了基础和规范,而韵脚则通过音韵的 和谐和表情达意来丰富和完善格律。
文化瑰宝
世界影响
唐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对于研究唐 代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唐诗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且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 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02
格律基础知识
《唐诗的声调规律与格律系统研究》
唐诗的声调规律与格律系统研究
简介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声调规律和格律系统更是引人
注目。
本文将对唐诗中的声调规律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格律系统的特点和演变。
唐诗的声调规律
•声调的定义:在汉字语言中,每个字都有一个音调,即高低起伏间音高变化情况。
•古汉语的四声:平、仄、上、去。
平仄相间形成了古代韵文中的音乐感。
•平仄对偶:唐诗中通常要求前后两句平仄相对,在朗读或吟咏时产生鲜明抑扬之感。
唐诗的格律系统
•古体诗和绝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是最为典型且广泛应用于唐代诗歌创作中。
•五言绝句:每一行由五个字构成。
•七言绝句:每一行由七个字构成。
•律诗:
•首倡者王之涣创作了《登鹳雀楼》开创了律诗的先河。
•律诗采用平水韵,以平仄相对、字数固定来形成一种规矩化、有章法的创作方式。
格律系统的特点和演变
•规范性:唐代格律诗有着明确而严谨的格律要求,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对于规范性的追求。
•灵活性:虽然唐诗有着明确规则,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灵活空间。
许多优秀的诗人通过巧妙运用声调和抑扬顿挫,创造出富有个性和情感的佳作。
•演变:随着时间流逝,唐代格律诗也经历了一些变化。
宋代开始,格律系统逐渐松动,更注重内容表达而非形式限制。
结论
在唐诗中,声调规律和格律系统具有重要地位。
声调规律赋予了唐诗音乐之美与节奏感,而格律系统为创作提供了框架和约束,同时在演进中也呈现出灵活性和个性化。
更深入研究并理解唐诗中的声调规律和格律系统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唐多令平仄韵格律
唐多令平仄韵格律
唐诗的平仄和韵律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艺术规范,具有独特的韵律格律。
以下是唐诗的平仄和韵律要点:
1.平仄:唐诗的平仄是指字音的轻重。
平指声调平均、轻声或阴平、阳平;仄指声调升降、去声或上声、去声。
唐诗的平仄关系到整体的韵律和节奏。
2.韵律:唐诗的韵律是指诗句中相对固定的押韵模式。
唐诗的韵律主要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
五言绝句是最为典型和常见的形式,每句五个字,通常分为两个句式,第一句四个字,第二句一个字。
七言绝句和五言律诗的韵律规律也有相应的要求。
举例说明:
-五言绝句: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这里,“光”和“乡”押韵,是平仄平仄的平起平收的节奏。
-七言绝句:
```
登鹳雀楼凭阑处,百花羞笑窈窕深。
两个黄鹂鸣翠梧,一行白鹭上青天。
```
这里,“处”和“深”押韵,符合七言绝句的韵律规律。
在写唐诗时,诗人需要根据这些平仄和韵律的规律进行创作,以保持整体的音韵优美和韵律流畅。
唐诗 格律
唐诗格律唐诗格律简述(1)唐诗的种类唐诗有两种,一种是古体诗,顾名思义,是指唐代诗人继承唐以前诗风所写的诗;第一类是今体诗,顾名思义,是唐代诗人根据当时的新诗体写的诗。
唐代的古体诗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五言古诗,又称五古。
五言古诗字数不限,但每句五个字(一字称“一言”)。
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尽管每首都有几十句,但句句五字。
而孟郊的《游子吟》,一共只有六句,每句也都是五个字。
另一类是七言古诗,又称七古。
七言古诗字数也不限,但每句七个字。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长一百二十句,但每句都是七个字。
而柳宗元的《渔翁》一共只有六句,每句也都是七个字。
古体诗中还有一种杂言诗,诗中三字句至九字句互为参杂。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四十五句,除了三字句、八字句以外,其他字数的诗句都有。
因为杂言诗更多的是七字句,一般把杂言诗归入七言古诗一类。
唐代的今体诗(近体诗)也分为两类。
一类是律诗。
律诗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五言律诗,也城五律。
五律的每句五个字,每首八句。
例王维的《山居秋暝》;一种是七言律诗,也称七律。
七律每句七个字,每首八句,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律诗中还有一种五言长律,或称五言排律。
五言排律每句五个字,但句数超过八句,一般十二句,有的更多。
例如韩愈的《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就是十二句。
近体诗另一类是绝句。
绝句也分为两种。
一种是五言绝句,又称五绝。
五绝每句五个字,每首四句。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一种是七言绝句,又称七绝。
七绝每句七个字,每首四句。
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绝句比律诗起源早,而且唐以前的绝句在用韵、平仄方面不太讲究,没有规定,因此后人把没有规定的绝句称为“古绝”,把有规定的绝句称为“律绝”,但古绝中也有不少用的是“律绝”中可以变通的句子,因此两者界限不是十分清楚,一般统称为绝句。
唐诗的种类如下表所示:(2)唐诗的平仄平邑是古人对汉语四声的进一步分类:平邑、上邑、曲邑、入声。
3唐诗的格律
第一届诗律一、关于诗歌的格律古代的诗歌分为两大类,区分的标准即看它是否有格律上的规定与要求。
一般不甚讲究格律的就是古体诗,相对严格讲究格律的就是近体诗也叫格律诗。
诗律指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指近体诗而言的。
因为格律诗,无论那种体裁,都有严格的规则。
我们学习古典诗歌,了解诗律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因为诗歌的美不仅是文字美、词采美,它作为一种严格讲究节奏韵律的艺术形式,也包含着音乐美、韵律美,懂得诗律,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
《辞海》对格律诗的解释为:"诗歌的一种,也是一种诗体。
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倘有变化,要按一定规则。
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
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王力《汉语诗律学》指出律诗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第一,字数合律,五律为四十字,七律为五十六字;第二,对仗合律,中间两联对仗;第三,平仄合律,每句平仄须依一定的格式,并讲究粘对。
如果只具备第一个因素,就不是律诗,而是古风,只是字数与律诗相合;如果只具备前两个因素,仅是古风式的律诗,也就是"拗律"。
因此要判断一首诗是否符合格律,就看该诗是否达到格律诗的要求,这有四方面:一、字句要求。
格律诗的字数是固定的,五绝与五律都是五言句,各为二十字与四十字,七律与七绝都是七言句,各为二十八字与五十六字。
排律则字数不限。
二、平仄要求。
一句之中和句与句之间的平仄,都有特定的规定。
三、用韵要求。
格律诗用平声韵脚,除有时首句入韵外,都是单句仄脚不入韵,双句平脚入韵。
四、对仗要求。
律诗首尾两联对偶与否可以随意,中间各联必须对偶。
当然,在具体的诗作中,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律诗中间只有一联对偶,或没有对仗的情况。
古体诗在这几方面,或没有要求,如对对仗就并没有要求,或要求较宽,对字数、用韵的要求也较宽。
但从大的方面来说,也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这里我们主要向大家介绍有关近体诗的格律。
唐诗七言绝句的押韵要求
唐诗七言绝句的押韵要求唐诗七言绝句的押韵要求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体。
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下面小编整理了唐诗七言绝句的押韵要求,欢迎参考。
古诗(律诗)格律知识古代诗歌,其作品蔚为大观,其种类也纷繁芜杂,在这里,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古体诗。
另外,从诗句字数上看,诗歌主要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
因此,本文就将古诗格律的讨论,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诗上。
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
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在讲律诗的格律时,我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
一、押韵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
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等)没有不押韵的。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
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
例(一):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里的“苔”、“栽”和“来”的韵母都是“ai”,自然属于“同韵”,所以,它们是押韵的。
例(二):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耕耘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中的“麻”、“家”和“瓜”的韵母分别是“a”、“ia”和“ua”,但其主要韵母都是“a”,在古韵中属于“同韵”字,所以,它们也是押韵的。
例(三):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诗的韵律与格律分析
唐诗的韵律与格律分析1. 引言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妙的艺术表达而闻名于世。
其中,韵律与格律是唐诗独特之处,本文将对唐诗的韵律和格律进行详细分析。
2. 韵律分析唐诗的韵律是指诗句中音节在时间上所形成的节奏感。
在唐代,韵律被视为诗歌表达情感和意境的重要手段。
2.1 平仄声调在唐诗中,每个汉字都有一个声调,可以分为平声、仄声、轻声三类。
平声字发音时语气相对平板,仄声字发音时语气上扬或下降。
2.2 音节和字数唐诗中每行通常由五、七个音节组成,也有例外情况。
同时,在每两个相邻句子之间还会有各种换行停顿方式出现。
2.3 韵脚和押韵方式唐诗中常使用多种押韵方式,如平声韵、仄声韵、全韵等。
其中,多音节的押韵叫做复韵。
3. 格律分析唐诗的格律是指诗句中各个字之间所遵循的特定规则和格式。
唐代文人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表达和审美价值,对诗歌形式进行了严格约束。
3.1 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的古体诗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要形式,而后来出现的近体诗则增加了更多灵活性,如长短句、调子变化等。
3.2 破题与起承转合唐诗中常常使用「破题」「起承转合」等技巧来构建完整的篇章结构,以引起读者思考和共鸣。
3.3 典故与象征意义许多唐诗中使用了典故和象征意义,以增强作品深度并赋予其更大意义。
4. 结论唐诗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通过对韵律和格律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诗的魅力。
每一个字和音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意境,使得唐诗成为绵延千年的文化瑰宝。
希望本文对您了解唐诗的韵律与格律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唐诗七言格律
唐诗七言格律
唐诗七言格律是古代诗歌形式之一,是唐代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唐代诗歌的发展历史上,七言格律是一种很有特色的诗歌形式,有着独特的格律和韵律要求。
唐诗七言格律以七言为句,每句七言,分为前后两段,每段各四句。
每句诗中,韵律严格要求,前段四句要求押平仄平仄韵,后段四句则是押一仄一仄韵。
这种格律的要求使得唐诗七言格律在形式上更加严谨,给诗人创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唐诗七言格律以其独特的形式,使得诗人在创作时要有较高的审美要求和技巧,更需要有高超的写作能力。
同时,由于唐诗七言格律的格律要求较高,因此在艺术表现上也更加精致,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唐诗七言格律在唐代诗歌中有着较高的地位,大量的优秀诗人在这种形式下进行了创作。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王之涣的《登鹳雀
楼》,都是优秀的七言格律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形式上严谨,而且在意境上也深邃优美,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感悟。
唐诗七言格律的形式虽然严谨,但也有其独特的魅力。
它要求诗人在有限的格律要求内进行创作,从而使创作更加精细,更加具有审美价值。
唐诗七言格律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仅有着规范的形式,而且有着深邃的意境,使得诗歌更富有吸引力。
总的来说,唐诗七言格律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要求,成为了古代诗歌中的精髓之一。
唐诗七言格律的艺术价值不可小觑,它在古代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体诗或今体诗,就是我们常说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近是相对的,我们跟着古人这么叫罢了。
据专家研究,近体诗发端于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和唐以后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一般被称为古体。
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五花八门,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
可以说古体基本不讲格律。
所以只谈近体诗。
基本格式基本格式还是必须遵守的。
如同馒头和水饺的区别,不遵守就不伦不类了。
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
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五言和七言格式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每句的字数不同。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
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律诗共四联八句。
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绝句的两联可对可不对。
绝句可以认为是从律诗转化而来的。
若两联都对仗,则是撷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若第一联对仗第二联不对仗,则是撷取律诗的颈联和尾联;若第一联不对仗第二联对仗,则是撷取律诗的首联和颈联,若第一联和第二联都不对仗,则是截取律诗的首联和尾联。
用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近体诗只押平声韵。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
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
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
近体诗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
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现在已看不出差别。
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某些古代的平声字,现在读成了仄声字。
所以我们学读唐诗时,不要学偏,更不要故意也学该韵不压韵,古今读法不同而已。
古、今音的有不同,读古诗也要注意。
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区分。
这些属于训诂学的范畴,有兴趣者可以研究。
平仄在用韵一章中已经讲了每句尾字的平仄,那是基本规定,最好遵守。
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
为什么要讲平仄?无非是为了顺口,读起来不别扭。
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
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
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
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
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中极少见到。
象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
有名家有意写过不少拗体近体诗,这种探索另当别论。
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
有专门论著规定了律诗的平仄格式,这里不赘述。
平仄是易学难精的东西,对于古人来说有文字游戏的成分。
我们学习古诗没有必要完全遵守。
建议讨厌平仄的朋友可以不研究这些东西,凭语感顺口就可以了,同时注意每句尾字的平仄。
注意不要因词害意。
粘对再来看看邻句相粘。
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
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
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
失对和失粘对古人来说,都是近体诗的大忌。
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
粘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在初唐诗人的诗中还经常能够见到失粘的。
对仗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
对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
实际上,除非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一般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对仗的第三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
也就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虚词等和各自的词性相对。
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来相对。
比如天文、地理、数目、方位、颜色、时令、器物、人事、,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义词。
古人专门编辑了这方面的书籍,有兴趣的可以阅读。
一联之中,如果大部分字都对得很工整,其它字就可以对得马虎一点。
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
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如果两句意义毫无关联,叫作“对开”,钟山郎加注)是作诗的大忌。
但有时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
根据相关文章仓促整理,罗里罗嗦,班门弄斧,贻笑大方。
因有网友恳约,顾不得了,见谅。
其实本人也并不完全遵守规则,最喜欢的还是打油诗。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请初学律诗者参考吧。
曹雪芹借林妹妹的话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又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一语中的,大家可以仔细品味。
其实诗词乃知识学问的积累,岂止仅仅是形式。
郎兄最后补充一下:律诗的写作思路一般按照“情-景-情”的思路来写,即首联和尾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
近体诗的押韵押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的民歌、诗、词、曲无不押韵,所以诗歌又叫韵文。
押韵是把同韵母或韵母相近的字,放在诗篇某些句子的末尾,使诗歌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容易记得住、传得开。
押韵的方式,古体诗比较自由,可以隔句押韵,也可以句句押韵;可以用平声押韵,也可以用仄声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换韵的形式又有多种。
近体诗即格律诗的押韵方式,则有定规。
一、一律以平声押韵(也有少数以仄声押韵的,其中五言诗居多,但格律诗以平声押韵为正格;因古体诗容许仄声押韵,所以仄声押韵的绝句和律诗也称\"古绝\"、\"古律\");二、不论五绝、五律、五排,七绝、七律、七排,都必须一韵到底,,不得半途换韵;三、不论五言、七言,都是双句入韵,单句不入韵。
但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
七言诗首句入韵的较多,五言的较少;四、押韵句的尾字用平声,不押韵的必须用仄声(古绝、古律押韵句的尾字用仄声,不押韵的用平声)。
过去写诗,靠韵书来做统一的标准。
所谓韵书,就是把同韵的字放在一起,分成若干部,作为做诗押韵的依据。
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隋朝的《切韵》,唐朝的《唐韵》,现存完整的韵书是宋朝的《广韵》。
《广韵》的韵部分得很细,有206韵部。
到了金代,以《平水韵》为官方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
平水是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因为该书刊行于此城,故名《平水韵》(一说为南宋时代平水人刘渊根据前人韵书修编而成,故名《平水韵》)。
该韵书将宋代《礼部韵略》(官方颁布的科考标准韵书)注明同用之韵,悉数合并,共106韵,上平声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各声韵目第八章已经开列,不再重复。
元、明、清各代,都以《平水韵》为作近体诗押韵的依据,,一直沿用到现在。
前人做诗押韵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严格按韵书的规定做诗。
例如封建时代,奉皇帝命令所作、所和的\"应制诗\";科举考生作的\"试帖诗\",押韵的字必须属于同一韵部。
科场\"试帖诗\"大部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若是诗出了韵(又称\"落韵\"),无论诗作得怎么高超,只能算不及格。
旧时作\"分韵诗\"用韵也很严格。
若干文人相聚,作诗或填词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或填词。
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紫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
\"就是描写文人聚宴分韵作诗的。
作分韵诗一般要求押本韵,不能出韵,即使窄韵、险韵也不例外。
《红楼梦》48回载:\"探春隔窗笑道:\'菱姑娘,你闲闲罢。
\'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
\'\"故旧时代学作诗,特别是考生学作\"试帖诗\",必须牢记106个韵部,尤其是30个平声韵部。
另一种情形是凡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虽不在同一个韵部,可以通押。
中唐以后,诗人苦于不能出韵的限制,试创了一些突破樊篱的\"出格体\",又叫\"变体\",出现了什么\"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等形式。
这些形式允许邻韵通押,但有定规,如\"进退韵\"是相邻的两韵间押,一进一退,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如\"东\"、\"寒\"、\"虞\"等),第四、第八句用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冬\"、\"删\"、\"鱼\"等);\"辘轳韵\"是邻韵双出双入,即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quot;葫芦韵\"和\"进退韵\"差不多,也是相邻的两韵间押,但它要求先小后大,像葫芦似的,如第二、第六句押\"一东\",第四、第八句押\"二冬\",或第二、第六句押\"十四寒\",第四、第八句押\"十五删\"。
这些\"变体\"并不普遍。
在晚唐、宋代作诗形成一种时髦风气的,是\"探头韵\",也叫作\"衬韵\"、\"借韵\",就是首句用邻韵,其余各押韵句必须一韵到底,不得通韵。